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重尋「仲尼顏子樂處,所樂何事?」——明代心學中「樂」的義涵研究
作者:黃淑齡
作者(外文):Shu-Ling Huang
校院名稱: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林麗真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4
主題關鍵詞:明代心學陽明Ming-Dynastyhappinessxin-xueYang-ming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1
明代心學狂放不羈的特質,使它在儒學中成為很特別的一支,像羅近溪那樣,敢大膽指出「工夫難得湊泊即以不屑湊泊為工夫,胸次茫無畔岸,便以不依畔岸為胸次」的人,在今天這個多元的社會,也是罕見的。所以從陽明開始倡導心學的時代,就陸續有人認為,心學並不是儒家傳承下來的學問,而是雜揉儒釋道三家意見而成的一家之言。舉凡心學中「無善無惡」、「體悟」、「當下即是」與「樂」等釵h命題,都曾受到這樣的質疑或詮釋。儒學在經過漢、宋的高度發展後,似乎有一個被共同接受的內涵,認為它是以四維八德、倫理規範與憂患意識等等範疇為主流的學說,而與明代心學不相同。直到今日我們受儒家教育時,仍然多在漢、宋的儒學框架中取材。
本文的目的,是循著明代心學發展的軌跡,尋找他們談「樂」的意義與價值,同時上溯孔孟以降的儒學發展,指出一條論「樂」的脈絡,說明心學中的「樂」並非從老釋取材而來。筆者希望能循著明人的學術特色,探討儒學在個人存在領域上的發展面貌。並站在道德哲學的角度上,檢視人的行為與心靈安樂的關係,期望能在給明代心學一個新的定位外,也重新反省我們習以為常的道德觀,並試著為個人存在的意義提出一種說法。
一、古人撰著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臺北:世界書局、民國七十八年十月。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魏】王弼、【民】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臺北:華正書局、民國八十一年。
【唐】韓愈、《韓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0。
【唐】柳宗元、《柳宗元集》、四部刊要本、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七十一年五月。
【宋】范仲淹、《范文正公集》、四部叢刊正編本
【宋】周敦頤、《周元公選集》、明萬曆三年舊鈔本、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
【宋】程顥.程頤、《二程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七十二年九月。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長安出版社、民國八十年二月。
【宋】朱熹.呂祖謙編、【清】江永集注、《近思錄集注》、臺北:中華書局、民國七十六年七月。
【宋】陸九淵、《陸象山全集》、臺北:世界書局、民國七十九年十一月。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七十五年十二月。
【明】陳獻章、《陳獻章集》、北京:中華書局、1993一版二刷。
【明】羅欽順、《困知記》、文淵閣四庫全書七一四冊、臺北: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二年。
【明】王守仁、《王陽明全集》、臺北:宏業書局、明隆慶刊本、民國五十五年三月。
【明】王守仁、《王陽明傳習錄》、臺北:正中書局、民國六十五年四月。
【明】王畿、《王龍溪全集》、臺北:華文書局、民國五十九年五月。
【明】羅洪先、《念庵文集》、文淵閣四庫全書一二七五冊、臺北: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二年。
【明】趙大洲、《趙文肅公文集》、臺北:臺大研圖善本室、烏石山房文庫。
【明】羅汝芳、《近溪子明道錄》、臺北:廣文書局、影印和刻近世漢籍叢刊。
【明】羅汝芳、《盱壇直詮》、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明萬曆三十七年刊本。
【明】羅汝芳、《羅近溪先生全集》、臺北:中央圖書館善本室、明萬曆四十六年浙江劉一焜刊本。
【明】胡直、《衡廬精舍藏稿》、文淵閣四庫全書一二八七冊、臺北: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二年。
【明】耿定向、《耿天臺先生文集》、臺北:文海出版社、明萬曆二十六年刊本、民國五十九年三月。
【明】焦竑、《焦氏澹園集》、臺北:偉文圖書公司、民國六十六年九月。
【明】周汝登、《東越證學錄》、臺北:文海出版社、明萬曆三十三年刊本、民國五十九年三月。
【明】袁宏道、《袁中郎隨筆》、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12。
【明】袁宏道、《袁中郎全集》臺北:偉文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國六十五年九月。
【明】李贄、《李贄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5。
【明】徐渭、《徐渭集》、北京:中華書局、1983.4。
【明】陶望齡、《歇庵集》、臺北:偉文圖書公司、民國六十五年九月。
【明】劉宗周、《劉宗周全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民國八十五年。
【明】顧憲成、《小心齋劄記》、臺北:廣文書局、民國六十四年四月。
【明】高攀龍、《高子遺書》、文淵閣四庫全書一二九二冊、臺北: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二年。
【清】黃宗羲、《黃宗羲全集(七)(八)明儒學案》、臺北:里仁書局、民國七十六年四月。
【清】黃宗羲撰、全祖望補訂、《宋元學案》、臺北:中華書局,民國七十二年。
【清】顧炎武、《日知錄》、王雲五編國學基本叢書、臺北:商務印書館。
【清】王夫之、《張子正蒙注》、諸子集成續編二、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1。
【清】王夫之、《禮記章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張烈、《王學質疑》、百部叢書集成版《正誼堂全書》原刻影印、臺北:藝文印書館。
【清】張廷玉等、《明史》、臺北:鼎文書局、民國六十四年六月。
【清】戴震、《戴震集》、臺北:里仁書局、民國六十九年。

二、今人論著
任繼愈、《中國哲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10。
威廉•白瑞德、《非理性的人》、臺北:志文出版社、民國五十八年十二月。
戴君仁、《梅園論學集》、臺北:開明書局、民國五十九年九月。
錢穆、《朱子學提綱》、臺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六十年十一月。
——、《宋明理學概述》、臺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六十六年四月。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七)》、臺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六十八年。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商務出版社、1990。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六十三年。
———、《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臺北:學生書局、民國六十八年八月。
———、《才性與玄理》、臺北:學生書局、民國七十四年四月。
———、《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學生書局、民國七十五年。
胡適等、《中國哲學思想論集》、臺北:牧童出版社、民國六十五年八月。
麥仲貴、《明清儒學家著述生卒年表》、臺北:學生出版社、民國六十六年九月。
狄百瑞 (de Bary William Theodore)著、李弘祺譯、《中國的自由傳統》、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十二年。
鍾彩鈞、《王陽明思想之進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
侯外廬等、《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
方東美等、《中國人的心靈》、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十三年二月。
辛冠潔編、《日本學者論中國哲學史》、臺北:駱駝出版社、民國七十六年八月。
秦家懿、《王陽明》、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七十六年七月。
方爾加、《王陽明心學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3。
蒙培元、《中國心性論》、臺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七十九年四月。new window
古清美、《明代理學論文集》、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5。
李明輝、《儒家與康德》、臺北:聯經出版公司、民國七十九年七月。new window
———、《孟子重探》、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1。
陳來、《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
——、《朱熹哲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9。
趙吉惠等、《中國儒學史》、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6。
杜維明、《儒家思想新論—創造性轉換的自我》、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91.7。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臺北:學生書局、民國八十年。
張立文、《走向心學之路—陸象山思想的足跡》、北京:新華書店、1992.4。
張秀平、王曉明、《影響中國的100本書》、廣西:人民出版社、1992.7。
陳鼓應、《老莊新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8。new window
張躍、《唐代後期儒學的新趨向》、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八十二年四月。
龔鵬程、《晚明思潮》、臺北:里仁書局、民國八十三年十一月。new window
溝口雄三著、索介然、龔穎譯、《中國前近代思想的演變》、北京:中華書局、1997.10。
岡田武彥著、吳光、錢明、屠承先譯、《王陽明與明末儒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5。

三、期刊與論文
鈴木大拙、〈中國禪的開悟之說〉、【中國佛教】、二十七卷五期、民國七十二年。
————、〈悟——禪對一種新的真理所作的啟示〉、【中國佛教】、二十七卷七期、民國七十二年。
蒙培元、〈論朱熹理學向王陽明心學的演變〉、【哲學研究】、六期、1983。
———、〈儒家論樂〉、《中國哲學的詮釋與發展—張岱年先生九十壽辰紀念論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古清美、〈樂學歌試闡〉、【書目季刊】、十七卷三期,1983.12。
———、〈高景逸的心性之學〉、【國立編譯館館刊】、十三卷一期、民國七十三年。
———、〈羅近溪「打破光景」義之疏釋及其與佛教思想之交涉〉、《佛教的思想與文化—印順導師八秩晉六壽慶論文集》、臺北:法光出版社、1991.4。
———、〈明代朱子理學的演變〉、《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民國八十二年。
———、〈從曾點之樂到狂禪之風—略談明代心學與禪學的關係〉、《東亞文化的探索—傳統文化的發展》、臺北:正中書局、1996。
———、〈羅近溪悟道之義涵及其工夫〉、【臺大中文學報】、第十六期、2002.6。
慧嚴、〈明末清初中國佛教的概況〉、【中國佛教】、二十九卷四期、民國七十四年。
梁其姿、〈明末清初民間慈善活動的興起——以江浙地區為例〉、【食貨】、十五卷七.八期、民國七十五年。
江燦騰、〈晚明佛教復興運動背景的考察〉、【獅子吼】、二十五卷十期、民國七十五年。
———、〈李卓吾的生平與佛教思想〉、【中華佛學學報】、第二期、1988.10。
蔣義斌、〈朱熹排佛與參究中和的經過〉、【東方宗教研究】、第一期、1987.9。new window
王家儉、〈晚明的實學思潮〉、【漢學研究】、七卷二期、民國七十八年。new window
程玉瑛、〈王艮與泰州學派:良知的普及化〉、【師大歷史學報】、十七期、民國七十八年。
賴永海、〈佛性、本心與良知——陸王心學與佛學〉、【中國文化月刊】、一二二期、民國七十八年。
楊國榮、〈從現成良知說看王學的衍化〉、【哲學與文化】、十七卷七期、民國七十九年。new window
夏長樸、〈尋孔顏樂處〉、《王叔岷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臺北:大安出版社、民國八十二年六月。
余英時、〈士商互動與儒學轉向—明清社會史與思想史之一面向〉、《近世中國之傳統與蛻變》、中央研究院近史所、1998。new window
呂妙芬、〈儒釋交融的聖人觀:從晚明儒家聖人與菩薩形象相似處及對生死議題的關注談起〉、【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三十二期、1999。new window
楊儒賓、〈理學家論身心思想—從「樂是心之本體」談起〉、【性與命】、第九期、1999。
蕭裕民、《樂的智慧---王陽明「樂」思想研究》,清華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八年六月。
鄭宗義、〈論明末泰州學派的情欲觀〉、《情欲明清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