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藏語方言的分布格局及其形成的歷史地理人文背景
書刊名: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作者:陳榮澤
作者(外文):Chen, Rong-ze
出版日期:2016
卷期:2016(2)
頁次:128-134
主題關鍵詞:藏語方言方言分布藏族歷史Tibetan dialectsDistribution of dialectsTibetan histor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05
  • 點閱點閱:18
藏語方言的形成與社會、歷史和自然環境等緊密相關。吐蕃時期藏族的人口遷徙奠定了藏語分布格局的基礎,是形成藏語方言的一個不可或缺的前提;青藏高原獨特的自然環境是形成藏語方言的必要條件;不同的經濟類型使藏語在不同地域中的演變速度也不同,是形成藏語方言的重要原因;由民族接觸引起的語言接觸是形成藏語方言的重要因素;元朝在藏區的行政區劃對藏語方言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藏語方言的形成是藏語在社會、歷史和自然環境等多種要素共同作用下逐漸演化的結果。
The formation of Tibetan dialects is closely related to society,history,and natural environment. In the process of formation,the massive migration of Tibetans in Tubo Period which laid a foundation for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Tibetan language was an indispensable prerequisite; the peculiar natural environment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was a necessary condition; the varied speed of the development of Tibetan language in different areas due to different economic types was an important cause; the language contact caused by ethnic contacts was an important factor; and the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in Tibetan areas in the Yuan Dynasty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Therefore,the formation of Tibetan dialects was a result of the gradual development of Tibetan language through the interaction of various factors such as society,history,and natural environment.
期刊論文
1.根呷翁姆、胡書津(2008)。多語環境中的道孚"語言孤島"現象分析。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8(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陸水林(1996)。小西藏:巴爾蒂斯坦的伊斯蘭化過程。伊斯蘭世界,1996(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胡仕勝(2003)。尼泊爾民族宗教概況。國際資料資訊,200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堯(1985)。藏語西部方言---巴爾提(Balti)話簡介。西藏民族學院學報,198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西羲郎、周煒(2003)。藏語的方言。西藏研究,200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益西(1995)。略說藏語方言的形成。西藏研究,199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巴臥•祖拉陳哇、黃顥(1984)。《賢者喜宴》摘譯。西藏民族學院學報,198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楊毛措(2014)。不丹宗卡方言及其常見的語流音變現象初探。中國藏學,201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周偉洲(1990)。試論隋唐時期西北民族融合的趨勢和特點。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3),110-1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慶英、馬麗華、穆罕默德•尤素夫•侯賽因阿巴迪(2010)。巴基斯坦斯卡杜縣發現的吐蕃王朝時期的藏文碑刻。中國藏學,2010(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巴臥•祖拉陳哇、黃顥(1981)。《賢者喜宴》摘譯。西藏民族學院學報,198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程鴻、倪祖彬、孫尚志、虞孝感、陳鬥仁(1981)。青藏高原農業地域分異。自然資源,198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楊士宏(1987)。安多藏語中諸語音層探析。西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陳慶英(1992)。西夏語同藏語辭彙之比較。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黃行(2005)。語言接觸與語言區域性特徵。民族語文,200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王雙成(2010)。安多藏語i的舌尖化及其類型學意義。語言研究,2010(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Vendryes, J.、岑麒祥、葉蜚聲(1992)。語言。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石碩(1994)。西藏文明東向發展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金鵬(1983)。藏語簡志。北京 (Beijing):民族出版社 (Nationalities Press)。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慶英(2006)。陳慶英藏學論文集。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格桑居勉、格桑央京(2002)。藏語方言概論。北京:民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香港城市大學語言資訊科學研究中心(2012)。中國語言地圖集•第2版•少數民族語言卷。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鄧艾(2005)。青藏高原草原牧區生態經濟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邢莉(1995)。遊牧文化。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中國社會科學院、澳大利亞人文科學院(1987)。中國語言地圖集。中國社會科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瞿靄堂、譚克讓(1983)。阿裏藏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譚其驤(1996)。中國歷史地圖集。中國地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瞿靄堂、勁松(2000)。漢藏語言研究的理論和方法。中國藏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江荻(2002)。藏語語音史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馬學良(199110)。漢藏語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格勒(1988)。論藏族文化的起源形成與周圍民族的關係。中山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智觀巴・貢卻乎丹巴繞吉、吳均、毛繼祖、馬世林(1989)。安多政教史。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周振鶴、游汝杰(1986)。方言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司馬光、胡三省、章鈺(1956)。資治通鑑。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邵伯溫、李劍雄、劉德權(1983)。邵氏聞見錄。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張濟川(1993)。藏語方言分類管見。民族語文論文集--慶祝馬學良先生八十壽辰文集。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烏瑞、耿升(1985)。吐蕃統治結束後甘州和於闐官府中使用藏語的情況。敦煌譯叢。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江荻(2007)。漢藏語言演化的歷史音變模型。歷史語言學的理論與方法探索。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