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三國孫吳政治社會結構及其統治政策探研
作者:張文杰
作者(外文):Wen-chieh Zhang
校院名稱:中興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系所
指導教授:宋德熹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7
主題關鍵詞:三國孫吳吳簡政治社會結構身分租佃戶籍San kuoSun wuWu jianPolitical society structureStatusLand rentHousehold register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03
如所周知,中國經濟文化重心一直存在著向南移動的趨勢,而東晉南朝政權係直接吸收孫吳政權對江南地域的拓展經營之成果,而得以偏安江左,故瞭解孫吳立國的區域格局與社會結構、社會發展概況與地方管理策略,實有其必要性。
孫權在憑藉其父兄元從(如程普、黃蓋)及「賓旅寄寓之士」(如張昭、周瑜)助力穩定情勢之餘,一方面扶植吳姓大族(如陸遜、全琮)參與政權,另一方面則以進討打擊、分領郡縣、新設郡縣、徙民析兵等策略進行社會調控,以利強化其軍政資源與消弭地方反側力量;此外,孫權又通過奉邑、復客、世襲領兵等制的施行,表達對創業成員的恩遇,更是促成統治集團內部穩定,乃至建安末得以與曹操、劉備鼎足三分之重要關鍵。惟孫權統事後期,孫吳中樞的社會階層流動呈現僵化,也致內部衝突不斷被激化。歷經暨豔案、校書呂壹案、二宮搆爭,孫權的處置作為,清楚地表達其欲彰顯皇權的意志。衝突越嚴重,則團體間之界限就越清晰分明,又衝突的嚴重性越深以及衝突團體內的成員愈細,則該團體就越可能步上獨裁之局,是以孫權死後,中央內部權臣專擅、政變更迭的戲碼不斷,加以末主孫皓荒暴,凡此皆令局勢日下,積重難返。
又業已整理出版之走馬樓吳簡釋文,其內容紀年多在孫權嘉禾年間,參照史傳進行互證,有助於考察孫吳政權之於地方基層社會的統治狀況。如《嘉禾吏民田家莂》所見孫吳佃田,其特色包括以丘為區劃單位組織人力、限田差役性的動員墾作,以及強制性課徵高比率定額租稅;《竹簡(壹)》所見戶籍簡例,反映孫吳政府之於基層管控的統治能力;尤值得注意的是,彼時基層社會有貧富分化、貧窮下品戶承擔主要差役的趨向。最後,三國吳簡除讓漢魏間政經制度變革的研究,包括丁中、身分、戶籍、戶調、及有關稅役等有了新的開頭外,至於地方基層行政運作模式,如憑證保據的精神、新興聚落的出現,亦有新的啟發。
一、史傳文獻
(一)正史部分
1.(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新校本,1998。
2.(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新校本,1998。
3.(劉宋)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新校本,1998。
4.(晉)陳壽,《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新校本,1998。
5.(唐)房玄齡等,《晉書》,北京,中華書局,新校本,1979。
6.(梁)沈約,《宋書》,北京,中華書局,新校本,1974。
7.(梁)蕭子顯,《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新校本,1972。
8.(唐)姚思廉,《梁書》,北京,中華書局,新校本,1973。
9.(唐)姚思廉,《陳書》,北京,中華書局,新校本,1972。
10.(北齊)魏收,《魏書》,北京,中華書局,新校本,1974。
11.(唐)李百藥,《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新校本,1972。
12.(唐)令狐德棻,《周書》,北京,中華書局,新校本,1971。
13.(唐)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新校本,1975。
14.(唐)李延壽,《北史》,北京,中華書局,新校本,1974。
15.(唐)魏徵等,《隋書》,北京,中華書局,新校本,1973。
16.(後晉)劉昫《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新校本,1976。
17.(北宋)歐陽修等,《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新校本,1976。

(二)其他文獻部分
1.(漢)桓寬,王利器校注,王佩諍札記,《鹽鐵論校注札記》,台北,世界書局,1987。
2.(漢)許慎著,湯可敬撰,《說文解字今釋》,長沙,岳麓書社,1997。
3.(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十三經注•春秋左傳正義》。
4.(晉)常璩,《華陽國志》,台北,世界書局,1997。
5.(晉)葛洪撰,楊明照校箋,《抱朴子(外篇)》,北京,中華書局,1997。
6.(劉宋)劉敬淑,《異苑》,北京,中華書局,1996。
7.(劉宋)劉義慶撰,(南梁)劉孝標注,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8.(南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9.(北魏)賈思勰撰,繆啟愉校釋,《齊民要術校釋》,北京,農業出版社,1998。
10.(北齊)顏之推,王利器集解,,《顏氏家訓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3。
11.(唐)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
12.(唐)許嵩,《建康實錄》,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3
13.(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新校本,1996。
14.(明)張溥輯,《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15.(清)孫星衍等輯,周天游點校,《漢官六種》,北京,中華書局,1990。
16.(清)楊晨,《三國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88。
17.(清)趙翼,《廿二史劄記》,台北,世界書局,1997。
18.《張家山漢墓竹簡(247號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19.《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20.仁井田陞(日),粟勁等編譯,《唐令拾遺》,長春,長春出版社,1989。
21.走馬樓簡牘整理組編著,《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竹簡(壹)》,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22.走馬樓簡牘整理組編著,《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嘉禾吏民田家莂》,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23.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札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
24.唐耕耦、陸宏�祧s,《敦煌社會經濟文獻真跡釋錄》第一輯,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6。
25.彭浩,《張家山漢簡《算數書》註釋》,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26.劉復編,《敦煌掇瑣》,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二,1991。
27.盧弼,《三國志集解》,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1。
28.謝桂華、李均明、朱國炤等編,《居延漢簡釋文合校》,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29.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台北,曉園出版社,1991。

二、近人專著
(一)中文部分
1.于振波,《走馬樓吳簡初探》,台北,文津出版社,2004。
2.方北辰,《魏晉南朝江東世家大族述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
3.毛漢光,《中國中古社會史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
4.毛漢光,《中國中古政治史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
5.王子今,《古史性別研究叢稿》,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6.王子今,《秦漢區域文化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7.王永平,《中古士人遷移與文化交流》,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8.王永平,《六朝江東世族之家風家學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3。
9.王永平,《孫吳政治與文化史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10.王永興,《敦煌經濟文書導論》,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4。
11.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12.王志邦,《六朝江東史論》,中國青年出版社,1989。
13.王威海,《中國戶籍制度:歷史與政治的分析》,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
14.王國維,《觀堂集林(外二種)•觀堂別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15.北京吳簡研究班編,《吳簡研究》(第一輯),武昌,崇文書局,2004。
16.田餘慶,《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1993。
17.田繼周,《秦漢民族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
18.白翠琴,《魏晉南北朝民族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
19.朱大渭,《六朝史論》,北京,中華書局,1998。
20.余振邦,《三國人物叢談》,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21.呂春盛,《陳朝的政治結構與族群問題》,台北,稻鄉出版社,2001。
22.宋昌斌,《中國古代戶籍制度史稿》,西安,三秦出版社,1991。
23.宋家鈺,《唐朝戶籍法與均田制研究》,北京,中洲古籍出版社,1988。
24.李均明、劉軍著,《簡牘文書學》,桂林,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
25.李埏、武建國主編,《中國古代土地國有制史》,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7。
26.汪征魯,《魏晉南北朝選官體制研究》,廈門,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
27.汪桂海,《漢代官文書制度》,桂林,昆明教育出版社,1999。
28.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29.周振鶴主著,《中國區域文化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
30.周振鶴《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1.林甘泉主編,《中國經濟通史˙秦漢經濟卷》,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9。
32.侯旭東,《北朝村民的生活世界》,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33.柳春藩,《秦漢魏晉經濟制度研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3。
34.胡阿祥,《六朝疆域與政區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
35.唐長孺,《三至六世紀江南大土地所有制的發展》,帛書出版社。
36.唐長孺,《山居存稿》,北京,中華書局,1989。
37.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外一種)》,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38.唐長孺,《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
39.唐長孺,《魏晉南北朝論拾遺》,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82。
40.唐翼明,《魏晉清談》,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
41.祝秀俠,《三國人物論》,台北,正中書局,1953
42.馬植杰,《三國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43.高敏,《秦漢史探討》,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44.高敏,《秦漢史論集》,中州書畫社,1982。
45.高敏,《秦漢魏晉南北朝史論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46.高敏,《秦漢魏晉魏晉南北朝土地制度研究》,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
47.高敏,《魏晉南北朝史發微》,北京,中華書局,2005。
48.高敏,《魏晉南北朝兵制研究》,鄭州,大象出版社,1998。
49.高敏,《魏晉南北朝社會經濟史探討》,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50.高敏主編,《魏晉南北朝經濟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51.張大可,《三國史研究》,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4。
52.張旭華,《九品中正制略稐稿》,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
53.張承宗、田澤濱、何榮昌主編,《六朝史》,鎮江,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
54.張金光,《秦制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55.張傳璽,《秦漢問題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56.張澤咸,《隋唐時期農業》,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
57.張澤咸,《漢晉唐時期農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58.許倬雲,《求古編》,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
59.許倬雲,《漢代農業-早期中國農業經濟的形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
60.許輝、李天石編著,《六朝文化概論》,南京,南京出版社,2004。
61.許輝、邱敏、胡阿祥,《六朝文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62.許輝、蔣福亞主編,《六朝經濟史》,鎮江,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
63.陳明光,《六朝財政史》,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7。
64.陳明光,《漢唐財政史論》,長沙:岳麓書社,2003。
65.陳寅恪,《陳寅恪集•金明館叢稿初編》,北京,三聯書店,2001。
66.陳連慶,《中國古代少數民族姓氏研究》,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67.陳琳國,《魏晉南北朝政治制度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
68.傅克輝,《魏晉南北朝籍帳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1。
69.傅樂成,《漢唐史論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7。
70.黃今言,《秦漢經濟史論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2000。
71.黃今言,《秦漢賦役制度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8。
72.黃今言主編,《秦漢江南經濟述略》,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
73.楊遠,《西漢至北宋中國經濟文化之向南發展》,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1。
74.楊鴻年,《漢魏制度叢考》,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75.萬繩楠整理,《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中和,雲龍出版社1995。
76.萬繩楠,《魏晉南北朝文化史》,中和,雲龍出版社,1995。
77.萬繩楠,《魏晉南北朝史論稿》,中和,雲龍出版社,1994。
78.萬繩楠等著,《中國長江流域開發史》,合肥,黃山書社,1997。
79.葛劍雄,《中國人口史•第一卷•導論、先秦至南北朝時期》,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80.葛劍雄、曹樹基、吳松弟,《簡明中國移民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81.寧可主編,《中國經濟通史˙隋唐五代經濟卷》,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0。
82.廖伯源,《簡牘與制度-尹灣漢墓簡牘官文書考證》,台北,文津出版有限公司,1998。
83.熊德基,《六朝史考實》,北京,中華書局,2000。
84.齊濤,《魏晉隋唐鄉村社會研究》,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5。
85.劉季高,《東漢三國時期的談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社,1999。
86.劉淑芬,《六朝的城市與社會》,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2。
87.劉磐修,《盛世探源:漢唐農業發展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88.蔣福亞,《魏晉南北朝社會經濟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89.鄭欣,《魏晉南北朝史探索》,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89。
90.鄭欽仁、吳慧蓮、呂春盛、張繼昊編著,《魏晉南北朝史》,蘆州市,空中大學出版社,1997。
91.黎虎,《魏晉南北朝史論》,北京,學苑出版社,1999。
92.閻步克,《樂師與史官-傳統政治文化與政治制度論集》,北京,三聯書店,2001。
93.韓國磐,《魏晉南北朝史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94.簡修煒、莊輝明、章義和等著《六朝史稿》,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社,1994。
95.羅宗真,《六朝考古》,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
96.羅宗真,《魏晉南北朝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97.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魏晉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四十五,1997。
98.蘇紹興,《兩晉南朝的士族》,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3。

(二)日人部分
1.大川富士夫,《六朝江南の豪族社會》,東京:熊山閣,1987。
2.川本芳昭,《魏晉南北朝時代の民族問題》,東京,汲古書院,1998。
3.川勝義雄,《魏晉南北朝》,東京,講談社,1974。
4.平中苓次,《中國古代の田制と稅法—秦漢經濟史研究》,京都,東洋史研究會,1977。
5.池田溫,《中國古代籍帳研究》,台北,弘文館,1985。
6.米田賢次郎,《中國古代農業技術史研究》,京都,同朋舍,1989。
7.西嶋定生,《中國經濟史研究》,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66。
8.西嶋定生著,武尚清譯,《中國古代帝國的形成與結構-二十等爵制》,北京,中華書局,2004。
9.長沙吳簡研究會,《嘉禾吏民田家莂研究—長沙吳簡研究報告•第1集》,東京,長沙吳簡研究會,2001。
10.宮川尚志,《六朝史研究(政治社會篇)》,京都,平樂寺書店,1992。
11.宮崎市定,《九品官人法の研究—科舉前史》,京都,同朋舍,1977。
12.宮崎市定,《宮崎市定全集7•六朝》,東京,岩波書店,1992。

三、單篇論文
(一)期刊部分
1.丁煌,〈漢末三國道教發展與江南地緣關係初探,以張陵天師出生地傳說、江南巫俗及孫吳政權與道教關係為中心之一般考察〉,《成大歷史學報》第13號。
2.于振波,〈「筭」與「事」-走馬樓戶籍所反映的算賦和傜役〉,《漢學研究》第22卷第2期。
3.于振波,〈長沙三國吳簡暨百年來簡帛發現與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綜述〉,《中國史研究動態》2002年第2期。
4.于振波,〈略論走馬樓吳簡中的「戶下奴婢」〉,《船山學刊》2005年第3期。
5.于振波,〈略論走馬樓吳簡中的「戶品」〉,《史學月刊》2006年第2期。
6.于琨奇,〈秦漢戶賦與魏晉戶調源流考〉,《新史學》第2卷第1期。
7.方高峰,〈試論孫吳民族政策〉,《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1期。
8.王子今,〈走馬樓舟船屬具簡與中國帆船史的新認識〉,《文物》2005年第1期。
9.王子今,〈走馬樓許迪米事文牘釋讀商榷〉,《鄭州大學學報》(哲社版)2001年第4期。
10.王子今,〈兩漢的少年吏〉,《文史》2000年第2輯。
11.王子今,〈說秦漢「少年」與「惡少年」〉,《中國史研究》1991年第4期。
12.王素,〈《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第二卷簡介〉,《中國文物報》2001年8月12日第5版。
13.王素,〈吳簡所見「調」應是「戶調」〉,《歷史研究》2001年第4期。
14.王素,〈長沙走馬樓三國孫吳簡牘三文書新探〉,《文物》1999年第9期。
15.王素,〈說「夷民」-讀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札記〉,《故宮博物院院刊》2004年第5期。
16.王素、宋少華、羅新,〈長沙走馬樓簡牘整理的新收穫〉,《文物》1999年第5期。
17.田振洪,〈三國時期的校事監察〉,《甘肅理論學刊》2006年第1期。
18.石冬梅,〈東吳早期官制初探〉,《保定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17卷第1期。
19.石冬梅,〈東吳早期武官考論〉,《邢台學院學報》第19卷第1期。
20.任重、陳儀,〈魏晉南北朝的里〉,《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2期。
21.后曉榮,〈從出土弩機銘文看三國孫吳世襲領兵制度〉,《東南文化》2002年第5期。
22.安般,〈山越盛衰淺析〉,《中央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4期。
23.朱和平、翁小雲,〈東吳商品經濟初探〉,《許昌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6卷第3期。
24.朱紹侯,〈吳蜀荊州之爭與三國鼎立的形成〉,《史學月刊》1991年第1期。
25.何光岳,〈山越的分布與消融〉,《吉安師專學報》1994年第5期。
26.何德章,〈六朝江南農業技術兩題〉,《南京曉莊學院學報》第21卷第3期。
27.呂春盛,〈三國時代的山越與六朝的族群現象〉,《台灣師大歷史學報》第33期。
28.吳孔軍,〈簡析孫吳時期安徽境內的山越〉,《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年第2期。
29.吳正嵐,〈論孫吳士風的變遷對陸機出處之影響〉,《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4期。
30.吳奈夫、陳茂明,〈試論孫吳集團對蘇州經濟文化的初步開發〉,《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4期。
31.吳建基,〈「九品相通」始於何時〉,《雲南教育學院學報》第15卷第4期。
32.吳剛,〈中國城市發展的質變-曹魏的鄴城和南朝城市群〉,《經濟史》1995年第3期。
33.吳海燕,〈「丘」非「鄉」而為「里」辨〉,《史學月刊》2003年第6期。
34.吳海燕,〈東晉南朝鄉村社會基層組織的變遷〉,《魏晉南北朝隋唐史》(報刊複印資料)2005年第2期。
35.宋少華,〈大音希聲—淺談對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的初步認識〉,《中國書法》1998年第1期。
36.宋少華、何旭紅,〈嘉禾一井傳千古—長沙走馬樓三國孫吳紀年簡牘發掘散記〉,《文物天地》1997年第4期。
37.宋德熹,〈三國吳簡《吏民田家莂》中的「姓名」信息—以取名風俗、家族源起與婚姻關係為中心〉(未刊稿)。
38.李文才,〈孫吳封爵制度研究,以封侯為中心〉,《漢學研究》第23卷第1期。
39.李均明,〈走馬樓吳簡會記用語叢考〉,《出土文獻研究》第7輯。
40.李長林,〈長沙孫吳簡牘考古大發現〉,《歷史月刊》1997年8月號。
41.李卿,〈《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嘉禾吏民田家莂》性質與內容分析〉,《中國經濟史研究》2001年第1期。
42.李海寧,〈吳國滅亡的原因分析〉,《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3期。
43.李翠麗,〈六朝初期孫吳統治區的社會狀況〉,《蘇州職業大學學報》第15卷第4期。
44.沈華,〈論孫吳政權與江東世家大族關係之演變—兼析陸遜之死〉,《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4期。
45.汪力江,〈關於吳簡注記中的「中」字〉,《故宮博物院院刊》2004年第5期。
46.汪小烜,〈吳簡所見「末足」解〉,《歷史研究》2001年第4期。
47.周長山,〈漢代的里〉,《大同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5卷第2期。
48.周國林,〈魏晉南北朝時期糧食畝產的估計〉,《中國農史》1991年第3期。
49.孟彥弘,〈釋「還民」〉,《歷史研究》2001年第4期。
50.岳鎮平,《漢代「賦額」初探》,《中國史研究》1985年第4期。
51.邱少平,〈孫吳政權與世家大族〉,《益陽師專學報》1995年第4期。
52.邱東聯,〈長沙吳簡與呂壹事件—試析長沙吳簡的埋藏原因〉,《中國文物報》1999年12月8日第三版。
53.邱東聯,〈長沙走馬樓佃田租稅簡的初步研究〉,《江漢考古》1998年第4期。
54.邱敏,〈六朝「作部」〉,《江海學刊》1992年第6期。
55.長沙市文物工作隊、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長沙走馬樓J22發掘簡報〉,《文物》1999年第5期。
56.侯旭東,〈三國吳簡兩文書初探〉,《歷史研究》2001年第4期。
57.胡平生,〈《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第二卷釋文校證〉,《出土文獻研究》第7輯。
58.胡平生,〈長沙走馬樓三國孫吳簡牘三文書考證〉,《文物》1999年第5期。
59.胡平生,〈長沙走馬樓簡牘的重大意義〉,《光明日報》1997年1月14日。
60.胡平生,〈長沙走馬樓簡牘保護問題芻議〉,《光明日報》1997年6月10日。
61.胡平生,〈從走馬樓簡「刑」(創)字的釋讀談到戶籍的認定〉,《中國歷史文物》2002年第2期。
62.胡平生,〈清水塘讀走馬樓簡雜記〉,《文物天地》1999年第6期。
63.胡平生,〈細說長沙走馬樓簡牘〉,《人民日報》(海外版),1997年3月20-22日。
64.胡平生,〈簡牘整理盡量快些盡量好些—長沙走馬樓吳簡第一卷整理經過〉,《中國文物報》2001年8月12日第5版。
65.胡平生、宋少華,〈長沙走馬樓簡牘概述〉,《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7年第3、6期。
66.胡平生、汪力江,〈走馬樓吳簡「嘉禾吏民田家莂」合同符號研究〉,《出土文獻研究》第6輯。
67.胡守為,〈曹魏屯田釋議〉,《學術研究》1994年第4期。
68.胡志佳,〈三國外交使節之研究〉,《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2期。
69.范家偉,〈六朝時期人口遷移與嶺南地區瘴氣病〉,《漢學研究》第16卷第1期。
70.韋東超,〈移民與族際衝突-東漢時期武陵、長沙、零陵三郡蠻變淺論〉,《中南民族大學學報》第23卷第1期。
71.孫繼民,〈走馬樓《嘉禾吏民田家莂》所見孫吳的畝制〉,《中國農史》2002年第21卷第2期。
72.宮長為,〈試論《秦律》中的手工業管理〉,《學術月刊》1995年第9期。
73.殷增簡,〈芙蓉國冒出個地下圖書館—紀念三國吳簡發現五週年〉,《河南圖書館館刊》第21卷第5期。
74.袁延勝,〈論東漢的戶籍問題〉,《中國史研究》2005年第1期。
75.袁祖亮、尚新麗,〈三國西晉人口初探〉,《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4期。
76.馬怡,〈漢代的諸賦與軍費〉,《中國史研究》2001年第3期。
77.馬新、齊濤,〈漢唐村落型態略論〉,《中國史研究》2006年第2期。
78.高亞偉,〈孫吳開闢蠻越考〉,《大陸雜誌》第7卷第7、8期。
79.高敏,〈《吏民田家莂》中所見「餘力田」、「常限」田等名稱的涵義試析-讀長沙走馬樓簡牘札記之三〉,《魏晉南北朝隋唐史》(報刊複印資料)2001年第1期。
80.高敏,〈《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嘉禾吏民田家莂》釋文註釋補正-讀走馬樓簡牘札記之八〉,《鄭州大學學報》(哲社版)2001年第4期。
81.高敏,〈吳簡中所見孫權時期戶等制度的探討〉,《史學月刊》2006年第5期。
82.高敏,〈從《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竹簡(壹)》看孫權時期的口錢、算賦制度〉,《史學月刊》2006年第2期。
83.高敏,〈從《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竹簡•壹》看孫權時期的賜爵制度實況〉,《中州學刊》2005年第4期。
84.高敏,〈從《嘉禾吏民田家莂》中的“諸吏”狀況看吏役制的形成與演變—讀《嘉禾吏民田家莂》札記〉,《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1期。
85.高敏,〈從嘉禾年間《吏民田家莂》看長沙郡一帶的民情風俗與社會經濟狀況〉,《中州學刊》2000年第9期。
86.高敏,〈試論孫吳建國過程中北方地主集團與江東地主集團之間的矛盾鬥爭〉,《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1期。
87.高敏,〈嘉禾《吏民田家莂》中的「士」和「復民」質疑〉,《文物》2000年第10期。
88.高敏,〈論《吏民田家莂》的契約與憑證二重性及其意義-讀長沙走馬樓簡牘札記之二〉,《魏晉南北朝隋唐史》(報刊複印資料),2000年第12期。
89.高敏,〈關於《嘉禾吏民田家莂》中「州吏」問題剖析:兼見嘉禾五年改革及其效果〉,《史學月刊》2000年第6期。
90.高敏,〈讀長沙走馬樓簡牘札記之一〉,《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3期。
91.高凱,〈從吳簡蠡測孫吳初期臨湘侯國的疾病人口問題〉,《史學月刊》2005年第12期。
92.高凱,〈從走馬樓吳簡《吏民田家莂》看孫吳初期長沙郡民的起名風俗〉,《尋根》。
93.張全民、李俊強,〈全公主與孫吳政權〉,《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5期。
94.張承宗,〈三國婦女參政考〉,《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3期。
95.張榮強,〈《二年律令》與漢代課役身分〉,《中國史研究》2005年第2期。
96.張榮強,〈吳簡《嘉禾吏民田家莂》「二年常限」解〉,《歷史研究》2003年第6期。
97.張榮強,〈孫吳「嘉禾吏民田家莂」中的幾個問題〉,《中國史研究》2001年第3期。
98.張榮強,〈說「罰估」-吳簡所見免役資料試釋〉,《魏晉南北朝隋唐史》(報刊複印資料)2005年第2期。
99.張學鋒,〈九品相通:再論魏晉時期的戶調〉,《江海學刊》2002年第5期。
100.張鶴泉,〈孫吳軍鎮都督論略〉,《史學叢刊》1996年第2期。
101.曹旅寧,〈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刑手」、「刑足」考釋〉,《廣東社會科學》2006年第1期。
102.曹硯農,〈十年簡牘,五年心血—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的保護與整理〉,《中國文物報》2001年8月12日第5版。
103.莊輝明,〈孫吳時期兩大利益集團間的衝突與平衡〉,《探索與爭鳴》1996年第5期。
104.莊輝明,〈暨豔案與呂壹事件的再探討〉,《江海學刊》1996年第1期。
105.陳先樞,〈長沙走馬樓吳簡的文獻價值〉,《求索》1999第2期。
106.陳金鳳,〈三國爭奪中間地帶少數民族述論〉,《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1期。
107.陳金鳳,〈孫吳養兵制度論略〉,《鄂州大學學報》1998年第3期。
108.陳迪宇,〈兩大利益集團鬥爭夾縫中的東吳會稽士族〉,《許昌學院學報》第22卷第6期。
109.陳迪宇,〈社會心理學視角下的東吳會稽謠言〉,《寧波教育學院學報》第6卷第2期。
110.陳哲生,〈舉賢任能,鼎峙江東:試論孫權的人才政策〉,《雲夢學刊》2000年第4期。
111.陳國燦,〈「火耕水耨」新探,兼談六朝以前江南地區的水稻耕作技術〉,《中國農史》1999年第1期。
112.陳敦平,〈說張昭〉,《天津市工會管理幹部學院學報》第10卷第4期。
113.陳巍、黃燕,〈中使考源〉,《許昌學院學報》第24卷第3期。
114.陳巍、董劭偉,〈漢末三國中使考〉,《重慶交通學院學報》(社科版)第5卷第3期。
115.章義和,〈孫吳校事與呂壹事件〉,《許昌師專學報》第15卷第1期。
116.章義和,〈關於南朝村的淵源問題〉,《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4期。
117.傅舉有,〈論漢代「民貲」的登記及有關問題〉,《中國史研究》1988年第3期。
118.湯其領,〈三國時期道教流布探論〉,《史學月刊》2004年第12期。
119.湯雅蜜,〈北魏和糴及其相關問題研究〉,《興大人文學報》第35期。
120.賀雙非、羅威,〈從走馬樓吳簡看漢、吳戶籍制度的異同〉,《湖南城市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第24卷第5期。
121.楊小亮,〈走馬樓戶籍簡「刑(創)」字性質與成因簡析〉,《出土文獻研究》第7輯。
122.楊洪貴,〈試論孫吳時期江南經濟的開發〉,《重慶師專學報》1997年第3期。
123.楊際平,〈析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中的「調」:兼論戶調制的起源〉,《歷史研究》2006年第3期。
124.楊際平,〈秦漢農業-精耕細作與粗放耕作〉,《歷史研究》2001年第4期。
125.葉文憲,〈公元前6世紀-公元3世紀吳地的居民變遷與文化轉型〉,《蘇州鐵道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8卷第2期。
126.葉哲明,〈三國鼎立和江南人才崛起及其盛衰之評析〉,《魏晉南北朝隋唐史》(報刊複印資料)1997年第1期。
127.葉輝,〈從長沙吳簡看三國文書的特徵〉,《長沙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1期。
128.董劭偉,〈孫吳加官略論〉,《宜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1期。
129.鄒紀萬,〈三國人才現象與人物類型〉,《輔仁歷史學報》第8期。
130.臧知非,〈三國吳簡「旱田」、「熟田」與田租徵納方式〉,《中國歷史》2003年第2期。
131.臧知非,〈秦漢「傅籍」制度與社會結構的關係〉,《人文雜誌》2005年第1期。
132.臧知非,〈秦漢里制與基層社會結構〉,《先秦秦漢史》(報刊複印資料)2006年第2期。
133.臧知非,〈從《吏民田家莂》看漢代田稅的徵收方式〉,《史學月刊》2002年第5期。
134.趙昆生,〈孫吳世襲領兵制研究〉,《重慶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4期。
135.趙昆生,〈區域經濟與吳國政治特徵〉,《許昌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5卷第2期。
136.趙昆生,〈論孫吳統治中的權力中樞〉,《重慶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2期。
137.趙國華,〈三國時期的吳蜀關係〉,《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36卷第1期。
138.齊陳駿等,〈三國時期會稽郡的人口與社會經濟〉,《浙江社會科學》2005年第5期。
139.劉漢東,〈東吳領兵、復客、奉邑三制關係之研究〉,《中國古代史(一)先秦到隋唐》(報刊複印資料)1994年第4期。
140.劉聰,〈吳簡中所見「關邸閣」試解〉,《歷史研究》2001年第4期。
141.蔣福亞,〈《嘉禾吏民田家莂》中的諸吏〉,《文史哲》2002年第1期。
142.蔡學海,〈三國的人口問題〉,《東海歷史學報》第2期。
143.鄭炳林,〈唐五代敦煌手工業研究〉,《敦煌學輯刊》1996年第1期。
144.黎石生,〈《嘉禾吏民田家莂》中的田家姓名問題〉,《故宮博物院院刊》2004年第1期。
145.黎石生,〈近年來長沙走馬樓簡牘研究綜述〉,《中國史研究動態》2002年第4期。
146.黎石生,〈試論三國時期的邸閣與關邸閣〉,《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6期。
147.黎虎,〈「吏戶」獻疑—從長沙走馬樓吳簡談起〉《歷史研究》2005年第3期。
148.黎虎,〈說「軍吏」—從長沙走馬樓吳簡談起〉,《文史哲》2005年第2期。
149.蕭放,〈民眾信仰與六朝社會〉,《東方論壇》2003年第3期。
150.錢國旗,〈六朝的民族政策〉,《南京社會科學》第80期。
151.薛寧東,〈三國時期使用校事及相關問題〉,《歷史教學》1995年第1期。
152.謝偉傑,〈孫吳「彈性外交」述論〉,《漢學研究》第22卷第1期。
153.韓昇,〈魏晉隋唐的塢壁和村〉,《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1997年第2期。
154.韓復智,〈三國時代的經濟思想與政策〉,《國立編譯館館刊》第4卷第2期。
155.韓樹峰,〈吳簡中的口算錢〉,《歷史研究》2001年第4期。
156.龐聖偉,〈論三國時代之大族〉,《新亞學報》第6期。
157.羅威,〈走馬樓吳簡所見孫吳在長沙地區的賦稅剝削〉,《湖南城市學院學報》第25卷第5期。
158.羅新,〈吳簡中的「督軍糧督尉」簡〉,《歷史研究》2001年第4期。
159.羅新,〈走馬樓吳簡中的建安紀年簡問題〉,《魏晉南北朝隋唐史》(報刊複印資料)2003年第1期。
160.羅新,〈走馬樓吳簡整理工作的新進展〉,《北大史學》7。
161.羅鎮岳,〈也談漢代田稅徵課中的若干問題〉,《中國史研究》1982年第3期。

(二)(研討會)論文集
1.王子今,〈走馬樓許迪割米案文牘所見鹽米比價及相關問題〉,收入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編,《長沙吳簡暨百年來簡帛發現與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5。
2.王素,〈《嘉禾吏民田家莂》所見「己酉丘復民」性質新探〉,收入前揭《長沙吳簡暨百年來簡帛發現與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3.吳榮曾,〈孫吳佃田初探〉,收入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編,收入前揭《長沙吳簡暨百年來簡帛發現與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4.宋超,〈走馬樓吳簡中「丘」與「里」〉,收入前揭《長沙吳簡暨百年來簡帛發現與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5.李均明、周自如、楊慧,〈關於長沙走馬樓嘉禾田家莂的形制特徵〉,收入《簡帛研究二00一》,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6.沈剛,〈孫吳蜀漢封侯問題探討〉(收入刊殷獻主編,《北朝史研究: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7.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長沙三國吳簡保護整理與研究的新進展〉,收入前揭《長沙吳簡暨百年來簡帛發現與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8.侯旭東,〈長沙三國吳簡所見「私學」考—兼論孫吳的占募與領客制〉,收入前揭《簡帛研究二00一》。
9.胡平生,〈《嘉禾四年吏民田家莂》統計錯誤例解析〉,收入前揭《簡帛研究二00一》。
10.胡平生,〈嘉禾四年吏民田家莂研究〉,收入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編,前揭《長沙吳簡暨百年來簡帛發現與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11.徐世虹,〈走馬樓三國吳簡戶籍所見刑事制裁記錄〉,收入前揭《簡帛研究二00一》。
12.曹硯農,〈從《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嘉禾吏民田家莂》看吳國在長沙郡的國家「營田」〉,收入前揭《長沙吳簡暨百年來簡帛發現與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13.陳玉屏,〈孫吳毗陵屯田的性質〉,收入中國魏晉北朝史學會編,《魏晉南北朝史論文集》,濟南,齊魯書社,1991。
14.童超,〈東吳屯田制述論〉,收入江蘇省六朝史研究會、江蘇省社科院歷史所編,《古代長江下游的經濟開發》,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
15.黃佩芳,〈孫吳時期的浙江社會經濟〉,收入前揭《魏晉南北朝史論文集》。
16.黎石生,〈邸閣源流初論〉,收入前揭《簡帛研究二00一》。
17.黎石生,〈長沙走馬樓所見「步侯還民」簡探討〉,收入前揭《長沙吳簡暨百年來簡帛發現與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18.黎明釗,〈聚族里居-讀三國吳簡《嘉禾吏民田家莂》〉,收入前揭《長沙吳簡暨百年來簡帛發現與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19.羅新,〈吳簡中的「作部工師」問題〉(收入前揭《長沙吳簡暨百年來簡帛發現與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三)日人部分
1.川勝義雄,〈貴族制社會と孫吳政權下の江南〉,收入中國中世史研究會編,《中國中世史研究—六朝隋唐の社會と文化》,東京,東海大學出版會,1976。
2.石井仁,〈孫吳軍制の再檢討〉,收入中國中世史研究會編,《中國中世史研究續編》,京都,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1995。
3.伊藤敏雄,〈長沙走馬樓簡牘中の邸閣˙州中倉˙三州倉について〉,《東洋史論集》第31期。
4.阿部幸信,〈嘉禾吏民田家莂「丘」再攷〉,《東洋史研究》第62卷第4號。
5.宮川尚志,〈六朝時代的村〉,收入劉俊文等編,夏日新、韓昇、黃正建等譯,《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北京,中華書局,1992。
6.堀敏一,〈魏晉南北朝時代の村をめぐて〉,收入唐代史研究會編,《中國の都市と農村》,東京,汲古書院,1992。
7.渡邊信一郎,〈戶調制の成立-賦斂から戶調へ〉,《東洋史研究》第60卷第3號。
8.關尾史郎,〈曹魏政權與山越〉,《文史哲》,1993年第3期。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