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金瓶梅研究:物質敘事與世界觀
作者:陳福智
作者(外文):Chen-Fu-Chih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彭錦堂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5
主題關鍵詞:金瓶梅物質敘事世界觀中國古典小說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67
本文選擇以「世界觀」的角度探討《金瓶梅》的敘事,希冀藉此較為全面和深入分析笑笑生的核心思想。笑笑生對世界的根本觀點是物質的,本文稱「物質世界觀」。「物質世界觀」深刻決定《金瓶梅》的敘事,不論社會運行的主要時間形式、人物交往的基礎及維繫自我和他人社會關係的核心事物,人物對家庭空間(生活空間)的建構和認知、人物飲食性交方面的行為和反應,人物軀體的生老病死變化,人物觀看彼此的角度和方式,乃至小說的表現技巧。雖然笑笑生認為物質是世界的根本所在,對物質的存在卻是悲觀的評價和態度。一方面,在物質世界中,天道與天命靜觀人物和物質進行交流和互動,道德、報應、倫理等精神價值是難以獲得宣揚和伸張的機會;另一方面人物看待物質的心態是過分樂觀,他們認盡情的擴張慾望和享受物質,最終的結果卻是下向淪陷,為物質所奴役,人不論內外皆由物質性所構、所控;笑笑生更利用「情節」、「體裁」和「話語」塑造矛盾的敘事風格,以彰顯物質世界的荒涼。悲觀的物質世界觀正是笑笑生和中國古典小說家(也是和晚明儒家思想家)的差異所在,當物質位居世界中心,人類只能隨著物質而苟活,成為物質史的一部分。
參考文獻

一、傳統文獻(依時代順序)
宋‧程頤:《二程集‧河南程氏遺書‧卷十八》,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宋‧朱熹:《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2002年。
宋元‧無名氏:《三國志平話》,台北:文化圖書,1991年。
明‧羅欽順:《困知記》,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明‧王廷相:《王廷相集》,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明‧吳廷翰:《吳庭翰集》,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明‧何良俊:《何翰林集》,台北:中央圖書館,1971年。
明‧李卓吾:《焚書.續焚書》,台北:漢京文化,1984年。
明‧袁宏道:《袁中郎集》,台北:世界書局,1964年。
明‧袁中道:《珂雪齋前集》,台北:偉文,1976年。
明‧蘭陵笑笑生著、梅節校訂:《夢梅館校本金瓶梅詞話》,台北:里仁,2007年。
明‧蘭陵笑笑生著、齊煙校點:《新刻繡像批評金瓶梅》,香港:三聯書店,1990年。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台北:世界書局,1983年。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上海:江蘇古籍,1991年。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台北:三民,2008年。
明‧張岱:《陶庵夢憶》,台北:開明書局,1982年。
明‧劉侗之:《帝京景物略》,北京:北京古籍,2000年。
明‧陳確:《陳確集》,台北:漢京文化,1984年。
明‧周亮工:《書影》,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明清‧施耐庵著、金聖嘆等評:《水滸傳名家匯評本》,北京:北京圖書館,2008年。
清‧王夫之:《王夫之全集》,長沙:嶽麓,1991年。
清‧張潮:《幽夢影》,台北:三民,2013。
清‧戴震:《孟子字義疏證》,台北:廣文,1978年。
清‧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清人注疏十三經附經義述聞一》,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清‧吳趼人:《恨海》,台北:河洛圖書,1980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文化室主編:《明代通俗日用類書集刊》,重慶:西南師範大學,2011年。


二、中文專書(依姓名筆劃)
丁峰山:《明清性愛小說論稿》,台北:大安,2007年。
王利器編:《國際金瓶梅研究集刊》第一集,成都:成都,1991年。
王汝梅:《金瓶梅探索》,長春:吉林大學,1990年。
王毅:《中國園林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2004年。
王璦玲主編:《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文學篇》,台北:中央研究院,2004年。
尹恭弘:《金瓶梅與晚明文化》,北京:華文,1997年。
毛文芳:《物‧性別‧觀看:明末清初文化書寫》,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1年。
朱一玄:《三國演義資料匯編》,天津:南開大學,2012年。
朱一玄:《金瓶梅資料彙編》,天津:南開大學,2002年。
朱一桂所編譯:《結構語言學通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1986年。
田曉菲:《秋水堂論金瓶梅》,天津:天津人民,2002年。
吳震:《明末清初勸善運動思想研究》,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9年。new window
李志宏:《「演義」:明代四大奇書敘事研究》,台北:大安,2011年。
李時人:《金瓶梅新論》,上海:學林,1991年。
李建中:《瓶中審醜:金瓶梅「色」之批判》,台北:文史哲,1992年。
李建軍:《小說修辭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3年。
李連利:《白銀帝國:翻翻明朝的老帳》,台北:遠流,2013年。new window
宋克夫:《宋明理學與明代文學》,北京:中國社會學科,2013年。
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和商人精神》,台北:聯經,2004年。new window
肖前編著:《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1994年。
汪辟疆編著:《唐人傳奇小說》,台北:文史哲,1993年。
何滿子:《中國愛情小說中的兩性關係》,上海:上海書店,1999年。
林安梧:《中國近現代思想觀念史論》,台北:學生書局,1995年。new window
林東林:《身體的鄉愁》,南京:譯林,2013年。
孟昭連:《中國小說藝術史》,杭州:浙江古籍,2003年。
周中明:《金瓶梅藝術論》,台北:里仁,2001年。
南帆:《文學的維度》,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8年。
胡亦成:〈明小品三百篇前言〉,《明小品三百篇》,西安:西北大學,1992年。
胡亞敏:《敘事學》,武昌:華中師範大學,1994年。
胡衍南:《飲食情色金瓶梅》,台北:里仁,2004年。new window
胡衍南:《金瓶梅到紅樓夢:明清長篇世情小說研究》,台北:里仁,2009年。new window
胡萬川:《真假虛實:小說的藝術與現實》,台北:大安,2005年。new window
邵萬寬:《金瓶梅飲食譜》,濟南:山東畫報,2007年。
徐少錦:《中國家訓史‧導言》,西安:陝西人民,2003年。
紀德君:《明清歷史演義小說藝術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2000年。
格非:《小說敘事研究》,北京:清華大學,2002年。
格非:《雪隱鸚鵡:金瓶梅的聲色與虛無》,南京:譯林,2014年。
孫志剛:《金瓶梅敘事型態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13年。
孫述宇:《金瓶梅:平凡人的宗教劇》,上海:上海古籍,2011年。
凌建侯:《巴赫金哲學思想和文本分析法》,北京:北京大學,2007年。
梅節:《瓶梅閒筆硯--梅節金學文存》,北京:北京圖書館,2008年。
康韻梅:《中國古代死亡觀之探究》,台北:台大,1994年。new window
康正果:《重審風月鑑:性與中國古典文學》,台北:麥田,1996年。
陳大康:《明代小說史》,上海:上海文藝,2000年。
陳平原:《中國散文小說史》,北京:北京大學,2010年。new window
陳來:《宋明理學》,台北:洪葉文化,1994年。
陳東有:《金瓶梅文化研究》,台北:貫雅,1992年。
陳益源:《古典小說與情色文學》,台北:里仁,2001年。
陳萬益:《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台北:大安,1992年。
陳寶良:《明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2004年。
張丹:《金瓶梅中的歷史謎團與懸案》,北京:大眾文藝,1999年。
張立文:《朱熹思想研究》,湖南:中國社會科學,1981年。
許麗芳:《章回小說的書寫與想像:以三國演義與水滸傳的敘事為例》,台北:秀威,2007年。
許蘇民編著:《明清啟蒙學術流變》,北京:人民,2013年。
黃霖:《黃霖說金瓶梅》,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莫言:《小說在寫我:莫言演講集》,台北:麥田,2004年。
楊美惠:《禮物、關係學與國家:中國人際關係與主體性建構》,南京:江蘇人民,2009。
楊東方:《明清士人的世俗生活--以話本小說資料為中心》,北京:中國書籍,2013年。
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5年。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6年。new window
熊秉真主編:《情慾明清:遂慾篇》,台北:城邦,2004年。
熊秉真主編:《情慾明清:達情篇》,台北:城邦,2004年。
寧宗一:《寧宗一講金瓶梅》,天津:天津古籍,2008年。
齊裕焜:《中國諷刺小說史》,台北:文津,1995年。
鄭志明:《中國善書與宗教》,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3年。
劉世劍:《小說敘事藝術》,長春:吉林大學,1999年。
劉再復:《劉再復文論精選集》,台北:新地,2010年。
劉達臨:《性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1999年。
樂蘅軍:《意志與命運:中國古典小說的世界觀綜論》,台北:大安,1992年。new window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上海:上海古籍,1998年。
鍾彩鈞主編:《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學術思想篇》,台北:中央研究院,2004年。
魏子雲;《金瓶梅拾穗》,台北:里仁,2006年。
羅莞翎:《物體系的艷/異敘事--《燈草和尚》新論》(台北:大安,2010年)。
羅鋼:《敘事學導論》,昆明:雲南人民,1999年。
三、中譯專書(依中譯筆劃排列)
〔俄〕巴赫金著,白春仁譯:《巴赫金全集》第三卷,石家莊:河北教育,1998年。
〔俄〕尼‧別爾嘉耶夫著、耿海英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觀》,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8年。
〔美〕史梅蕊著、沈亨壽等譯:〈《金瓶梅》與《紅樓夢》中的花園意象〉,載《《金瓶梅》西方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1987,頁175-188。
〔美〕包筠雅著、杜正貞譯:《功過格:明清社會的道德秩序》(杭州:浙江人民,1999年),頁1-27。
〔加〕弗萊著、陳慧等譯:《批評的解剖》,天津:百花文藝,2006年。
〔羅〕伊利亞德著、王建光譯:《神聖與世俗》,北京:華夏,2002。
〔美〕艾梅蘭著、羅琳譯:《競爭的話語:明清小說中的正統性、本真性及所生成之意義》,南京:江蘇人民,2004年。
〔俄〕李福清著、尹錫康等譯:《三國演義與民間文學傳統》,上海:上海古籍,1997年。
〔奧〕佛洛伊德著、林克明譯:《性學三論、愛情心理學》,台北:志文,2011年。
〔英〕佛斯特著、蘇希亞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商周,2009年。
〔德〕叔本華著、高適譯:《叔本華說慾望與幸福》,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2年。
〔加〕約翰‧奧尼爾著、李康譯:《身體五態:重塑關係形貌》,北京:北京大學,2010年。
〔美〕高彥頤著、李志生譯:《閨塾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南京:江蘇人民,2004年。
〔美〕高彥頤著、苗延威譯:《纏足:「金蓮崇拜」盛極而衰的演變》,台北:左岸文化,2007年。
〔荷〕高羅佩著、李零等譯:《中國古代房內考》,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美〕夏志清著、胡益民譯:《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南昌:江西人民,2001年。
〔美〕韋恩‧布斯著、周憲譯:《小說修辭學》,北京:北京大學,1989年。
〔美〕韋勒克著、王夢鷗譯:《文學論––文學研究方法論》(台北:志文,1976年),頁355。
〔美〕浦安迪、沈亨壽譯:《明代小說四大奇書》,北京:三聯,2006年。
〔美〕浦安迪著、劉倩等譯:〈《金瓶梅》與《紅樓夢》中的亂倫文題〉,載《浦安迪自選集》,北京:三聯書店,2011年,頁160-183。
〔美〕浦安迪:〈打一用物:中國古典小說中物體形象的象徵與非象徵作用〉,《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2011年第1期),頁257-265。new window
〔法〕馬克‧阿爾貝著、劉可有譯:《權力的餐桌:從古希臘宴會到愛麗舍宮》,北京:三聯,2012年。
〔美〕黃衛總著、張蘊爽譯:《中國帝國晚期的慾望和小說敘述》,南京:江蘇人民,2010年。
〔美〕凱瑟琳‧卡利茨、包振南等譯:〈《金瓶梅》「淫書」析--第二十七回中的雙關語和謎語〉,收入《《金瓶梅》及其他》,長春:吉林文史,1991年,頁157-180。
〔加〕琳達‧哈琴著,徐曉雯譯:《反諷之鋒芒:反諷的理論與政見》,開封:河南大學,2010年。
〔日〕溝口雄三,林右崇譯:《中國前近代思想的演變》,台北:國立編譯館,1994年。
〔土耳其〕奧罕‧帕慕克著、顏湘如譯:《率性而多感的小說家:帕慕克哈佛文學講堂》,台北:麥田,2012年。
〔英〕瑪麗‧道格拉斯著、黃劍波譯:《潔淨與危險》,北京:民族,2009年。
〔日〕廣松涉著、趙仲明等譯:《事的世界觀的前哨》,南京:南京大學,2003年。
〔美〕韓南著、王秋桂譯:,《韓南中國小說論集》,北京:北京大學,2008年。
〔美〕韓南著、包振南譯:〈《金瓶梅》研究:中國小說的里程碑〉,載《《金瓶梅》與其他》,長春:吉林文史,1991年。
〔美〕韓南著、尹慧珉譯:《中國白話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1989年。
〔英〕戴維‧英格利斯著、周書亞譯:《文化與日常生活》,北京:中央翻譯,2009年。
〔英〕靄理士著、潘光旦譯注:《性心理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

四、期刊論文(包括專書單篇論文)
丁乃非:〈鞦韆、腳帶、紅睡鞋〉,收入張小虹所編《性/別研究讀本》(台北:麥田,1998年),頁23-60。new window
王建平:〈論《三國演義》中的血親兄弟關系及其啟示〉,載《湖北工程工業學報》,第33卷第5期(2013年9月),頁33-39。
王猛:〈《封神演義》對儒家五倫的消解與重構〉,載《西北民族大學學報》第6期(2011年),頁148-152。
王鴻泰:〈美感空間的經營-明、清間的城市園林與文人文化〉,載於《東亞近代思想與社會》,台北:月旦,1999年。
田秉鍔:〈《金瓶梅》的藝術視角〉,《金瓶梅藝術世界》,吉林:吉林大學,1991年,頁194-206。
呂妙芬:〈明清之際儒學生死觀的新發展〉,《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2013年。
李志宏:〈在天道循環與人事際遇之間--論《水滸傳》敘事的後設命題及其話語構成〉,載《東華人文學報》第十期(2007年),頁107-156。new window
李志宏:〈論《金瓶梅》的情色書寫及其文化意味--以潘金蓮的情欲表現為論述中心〉,載《台北師院語文集刊》第7期,2002年,頁1-54。new window
李紀祥:〈「編年」:論述:時間之鏤刻〉,《時間‧歷史‧敘事》,新北市:華藝學術,2013年,頁131-152。new window
巫仁恕:〈明清飲食文化中的感官演化與品味塑造--以飲膳書籍與食譜為中心的探討〉,《中國飲食文化》(第2卷第2期,2006年),頁45-94。new window
吳承學等:〈晚明心態與晚明習氣〉,《20世紀中國學術文存:晚明文學思潮研究》,武漢:湖北教育,2001年,頁351-369。
吳敢著:〈二十世紀《金瓶梅》研究回顧與思考(中)〉,《棗莊師專學報》2000年第6期,2000年12,頁7-11。
吳慕雅:〈由「悟色入空」的宗教意識談《金瓶梅》的生命觀〉,《止善》第6期(2009年),頁111-136。new window
邱德亮:〈癡嗜文化:論晚明文人詭態的美學形象〉,載《文化研究》第8期(2009年6月),頁61-100。new window
周志波:〈論《金瓶梅》中的花園意象〉,載《語文學刊》第5期(2008年),頁15-17。
俞為民:〈張竹坡的《金瓶梅》結構論〉,《金瓶梅研究》第二輯(江蘇:江蘇古籍,1991年),頁218-221。
侯忠義:〈論崇禎本評語中的潘金蓮形象––「評語」研究之一〉,《明清小說研究》第100期(2011年第2期),頁129-133。
郭玉雯:〈《金瓶梅》的藝術風貌--由〈七發〉論及其諷諭意義和美學特色〉,《文史哲學報》(第44期,1996年)1+3-40。new window
郭玉雯:〈情欲與禮教:《紅樓夢》與明清思想〉,載熊秉真《情欲明清--遂欲篇》(台北:麥田,2004)。
郭靜雲:〈由商周文獻試論歷史時間觀念的形成〉,《台灣師大歷史學報》,2009年12月第42期,頁1-20。
徐志平:〈《金瓶梅詞話》與崇禎本《金瓶梅》敘述者之比較〉,載《台灣金瓶梅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里仁,2013年),頁259-279。
徐忠明:〈金瓶梅》反映的明代經濟法制釋論〉,《南京大學法律評論》(1997年第2期),頁102-119。
郭俊偉:《人際交往中的禮物象徵意義: 華人新年春節與西方聖誕節》,載《文化跨界》(卷1:7,2012年3月),頁147-173。new window
商偉:〈日常生活世界的形成與建構--《金瓶梅詞話》與日用類書〉,載《日常生活的論述與實踐》,台北:允晨文化,2011年,頁359-388。new window
張文德:〈試論《金瓶梅》的諧謔藝術〉,《台灣金瓶梅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里仁,2013年,頁131-147。
陳四海:〈從《金瓶梅詞話》看明代中后期市民音樂的流行及其型態〉,《中央音樂學報》(1995年第4期),頁90-95。
陳平原:〈晚明小品論略〉,《20世紀中國學術文存:晚明文學思潮研究》,武漢:湖北教育,2001年),頁303-313。
陳建華:〈「欲」的凝視:《金瓶梅詞話》的敘述方法、視覺與性別〉,載《經典轉化與明清敘事文學》,台北:聯經,2009年,頁97-127。
陳福智:〈世俗時間--《金瓶梅》的主要時間形式及其意義〉,載《輔仁國文學報》37期(2013年10月),頁136-174。new window
常金蓮:〈《金瓶梅》意象的敘事意義〉,《固原師專學報》第24卷第5期(2003年9月),頁5-9、41。
清水茂:〈西門慶營造花園--大觀園的先驅〉,《嶺南學報》第1期(1999年),頁629-632。new window
梅新林、葛永海:〈《金瓶梅》研究百年回顧〉,《文學評論》(2003年),頁60-70。
賈慶軍:〈黃宗羲與陳確論爭之新探--從「物」之思想談起〉,《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11月),頁44-51。
鄭鐵生:〈《金瓶梅》與白銀貨幣化〉,載《明清小說研究》(2007年總第86期),頁267-279。
韓石:〈中國古典家庭小說的三種歷史時間形式〉,《明清小說研究》(2008年第2期),頁31-40。


五、學位論文
王佩琴:《說園:從金瓶梅到紅樓夢》,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論文,2004年。
王婷瑋:《性與死:金瓶梅的主題探討》,台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王鴻泰:《流動與互動-由明清間城市生活的特性探測公眾場域的開展》,台北:台大歷史所博士論文,1998年。new window
吳蕙芳:《明清時期民間日用類書及其反映之生活內涵--以《萬寶全書》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6月。new window
李曉萍:《金瓶梅鞋腳情色和文化研究》,台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林偉淑:《明清家庭小說的時間敘述--以《金瓶梅》、《醒世姻緣傳》、《林香蘭》、《紅樓愗》為對象》,台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8年。
林淑慧:從「性別文化」看《金瓶梅》中的「情」與「義」,台北: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林鶯如:《金瓶梅的敘事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碩論,2006年。
袁浥珊:《金瓶梅之喪俗研究》,台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范姜玉芬:《明代茶文化之研究-以《金瓶梅詞話》為中心之討論》,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2年。
張金蘭:《金瓶梅女性服飾文化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張筱婉:《金錢.性愛.孩子:《金瓶梅》的家庭關係研究》,桃園:元智大學中國與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張瀚云:《閨人的異境》,台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9年。
莊士慧:《從《金瓶梅》看古代的金蓮文化》,新竹:私立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2012年。
鄭媛元:《金瓶梅敘事藝術》,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論,2006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