:::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淺論快樂哲學
書刊名:空大人文學報
作者:鄭基良
出版日期:1994
卷期:3
頁次:頁99-108
主題關鍵詞:快樂哲學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2)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73
  • 點閱點閱:82
     快樂主義在西洋哲學史上是相當流行的一種思想,快樂主義者主張快樂不僅是人生的目標,同時也是道德的標準。所謂快樂,是感官知覺上或心靈精神上對衝動的滿足。 首先提出快樂思想的希臘哲人是德謨克里特斯,他認為人類行為的主要目的在求快樂。 亞里斯提帕士主張善是快樂,惡是痛苦。伊比鳩魯認為要有道德、智慧、節制和好的朋友,才能獲得快樂。霍布士把知識區分為快樂和不快樂兩種,凡是帶給人快樂的就是善,凡是帶給人不快樂的就是惡。 在中國哲學方面,儒釋道三家的主要內容裡,也充滿快樂的思想,我們可以感受到孔子好學、師友交遊、修養道德人格而不求聞達的快樂,孟子說: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宋明理學家以涵養精神、窮理致知、力行道德為操存工夫,他們的精神也是悅樂的。莊子以為清淨無為纔是真正的快樂,所謂至樂無樂。同樣超越相對,少私寡欲,無為自然的快樂哲人是老子。 佛家有所謂三苦和五樂,如何消除痛苦,追求快樂?佛家提出八正道、三學、六度等修行論。最後,如何做一個快樂的現代人?一、愛是快樂,仇恨更加痛苦。二、行善是快樂,作惡生痛苦。三、清明理性是快樂,貪瞋痴慢疑是痛苦。四、守法禮讓是快樂,違法亂紀是痛苦。五、追求精神生活是快樂,沈溺物質享受是痛苦。
圖書
1.黃宗羲、全祖望。宋元學案。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Copleston, Frederick Charles。西洋哲學史。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清)黃宗羲。明儒學案(一)。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蔣維喬。佛學概論。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朱熹(1987)。四書集注。台北:大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吳怡(1996)。中國哲學發展史。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吳經熊。內心悅樂之源泉。內心悅樂之源泉。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Weber, Alfred。History of Philosphy。History of Philosphy。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