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王船山禮學研究--以兩端一致論為研究進路
作者:陳章錫 引用關係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曾昭旭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1
主題關鍵詞:王船山王夫之儒學禮學禮記禮記章句兩端一致內聖外王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9) 博士論文(6) 專書(3)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4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75
本論文定名為「王船山禮學研究──以兩端一致論為研究進路」。文獻上以<<禮記章句>>一書為研究核心,並旁涉船山其他著作,其中又以<禮運>、<大學>、<中庸>、<表記>、<坊記>、<哀公問>、<仲尼燕居>、<王制>、<樂記>等篇作為主要探討對象。要在以簡御繁,期能兼括船山哲學及禮學這兩個研究面向,皆能達致相當水準的研究成果。
  在船山哲學部分,特揭出兩端一致論的研究方法,以其為最能代表船山哲學特色的對比辯證思維模式,此一方法係由船山首先自覺提出,一方面是往上融鑄先秦原始儒家論、孟、易、庸等代表性著作的思理精粹,向下又可貫串船山全部哲學著作,提綱挈領,令其思理井然。析言之,較具代表性的觀念範疇有:乾坤並建的本體論、道器相須的現象觀、理氣一元的宇宙論、性情通貫的人性論、理勢相成的歷史觀、仁禮互涵的文化觀……等。
  至如禮學這個研究面相,素以文獻資料繁夥難治著稱,而船山並用義理與考據這兩種研究方法,加上船山本必貫末,末還滋本的思維特色,禮學文獻必能因突顯義理主幹,以致制度儀節的分枝末葉,也能層次分明,各顯其用,無論主觀的精神心靈觀念,乃至客觀的器物制度儀節,上達於宗教祭祀鬼神,下迄日用生活實踐,皆能得到肯定與成全,則內聖外王之道德事業乃至下學上達之道德修為,持載於整個民族集團生命的歷史進程、政治活動中,確能日新富有。
  全文共分六章,前二章為思想研究基礎、文獻背景及分析方法的介紹,第三至第六章為<<禮記章句>>一書的理論探索,前二章為文獻之體,後四章為方法之用。三至六章又分兩端之互動,第三章從發生層面,談歷史、文化、政治、人性這整個禮體(禮儀、禮制、禮貌、禮器、禮行)的現實表現;四、五、六章則側重整個內聖外王之學形上原理的探索。但其中第四章又較偏於內聖學,第五章論政治,第六章論教化,則較偏於外王學。因此,兩端一致論的研究方法,實已融貫於其間。
  第一章先提出筆者個人於研究船山禮學所依據的基礎觀念,認為禮的範圍幾已關涉中國文化的全部內容,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有仁、禮二端互動的張力,復古與創新之中端在掌握貞一之理,變不失常。再就知人論世的角度介紹船山生平及著作之心路歷程、學術成就,並介紹船山兩端一致的思想方法,以之作為本論文研究進路。
  第二章指出<<小戴禮記>>形成的背景及其價值,在於綜攝先秦儒學研究總成果,從中引出船山<<章句>>的注疏方式能兼顧考據、義理。
第三章,藉由大同、小康兩種政體的辯證互動,說明理想與現實的對話與融通提升。
第四章,探討心性學核心的道德實踐,如何奠定良知根基,展現實踐的框架規模,以建立內聖外王,下學上達之道。
第五章論政治實踐欲達致廣大深遠的功效,須以五至三無的觀念作為形上原理,說明聖王以其公心誠意如何保民愛民。
第六章論教化的原理,重視落實教育制度,深化學習方法來啟迪良知,善導人性,形成人人皆為君子的大同世界。
總之,全文義理的呈顯,綜合辯證方法與歷史文獻,雙軌並行,迴環相應,既能突顯船山哲學特色,又能介紹禮學文獻的內涵,期待這項研究成果能為中華歷史文化的價值理想有所闡發。
一.經典.古籍
(周)左丘明,《國語》,九思出版社。
(漢)司馬遷,《史記》,鼎文書局。
(漢)班 固,《漢書》,鼎文書局,1979年。
(漢)鄭玄,《毛詩鄭箋》,新興書局。
(唐)孔穎達,《禮記正義》,<<十三經注疏>>本。
(唐)孔穎達,《詩經注疏》,<<十三經注疏>>本。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中興書局,1978年。
(宋)張載,《張載集》,里仁書局。
(宋)程顥、程頤,《二程集》,里仁書局。
(宋)朱熹,《近思錄》,商務印書館。
(宋)朱 熹,《儀禮經傳通解》。
(宋)朱 熹,《四書章句集註》,台北,鵝湖出版社,1984年初版。
(宋)陳 澔,《禮記集說》,上海古籍出社版,1994年版。
(宋)陸象山,《象山全集》。
(明)王陽明,《王陽明全集》,台北,河洛,1978年台影印初版。
(清)《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清)阮元用文選樓藏本校勘,《十三經注疏》,清嘉慶二十年重刊宋本,台北,大化書局。
(清)郭慶藩,《莊子集釋》,台北,河洛,1974年台影印一版。
      《老子王弼注》,河洛。
(清)杭世駿,《續禮記集說》,明文書局,1992年。
(清)曾國藩,<船山遺書序>,收於《船山全書》第十六冊,長沙,嶽麓書院,1996年。
(清)曾國藩,<聖哲畫像記>。
(清)顧炎武,《日知錄》。
(清)朱彬,《禮記訓纂》,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清)黃宗羲,《宋元學案》,河洛圖書出版社。
(清)黃宗羲,《明儒學案》,河洛圖書出版社。
《禮記引得》,台北,哈佛燕京學社,1966年。
二.王船山著作部分
《船山全書》十六冊,長沙,嶽麓書社,1996年。
《周易內傳》
《周易大象解》
《周易稗疏》
《周易外傳》
以上收於《船山全書》第一冊。
  《尚書稗疏》
《尚書引義》
以上收於《船山全書》第二冊。
  《詩經稗疏》
  《詩廣傳》
以上收於《船山全書》第三冊。
《禮記章句》
以上收於《船山全書》第四冊。
《春秋稗疏》
《春秋家說》
《春秋世論》
《續春秋左氏傳博議》
以上收於《船山全書》第五冊。
《四書稗疏》
《四書考異》
《四書箋解》
《讀四書大全說》
以上收於《船山全書》第六冊。
《四書訓義》(上)
以上收於《船山全書》第七冊。
《四書訓義》(下)
以上收於《船山全書》第八冊。
《說文廣義》
以上收於《船山全書》第九冊。
《讀通鑑論》
以上收於《船山全書》第十冊。
《宋論》
《永曆實錄》
《籜史》
《蓮峰志》
以上收於《船山全書》第十一冊。
《張子正蒙註》
《思問錄》
《俟解》
《黃書》
《噩夢》
《識小錄》
《搔首問》
《龍源夜話》
以上收於《船山全書》第十二冊。
《老子衍》
《莊子通》
《莊子解》
《相宗絡索》
《愚鼓詞》
《船山經義》
以上收於《船山全書》第十三冊。
《楚辭通釋》
《古詩評選》
《唐詩評選》
《明詩評選》
以上收於《船山全書》第十四冊。
《薑齋文集》
《薑齋詩集》
《薑齋詞集》
《薑齋詩話》
《龍舟會雜劇》
《拾遺》
以上收於《船山全書》第十五冊。
《傳記》
《年譜》
《雜錄》
以上收於《船山全書》第十六冊。
三.後人研究船山學術部分
(專書論文)
方 克,《王船山辯證法思想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方志華,《王船山即學言性之教育原理》,台灣師大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王孝魚,《船山學譜》,廣文書局,1975年。
王季香,《王船山格物致知論》,高雄師大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吳立民,徐蓀銘,《船山佛道思想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李守庸,《王船山經濟思想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李增財,《從讀通鑑論宋論淺窺王船山的思想》,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3年。
杜英賢,《王船山的歷史哲學》,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4年。
杜維運,〈王夫之與中國史學〉,收于《清代史學與史家》,台北,東大,1984年。new window
汪毅,《王船山的社會思想》,不詳,1956年。
周調陽等,《王船山學術討論集》,湖南湖北哲學社會科學聯合會,1965年。
林文彬,《王船山易學研究》,台灣師大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new window
林安梧,《王船山人性史哲學之研究》,台大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6年。new window
林寅慧,《論船山實踐進路的兩端一致論》,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林碧玲,《王船山之禮學》,政大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侯外廬,《船山學案》,長沙,岳麓書社,1982年。
胡發貴,《王夫之與中國文化》,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
唐凱寧,張懷承,《六經責我開生面──王船山倫理思想研究》,湖南出版社,1992年。
衷爾鉅,《王夫之》,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
張立文,《船山哲學》。台北:七略,民89。
張西堂,《王船山學譜》,商務印書館,1972年。
張廷榮,《船山論養浩然之氣新述》。臺北市:臺灣商務,民63。
船山學會,《船山學術研究集》,自由出版社,1973年。
許長謨,《王船山經世思想析論》,台灣師大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許冠三,《王船山的致知論》,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1年。
陳章錫,《王船山詩廣傳義理疏解》,台灣師大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陳遠寧,《中國古代政治觀的批判總結──王船山政治觀研究》,湖南出版社,1992年。
陳遠寧、王興國、黃洪基,《王船山認識論範疇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
陸復初編著,《王船山學案》,湖北人民出版社。
嵇文甫,《王船山史論選評》,出版不詳。
嵇文甫,《王船山學術論叢》,台北,谷風,1987年。
曾春海,《王船山易學闡微》,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78年。
曾昭旭,《王船山哲學》,台北,遠景,1983年。new window
賀麟,《王船山的歷史哲學》,牧童出版社。
黃明同,呂錫琛,《王船山歷史觀與史論研究》,湖南出版社,1986年。
黃懿梅,《中國歷代思想家(38)──王夫之》,商務印書館,1979年。
黃懿梅,《王船山的倫理學》,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4年。
劉志盛,劉萍,《王船山著作叢考》,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劉春建,《王夫之學行繫年》,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
劉紀珞,《論王船山哲學中歷史中之天理》,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蕭萐父,《王船山辯證法思想引論》,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
蕭漢明,《船山易學研究》,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年。
戴景賢,《王船山之道器論》,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2年。new window
羅小凡,王興國主編,《船山學論》,船山學刊社出版,1993年。
譚承耕,《船山詩論及創作研究》,湖南出版社,1992年。
(期刊文章)
丁履譔,<王船山的詩觀>,《中外文學》,9卷12期。new window
方志華,<王夫之的「學」「習」思想對孟、荀天人關係思想之融攝>,《實踐學報》,民89年6月,31卷,頁295-315。
王澤應,<王夫之與康德(Immanuel Kant)人學思想之比較研究>,《中國文化月刊》,民82年6月,164期,頁41-63。
王興國,<紀念王船山逝世三百周年學術研討會綜述>,收於《中國社會科學》,1993年第二期(總第80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部。
甲凱,<王船山的實有歷史哲學>,《鵝湖月刊》,5期。new window
甲凱,<思問錄與王船山>,《中央月刊》,6卷10期。
甲凱,<讀王船山通鑑論>,《中央月刊》,4卷12期。
朱浤源、蔣秋華、朱榮貴,<王夫之民族思想重觀>,《哲學與文化》,民82年9月,232期,頁905-922。new window
朱榮貴,<王夫之「民族主義」思想商榷>,《中國文哲研究集刊》,民83年3月,4期,頁521-548。new window
朱漢民,<六經責我開生面的王夫之>,收於陳谷嘉主編:《岳麓書院名人傳》,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
朱耀廷,<王夫之治學成才的啟示>,《中國文化月刊》,民87年4月,217期,頁11-24。
牟宗三,<王船山論佛老與申韓>,《幼獅月刊》,2卷8期。
牟宗三,<黑格爾與王船山>,收於《生命的學問》,三民書局。
何保中,<評讀通鑑論>,《哲學雜誌》,民81年5月,1卷,頁116-120。
吳彰裕,<王船山華夷思想>,《空大行政學報》,民84年11月,4期,頁77-93。new window
呂實強,<王船山民族思想的再省察>,《哲學與文化》,民82年9月,232期,頁840-847。new window
宋偉民,<王夫之法律思想述評>,《中國文化月刊》,民82年4月,162期,頁21-41。
宋偉民,<論王夫之的治學方法>,《中國文化月刊》,民84年4月,186期,頁23-41。
束世澂,<王船山之政法思想>,《史地學報》,3卷4期。
李正治,<王船山詩觀略探>,《師鐸》,3期。
李匡郎,<船山先生春秋學初探>,《哲學與文化》,民82年9月,232期,頁894-904。new window
李宗定,<關於林安梧教授「後新儒家哲學的思維向度」幾點疑問>,《鵝湖》,民89年5月,299卷,頁47-55。new window
李國英,<王船山學說>,《孔孟學報》,12期。new window
杜保瑞,<從氣論進路說船山的人道論思想>,《哲學與文化》,民82年9月,232期,頁935-949。new window
杜維運,<王夫之與中國史學>,《輔大人文學報創刊號》。new window
杜維運,<王船山之史學方法論>,《幼獅學誌》,9卷3期。new window
周世輔,<王船山哲學思想述要>,《湖南文獻季刊》,3卷1期。
林文彬,<王夫之論「周易」「扶陽抑陰」之教>,《國立中興大學台中夜間部學報》,民84年11月,1期,頁1-25。
林文彬,<王夫之論「周易」「卦主」>,《國立中興大學台中夜間部學報》,民85年11月,2期,頁35-54。
林安梧,<明末清初關於「格物致知」的一些問題--以王船山人性史哲學為核心的宏觀理解>,《中國文哲研究集刊》,民88年9月,15期,頁313-335。new window
林明宜,<王船山人性論之結構--以「讀四書大全說」為主要範圍>,《思與言》,民84年12月,33卷4期,頁29-53 。new window
姚一葦,<薑齋詩話中之主賓說>,《中外文學》,10卷6期。new window
胡楚生,<試析王船山所論老子思想的基本瑕疵>,《中國書目季刊》,民80年12月,25卷3期,頁25-32。
胡鴻文,<王船山的知識論>,《湖南文獻季刊》,5卷2期。
唐君毅,<王船山之人文化成論>,收於《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學生書局,1977年。
唐君毅,<王船山之人性論>,收於《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學生書局,1977年。
唐君毅,<王船山之人道論>,收於《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學生書局,1977年。
唐君毅,<王船山之天道論>,收於《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學生書局,1977年。
唐君毅,<王船山之性命天道關係論>,收於《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學生書局,1977年。
唐君毅,<王船山以降之即氣質才習情欲以言性義>,收入《中國哲學原論.原性論》,學生書局,1977年。
唐斌成,<王船山主體性思想述評>,《湖南文獻》,民82年7月,83期,頁10-14。
孫廣德,<王船山思想中的君主角色>,《哲學與文化》,民82年9月,232期,頁848-859。new window
徐蓀銘,<王船山論周子與佛道的關係>,《中國文化月刊》,民83年1月,171期,頁29-35。
康侶叔,<王船山的家學淵源>,《民主評論》,6卷10期。
張永,<析論王船山「君相可以造命論」之民主精神>,哲學與文化》,民82年9月,232期,頁860-869。
張永堂,<方以智與王夫之>,《書目季刊》,7卷2期。
張立文,<王船山的體認論(下)>,《哲學與文化》,民87年11月294期,頁1034-1048。new window
張立文,<王船山的體認論(上)>,《哲學與文化》,民87年10月,293期,頁920-934+989-990。new window
張克偉,<明末清初一代儒宗王船山先生傳>,《湖南文獻》,民82年4月,82期,頁25-27。
張廷榮,<船山生命哲學之研究>,《湖南文獻》,6-8期。
張懷承,<王船山天人之道學說的倫理價值>,《中國文化月刊》,民82年3月,161期,頁25-39。
張懷承,<王船山由「道」入「德」論簡議>,《鵝湖》,民83年4月,226期,頁21-27。new window
張懷承,<王船山性體實有的思想論微>,《中國文化月刊》,民82年11月,169期,,頁53-70。
張懷承,<王船山道德價值論精華>,《孔孟學報》,民83年9月,68期,頁235-259。new window
張懷承,<自然與道德﹣﹣王船山的理欲之辨>,《孔孟月刊》,民81年8 月,360期,頁13-22。new window
張懷承,<船山論理簡析>,《哲學與文化》,民80年9月,208期,頁816-824。new window
梁亦橋,<王船山的易學>,《中國學人》,3期。
許冠三,<王船山的宇宙觀>,《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10卷上冊。
陳允成,<試論王船山先生之經世思想>,《台中商專學報》,民87年6月,30卷,頁175-181。
陳民珠,<試論王夫之「瀟湘怨詞」中的遺民情思與藝術特色>,《中華學苑》,民84年3月,45期,頁347-366 。new window
陳忠成,<王船山之家學>,《孔孟月刊》,14卷4期。new window
陳忠成,<王船山論習與性>,《孔孟學報》,32期。new window
陳旻志,<船山意倦興亡日.史筆如繩定是非--勞思光「基源問題研究法」的省察 (下)>,《鵝湖》,民83年6月228期,頁38-51。new window
陳旻志,<船山意倦興亡日.史筆如繩定是非--勞思光「基源問題研究法」的省察 (上)>,《鵝湖》,民83年5月,227期,頁40-45。new window
陳重文,<王船山的基元方法論>,《出版月刊》,16-17期。
陳重文,<王船山的莊子通研究>,《國魂》,267-268期。
傅士真,<從歷史觀點論船山的學術思想>,《台北商專學報》,2期。
喻寶善,<王夫之的知能教育觀>,《中國文化月刊》,民80年9月,143期,頁14-20。
曾春海,<船山易學與朱熹易學觀之比較研究>,《哲學與文化》,民82年9月,232期,頁870-882。new window
曾昭旭,<王船山兩端一致論衍義>,《鵝湖》,民84年7月,241期,頁9-13 。new window
曾昭旭,<朱子陽明與船山之格物義>,《鵝湖月刊》,54期。new window
曾昭旭,<論儒家工夫論的轉向﹣﹣從王陽明到王船山>,<<《鵝湖》>>,民80年11月,197 期,頁1-7。new window
曾昭旭,<讀船山論天理人欲>,《鵝湖月刊》,26期。new window
曾昭旭,<讀船山論庶民之害>,《鵝湖月刊》,25期。
曾昭旭,<讀船山論慎言>,《鵝湖月刊》,24期。
曾昭旭,<讀船山論道生於餘情>,《鵝湖月刊》,27期。
曾聖益,<王船山「讀通鑑論」之君臣論>,《人文學報》,民87年7月,4卷22期,頁65-94。
馮玉輝 ,<從宏觀探索王船山思想的發展>,《中國文化月刊》,民83年2月,172期,頁23-34。
馮玉輝,<王船山思想的淵源>,《中國文化月刊》,民80年9月,143期,頁21-25。
黃繼持,<王船山之論「理與氣」、「心與理」的探究>,《大陸雜誌》,35卷12期。
黃繼持,<王船山理勢思想想申論>,《壽羅香林教授論文集》。
黃懿梅,<王船山的知識論>,《幼獅學誌》,15卷1期。
楊 堅,<禮記章句編後校記>,收錄於《船山全集》第四冊,長沙,嶽麓書院,1996年。
葉敬德,<王夫之的婚姻倫理觀>,《人文中國學報》,民84年4月,1期,頁209-239。new window
董金裕,<王船山與張橫渠思想之異同>,《哲學與文化》,民82年9月,232期,頁883-893。new window
褚柏思,<傳聖賢學脈的王船山>,《湖南文獻季刊》,8期。
趙雅博,<王船山宇宙生發的思想--為紀念逝世百週年而寫(上)>,《孔孟月刊》,民83年1月,377期,頁22-29。new window
趙雅博,<王船山宇宙生發的思想--為紀念逝世兩百週年而寫(下)>,《孔孟月刊》,民83年2月,378期,頁31-39。new window
劉茂華,<王夫之先生學術思想繫年>,《新亞學報》,9卷1期。new window
劉浩洋,<王船山的知行學說>,《孔孟月刊》,民85年5月,405期,頁28-36。new window
潘小慧,<我國道德教育與儒家思想--當前道德教育的哲學省思>,《哲學與文化》,民86年4月,275期,頁337-350。new window
潘小慧,<從王船山的本體論看其人性論>,《哲學與文化》,民82年9月,232期,頁923-934。new window
蔣國保,<評王夫之論方以智>,《中國文化月刊》,民82年5月,163期,頁15-33。
蔡仁厚,<從「理、心、氣」的義蘊看船山思想的特色>,《中國文化月刊》,民82年9月,167期,頁34-45。
蔡振豐,<對王船山詩論中「以意為主」說的一點看法>,《台大中文學報》,民80年6月,4期,頁383-397。
鄭鶴聲,<讀王船山先生讀通鑑論宋論>,《史地學報》,3卷7期。
蕭天石,<能承能創的船山思想>,《藝文誌》,91期。
蕭馳,<船山詩學中「現量」意涵的再探討;兼論傳統「情景交融」理論研究的一個誤區>,《漢學研究》,民89年12月,37卷,頁369-396。new window
蕭馳,<論船山天人之學在詩學中之展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民88年9月,15期,頁107-153。new window
顏淑君,<論張載之禮學思想>,《孔孟學報》,民85年9月,72期,頁175-198。new window
羅光,<王船山形上哲學思想的系統>,《哲學與文化》,民82年9月,232期,頁832-839。new window
羅光,<王船山周易大象解的意義>,《哲學與文化》,民82年2月,225期,頁154-164。new window
羅光,<王船山的易學>,《湖南文獻》,5-6期。
羅光,<王船山的歷史哲學思想>,《哲學論集》,1期。new window
嚴壽澂,<「思問錄」與船山思想>,《百年》,民88年9月,5卷,頁1-13。
嚴壽澂,<莊子、重玄與相天--王船山宗教信仰述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民88年9月,15卷,頁389-430。new window
《船山學刊》編輯部,《船山學刊》,第22期∼28期,湖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辦,1994∼1996。
四.禮學研究
(專書論文)
方俊吉,《禮記之天地鬼神觀探究》。台北:文史哲,民74。
王夢鷗,《禮記校證》,台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
朱正義,林開甲譯注,《禮記》。台北:錦繡,民81。
吳萬居,《宋代三禮學研究》,台北,國立編譯館,1999年。new window
周何,《古禮今談》,台北,萬卷樓,1993年。
周何,《說禮》,台北,萬卷樓,1998年。
周何,《儒家的理想國──禮記》,台北,時報,1991年。
周何,《禮學概論》,台北,三民書局,1998年初版。
林平和,《禮記鄭注音讀與釋義之商榷》。台北:文史哲,民70。new window
林素英,《古代祭禮中之政教觀》,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邱衍文,《中國上古禮制考辨》,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姜義華,《新譯禮記讀本》,台北,三民書局,1997年。
孫希旦,《禮記集解》。台北:文史哲,民79。
馬小紅,《禮與法》,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7年。
馬征,《多維視野中的禮樂文化》,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6年。
崔光宙,《先秦儒家禮樂教化思想在現代教育上的涵義與實施》,台北,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85年。new window
常金倉,《周代禮俗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張鶴泉,《周代祭禮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陳戌國,《先秦禮制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
華有根,《西漢禮學新論》,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8年。
楊天宇,《儀禮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楊天宇,《禮記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楊向奎,《宗周社會與禮樂文明》,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鄒昌林,《中國禮文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劉松來,《禮記漫談》,台北,頂淵,1997年初版。
劉善澤,《三禮注漢制疏證》,長沙,岳麓書社,1997年。
劉殿爵,陳方正主編,《禮記逐字索引》。台北:臺灣商務,民81。
蕭公彥,《禮學之內涵與北宋禮學的發展》。作者出版,民77。new window
錢玄,《三禮通論》,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謝謙,《中國古代宗教與禮樂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
蘇志宏,《秦漢禮樂教化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
(期刊文章)
王菡,<「禮記.樂記」是神秘主義嗎?>,《鵝湖》,民89年11月,305期,頁39-45。new window
吳品賢,<從大小戴禮記看婦女妊娠期間的禮俗規範>,《孔孟月刊》,民89年7月,455期,頁36-45。new window
李宗薇,<禮記樂記之義涵及對人格教育的啟示>,《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民88年6月,12期, 頁33-53。new window
李新霖,<「禮記」的家庭教育>,《台北科技大學學報》,民88年3月,32卷1期,頁543-567。new window
車行健,<論鄭玄對「禮記.月令」的考辨>,《東華人文學報》,民88年7月,1期,頁183-196。new window
林珍瑩,<談「禮記.曲禮」中的人際處理>,《國文天地》,民88年6月,169期,頁33-36。new window
林素英,<談「禮記.檀弓」對中學生情意教育的意義--讓中學生在生活中與「禮」結緣>,《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民88年10月,57期,頁49-64。
洪雲庭,<中國教育經典--禮記學記篇的現代教育意義>,《高市鐸聲》,民 85年10月,7卷1期,頁14-21。
紀志昌,<「誠」與「齋戒」--從祭禮到哲學的轉化>,《哲學與文化》,民89年11月,318期,頁1084-1095。new window
秦照芬,<論殷周祭祖禮之異同>,《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民89年4月,31期,頁269-284。
高莉芬,<禮記學記篇中所見之儒家教育思想>,《孔孟月刊》,民80年1月,341期,頁9-13。new window
張志芳,<仁-禮學說與現代化--探中國傳統文化的現實意義>,《中國文化月刊》,民90年3月,252期,頁14-24。
張崑將,<從「禮記」「學記」篇看古代教育的「教」與「學」關係>,《史原》,民86年5月,20期,頁1-31。new window
張壽安,<淩廷堪的禮學思想﹣﹣「以禮代理」說與清乾嘉學術思想之走向>,《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民81年6月,21期,頁85-122。new window
張壽安,<淩廷堪與清中葉的崇禮學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民82年6月,22期(下),頁309-334。new window
張銀樹,<「禮記.樂記」音樂教育思想之探析與評論>,《輔仁學誌》,民86年6月,26期,頁1-26。new window
張錦青,<「禮記.禮運」與儒家>,《鵝湖學誌》,民86年12月,19期,頁117-158。new window
莊雅州,<經學的新生地--大戴禮記>,《國文天地》,民88年2月,165期,頁16-20。new window
許淑華,<從「禮記」「禮運」、「禮器」、「郊特牲」探討先秦儒家制禮的原理>,《興大中文研究生論文集》,民87年7月,3期,頁13-35。
陳文豪,<「事君有犯而無隱」--從「禮記.檀弓」幾則故事談「話語的事奉」>,《文藻學報》,民90年3月,15期,頁113-122。
陳志信,<尊尊與親親--試論「禮記」所反映的文化模式>,《鵝湖》,民86年8月,266期,頁8-20。
陳忠源,<「禮記.曲禮」之語言觀試詮>,《孔孟月刊》,民88年3月,439期,頁3-8。
陳恆嵩,<「禮記集說大全」修纂取材來源探究>,《東吳中文研究集刊》,民86年5月,4期,頁1-24。new window
陳章錫,<從禮運篇探索孔子思想>,《鵝湖月刊》,第304期,2000年10月。new window
黃信二,<「禮記.學記篇」之教育哲學思想>,《哲學與文化》,民88年1月,296期,頁47-66+95。new window
黃俊郎,<古代的國民生活需知--禮記>,《國文天地》,民88年1月,164期,頁20-23。new window
葉國良,<二戴禮記與儀禮的關係>,《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民87年12月,6期,頁1-10。
劉長林,<早期儒家禮學的權利義務觀>,《中國文化月刊》,民86年1月,202期,頁16-35。
蔡仁厚,<王陽明言「禮」之精義--「禮記纂言序」之義理疏解>,《中國文化月刊》,民83年12月,182期,頁39-48。
蔡瑜,<論「聲音之道與政通」的意涵及其在詩評中的演繹過程>,《文史哲學報》,民85年6月,44期,頁41-86。new window
薛玲玲,<禮記學記篇中國古代教育思想研究>,《德育學報》,民89年11月,16期,頁21-27。
鐘丁茂,<禮記「學記」的教育思想>,《國立台灣體專學報》,民81年6月,1期,頁269-279。
五.其他相關專書論文
方東美著,孫智燊譯,《中國哲學之精神及其發展》,成均出版社,1984年。new window
王邦雄,《中國哲學論集》,台北,學生,1983年。new window
王邦雄、曾昭旭、楊祖漢,《孟子義理疏解》,台北:鵝湖,1995年。new window
王邦雄、曾昭旭、楊祖漢,《論語義理疏解》,台北:鵝湖,1983年。new window
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發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
牟宗三,《圓善論》,台北,學生書局,1985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學生書局,1997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學生書局,1980年台五版。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二) 》,台北,正中書局,1978年。new window
牟宗三,《生命的學問》,台北,三民書局,1976年四版。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台北,學生書局,1979年。
牟宗三,《歷史哲學》,台北,學生書局,1978年台三版。new window
吳康,《宋明理學》,華國出版社。
岑溢成、楊祖漢,《大學義理疏解》,鵝湖月刊雜誌社。
岑溢成、楊祖漢,《中庸義理疏解》,鵝湖月刊雜誌社。new window
林安梧,《現代儒學論衡》,台北,葉強,1987年。
林安梧,《儒學與中國傳統社會之哲學省察》,台北,幼獅,1996年。
林安梧,《中國近現代思想觀念史論》,學生,1995年。new window
金文達,《中國古代音樂史》,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4年。
柳詒徵,《中國文化史》,正中書局。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學生書局。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學生書局。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學生書局。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學生書局。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下》,台北,學生書局,1977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二,台北,學生書局,1978年三版。
容肇祖,《明代思想史》,開明書局,1962年。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學生書局,1975年。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學生書局。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學生書局,1976年。new window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學生書局。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78年四版。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續編》,台北,時報,1982年。new window
徐復觀,《中國經學史的基礎》,台北,學生書局,1982年初版。new window
馬一浮,《復性書院講錄》,廣文書局,1980年。
高柏園,《中庸形上思想》,台北,東大,1991年。new window
張君勱,《新儒家思想史》,張君勱先生獎學金基金會,1980年。new window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台灣中華書局,1983年。new window
陳正焱,林其錟:《中國古代大同思想研究》,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88年初版。
陸寶千,《清代思想史》,廣文書局,1983年。
章權才,《宋明經學史》,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三民書局。
曾昭旭,《在說與不說之間──中華義理學之思維與實踐》,台北,漢光出版公司,1992年初版。
曾昭旭,《道德與道德實踐》,台北,漢光,1983年。new window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
楊祖漢,《當代儒學思辨錄》,台北,鵝湖,1998年。new window
袁保新,《孟子三辨之學的歷史省察與現代詮釋》,台北,文津,1992年。new window
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台北,丹青,未著出版年代。
熊十力,《十力語要》,洪氏出社社,1975年。
熊十力,《原儒》,明文書局,1984年。
熊十力,《讀經示要》,洪氏出版社,1976年。
蒙培元,《理學的演變──從朱熹到王夫之戴震》,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
齊佩鎔,《訓詁學概要》,台北,廣文書局。
劉述先,《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學生書局,1982年。new window
蔣伯潛,《四書讀本》,啟明書局。
蔡仁厚,《宋明理學北宋篇》,學生書局,1979年。new window
蔡仁厚,《宋明理學南宋篇》,學生書局,1980年。
蔡仁厚,《孔孟荀哲學》,台北,學生書局,1988年。new window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聯經出版公司。
錢玄同等,《古史辨》,不詳。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商務印書館,1968年。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東大圖書公司。
錢穆,《四書釋義》,學生書局,1978年。
錢穆,《朱子新學案》,三民書局,1971年。
錢穆,《國史大綱》,商務印書館。
羅光,《中國哲學思想史清代篇》,學生書局,1981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