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道德意識與當代人文通識教養--關連現代公民社會為核心的一些思考
作者:林安梧 引用關係
書刊名:教育核心價值實踐之研究;陳清溪 (主編)
頁次:39-67
出版日期:2010
出版項:臺北: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主題關鍵詞:道德意識通識教養公民社會
學門:教育學
資料類型:專書論文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5
期刊論文
1.林安梧(2006)。存有三態論及其本體詮釋學。武漢大學人文論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安梧(19781000)。孟子心學義理結構初探。鵝湖,4(4)=40,6-1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安梧(2003)。關於中國哲學解釋學的一些基礎性理解。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安梧(20040800)。後新儒學的新思考:從「外王」到「內聖」--以「社會公義」論為核心的儒學可能。鵝湖,30(2)=350,16-2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安梧(20030400)。「道」「德」釋義:儒道同源互補的義理闡述--以「老子道德經」「道生之、德蓄之」暨「論語」「志於道、據於德」為核心的展開。鵝湖,28(10)=334,23-2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林安梧(19790900)。中國政治傳統中主智、超智與反智的糾結--環繞先秦儒道二家政治思想的試探與考察。鵝湖,5(3),2-1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孔穎達、阮元、周易(1955)。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基督教(1974)。新舊約全書。香港:聖經公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載、王夫之(1959)。正蒙。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夫之(1933)。周易內傳。上海:太平洋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安梧(2005)。儒家備理與社會正義。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蔣勳(1995)。美的沉思--中國藝術思想與芻論。臺北:雄獅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奇猷(1984)。韓非子集釋。臺北:河洛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熊十力(1973)。讀經示要。台北:樂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熊十力(1974)。新唯識論。臺北市: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王弼(197509)。老子註。台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林安梧(1999)。台灣文化治療:通識教育現象學引論。台北:黎明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陸九淵(1979)。象山先生全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林安梧(1996)。當代新儒家哲學史論。臺北:文海基金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林安梧(2001)。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臺北:明文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朱熹(2002)。四書章句集註。臺北:鵝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王守仁、吳光、錢明、董平、姚延福(1992)。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余英時(1987)。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張灝(1989)。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聯經出版事業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林安梧(20090000)。中國人文詮釋學。臺北:臺灣學生。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林安梧(1995)。中國近現代思想觀念史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林安梧(19960000)。儒學與中國傳統社會之哲學省察:以「血緣性縱貫軸」為核心的理解與詮釋。臺北:幼獅。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林安梧(19930000)。存有、意識與實踐:熊十力體用哲學之詮釋與重建。臺北:東大。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黃克武(1996)。嚴復與近代中國自由民主思想的傳播。中國近代文化的解構與重建。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安梧(2003)。關於中國古代經典詮釋的一個問題:對《易經》〈繫辭傳〉「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的一個理解。經學論叢。臺北:洪業文化事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