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霧社事件的歷史、文學、影像之辯證
作者:傅素春
作者(外文):Sue-Chun Fu
校院名稱:國立中興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所
指導教授:陳器文
浦忠成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8
主題關鍵詞:霧社事件歷史書寫文學書寫影像敘事原住民後殖民Wushe eventHistory writingliterature writingimage narrativeaboriginespostcolonial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31
本文以1930年的霧社事件為研究對象,處理歷史、文學、影像對事件呈現的特殊性與限制性。將霧社事件跨越日治殖民、光復以至解嚴後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敘事形式的歷史解讀與意義,涉及語言與圖像兩大範疇的形式辯證,除了企圖將事件研究擴充為敘事形式中介的討論外,還希望以霧社事件為例,延伸至現今原住民族的記憶與認同議題。
歷史部分,從殖民者理蕃政策與人類學研究的時代背景出發,兩種解釋原住民的結構,一方面形塑其現代國體,一方面成為面對原住民反抗時馴服帝國內在心理焦慮的藥方。論述日治時期霧社事件檔案資料的權力殘留,如何可能影響後來的歷史寫作。耙梳歷史資料進行後殖民理論的落實外,尚採取反思歷史學的角度、拉岡鏡像理論、克莉絲蒂娃的賤斥理論,說明霧社事件與原住民主體如何被編派進帝國歷史成為野蠻的符號;殖民權力的殘留並不因為史學方法的調整,或性別觀點的納入而消褪其影響力。顯示帝國權力之縝密複雜,與後殖民研究在脈絡化時代背景與議題全面性分析之迫切。
文學部分,討論詩與小說兩種體裁。霧社事件的詩作,在殖民地情境下處於民族共同情感的傳達。直到七、八0年代之交,在文學場域與社會的交互作用下,文學獎開辦、原住民運動、原住民菁英介入漢語文學書寫,推促著文學形式從長詩轉為短詩,寫作的身份從漢人轉為原住民菁英對主體記憶的書寫,並以霧社事件作為對漢人主流價值的批判。小說方面,以張深切、魏德聖未開拍的劇本,及鍾肇政、舞鶴的小說為分析對象。文本亦從漢人的敘事觀點,線性歷史時間為軸的大河小說敘事,轉為以空間與多元文化混血族裔的敘述為主。
影像是以往殖民史討論較少被注意的部分。因此,論文對攝影術進入台灣,原住民成為異國情調的拍攝題材予以脈絡化說明。為了要深入霧社事件寫真的意義,歸納日治時期殖民者呈現原住民的影像模式,討論霧社事件的寫真文本至今在紀錄真實上的意義。分別就殖民記憶與恐怖的指認,後殖民角度的反戰閱讀,並且積極挑戰原住民殖民影像敘事之結構,除了反轉意義外,更可將圖像予以拆解重組,介入意義的生產。
霧社事件於殖民史述中作為野蠻人的暴行被殘酷鎮壓,光復後作為抗日事件,莫那•魯道作為抗日英雄並豎立紀念碑,日人與漢人在某種程度上都僭越了原住民歷史事件的解釋權,或忽略了原住民的詮釋。本篇論文從歷史、文學與影像出發,討論被壓抑、置換的歷史應該如何「回歸」成為主體記憶的一部份。原住民脫除權力結構重塑主體之外,形式更是影響霧社事件的認知與記憶的關鍵。因此,本文提出後殖民研究抵抗權力之外,尚應注意形式中介的議題。以霧社事件作為論述對象,一方面將霧社事件的權力與形式所牽涉記憶認同,與今日泛原住民族的族群認同接合,討論共享記憶與批判位置的可能;另外則與現今學界的後殖民研究方向對話,透過結合不同的研究範疇,納入語言之外的研究對象作為映照,對抵殖民、抵權力的研究范式注入跨領域的思考。
參考書目

一、專書:

1.Kumu Tapas(姑目.荅芭絲)《部落記憶:霧社事件的口述歷史Ⅰ、Ⅱ》(臺北市:翰蘆圖書,2004年)。
2.Yabu Syat、許世楷、施正峰:《霧社事件:台灣人的集體記憶》(台北:前衛,2001年)。
3.山邊健太郎(やまべ•けんたろら)解說:《現代史資料22台灣2》(東京:みすず書房,1971年)
4.中川浩一、和歌森男合編《霧社事件:台灣原住民的蜂擁群起》(台北:武陵,1992年)。
5.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原著;《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一卷)泰雅族》(臺北:中研院民族所,1996年)
6.中島利郎編,《一九三0年代台灣鄉土文學論戰資料彙編》(高雄:春暉,2003年)
7.井上清,《日本帝國主義的形成》(北京:人民,1984年),頁70。
8.巴赫金(M. M. Bakhtin)、白春仁譯:《巴赫金全集(第三卷)》(河北:河北教育,1998年)
9.日本順益台灣原住民研究會編著,《伊能嘉矩收藏台灣原住民影像》(台北:順益博物館出版,1999年)
10.王雅倫:《1850-1920法國珍藏早期台灣影像:攝影與歷史的對話》(台北市:雄獅,1997年)
11.王曉波編:《台胞抗日文獻選》(台北:海峽學術,1998年)
12.史明《台灣人四百年史》(洛杉磯市:蓬島文化,1980年)
13.台灣省文獻委員會主編,林熊祥主修,黃旺成纂修,《台灣省通志稿卷九革命志•抗日篇》(台北市:海峽學術,2002年)
14.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台灣省通志卷八同冑志:歷代治理篇》
15.台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編,《理蕃の友》(復刻版)(東京:綠蔭書房,1993年)。
16.台灣總督府警察本署:《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第一卷∼第四卷(原理蕃志稿)》,(台北:台灣總督府警察本署,1918年)(南投市:省文獻會,1997年)
17.台灣總督府警察本署:《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第三卷(原理蕃志稿)》,(台北:台灣總督府警察本署,1918年)(南投市:省文獻會,1997年)。
18.布興.大立(Pusin Tali、高萬金):《寧死不屈的原住民——霧社事件的故事神學》(嘉義:信福,1995年)。
19.瓦歷斯•尤幹:《荒野的呼喚》(台中:晨星,1992年)
20.瓦歷斯•尤幹:《想念族人》(台中市:晨星,1994年)
21.瓦歷斯•諾幹:《伊能再踏查》(台中市:晨星,1999年)
22.瓦歷斯•諾幹:《翻刀出鞘》(台北:稻鄉,1992年)
23.伊能嘉矩:《台灣志》(台北:成文,1985年)
24.羊子喬、陳千武編,《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10•廣闊的海》(台北:遠景,1982年)
25.余光中:《白玉苦瓜》(台北:大地,1974年)
26.呂紹理,《展示台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台北:麥田,2005年)
27.呂興昌編定:《吳新榮選集》(台南縣新營市:南縣文化,1997年)
28.宋光宇,《人類學導論》(台北:桂冠出版社,1977年)
29.巫永福,《霧社緋櫻:永州詩集》(台中:笠詩刊,1990)
30.李永熾,《不屈的山嶽:霧社事件》(台北市:近代中國出版,1977年)。
31.李喬,《孤燈》(台北:遠景,2001年)
32.李喬,《荒村》(台北:遠景,2001年)
33.李喬,《寒夜》《荒村》(台北:遠景,2001年)
34.沈明仁,《崇信祖靈的民族:賽德克人》(台北:海翁,1998年)
35.東方白:《浪淘沙(上、下)》(台北:前衛,1990年)
36.林呈蓉,《近代國家的摸索與覺醒:日本與台灣文明開化的進程》(台北市: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5年)
37.林瑞明編:《賴和全集(二)新詩散文卷》(台北:前衛,2000年)
38.阿威赫拔哈口述,許介麟編著、林道生翻譯,《阿威赫拔哈的霧社事件證言》(台北:臺原,2000年)
39.春山明哲編•解說,《台灣霧社事件軍事關係資料集》(東京:不二,1992年)
40.柯志明:《蕃頭家:清代台灣族群政治與熟蕃地權》(台北:中研院社研所,2001年)。
41.洪桂己編纂,《日本在華暴行錄》(台北縣新店市:國史館,1985年)
42.洪敏麟編:《日本據台初期重要檔案》(台中:台灣省文獻會,1978年)
43.洛夫:《孤寂中的迴響》,(台北:東大圖書,1981年)
44.胡家瑜、崔伊蘭主編,《台大人類學系伊能藏品研究》(台北:台大出版中心,1998年)。
45.酋卡爾主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原住民宣教史》(台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原住民宣道委員會,1998年)
46.孫大川主編:《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詩歌卷)》(台北:INK,2003年)
47.孫大川主編:《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評論卷(上)》(台北:INK,2003年)
48.高上秦主編,《時報報導文學獎》(台北:時報,1979年)
49.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輯:《回首台灣百年攝影幽光專題展》(台北市:史博館,2003年)
50.張京媛主編,《新歷史主義與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1993年)
51.張深切著,陳芳明、張炎憲、邱坤良、黃英哲、廖仁義主編,《張深切全集(卷二•里程碑(下))》(台北市:文經社,1998年)
52.張蒼松:《百年足跡重現:林草與林寫真館素描》(台中:中市文化局,2003年)
53.張寶琴、邵玉銘、病弦主編:《1949-1993四十年來中國文學》(台北:聯合,1997年)
54.戚嘉林:《台灣史(下)》(台北:自立晚報,1985年)
55.淺湯浩史編:《台灣原住民族影像誌(鄒族篇)》(台北:南天,2000年)
56.莊錫昌、孫志民編著:《文化人類學的理論架構》(台北:淑馨,1991年)
57.許俊雅:《台灣寫實詩作之抗日精神研究:1895-1945年之古典詩歌》(台北:編譯館,1997年)
58.連美照主編:《人類學玻璃版影像選輯》(Glass-Plate Images,Collected Materials of the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台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1998年)
59.郭廷以:《台灣史事概說》(台北市:正中,1954年)
60.陳木杉:《海峽兩岸編寫「台灣史」的反思與整合》(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97年)
61.陳秀義總編輯,《玉山文學獎得獎作品集•第一屆》(南投:南投縣文化局出版,2002年)
62.陳秀義總編輯:《第一屆玉山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南投市:投縣文化局出版,2002年)
63.陳金順:《思念飛過嘉南平原》(板橋市:島鄉台文工作室,2005年)
64.陳滿盈、莊垂勝編撰:《虛谷詩集》(台北:龍文,2001年)
65.喜安幸夫:《日本統治台灣秘史:霧社事件至抗日全貌》(台北:武陵,1983年)
66.渡也:《最後的長城》(台北:黎明文化,1988年)
67.湯子炳:《台灣史綱》(台北:海峽學術,2004年)。
68.雄師美術編:《攝影中國》(台北:雄獅,1977年)
69.雄師美術編:《攝影台灣》(台北市:雄獅,1979年)。
70.順益博物館編:《馬偕博士收藏台灣原住民文物:沈寂百年的海外遺珍》(台北市:順益博物館,2001年)
71.馮青:《天河的水聲》,(台北:爾雅,1983年)
72.黃富三、古偉瀛、蔡采秀主編:《臺灣史研究一百年:回顧與研究》(台北市:中研院台史所籌備處,1997年)
73.黃應貴:《人類學的評論》(臺北:允晨文化,2002年)
74.楊克煌:《台灣人民民族解放鬥爭小史》(台北:海峽學術,1999年)
75.楊南郡:《台灣百年花火:清末日初台灣探險踏查實錄》(台北:玉山社,2002年)
76.萬仁(導演)、鄧相揚(原著)、梁燦良,王啟讚,邱若龍攝影;邱若龍繪圖:《風中緋櫻:霧社事件劇本•影像書》(台北:玉山社,2004年)
77.葉石濤,《台灣文學的困境》(高雄:派色,1991年)
78.葉石濤:《台灣鄉土作家論集》(台北:遠景,1981年)
79.達西烏拉彎•畢馬(田哲益),《泰雅族神話與傳說》(台中:晨星,2002年)
80.廖炳惠,《另類現代情》(台北:允晨,2001)
81.廖炳惠編著:《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詞彙編》(台北:麥田,2003年)
82.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臺灣史話》(臺灣省文獻會,1964年)
83.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一卷)泰雅族》(臺北:中研院民族所,1996年)
84.舞鶴:《餘生》(台北市:麥田,1999年)
85.趙毅衡:《文學符號學》(北京:中國文聯,1990年)
86.趙毅衡:《當說者被說的時候:比較敘述學導論》(北京:中國人民,1998年)
87.鄭素卿、陳秀義總編輯,《山林與土地的詠讚:第三屆南投縣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南投:南投縣文化局,2001年)
88.鄭耿誠:《日治時期台灣原住民的觀光行旅》(台北縣蘆洲市:博揚文化,2005年)
89.鄧相揚,《風中緋櫻--霧社事件的真相及花岡初子的故事》(台北:玉山社,2000年)
90.鄧相揚,《霧社事件》(台北:玉山社,1998年)。
91.鄧相揚,《霧重雲深--霧社事件後,一個泰雅家庭的故事》(台北:玉山社,1998年)。
92.魯迅:《魯迅小說集》(台北市:洪範,1994年)
93.戴國煇著、魏廷朝譯:《台灣霧社蜂起事件:研究與資料(上)(下)》(台北:遠流,2002年)
94.鍾肇政:《川中島》(台北:蘭亭,1985年)
95.鍾肇政:《台灣人三部曲》(台北:遠景 1993)
96.鍾肇政:《戰火》(台北:蘭亭,1985年)
97.鍾肇政:《濁流三部曲》(台北:遠景,1993年)
98.鍾肇政:《鍾肇政全集(七)》(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2000年)
99.簡鴻模:《祖靈與天主--眉溪天主堂傳教史初探》(台北:輔大出版社,2002年)
100.魏德聖著:《賽德克•巴萊》(台北市:平裝本,2004年)
101.藤井志津枝:《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理蕃政策》(台北:文英堂,1997年)
102.藤崎濟之助:《台灣の蕃族》(復刻版)(台北:南天出版社,1990年)
103.嚴建強、王淵明著:《西方歷史哲學》(台北市:慧明,2001年)


二、譯著:

1.史蒂芬遜(Ralph Stephenson)等著、劉森堯譯,《電影藝術面面觀》(台北:志文,1976年)
2.白尚德著,鄭順德譯:《英國長老教會宣教師與台灣原住民族的接觸(1865-1940)》(台北:順益博物館,2004年)
3.伊能嘉矩原著、楊南郡譯註,《平埔族調查旅行伊能嘉矩〈臺灣通信〉選集》(台北:遠流出版社,1996年)
4.向山寬夫著、楊鴻儒等譯,《日本統治下的台灣民族運動史(下)》(台北市:福祿壽,1999年)
5.安伯托•艾柯(Umberto Eco):《詮釋與過渡詮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年),頁38。
6.安東尼•派格登(Anthony Pagden)著,徐鵬博譯:《西方帝國簡史》(Peoples and Empires),(台北:左岸文化,2004年)
7.米克.巴爾著,譚君強譯,《敘述學:敘事理論導論》(北京:中國社科,2003年)
8.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韓少功、韓剛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台北市:時報文化,1995年)
9.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著、彭舜譯,《精神分析引論》(台北縣新店市:左岸文化,2006年)
10.佐藤春夫著、邱若山譯:《佐藤春夫:殖民地之旅》(台北:草根,2002年)
11.克利弗德•紀爾茲(Clifford Geertz)著,楊德睿譯,《地方知識:詮釋人類學論文集》(“Local Knowledge:Further Essays in Interpretive Anthropology”)(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12.克莉絲蒂娃(Julia Kristeva)、彭仁郁譯:《恐怖的力量》(台北:桂冠,2003年)
13.尾崎秀樹著,陸平舟、間ふさ子共譯:《舊殖民地文學的研究》(台北:人間,2004年)
14.亞瑟•羅特斯坦(Arthur Rothstein)著,李文吉譯:《紀實攝影》(台北市:遠流,2004年)
15.彼得•奧斯本(Peter Osborne)著,王志宏譯:《時間的政治--現代性與先鋒》(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16.阿萊斯•艾爾雅維茨(Aleš Erjavec)著,胡菊蘭、張雲鵬譯:《圖像時代》(Toward The Image)(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
17.保羅•湯普遜(Paul Thompson)著,覃方明、渠東、張旅平合譯:《過去的聲音:口述歷史》(香港:牛津大學,1999年)
18.哈登(ALfRed C. Haddon)著,廖泗友譯,馮志彬校:《人類學史》(History of Anthropology)(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8年)
19.柯文(Paul A. Cohen)著,杜繼東譯:《歷史三調:作為事件、經歷和神話的義和團》(“History in There Keys:The Boxer as Event, Experience, and Myth”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7)(南京:江蘇人民,2000年)。
20.約瑟•馬斯賽里(Joseph V. MAscelli)著、羅學濂譯:《電影的語言》(台北:志文,1980年)
21.海登.懷特(Hayden White)、陳永國譯:《後現代歷史敘事學》(北京:中國社科,2003年)
22.馬偕博士原著,林晚生漢譯,鄭仰恩校注:《福爾摩沙紀事:馬偕台灣回憶錄》(From Far Formosa)(台北市:前衛,2007年)
23.勒內•吉拉爾(René Girard)、馮壽衣譯:《替罪羊》(北京:東方出版社,2002年)
24.基辛(R. Keesing)著,于嘉雲、張恭啟譯,陳其南校訂:《當代文化人類學》(Cultural Anthropology--A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台北市:巨流文化,1980年)
25.莫里斯•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著,畢然、郭金華譯:《論集體記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26.斯拉維•紀傑克(Slavoj Zizek)著,朱立群譯:《幻見的瘟疫》(台北縣新店市:桂冠,2004年)
27.湯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1889-1975)等著,張文杰編:《歷史的話語:現代西方歷史哲學譯文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28.湯林森(John Tomlison)、馮建三譯:《文化帝國主義》
29.湯林森(John Tomlison)著,馮建三譯:《文化帝國主義》(Cultural Imperialism:a Critical Introduction)(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年)
30.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著,許綺玲譯:《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台北:台灣攝影工作室,1998年)
31.華萊士•馬丁(W. Martin)著、伍曉明譯:《當代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32.費修珊(Shoshana Felman)、勞德瑞(Dori Laub)著,劉裘蒂譯:《見證的危機--文學•歷史與心裡分析》(Testimony:Crises of Witnessing in Literature, Psychoanalysis,and History)(台北:麥田出版社,1997年)
33.愛德華.豪士(Edward H. House)著,陳政三譯註:《征台紀事》(“The Japanese Expedition to Formosa”)(台北:原民文化,2003年)
34.楊南郡譯註:《生蕃行腳:森丑之助的台灣探險》(台北:遠流 2000年)
35.楊南郡譯註:《探險台灣:鳥居龍藏的台灣人類學之旅》(台北:遠流出版社,1996年)
36.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蔡英文譯:《帝國主義》(台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
37.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著,蔡英文譯:《帝國主義》(台北市:聯經,1982年)
38.維克托•基爾南(Victor Kiernan)著,陳正國譯:《人類的主人--歐洲帝國時期對其他文化的態度》(The Lords of Human Kind : European Attitudes to Other Cultures in the Imperial Age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39.潘乃德(Ruth Benedict)著,黃道琳譯:《文化模式》(Patterns of Culture)(台北市:巨流,1976年),頁270-272。
40.盧卡奇(Georg Lukacs)著,張亮、吳勇立譯:《盧卡奇早期文選》(南京:南京大學,2004年)。
41.鮑曼(Z. Bauman)著,楊渝東、史建華譯,《現代性與大屠殺》(南京:譯林出版社,2002年)
42.薩依德(Edward W. Said)著,蔡源林譯:《文化與帝國主義》(Culture and Imperialism)(台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2000年)
43.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著、許綺玲譯,《明室:攝影札記》(台北:台灣攝影工作室,1997年)
44.蘇珊•宋妲(Susan Sontag)、黃翰荻譯,《論攝影》(On Photography)(台北:唐山,1997年)
45.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著,陳耀成譯,《旁觀他人之痛苦》(台北市:麥田,2004年)

三、論文集及期刊:


1.王世慶譯,〈日本國會紀錄中的霧社事變〉,《台灣文獻》第六卷第三期(1955年9月),頁105-130。
2.王詩琅:〈也談霧社事件的文學〉,《台灣風物》第43期。
3.瓦歷斯•諾幹:〈ㄇㄛㄏㄜㄨㄞˋㄕㄨ˙〉,《聯合文學》第72期(1990年10月)
4.向陽:〈在塵煙漂浮之間〉,《中外文學》288期(1996年5月1日)
5.吳文星:〈東京帝國大學與臺灣「學術探險」之展開〉,《臺灣史研究一百年:回顧與研究》(台北:中研院台史所籌備處,1997年),頁28-32。
6.吳密察,〈從人類學者到歷史學者〉,《當代》,第一三五期(1998年11月)
7.林瑞明:〈論鍾肇政的「高山組曲」——川中島的戰火〉,《鍾肇政文學國際學術會議》(2003年11月22日-23日)
8.近藤正已著,張旭宜譯,〈台灣總督府的「理蕃」體制和霧社事件〉,《台北文獻》,第一百一十一期(1995年3月),頁163-184。
9.邱貴芬:〈台灣七、八0年代以副刊為核心的文學生態與中產階級文類〉,《台灣小說史論》,頁281-290。
10.洪敏麟譯:〈關於霧社事件概況說明書〉,《台灣文獻》第十六卷第四期(1965年12月),頁156-162。
11.胡家瑜,〈博覽會與臺灣原住民:殖民時期的展示政治與「他者」意象〉,《考古人類學刊》
12.范純武:〈日本佛教在日治時期台灣「蕃界」的佈教事業--以真宗本願寺派為中心的考察〉《圓光佛學學報》第四期(1999年12月),頁253-278
13.張照堂:〈光影與腳步:台灣寫實報導攝影的發展足跡〉,《攝影藝術研討會》(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辦,台灣省立美術館承辦,1992年4月12日)
14.荷米•巴巴(Homi K. Bhabha)著,廖朝陽譯:〈播撒民族--時間、敘事、現代民族的邊緣〉,《文化的視覺系統Ⅰ帝國-亞洲-主體性》(台北市:麥田,2006年),頁97-118。new window
15.許木柱:〈台灣高山族史料介紹〉,《台灣史田野研究通訊》第24期(1992年9月)
16.許進發、魏德文:〈日治時代台灣原住民影像(寫真)紀錄概述〉《台灣史料研究》7號(1996年2月)
陳孔立:〈霧社65周年祭〉,《台灣研究》1995年第三期。CAJ原文下載。
17.陳奉林、靳穎:〈東西方殖民主義之比較研究──以日本和歐美國家在東南亞的殖民統治為中心〉,《日本學論壇》第 vol. 03, 1998.頁14-19。CAJ原文下載,"
18.陳芳明:〈戰後台灣大河小說的起源——以吳濁流的自傳性作品為中心〉,《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台北:聯經,1998年),頁84-99。
19.陳啟佑(渡也):〈五十年代現代派中的古典〉,《台灣現代詩史論:台灣現代詩史研討會實錄》(台北:文訊雜誌社,1996年),頁123-147。
20.陸茂清:〈壯哉!台灣霧社起義〉,《民國春秋》,2000年第五期,頁21。CAJ原文下載。
21.傅月庵:〈乙末戰役影像史料判讀上的一些問題〉《台灣史料研究》7號(1996.02),頁46-47。
22.黃明川:〈台灣攝影史簡論〉,《台灣史料研究》七號(1996年2月)
23.黃英哲:〈張深切的政治與文學〉《張深切全集(卷八•遍地紅、婚變)》(台北市:文經社,1998年),頁28-45。
24.黃智慧,〈日本對台灣原住民族宗教的研究取向:殖民地時期官學並行傳統的形成與糾葛〉,徐正光、黃應貴主編,《人類學在台灣的發展:回顧與展望篇》(台北:中研院民族所,1999年),頁154。new window
25.楊照:〈歷史大河中的悲情——論台灣的「大河小說」〉,收入張寶琴、邵玉銘、病弦主編,《1949-1993四十年來中國文學》(台北:聯合,1997年)
26.溫吉編譯,〈霧社事件與新理蕃政策〉,《台灣蕃政志》(台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年),頁868-878。
27.董芳苑,〈論長老教會與台灣的現代化〉,張炎憲,陳美蓉,黎中光編,《台灣近百年史論文集》(台北:吳三連基金會,1996年),頁183-211。
28.趙中麒:〈關於台灣原住民「民族」生成的幾個論證〉,《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五十一期(2003年9月),頁185-224。
29.齊紅深:〈日本帝國主義在我國東北推行殖民教育的本質特征〉,《教育評論》第一期(1996年1月),頁51-53,CAJ原文下載。
30.劉枝萬:〈霧社事件〉,《南投文獻叢輯七:南投縣革命志稿》「第二章」(南投:南投縣文獻委員會,1959年),頁290-352。
31.劉紀蕙:〈文化主體的「賤斥」——論克莉斯蒂娃的語言中分裂主體與文化恐懼結構〉,《恐怖的力量》(台北:桂冠,2003年),頁xiv-xvi。
32.劉紀蕙:〈陳界仁的歷史肢解與死亡鈍感〉《心的變異:現代性的精神形式》,(台北市:麥田,2004年)
33.蔣春發、劉東華,〈碧血丹心 永志霧社〉,《統一論壇》2005年第五期。CAJ原文下載。
34.鄭慧如:〈從敘事詩看七0年代現代詩的回歸風潮〉,《台灣現代詩史論:台灣現代詩史研討會實錄》(台北:文訊雜誌社,1996年),頁378-379。
35.錢鴻鈞:〈從大河小說《濁流三部曲》看台灣文學經典《亞細亞的孤兒》〉,《台灣文藝(新生版)》,第180期(2002年2月),頁21-26。
36.戴麗娟:〈馬戲團、解剖室、博物館--黑色維納斯在法蘭西帝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頁177-212。
37.藍伯特•凡•德•歐斯佛特(Lambert van der Aalsvoort)、侯淑姿譯:《The Quest for Taiwan,s Earliest Potpgraphs》,《回首台灣百年攝影幽光:台灣影像風格與攝影特質的轉變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史博館,2003年),頁?。
38.藍博洲:〈台灣原住民運動的歷史起點:1930年霧社抗日蜂起的啟迪〉,《尋訪被湮滅的台灣史與台灣人》,頁33-69。
39.羅秀芝:〈寫真史料之利用-以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館藏之日據時期的寫真帖為例〉,《館藏與台灣史研究論文發表研討會彙編》(台北市: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1994年),頁277-308。
40.羅秀菊:〈大河小說在台灣的發展——兼談李喬的《寒夜三部曲》〉,《台灣文藝(新生版)》,第163/164期(1998年8月),頁49-57。
41.嚴立賢:〈工業化模式的轉換与日本帝國主義的形成〉,《世界歷史》第三期(1998年3月),頁72-80。CAJ原文下載。

四、學位論文:

1.王淑雯,「大河小說與族群認同:以《台灣人三部曲》、《寒夜三部曲》、《浪淘沙》為焦點的分析」(台北:台大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2.林素珍:「日治後期的理蕃——傀儡與愚民的教化政策(1930-1945)」(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3.林淑媛:「霧社事件餘辜之研究(1895~1945)」(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4.張俐璇:「兩大報文學獎與台灣文壇生態之形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5.曹金龍:「霧社紀念碑空間解構之研究」(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6.許淑鈞:「霧社事件文本的記憶與認同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7.陳俊雄:「日據時期的台灣寫真發展」(輔大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8.陳偉智:「殖民主義、「蕃情」知識與人類學——日治初期台灣原住民研究的展開(1895-1900)」(台大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9.藤井志津枝:「日據前期台灣總督府的理蕃政策」,(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87年)

五、報紙:

1.〈神話與古典氣韻的交溶--對「霧社」一詩的決審意見〉,《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80年4月23日,第八版。
2.白萩:〈用詩寫當代的小說:「蔗田間的旅程」一詩的決審意見〉《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80年5月21日,第八版。
3.鄭愁予:〈為詩獎拔起高峰的一首詩--向陽的「霧社」〉,《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84年10月27日,第八版。

六、影片:

1.邱若龍:《Gaya1930年的霧社事件與賽得克族》

七、網路資料:

1.吳嘉寶:〈視丘攝影文選十之九:台灣攝影簡史〉http://old.photosharp.com.tw/discussion/Wu/wu-9.htm
2.許雪姬:〈日治時期的台灣「通譯」〉,《海峽兩岸台灣史學術研討會論文》。http://dspace.xmu.edu.cn/dspace/bitstream/2288/675/1/(43)%E6%97%A5%E6%B2%BB%E6%99%82%E6%9C%9F%E5%8F%B0%E7%81%A3%E7%9A%84%E3%80%8C%E9%80%9A%E8%AD%AF%E3%80%8D(%E8%AE%B8%E9%9B%AA%E5%A7%AC).pdf,頁446-469。
3.根據《台灣歷史辭典》網路資料http://taipedia.cca.gov.tw/Dict/DispText.aspx?id=296
4.黃琪椿:〈農村與社會主義思想:吳新榮日治時期詩作析論〉,為1995.11.04~05淡水工商管理學院主辦「台灣文學研討會」所宣讀之論文。http://www.twl.ncku.edu.tw/~taioan/hak-chia/n/ng-ki-chhun/ngou-sin.htm
5.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worms/3/1235406962/20040221155517/
6.http://vod.ncl.edu.tw/voddata/web-truth/japan/japan-01.htm
7.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3/new/nov/23/life/art-1.htm
8.http://www.tccg.gov.tw/sys/SM_theme?page=45ad87e4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