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流動與互動--由明清間城市生活的特性探測公眾場域的開展
作者:王鴻泰 引用關係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李永熾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1998
主題關鍵詞:公眾社會公眾場域流行文化資訊傳播社會身分商品消費奢靡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5) 博士論文(15) 專書(17)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85
「什麼是社會?」或者「社會生活如何構成?」這是本論文試圖探索的根本問題。
唐中期以來的中國傳統社會,除了主要的農村形態外,商業城市也在發展中。明中期以後,城市更成為重要的文化發展場域,而中國文化也由此開出新局。本文即選擇由商業活動達到高峰,而城市生活也隨之臻於極度豐富的明末清初時期切入,試圖對此期間內商業城市中的社會文化活動進行考察,希望由此突破中國社會乃「封閉」、「停滯」之僵固印象,重新理解中國文化的發展。
本論文主要以商業性城市為對象,針對這些商業城市的「流動」與「互動」現象進行考察。
明代中期以後,中國已形成全國性的市場網絡,在此一市場網絡的伸展下也出現許多商業性城市,這些商業城市(包括部分市鎮)具有高度的「流動」性——人與人、物與物、人與物在此交會、集散,這種流動性是城市成為一個特殊社會活動場域的基礎。一方面人與物從各地不斷流入或流經此場域,另一方面,在此場域內的人與物也頻繁地互動,人與人、人與物發展出各種不同的互動方式,而整個互動過程也逐漸形成社會形態的變化與社會文化的發展。
本論文主要以城市的「流動」特色為思考起點,探討流動在城市內部所造成的社會生活形式及內容的變化,尤其針對流動過程中各種人與人、人與物「互動」關係的發展進行考察,希望掌握這種互動所造成的人際關係、物質文化,以至於整個社會形態、社會文化的變化。簡言之,本論文之要旨為:探究在「流動」基礎上的「互動」如何重新凝結、構造出獨具特色的城市社會與文化。
在實際的考察上,本文由具體的社會生活入手,從不同的層面來討論社會形態的變化,主要分為幾個部分:空間、社交、資訊、物質。第一部分以「空間」為主題:考察商業作用下人、物的流動與互動,如何在城市中造成各種公眾活動空間的開啟或變化,主要以園林、寺廟、茶館酒樓三種性質各異,卻同樣具有「開放」意義的社會活動空間為探討的對象。第二部分以「社交」為主題:考察城市內人員頻繁流動的過程中,人與人密切的互動關係如何進而發展出各種人際網絡,以致於凝結出新的社會群體與社交文化。第三部分針對青樓及青樓文化進行考察,這可說是前面兩個部分的整合——就空間上來講,青樓本身是城市的流動性所推展出來的特殊活動空間,同時,就人際關係的發展來講,它是一個人倫禮法之外的男女社交場所,晚明以來更由此發展出一種獨具特色的情色文化,本文試圖將此納入當時的社會脈絡中,進行具體的分析。第四部分以「資訊」為主題:本文嚐試對流傳、散播於城市中的各種資訊活動進行考察,進而剖析這種資訊的交織如何在現實世界之上構成一個虛擬的交往場域,以致形成一個抽象性的「公眾社會」。第五部分以「物品」為主題,首先考察流動、聚散於城市中的商品如何流入一般人的生活領域內,進而剖析個人的感官追求與市場商品如何產生互動關係,以致於構成「流行文化」。
整體而言,本論文最終的主旨,乃試圖建立一個「城市社會」的概念,所謂「城市社會」最重要的內涵就是「公眾場域」的構成,而所謂「公眾場域」則可定義為:個人與個人之間在生活領域上的「交集」,這種交集展現在空間上是「公眾生活空間」的開展,在人際關係上是經由社會關係的創造後,所出現的自主性社會團體的凝結,在資訊方面是大眾傳播媒體中介下「想像的社會」的構成,而表現在物質層面上則是:個人的感官慾望可以整合為市場中的商品,而個人生活表現與市場商品樣式交相作用,以致形成「流行文化」。
經過具體的考察後,可見:明清間商業的發展,已促成社會中各種人員、商品、資訊的流動,這些流動的事物集散於各大商業城市,在其中展開頻繁的互動,造成城市社會中生活情境的變化,這些變化展現在生活領域、人際關係、情感生活、資訊交流、生活表現等方面,從而促成了公眾生活空間的開展、社會關係的創造與自主性社會組織的成立、情色文化的滋長、大眾傳播媒體的成立、流行文化的蔓延等發展。這種種發展在農村「鄉里社會」的基礎上,更推出一個「城市社會」,而這個「城市社會」的存在及其所孕育出來的社會文化,也就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支流,這個支流形成後且與既有的文化形態展開新的辯證關係,整體中國文化也就在這種辯證下開展出新的局面。
史料
經書、史書、政書、類書、傳記
《大清聖祖康熙皇帝實錄》,台北:華文書局,1964。
《古今圖書集成》
《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95。
《易經》,十三經注疏本。
《明內閣大庫史料》,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1
《明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1。
《清代三朝史案》,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3。
《清代文字獄檔.屈大均詩文及雨花台衣冠塚案》,《筆記小說大觀》本,45編,5冊。
《欽定臺規》,光緒十八年都察院刊本。
《萬曆邸鈔》,台北:古亭書屋,1968。
田文鏡,《撫豫宣化錄》,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
申時行等修,《〔萬曆重修本〕明會典》,北京:中華書局,1989。
孫詒讓,《周禮正義》,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87。
徐元瑞,《吏學指南》,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張廷玉修,《明史》,台北:鼎文書局,1982。
張肯堂,《 辭》,台北:學生書局,1970。
賀長齡、魏源等編,《清經世文編》(原名《皇朝經世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92。
黃六鴻,《福惠全書》,台北:九思出版社,1978。
黃宗羲,《明儒學案》,台北:華世出版社,1987。
黃彰健,《明代律例彙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9。
趙爾巽、柯劭忞等編,《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76。
劉 等,《舊唐書》,台北:洪氏出版社,1977。
謝正光、范金民編,《明遺民錄彙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
方志
《〔正德〕江寧縣志》,王誥、劉雨纂修,據明正德刻本影印,《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24冊。
《〔光緒〕蘇州府志》,李銘皖等修,馮桂芬等纂,清光緒九年刊本,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5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
《〔乾隆〕上海縣志》,收入《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北京:中國書店,1992)第1冊,據清乾隆十五年刻本影印。
《〔乾隆〕大庾縣志》,乾隆六年(1741)知縣余光璧纂修,收入《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第31冊。
《〔乾隆〕合水縣志》,收入《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第9冊。
《〔乾隆〕吳江縣志》,民國石印本,據清乾隆丁卯年(1747)刊本石印。
《〔乾隆〕常昭合志稿》,王錦等修,清嘉慶二年刊本。
《〔乾隆〕新昌縣志》,乾隆五十六年(1671)知縣楊文峰延南昌萬廷蘭主纂,收入《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第27冊。
《〔乾隆〕新城縣志》,乾隆十五年(1750)知縣方懋祿延新建舉人夏之翰纂,收入《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第29冊。
《〔乾隆〕漢陽縣志》,乾隆十三年(1748)知縣劉孔嗣延江夏貢生劉湘煃主纂,收入《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第36冊。
《〔乾隆〕趙城縣志》,收入《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第4冊,據清乾隆25年刻本影印。
《〔康熙〕五臺縣志》,收入《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第4冊,據清康熙刻本影印。
《〔康熙〕平陽府志》,收入《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第6冊,據清康熙刻本影印。
《〔康熙〕東鄉縣志》,康熙三年(1664)知縣沈士秀延邑人進士梁奇主纂,收入《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第29冊,據日本內閣文庫本影印。
《〔康熙〕金谿縣志》,康熙二十一(1682)刻本,收入《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第29冊,據日本內閣文庫本影印。
《〔康熙〕唐縣新志》,收入《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第2冊,據清康熙11年刻本影印。
《〔康熙〕高安縣志》,康熙十年(1671)知縣張文旦延邑生員陳九疇等纂,收入《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第27冊。
《〔康熙〕高邑縣志》,收入《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第2冊,據清康熙24年刻本影印。
《〔康熙〕曹州志》,收入《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第9冊。
《〔康熙〕深澤縣志》,收入《稀見中國地方志彙刊》第2冊,據清康熙14年刻增修本影印。
《〔康熙〕鹿邑縣志》,收入《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第35冊。
《〔康熙〕程鄉縣志》卷1〈市廛〉,收入《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2。據日本東洋文庫藏清康熙三十年刻本影印。
《〔康熙〕陽武縣志》,收入《稀見中國地方志彙刊》第34冊。
《〔康熙〕陽春縣志》,收入《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據日本內閣文庫藏清康熙二十六年刻本影印。
《〔康熙〕瑞金縣志》,康熙二十二年(1683)知縣朱維高延邑紳楊長世、朱康侯纂,收入《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第30冊,據日本內閣文庫本影印。
《〔康熙〕靖江縣志》,收入《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第14冊。
《〔康熙〕廣信郡志》,康熙二十二年(1683)知府孫世昌纂修,收入《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第28冊,據日本內閣文庫本影印。
《〔康熙〕濮州續志》,康熙四十九年(1710)知州郅玠延邑人貢生任煥主纂,收入《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第34冊。
《〔康熙〕臨晉縣志》,收入《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第7冊,據清康熙25年刻本影印。
《〔康熙〕臨高縣志》,收入《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
《〔康熙〕魏縣志》,收入《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第3冊,據清康熙22年刻本影印。
《〔康熙〕續修瑞金縣志》,康熙四十五年(1709)知縣郭一豪延邑貢生朱雲映、謝重撥等纂,收入《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第30冊,據日本內閣文庫本影印。
《〔萬曆〕上元縣志》,收入南京市通志館印行,《南京文獻》第3冊,上海:上海書店,1991。
《〔萬曆〕承天府志》,收於《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據日本尊經閣文庫藏明萬曆三十年刻本影印。
《〔萬曆〕河間府志》,收入《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第3冊,據明萬曆刻本影印。
《〔萬曆〕保定府志》,收入《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第2冊。
《〔萬曆〕建陽縣志》,萬曆二十八年(1600)知縣魏時應延張榜等纂,收於《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第31冊。
《〔萬曆〕通州志》,《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本,第4冊。
《〔萬曆〕溫州府志》,《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210冊。
《〔萬曆〕雷州府志》,收於《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據日本尊經閣文庫藏明萬曆四十二年刻本影印。
《〔萬曆〕滁陽志》,萬曆42年(1614)年知州戴瑞卿延于永享主纂,收入《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第22冊。
《〔萬曆〕銅仁府志》,收入《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據日本國會圖書館藏萬曆後期刻本影印。
《〔萬曆〕滕縣志》,收於《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據日本尊閣文庫藏明萬曆13年劇本影印。
《〔萬曆新修〕餘姚縣志》,《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501號》,台北:成文出版社。
《〔道光〕璜涇志稿》,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鄉鎮志專輯》第9冊,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
《〔雍正〕武功縣後志》,收入《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第8冊,據清雍正11年刻本影印。
《〔雍正〕舒城縣志》,雍正七年(1729)知縣陳守仁延吧貢生賈彬、優生郭維祺纂輯,收入《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第21冊,據日本內閣文庫本影印。
《〔雍正〕臨汾縣志》,收入《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第5冊,據清雍正刻本影印。
《〔嘉靖〕江陰縣志》,《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本,第5冊。
《〔嘉靖〕吳江縣志》,曹一麟修,徐師曾等纂,據明嘉靖四十年(1561)刊本影印,台北:學生書局,1987。
《〔嘉慶〕朱涇志》,朱棟纂,民國五年重鉛印本。
《〔嘉慶〕茶陵州志》,康熙三十四年(1695)知州趙國宣纂修,嘉慶十八年(1813)康邑紳尹勳增纂,收入《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第38冊。
《博平縣志》,楊祖憲重修,清道光辛卯(十一)年刊本。
沈榜,《宛署雜記》,北京:北京出版社,無出版年。
孫承澤,《天府廣記》,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
葛寅亮,《金陵梵剎志》,台北:明文書局,1980。
戴舒菴,《天台治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浙江省.第65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
文集
孔尚任,《孔尚任詩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62。
文徵明,《文徵明集》,北京:中華書局,1987。
全祖望,《鮚埼亭集》,台北:華世出版社,1977。
朱彝尊,《曝書亭集》,《四部叢刊初編》本。
何良俊,《何翰林集》,金山姚氏復廬景印明嘉靖本。
利瑪竇,《利瑪竇中國札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
利瑪竇,《利瑪竇書信》,收入利瑪竇著,劉俊餘、王玉川、羅漁譯《利瑪竇全集》(台北:光啟出版社、輔仁大學出版社,1986)。
吳偉業,《吳梅村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吳應箕,《樓山堂集》,收入《貴池先哲遺書.貴池二妙集第九》
宋濂,《宋學士文集》,《叢書集成初編》本。
李漁,《李漁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李贄,《續焚書》,台北:漢京出版事業公司,1984。
汪然明,《春星堂詩集》,收入《叢睦汪氏遺書》,光緒12年丙戌秋八月錢唐汪氏重刊於長沙。
汪琬,《堯峰文鈔》,四部叢刊初編本。
汪懋麟,《百尺梧桐閣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祁彪佳,《祁彪佳文稿》,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1。
祁彪佳,《祁彪佳集》,北京:中華書局,1960。
侯方域,《侯方域集校箋》,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
冒襄手輯,《同人集》,光緒壬午年三月中澣重鐫。
施閏章,《施愚山集》,合肥:黃山書社,1993。
茅坤,《茅坤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
孫枝蔚,《溉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袁中道,《珂雪齋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袁宏道著,錢伯城箋校,《袁宏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陳子龍,《陳子龍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陳仁錫,《陳太史無夢園集》,東京都:高橋情報會社,1993,據日本內閣文庫藏明崇禎六年序刊本影印。
陳祖范,《陳司業文集》,清乾隆29年刊本。
陳曼,《詠歸堂集》,叢書集成三編,十,丁巳叢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2。
陳際泰,《太乙山房集》,美國國會圖書館攝製北平圖書館善本書膠片。
陳繼儒,《晚香堂小品》,東京:高橋情報會社,1991,據日本內閣文庫藏明崇禎間刊本影印。
湯斌,《湯子遺書》,《四庫全書》本。
湯顯祖,《湯顯祖集》,台北:洪氏出版社,1975。
黃宗羲,《黃宗羲全集》第十冊《南雷詩文集.碑誌類》,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
黃淳耀,《陶菴集》,《叢書集成續編》本,121冊。
趙執信,《趙執信全集》,濟南:齊魯書社,1993。
錢大昕,《潛研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錢謙益,《牧齋有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錢謙益,《牧齋初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戴名世,《戴名世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
鍾惺,《隱秀軒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歸有光,《震川先生集》,台北:源流出版社,1983。
歸莊,《歸莊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顧炎武,《顧亭林詩文集》,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
筆記
丁國鈞,《荷香館瑣言》,《叢書集成三編.丙子叢編》。
于慎行,《穀山筆塵》,北京:中華書局,1997。
孔憲易校注,《如夢錄》,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
尤侗,《艮齋雜說》,北京:中華書局,1992。
尤侗,《西堂雜俎》,台北:河洛出版社,1978。
文秉,《先撥志始》,收入《歷代筆記小說集成》第32冊,石家莊市: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
毛祥麟,《墨餘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王 ,《看花述異記》,《筆記小說大觀》本,5編,6冊。
王士禎,《香祖筆記》,《筆記小說大觀》本,28編,5冊。
王世貞,《觚不觚錄》,《筆記小說大觀》本,5編,4冊。
王崇簡,《冬夜箋記》,《筆記小說大觀》本,3編,9冊。
王應奎,《柳南隨筆》,北京:中華書局,1997。
平步青,《霞外攗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
田藝蘅,《留青日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伍袁萃,《林居漫錄》,《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
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北京:中華書局,1997。
余懷,《板橋雜記》,收入《香艷叢書》第13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
余繼登,《典故紀聞》,北京:中華書局,1997。
佚名,《王氏復仇記》,收入《說庫六》,台北:新興書局,無出版年。
佚名,《民抄董宦事實》,收入《明武宗外紀》,台北:廣文書局,1967。
佚名,《研堂見聞雜錄》,收入《歷代筆記小說集成》第108冊
克路士撰,《中國志》,收入〔英〕C.R.博克舍編注 何高濟譯,《十六世紀中南部行紀》,北京:中華書局,1990。
吳振棫,《養吉齋叢錄》,北京:北京古藉出版社,1983。
吳翌鳳,《鐙窗叢錄》,《叢書集成續編》本,第91冊。
吳德旋,《初月樓聞見錄》,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
吳薌 ,《客窗閒話》,《筆記小說大觀》本,1編,1冊。
吳應箕,《留都見聞錄》,收入貴池先哲遺書第十五。
宋起鳳,《稗說》,收入《明史資料叢刊》第二輯,揚州:江蘇人民出版社,1982。
宋犖,《筠廊偶筆》,《說庫》,台北:新興書局。
李斗,《揚州畫舫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
李日華,《味水軒日記》,收入《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無出版年。
李清,《三垣筆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
李淦,《燕翼篇》,收於《檀几叢書二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李紹文,《雲間雜識》,上海:上海縣修志局,1936。
李詡,《戒庵老人漫筆》,北京:中華書局,1997。
李遜之,《三朝野記》,收入《中國內亂外禍歷史叢書》,上海:神州國光社,1947。
李調元,《尾蔗叢談》,台北:大華,無出版年。
李調元,《淡墨錄》,台北:廣文書局,1969。
沈德符,《萬曆野獲篇》,北京:中華書局,1997。
汪啟淑,《水曹清暇錄》,北京:中國書店,據飛鴻堂藏板印行。
阮葵生,《茶餘客話》,《筆記小說大觀》本,1編,3冊。
周暉,《二續金陵瑣事》,《筆記小說大觀》本,16編,4冊。
金埴,《巾箱說》,北京:中華書局,1997。
金埴,《不下帶編》,北京:中華書局,1997。
阿里.阿克巴爾,《中國紀行》,北京:三聯書店,1988。
俞樾,《九九銷夏錄》,北京:中華書局,1995。
冒襄,《影梅菴憶語》,台北:世界書局,1976。
姚廷遴,《歷年記》,收入《清代日記匯抄》,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洪邁,《容齋隨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胡旡悶女士,《奩艷叢話》,台北:廣文書局,1970。
范濂,《雲間據目抄》,《筆記小說大觀》本,22編,5冊。
徐兆輯,《河東君遺事摘錄》,收入《明史資料叢刊五》
徐珂,《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1996。
徐復祚,《花當閣叢談》,《筆記小說大觀》本,16編,2冊。
徐樹丕,《識小錄》,《筆記小說大觀》本,40編,3冊,據佛蘭草堂鈔本。
破額山人編,《夜航船》,《筆記小說大觀》本,2編,1冊。
袁棟,《書隱叢說》,《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子部116冊,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據北京圖書館分館藏清乾隆刻本影印.
馬序倫,《讀書續記》,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
高濂,《遵生八牋校注》,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4。
張岱,《西湖夢尋》,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
張岱,《陶庵夢憶》,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
張栩,《彩筆情辭》,台北:學生書局,1987。
張翰,《松窗夢語》,北京:中華書局,1997。
曹家駒,《說夢》,收入雷輯《清人說薈一》,台北:廣文書局,據民國十七年石印本。
曹藎之,《舌華錄》,《筆記小說大觀》本,22編,5冊。
梁章鉅,《歸田瑣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
梅鼎祚,《青泥蓮花記》,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
陳去病,《五石脂》,蘇州: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
陳貞慧,《秋園雜佩》,收入《觀賞彙錄》,台北:世界書局,1962。
陳康祺,《郎潛紀聞二筆》,北京:中華書局,1997。
陳康祺,《燕下鄉脞錄》,《筆記小說大觀》本,2編,2冊。
陸文衡,《嗇菴隨筆》,台北:廣文書局,1969。
陸世儀,《復社紀略》,《筆記小說大觀》本,10編,4冊。
陸容,《菽園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
陸粲,《庚巳編》,北京:中華書局,1997。
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
章有謨,《景船齋雜記》,台北:大華,無出版年。
彭孫貽,《客舍偶聞》,《叢書集成續編》本,第212冊。
曾羽王,《乙酉筆記》,收入《清代日記匯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馮夢龍,《甲申紀事》,收入《馮夢龍全集》,蘇州:江蘇古籍出版社,199。
黃士珣,《北隅掌錄》,《叢書集成續編》本,第233冊。
黃卬,《錫金識小錄》,台北:中華書局經銷,1972。
葉盛,《水東日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
葉夢珠,《閱世編》,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
董含,《三岡識略》,申報館倣聚珍板印。
董閬石,《蓴鄉贅筆》,台北,廣文書局,1980。
管庭芬,《芷湘筆乘》,收入《管庭芬筆記兩種》,上海:上海書店,1989。
蓋略特.伯來拉,《中國報道》,收入C.R.博克舍編注.何高濟譯,《十六世紀中國南部行紀》,北京:中華書局,1990。
褚人穫,《堅觚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
趙郡西園老人口授 孫尚絇(?)補譔,《南湖舊話錄》,《筆記小說大觀》本,43編,6冊。
趙翼,《廿二史劄記》,台北:王記書坊,1984。
劉宗周,《人譜類記》,台北:廣文書局,1971。
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北京:北京古藉出版社,1992。
劉若愚,《酌中志》,收於《中國野史集成》第27冊,成都:巴蜀書社,1993。
劉益安,《汴圍濕襟錄校注》,鄭州:中州書畫社,1982。
劉獻廷,《廣陽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
厲鶚,《玉臺書史》,收於《香艷叢書》第5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
滕一飛,《淮城紀事》,收於《中國野史集成》第29冊,成都:巴蜀書社,1993。
蔣一葵,《長安客話》,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
蔣以化,《西臺漫記》,《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
蔡澄,《雞窗叢話》,台北,廣文書局,1969。
鄧之誠,《骨董瑣記》,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
謝肇淛,《五雜俎》,台北:偉文圖書出版社,1977。
嚴元照,《蕙櫋雜記》,《叢書集成續編》本,第91冊。
嚴有禧,《漱華隨華》,台北:廣文書局,1969。
顧公燮,《丹午筆記》,蘇州: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
顧公燮,《消夏閑記摘抄》,收入《涵芬樓秘笈》第9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顧起元,《客座贅語》,北京:中華書局,1997。
顧震濤,《吳門表隱》,蘇州: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
龔煒,《巢林筆談 續編》,北京:中華書局,1997。
小說
丁耀亢,《續金瓶梅》,收入《金瓶梅續書三種》,濟南:齊魯書社,1988。
天然癡叟,《石點頭》,江蘇省: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
石成金著,《新刻揚州近事雨花香》,簡稱《雨花香》,收入《熊龍峰刊行小說四種》,江蘇省: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
江日昇,《臺灣外紀》,收入《中國野史集成》第34冊,成都:巴蜀書社,1993。
艾納居士,《豆棚閒話》,收入《西湖佳話等三種》,江蘇省: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
西周生,《醒世姻緣》,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
西湖漁隱主人,《歡喜冤家》,收入《中國古代珍稀本小說2》,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5。
佚名,《一片情》,收入侯中義主編,《明代小說輯刊》第一輯之四,成都:巴蜀書社,1993。
佚名,《生綃剪》,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7。
佚名,《自作孽》,收入《明清平話小說選》,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8。
佚名,《野叟曝言》,人民中國出版社,無出版年。
佚名,《鴛鴦針》,收入吳建國主編,《新拍案驚奇》,長沙:岳麓書社,1993。
佚名,《檮杌閒評》,北京:人民中國出版社,1993。
吳中梅庵道人編輯,《四巧說》,收入《熊龍峰刊行小說等四種》,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
吳敬梓,《儒林外史》,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
李漁,《覺世名言十二樓》,江蘇省: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
李綠園,《歧路燈》,台北:逸群圖書有限公司,無出版年。
東魯狂生編輯,《醉醒石》,江蘇省: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
金木散人,《鼓掌絕塵》,江蘇省: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
青溪道人編著,《禪真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台北:世界書局,1969。
凌濛初原著,李田意輯校,《拍案驚奇》,無出版資料。
草亭老人編,《娛目醒心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酌玄亭主人,《照世盃》,收入《西湖佳話等三種》,江蘇省: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
崔象川,《白圭志》,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5。
張應俞,《杜騙新書》,收入《中國古代珍稀本小說5》,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5。
陸人龍,《型世言》,江蘇省: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
陸雲龍,《魏忠賢斥奸書》,收入《明代小說輯刊》第一輯之一,成都:巴蜀書社,1993。
華陽散人編,《鴛鴦針》,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5。
馮夢龍,《喻世明言》,台北:鼎文書局,1980。
馮夢龍,《醒世恒言》,台北:鼎文書局,1978。
馮夢龍,《警世通言》,台北:鼎文書局,1980。
夢覺道人、西湖浪子輯《三刻拍案驚奇——原名「幻影」》,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
檇李煙水散人,《合浦珠》,收入《中國古代珍稀本小說8》,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5。
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明萬曆刻版。
其他
《學政全書》,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293冊。
方以智,《物理小識》,《四庫全書》本。
王士性,《王士性地理書三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石成金,《傳家寶》,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2。
朱元亮注,《嫖經》,收入張夢徵編,《青樓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朱承爵,《存餘堂詩話》,《叢書集成續編》本,第213冊。
朱彝尊,《靜志居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江為霖,《金陵百媚》,日本內閣文庫藏本。
艾南英彙編,《新刻便用萬寶全書》,據東京大學藏明崇禎戊辰存仁堂刊本複製影印,東京都:高橋寫真會社,1977。
沙門袾宏,《自知錄》,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32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7。
祈彪佳,《遠山堂曲品》,收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六》,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
徐揚繪,《姑蘇繁華圖》,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
陳田輯,《明詩紀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陳眉公,《長者言》,收入《說郛三種.說郛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陳確,《新婦譜補》,《筆記小說大觀》本,5編,4冊。
陸圻,《新婦譜》,收於《檀几叢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陸隴其,《治嘉格言》,收入《中國哲學思想要籍叢編》,台北:廣文書局,1975。
焦循,《劇說》,收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八》,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
程春宇編著,《士商類要》,收入楊正泰,《明代驛站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黃九煙,《千春一恨集唐詩六十首》,收於《香艷叢書》,3冊,11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
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台北:明文書局,1991。
嚴 等輯,《東林書院志》,收入《中國歷代書院志》第七冊。
近人論著
專書
[美]杜贊奇(Duara,Prasenjit)著,王福明譯,《文化、權力與國家——1900-1942年的華北農村》(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
[美]韓南(P. Hanan)著,尹慧譯,《中國白話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
[美]魏斐德著,《洪業——清朝開國史》,江蘇省: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
尹韻公,《中國明代新聞傳播史》,重慶:重慶出版社,1990。
牛建強,《明代後期社會變遷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
王日根,《鄉土之鏈——明清會館與社會變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王利器編,《元明清三代禁毀小說戲曲史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王振忠,《明清徽商與淮揚社會變遷》,北京:三聯書店,1996。
王書奴,《中國娼妓史》,上海:上海書店,1992。
王曼犀,《金陵後湖志》,南京:翰文書店,1933。
王煥鑣編,《明孝陵志》,南京:鍾山書店,1934。
王爾敏,《明清時代庶民文化生活》,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new window
王毅,《園林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王鴻泰,《三言二拍的精神史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叢刊》之94,1994。new window
田居儉、宋元強編,《中國資本主義萌芽》,成都:巴蜀書社,1987。
安平秋、章培恒主編,《中國禁書大觀》,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
朱偰,《北京宮闕圖說》,上海:商務印書館,1938,收入程演生輯,《北平地方研究叢刊第二輯:故都紀念集》,台北:古亭書屋,1970,影印初版。
朱偰,《明清兩代宮苑建置沿革圖考》,商務印書館,1947,收入程演生輯,《北平地方研究叢刊第二輯:故都紀念集》,台北:古亭書屋,1970,影印初版。
朱偰,《金陵古蹟圖考》,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明清小說研究中心、文學研究所編,《中國通俗小說總目提要》,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0。
衣若蘭,《從「三姑六婆」看明代婦女與社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1997。
何一民,《中國城市史綱》,成都:四川大學,1994。
余英時,《紅樓夢的兩個世界》,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1。
吳 ,《吳 文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
吳廷璆等編,《鄭天挺紀念論文集》,北京:新華書店,1990。
吳承明,《中國資本主義與國內市場》,台北:谷風出版社,1987。
吳承明、許滌新主編,《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台北:谷風出版社,1987。
巫仁恕,《明清城市民變研究-傳統中國城市群眾集體行動之分析》,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new window
李福鐘,《改造一個共和國》,台北:稻鄉出版社,1993。
邱仲麟,《明代北京都市社會的變遷(1368-1644)》,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邱澎生,《十八、十九世紀蘇州城新興工商業團體》,《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叢刊》之86,1990。new window
邱澎生,《商人團體與社變遷:清代蘇州的會館公所與商會》,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new window
殷國光、葉君遠主編,《明清言情小說大觀》,北京:華夏出版社,1993。
張秀民,《中國印刷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張其昀監修 程光裕、徐聖謨主編,《中國歷史地圖》,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4。
梁其姿,《施善與教化——明清的慈善組織》,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new window
梁啟超,《飲冰室文集》,臺灣:中華書局,1960。
梁淼泰,《明清景德鎮城市經濟研究》,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
郭俊綸編著,《清代園林圖錄》,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3。
郭英德《明清文人傳奇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
郭蘊靜主編,《天津古代城市發展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898。
陳東有,《人欲的解放》,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6
陳寅恪,《柳如是別傳》,台北:里仁書局,1981。
陳萬益,《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台北:大安出版社,1988。
陳學文,《明清時期杭嘉湖市鎮史研究》,北京:群言出版社,1993。
陳學文,《湖州府城鎮經濟史料類纂》,編成於1989年,無出版資料。
陳寶良,《中國的社與會》,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new window
傅衣凌,《明清社會經濟史論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傅衣凌,《明清封建土地所有制論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傅崇蘭,《中國運河城市發展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彭信威,《中國貨幣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
曾永義,《明雜刻概論》,台北:學海出版社,1979。
程子良、李清根主編,《中國城市史叢書:開封城市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3。
費孝通,《鄉土中國》,無出版資料。
馮爾康、常建華著《清人社會生活》,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
馮爾康主編,《中國社會結构的演變》,鄭州市: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馮爾康等編著,《中國社會史研究概述》,台北:谷風出版社,1988。
黃宗智,《華北小農經濟社會變遷》,台北:谷風出版社,1987。
楊寬,《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上海古藉出版社,1993。
經君健,《清代社會的賤民等級》,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
葛定華,《金陵明故宮圖考》,國立中央大學出版組,1933。
趙岡《中國城市發展史論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5。new window
劉石吉,《明清時代江南市鎮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樊樹志,《明清江南市鎮探微》,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0。
潘光哲,《郭沫若與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發展——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為中心的討論》,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蔣兆成,《明清杭嘉湖社會經濟史研究》,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4。
蔡少卿主編,《再現過去:社會史的理論視野》,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魯迅,《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
戴均良主編,《中國城市發展史》,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2。
謝國楨,《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民國叢書本,據商務印書館1934年版影印。
謝敏聰,《明清北京的城垣與宮闕之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80。new window
謝敏聰,《宮殿之海紫禁城》,台北:世界地理雜誌社,1983。
韓大成,《明代社會經濟初探》,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韓大成,《明代城市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
羅一星,《明清佛山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遷》,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4。
譚嘉定編,《三言兩拍資料》,台北:維民書局,1983。
蘇同炳,《明代驛遞制度》,台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69。new window
論文
[美]施堅雅著,余葦青、黃飛虎譯,〈中國城市與地方系統的等級〉,收入《國外中國學研究譯叢1》,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中國共產黨第十二屆中央委員第三次全體會議1984年10月20日通過)〉,收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讀》,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5月。
〈中國人民大學討論《明清之際中國市民運動的特徵及其發展》〉,《新建設》1959:6。
〔美〕施堅雅著,王旭等譯,〈外國學者研究歷史譯叢4:中國封建社會晚期城市研究——施堅雅模式〉,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
〔美〕施堅雅著,余葦青譯,〈十九世紀中國的區域城市化〉,收入《國外中國學研究譯叢1》,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
于志嘉,〈日本明清史學界對「士大夫與民眾」問題之研究〉,《新史學》4卷4期,1993:12。new window
今西春秋,〈京師城內河道溝渠圖說〉,《建設總署》,1941:6。
孔經緯,〈中國封建社會手工業中的資本主義萌芽〉,原載《新史學通訊》1955年12月號,收入田居儉、宋元強編,《中國資本主義萌芽》,成都:巴蜀書社,1987。
牛建強,〈明代江南地區的早期社會變遷〉,《東北師大學報(哲社版)》,1996:3。
牛建強、汪維真,〈再論明代中後期江南地區社會風尚〉,《河南大學學報》1991:1。
牛建強、汪維真,〈明代中後期江南周圍地區風尚取向的改變及其特徵〉,《東北師大學報(哲社版)》1992:1。
王先明,〈中國社會史理論研究概述〉,《中國史研究動態》1992:5。
王宏鈞,〈反映明代北京社會生活的《皇都積勝圖》〉,《歷史教學》1962年7、8期合刊,1962:8。
王宏鈞、劉如仲,〈明代後期南京城市經濟的繁榮和社會生活的變化——明人繪《南都繁會圖卷》的初步研究〉,《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1979:1。
王亞南,〈《紅樓夢》現實主義的社會基礎問題——試從中國地主經濟封建的特點來理解《紅樓夢》現實主義的社會歷史根源〉,《廈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1955:1。
王春瑜,〈論明代江南園林〉,《中國史研究》,1987年第3期。
王家范,〈明清江南消費性質與消費效果解析——明清江南消費經濟探測之二〉,《上海社會科學學術季刊》1988:2。
王家范,〈明清江南消費風氣與消費結構描述——明清江南消費經濟探測之一〉,《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2。
王翔,〈明清商品經濟與江南市民生活〉,《鄭州大學學報》1993:3。
王翔,〈論明清江南社會的結構性變遷〉,《江海學刊》1994:3。
王新,〈明清時期社會風尚變革舉偶〉,《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3,1990。
王劍英,〈明初營建中都及其對改建南京和營建北京的影響〉,《歷史地理》第三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王衛平,〈明清時期太湖地區的奢風氣及其評價——吳地民風嬗變研究之四〉,《學術月刊》1994:2。
王衛平,〈明清蘇州社會風尚的變遷——吳地民風嬗變研究之二〉,《歷史教學問題》1993:4。
王興亞,〈試論明代中後期河南社會風尚的變化〉,《中州學刊》4,1989。
加藤繁,〈宋代都市的發展〉,收入氏著《中國經濟史考證》,台北:華世出版社,1981。
加藤繁,〈唐宋時代的草市及其發展〉,原發表於《市村博士古稀紀念東洋史論叢》,1933。收於氏著《中國經濟史考證》,台北:華世出版社,1981。
加藤繁,〈關於唐宋的草市〉,原發表於《史學雜誌》37卷1期,1926:1。收於氏著《中國經濟史考證》,台北:華世出版社,1981。
卡.馬克思、弗.恩格斯合著〈共產黨宣言〉,收於《馬克思恩格思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左雲鵬、劉重日,〈明代東林黨爭的社會背景及其與市民運動的關係〉,《新建設》1957年10月號,收入《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問題討論集(續編)》,台北:谷風出版社,1987。
石錦,〈中國資本主義萌芽〉,收入氏著《中國近代社會研究》,台北:李敖出版社,1990。
全漢昇,《中國行會制度》,台北:食貨出版社,1935年上海版,1978年重印。
朱子彥,〈明清時期烏青鎮的經濟文化與社會風尚〉,《學術月刊》1988:12。
朱子彥、張洁明,〈明清時期烏清鎮的經濟文化與社會風尚〉,《學術月刊》1988:12。
朱鴻,〈從南京到北京——明初定都問題的討論〉,《師大學報》33,1988:6。new window
何其芳,〈沒有批評,就不能前進〉,《人民日報》1954年11月20日。
余英時,〈明清小說與民間文化——《和風堂新文集》序〉,《聯合文學》12:11。
吳大琨,〈略論“紅樓夢”的歷史背景〉,《文史哲》1955:1。
吳大琨,〈評“明清之際中國市民運動的特徵及其發展”〉,收入《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問題討論集(續編)》,台北:谷風出版社,1987。
吳仁安,〈明代江南社會風氣初探〉,《社會科學家》1989:2。
吳奇衍,〈清代前期牙行制度試述〉,《清史論叢》第六輯,北京:中華書局,1985。
吳承明,〈論明代國內市場和商人資本〉,收入氏著《中國資本主義與國內市場》,台北:谷風出版社,1987。
吳唅,〈明代靖難之役與國都北遷〉,《清華學報》10:4,1935。
吳唅,〈金瓶梅的時代及其社會背景〉,《文學季刊》,創刊號,1933:10。收入氏著《讀史記》,無出版資料。
吳唅,〈胡惟庸黨案考〉,原載《清華周刊》45卷5期,1936年。
吳智和,〈中明茶人集團的飲茶性靈生活〉,《史學集刊》,1992:4。
吳智和著,〈南京桃葉渡的閔老子茶〉,《民眾日報》副刊,1979.12.20。
呂作燮,〈試論明清時期會館的性質〉,收入南京大學歷史系明清史研究室編,《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問題論文集》,江蘇省:江蘇人民出版社,1983。
宋傳銀,〈論清前期“奢靡”之風〉,《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91:5。
巫仁恕,〈明清近代市鎮墟集研究的回顧與前瞻〉,《九州學刊》5卷3期,1993:2。
李文治,〈水滸傳與晚明社會〉,《文史雜誌》2:3。
李希凡、藍翎,〈評紅樓夢研究〉,《光明日報》1954年10月10日。
李希凡、藍翎,〈論紅樓夢的人民性〉,《新建設》1954年11月號。
李希凡、藍翎,〈關於《紅樓夢簡論》及其他〉《文史哲》1954:9。
李景屏,〈清代期奢靡之風述論〉,《清史研究》總26期,1995:2。
李華,〈明清以來北京的工商業行會〉,《歷史研究》1978:4。收入《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研究論文集》,台北:谷風出版社,1987。
杜黎,〈鴉片戰爭前上海行會性質之嬗變〉,收入《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研究論文集》,台北:谷風出版社,1987。
汪槐齡,〈明萬曆年間的市民運動〉,《歷史教學》1959,6。
汪維真、牛建強,〈明代中後期江南地區風尚學的更移〉,《史學月刊》1990:5。
來新夏,〈清代前期的商人和社會風尚〉,《中國文化研究》1984:1。
孟彭興,〈明代商品經濟的繁榮與市社會生活的嬗變〉,《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1994:2。
尚鉞,〈中國資本主義生產因素的萌芽及其增長〉,《歷史研究》1955:3,收入田居儉、宋元強編,《中國資本主義萌芽》,成都:巴蜀書社,1987。
尚鉞,〈有關資本主義萌芽問題的二三事〉,《歷史研究》1959:7,收入《尚鉞史學論文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尚鉞,〈清代前中國社會的停滯、變化和發展〉,《教學與研究》1955:6.7,收入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歷史教研室編,《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問題討論集》,北京:三聯書店,1957。
尚鉞,〈清代前期中國社會停滯、變化和發展〉,原載於《教學與研究》1955:6.7,收入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歷史教研室編,《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問題討論集》北京:三聯書店,1957。
林麗月,〈李三才與東林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9期,1981:5。new window
林麗月,〈東林運動與晚明經濟〉,收入淡江中文系主編《晚明思潮與社會變動》,台北:弘化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
秉琨,〈清 徐揚《姑蘇繁華圖》介紹與欣賞〉,附於徐揚,《姑蘇繁華圖》,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
邱榮裕,〈明末復社發布「留都防亂公揭」始末及其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15期,1987:6。new window
侯仁之,〈元大都與明清北京城〉,收入氏著《歷史地理學的理論與實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頁159-204。
侯仁之,〈北平金水河考〉,《燕京學報》30期,1946.6。
侯仁之,〈北京都市發展過程中的水源問題〉,《北京大學學報》1955:1,收入氏著《歷史地理學的理論與實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9,一版,頁272-307。
侯仁之,〈北京舊城平面設計的改造〉《文物》1973:5。
洪煥椿,〈明清蘇州地區會館的性質及其作用〉,《中國史研究》1980:2。
洪煥椿,〈明清蘇州地區資主義萌芽初步考察——蘇州工商業碑刻資料剖析〉,寫於1980年1月。,收入《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研究論文集》,台北:谷風出版社,1987。
胡文楷,〈柳如是年譜〉,《東方雜誌》第43卷第3號。
范毅軍,〈明清江南市場聚落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新史學》9卷3期,1998:9。new window
唐文基,〈明伐的鋪戶及其買辦制度〉,《歷史研究》1983:5。
徐泓,〈北京行部考〉,《漢學研究》,2:2,1984.12。new window
徐泓,〈明代後期華北商品經濟的發展與社會風氣的變遷〉,《第二次中國近代經濟史會議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1989。
徐泓,〈明末社會風氣的變遷——以江浙地區為例〉,《東亞文化》第24輯,1986:12。
徐泓,〈明初南京的都市規劃與人口變遷〉,《食貨復刊》10卷3期,1980:6。
徐泓,〈明初南京都市規劃與人口變遷〉,《食貨復刊》,12卷4、5期,1982:8。
徐新吾,〈商人資本在棉手工業中的發展與資本主義萌芽〉,原載《鴉片戰爭前中國棉紡織手工業的商品生產與資本主義萌芽問題》,江蘇省:江蘇人民出版社,1981。收入田居儉、宋元強編,《中國資本主義萌芽》,成都:巴蜀書社,1987。
常建華,〈論休閒社會生活性消費風俗的變遷〉,《南開學報》1994:4。
張仁善,〈論清朝中期以後社會生活的反禮法趨勢〉,《中國史研究》1992:2。
張正明,〈明中葉以來山西民風的變化〉,《晉陽學刊》1995:3。
張其昀,〈金陵史勢之鳥瞰〉,《東方雜誌》2:13、15,1926。
張其昀,〈首都之地理環境〉,《地理雜誌》3:2、3、4,1930。
張其昀,〈首都之國防上之價值〉,《地理雜誌》1:2,1928。
張其盷 ,〈明清間金陵之都市生活〉,《史學雜誌》1:1、1:2,1929.3-5。
張奕善,〈明成祖政治權力中心北移的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報》,10、11期合刊,1984:12。new window
張載,〈論《紅樓夢》的時代背景和曹雪芹的創作思想〉,《新建設》1955:3。
梁其姿,〈十七、十八世紀長江下游之育嬰堂〉,收入曹永和等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4。new window
梁其姿,〈明末清初民間慈善活動的興起:以江浙地區為例〉,《食貨月刊》15:7-8,1986。
梁其姿,〈清代的惜字會〉,《新史學》6卷2期,1995:6。new window
梁其姿,〈清代慈善機構與官僚層的關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6,1989。
梁庚堯,〈南宋的市鎮〉,收入氏著《宋代社會經濟史論集》,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97。new window
梁庚堯,〈南宋城市的發展〉,收入氏著《宋代社會經濟史論集》,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97。new window
許大齡,〈明代北京的經濟生活〉,《北大人文科學》1959年4期。
陳大道,〈明末清初「時事小說」的特色〉,收入《小說戲曲研究》第三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
陳正祥,〈北平的城市發展〉,收於氏著《中國文化地理》,台北:木鐸出版社,1985。
陳忠平,〈明清時期江南市鎮的牙人與牙行〉,《中國經濟史研究》1987:2。
陳茂山,〈試論明代中後期的社會風氣〉,《史學集刊》1989:4。
陳國棟,〈哭廟與焚儒服-明末清初生員階層的社會性動作〉,《新史學》3卷1期,1992:3。new window
陳學文,〈明代中葉民情風尚習俗及一些社會意識的變化〉,《山根幸夫教授退休記念明代史論叢》,東京,汲古書院,1990。
陳學文,〈論江南市鎮史的研究〉,《九州學刊》6卷3期,1994:12。
陳橋驛,〈讀《中國王朝時代晚期的城市》的兩篇書評〉,《杭州大學學報》1980年4期,1980:12。
陳寶良,〈明代民間輿論探析〉,《江漢論壇》1992:2。
傅衣凌,〈生產、交換、市場〉,收入《明清社會經濟變遷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傅衣凌,〈明代江南紡工業與織工暴動〉,收入氏著《明代江南市民經濟試探》,台北:谷風出版社,1986。(原版為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傅衣凌,〈明代後期江南城鎮下層士民的反封建運動〉,《門大學學報》1956年6期,1956:10,收入氏著《明代江南市民經濟試探》,台北:谷風出版社,1986。
傅衣凌,〈明代後期江南城鎮下層士民的反封建運動〉,收入氏著《明代江南市民經濟試探》,台北:谷風出版社,1986。
傅衣凌,〈明代蘇州織工、江西陶工反封建爭史料類輯——附論手工業勞動在農民戰爭中所起的作用問題〉,原載《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54:1,收入氏著《明清社會經史論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傅衣凌,〈明清時代江南市鎮經濟的分析〉——原載」《歷史教學》1964:5,收入《明清社會經濟史論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傅衣凌,〈論明清時代的棉布字號〉,《光明日報》1956年8月16日,收入氏著《明清社會經史論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傅築夫,〈中國古代城市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收入氏著《中國經濟史論叢》,台北:谷風出版社,1987。
彭雨新,〈明清時期的鋪戶作坊和資本主義萌芽〉,《江漢學報》1962:5。,收入《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研究論文集》,台北:谷風出版社,1987。
彭澤益,〈《織工對》史料能說明中國手工業資本主義萌芽的問題嗎?——兼論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研究在運用史料與論證方法上存在的問題〉,原載《經濟研究》1958:4,收入田居儉、宋元強編,《中國資本主義萌芽》,成都:巴蜀書社,1987。
彭澤益,〈中國行會史研究的幾個問題〉,《歷史研究》1988:6。
彭澤益,〈鴉片戰爭前清代蘇州絲織業生產關係的形式與性質〉,《經濟研究》1963:10。
華繪,〈明代定都南北兩京的經過〉,《禹貢》2:11,1935。
賀樹德,〈明代北京的營建及其特點〉,《北京社會科學》1990:2。
黃佩瑾,〈關於明代國內市場問題的考察〉,收入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歷史教研室編,《明清社會經濟型態的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楊向奎,〈《中國運河城市發展史》序言〉,收入《中國運河城市發展史》。
楊其民,〈買賣中間商人“牙人”、“牙行”的歷史演變——兼釋新發現的《嘉靖牙帖》〉,《史林》1994:4。
齊功民,〈明末市民反封建鬥爭〉,《文史哲》1957:2。
劉永成,〈解釋幾個有關行會的碑文〉,《歷史研究》1958:9,收入《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問題討論集(續編)》,台北:谷風出版社,1987。
劉永成、赫治清,〈論我國行會制度的形成和發展〉,收入南京大學歷史系明清史研究室編,《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問題論文集》,江蘇省:江蘇人民出版社,1983。
劉石吉,〈小城鎮經濟與資本主義萌芽:綜論近年來大陸學界有關明清市鎮的研究〉,《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卷1期,1988:11。new window
劉志琴,〈晚明世風漫議〉,《社會科學研究》1992:3。
劉志琴,〈晚明城市風尚初探〉,《中國文化研究集刊》1984年6期。
劉志琴,〈試論萬曆民變〉,收入《明清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
劉和惠,〈論晚明社會風尚〉,《安徽史學》1990:3。
劉炎,〈明末城市經濟發展下的初期市民運動〉,原載《歷史研究》1955:6,收入田居儉、宋元強編,《中國資本主義萌芽》,成都:巴蜀書社,1987。
劉炎,〈明末城市經濟發展下的初期市民運動〉,原載《歷史研究》1955:6。,收入田居儉、宋元強編,《中國資本主義萌芽》,成都:巴蜀書社,1987。
劉勇強,〈明清邸報與文學之關係〉,《學人》第三輯,1992。
劉重日、左雲鵬,〈對「牙人」、「牙行」的初步探討〉,《文史哲》1957,8。,收入《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研究論文集》。
劉敏,〈商人包買主產生的歷史條件〉,《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6:3。
暴鴻昌,〈論晚明社會奢靡之風〉,《明史研究》3,安徽:黃山書社,1993。
樊樹志,〈江南市鎮文化面面觀〉,《復旦學報》1990年4期。
潘光哲,〈學習成為馬克思主義史學家——吳唅的個案研究〉,《新史學》8卷2期,1997:6。new window
蔡少卿、孫江,〈回顧與前瞻——關於社會史研究的幾個問題〉,《歷史研究》1989:4。
鄭克晟,〈明代的官店、權貴私店與皇店〉,《明史研究論叢》第一輯,江蘇省:江蘇古藉出版社,1982。
鄧拓,〈從萬曆到乾隆——關於中國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一個論證〉,《歷史研究》1956:11,收入《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問題討論集(續編)》,台北:谷風出版社,1987。
鄧拓,〈論紅樓夢的社會背景和歷史意義〉——《人民日報》1955.1.9,收入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歷史教研室編,《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問題討論集》,北京:三聯書店,1957。
黎澍,〈中國的近代始於何時?〉,原載《歷史研究》1959:3,收入《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問題討論集(續編)》,台北:谷風出版社,1987。
黎澍,〈關於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問題的考察〉,原載《歷史研究》1956:4,收入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歷史教研室編,《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問題討論集》,北京:三聯書店,1957。
翦伯贊,〈論十八世紀上半期中國社會經濟的性質——兼論《紅樓夢》中所反映的社會經濟情況〉,《北京大學學報(人文科學)》1955:2,收入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歷史教研室編,《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問題討論集》,北京:三聯書店,1957。
龍池清,〈明太祖的佛教政策〉,收入張曼濤主編,《中國佛教史論集 (六) 明清佛教史篇》(台北:大乘,1977)。
翼然,〈十七世紀閩南社會經濟風習的變遷〉,《福建學刊》1990:5。
鞠清遠,《唐宋官私工業》,台北:食貨出版社,1978。
韓大成,〈明代牙行淺論〉,《社會科學戰線》1986:2。
韓大成,〈明代交通運輸散論〉,《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1988。
韓大成,〈明代的官店與皇店〉,《故官博物院院刊》,1985,4。,1985.11。
韓大成,〈明代的集市〉,《文史哲》(濟南社會科學院)1987:6。
韓大成,〈明代權貴經營的工商業〉,收入氏著《明代社會經濟初探》,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韓大成,〈對黎澍同志"關於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問題的考察"一文的幾點意見〉,《歷史研究》1956:7。
韓大成,1984,〈明代的官店與皇店〉,《故官博物院院刊》1985年4期,1985:11。
藍東興,〈明朝中後期奢侈浮靡之風謅議〉,《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93:2。
日文論著
上田信,〈明末清初.江南「無賴」社會關係——打行腳夫〉,《史學雜誌》90:11,1981。
大木康,《明末江南出版文化研究》,《廣島大學文學部紀要》第五十卷特輯號一,1991:1。
川勝守,〈中國近世都市社會結構—明末清初江南都市〉,《史潮》6,1979。
川勝守,〈江南市鎮生產.流通.消費歷史的位置——手工業生產無賴.棍徒.腳夫——〉,《九州大學東洋史論集》第26號,平成10年。
川勝守,〈明末.南京兵士叛亂——明末都市構造素描〉,《星博士退官記念中國史論集》,山形市:星斌夫先生退官記念事業會,1964。
川勝守,〈明末清初打行訪行——舊中國社會無賴諸史料〉,《史淵》119,九州大學文學部,1982。
川勝守,〈明末清初訟師——舊中國社會無賴知識人一形態〉,《九州大學東洋史論集》9,1981。
夫馬進,〈同善會小史〉,《史林》65:4,1982。
夫馬進,〈明末反地方官士變〉,《東方學報》52期,1980。
夫馬進,〈明末都市改革杭州民變〉,《東方學報》49,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77。
夫馬進,〈明南京都市行政〉,收入中村賢二郎編,《前近代都市社會層》,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80。
夫馬進,〈清代前期育嬰事業〉,《富山大學人文學部紀要》第11號,1986。
夫馬進,〈清末保嬰會〉,《-世界史問》第五卷,東京:岩波書店,1990。
夫馬進,〈善會、善堂出發〉,收入小野和子編,《明清時代政治社會》,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83。
水野正明,〈宋代喫茶的普及〉,收入許賢瑤編譯,《中國古代喫茶文化小史》,台北:博遠出版社,1991。
加藤繁,〈唐宋時代商人組合「行」就〉,收入白鳥博士還曆紀念編委會編,《白鳥博士還曆紀念東洋史論叢》,東京:岩波書店,1925。
田中正俊,〈民變、抗租奴變〉,《世界歷史》第11冊—— 摩書房,1960。
佐伯有一,〈一六○一年「織傭之變」諸問題——一〉,《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45,1968。
佐伯有一,〈明末的董氏之變——關于「奴變」的性質〉,《東洋史研究》16卷1期,1957.6。
佐藤學,〈明初北京富戶層強制移住——所謂「富戶」軌跡中心——〉,《東洋學報》,64:1/2,1983.1。
和田清,〈會館公所起原就〉,《史學雜誌》33卷10期,1922。
岸本美緒,〈「五人」像成立〉,收於小野合子編,《明末清初社會文化》,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96。
岸本美緒,〈崇禎一七年江南社會北京情報〉,收入小野和子編,《明清時代政治社會》,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83。
倉持德一郎,〈明初富民京師移住——所謂「富戶」設定——〉,載於《石田幹之助博士頌壽記念東洋史論叢》,東京:石田博士古稀記念事業會,1965。
宮崎市定,〈明代蘇松地方士大夫民眾——明代史素描試〉,《史林》37:3,1954.6。
宮崎市定,〈明清時代蘇州輕工業發達〉,《東方學》2,1951。
栗林宣夫,〈萬曆十年杭州民變〉,《木村正雄博士退官記念東洋史論集》,東京:汲古書院,1976。
清水泰次,〈明代於佛道取締〉,《史學雜誌》40:2,1929。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