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騷體的發展與衍變研究
作者:蘇慧霜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Hui-shuang Su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李立信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5
主題關鍵詞:騷體楚辭屈原宋玉屈賦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2)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85
兩漢以來的騷體,是承續屈原、宋玉作品遺緒而發展出來的新文體,本論文的研究目的,是在對屈原、宋玉文學作品的研究基礎上,探討從兩漢到唐代騷體的發展與衍變,主要針對屈、宋作品的形式、題材、意象、影響與文學發展思潮,整理出騷體一系文學發展的歷史脈絡,一方面考察騷體對後世文學發展的影響,更進一步肯定騷體獨特的文學價值。研究的方法,以「騷體」文學為研究對象,採歷時性研究,貫通兩漢至唐的騷體發展。
本論文所指稱的「騷體」,以「兮」字為其最大的形式特徵,這種「兮」字句式的使用,雖然普遍出現在屈原與宋玉的作品之中,但是,屈、宋以前的先秦文學詩歌作品中即有不少用「兮」字的作品產生,戰國以後,這種用「兮」的騷體文學並沒有消失,而且從漢以後綿延不絕,並且因其獨特的句式,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與其他文學體類彼此交融滲透,在形式上直接受到騷體影響的,有三言與樂府、七言詩、組詩、九系作品;至於其他體類,像是漢賦、駢文,以及敘事詩和詠物詩等,在某種程度上都受到騷體的啟發和影響。
從文學發展的歷程來看,以屈原與宋玉為定型的騷體,與先秦楚歌有著某種程度的淵源,可以視為騷體之「源」,而漢以後的發展則是騷體之「流」,論騷體,應該包含:
1、 先秦楚歌:
包含「吳楚越地民歌」與「詩經國風小雅」兩類民歌系統文學。
2、 屈、宋作品:
屈原作品部分根據王逸《楚辭章句》輯錄的〈九歌〉11篇、〈九章〉9篇,加上〈離騷〉、〈遠遊〉、〈天問〉、〈卜居〉、〈漁父〉,一共25篇;
宋玉作品則採王逸《楚辭章句》所錄〈九辨〉、〈招魂〉,以及蕭統《文選》所錄〈風賦〉、〈高唐賦〉、〈神女賦〉、〈登徒子好色賦〉、〈對楚王問〉,《古文苑》所錄〈笛賦〉、〈大言賦〉、〈小言賦〉、〈諷賦〉、〈釣賦〉合計12篇。
3、 兩漢以來的騷體作品:
漢代以來,大量擬騷作品產生,凡形式以「兮」、「些」、「羌」、「只」等楚語出現,內容以「幽憂窮蹙、怨慕淒涼」的風格為主的文學均歸納屬之。
主要研究步驟分為下列六章:
第一章「騷體名實論」,首先論「楚辭」、「屈賦」與「騷」等名辭之辨。再就騷體實質,溯其淵源,上探先秦楚歌,下查屈、宋作品,闡明發微騷體文學的內涵與特質。
第二章「屈宋騷體形式之發展與衍變」,主要探討屈、宋騷體作品形式的衍變與發展。兩漢以後,騷體文學延續屈、宋作品的形式,但模擬之中亦有新的變革,例如「兮」字的移位,「些」、「只」、「羌」等楚語的變化,辭賦作品中「序」與「亂辭」以及「系詩」等形式的模仿與承襲。
第三章「屈宋騷體意象之發展與衍變」,探討屈、宋所建構的文學意象和意涵,從「美人」比興的思維傳統,「香草」意象的美政象徵,到「禽鳥」體物的比附,全面探討騷體文學傳統中「美人」、「香草」、「禽鳥」文學意象的流變。
第四章「屈宋騷體文學題材之發展與衍變」,騷體文學的美麗,美在深情的浪漫,本章試圖從文學題材的內容,探討屈、宋作品中「神女」、「不遇」、「悲秋」、「遊仙」、「紀行」等題材的應用與發展,並探討漢以後至唐騷體文學對於屈宋作品題材的傳承與拓新。
第五章,「屈宋後騷體發展的文學思潮」,做為一種文體的產生,騷體的發展自不免受到各時代不同文學思潮的影響,一代有一代之文學,騷體在發展的過程中,也經歷了興盛衰落的過程,此章從文學史觀點,探討屈、宋以後騷體文學在各時代的發展思潮與流變,特別是兩漢至唐騷體文學發展的時代風華。
第六章「屈宋騷體文學影響」,從全面性觀點,探論騷體與其它文學體類的關係,包括三言與樂府、七言詩、組詩、九系之作、漢賦、駢文、敘事詩、詠物詩賦等他體文類與騷體之間的滲透與交融。
期望綜合以上各研究面向,全面而完整的掌握騷體文學發展的流脈,一方面深入統合既有對騷體形式的研究與探討,另一方面則希冀突破傳統研究的窠臼,在對於屈原、宋玉的人格、思想之研究以外,嘗試從形式、題材、意象、影響與文學發展等各層面,闡微屈、宋的創作意義和價值。研究成果預期在理清騷體發展的歷史脈絡,釐清模糊爭議的觀點,為騷體研究開啟另一道面向與視野,從而掌握騷體發展的全貌,重建嶄新的研究視角。
參考書目
凡例:
一、 本參考書目計分「專書」與「論文」兩大類。「專書」部分包含「經籍、史
書、資料工具書」和「楚辭學專著」、「賦學專著」三部分;「論文」部分包括「期刊論文」和「學位論文」兩類。
二、 「期刊論文」及「學位論文」部分依出版年份順序排列。

壹、專書

一、經籍、史書、資料工具書

1.《毛詩正義》,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2.司馬遷《史記》台北:新象書店,1985年
3.班固 《漢書》台北:宏業書局1984年11月再版
4.劉勰 《文心雕龍》台北:里仁書局,1984年5月
5.郭茂倩《樂府詩集》台北:里仁書局,1984年9月
6.胡應麟《詩藪》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7.劉熙載《藝概》古籍出版社,1978年
8.陳沆 《詩比興箋》台北:廣文書局印行,1970年
9.朱熹 《詩集傳》台灣:中華書局,1982年5月
10.李善注《增補六臣注文選》台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3年9月
11.清陳元龍等《御定歷代賦彙》,據清康熙四十五(一七0六)刊本影印,京都:中文出版社。
12.清高宗《唐宋文醇》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9年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3年9月第1版
13.沈德潛《唐詩別裁集》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14.朱鶴齡《愚庵小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初版
15.章學誠《文史通義》台北:鼎文書局,1973年11月
16.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中華書局,1958年12月1版
17.王振甫《文心雕龍注釋》台北:里仁書局,1984年5月
18.王禮卿《文心雕龍通解》台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6年10月初版
19.聞一多《聞一多全集》台北:里仁書局,1948年
20.丁晏 《曹集詮評》北京:文學古籍刊行社,1957年
21.陳師道《後山詩注》台北:新興書局,1959年
22.俞琰 《歷代詠物詩選》台北:廣文書局出版,1968年1月
23.羅倬漢《詩樂論》台北:正中書局,1970年9月
24.沈祥龍《論詞隨筆》台北:廣文書局,1976年
25.朱維之《中國文藝思潮史略》香港:港青出版社,1978年
26. 《樊川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27.鄭愁予《鄭愁予詩集》台北:洪範書店,1979年9月初版
28.王國維《人間詞話》台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0年9月
29. 《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第1版
30.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年2月第1版
31. 《柳宗元集》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2年5月
32.蔡英俊《抒情的境界》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年9月初版
33.蔡英俊《意象的流變》聯經,1982年10月;1987年2月第5刷
34.郭魁英、聶石樵《杜甫詩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35.裴普賢《詩經比較研究與欣賞---楚辭篇》台灣學生書局,1983年
36.周英雄《結構主義與中國文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3年
37.朱自清《詩言志辨》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38.朱光潛《悲劇心理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版
39.丁福保《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8月第1版
40.陳鵬翔《主題學研究論文集》台北:東大圖書公司印行,1983年11月初版
41.吳喬 《圍爐詩話》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12月
42.李商隱《唐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版
43.蕭滌非《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
44.洪順隆《六朝詠物詩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5年
45.朱光潛《悲劇心理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
46.陳眉公《小窗幽記》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5年10月
47.白川靜《中國神話》台北:長安出版社,1985年10月第2版
48.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華正書局,1986年
49.王禮卿《文心雕龍通解》台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6年
50. 《中日李白研究論文集》李白研究會,北京:中國展望出版社,1986年
51.尼采 《悲劇的誕生》作家出版社,1986年
52.錢鍾書《管錐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5月第2版
53.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大安出版社,1986年5月初版
54.李澤厚《美的歷程》台北:蒲公英出版社,1986年8月
55.榮格 《心理學與文學》香港:三聯書店,1987年
56.胡念貽《中國古代文學論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版
57.王熙元《古典文學散論》台灣:學生書局,1987年3月
58.嚴羽 《滄浪詩話》台北:里仁書局,1987年4月
59.王鍾陵《中國中古詩歌史》江蘇:教育出版社,1988年
60.蔡鎮楚《中國詩話史》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1988年5月
61.費雷.羅恩《從佛洛伊德到榮格》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89年
62.朱謙之《中國音樂文學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
63.游國恩《游國恩學術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1月
64.李澤厚《華夏美學》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4月初版
65.裴普賢《詩經比較研究與欣賞》台北:學生書局,1990年
66.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華正書局,1990年
67.陳彤 《先秦文學探新》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年9月
68.褚斌杰《中國古代文體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
69.林永仁、來層林《巴楚文化》北京:華文出版社,1990年10月
70.葉舒憲《中國神話哲學》中國社會科學院,1992年出
71.嚴羽 《滄浪詩話.詩評》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72.李調元《全五代詩》巴蜀出版社,1992年
73.程毅中《中國詩體流變》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7月第1版
74.錢志熙《魏晉詩歌藝術原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75.劉耕路《中國的詩詞曲賦》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10月
76.劉若愚《中國文學理論》台北:聯經出版社,1993年11月4版
77.尚永亮《元和五大詩人與貶謫文學考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12月
78.王立 《中國古代十大文學主題-原型與流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
79. 《魯迅雜文全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80.楊建文《中國古典悲劇史》湖北:武漢出版社,1994年4月第1版
81.許總 《唐詩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
82.鍾嶸著《詩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0月
83.蔡仲德《中國音樂美學史》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5年1月
84.謝冰瑩《古文觀止》,台北:三民書局,1996年
85.王昆吾《隋唐五代燕樂雜言歌辭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86.劉懷榮《中國古典詩學原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3月初版
87.蕭華榮《中國詩學思想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4月
88.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
89.王國瓔《中國山水詩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1986年10月初版
90.顏進雄《唐代遊仙詩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10月1刷
91.王昆吾《隋唐五代燕樂雜言歌辭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11月
92.劉義慶《世說新語》台北:大夏出版社,1997年
93.錢志熙《唐前生命觀和文學生命主題》北京:東方出版社 ,1997年6月
94.于迎春《漢代文人與文學觀念的演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6月
95.鍾濤 《六朝駢文形式及其文化意蘊》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6月
96.杜曉勤《初盛唐詩歌的文化闡釋》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7月
97.鍾優民《新樂府詩派》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7年7月
98.孫以昭《中國文化與古典文學》和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1997年8月
99.唐嗣德、程國節《古典詩辭曲賦概說》湖南師範大學大學出版社,1997年9月
100.朱剛 《唐宋四大家的道論與文學》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10月
101.王六路《漢魏六朝詩歌語言論稿》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11月
102.阮忠 《唐宋詩風流別史》武江出版社,1997年12月
103.余恕誠《唐詩風貌》安徽大學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
104.李美燕《中國古代樂教思想》高雄:麗文文化公司,1998年5月
105.林紓 《韓柳文研究法》台北:廣文書局,1998年
106.李澤厚《中國美學史》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年5月
107.葛曉音《詩國高潮與盛唐文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5月
108.陳文忠《中國古典詩歌接受史研究》安徽大學出版社,1998年8月
109.褚斌杰、譚家健編《先秦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11月
110.孫昌武《柳宗元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
111.徐公持《魏晉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
112.周嘯天《唐絕句史》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1999年4月
113.傅紹良《盛唐文化精神與詩人人格》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6月
114.陳元鋒 《樂官文化與文學--先秦詩歌史的文化巡禮》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
115.吳功正《唐代美學史》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7月
116.余虹 《中國文論與西方詩學》北京:新知三聯書店,1999年8月
117.袁行霈《中國文學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
118.褚斌杰《中國古代文體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8月第4刷
119.趙曉蘭《宋人雅詞原論》成都:巴蜀書社,1999年9月
120.徐公持《魏晉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9月
121.張伯偉《中國詩學研究》瀋陽:遼海出版社,2000年1月
122.韓經太《詩學美論與詩詞美境》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0年1月
123.莫礪鋒《朱熹文學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5月
124.吳相洲《唐代歌詩與詩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5月
125.查屏球《唐學與唐詩》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5月
126.李文初《漢魏六朝文學研究》廣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
127.錢志熙《漢魏樂府的音樂與詩》,河南:大象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
128.賴力行《中國古代文論史》長沙:岳麓書社,2000年11月
129.陳順智《魏晉南北朝詩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
130.李立信《七言詩的起源與發展》台北:新文豐出版社,2001年7月初版
131.陳鵬翔《主題學理論與實踐》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1年5月
132.呂勝由《詩經植物圖鑑》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1年6月初版
133.趙義山、李修生《中國分體文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7月
134.譚興國《巴蜀文學史稿─蜀中文章冠天下》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
135.卞孝萱、王琳《兩漢文學》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
136.林淑貞《中國詠物詩「託物言志」析論》台北:萬卷樓。2002年4月初版
137.陶文鵬《唐宋詩美學與藝術論》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年5月
138.葉舒憲《原型與跨文化闡釋》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3年9月
139.郭延禮《中國文學精神︰魏晉南北朝卷》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140.王曉衛《魏晉作家創作心態研究》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版

二、楚辭學專著
1.王夫之《楚辭通釋》台灣:廣文書局,1979年5月
2.朱熹 《楚辭集注》台北:藝文印書館,1983年6月朱熹等《五家楚辭注合編》台北:廣文書局,1972年4月初版
3.蔣驥 《山帶閣注楚辭》台灣:廣文書局,1971年7月第3版林雲銘《楚辭燈》康熙三六年挹奎樓刊本,台北:廣文書局,1970年12月
4.劉師培《楚辭考異》台北:廣文書局,1970年10月初版
5.沈祖綿《屈原賦證辨》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6.劉永濟《屈賦通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年版
7.陳本禮《屈辭精義》台北:廣文書局,1964年
8.馬其昶《屈賦微》台北:廣文書局,1967年4月初版
9.游天恩《楚辭概論》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6月第1版
10.于宇飛《屈賦正義》台灣:中華書局,1969年6月
11.姜亮夫《屈原賦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
12.陳本禮《屈辭精義》臺灣:廣文書局,1971年12月再版
13.游國恩《讀騷論徽初集》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1月再版
14.王闓運《楚辭釋》,台灣:廣文書局,1972年1月
15.臺靜農《楚辭天問新箋》台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5月
16.王宗樂《屈原與屈賦》台北:華國出版社,1974年9月
17.劉永濟《屈賦通箋》台北:鼎文書局,1974年
18.鄭坦 《屈賦甄微》台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1月
19.魏子高《離騷抉疑》台灣:廣文書局,1976年3月
20.胡子明《楚辭研究》台北:華聯出版社,1976年11月
21.游國恩《楚辭概論》台北:九思出版社,1978年2月1版
22.游國恩《楚辭集釋》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9年
23.游國恩《離騷纂義》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11月
24.馬其昶《屈賦微》臺灣:廣文書局,1980年10月再版
25.文崇一《楚文化研究》東大圖書公司,1980年4月
26.李元洛《歌鼓湘靈─楚詩詞藝術欣賞》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0年8月
27.郭沫若《屈原賦今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
28.聶石樵《屈原論稿》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1月
29.于省吾《詩經楚辭新証》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11月
30.洪興祖《楚辭補注》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1983年
31.劉永濟《屈賦音注詳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32.魏子高《離騷與天間抉疑》台灣:廣文書局,1983年3月
33.黃德馨《楚國史話》武昌:華中工學院,1983年10月
34.湯炳正《屈賦新探》山東:齊魯書社,1984年2月
35.張正明《楚史論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
36.胡念貽《楚辭選注及考證》湖南:岳麓書社,1984年11月
37.姜亮夫《楚辭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12月
38.蔣天樞《楚辭論文集》台北:崧高書社,1985年4月
39.馬茂元《楚辭注釋》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6月
40.姜亮夫《楚辭通故》山東:齊魯書社,1985年10月
41.鄔霄鳴《屈賦全釋》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86年
42.馬其昶《屈賦微》光緒丙午集虛草堂校刊本,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6年3月
43.周勛初《九歌新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44.龔克昌《屈原賦譯注》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1986年
45.張正明《楚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46.翁世華《楚辭考校》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5月
47.湯炳正《楚辭類稿》四川:巴蜀書社,1988年1月
48. 《楚辭研究》中國屈原學會編,山東:齊魯書社,1988年
49.王光鎬《楚文化源流新證》武漢大學出版社,1988年11月
50.蕭兵 《楚辭新探》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
51.吳天任《楚辭文學的特質》台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5月第3版
52.姜亮夫《楚辭書目五種》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53.張正體《楚辭新論》台北:商務印書館,1990年3月初版
54.文崇一《楚文化研究》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4月
55.林河 《九歌與沅湘民俗》上海:新華書店,1990年7月
56.毛慶 《屈騷藝術新研》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第1版
57.湯彰平《楚辭論析》山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6月
58.戴志鈞《論騷二集》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11月
59.蕭兵 《楚辭文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12月
60.湯炳正《屈賦新探》台北:貫雅文化事業,1991年2月
61.張正明《楚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3月第2刷
62.曹大中《屈原的思想與文學藝術》長沙:湖南出版社,1991年5月
63.尹錫康、周發祥編《楚辭資料海外編》,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5月1刷
64.易重廉《中國楚辭學史》長沙:胡南出版社,1991年5月
65.蕭兵 《楚辭的文化破譯》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11月
66.蕭兵 《楚辭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67.蘇雪林《屈原與九歌》台灣文津出版社,1992年5月
68.金開誠《屈原辭研究》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6月
69.陳怡良《屈原文學論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11月初版
70.崔富章《楚辭書目五種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2月
71.朱碧蓮《楚辭論稿》上海:三聯書店,1993年
72.何劍熏《楚辭新詁》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
73.周建忠《楚辭論稿》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
74.張軍 《楚國神話原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1月初版
75.趙沛霖《屈賦研究論衡》台北:聖環圖書公司出版,1994年6月
76.徐志嘯《楚辭綜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4年6月
77.趙輝 《楚辭文化背景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7月
78.凌宇 《重建楚文學的神話系統》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5年3月
79.張正明《楚史》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7月第1版
80.祝振玉《詩騷魅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
81.李誠 《楚辭文心管窺》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9月初版
82.趙逵夫《屈原與他的時代》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
83.尚永亮《庄騷傳播接受史綜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6年6月第2刷
84.邱宜文《巫風與九歌》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8月1刷
85.姜亮夫、姜昆武《屈原與楚辭》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
86.湯炳正等《楚辭今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2月
87.陶禮天《北風與南騷》北京:華文出版社,1997年2月
88.羅義祥《苗族文化與屈賦》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7年4月
89.過常寶《楚辭與原始宗教》北京:東方出版社出版,1997年6月第1版
90.陳桐生《楚辭與中國文化》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
91.黃震云《楚辭通論》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10月
92.陳怡良《屈原文學論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93.張中一《屈賦—屈原南征反秦復郢鬥爭史詩》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5月一刷
94.黃碧璉《屈原與楚文化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5月第1刷
95.李中華《詞章之祖-楚辭與中國文化》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1998年8月
96.康正果《風騷與豔情》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9月
97. 《楚辭評論資料選》台北:長安出版社,1988年9月初版
98.楊義 《楊義文存.楚辭詩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10月
99.王光鎬《楚文化源流新証》武漢大學出版社,1998年11月
100.吳宏一《詩經與楚辭》 台北:台灣書店,1998年11月初版
101.高秋鳳《宋玉作品真偽考》,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3月
102.彭毅 《楚辭詮徽集》台灣:學生書局,1999年6月
103.林永仁《巴楚文化》北京:華文出版社,1999年10月
104.姜亮夫《楚辭今譯講錄》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
105.潘嘯龍《屈原與楚辭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106.蕭兵 《楚辭與美學》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1月1刷
107.朱碧蓮《楚辭論學叢稿》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6月
108.呂培成《司馬遷與屈原和楚辭學》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
109.顏翔林《楚辭美論》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年4月
110.郭建勛《楚辭與中國古代韻文》湖南師範大學,2001年4月
111.蔡靖泉《楚文化流變史》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
112. 《中國楚辭學》中國屈原學會,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年7月
113.魯瑞菁《楚辭文心論》台北:里仁書局,2002年9月初版
114.熊良智《楚辭文化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10月
115.褚斌杰《詩經與楚辭》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11月
116.褚斌杰《楚辭要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117.周殿富《楚辭源流選集》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
118.周建忠《楚辭考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12月第1版
119.吳廣平《宋玉研究》湖南:岳麓書社出版,2004年9月第1版

三、 賦學專著
1. 清、陳元龍《御定歷代賦彙》京都:中文出版社,1974年3月
2. 俞琰 《歷代詠物詩選》台北:清流出版社,1976年
3. 何沛雄《漢魏六朝賦論集》聯經出版社,1980年4月
4. 簡宗梧《漢賦源流與價值之商榷》文史哲,1980年12月
5. 張正體《賦學》台北:學生書局,1982年8月
6. 姜書閣《先秦辭賦原論》山東:齊魯書社,1983年9月
7. 李曰剛《辭賦流變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2月
8. 馬積高《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7月
9. 萬光治《漢賦通論》巴蜀書社,1988年
10. 姜書閣《漢賦通義》山東:齊魯書社,1989年
11. 龔克昌《漢賦探微》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90年
12. 廖國棟《魏晉詠物賦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10月3版new window
13. 葉幼明《辭賦通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5月
14. 馬積高、萬光治《賦學研究論文集》成都:巴蜀書社,1991年
15. 曹道衡《漢魏六朝辭賦》台北:群玉堂,1992年6月初版
16. 費振剛《全漢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4月第1版
17. 簡宗梧《漢賦史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年5月
18. 阮忠 《漢賦藝術論》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
19. 《賦學專輯》,《新亞學術集刊》第十三期,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出版,
1994年
20. 孫民 《東坡賦譯注》,四川:巴蜀書社,1995年5月第1版
21. 程章秈《漢賦攬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
22. 惠淇源《歷代抒情小賦品匯》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
23. 霍松林《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北國立政治大學,
1996年
24. 許結、郭維森《中國辭賦發展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
25. 霍松林《辭賦大辭典》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年5月1版
26. 郭建勛《漢魏六朝騷體文學研究》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
27. 鄭良樹《辭賦論集》台灣:學生書局,1998年
28. 張國星《六朝賦》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
29. 魏耕原《歷代小賦觀止》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2月
30. 許志剛《賦史風華─中國歷代賦》瀋陽:遼海出版社,1998年7月
31. 馬績高《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9月
32. 簡宗梧《賦與駢文》台北:台灣書店,1998年10月
33. 曹明綱《賦學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1月
34. 鄭倖朱《蘇軾以賦為詩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35. 俞紀東《漢唐賦淺說》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9年12月第1版
36. 《辭賦文學論集》第四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1999年12月
37. 何新文《辭賦散論》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38. 鄭毓瑜《性別與家園—漢晉辭賦的楚騷論述》,台北:里仁書局,2000年8月new window
39. 廖國棟《建安辭賦之傳承與拓新》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9月
40. 洪順隆《辭賦論叢》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9月一刷
41. 許東海《詩情賦筆話謫仙—李白詩賦交融的多面向考察》台北:文津出版社,
2000年9月1刷
42. 曲德來《歷代賦》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1版
43. 程章秈《魏晉南北朝賦史》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6月
44. 許結 《中國賦學--歷史與批評》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1版
45. 胡學常《漢賦與兩漢政治》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
46. 何玉蘭《宋人賦論及作品散論》四川:巴蜀書社,2002年1月
47. 李翠英《六朝賦論之創作理論與審美理論》台北:萬卷樓,2002年1月
48. 鄺健行《詩賦合論稿》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
49. 許東海《女性、帝王、神仙—先秦兩漢辭賦及其文化身影》台北:里仁書局2003年4月
15日初版
50. 程德和《漢賦管窺》合肥: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
51. 龔克昌《中國辭賦研究》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
52. 龔克昌《全漢賦評注》山東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53. 郭建勛《先唐辭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1版
54. 康金聲、李丹《金元辭賦論略》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55. 劉培 《北宋初中期辭賦研究》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9月初版
56. 林天祥《北宋詠物賦研究》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4年11月初版

貳、論文
一、期刊論文
1.簡宗梧〈漢賦和詩、文的關係〉(東方雜誌,1984年3月)P.22-28
2.李立信〈辭、賦關係新證〉(《新亞學術集刊》第十三期,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出版,1994年) ,P.51-63
3.許結〈離騷學與中國古代文論〉(《西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 ,P.65-70
4.毛慶〈屈騷的語言流動美及其影響〉(《荊州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4期) , P.64-69
5.孫元璋〈屈騷藝術的美學意蘊及其流變〉(《煙台師范學院學報---哲社版》,1994年,第3期) ,P.15-24
6.邵則遂〈〈楚辭〉楚語今徵〉(《古漢語研究》,1994年,第1期(總第22期)) ,P.62-64
7.楊興華〈楚辭與悲秋文學〉(《衡陽師專學報---社會科學》,1994年,第1期(總第56期)) ,P.71-74
8.江林昌〈楚辭文化淵源及其與南北文化關係新探〉(《荊州師專學報》,1994年,第1期) ,P.57-62
9.高國興〈楚辭成因論略---中國早期詩歌源流的探索〉(《東疆學刊---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2期) ,P.41-48
10.趙逯夫〈唐勒〈論義御〉與楚辭向漢賦的轉變---兼論〈遠遊〉的作者問題〉(《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 ,P.32-39
11.楊勝寬〈筆勢彷彿〈離騷〉經---東坡賦考論〉(《西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2期) ,P.73-79
12.管仁甫〈試論〈詩經〉中的“鳥獸草木”的價值蘊含〉(《中國古典詩學研究》,1994年) ,P.56-60
13.黃震云〈楚辭和兩漢文化〉(《貴州社會科學》,1994年,第5期(總第131期)) ,P.69-74
14.趙逵夫〈唐勒《論義御》與楚辭向漢賦的轉變〉(《西北師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9月,第31卷第5期) ,P.32-39
15.劉復初〈九歌的藝術特色〉(《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4年,第4期) ,P.59-62
16.斯維至〈論楚辭的形成及秦楚文化圈〉(《陝西師大學報》,1994年12月,第23卷第4期) ,P.23-29
17.白靈階〈淺談陶淵明的仕隱矛盾〉(湖北:《邵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4年,第4期) ,P.47-50
18.瞿明剛〈中國文學春恨悲秋主題的“合力論”考察〉(《學術交流》,1994年,第5期) ,P.84-88
19.鄭全和〈論意象〉(《雲夢學刊》1994年,第2期) ,P.66-73
20.李增林〈情采芬芳、詠物抒懷--讀橘頌〉(《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1994年,第2期(總第19期)) ,P.1-9
21.李增林〈情采芬芳、詠物抒懷---讀橘頌〉(《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2期(總第19期)) ,P.1-9
22.張晨〈傳統詩體的文化透析---詠史組詩與類書編纂及蒙學的關係〉(《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1994年,第4期) ,P.98-105
23.毛慶〈屈騷語言的流動美及其影響〉(《荊州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4期) ,P.64-69
24.李建國〈屈騷意象論〉(《貴州社會科學》,1994年,第6期(總第132期)) P.71-75
25.陳清俊〈盛唐傷春與悲秋詩的主題探討〉(《國文學報》,1994年6月,第23期) ,P.135-157
26.姜淙倫〈論遠遊對我國古代遊仙詩的影響〉(《雲南教育學院學報》1994年6月,第10卷第3期) ,P.43-49
27.朴永煥〈朱熹的文學觀和他注釋〈楚辭〉的態度〉(《天府新論》,1995年) , P.69-73
28.熊任望〈運用篩選法為〈楚辭‧招魂〉決擬〉(《中洲學刊》,1995年) ,P.98-104
29.朱炳祥〈“詞語扇面”論---兼評現代楚辭學史上兩場重大學術論爭〉(《江西社會科學》,1995年) ,P.66-70
30.江林昌〈楚辭與上古歷史文化研究〉(《歷史與文化---浙江社會科學》,1995年,第2期) ,P.77-81
31.柯倫〈論〈楚辭〉強烈抒情性及其文化淵源〉(《云夢學刊》,1995年,第2期) ,P.8-12
32.宗明華〈先秦的兩漢辭賦的模擬現象分析〉(《煙台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4期) ,P.47-50
33.金榮權〈宋玉辭賦托物抒情的表現手法〉(《吉安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1995年3月,第16卷第1期) ,P.37-40
34.王宗昱〈評漢人辭賦中的神仙思想〉(《天津社會科學》,1995年,第6期) ,P.86-91
35.朱思信〈論九歌的結構藝術〉(《新疆教育學院學報》,1995年,第3期(總第28期11卷)) ,P.19-23
36.杜青山〈曹植與遊仙詩〉(《南都學壇—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15卷第4期) ,P.34-37
37.趙曉蘭〈杜甫山水紀行詩三題〉(《杜甫研究學刊》,1995年,第2期(總第44期)) ,P.11-16
38.池萬興〈論魏晉南北朝“悲士不遇賦”〉(《運城高專學報》,1995年,第1期) ,P.36-40
39.池萬興〈從西漢“士不遇”賦看西漢文士的“不遇”現象〉(《西藏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4期(總第64期)) ,P.43-48
40.劉允芳〈試論阮籍〈詠懷詩〉的遊仙主題〉(《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1期(總第22期)) ,P.14-20
41.褚斌杰〈宋玉〈高唐〉、〈神女〉二賦的主旨及藝術探微〉(《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1期) ,P.93-99
42.范正聲〈巫術與象徵---談屈賦中的鳥獸草木意象〉(《泰安師專學報》,1995年,第3期) ,P.273-275
43.孫永忠〈司馬遷「悲士不遇賦」釋論〉(台北:《輔仁國文學報》,1995年5月) ,P.79-104
44.江秀梅〈魏晉南北朝詩賦合流現象初探〉(台北:《輔大中研所學刊》,1995年9月) ,P.149-222
45.吉定〈試析庾信秋景詩賦中的情感表現〉(《南通師專學報》1995年12月,第11卷第4期,) ,P.16-20
46.郭新和〈蔣驥〈山帶閣注楚辭〉的治學方法〉(《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 ,P.15-16
47.江林昌〈楚辭巫風習俗考〉(《博士論壇》,1996年) ,P.40-50
48.劉運興〈〈楚辭〉別解三則〉(《溫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4期) ,P.14-15
49.李學勤〈〈楚辭〉與古史〉(《東岳論叢》,1996年,第5期) ,P.75-78
50.張家英〈〈史記〉與〈楚辭〉〉(《哈爾濱師專學報》,1996年,第3期) ,P.41-45
51.龔維英〈由〈七諫〉談漢人〈楚辭〉對研究屈原的重要意義〉(《荊州師專學報》,1996年,第1期) ,P.75-77
52.黃震云〈楚辭和魏晉文學〉(《貴州社會科學》,1996年,第5期(總第143期)) ,P.62-69
53.陳鵬程〈試論趙壹的辭賦創作〉(《社科縱橫》,1996年,第1期) ,P.63-64
54.王增文〈論梁苑辭賦〉(《中州學刊》,1996年,第5期) ,P.107-110
55.劉洪仁〈論柳宗元辭賦對屈賦的繼承與發展〉(《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 ,P.62-68
56.許結〈聲律與情境---中國辭賦詩化論〉(《江漢論壇》,1996年) ,P.69-72
57.馬正學〈兩漢騷體賦與文人不遇心態〉(《甘肅社會科學》,1996年,第1期) ,P.77-79
58.郭建勳〈晉代騷體文學的藝術風格與主要體式〉(《中國韻文學刊》,1996年,第2期) ,P.93-98
59.王立〈中國古典文學意象主題史論綱〉(《山東師大學報》,1996年,第3期) ,P.67-92
60.郭建勳〈論建安騷體文學的轉變〉(《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3期(總第135期)) ,P.60-66
61.郭建勳〈論建安騷體文學轉向個性化抒情化的內因外緣〉(《求索》,1996年,第2期) ,P.95-100
62.郭建勳〈論建安騷體文學情感指向的主要層面〉(《中國文學研究》1996年,第2期) ,P.24-29
63.陸天鶴、陸天華〈探“涉江”“哀郢”之作時作地與作因〉(《貴州社會科學》,1996年,第6期(總第144期)) ,P.78-83
64.胡淑娟〈時代悲劇與性格悲劇的重合---論李賀詩歌的悲劇內質〉(《長白學刊》,1996年,第3期) ,P.94-96
65.郭建勛〈論南朝騷體文學藝術上的新變〉(《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6年,第26卷) ,P.81-86
66.郭建勳〈論阮籍稽康的騷體作品及其他〉(《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25卷,1996年,第5期) , P.56-61
67.潘嘯龍〈“楚辭”的特徵和對屈原精神的評價〉(《安徽師大學報》,1996年,第24卷第2期) ,P.172-175
68.黃風昱〈楚地域環境與楚辭文學〉(《煙台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1期) ,P.51-55
69.江林昌〈楚辭中所見遠古婚俗考〉(《中州學刊》,1996年,第3期) ,P.97-100
70.江林昌〈楚辭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文史哲》,1996年,第2期) ,P.61-66
71.馬正學〈宣寄情志,聯類己身---兩漢騷體賦予文人不遇心態〉(《甘肅社會科學》,1996年第1期) ,P.77-79
72.黨天正〈古代詠物詩再探〉(《寶雞文理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3期(總第58期)) , P.49-51
73.張宏〈曹操曹植遊仙詩的藝術成就〉(《殷都學刊》,1996年,第1期) ,P.32-35
74.張宏〈漢代〈郊祀歌十九章〉的遊仙長生主題〉(《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4期) ,P.77-84
75.郭建勛〈論建安騷體文學的轉捩〉(《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3期(總第135期)) ,P.60-66
76.王立〈主題學回歸於民間文學的新創穫〉(《十偃職業技術學院學報》,1996年,第3期) ,P.149-152
77.黃寶生〈王逸「楚辭章句‧九歌‧湘夫人」分析〈上〉〉(《漢中師范學院學報》,1996年,第14卷第3期(總第總第47期)) ,P.72-76
78.黃寶生〈王逸「楚辭章句‧九歌‧湘夫人」分析〈下〉〉(《漢中師范學院學報》,1997年,第3期(總第51期)) ,P.61-65
79.毛慶〈一部獨句特色的楚辭學專著〉(《江西社會科學》,1997年,第7期) ,P.107
80.陳元勝〈楚辭“羌”辨〉(《許昌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16卷第1期) ,P.22-24
81.楊捷〈〈楚辭〉楚語楚聲說質疑〉(《沈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21卷第3期) ,P.7-12
82.段德森〈楚辭語“羌”、“謇”、“些”、“只瑣言”〉(《吉安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9月,第18卷第5期) ,P.64-66
83.歐天發〈從歌謠、樂舞、賦頌看《詩》與辭賦文學之成立〉,(嘉南學報第23期)P.173-187
84.高莉芬〈六朝詩賦合流現象之一考察〉(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語文學報第四期,1997年)P.203-225
85.梅瓊林〈古代楚辭文化闡釋的二元性傾向〉(《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1期(總第84期),) ,P.59-62
86.溫杰〈從上古神話的流變看〈楚辭〉中的神話材料〉(《殷都學刊》,1997年,第1期) ,P.42-53
87.力之〈楚辭學三題〉(《廣西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4期) ,P.97-100
88.田宜弘〈漢人名楚辭漫議〉(《荊州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 ,P.81-83
89.盧偓〈淺說楚辭〈漁父〉之“去”〉(《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1期) ,P.74
90.周建忠〈20世紀楚辭研究的第一個高潮---〈楚辭研究一百年〉之二〉(《中州學刊》,1997年,第5期) ,P.97-101
91.周建忠〈關於楚辭研究的對象審視與歷史回顧---楚辭研究一百年〉(《貴州社會科學》,1997年,第5期(總第149期)) ,P.70-75
92.夏太生〈論楚辭的消亡〉(《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總第165期),1997年,) P.67-70
93.王曉鸝〈先秦辭賦發微〉(《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34卷第2期) ,P.18-22
94.王琳〈楚漢魏晉辭賦寫景述要〉(《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5期) , P.68-73
95.高鈞〈高唐賦三解〉(《洛陽師專學報》,1997年8月,第16卷第4期) , P.68-73
96.王延梯、肖培〈王禹偁的辭賦觀與辭賦創作〉(《齊魯學刊》,1997年,第3期) ,P.65-71
97.傅淑芳〈論歐陽脩〈秋聲賦〉對宋代辭賦改革的貢獻〉(《臨沂師專學報》,1997年4月,第19卷第2期) ,P.6-9
98.冷衛國〈左思〈三都賦〉及其辭賦觀〉(《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9月,第34卷第5期) ,P.84-88
99.丁福林〈論謝靈運的辭賦和散文〉(《鎮江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1期) ,P.14-19
100.王曉鸝〈先秦辭賦發微〉(《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3月,第34卷第2期) ,P.14-19
101.郭建勳〈論晉代騷體文學情感的世俗化〉(《人文染志》,1997年,第5期) ,P.101-105
102.周尚義〈李賀的悲劇情結及其詩歌的悲劇意蘊〉(湖南:《長沙電力學院社會科學學報》,1997年,第2期) ,P.79-82
103.司馬俊蓮〈論魏晉士人狂放之因〉(《湖北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5期) ,P.35-36
104.尚永亮〈忠奸之爭與感士不遇---論屈原賈誼的意識傾向及其在貶謫文化史上的模式意義〉(陝西:《社會科學戰線》,中國文化研究,1997年,第4期) ,P.90-97
105.張杰〈原型的解釋學意義〉(《湖北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15卷第1期) ,P.29-32
106.李忠昌〈從文學主題到文化主題〉(《社會科學輯刊》,1997年,第2期(總第109期)) ,P.151-152
107.段德森〈楚辭語羌、謇、些、只瑣言〉(《吉兒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社)》,1997年9月,第18卷第5期) ,P.64-66
108.張桓學〈屈賦與文學的現實主義精神〉(《吉安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1997年12月,第18卷第5期) ,P.11-15
109.劉復初〈試論九歌的意象美〉(《吉安師專學報---哲學社會學科》,1997年12月,第18卷第5期) ,P.61-63
110.高國藩〈論宋玉賦及其藝術特色〉(《鹽城師專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2期) ,P.5-10
111.楊健波〈離騷與遠遊〉(《江漢論壇》,1997年,第3期) ,P.66-69
112.郭建勛〈論南朝騷體文學藝術上的新變〉(《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7年,第3期) ,P.81-86
113.楊捷〈〈楚辭〉楚語楚聲說質疑〉(《瀋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21卷第3期) ,P.7-12
114.徐明〈論漢代遊仙詩的產生及演變〉(《張家口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2期,1997年1月) ,P.30-36
115.郭建勛〈晉代騷體文學的三大主題〉(《中國文學研究》,1997年,第1期(總第44期)) ,P.24-30
116.鄭毓瑜〈神女論述與性別演義---以屈原、宋玉賦為主的討論〉(台北:《婦女與兩性學刊》第8期,台大人口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1997年4月) ,P.55-75
117.林建福〈論楚辭體的衰微〉(《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10月,第5卷第5期) ,P15-21
118.易重廉〈涉江釋義〉(《雲夢學刊第2期》,1998年,P.7-8(下接頁33))
119.敦玉林〈抽象‧形象‧美感---〈楚辭‧九歌〉藝術美淺探〉(《淮陰師范學院學報》,1998年,第4期(總第81期)) ,P.112-115
120.楊德才〈劉勰和蕭統的楚辭觀〉(《蘇州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1期,) P.64-68
121.趙璧光〈論屈賦之流變〉(《成功大學學報》八卷) P.17-40
122.王洲明〈戰國時代的哲學發展與〈楚辭〉的藝術表現〉(《中州學刊》,1998年) ,P.105-109
123.林建福〈論楚辭體的衰微〉(《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10月,第5卷第5期) ,P.15-21
124.李金坤〈中國古典詩歌藝術思維的巨大飛躍---論〈楚辭〉對〈詩經〉“比興”藝術的繼承與發展〉(《鎮江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1期) ,P.39-47
125.郭建勳〈略論楚辭的“兮”字句〉(《中國文學研究》,1998年,第3期) ,P.29-34
126.王文清〈綜論我國詩歌從〈詩經〉到“楚辭”的發展和創新〉(《聯城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2期) ,P.67-72
127.蔣方〈說〈楚辭〉名---楚辭文體在漢代的接受情況芻議〉(《理論月刊》,1998年) ,P.39-41
128.胡德才〈巫山神女題材文學創作縱覽〉(《湖北三峽學院學報》,1998年5月,第20卷第2期) ,P.38-43
129.馬智鴻〈楚辭〈招魂〉中“些”的用法〉(《甘肅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14卷第2期(總第27期)) ,P9-13
130.徐在日〈屈原與〈楚辭〉對韓國古典文學之影響〉(《論文集萃》1998年,秋季號) ,P.73-77
131.王曉鸝〈從章篇結構看先秦辭賦與詩的關係〉(《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11月,第35卷第6期) ,P15-21
132.梅瓊林〈屈賦的對話性功能及其潛在文化背景〉(《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4期) , P.49-51
133.王連儒〈“答難”“釋晦”體式與兩漢辭賦作者之主體意識〉(《山東社會科學〈雙月刊〉》,1998年) ,P.78-80
134.吳相洲〈陳思情采源於騷---論曹植在實現漢樂府向文人抒情五言詩轉化過程中對屈賦的繼承〉(《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4期(總第123期)) ,P.103-108
135.王文清〈綜論我國詩歌從詩經到楚辭的發展和創新〉(《聊城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2期) ,P.67-72
136.朱立新〈遊仙的動機與路徑〉(《中洲學刊》,1998年,第3期) ,P.96-111
137.董貴杰〈唐代“悲秋詩”初探〉(《學術交流》,1998年,第4期) P.103-105
138.楊永德〈論原型〉(吉林,《學習與探索》,1998年,第2期(總第115期)) ,P.82-88
139.王立〈20世紀主題學研究的歷史回顧〉(《文藝研究》,1998年,第2期) ,P.157-159
140.蔣方〈試論漢上游女傳說之文化意蘊—兼論與屈宋作品中“求女”的聯系〉(《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4期) ,P.41-45
141.朱立新〈遊仙的動機與路徑〉(《中洲學刊》,1998年,第3期) ,P.96-111
142.楊義〈涉江的詩學結構—屈原〈九章〉的抒情學新論之二〉(《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7月,第21卷第3期) ,P.96-99
143.王友勝〈中國古代詩歌意象論〉(《咸寧師專學報》,1998年11月,第18卷第4期(總第59期)) ,P.29-34
144.曾亞蘭、趙季〈說仇兆鰲以楚辭注杜詩〉(《杜甫研究學刊》,1999年,第2期(總第60期)) ,P.33-38
145.魯紅平〈論遊仙文學之淵源〉(《湛江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3月,第20卷第1期) ,P.46-50
146.潘得延〈魯迅論〈楚辭〉〉(《魯迅研究月刊》,1999年,第3期) ,P.40
147.力之〈〈楚辭〉研究二題〉(《云夢學刊》,1999年) ,P.6-8
148.梅瓊林〈原型與象徵—論屈辭抒情形象的歷史性誤讀〉(《社會科學研究》,1999年1月) ,P.127-132
149.朱舫〈王逸〈楚辭章句〉中的雙音詞〉(《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 ,P.93-96
150.胥洪泉〈《高唐賦》、《神女賦》影響略論〉(《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5月第25卷第3期) ,P.89-93
151.許芳紅〈士不遇文學主題成因初探〉(《淮陰師範學院學報》第21卷,1999年第6期(總第87期),1999年6月) ,P.59-61
152.梅瓊林〈論楚辭學的藝術審美研究〉(《學術論壇》,1999年第6期(總第137期)) ,P.101-104
153.蔡驥鳴〈楚辭原始詩學價值的重估〉(《魯齊學刊》,1999年第1期) ,P.34-39
154.張國光〈學習〈楚辭〉,研究〈楚辭〉---兼論歷代關於屈原評價問題的爭議〉(《湖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1999年8月,第17卷第4期) ,P.3-6
155.李炳海〈辭賦家和儒士經生的家族興衰之嘆---漢代文學歷史滄桑感探索之一〉(《齊魯學刊》,1999年第2期) ,P.42-47
156.龔喜平〈明清辭賦述論〉(《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1999年,第1期(總第40期)) ,P.26-33
157.霍旭東〈兩漢賦述略〉(《文學研究》,1995年第5期) ,P.33-40
158.王曉東〈論辭賦是建安文學創作的主流〉(《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廠》,1999年12月,第15卷第4期) ,P.54-59
159.翟振業〈屈賦命題藝術〉(《常熟高專學報學報》,1999年第5期,總第51期) ,P.47-51
160.黃露生〈屈原“涉江”的主題初探〉(湖南長沙:《第一師範學報》,1999年第2期) ,P.33-36
161.茹守江〈對陶淵明仕宦心態的再認識〉(《甘肅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15卷第1期(總第28期)) ,P.18-21
162.趙懷忠〈司馬遷〈悲士不遇賦〉摭談〉(《渭南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6期(總第50期)) ,P.9-15
163.許芳紅〈“士不遇”文學主題的成因〉(《淮陰師範學院學報》第21卷第6期,1999年(總第87期)) ,P.59-61
164.梅桐生〈試論宋玉九辯的情感與心態〉(《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3期) ,P.42-46
165.張振龍〈漢代遊仙文學主旨探論〉(《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1月,第19卷第1期) ,P.96-98
166.寇鵬程〈中國文學悲秋主題探源〉(《商丘師專學報》,1999年2月,第15卷第1期) ,P.87-88
167.高洪奎、劉加夫〈李賀歌詩的接受史研究〉(山東,《菏澤師專學報》,1999年2月,第21卷第1期) ,P.7-13
168.韋愛萍〈詠物言志 美在其中---橘頌賞讀〉(《陝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1999年4月) ,P.68-70
169.范秀玲〈我國古代貶謫文人的精神歸宿〉(《長春師範學院學報》,1999年11月,第18卷第6期) ,P.52-54
170.郭建勛〈論楚辭在形制與表現上對文體賦的影響〉(《中國文學研究》,2000年,第3期(總第58期)) ,P.15-21
171.王曉鸝〈從繼承看先秦辭賦與詩的關係〉(《欽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年3月,第15卷第1期) ,P.13-15
172.季羨林〈五學人論楚辭---研究楚辭應注意文化交流〉(《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22卷第5期(總第92期)) ,P.1-6
173.周禾〈〈楚辭〉選自“屈原賦之屬”考論〉(《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39卷第6期) ,P.78-80
174.張利玲〈屈賦與遷謫文學漫議〉(《中國韻文學刊》,1999年,第1期) ,P.98-102
175.黃震云〈2000年楚辭國際學術討論會結果綜述〉(《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22卷第5期(總第92期)) ,P.7-12
176.方銘〈20世紀新楚辭學建立的過程考察〉(《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22卷第4期(總第91期)) ,P.64-68
177.艾蔭范〈〈楚辭〉釋辭三則〉(《沈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7月,第24卷第4期) P.14-19
178.李曉輝〈楚辭中的烏鴉意象三題〉(《華州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1月,第39卷第1期) ,P.123-126
179.黃桂鳳〈〈楚辭〉對比興的發展〉(《玉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年,第21卷第2期) P.58-61
180.柯倫〈論楚地古道教與〈楚辭〉浪漫主義〉(《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20卷第3期) ,P.9-12
181.鄒云湖〈“依托五經”與“以義裁之”---論〈楚辭章句〉與〈楚辭集註〉的漢宋之別〉(《語文學刊》,2000年,第1期) ,P.1-3
182.尚永亮〈東漢對〈楚辭〉的解讀和關於屈原的論爭〉(《文學研究---天府新論》,2000年,第3期) ,P.57-62
183.陳文杰〈試論〈楚辭〉悽惻哀婉的抒情格調及其影響〉(《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1期(總7期)) ,P.35-36
184.郭建勳〈論楚辭句式對文體賦的侵淫〉(《中國韻文學刊》,2000年,第2期) ,P.1-6
185.馬予靜〈“班馬”的辭賦觀與漢代賦學思想的演進〉(《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3月,第40卷第2期) ,P.45-49
186.蘇瑞隆〈論儒家思想與漢代辭賦〉(《文史哲》,2000年,第5期(總第260期)) ,P.47-52
187.崔軍紅〈曹植辭賦藝術特征簡論〉(《殷都學刊》,2000年,第1期) ,P.70-73
188.俞士玲〈論清代的科舉中辭賦的地位與作用〉(《學術月刊》,2000年,第3期) ,P.76-81
189.高琦〈筆力雄建 體亦多變---論湯顯祖的辭賦創作〉(《撫州師專學報》,2000年9月,第19卷第3期) ,P.51-56
190.何書置〈繼往開來鑄新篇---柳宗元在永州的辭賦〉(《零陵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年10月,第21卷第4期) ,P.43-47
191.張新科〈唐前史傳與辭賦〉(《中州學刊》,2000年9月,第5期(總第119期)) ,P.89-94
192.李炳海〈論〈招魂〉體辭賦的歷史演變〉(《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10月,第27卷第4期) ,P.57-62
193.俞紀東〈論辭賦的“連類繁稱”〉(《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00年4月,第2卷第2期) ,P.53-58
194.李炳海〈辭賦研究的視角轉換〉(《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4期(總第186期)) ,P.52-59
195.章滄授〈20世紀辭賦研究的又一新成果---評〈六朝賦述論〉〉(《漳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3期(總第36期)) ,P.119-120
196.江立中〈說兮〉(《欽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年6月,第15卷第2期) ,P.19-24
197.周吉本〈悲秋的解讀---古典詩詞悲秋現象的一種透視〉(《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3期(總第65期)) ,P.34-37
198.張恒學〈「怨」與屈賦的悲劇意識〉(《雲夢學刊》,2000年第4期) ,P.5-8
199.韓高年〈漢代四言詠物賦源流新探〉(《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7卷第1期,2000年1月) ,P.14-17
200.力之〈從楚辭成書之體例看其各非屈原作品之旨〉(《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2期(總第107期)) ,P.63-68
201.俞灝敏〈論魏晉六朝遊仙文學的崛起〉(《南都學壇---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1月,第20卷第1期) ,P.38-41
202.張子剛〈詠物詩審美特徵漫談〉(《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3月,第22卷第1期) ,P.82-85
203.毛慶〈離騷的層次劃分及結構的奧秘〉(《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5期) ,P.13-17
204.許東海〈李、杜鳥獸賦之特色及其風格異同---以大鵬賦、雕賦、天狗賦為主的討論〉(《國立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2000年9月,第3期) ,P.83-114
205.宇禾青〈騷魂照詩心—李賀詩風略說〉(《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9月,第2卷第3期) ,P.76-78
206.郭建勳〈論楚辭在形式與表現上對文體賦的影響〉(《中國文學研究》2000年,第3期(總第58期)) ,P.15-21
207.韋琴琴〈論宋玉〈九辯〉的陰柔美對中國感傷主義文學的影響〉(《廣西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10月,第21卷第4期) ,P.56-59
208.周何〈楚辭選自“屈原賦之屬”考論〉(《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11月,第39卷第6期) ,P.76-78
209.郭杰〈從“兮”字用法看楚辭〈九歌〉的音樂特性〉(《社會科學輯刊》,2001年,第2期,(總第133期)) ,P.146-152
210.曾祥旭〈論屈原在自然景物描寫上對《詩經》的繼承和創新〉(《南都學壇---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1月,第21卷第期) ,P.146-152
211.熊良智〈〈楚辭〉“二湘”誤讀之解釋〉(《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11月,第28卷第6期) ,P.146-152
212.周延良〈〈楚辭‧天問〉與原始文明---〈天問〉中的原始哲學內涵考釋〉(《中國文化研究》,2001年,秋之卷(總第33期)) ,P.11-18
213.孫適民〈從屈原、賈誼、柳宗元看中國古代的貶謫文化〉(《邵陽師範高等專科學院學報》,2001年,第23卷第4期) ,P.37-39
214.辛保平〈漢賦與宋玉賦的淵源關係〉(《北京大學學報—國內訪問學者專刊》,2001年) ,P.96-102
215.翟翠霞〈詩經與漢賦美人形象之比較〉(《樂山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第5期) ,P44
216.李金坤〈劉勰楚辭觀簡論〉(《宁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23卷第2期(總第95期)) , P.53-56
217.李金坤〈詩經到楚辭山水審美意識之演進〉(《山西大學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第1期) , P.37-44
218.張雁影〈論詩經賦比興的重要意義〉(《陝西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8月,第17卷第3期) ,P.42-87
219.馬悅寧〈論楚辭對比興手法的創新與發展〉(《唐山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5月,第23卷第3期) ,P.17-19
220.徐克瑜〈屈騷對《詩經》比興手法的創新與發展〉(《甘肅高師學報》,2001年,第6卷第6期) ,P.24-27
221.譚思健〈論離騷的比興體系及其審美價值賦(上)〉(《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4月,第22卷第2期) ,P.4-7
222.譚思健〈論離騷的比興體系及其審美價值賦(下)〉(《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8月,第22卷第4期) ,P.1-4
223.郭建勳〈楚辭與駢文〉(《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12月,第15卷第4期) ,P.63-67
224.郭建勳〈楚辭的文體學意義〉(《中國文學研究》,2001年,第4期(總第63期)) ,P.10-16
225.崔富章〈楚辭校勘文獻概論〉(《南通師范學院學報》,2001年3月,第17卷第1期) ,P.20-25
226.宋曉蓉〈〈楚辭〉互文辨析〉(《喀什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6月,第22卷第2期) , P.57-60
227.何念龍〈論楚辭體的內在特質兼說楚騷傳統〉(《江漢論譚》,2001年4月), P.81-84
228.李金坤〈〈詩經〉至〈楚辭〉山水審美意識之演進〉(《山西大學學院學報》,2001年,第1期) ,P.37-44
229.李金坤〈屈原遇知音 楚辭有妙賞---劉勰〈辨騷〉新探〉(《鎮江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2期) ,P.39-46
230.郭建勳〈楚辭的文體學意義---兼論楚辭與幾種主要的中國古代韻文〉(《中國文學研究》,2001年,第4期(總第63期)) ,P.10-16
231.武怀軍〈〈全元文〉辭賦作品校讀〉(《中國韻文學刊》,2001年,第1期) ,P97-101
232.武怀軍〈耶律鑄的辭賦創作與元初的三教思想〉(《中州學刊》,2001年3月,第2期(總第122期)) P103-106
233.劉培〈論田錫與辭賦的新變〉(《文史哲》,2001年,第4期(總第265期)) ,P.75-79
234.韋春喜〈試論曹植辭賦中的個體意識生命主題〉(《克山師專學報》,2001年,第2期) ,P.28-33
235.孫亭玉〈論漢代辭賦家的牢騷〉(《湖湘論壇》,2001年,第6期) ,P.63-64
236.余江〈梁苑辭賦集團簡論〉(《漳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3期(總第40期)) ,P.36-42
237.王少良、王鳳翔〈試析“經國大業”說與“辭賦小道”說的文學價值取向〉(《陜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1年3月,第3卷第1期) ,P.24-27
238.尚永亮〈人生困境中的執著與超越---從對屈、賈、陶的接受態度看中唐貶謫詩人心態〉(湖北:《社會科學戰線.文藝學研究》,2001年,第4期) ,P.104-110
239.彭瑾〈唐前遊仙詩發展論略〉(《唐都學刊》,2001年,第1期第17卷(總67期)) ,P.84-88
240.姜明〈從魏晉文人對“不遇”的態度論其主體人格的形成〉(《楚雄師專學報》,2001年1月,第16卷第1期) ,P.18-23
241.李軍〈論李賀對屈原的繼承與發展〉(江蘇:《懷化師專學報》2001年2月,第20卷第1期,) ,P.56-59
242.何瑛秀〈詩經詠物現象分析〉(《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3月,第15卷第1期) ,P.102-104
243.劉啟雲〈魏晉遊仙詩的創作嬗變〉(《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5月,第18卷第3期) ,P.10-23
244.何長文〈試論九歌獨特的審美趨向〉(《中洲學刊》,2001年5月,第3期(總第123期)) ,P.96-107
245.劉貴華〈美人意象的三重境界〉(《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7月,第4期) ,P.59-62
246.李劍波〈貶謫文學〉(長沙電力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8月,第16卷第3期) ,P.124
247.朱立新〈試論楚辭遠遊系列的結構模式及其對遊仙詩影響〉(《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9月,第30卷第5期) ,P.91-97
248.孫婷玉〈漢代“士不遇”賦研究〉(《湘潭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11月,第23卷第6期) ,P.82-85
249.李永平〈遊仙詩特點及分類〉(《西安石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11月,第10卷第4期) ,P.64-66
250.程地宇〈神女:質疑與認同---蘇軾詩詞中巫山神女題材與典故體現的文化心態及其哲學根源〉(《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02年,第1期第18卷) ,P.5-10
251.郭建勳、李豔〈游國恩的楚辭研究及教育品格述論〉(《淮陰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1月,第24卷) ,P.76-79
252.梁頌成〈論賈誼貶長沙對其騷體賦創作的影響〉(《衡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2月,第23卷第1期) ,P.85-87
253.郜積意〈王逸〈楚辭〉學:立場與方法〉(《求索》,2002年3月) ,P.122-123
254.周建忠〈〈楚辭〉“兮”字的意義與作用〉(《文史雜志》,2002年,第3期) ,P.52-53
255.張興武〈〈楚辭‧大昭〉與楚巫文化〉(《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1月,第39卷第1期) ,P.53-57
256.黃松毅〈論〈楚辭章句〉中的漢代擬騷作品〉(《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5月,第24卷第3期) ,P.113-119
257.劉偉生〈劉勰論楚辭源流〉(《株洲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年8月,第7卷第4期) ,P.61-65
258.馬駿鷹〈王逸〈楚辭章句‧漁父校記〉〉(《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27卷第3期(總第119期)) ,P.20-23
259.姚聖良〈王勃和〈楚辭〉〉(《進北煤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4月,第23卷第2期) , P.73-75
260.阮豔萍〈香草意象在屈原悲劇意識表現中的置換變形〉(《雲南師範大學學報》,2002年3月,第34卷第2期) ,P.28-33
261.郭建勳〈論詞對楚辭的接受〉(《求索》,2002年1月) ,P.104-108
262.郭建勳〈論楚辭句式對文體賦的侵淫〉(《中國韻文學刊》,2002年,第2期) ,P.1-7
263.蔣方、張忠智〈論楚辭文體在魏晉六朝的傳播與接受〉(《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2年7月,第31卷第4期) ,P.103-107
264.張自華〈略論賈誼辭賦中的“時命”主題〉(《淮北煤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2月,第23卷第1期) ,P.84-85
265.楊德貴〈試論漢代辭賦創作和“文章”觀念的自覺〉(《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6月,第22卷第3期) ,P.100-102
266.馬積高〈〈歷代辭賦總匯〉前言〉(《中國文學研究》,2002年,第1期(總第64期)) ,P.49-55
267.柴國珍〈哀郢對後世的影響〉(《晉陽學刊》,2002年,第2期) ,P.103-104
268.高光復〈魏晉風度與六朝辭賦〉(《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3月,第25卷第2期) ,P.80-83
269.周建忠〈楚辭兮字的意義與作用〉(《文史雜志》,2002年,第3期) ,P.52-53
270.楊金梅、劉忠〈論中國古典詩歌中的“遊仙”意象〉(《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9卷第1期) ,P.91-94
271.夏秀〈榮格“原型”理論內涵再探〉(《山東社會科學》,2002年2月) ,P.107-108
272.朱平楚〈屈原學專用名詞術語匯釋(騷、九)〉(《雲夢學刊》,2002年3月) , P.14-15
273.王廷弼、沈衛健〈春愁.悲秋.明月相思—中國古典詩詞中的民族文化心理特徵舉隅〉(《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3月,第4卷第1期) ,P.97-98
274.胡虹婭〈李白與李賀遊仙夢之比較〉(《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6月,第18卷第2期) ,P.43-47
275.周尚義〈宋代貶謫詩文的高曠情懷述論〉(《湖南社會科學》,2002年6月) , P.110-112
276.劉偉生〈劉勰論楚辭淵源〉(《洙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年8月,,第7卷第4期) , P.61-65
277.盧風鵬〈郭璞遊仙詩論〉(《貴州華節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年9月,第20卷第3期) , P.32-34
278.江立中〈離騷奠定了我國遷謫文學的審美基調〉(《雲夢學刊》2000年9月,第23卷第5期) , P.13-17
279.劉鐵峰〈劉禹錫、柳宗元詩歌貶謫情感藝術范式芻議〉(《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12月,第5卷第4期) ,P.99-140
280.李立信〈漢代七言體銅鏡銘文文體學意義初探〉(《學術交流》2002年11月,第6期,(總第105期)) ,P.123-127
281.馬悅寧〈楚辭體美學風貌闡釋〉(《錦州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11月,第24卷第6期) ,P.60-64
282.楊霞〈從董仲舒、司馬遷、東方朔〉的賦看漢武帝時代的“士不遇”現象〉(《魯行經院學報》,2003年,第6期) ,P.142-143
283.許伯卿〈詠物詞的界定及宋代詠物詞的淵源〉(《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2月,第2卷第2期) ,P.60-64
284.劉向斌〈從詠鳥賦看漢賦作家的文學自覺歷程詞〉(《晉陽學刊》2003年,第6期) ,P.90-94
285.梁葆莉〈騷體賦的產生及在漢代發展軌跡的文化解析〉(《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2卷第6期) ,P.94-97
286.鄧瑩輝〈論蘇軾對屈原精神的承繼與新變〉(《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3月,總24卷第3期) ,P.137-140
287.潘嘯龍、劉學〈論屈賦情感宣洩的托遊方式〉(《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5月,第25卷) ,P.670-675
288.劉培、楊同亮〈北宋中期騷體賦風的演變〉(《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5月,第26卷第3期) ,P.74-78
289.吳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