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王船山論《易》的「人文創化」思想之研究
作者:黃能展
作者(外文):HUANG, NENG-CHAN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系
指導教授:蔡家和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7
主題關鍵詞:王船山人文創化機體哲學兩端一致君子哲學人類學Wang Chuan-shanHumanities creationPhilosophy of organismConsistency of two viewpointsChün-tzuPhilosophic anthropolog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1
本論文的主旨有二:其一,在於申述船山論《易》的人文創化思想和精神,尤其揭示船山易學是奠基在一個「人文世界」的機體生化流行之中,並以「〈乾〉〈坤〉並建」承天命之降而展開天人合於「性命」之理的當代思想特色;其二,關於船山言「《易》為君子謀」的主張,筆者則透過當代哲學人類學的精神來進一步深入詮釋。
筆者對船山易學之研究獲得底下結論:(一)船山易學其既不是主觀、客觀主義、唯心或唯物論,亦不是人類中心主義;另外,它並不是二元論,同時也不是西方傳統的一元論,因為船山主張「一本而萬殊」的「一」,此即於同一性中包含差異性,且「同一性」與「差異性」是以「兩端一致」而諧和對立調合,而此調合論是要從懷特海的機體哲學來探討。(二)若僅學《易》而廢筮占不講,則自天所祐之吉將隱而不顯;相對地,若廢學以尚占,則吉凶已著而筮者不知補凶、悔、吝之過。因此,若以學《易》、占《易》為二端,則可達至「兩端一致」之理。(三)若以「彖」為「體」而函「乾坤四德」的天人之蘊、以及「爻」為「用」而顯「兩端一致」之理而言,則「彖」所昭回的人道是儒家的仁義之「蘊」。
(四)船山論《易》的「人文世界」是以聖人和君子之人格作為人倫價值的承載者。然而,聖人作《易》而卻謀之於君子,且此「君子」的形象則符應當代哲學人類學的思維;亦即,「君子」是結合效聖者、得天者與體誠者於一身。
至於,船山論《易》中的君子,他首先體現「人與自身」的關係;其次,他敞開「人與他人」的群己關懷;最後,君子揭示「人與神聖性」的價值意涵。因此,船山倡言「《易》為君子謀」,而君子所謀之事,在於效法聖人如何體現延天助人的精神。
其實,船山論《易》的「人文創化」雖以通天人之道為志,但不論占《易》、或學《易》皆首重「人道」之立,因為他認為唯「君子」能立仁義之道,那才能統乎三才之道,而船山論《易》的直覺機體思維即此彰顯出來。
關鍵字: 王船山、人文創化、機體哲學、兩端一致、君子、哲學人類學
The main aim of this essay is including the following: Firstly, it lies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yi’ that involves the connotations and spirits concerning about the viewpoint of Chuan-shan; especially, it also reveals the fact that the ‘Chuan-shan Yi-hsüeh’ , which rests on a creation of humanities world that develops in the organic way. Besides, Chuan-shan adopts the idea of the co-construct of ‘Ch’ien-K’un’ in his ‘Yi-hsüeh’ , which is to explain the fact that man must accept the ‘T’ien-ming’ and to explore the manifestation of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i’ of ‘Hsing-ming’ within the relation of ‘T’ien’ and Human in modern trend of thought. Secondly, concerning with the assertion of ‘Yi wei Chün-tzu mou’ revealed by the modern connotations of philosophic anthropology, and to interpret it deeply.
The conclusion as following: (1) The philosophical meaning of the ‘Chuan-shan Yi-hsüeh’ does not lie in subjectivism, objectivism, idealism, materialism or anthropocentrism, neither dualism nor western traditional monism. But it belongs to the ‘li’ of ‘ multiple amid one’ , and here so-called ’one’ is to mean that those differences are absorbed into a wholeness, i. e. an identity . At the same time, if we regard ‘difference’ and ‘identity’ as two viewpoints in thoughts, then they will be an outcome of ‘consistency of two viewpoints’ that harmonizes the opposite sides. The view of reconciliation that bases on the theory of Whitehead’s philosophy of organism can be fully available in this essay. (2) If one only learns ‘Yi’ and abandons the fortune-telling part of ‘Yi’, then ‘T’ien’ will hide the luck to fortune-teller . Relatively, if one gives up learning ‘Yi’ and only indulges in the process of fortune-telling , then the indication of lucky or ominous that comes from fortune-telling without finding out any way of compensation in errors happened. Hence, both of learning ‘Yi’ and fortune-telling can obtain an outcome of ‘consistency of two viewpoints’. (3) If one regards ‘tuan’ as ‘ti’ that contains ‘Chien-Kun four virtues’ that involves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relation of ‘T’ien’ and human, and also takes ‘yao’ as ‘yung’ to appear the ‘li’ of ‘consistency of two viewpoints’, then ‘tuan’ has revealed the Humanities ‘Jen-Yi’ virtues of Confucianism. (4) Both of Saint and Chün-tzu bear the ethic value in personality, and enrich the cultural spirits within the Humanities world of Chuan-shan on ‘Yi’. Nevertheless, Saint creates ‘Yi’ and waits for Chün-tzu to develop, and the image of Chün-tzu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hinking way of modern philosophical anthropology, i.e. Chün-tzu owns three characteristics that including a follower of Saint, a helped man of ‘T’ien’, an insight man of ‘Cheng’.
As regards the role of Chün-tzu described by means of Chuan-shan on ‘Yi’. At first, he displays the relation between him and himself ; Secondly, he participates with others and forms a relation of self and community; Lastly, he reveals the meaning of value derived from the nature of Holy. Therefore, Chuan-shan advocates the standpoint of ‘Yi wei Chün-tzu mou’, which does lie in the way of how to fulfill the significance of invoking Holy and undertake the work of helping others.
Although Wang Chuan-shan on Humanities creation of ‘Yi’ firstly emphasizes on the connection of the way of ‘T’ien’ and human; he does not neglect the priority of ‘Ren-Dao’ formed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Yi’ and fortune-telling of ‘Yi’. Because Chuan-shan thinks that Chün-tzu can only prior to found on the way of ‘Jen-Yi’, and he can possibly attain the way of ‘san cai’ united. Until now, the intuitive thinking of organism within ‘Chuan-shan’ on ‘Yi’, and it is manifested immediately.
參考書目
一、中文書目
(一)古籍、原典
東周‧莊周著‧(清)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漢‧焦延壽:《焦氏易林》,臺北:藝文印書館,1983年。
漢‧鄭玄注:《易緯是類謀外四種》,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7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李學勤主編:〈春官宗伯〉‧《周禮注疏》,臺北:臺灣古籍出版,2001
年。
東漢‧魏伯陽著、(宋)朱熹等注:〈周易參同契序〉‧《周易參同契集釋》,北京:中央編譯出版
社,2015年。
晉‧王弼著、樓宇烈校釋:《老子周易王弼注校釋》,臺北:華正書局,1981年。
宋‧朱熹著、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v.21–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貳)》,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宋‧朱熹著、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第1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02年。
宋‧朱熹著、陳俊民校編:《朱子文集》,臺北:德富文教基金會出版,2000年。
宋‧朱熹注:〈詩經傳序〉‧《詩經集註》,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1年。
宋‧朱熹:《周易本義》,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宋‧朱熹:《易學啓蒙》,北京:中國書店出版,1995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註》,臺北:鵝湖出版社,1984年。
宋‧朱熹:《朱熹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
宋‧朱元昇:《三易備遺》,收編於施維主編:《易經圖釋大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5
年。
宋‧邵雍:《故宮珍本叢刊:梅花易數‧邵子易數等五種》,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0年。
宋‧邵雍著、清‧何夣瑤輯釋:〈宋史道學列傳〉‧《皇極經世易知‧上》,臺北:廣文書局,1984。
宋‧麻衣道者著、劉永明主編:〈火珠林一卷〉‧《四庫未收術數類古籍大全:第三集‧易占集成
(一)》,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7年。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附索引(四)》,臺北:正中書局,1982年。
宋‧程大昌:《易原》,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劉牧撰《易數鈎隱圖》,收編於《四庫全書圖鑒》卷1,北京:東方出版社,2004年。
宋‧林粟撰《周易經傳集解》,收編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6,易類》卷12,臺北:臺灣商
務,1983年。
宋‧蘇軾:《蘇氏易傳》,臺北:廣文書局,1974年。
宋‧程頤:《周易程氏傳》,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宋‧張載:《橫渠易說》,臺北:廣文書局,1974年。
宋‧趙彥肅:《復齋易說》,臺北:廣文書局,1974年。
宋‧張載撰、王夫之注:《張子正蒙注》,臺北:世界書局,2010年。
宋‧羅大經:《鹤林玉露》,卷十五(新刊鶴林玉露卷之三‧人集),臺北:正中書局,1969年。
宋‧蔡沈:〈洪範皇極內篇原序〉‧《洪範皇極內篇‧一》,臺北:臺灣商務,1973年。
明‧王陽明:《王陽明傳習錄–附大學問》,臺北:正中書局,1954年。
明‧楊體仁:《梅花心易闡微》,北京:華齡出版社,2016年。
明‧來知德:《易經來注圖解》,收編於施維主編:《易經圖釋大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5年。
清‧胡謂《易圖明辨》,收編於施維主編:《易經圖釋大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5年。
清‧毛奇齡撰:〈春秋占筮書〉‧《仲氏易春秋占筮書》,臺北:廣文書局,1974年。
清‧宋書升:《周易要義》,濟南:齊魯書社,1989年。
清‧王夫之:《船山全書》第1冊(包括《周易內傳》、《周易內傳發例》、《周易大象解》、《周易
稗疏》、《周易外傳》等書),長沙:嶽麓書社,1988年。
清‧王夫之:《船山全書》第2冊(包括《尚書稗疏》、《尚書引義》等書),長沙:嶽麓書社,1988
年。
清‧王夫之:《船山全書》第5冊(包括《春秋稗疏》、《春秋家說》、《春秋世論》、《續春秋左氏
傳博議》等書),長沙:嶽麓書社,1993年。
清‧王夫之:《船山全書》第6冊(包括《四書稗疏》、《四書考異》、《四書箋解》、《讀四書大全
說》等書),長沙:嶽麓書社,1991年。
清‧王夫之:《船山全書》第10冊(《讀通鑑論》),長沙:嶽麓書社,1988年。
清‧王夫之:《船山全書》第11冊(包括《宋論》等書),長沙:嶽麓書社,1992年。
清‧王夫之:《船山全書》第12冊(包括《張子正蒙注》、《思問錄內篇》、《思問錄外篇》、《俟
解》、《搔首問》等書),長沙:嶽麓書社,1992年。
德‧Cassirer, Ernst,甘陽譯:《人論》,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0年。
德‧Heidegger, Martin,陳嘉映&王慶節譯:《存有與時間‧上》,臺北:唐山出版社,1989年。
德‧Heidegger, Martin,熊偉、王慶節譯:《形而上學導論》,臺北縣:仰哲出版社,1993年。
德‧Heidegger, Martin,王慶節譯:《康德與形而上學的疑難》,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
年。
德‧Kant, Immanuel,李秋零主編:《學科之爭/實用人類學》,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08年。
德‧Scheler, Max,陳仁華譯:《位格與自我的價值》,臺北,遠流,1991年。
德‧Scheler, Max,倪梁康譯:《倫理學中的形式主義與質料的價值倫理學‧下》,北京:三聯書店,
2004年。
德‧Scheler, Max,羅悌倫等譯:《資本主義的未來》,北京:三聯書店,1997年。
德‧Scheler, Max,李伯杰譯:《人在宇宙中的地位》,貴陽:貴州人民出版,1989年。
德‧Leibniz ,G. W. ,錢志純譯、導論:《單子論》,臺北:五南出版社,2009年。
英‧Whitehead, A. N.,傅佩榮譯:《科學與現代世界》,臺北:黎明文化事業 公司,1987年。
英‧Whitehead, A. N.,李步樓譯:《過程與實在–宇宙論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
法‧Bergson ,Henri,吳士棟譯:《時間與自由意志》,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年。
日‧宇野精一編‧洪順隆譯:《中國思想(一)–儒家》,臺北:幼獅文化公司,1977年。
日‧宇野精一主編‧邱棨鐊譯:《中國思想(二)–道家與道教》,臺北:幼獅文化公司,1977年。
日‧宇野精一編‧林茂松譯:《中國思想(三)–墨家‧法家‧邏輯》,臺北:幼獅文化公司,1977年。
(二)近人專書研究
王邦雄:《韓非子的哲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3年。new window
王孝魚:《周易外傳選要譯解》,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王國維著‧藤咸惠校注:〈略論王國維的美學思想〉‧《人間詞話新注》,臺北:里仁書局,1987年。
方東美:《新儒家哲學十八講》,臺北:黎明文化事業,1983年。
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臺北:黎明文化事業,2004年。
方東美:《中國人生哲學》,臺北:黎明文化事業,1980年。
王化平:《帛書《易傳》研究》,成都:巴蜀書社出版發行,2007年。
朱伯崑:《易學哲學史(修訂本)‧第一卷》,臺北:藍燈文化事業,1991年。
朱伯崑:《易學哲學史‧第四卷》,臺北:藍燈文化事業,1991年。
任國杰:《童子問易》,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0年。
牟宗三主講‧盧雪崑錄音:《周易哲學演講稿》,臺北:聯經出版事業,2003年。
牟宗三主講‧林清臣記錄:《中西哲學之會通十四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
任法融:《《周易參同契》釋義》,北京:東方出版社,2009年。
肖劍平:《王船山人格思想研究》,湘潭:湘潭大學出版社,2014年。
吳康:《康德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李郁:《周易正言》,臺北:廣文書局,1974年。
李鏡池:《周易探源》,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杜保瑞:《論王船山易學與氣論並重的形上學進路》,臺北縣: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年。new window
辛亞民:《張載易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
屈萬里:《尚書集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1983年。new window
林麗真:《王弼》,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
林安梧:《王船山人性史哲學之研究》,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new window
周芳敏:《王船山『體用相涵』思想之義蘊及其開展》,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年。
俞懿嫻:《懷特海自然哲學–機體哲學初探》,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new window
韋政通:《中國哲學史‧上冊》,臺北:大林出版社,1979年。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下冊》,臺北:大林出版社,1980年。
胡發貴:《王夫之與中國文化》,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
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之主編:《宋明理學史‧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之主編:《宋明理學史‧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馬一浮:〈講錄卷五‧洪範約義三〉‧《復性書院講錄》,臺北:廣文書局,1964年。
夏劍欽:《王夫之研究文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高亨:《詩經今注》,臺北縣:漢京文化事業,1984年。
高亨:《高亨《周易》九講》,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高宣揚:《哲學人類學》,臺北:遠流出版,1990年。
高懷民:《兩漢易學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2007年。
高懷民:《宋元明易學史》,臺北:高懷民出版,1994年。
祖保泉、張曉雲:《王國維與人間詞話》,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3年。
唐君毅:《哲學概論‧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九龍:新亞書院研究所,1968年。
陳來:《宋明理學》,臺北:允晨文化,2010年。
陳來:《詮釋與重建:王船山的哲學精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陳郁夫:《周敦頤》,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
陳鼓應:《易傳與道家思想》,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陳啟文:《王船山『兩端而一致』之思維的辯證性及其開展》,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年。new window
梁啟超:《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臺北:台灣古籍出版,2002年。new window
張其成:《易圖探秘–中華精神圖示》,北京:中國書店出版,1999年。
張元夫:《易經述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年。
張立文:《朱熹思想研究‧下冊》,臺北縣:谷風出版社,1986年。
程石泉:《易學新探》,臺北:文景書局,1999年。
曾昭旭:《王船山哲學》,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new window
曾春海:《王船山易學闡微》,臺北縣:花木蘭文化,2009年。
曾春海:《朱熹哲學叢論》,臺北:文津出版社公司,2001年。
賀麟:〈文化與人生〉‧《民國叢書‧第二編(43)》,上海市:上海,1990年。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第三卷上》,九龍:友聯出版社,1980年。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第三卷下》,九龍:友聯出版社,1980年。
項退結:《海德格》,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9年。
嵇文甫:《王船山學術論叢》,臺北縣:谷風出版社,1987年。
黃玉順:《易經古歌考釋(修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熊十力:《讀經示要》卷二,臺北:廣文書局,1978年。
熊十力:《新唯識論》,臺北:洪氏出版社,1974年。
廖名春:《帛書《易傳》初探》,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趙士林:《荀子》,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9年。
蔡家和:《王船山《讀孟子大全說》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3年。new window
劉雲超:《天人之際與《易》學詮釋》,濟南:齊魯書社,2015年。
劉樂恆:《馬一孚六藝論新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劉次源:《易通》,臺北:廣文書局,1974年。
賴貴三:《臺灣易學人物志》,臺北:里仁書局,2013年。
賴貴三主編:《臺灣易學史》,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錢穆:《中國思想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
錢穆:《中國學術通義》,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new window
簡明勇、黃懿梅、王孺松、李國英:《中國歷代思想家(十五):顧炎武‧王夫之‧李顒‧顏元》,臺
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
蕭萐父、許蘇民:《王夫之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蕭萐父:《船山哲學引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韓民青:《當代哲學人類學‧第一卷》,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8。
韓民青:《當代哲學類學‧第二卷》,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三)近人期刊、博士論文
束景南主講:〈周敦頤《太極圖說》無極太極新論〉‧《臺大歷史系八十週年系慶講座》‧〈摘要〉‧
2008年11月5日
康全誠:〈摘要〉‧〈朱熹《周易本義》試探〉,《遠東學報》,第十九期,2001年9月。
陳祺助:〈王船山氣論系統中「性論」觀念的涵義及其理論價值〉‧《淡江中文學報》‧第二十期,頁
94,2009年6月。
許朝陽:〈《京房易傳》的易學意義與徐昂《京氏易傳箋》義例述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
報》,第五十期,頁3,2011年2月。
賴賢宗(國立台北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批判理論中的規範證立的問題及賀弗爾對此的批判〉‧
《規範、共識與多元性》(「哲學與社會批評」 國際學術研討會 1999年 3月
覃明德:《王船山《四書》詮釋之研究–以內聖外王開展之》,臺北:文化大學哲學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2012年。
李元璋:《陽明心學之美學研究》,臺中:東海大學哲學所博士論文,2009年。new window
劉淑敏:《存在主義與存在諮商,以傅朗克意義療法及亞隆的心理療法為主軸的探討》,臺中:東海new window
大學哲學所博士論文,2013年。
施盈佑:《王船山「時中」觀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13年。new window
蘇星宇:《王船山與熊十力《易》學比較》,臺北:文化大學哲學所博士論文,2012 年。new window

二、外文書目

Buber, Martin. Between Man and Man, translated by Ronald Gregor-Smith.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Maurice Friedman. London and New York: First published in
Routledge Classics, 2002.
Blosser P., “Scheler’s Theory of Values Reconsidered,”in j. G. Hart & L.
Embree, ed., Phenomenology of Values and Valuing.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Vol. 28, 1997.
Bergson ,Henri. Time and Free Will. London: Reprinted by Routledge, 2002.
Bergson ,Henri. Creative Evolution, trans by Arthur Mitchell. New York:
Macmillan Company, 1922.
Cassirer, Ernst. An Essay on Man–An Introduction to a Philosophy of Human
Culture.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44.
Heidegger, Martin . Einfuehrung in die Metaphysik. Tuebingen: Niemeyer, 1998.
Heidegger ,Martin. Basic Concepts of Aristotelian Philosophy, trans by Robert
D. Metcalf and Mark B. Tanzer. 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9.
Heidegger, Martin. Kant und das Problem der Metaphysik. Frankfurt am Main:
Vittorio Klostermann GmbH, 1951.
Heidegger, Martin. Sein und Zeit. Tuebingen: Max Niemeyer Verlag GmbH, 2001.
Kelly, Eugene . “Introduction, ” In Max Scheler, The Human Place in the
Cosmos, translated from the German by Manfred S. Frings. Introduction by
Eugene Kelly. Evanston, Illinois: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2009.
Kant, Immanuel. Anthropologie in pragmatischer Hinsicht, Hrsg. von Reinhard
Brandt. Hamburg: Meiner Verlag, 2000.
Merleau-Ponty, M., 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 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Colin Smith.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Ltd, 1962.
Rescher, Nicholas. G. W. Leibniz’s Monadology.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1991.
Ricoeur, Paul. “From Text to Action–Essays in Hermeneutics, II,”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K. Blamey and J. B. Thompson. Foreword to the new edition
by Richard Kearney. Evanston, Illinois: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2007.
Sullivan ,Roger J., An Introduction to Kant’s Eth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Scheler, Max. The Human Place in the Cosmos, translated from the German by
Manfred S. Frings. Introduction by Eugene Kelly. Evanston, Illinois: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2009.
Scheler, Max . Person and Self–Value(Three Essays), With an introduction
edited and partially translated by M. S. Frings. Dordrecht: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1987.
Scheller, Max . Der Formalismus in der Ethik und die materiale Wertethik.
Bonn: Bouvier, 2000.
Scheler, Max . Vom Umsturz der Werte. Bonn:Bouvier,Studienausgabe 6. Aufl.
2007.
Scheler, Max . Die Stellung des Menschen im Kosmos, Hrsg. von Manfred S.
Frings.-17. Aufl. Bonn: Bouvier Verlag, 2007.
Scheler, Max . Wesen und Formen der Sympathie&Die Deutsche Philosophie der
Gegenwart. Bonn: Bouvier Verlag, 1973.
Whitehead, A. N., Science and Modern World. New York: Macmillan Company, 1925.
Whitehead, A. N., Process and Reality–An Essay in Cosmology.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A Division of Macmillan Publishing Co., Inc. 1978.
Windelband, Wilhelm . A History of Philosophy–Vol. 1, translated by James H.
Tufts.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 190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