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莊子.齊物論」中的語言問題
書刊名:中臺學報
作者:劉德明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Lou, Der-ming
出版日期:1999
卷期:11
頁次:頁175-189
主題關鍵詞:莊子齊物論實踐語言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2)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74
  • 點閱點閱:24
     《莊子》一書是研究道家思想之重要典籍,而〈齊物論〉更是《莊子》一書中非常重要的一篇。本文即是由對〈齊物論〉中言與辯相關問題的釐定入手,進一步探求莊子在此篇中所欲傳達的義理內容。 本文共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由〈齊物論〉之兩種理解方式為線索,討論這兩種理解方式的利弊。第二部分則在討論世間之「物論」的諸項特點及莊子認為「物論」可能帶出的種種分辨與煩惱。第三部分在論述莊子既不認為人可以透過各種不同的「物論」達致真理,但另一方面莊子也不是一般所謂的「相對主義」者。相反的,莊子認為人與人是可以共通的,而其間最主要的關鍵點在於心之「明」。心有了「明」的功夫,則人可以不落於一隅而得見萬物之無窮。最後部分則在說解莊子之〈齊物論〉與儒墨之論不同之處,筆者認為莊子並非創造出一種「物論」而與儒墨爭勝,相反的,莊子是透過論辯本身的詭謬來「展現」論辯的不足與限制,進而使人跳出論辯的層次而反本朔源進入心靈修養的層次,而這才是莊子的本旨所在。
圖書
1.錢穆(1981)。莊子纂箋。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應麟。困學記聞。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Popper, Karl K.、舒煒光(1989)。客觀知識:一個進化論的研究。臺北:結構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先謙(1998)。莊子集解。漢京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元澤。南華真經新傳。弘道文化事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林希逸。南華真經口義。弘道文化事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郭慶藩。莊子集釋。台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黃錦鋐(1988)。莊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鍾泰(1988)。莊子發微。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高柏園(19920000)。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臺北市:文津。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馮友蘭(1991)。中國哲學史新編。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唐君毅(1986)。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