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王夫之氣論思想研究
作者:陳美吟
作者(外文):Chen, Mei-Yin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王俊彥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4
主題關鍵詞:王夫之王船山氣論氣學明末清初儒家Wang Fu-jhihChiChiolog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36
王夫之氣論思想承襲張載「太虛之氣」為本體,「太虛之氣」雖名為「虛」,實則為「虛」中含實之「氣」。太虛之氣又稱作「太和之氣」乃因氣本體中有「乾坤並建」、「兩端一致」陰陽二氣之關係,故二元卻又統一之陰陽二氣,不相離而互相感應,並以螺旋式運行不已。此陰陽二氣渾合無間且理氣充凝,王夫之贊揚其極至而無以加,故又可稱為「太極」。太虛之氣中有陽氣健動之理、陰氣順靜之理能制約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過程。太虛之氣中更有生生作用之神,因清而無形,可變化無端地凝聚於陰陽比例固定之形質中,又可不滯於形氣之礙,虛靈不斷轉化入於他物。王夫之的道為氣化創生萬物的必經之路,故又可稱為萬物之通理。當人創生後,其身之形質由氣所構成,而理不離氣,故身中亦有氣之理,此稱為人之性。此外,人身具有太和之氣陰陽相生之神為人之心。然而氣化流行日新月異,人應學思並進繼天之善;至於氣質之清濁有異,則可藉由天命不息,習與性成。由於氣化不齊之命,使人後天有得喪、窮通之別,但吉凶毀吝則非天數之本然,而是出於人之情的攻取愛惡,因此人應稟天理之德的仁義禮智之性,努力進德修業。
The Abstract
Wang Fu-jhih’s ideas in chiology are an inheritance from Jhang Zai’s thought that the extremely void chih is the base. The extremely void chih, though described as being void, actually contains something substantial. The extremely void chih is also called the extremely harmonious chih because chih itself involves such a relationship between yin and yang as can be exemplified by “the co-existence or co-operation of Qian and Kun” or by “the unity or uniting of the two elements.” The two chihs of yin and yang, dually distinct but integrated, are not separate from each other; instead, they respond to each other and screw unceasingly. The two chihs of yin and yang are closely intermingled and tightly integrated into one whole chih, replete with laws or principles. Wang Fu-jhih praises the extreme and unsurpassable degree of tightness and calls the integrated whole “the extreme ultimate.” In connection with the extreme void chih, there are two principles that condition the process of the movement, the chang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ings—the principle that the chih of yang is characterized by vigorous movement and the principle that the chih of yin is inclined to stay still or to follow. The extreme void chih also contains shen, which has the function of generating all things.
It is pure, so much so that it is formless, and can assemble in a limitlessly changeable way in a substance, in which the ratio between yin and yang is fixed. It can also transfer ceaselessly to other substances changeably and immaterially impalpably because it can keep from stagnating in anything. Wang Fu- jhih’s “daw” (= way) signifies a way that the generating of all things through chih-transforming, namely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yin and yang, must go through, and thus can also be called a universal principle for all things. When a human being is generated, the body is composed of chihs. Laws are inseparable from chihs, so the body also contains laws connected with chihs. These laws constitute the nature of a human being. In addition, the human body preserves the function of generating on the part of shen, which is connected with the extremely harmonious chih, in which the two elements of yin and yang can co-operate to generate things. The shen of a human body is called the mind of the human being. Nevertheless, the way that chih-transforming proceeds changes every day, so human beings should learn and think at the same time to inherit the good of human nature; as to the difference among human beings in purity concerning their temperament, human beings can rely on responding to ceaseless commands from chih-transformation laws and cultivate good habits and a good nature. The fact that lives are generated through different chih-transformings leads to the result that human beings in their postnatal time differ in gains or in losses, and in impasses or in satisfactory situations. However, things like good luck, bad luck, damaging, and cherishing are not predestined. Instead, these result from the pursuits of abandoning, taking, likes, or dislikes in connection with human beings’ emotions and feelings. Therefore, a human being should hold to the virtues of chih-transforming laws—humanity, righteousness, courtesy, and wisdom, all of which exist in human nature, and endeavor to make progress in his scholastic and ethical pursuits.
徵引書目

以下書目依四庫全書總目次序排列,近人著作部分依姓名筆劃與時代順序排列。

壹 典籍

經部

易類:

《周易本義》 (宋)朱熹 台北 :大安出版社 1999年7月

書類:

《尚書正義》 (漢)孔安國傳 (唐)孔穎達等正義 台北:藝文印書館 1993年
《尚書引義》 (明)王夫之 長沙:岳麓書社 2011年1月

禮類:

《禮記正義》 (漢)鄭元注 (唐)孔穎達等正義 台北:藝文印書館 1993年
《禮記章句》 (明)王夫之 長沙:岳麓書社 2011年1月
《大戴禮記解詁》 (清)王聘珍 北京:中華書局 1983年3月

四書類:

《四書章句集注》(宋)朱熹 台北:大安出版社 1999年12月
《四書訓義》 (明)王夫之 長沙:岳麓書社 2011年1月
《船山經義》 (明)王夫之 長沙:岳麓書社 2011年1月

史部

正史類:

《明史》 (清)張廷玉等 台北:鼎文書局 1994年8月

別史類:

《國語 》(三國)韋昭注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影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杭州葉氏藏明金李校刊本 1975年臺3版

傳記類-名人之屬:

《先船山公年譜》 (清)王之春編 收入北京圖館書出版社影印室輯:《清初名儒年譜》 第八冊 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06年
《王船山先生年譜》 (清)劉毓松編 收入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古籍影印室編著:《叢書人物傳記資料類編․儒林卷》第十三冊、第十四冊 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06年
傳記類-總錄之屬:

《東林書院志》 (清)高廷珍等 光緒七年(1881年) 無錫趙氏重刊本

子部

儒家類:
《荀子集解考證》 (戰國)荀子撰 (唐)楊倞注 (清)王先謙集解 台北:世界書局 2000年12月
《春秋繁露》(漢)董仲舒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影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武英殿聚珍本,1975年臺3版
《法言義疏》 (漢)揚雄撰 汪榮寶撰 陳仲夫點校 北京:中華書局 1996年
《太玄集注》(漢)揚雄撰 (宋)司馬光集注 劉韶軍點校 北京:中華書局 2005年
《周子全書》(宋)周敦頤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8年9月
《朱子語類》(宋)朱熹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86年12月
《王陽明傳習錄及大學問》(明)王守仁台北:黎明文化 1992年4月
《高拱論著四種》 (明)高拱 北京:中華書局 1993年7月
《困知記》(明)羅欽順 明嘉靖十六年 吳郡陸粲刊本
《海涵萬象錄》 (明)黃潤玉 台北:臺灣大學圖書館影印河南省圖書 館藏明正德十六年陳槐刻本
《涇野子內篇》(明)呂柟 北京:中華書局 1992年
《士翼》 (明)崔銑 明嘉靖乙未14年(1535)平陽刊本
《性理三解》(明)韓邦奇台北: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明正嘉間原刊本
《淮海易談》(明)孫應鰲 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 1996年4月
《呻吟語》(明)呂坤 台北:志一出版社 1994年7月

釋家類:

《相宗絡索》(明)王夫之 長沙:岳麓書社 2011年1月

道家類:

《老子衍》 (明)王夫之 長沙:岳麓書社 2011年1月
《老子校釋》 朱謙之 《新編諸子集成》第一輯 北京:中華書局 1998年12月
《莊子解》 (明)王夫之 長沙:岳麓書社 2011年1月
《莊子集解》(清)王先謙 台北:世界書局 2003年10月

法家類:

《管子》(春秋)管仲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影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常熟瞿氏藏宋本 1975 年臺3版

雜家類:

《論衡》 (漢)王充撰 (清)惠棟批校 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印行明萬曆間新安程榮刊漢魏叢書本
《淮南子》(漢)劉安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影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影鈔北宋本 1975 年臺3版
集部

別集:

《張載集 》(宋)張載 台北:漢京文化 1983年3月
《二程集》 (宋)程顥、程頤 台北:漢京文化 1983年9月
《朱子全集》(宋)朱熹 台北:大方書局 1963年2月
《陸象山全集》(宋)陸象山 台北:世界書局 1990年11月
《薛瑄全集》(明)薛瑄 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0年8月
《王廷相集》(明)王廷相 北京:中華書局 1989年9月
《吳廷翰集》(明)吳廷翰 北京:中華書局 1982年2月
《南山黃先生家傳集》(明)黃潤玉 台北: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 明藍格抄本
《高子遺書》(明)高攀龍 台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983年
《劉宗周全集》 (明)劉宗周撰 戴璉璋、吳光主編 鍾彩鈞編審 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1997年6月
《黃宗羲全集》(明)黃宗羲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5年9月
《船山全書》(明)王夫之 長沙:嶽麓書社 1991年12月第一版
《戴震集》(清)戴震 台北:里仁書局 1980年

貳 近人著作

一 專著

方立天:《中國古代哲學問題發展史(上冊)》 台北:洪葉文化 1995年4月new window
方祖猷 《清初浙東學派論叢》 台北:萬卷樓 1996年7月
王之春 《船山公年譜》 北京:中華書局 1989年
王永祥 《船山學譜》收入北京圖書出版社影印室輯:《清初名儒年譜》第七冊 北京: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06年
王孝魚 《船山學譜》台北:廣文書局 1975年
王俊彥 《王廷相與明代氣學》 台北:秀威資訊科技 2005年10月new window
張西堂《明王船山生生夫之年表》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8年7月
王國良 《明清時期儒學核心價值的轉換》 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2002年2月
皮錫瑞 《經學歷史》 台北:藝文印書館 1996年8月
任繼愈主編 《中國哲學史(第一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3月
朱伯崑 《易學哲學史(第2卷)》 台北:藍燈文化 1991年9月
牟宗三 《心體與性體(一)》 台北:正中書局 1996年2月new window
― 《四因說演講錄》 台北:鵝湖出版社 1997年
― 《宋明儒學的問題與發展》台北:聯經出版社 2003年12月
― 《生命的學問》 台北:三民書局 2004年
何兆武 步近智 唐宇元 孫開太《中國思想發展史》台北:明文書局 1993年1月
何佑森 《清代學術思潮─何佑森先生學術論文集(下)》 台北:臺大出版中心 2010年3月
吳根友主編 《多元范式下的明清思想研究》 北京: 三聯書店 2011年8月
吳雁南、秦學頎、李禹階主編 《中國經學史》 福州市: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1年9月
汪學群編 《清代學問的門徑》 北京:中華書局 2009年11月
林安梧 《王船山人性史哲學之研究》 台北:東大圖書 1987年9月new window
林聰舜 《明清之際儒家思想的變遷與發展》 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1990年10月new window
韋慶遠 《禍由筆墨生―明清文字獄》 台北:萬卷樓 2000年8月
唐君毅 《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 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1991年
― 《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1979年2月
夏劍欽《王夫之研究文集》 石家莊市: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5年10月
張立文《周易與儒道墨》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991年11月
― 《宋明理學邏輯結構的演化》 台北:萬卷樓 1993年1月
― 《中國哲學範疇精粹叢書-氣》台北:漢興書局 1994年5月
― 《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天道篇)》台北:五南圖書1996年7月
― 《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人道篇)》台北:五南圖書 1997年1月
― 《中國哲學範疇精粹叢書-變》台北:七略出版社2000年4月
― 《船山哲學》 台北:七略出版社 2000年12月
張西堂 《王船山學譜》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67年 11月
張岱年 《中國哲學大綱》 台北:彙文堂出版社 1987年
梁啟超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清代學術概論合刊》台北:里仁書局 1995年2月
陳來 《詮釋與重建:王船山的哲學精神》 北京:三聯書店 2010年12月
― 《朱熹哲學研究》 台北:文津出版社 2009年12月
― 《宋明儒學論》 香港:三聯書店 2008年10月
陳啟文 《王船山『兩端而一致』之思維的辯證性及其開展》台北:花木蘭出版社 2010年9月new window
陳祺助 《王船山「道德的形上學理論」之開展》 高雄:麗文文化 2012年6 月
陳鼓應 《莊子今註今譯(上冊)》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8年10月
謝承仁 《經學歷史》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年5月
陸復初 《王船山學案》 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7年6月
勞思光 《新編中國哲學史(三下)》 台北:三民書局 1998年2月
嵇文甫 《王船山學術論叢》 北京: 三聯書店 1962年
― 《左派王學》 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0年4月
曾春海 《兩漢魏晉哲學史》 台北:五南圖書出版 2004年1月new window
― 《中國哲學概論》 台北:五南圖書出版 2010年10月
曾昭旭 《王船山哲學》台北:遠景出版 1983年2月new window
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新編(五)》台北:藍燈文化 1991年12月
― 《中國哲學史(下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11月
馮達文 郭齊勇等編著 《新編中國哲學史(下冊)》 台北:洪葉文化 2005年10月
黃秀璣 《張載》 台北:東大圖書 1987年9月
葛榮晉主編《中國哲學範疇導論》 台北:萬卷樓  1993年4月
― 《中國實學思想史(上)卷》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4年9月
劉春建 《王船山學行繫年》 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4月
劉惠恕 《中國政治哲學發展史―從儒學到馬克思主義》 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1年12月
鄧潭洲 《王船山傳論》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2年
蕭公權 《中國政治思想史》 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1993年11月
蕭萐父 《船山哲學引論》 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3 年
鄺仕元 《中國學術思想史》 台北:里仁書局 2001年5月
羅正鈞 《船山師友記》 湖南:嶽麓書社出版 1982年
羅光 《儒家形上學》 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1991年9月new window
― 《中國哲學思想․清代篇》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11月
― 《王船山形上學思想》 台北縣:輔仁大學出版社 1993年5月
譚丕模 《宋元明清思想史綱》上海:上海世紀出版社 2011年12月

二 研討會論文集

王俊彥:〈王廷相的元氣無息論〉 收入《章太炎與近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里仁書局 1999年6月

三 期刊論文

王俊義 趙剛 〈窺見清初經學堂奧的力作―評清初的群經辨偽學〉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4卷4期 1994年12月new window
方志華 〈王天之的「學」「習」思想對孟、荀天人關係思想之融攝〉《實踐學報》第31期 2000年6月
曾守仁 〈試論船山思想中之智識成分:一個學術史面相的考察〉 《中國文化月刊》 第300期 2005年12月
張麗珠 〈船山哲學的氣本論進路〉 《國文學報》第44期 2008年12月new window
陳祺助 〈論王船山氣論的義理特色—與傳統主要氣論之說比較〉 《鵝湖學誌》 第35期 2005年12月new window
― 〈王船山的人性論—以先天善性與後天習性之關係為中心的討論〉 《興大中文學報》第45期 2010年12月
董金裕 〈王船山與張橫渠思想之異同〉 《哲學與文化》 第20卷9期 1993年9月new window
蔡家和 〈張載「太虛即氣」義理之再探―以《正蒙》為例〉 《當代儒學研究》 第4期 2008年7月
― 〈船山《正蒙注》中對性的詮釋〉 《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第51卷 2010年7月
戴景賢 〈論王船山哲學之系統性即其基本預設〉 《文與哲》 第18期 2011年6月new window

四 學位論文

周芳敏 《王船山「體用相涵」思想之義蘊及其開展》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4年
戴景賢 《王船山之道器論》 台北: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1982年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