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年鑑史學之「長時段」的方法論及其對於社會學研究的反思意義
書刊名:思與言
作者:王崇名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Wang, Chung-ming
出版日期:1997
卷期:35:3
頁次:頁65-86
主題關鍵詞:長時段文明習慣整體事實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78
  • 點閱點閱:15
     本文最大的目的乃在於反省年鑑史學之長時段的研究觀念,特別透過與韋伯、馬 克思及涂爾幹等三大古典社會學家之歷史社會學方法論的比較,來凸顯年鑑史學之長時段研 究觀念作為一種社會學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就本文而言,長時段研究方法最重要的意義,無疑是凸顯一種幾乎恆亙歷史而存在的「文 明習慣」。經由長期歷史的發展而普遍化到全體社會,任何階級或階層都是以此種習慣作為 日常社會行動與制度性行動約主要依據。此種文明習慣很難從「易變」的制度或政治經濟的 角度來察覺,長期以來這些面向一直是社會學的研究重點,因而社會學家很難察覺一種幾乎 沒有歷史的社會事實是否存在。相反地,年鑑史學家卻太熟悉社會(事件的)變遷,反而可 能體驗到一種長期綿延的社會習慣,本文特稱為文明習慣。 此種文明習慣的觀念,不僅讓年鑑史學重新理解與建構他們的歷史,特別是經由日常生 活結構來補充史學與社會學長期以來過份著重政治經濟制度之不足。同時也提供一種中國文 明自我理解的新方法。特別是在西方文明的強勢衝擊之際,長時段的研究方法可以讓我們深 入反思:如果中國也有長期綿延的文明習慣,那麼在西方文明習慣的強勢衝擊之下,究竟可 以保留多少,換言之自我文明習慣究竟有沒有與西方文明習慣相容的可能或是限制。不過對 於中國文明習慣的史學建構乃至社會學建構,礙於篇幅本文並不立即回答,將另文討論,在 此先提出一個思考的方向。
期刊論文
1.周樑楷(1984)。年鑑學派的史學傳統及其轉變。史學評論,7,57-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賴建誠(19860700)。法國年鑑學派領袖布勞代爾[Fernand Braudel]。史學評論,12,197-2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賴建誠(19910400)。基督新教與資本主義--布勞岱的異見。歷史月刊,39,111-1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翟本瑞(19870300)。資本主義與市場經濟--布勞岱的歷史分劃。思與言,24(6),47-6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翟本瑞(19860100)。物質文明對歷史研究的反省性意義--評布勞岱論日用生活的結論。思與言,23(5),72-7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賴建誠(19910600)。對布勞代爾《物質文明、經濟與資本主義》的解析。國立編譯館館刊,20(1),155-18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賴建誠(19911200)。對布勞代爾《物質文明、經濟與資本主義》的解析。國立編譯館館刊,20(2),189-2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張家銘(19870300)。理論、歷史與想像力--布勞岱的歷史世界及其對社會學的反省意義。思與言,24(6),63-8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王崇名(1996)。歐洲福利國家的社會基礎:法律個體的誕生(博士論文)。東海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馬彥彬(1989)。韋伯論西方資本主義的變與常--以布賀岱為對照點(碩士論文)。東海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顏建發(1983)。整體的社會學與歷史學之會通(碩士論文)。東海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布洛克、談谷錚(1995)。封建社會I:依附紐帶的成長。台北: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布洛克、談谷錚(1995)。封建社會II:社會階級與政治組織。台北: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布勞岱、劉北成(1991)。論歷史。台北:五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利科、王建華(1992)。歷史學家的技藝與貢獻。香港:牛津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涂爾幹、王了一。分工論。台北:商務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韋伯、康樂、簡惠美(1993)。支配社會學。台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韋伯、康樂、簡惠美(1993)。非正常性的支配--城市的類型學。台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馬克思(1962)。政治經濟學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馬克思(1962)。資本論。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馬克思(1962)。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馬克思(1962)。論猶太人問題。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黃進興(1991)。歷史主義與歷史理論。台北:允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Bourdieu, Pierre、Nice, Richard(1979)。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4.Braudel, Fernand、Reynolds, Sian(1979)。The Structures of Everyday Life, Civilization and Capitalism 15th-18th Century。New York:Harper & Row。  new window
15.Braudel, Fernand、Mayne, Richard(1994)。A History of Civilizations。Allen Lone:The Penguin Press。  new window
16.Elias, Norbert(1982)。The Civilizing Process vol I--The History of Manners。New York:Pantheon Books。  new window
17.Elias, Norbert(1982)。The Civilizing Process vol II--Power & Civility。New York:Pantheon Books。  new window
18.Elias, Norbert、Jephcott, Edmund(1992)。Time: An Essay。Blackwell。  new window
19.Veyne, Paul(1984)。Writing History。Wesleyan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20.Weber, Max、Roth, G.、Wittich, C.(1978)。Economy and Society。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ew window
21.姚蒙(1988)。法國當代史學主流:從年鑑派到新史學。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Hegel, Georg Wilhelm Friedrich、范揚、張企泰(1985)。法哲學原理。台北:里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Weber, Max、康樂、簡惠美(1993)。宗教社會學。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馬克思(1962)。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及導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高承恕(1988)。布賀岱與韋伯:歷史對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的意義。理性化與資本主義韋伯與韋伯之外。台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維拉爾、郝名瑋(1988)。論馬克思主義史學。史學研究的新問題新方法新對象:法國新史學發展趨勢。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賴建誠(1992)。《論歷史》解析。重商主義的窘境。台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Durkheim, Emile(1982)。Debate on Explanation in History and Sociology。The Rules of Sociological Method and Selected Texts on Sociology and its Method。New York:The Press。  new window
6.Febvre, Lucien(1973)。Civilisation: Evolution of a Word and a Group of Ideas。A New Kind of History and Other Essays。New York:Harper & Row。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