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積善」與「用藥」:明代求子方法的傳播與應用
作者:吳靜芳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in-FangWu
校院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系碩博士班
指導教授:陳玉女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2
主題關鍵詞:明代求子善行種子藥妒婦觀音the Ming Dynastyoffspring-begettingbeneficencereproductive medicinejealous womenGuan-yi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51
生育雖是出自本能,自古以來,生育問題仍持續困擾無數對夫婦。由於生育之事並非單純是對男女生殖身體的考量,同時牽涉到外在環境對於生育的理解與策略。以子嗣的存續來看,除了代表當事者男女的身心皆符合孕育新生命的條件,同時象徵家族內部的和諧與富庶足以維持香火不絕。然而世間多有事與願違的遺憾,若已婚夫婦長年未能生育,在面對自身的疑惑與家族的期待,他們如何尋求解決之道?
本論將以明代中期出版事業的復甦為背景,利用善書、醫書、日用類書與文藝作品等文獻刊載生育知識與求子方法,在受到當時已形成的有關身體管理、禮教秩序、性別文化與經濟技術等社會條件的影響下,所呈現的明代求子活動的特色。本論將分三部分進行討論,第一關於求子方法的製作,例如作者藉由材料的重編與出版,說明培養道德與管理身體的方法,指導民眾認識何謂適合生育的身心。第二關於求子方法的傳播,例如在晚明出版事業發展的背景下,生育論述與種子藥被刊載於各種出版品,成為可經買賣取得的商品化知識。第三關於求子方法的利用,例如對於當時民眾的求子需要,出版商、醫者與三姑六婆之輩所提供的服務以及其預設的目的。
Despite being commonly regarded as the norm for all humans, producing offspring has also presented a major problem for many couples over the centuries. Being able to conceive is not only a product of the couple’s physical condition, but may also be viewed by as a result of various strategies adopted in their community. In Chinese culture, having children symbolizes the good health of the couple as well as the harmony and prosperity of their families. However, if a couple fails to produce offspring, what should they do to get themselves out of this predicament and alleviate their self-doubt and familial expectations?
In order to analyze how the offspring-begetting methods were used and disseminated by published books,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offspring-begetting methods mentioned in medical books, “virtue books” and literary works which were published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this analysis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First, writers in the Ming Dynasty, by means of re-editing and publishing, not only gave guidelines for achieving better personal health and ethics, but also defined the best conditions, both physical and mental, for fertility. Second, the methods and formulas of offspring-begetting were turned into traded commodities as publishing flourished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Third, publishers, doctors, and ordinary women offered remedies and services for their own purposes in order to meet the demand of offspring-begetting.
一、史料
不知譯人,《佛說鬼子母經》,收入《新編縮本乾隆大藏經》第56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1-1992。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刊,《明宣宗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1964。
中國宗教歷史文獻集成編纂委員會編纂,《中國宗教歷史文獻集成》,第5冊,《民間寶卷》,合肥:黃山書社據明刻本,2005。
吟月庵主手錄,高羅佩(R. H. Van Gulik),《祕書十種》,出版地不詳:高羅佩,1951。
坂出祥伸、小川陽一編,酒井忠夫監修,《三台萬用正宗》,東京:汲古書院,2000。
孫昌武點校,《觀世音應驗記三種》,北京:中華書局,1994。
葉德輝,《書林清話》,收入楊家駱主編,《中國學術名著》,第三輯,台北:世界書局,1988。
濮文起主編,《中國歷代觀音文獻集成》,北京: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1998。
[日]寺島良安,《和漢三才圖會》,大阪:杏林堂,正德3年(1713)序本。
[英]合信著,[清]管茂材同撰,《婦嬰新說》,收入《故宮珍本叢刊》,第380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後秦]鳩羅摩什,《妙法蓮華經》,收入《大正新編大藏經》,第9冊,台北:新文豐,1983。
[南朝齊]褚澄,《褚氏遺書》,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第734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南朝梁]僧旻、寶唱等集,《經律異相》,收入《中華大藏經》,第53冊,北京:中華書局,1990。
[唐]包湑,〈黑叟〉,《會昌解頤錄》,收入劉真倫、岳珍編,《歷代筆記小說精華(隋唐)》,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唐]辯機撰,[唐]玄奘奉詔譯,《大唐西域記》,收入《中華大藏經》,第60冊,北京:中華書局,1990。
[宋]李昉,《太平廣記》,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
[宋]范仲淹,《范文正公別集》,收入《四部叢刊初編》,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年代不明。
[宋]陳自明,《婦人大全良方》,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第742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竇儀撰,《重詳定刑統》,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第86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金]李杲,《醫學發明》,收入張年順等主編,《李東垣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
[元]佚名,《居家必用事類全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117冊,台南:莊嚴文化出版事業公司,1997。
[元]朱震亨,《丹溪心法》,北京:中華書局,1985。
[元]朱震亨,《丹溪先生胎產秘書》,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子部,第100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北京:中華書局,1959。
[明]丁養浩,《西軒效唐集錄》,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44冊,台南:莊嚴文化出版事業公司,1997。
[明]不著撰人,《繪圖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
[明]仁孝皇后徐氏,《大明仁孝皇后勸善書》,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120冊,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明]王[人與],《王文肅公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36冊,台南:莊嚴文化出版事業公司,1997。
[明]王世貞,《弇州四部稿》,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218-223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王同軌,《耳談類增》,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子部,第126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明]王圻,《三才圖會》,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190-192冊,台南:莊嚴文化出版事業公司,1997。
[明]王肯堂,《胤產全書》,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子部,第100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明]王肯堂,《證治準繩》,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第767-771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王畿,《慕蓼王先生樗全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78冊,台南:莊嚴文化出版事業公司,1997。
[明]王畿,《龍谿王先生全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98冊,台南:莊嚴文化出版事業公司,1997。
[明]王穉登,《王百穀集》,收入《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第175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明]申時行,《賜閒堂集》,收入《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第134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明]伏雌主人,《醋葫蘆》,成都:巴蜀書社,1995。
[明]朱元璋,《明太祖御製文集》,收入吳相湘主編,《中國史學叢書》第22冊,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65。
[明]朱棣,《為善陰隲》,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121冊,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明]朱橚,《普濟方》,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第757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江以達,《午坡文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89冊,台南:莊嚴文化出版事業公司,1997。
[明]江瓘編,[明]江應宿增補,[清]魏之琇考證,《名醫類案》,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第765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西大午辰走人編撰,沈傳鳳校注,《南海觀音全傳》,台北:三民書局,2008。
[明]西周生,袁世碩、鄒宗良校注,《醒世姻緣》,台北:三民書局,1999。
[明]吳仕,《頤山私稿》,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69冊,台南:莊嚴文化出版事業公司,1997。
[明]呂坤,《呻吟語》,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
[明]呂坤撰,王國軒、王秀梅整理,《呂坤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
[明]李日華,《六硯齋筆記》,收入《筆記小說大觀》第38編,第8冊,台北:新興書局,1978。
[明]李東陽,《懷麓堂集》,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189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李東陽等奉敕撰,[明]申時行等奉敕重修,《大明會典》,第3冊,台北:新文豐,1976。
[明]李長科,《廣仁品》,收入《故宮珍本叢刊》,第480冊,海口:海南出版社據故宮博物院圖書館,2000。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第772-774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李善長,《大明令》,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政書珍本》,北京:線裝書局,2010。
[明]李漁,《無聲戲》,台北:三民書局,2004。
[明]汪道昆,《太函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17冊,台南:莊嚴文化出版事業公司,1997。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台北:新興書局,1976。
[明]來知德,《來瞿唐先生日錄》,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85冊,台南:莊嚴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7。
[明]周楫,《西湖二集》,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
[明]周楫簒,陳美林校注,《西湖二集》,台北:三民書局,1998。
[明]林文俊,《方齋存稿》,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210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林景暘,《玉恩堂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48冊,台南:莊嚴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7。
[明]林景暘,《玉恩堂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48冊,台南:莊嚴文化出版事業公司,1997。
[明]武之望,《濟陰綱目》,收入胡國臣總主編,《明清名醫全書大成》,北京:中國中醫出版社,2005。
[明]武之望,《濟陽綱目》,收入胡國臣總主編,《明清名醫全書大成》,北京:中國中醫出版社,2005。
[明]查志隆,《岱史》,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第72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台北:三民書局,1991。
[明]凌濛初著,章培恒整理,王古魯注釋,《拍案驚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明]夏言,《夏貴洲先生文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74冊,台南:莊嚴文化出版事業公司,1997。
[明]孫一奎,《孫氏醫案》,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子部,第4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明]孫一奎《赤水元珠》,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第72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孫志宏,《簡明醫彀》,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子部,第4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明]徐應秋,《玉芝堂談薈》,收入《筆記小說大觀》第23編第1冊,台北:新興書局,1978。
[明]袁宏道,《袁中郎全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74冊,台南:莊嚴文化出版事業公司,1997。
[明]袁黃,《祈嗣真詮》,收入《叢書集成初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明]袁黃,《祈嗣真詮》,收入嚴一萍輯,《百部叢書集成》第21函之5,出版地不詳:藝文,1965。
[明]袁黃原著,陳春輝(明)等重訂,《廣生編》,日本國立公文書館藏明崇禎十六年容安園版,紅葉山文庫本。
[明]袁黃著,袁巖(明)訂,《袁了凡先生兩行齋集》,日本國立公文書館藏明天啟四年序刊,紅葉山文庫本。
[明]高濂,《雅尚齋尊生八牋》,收入《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子部,第61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
[明]屠勳,《屠康僖公文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40冊,台南:莊嚴文化出版事業公司,1997。
[明]張介賓,《景岳全書》,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第84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張四維,《名公書判清明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北京圖書館,2002。
[明]張永明,《張莊僖文集》,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216册,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陳諫,《藎齋醫要》,收入蕭永芝點校《海外回歸――中醫善本古籍叢書》第2冊,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
[明]陳龍正,《幾亭外書》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第113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明]陳龍正,《幾亭全書》,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12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明]陸人龍,《型世言》,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
[明]陸容,《菽園雜記》,收入《叢書集成初編》第329-330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
[明]湯顯祖,《玉茗堂全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81冊,台南:莊嚴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7。
[明]焦竑編,《國朝獻徵錄》,台北:台灣學生,1984。
[明]焦竑編,《國朝獻徵錄》,收入吳相湘編,《中國史學叢書》,台北:台灣學生,1984。
[明]程文德,《程文恭遺稿》,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90冊,台南:莊嚴文化出版事業公司,1997。
[明]程文德,《程文恭遺稿》,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90冊,台南:莊嚴文化出版事業公司,1997。
[明]程敏政,《明文衡》,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313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雲棲祩宏,《竹窗三筆》,收入藍吉富主編,《大藏經補編》第23冊,台北:華宇出版社,1984。
[明]雲棲祩宏,《雲棲法彙》,收入《嘉興大藏經》第33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7。
[明]馮夢龍,《情史》,收入《古本小說集成》第634-63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台北:三民書局,1998。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台北:三民書局,2001。
[明]馮繼科纂修,韋應詔補遺,胡子器編次,《建陽縣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台北:新文豐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5。
[明]楊洵、陸君弼等纂修,《揚州府志》,收入《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25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
[明]楊慎撰,[明]張士佩編,《升菴集》,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209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萬全,《新刊萬氏家傳養生四要》,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子部,第103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明]萬全,《萬氏女科》,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子部,第100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明]萬全著,[明]蔡朝衣訂,《廣嗣紀要》,收入傅沛藩、姚昌綬、王曉萍主編,《萬密齋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
[明]葉盛撰,魏中評點校,《水東日記》,北京:中華書局,1980。
[明]鄒維璉,《達觀樓》,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83冊,台南:莊嚴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7。
[明]鄒維璉,《達觀樓》,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83冊,台南:莊嚴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7。
[明]趙民獻,《萃古名言》,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149冊,台南:莊嚴文化出版事業公司,1997。
[明]劉宗周,《人譜》,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第717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劉乾,《雞土集詩》,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06冊,台南:莊嚴文化出版事業公司,1997。
[明]劉惟謙等撰,《大明律》,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第86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明]劉萬春,《守官漫錄》,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子部,第37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明]樓英,《醫學綱目》,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子部,第1020-102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明]歐陽東鳳修,嚴錡等纂,《興化縣新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
[明]潘恩,《潘笠江先生近稿》,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81冊,台南:莊嚴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7。
[明]潘恩,《潘笠江先生近稿》,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81冊,台南:莊嚴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7。
[明]潘鏡若,《三教開迷歸正演義》,收入《古本小說集成》第196-19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年不詳。
[明]談允賢,《女醫雜言》,收入《中醫古籍孤本大全》,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7。
[明]鄧希賢,《修真演義》,收入《中國古艷品叢刊》,第4輯,出版地不詳:出版者不詳,1988。
[明]鄭以偉,《靈山藏》,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75冊,台南:莊嚴文化出版事業公司,1997。
[明]戴冠,《濯纓亭筆記》,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103冊,台南:莊嚴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7。
[明]繆希雍,《先醒齋廣筆記》,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第775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繆希雍,《神農本草經疏》,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第775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薛己,《薛氏醫案》,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第763-764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謝肇淛,《五雜俎》,台北:新興書局,1977。
[明]鍾芳,《筠谿文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65冊,台南:莊嚴文化出版事業公司,1997。
[明]歸正寧靜子輯,[明]匡直淡薄子訂,《國朝名公神斷詳刑公案》,收入《古本小說叢刊》第4輯,第3冊,北京:中華書局,1991。
[明]顏茂猷,《迪吉錄》,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150冊,台南:莊嚴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7。
[明]蘭陵笑笑生著,梅節校訂,《新校金瓶梅詞話》,台北:里仁書局,2007。
[明]龔廷賢,《萬病回春》,收入李世華等主編,《龔廷賢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
[清]丁國鈞,《荷香館瑣言》,收入《叢書集成續編》,第91冊,上海:上海書店,1994。
[清]丁耀亢,《續金瓶梅》,收入《古本小說集成》,第11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清]王宏翰,《古今醫史》,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子部,第103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吳山嘉錄,《復社姓氏傳略》,收入周駿富輯,《明代傳記叢刊》,台北:明文書局,1991。
[清]李汝珍,《鏡花緣》,收入《古本小說集成》,第55-5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清]李垣撰,《國朝耆獻類徵》,台北:明文書局,1985。
[清]周亮工,《書影》,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補編》第34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台北:廣文書局,1991。
[清]張可立修,《興化縣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台北:成文書局,1971。
[清]張其淦撰,[清]祁正注,《明代千遺民詩詠》,台北:明文書局,1985。
[清]曹去晶,《姑妄言》,收入陳慶浩、王秋桂主編,《思無邪匯寶》台北:台灣大英百科,1995。
[清]陳弘謀輯,《五種遺規──教女遺規》,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子部,第95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陳夢雷編纂,蔣廷錫校訂,《古今圖書集成》,成都:中華書局、巴蜀書社,1985。
[清]陳確,《新婦譜補》,收入《叢書集成續編》,第62冊,台北:新文豐,1989。
[清]傅山,《傅青主女科》,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00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惠棟,《九曜齋筆記》,收入《叢書集成續編》,第20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
[清]筆煉閣主人,《五色石》,收入《古本小說集成》,第180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清]雷應元纂修,《揚州府志》,收入《稀見中國地方志彙刊》,第13冊,金壇:中國書店,1992。
[清]閻純璽,《胎產心法》,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子部,第100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清雍正八年刻本影印,2002。
[清]魏之琇編,《續名醫類案》,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第784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顧炎武,《菰中隨筆合刊》,收入徐德明、吳平主編,《清代學術筆記叢刊》,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
二、專書
(一)中文
亞倫•強森(Allan G. Johnson)著,成令方、林鶴玲、吳嘉苓譯,《見樹又見林――社會學作為一種生活、實踐與承諾》,台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01。
包筠雅(Cynthia J. Brokaw)著,杜正貞、張林譯,趙世瑜校,《功過格――明清社會的道德秩序》,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柯律格(Craig Clunas)著,黃曉鵑譯,《明代的圖像與視覺性》,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高彥頤(Dorothy Ko)著,李志生譯,《閨塾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白馥蘭(Francesca Bray)著,江湄、鄧京力譯,《技術與性別:晚期帝制中國的權力經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杜德橋(Glen Dudbridge)著,李文彬譯,《觀音菩薩緣起考――妙善傳說》,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1。
赫爾穆特.舍克(Helmut Schoeck)著,王祖望、張田英譯,《嫉妒與社會》,台北:時報文化,1995。
彼得•柏克(Peter Burke)著,楊豫譯,《圖像證史》Eyewitnessing:The Uses of Images as Historical Evidence,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卜正民(Timothy Brook)著,方駿等譯,《縱樂的困惑:明代的商業與文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2004。
吉岡義豐著,余萬居譯,《中國民間宗教概說》,台北:華宇出版社,1985。
方志遠,《明代城市與市民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4。
江達智,《春秋、戰國時期生育及婚喪禁忌之研究》,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1。
衣若蘭,《三姑六婆――明代婦女與社會的探索》,台北:稻鄉出版社,2002。new window
余新忠,《中國家庭史:明清時期》,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7。
吳格言,《中國古代求子俗》,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5。
吳蕙芳,《萬寶全書:明清時期的民間生活實錄》,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2001。new window
吳蕙芳,《明清以來民間生活知識的建構與傳遞》,台北:台灣學生,2007。new window
吳嘉苓、傅大為、雷祥麟主編,《科技渴望性別》,台北:群學,2004。
呂妙芬,《陽明學士人――歷史、思想與實踐》,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4。
宋兆麟,《中國生育信仰》,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
宋莉華,《明清時期的小說傳播》,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4。
李伯重,《發展與制約――明清江南生產力研究》,台北:聯經,2002。
李伯重,《多視角看江南經濟史(1250-1850)》,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2003。
李建民主編,《生命與醫療》,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
李建民主編,《從醫療看中國史》,台北:聯經出版社,2008。
李貞德,《公主之死:你所不知道的中國法律史》,台北:三民書局,2001。new window
李貞德,《女人的中國醫療史――漢唐之間的健康照顧與性別》,台北:三民書局,2008。new window
李貞德主編,《性別‧身體與醫療》,台北:聯經,2008。
李貞德、梁其姿主編,《婦女與社會》,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
車錫倫,《中國寶卷研究論集》,台北:學海,1997。
車錫倫,《中國寶卷總目》,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8。
車錫倫,《信仰‧教化‧娛樂――中國寶卷研究及其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2。new window
林素英,《喪服制度的文化意義》,台北:文津出版社,2002。
林淑媛,《慈航普渡:觀音感應故事敘事模式析論》,台北:大安出版社,2004。
林應麟,《福建書業史》,廈門:鷺江出版社,2004。
林富士編,《宗教與醫療》,台北:聯經,2011。
林富士編,《疾病的歷史》,台北:聯經,2011。
段江麗,《禮法與人情:明清家庭小說的家庭主題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
段昌國等譯,《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台北:聯經,1981。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59。new window
常建華,《明代宗族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張晉藩、懷效鋒主編,《中國法制通史 明代卷》,北京:法律出版社,第8冊,1999。
梁其姿,《施善與教化――明清的慈善組織》,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new window
郭立誠,《中國生育禮俗考》,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
郭孟良,《晚明商業出版》,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01。
陳玉女,《明代佛門內外僧俗交涉的場域》,台北:稻鄉出版社,2010。new window
陳秀芬,《養生與修身:晚明文人的身體書寫與攝生技術》,台北:稻鄉出版社,2009。new window
陳啟鐘,《明清閩南宗族意識的建構與強化》,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9。new window
陳翠英,《世情小說之價值觀探論――以婚姻為定位的考察》,台北:台大,1996。new window
陳霞,《道教勸善書的研究》,成都:巴蜀書社,1999。
陳寶良,《明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游子安,《善化金箴:清代善書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
游子安,《善與人同――明清以來的慈善與教化》,北京:中華書局,2005。
彭孟堯,《知識論》,台北:三民書局,2009。
費成康編,《中國的家法族規》,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8。
馮爾康等著,《中國宗族社會》,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
葛兆光,《道教與中國文化》,台北:東華出版社,1984。
熊秉真,《幼幼:傳統中國的襁褓之道》,台北:聯經,1995。
熊秉真,《安恙:近世中國兒童的疾病與健康》台北:聯經,1999。new window
甄志亞編,《中國醫學史》,台北:知音出版社,2000。
臧堃棠,《中藥材輕百科――現代版本草綱目》,台北:山岳文化出版,2005。
蒲慕州主編,《生活與文化》,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
劉永華編,《中國社會文化史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劉靜貞,《不舉子――宋人的生育問題》,台北:稻鄉出版社,1998。
鄧小南編,《唐宋女性與社會》,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
鄭振滿,《明清福建家族組織與社會變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上海:上海書店,1984。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
繆咏禾,《明代出版史》,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
簡瑞瑤,《明代婦女佛教信仰與社會規範》,台北:稻鄉出版社,2007。
羅元愷編,《中醫婦科學》,台北:知音出版社,1989。
羅麗蘭編,《不孕與不育》,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
(二)外文
Charlotte Furth, A Flourishing Yin: Gender in China’s Medical History, 960-1665,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99.
Francesca Bray, Technology and Gender fabrics of power in late imperial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97.
Joanna Grant, A Chinese physician : Wang Ji and the Stone Mountain medical case histories, London and New York : RoutledgeCurzon, 2003.
Wu Yi-Li, Reproducing women : medicine, metaphor, and childbirth in late imperial China,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0.
《明清時代の基本問題》委員會編,《明清時代の基本問題》,東京:汲古書院,1997。
小川陽一,《日用類書による明清小說の研究》,東京:研文出版,1995。
大木康,《明末江南の出版文化》,東京:研文出版,2004。
小島毅編,《知識人の諸相――中国宋代を基点として》,東京:勉誠出版,2004。
井上進,《中国出版文化史》,東京:汲古書院,2003。
夫馬進,《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東京:同朋舍,1997。
多賀秋五郎編著,《中世アジア教育史研究》,東京:国書刊行会,1980。
岸本美緒,《明清交替と江南社会》,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99。
林 友春,《近代中國教育史研究》,東京:國土社,1958。
長澤規矩也著,長澤先生喜壽記念會編,《長澤規矩也著作集》,東京:汲古書院,1983。
宮崎英修編,《鬼子母信仰》,東京:雄山閣出版,1987。
酒井忠夫,《増補 中國善書の研究》東京:国書刊行会,2000。
野口鐵郎、田中文雄編,《道教の神々と祭り》,東京:大修館書店,2004。
奧崎裕司,《中國鄉紳地主の研究》,東京:汲古書院,1978。
窪德忠,《道教の神々》,東京:平河出版社,1988。
關西中國女性史研究會編,《ジェンダーからみた中国の家と女》,東京:東方書店,2004。
磯部彰編,《東アジア出版研究-にわたずみ》,東京:二玄堂,2004。
藤井省三、大木康,《新しい中国文学史》,京都:ミネルヴァ書房,1998。
三、學位論文
王光宜,〈明代女教書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王鴻泰,〈流動與互動――由明清間城市生活的特性探測公眾場域的開展〉,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new window
王選硯,〈兩漢帝室婚育問題之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周敘琪,〈明清家政觀的發展與性別實踐〉,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
徐大川,〈宋至清初間的求子與不孕治療〉,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陳慈慧,〈從診間到生活世界:婦女不孕治療軌跡〉,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黃郁雅,〈不孕症婦女民俗醫療與求醫行為〉,嘉義: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盧嘉琪,〈清代廣嗣思想研究〉,香港:香港浸信會大學博士論文,2007。
馬琇芬,〈從婚姻、嫉妒、性慾看《金瓶梅》中的女性〉,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四、期刊論文
(一)中文
于君方著,釋自衎譯,〈中國的「慈悲女神」――觀音〉,《香光莊嚴》,第61期,2000.03,頁6-20。
于君方著,釋自衎譯,〈白衣大士送子來〉,《香光莊嚴》,第61期,2000.03,頁44-65。
王日根,〈論明清鄉約屬性與職能變遷〉,《廈門大學學報》第2期(總156期),2003,頁69-76。
王日根,〈論明清鄉約屬性與職能變遷〉,《廈門大學學報》第2期(總156期),2003,頁69-76。
王汎森,〈日譜與明末清初思想家──以顏李學派為主的討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9:2,1998.06,頁245-294。new window
王汎森,〈明末清初的人譜與省過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3:3,1993.07,頁679-712。new window
王汎森,〈明末清初儒學的宗教化──以許三禮的告天之學為例〉,《新史學》第2期,1998.06,頁89-123。new window
王崇峻,〈明清時期民間的用藥情況與醫療觀念初探〉,《花蓮教育大學學報》,第22期,2006.05,頁19-37。new window
古正美,〈從佛教思想史上轉身論的發展看觀世音菩薩在中國造像史上轉男成女像的由來〉,《東吳大學中國藝術史集刊》第15卷,1987.02,頁157-217。
何善蒙,〈林兆恩「三教合一」的宗教思想淺析〉,《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2期,2006.06,頁203-216。new window
吳嘉苓,〈台灣的新生殖科技與性別政治,1950-2000〉,《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5期,2002.03,頁1-67。new window
吳嘉苓,〈受污名的性別、性別化的污名:從台灣「不孕」男女處境分析污名的性別政治〉,《臺灣社會學刊》第29期,2002.12,頁127-179。new window
吳嘉苓,〈醫療專業、性別與國家:台灣助產士興衰的社會學分析〉,《台灣社會學研究》第4期,2000.07,頁191-268。new window
宋光宇,〈關於善書的研究及其展望〉,《新史學》第5卷第4期,1994.12.,頁163-191。new window
李建民,〈「婦人媚道」考――傳統家庭的衝突與化解方術〉,《新史學》第7卷第4期,1996.12,頁1-32。new window
李建民,〈馬王堆漢帛書「禹藏埋胞圖」箋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5:4,1994.12,頁725-807。new window
李貞德,〈中國婦女史研究中的醫療照顧問題〉,《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總第137期),2005,頁86-94。
李貞德,〈漢唐之間求子醫方試探――兼論婦科濫觴與性別論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8本,第2分,1997.06,頁283-367。new window
李貞德,〈漢唐之間醫方中的忌見婦人與女體為藥〉,《新史學》第4期,2002.12,頁1-33。new window
沈素因,〈《聊齋誌異》之妒悍婦形象及其性政治意涵研究〉,《人文研究期刊》第3期,2007.12,頁133-158。new window
邢義田,〈《太平經》對善惡報應的再肯定-承負說〉,《國文天地》(台北:國文天地出版社)第8卷3期,1992.08,頁12-16。new window
梁其姿,〈前近代中國的女性醫療從業者〉,收入李貞德、梁其姿主編,《婦女與社會》,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2005,頁355-374。
郭馨馨,〈明末清初李長科世系、著述考述〉,《蘇州大學學報》,第5期,2010.09,頁123-127。
陳玉女,〈明代婦女信佛的社會禁制與自主空間(上)〉,《成大歷史學報》,第29期,2005.6,頁121-163。new window
陳玉女,〈明代婦女信佛的社會禁制與自主空間(下)〉,《成大歷史學報》,第30期,2006.6,頁43-89。new window
陳玉女,〈明代瑜伽教僧的專職化及其經懺活動〉,《新世紀宗教研究》,3:1,2004.09,頁38-88。new window
陳玉女,〈明代墮胎、產亡、溺嬰的社會因應――從四幅佛教墮胎產亡水陸畫談起〉,《成大歷史學報》,第31期,2006.12,頁65-112。new window
陳玉女,〈晚明僧俗往來書信中的對話課題――心事‧家事‧官場事〉,《玄奘佛學研究》第14期,2010.09,頁89-134。new window
劉金榮,〈明末清初小說中的妒婦潑悍的原因分析〉,《九江學院學報》第1期(總第150期),2009,頁75-78。
劉滌凡,〈中國古代「報」的倫理性和社會性意涵――一個道德社會學角度的考察〉,《高雄餐旅學報》,第3期,2000.12,頁119-127。
劉滌凡,〈明代陽明暨泰州學派加速儒學世俗化的考查〉,《高雄餐旅學報》,第5期,2002.12,頁193-235。
劉滌凡,〈儒家德報通俗化轉折面向的考查〉,《高雄餐旅學報》,第4期,2001.12,頁185-197。
劉靜貞,〈由果報觀念看宋人的家庭倫理關係〉,《史原》(台北: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第11期,1979.10,頁213-241。new window
潘亮文,〈水月觀音與白衣觀音造像在中國發展的概況〉,《故宮文物月刊》,第18卷第8期(總212期),2000.11,頁78-97。new window
蔡政純、釋慧開,〈明代醫籍中的女性診療問題〉,《生死學研究》(嘉義:南華大學生死學系)第3期,2006.01,頁165-208。new window
賴祥蔚,〈朱元璋對宗教的基本態度與政治運用〉,《宗教哲學》第5卷第4期,1999.12,頁73-83。new window
蘇燦煮、余玉眉、陳月枝,〈不孕婦女面對不孕及治療的困惑與護理需求〉,《護理雜誌》,45:3,1998.06,頁15-20。new window
蘇燦煮、鄧素文、楊雅鈴,〈接受生殖科技治療婦女所曾尋求受孕之醫療及民俗療法的型態與歷程〉,《護理研究》,第3卷第2期,1995.06,頁127-137。new window
釋大參,〈觀世音菩薩對婦女之「無子之苦」的救度──以天台智者大師《觀音義疏》為根據〉,《新世紀宗教研究》第5卷第4期,2007.06,頁133-169。new window
(二)外文
Charlotte Furth,“Concepts of Pregnancy, Childbirth, and Infancy in Ch’ing Dynasty China,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46.1(Feb.1987), pp.7-32.
Charlotte Furth,“Ming-Qing Medicin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Gender,《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第2期,1994.06。
Chen Yunü(陳玉女),“Buddhism and Medical Treatment of Women in the Ming Dynasty: A Research Notein Harriet T. Zurndorfer, ed., NAN NÜ: Men, Women and Gender in China.(Leiden; Brill, 2008), pp.279-303.
Joanna F. Handlin Smith, “Benevolent Societies: The Reshaping of Charity During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Ch'ing,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 46, No. 2 (May, 1987), pp. 309-337.
Joanna F. Handlin Smith, “Liberating Animals in Ming-Qing China: Buddhist Inspiration and Elite Imagination,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 58, No. 1 (Feb., 1999), pp. 51-84.
Joanna F. Handlin Smith, “Social Hierarchy and Merchant Philanthropy as Perceived in Several Late-Ming and Early-Qing Texts, Journal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History of the Orient, Vol. 41, No. 3 (1998), pp. 417-451.
Victoria B. Cass, “Female Healers in the Ming and the Lodge of Ritual and Ceremon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Vol. 106, No. 1, (Jan. - Mar., 1986), pp. 233-245.
水越知,〈李昌齡『樂善錄』について──南宋期の善書に關する一考察〉,《東方宗教》(京都:日本道教學會),2009.05,頁66-84。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