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先秦兩漢天人意識與詩經學之研究
作者:謝奇懿 引用關係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研究所
指導教授:陳滿銘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4
主題關鍵詞:先秦漢代詩經詩學天人意識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4)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0
先秦兩漢詩經學之理論研究係以詩經為主要討論對象,其內涵包含經學、文學、思想三個層面。不過就過去先秦兩漢詩經學之研究來說,大多數的論述呈現無法對此三方面同時考慮,而在論述上各自為政的不完備情形。本文自先秦兩漢思想上最重要的天人意識出發,試圖以從天人意識面對經學,觀察其間的脈絡、發展與理論架構。在結合思想與經學探索先秦兩漢詩經學的同時,從中並可觀察詩經學之文學意義一面生發之情形。
本文第二章「先秦兩漢天人意識與詩經學承傳之關係」所討論者為先秦兩漢天人意識與詩經學兩者在學術發展上的雙向關係。對詩經學而言,天人意識是否普遍存在於詩經學之中,在詩經學中佔有何種位置是考察的第一個重心。就天人意識所涉及的思想一面而言,詩經學是否佔當時學術的重要地位,為思想、學術的重要表達或研習之對象也十分重要,由此則第二章對先秦兩漢天人意識與詩經學之間的承傳關係實為本文立論之基礎。由本文第二章可知,天人意識為先秦兩漢思想最重要的核心,因此先秦兩漢詩經學之重要典籍、文獻或學者皆對於天人之課題或流行之思潮有所認知,從而使原本今古文詩經學之界限得到溝通。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先秦兩漢詩經學在該時代之學者思想或典籍、文獻中亦佔有極其重要之地位。由此,則本文以天人意識之角度切入先秦兩漢詩經學通貫立說即屬可能。
就思想角度來說,天人意識可以涵蓋先秦兩漢思想各個重要的概念,進而顯示出天人意識多樣、多層次之二元對待互動以及統合於德義的特點,而此一特點與先秦兩漢詩經學之多樣面貌與種種概念之意蘊實有類同之處。為了能同時掌握天人意識與詩經學兩者,本文以「一」、「二」、「多」與「多」、「二」、「一」思維結構為論述之核心通貫之,如此既能從「一」、「二」、「多」與「多」、「二」、「一」中看出先秦兩漢詩經學之橫向理論系統,也能較有條理地看出理論系統中各個重要概念之縱向歷史發展。
就橫向理論之系統來看,先秦兩漢詩經學實層層表現出「一」、「二」、「多」與「多」、「二」、「一」的思維結構。從最大的範圍來看,先秦兩漢詩經學可分為現象與深層意識兩層次,其中現象層次包含了用詩與詮釋兩者,而深層意識主要則為主體之情感與客體之事物兩方面。深層意識方面,先秦兩漢詩經學主體所表現之情感與客體之物皆為「一」、「二」、「多」與「多」、「二」、「一」者。情感之「一」為聖人,「二」為仁智,而「多」為多種或多樣之自然與德性情感,其中多種之情感透過仁智之互動以躋於德,表現為由「多」而「二」而「一」的過程。客體之物方面,先秦兩漢詩經學之事物,可以由客體人世之展現以及觀物之思維加以探討。在客體人世之展現上,其表現為「一」、「二」、「多」者,其中「一」為天,「二」為陰陽,而「多」則為多樣或五行之思想,而客體之人世乃是由天或是參贊天德之聖人所成就,故其表現乃是由「一」而「二」而「多」的型態。在觀物思維方面,先秦兩漢詩經學之觀物思維亦表現為「一」、「二」、「多」的結構。其中的「一」為德性,「二」為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而「多」則為多樣之觀察方式。由於觀物之時所側重者乃是收攝於主體德性之提升者,因此其方向乃是由「多」而「二」而「一」者,表現出其客體乃是由主體而生發的主中有客特點。從此主體之心所表現之情感與客體之物出發,先秦兩漢詩經學所構之心物交感的世界即在心物二元當中呈現多種之型態,而透過心物之互動以達到成德之要求。由此,則先秦兩漢詩經學之心物交感之世界實亦為「一」、「二」、「多」之結構者,而此種心物互動之世界的背後實際還存在著心物兩者「一」、「二」、「多」結構與意義上之相通,顯示出天人相通之思維。
在先秦兩漢詩經學之現象方面,先秦兩漢詩經學之兩大現象用詩與詮釋乃是共同以心物二元及其互動之思維為其內涵者,顯示出用詩與詮釋之內在亦為互通,只是詩經學之詮釋偏於主體之情志而通向客體,而用詩則表現客觀性而落實於情。因此無論是用詩與詮釋那一種現象,其背後之結構即是以主、客為其「二」,在主客之互動下各自有其偏重,向上以期於成德而以德為「一」,向下並表現為多樣之用詩或詮釋之現象,故用詩與詮釋亦皆為「一」、「二」、「多」之結構者,只是用詩由客觀性出發故為由「一」而「二」而「多」的過程,而詮釋從情歸於德,表現為由「多」而「二」而「一」的情形。更進一步地就用詩與詮釋加以觀察,用詩與詮釋一為由天而人而側重於理,一為由人而天而側重於情,因此詮釋與用詩兩者亦形成二元之互動,其亦以德為「一」,而展現為多樣之詩經學現象,只是用詩之客觀性乃是由情志而展現者,因此用詩之雖側重於客觀之理而實以詮釋為其體,此種現象中的情理關係亦表現出主中有客的色彩。由此,則先秦兩漢詩經學之現象層層展現為天人意識下「一」、「二」、「多」與「多」、「二」、「一」之思維結構。
  更進一步地深索先秦兩漢詩經學現象與深層意識的層層「一」、「二」、「多」與「多」、「二」、「一」思維而呈現之天人系統的根源,此一天人意識之種種對待、互動與提升乃是歸結於本體之誠或柔中的思想,由此柔中為動力與基礎同時向內之心與向外之物展開,貫通於心物內外以及用詩與詮釋之間,以期達於和之境地。
  在橫向之理論系統展開之後,考察此一系統中各個涉及之現象或概念的歷史發展,會發現先秦兩漢詩經學亦隨著先秦兩漢儒學天人思想之發展而有不同之表現。就用詩而言,先秦兩漢之用詩表現了天人思想上由天而人、進而天人合一的情形,而在由天而人、天人合一的脈絡下,西漢晚期以詩為象的「用詩即寫詩」實為先秦兩漢詩經學用詩之大轉折,而為後世文學之始。就詮釋而言,先秦兩漢詩經學之詮釋以情志為核心概念,而情志就先秦兩漢思想而言,實亦由天而人、進而天人合一者。因此先秦兩漢詩經學之詮釋即以性情理論為樞鈕表現出四大型態。其一為《中庸》、孟子之心性論思路,毛詩經學屬之。其二為荀子思路,荀子及漢代早期之三家詩經學屬之。其三為西漢中、晚期流行之災異、感應之宇宙觀思路,此於西漢初漸見端倪,而於西漢晚期之三家詩經學為代表。其四為純然或近似之氣化宇宙觀思路,以東漢時期王充、應劭以及古文之鄭箋為代表。就用詩與詮釋之間所代表的詩經學情理兩面向來說,先秦兩漢詩經學對情理之認知係從隱藏到明確者。在西漢賈誼以前,先秦兩漢詩經學僅止於運用詩經學之情理。賈誼提出了詩言德之理的理論,正面地論述了先秦兩漢詩經學之主、客兩面向,以及詩經學以情志為主體的特色。此種同時兼及主、客兩者而以情志為主體之思想,至《詩緯》、《易林》的以詩為象當中表現的更為清楚,而這同時也顯示著先秦兩漢詩經學從論理到創作的轉變。
從現象到深層,先秦兩漢詩經學之情感態度與發展亦因性情理論而表現與詮釋類同的四種型態,而此四種型態的差異乃是由荀子之認知態度始,在西漢中、晚期徹底發展。西漢中、晚期因為天人思想的關係,表現為多元、多樣之情感解放,其間情感之實際意涵並有從仁智二元轉為情智二元的情形。就客體之事物方面,先秦兩漢詩經學之事物主要可以分為氣化與心性義兩者,而這兩者亦為天人意識之表現。在心物之互動上,先秦兩漢詩經學心物互動可以分為鉅觀與微觀兩方面。就微觀而言,心物之互動大致可以分為毛詩之納事於情、荀子之以事節情,和西漢後期陸續發展之情境塑造三者,此三者亦與天人意識中性情思想有關。在鉅觀方面,先秦兩漢詩經學主要表現為德性與氣化兩世界。就毛詩而言,毛詩無論就時間或空間皆呈現以德性義為主的觀察態度。從荀子以降,氣化之思想漸漸盛行,迄西漢晚期為止,氣化意義下的地理空間和線性、節序之時間皆已展現,而此種態度即使東漢鄭玄之箋釋毛詩亦有所接受。由此可知,對先秦兩漢詩經學而言,較接近於今日文學之觀念實始於荀子之認知心,全面展開於西漢中、晚期之儒家吸納氣化宇宙論之思想,而最遲於西漢末年迄東漢初期的《易林》與《詩緯》完成。對西漢末年迄東漢初年的詩經學來說,無論是詩經學之形上思想、情感、客體之世界、心物之互動、創作之概念等等皆已成熟而近乎今日的想法。
綜合先秦兩漢詩經學縱向之歷史發展與橫向之理論架構,會發現對先秦兩漢詩經學而言,實可由當時最重要的天人意識加以涵蓋,而以主體之情志為主體或中心,在德義之要求發展下,在不同時期的主客、情理等概念之下,表現為各樣之雙向關係,進而展現為多種多樣的面貌。對橫向理論架構之展現而言,先秦兩漢詩經學所表現之詩學思想主張詩始於情,然不止於情。就情的一面來看,詩乃是由情志生發而有萬象、萬理之表現;從理的一面來看,詩雖跨越情之範疇而及於客觀之理,然實亦未嘗離於情。此種以情志為本而兼於天人兩範疇,而天人、情理、主客不即不離之表現與關係,即為先秦兩漢詩經學所蘊藏之詩學體系的最大特點,也是後世詩學之主要範疇與架構。在縱向之發展上,先秦兩漢詩經學實隨先秦兩漢時期天人意識而漸次發展。在這當中,無論是現象之用詩與詮釋,或者是深層意識之心物結構與互動,皆越來越朝向六朝或今世習見之文學思想演變。由此從天人意識對先秦兩漢詩經學之探索可知中國經學、文學、思想三者之間關係之密切,先秦兩漢詩經學乃是綜合經學、文學、思想三者,經學中有思想大義,文學則由思想大義中生發,經學、文學、思想三者既非對立,亦難強加區分。
詩學部分
毛詩 十三經注疏本 台北:藝文印書館
詩毛氏傳疏 陳奐 皇清經解續編本 台北:復興書局
毛詩傳箋通釋 馬瑞辰 台北:廣文書局 1980年8月2版
詩經詮釋 屈萬里 台北:聯經圖書公司 1988年7月1版4刷new window
韓詩外傳 韓嬰 四部叢刊本 台北:商務印書館
韓詩外傳今註今譯 賴師炎元 台北:商務印書館 1994年6月1版7刷
齊詩翼氏學疏證 陳喬樅 叢書集成續編本 台北:新文豐公司
魯詩遺說考 陳喬樅 叢書集成續編本 台北:新文豐公司
韓詩遺說考 陳喬樅 叢書集成續編本 台北:新文豐公司
齊詩遺說考 陳喬樅 叢書集成續編本 台北:新文豐公司
詩三家義集疏 王先謙 台北:明文書局 1988年10月10日1版
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 陸璣 叢書集成續編本 上海書店
呂氏家塾讀詩記 呂祖謙 四部叢刊本 台北:商務印書館
詩古微 魏源 皇清經解續編本 台北:復興書局
古巫醫與「六詩」考--中國浪漫文學探源 周策縱 台北:聯經圖書公司 1986年3月1版
左傳引詩賦詩之詩教研究 曾勤良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3年1月1版
孔子詩學研究 文幸福 台北:學生書局 1996年3月1版new window
先秦儒家詩教研究 林耀潾 台北:天工書局 1990年8月10日出版new window
先秦儒家詩教思想研究 康曉城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88年8月1版new window
儒家樂教思想研究 張蕙蕙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85年6月1版
詩經周南召南發微 文幸福 台北:學海出版社 1986年8月1版
詩經毛傳鄭箋辨異 文幸福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89年10月1版new window
詩緯星象分野考 林金泉 手抄本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藏書
西漢三家詩學研究 林耀潾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6年9月1版1刷new window
歷代詩經著述考 劉毓慶 北京:中華書局 2002年5月1版1刷
詩經學史 洪湛侯 北京:中華書局 2002年5月1版1刷
詩經學 胡樸安 台北:商務印書館 1988年5月5版
詩言志辨 朱自清 台北:開今文化公司 1994年6月1版1刷
緣情文學觀 陳昌明 台北:台灣書店 1999年11月1版
儒家元典與中國詩學 李凱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2年8月1版
宗法倫理精神與中國詩學 蘇桂寧 上海:三聯書店 2002年6月1版1刷
中國古代音樂史稿 楊蔭瀏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年6月1版6刷
詩經欣賞與研究續集 糜文開‧裴普賢 台北:三民書局 1982年4月修正3版
思想部分
周易 十三經注疏本 台北:藝文印書館
周易集解纂疏 李道平 北京:中華書局 1998年12月1版2刷
帛書周易今註今譯 張立文 台北:學生書局 1991年9月1版
焦氏易林 焦延壽 四部叢刊本 台北:商務印書館
孟子 十三經注疏本 台北:藝文印書館
荀子 荀子 四部叢刊本 台北:商務印書館
四書集註 朱熹 台北:學海出版社 1991年3月2版
郭店楚簡-儒家佚籍四種釋析 丁原植 台北:台灣古籍出版公司 2000年12月1版1刷new window
老子 老子 四部叢刊本 台北:商務印書館
墨子 墨子 四部叢刊本 台北:商務印書館
莊子 莊子 四部叢刊本 台北:商務印書館
公孫龍子 公孫龍子 明萬曆四年刊本 台北:商務印書館
管子 管子 四部叢刊本 台北:商務印書館
齊黃老書 王玉哲主編 《齊文化叢書》第8冊 濟南:齊魯書社
黃帝內經素問 四部叢刊本 台北:商務印書館
呂氏春秋 呂不韋 四部叢刊本 台北:商務印書館
呂氏春秋校釋 陳奇猷校釋 台北:華正書局 1988年8月1版
新語 陸賈 四部叢刊本 台北:商務印書館
新書 賈誼 四部叢刊本 台北:商務印書館
新書校注 閰振益,鐘夏 北京:中華書局 2000年7月1版1刷
淮南子 劉安 四部叢刊本 台北:商務印書館
淮南鴻烈集解 劉文典集解 北京:中華書局 1997年1月1版2刷
春秋繁露 董仲舒 四部叢刊本 台北:商務印書館
春秋繁露今註今譯 賴師炎元 台北:商務印書館 1996年12月1版4刷
古微書 孫瑴 《孔子文化大全》本 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
重修緯書集成 安居香山等編 東京:明德出版社 昭和63年6月2版
太玄經 揚雄 四部叢刊本 台北:商務印書館
太玄經 揚雄 四部備要本 台北:中華書局
法言 揚雄 四部叢刊本 台北:商務印書館
論衡 王充 四部叢刊本 台北:商務印書館
白虎通德論 班固 四部叢刊本 台北:商務印書館
白虎通疏證 陳立 北京:中華書局 1997年10月1版2刷
周易經傳溯源 李學勤 台北:麗文圖書公司 1995年10月1版1刷
帛書易傳初探 廖名春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8年11月1版
易傳之形成及其思想 戴璉璋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89年6月1版new window
易傳與道家思想 陳鼓應 台北:商務印書館 1999年9月1版3刷
道家易學建構 陳鼓應 台北:商務印書館 2003年7月1版1刷new window
焦氏易詁 尚秉和 台北:中華書局 1971年10月1版
易漢學 惠棟 無求備齋易經集成本 台北:成文書局
周易外傳 王夫之 《船山全書》第1冊 長沙:嶽麓書社
中庸誠字的研究 吳怡 台北:華岡出版部 1972年3月2版new window
禮記‧樂記之道德形上學 王菡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2002年3月1版
鄒衍遺說考 王夢鷗 台北:商務印書館 1966年1月1版
先秦齊學考 林麗娥 台北:商務印書館 1992年2月1版1刷new window
戰國時期的黃老思想 陳麗桂 台北:聯經圖書公司 1991年4月1版new window
秦漢時期的黃老思想 陳麗桂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7年2月1版1刷
秦漢的方士與儒生 顧頡剛 台北:里仁書局 1995年2月1版3刷
緯學探源 王令樾 台北:幼獅文化公司 1984年4月1版
古讖緯研討及其書目解題 陳槃 台北:國立編譯館 1991年版
天 張立文主編 台北:七略出版社 1996年11月1版
中國古代天道思想論 李杜 台北:藍燈出版社 1992年9月版new window
中西哲學思想中的天道與上帝 李杜 台北:藍燈出版社 2000年9月版
天人關係論 楊慧傑 台北:水牛出版社 1994年8月31日2版
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和人的觀念的發展 小野澤精一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年10月1版2刷
氣論與傳統思維方式 李志銳 上海:學林出版社 1999年9月1版1刷
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 楊儒賓 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1993年3月1版1刷new window
形神、心性、情志──中國古代心身觀述評 李似珍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1年7月1版1刷
五行大義 蕭吉 叢書集成初編本 台北:商務印書館
先秦陰陽五行 井上聰 漢口: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7年版
先秦兩漢之陰陽五行學說 李漢三 台北:維新書局 1968年版
陰陽五行說的政治思想 孫廣德 台北:商務印書館 1994年1月1版2刷new window
陰陽五行及其體系 鄺芷人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8年2月2版1刷new window
漢代思潮 龔鵬程 嘉義:南華大學 1999年8月1版
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一) 唐君毅 台北:學生書局 1992年3月校訂版
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二) 唐君毅 台北:學生書局 1993年3月校訂版2刷
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 唐君毅 台北:學生書局 1993年2月校訂版2刷
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人道篇) 張立文 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1997年1月1版1刷
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天道篇) 張立文 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1996年7月1版1刷
中國哲學邏輯結構論(修訂本) 張立文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2年1月1版1刷
中國哲學範疇導論 葛榮晉 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1993年4月1版1刷
中國哲學大綱 張岱年 台北:藍燈出版社 1992年4月1版
儒家哲學的體系續編 羅光 台北:學生書局 1989年5月1版
中國人性論史 徐復觀 台北:商務印書館 1994年4月1版11刷
漢代思想史 金春峰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7年12月修訂2版
兩漢思想史 徐復觀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2001年12月1版1刷
中國哲學十九講 牟宗三 台北:學生書局 1991年12月1版4刷
古史辨 台北:藍燈出版社
其他重要典籍
尚書 十三經注疏本 台北:藝文印書館
周禮 十三經注疏本 台北:藝文印書館
禮記 十三經注疏本 台北:藝文印書館
大戴禮記 四部叢刊本 台北:商務印書館
公羊傳 十三經注疏本 台北:藝文印書館
左傳 十三經注疏本 台北:藝文印書館
論語 十三經注疏本 台北:藝文印書館
甲骨文編(改訂版) 孫海波 京都:中文出版社 1982年9月4版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 馬承源主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年版
上博楚簡三篇校讀記 李零 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2002年3月1版
說文解字注 許慎撰,段玉裁注 台北:黎明文化公司 1991年8月增訂8版
隸釋 洪适 石刻史料新編本 台北:新文豐公司
釋名 劉熙 四部叢刊本 台北:商務印書館
一切經音義 釋慧琳 續修四庫全書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五經異義疏證 陳壽祺 皇清經解本 台北:復興書局
經典釋文 陸德明 四部叢刊本 台北:商務印書館
經義考 朱彞尊 四部備要本 北京:中華書局
尚書引義 王夫之 《船山全書》第2冊 長沙:嶽麓書社
經義述聞 王引之 人人文庫本 台北:商務印書館
經學巵言 孔廣森 皇清經解本 台北:復興書局
兩漢三國學案 唐晏 龍溪精舍刊本 台北:世界書局
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 朱淵清編 上海:上海書店 2002年3月1版1刷
周官之成書及其反映的文化與時代新考 金春峰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993年11月1版
許慎之經學 黃永武 台北:中華書局 1972年9月1版new window
馬融之經學 李威熊 1975年5月手抄本 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書new window
西漢經學源流 王葆玹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994年6月1版
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 錢穆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989年11月3版
經今古文學問題新論 黃彰健 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92年9月2版new window
今古文經學新論 王葆玹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7年11月1版1刷
經學通論 皮錫瑞 人人文庫本 台北:商務印書館
群經概論 周予同 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1986年11月2版
中國經學史的基礎 徐復觀 台北:學生書局 1996年4月1版3刷new window
漢代經學史 洪乾祐 台中:國彰出版社 1996年3月1版
經學歷史 皮錫瑞 台北:商務印書館 1996年8月1版3刷
金文叢考 郭沫若 《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五冊 北京:科學出版社
國語 左丘明 四部叢刊本 台北:商務印書館
史記 司馬遷 百衲本 台北:商務印書館
漢書 班固 百衲本 台北:商務印書館
後漢書 范曄 百衲本 台北:商務印書館
三國志 陳壽 百衲本 台北:商務印書館
隋書 魏徵等 百衲本 台北:商務印書館
舊唐書 劉昫 百衲本 台北:商務印書館
宋史 脫脫 百衲本 台北:商務印書館
前漢紀 荀悅 四部叢刊本 台北:商務印書館
後漢書補註 惠棟 台北:鼎文書局 1977年版
漢書藝文志拾補 姚振宗 二十五史補編本 台北:開明書店
後漢書藝文志 姚振宗 二十五史補編本 台北:開明書店
逸周書集訓校釋 朱右曾 皇清經解續編本 台北:復興書局
逸周書分編句釋 唐大沛 台北:學生書局 1969年12月1版
西周史 楊寬 台北:商務印書館 1999年4月1版1刷
說苑 劉向 四部叢刊本 台北:商務印書館
列仙傳 劉向 叢書集成初編本 上海:商務印書館
列女傳 劉向 四部備要本 台北:中華書局
風俗通義 應劭 四部叢刊本 台北:商務印書館
潛夫論 王符 四部叢刊本 台北:商務印書館
申鑒 荀悅 四部叢刊本 台北:商務印書館
東塾讀書記 鄭樵 四部備要本 台北:中華書局
四部正  胡應麟 台北:開明書店 1966年1月1版
日知錄 顧炎武 四庫全書本 台北:商務印書館
存人編 顏習齋 叢書集成初編本 台北:商務印書館
癸巳類稿 俞正燮 續修四庫全書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陔餘叢考 趙翼 續修四庫全書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方舟集 李石 四庫全書本 台北:商務印書館
文選 蕭統編 宋淳熙本 台北:藝文印書館
文心雕龍注 范文瀾註 台北:學海出版社 1991年2月2版
鍾嶸詩品箋證稿 王叔岷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1992年3月1版
文章結構學 吳應天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89年8月1版3刷
先秦文獻與先秦文學 董治安 濟南:齊魯書社 1994年11月1版1刷
古典詩詞邏輯趣談 彭漪漣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年9月1版1刷
太平御覽 李昉等撰 大化書局 1977年5月1版
藝文類聚 歐陽詢 台北:新興書局 1973年版
古文苑 佚名 四部叢刊本 台北:商務印書館
白孔六帖 白居易原撰,孔傳續撰 四庫全書本 台北:商務印書館
四庫全庫總目 紀昀 台北:藝文印書館 1989年1月6版
學位論文
陳壽祺三家詩遺說研究 江乾益 台灣師大國研所博士論文 1985年4月
先秦兩漢文學言志思想及其文化意義--兼論與六朝文化的對照 曾師守正 台灣師大國研所博士論文 1998年12月
天人感應哲學與兩漢魏晉文學思想 楊建國 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0年
從災異到玄學 謝大寧 台灣師大國研所博士論文 1989年5月new window
單篇論文
鄭康成毛詩譜探析 江乾益 《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7卷6期 1984年6月
滬簡詩論選釋 何林儀 「簡帛研究」網站
關於《文滙報》公布上海博物館所藏《詩論》第一枚簡的釋文問題 范毓周 「簡帛研究」網站
《孔子詩論》新釋文及注解 周鳳五 「簡帛研究」網站
漢代社會與漢代詩學 施淑 《中外文學》第10卷第10期 1982年3月new window
「詩无隱志」章與荀學--從上博簡所論《關雎》談起 秦樺林 「簡帛研究」網站
由上博《詩論》簡論「文王」看《詩論》的承傳 曹建國 「簡帛研究」網站
用《詩論》分析《詩經》的可信度 劉小力 「簡帛研究」網站
「關雎之改」解 趙建偉 「簡帛研究」網站
釋天 王國維 《觀堂集林》卷六 王觀堂先生全集第1冊
郭店楚簡的時代及其與子思學派的關係 王葆玹 《郭店楚簡國際學述研討會論文集》 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論緯書 王鐵 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1年第5期
《性自命出》篇的心性觀念初探 東方朔 《郭店楚簡國際學述研討會論文集》 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殷代之天神崇拜 胡厚宣 《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上冊 上海書店
《中庸》的性善觀 陳師滿銘 《國文學報》第28期 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1999年6月
談儒家思想體系中的螺旋結構 陳師滿銘 《國文學報》第29期 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00年7月
論章法「多、二、一(0)」的核心結構 陳師滿銘 2002年11月28日稿本
論辭章章法的「多、二、一(0)」結構 陳師滿銘 2002年11月16日稿本 今載於《師大學報‧人文與社會類》48卷1期
「讖」「緯」異名同實考辨 黃復山 1995年輔仁大學漢代學術研討論詮文
論形象思維的邏輯形式和邏輯規律 李名方 《李名方文集》 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
論篇章辭章學 陳師滿銘 2003年8月27日稿本
漢魏博士考 王國維 《王觀堂先生全集》第1冊 台北:文華公司
漢魏博士題名考 王國維 《王觀堂先生全集》第9冊 台北:文華公司
東漢經學略論 錢穆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三)》 台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new window
左傳的研究 衛聚賢 《古史研究》第1輯 上海:商務印書館
劉向列女傳所見之中國道德精神 錢穆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三)》 台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
從呂氏春秋到文心雕龍 龔鵬程 《文心雕龍綜論》 台北:學生書局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