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說文解字》數術思想研究
作者:陳雅雯
作者(外文):Ya-wen Chen
校院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碩博士班
指導教授:林金泉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9
主題關鍵詞:許ø92說文解字數術《易》學陰陽五行律曆天文方技共時性calendarYin Yangweights and measuresShuo Wen Jie Zi (Etymology of Ancient Chinese ChoccultismastronomyHsu ShenmusicWu Xing (The Five Elements)musical instrumentsynchronicityYi Jing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1
漢代的思潮特色,是在天人之學的架構之下,產生了陰陽五行—讖緯—數術的連結效應。《說文解字》作為古代字書的撰著動機,乃源發於漢代經學的啟迪。許慎經學家的身分,和書中所呈現的經書材料,是發掘其數術思想的來源。本研究試圖連結《說文》文字—經學—數術的知識群組,用數術這把鑰匙,回顧漢代的思想特色,並重啟《說文》這片乏人問津的地帶,解開其中迷思,以尋求合理的解答,揭櫫《說文》所蘊含的《易》理、陰陽五行、天人之學、天文律曆與方技思想,擴展《說文》的研究領域,體現其另類的數術意義與價值。
本論文共分八章,第一章〈緒論〉之於本論文猶如「惟初太極,道立於一」的「一」,象徵著研究動機之始與論文撰述之端;之後「造分天地」,開啟第二章《說文》的漢代數術天地,作為與《說文》數術聯繫的臍帶;而後孕育「化生萬物」,生成第三章至第七章《說文》字例紛繁的數術世界。最後歸結於第八章〈結論〉,是本論文的論述終點,亦是以待來茲的研究期許,猶如「畢終於亥」,復歸於一,終而復始,生生不息。
第一章〈緒論〉說明本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綱要與方法,介紹研究概況與預期成果。
第二章〈《說文解字》與漢代數術之關係〉:作「數術」釋名,以確定數術的廣、狹定義。並從《漢書.藝文志》「數術略」、《後漢書.方術列傳》說明漢代的數術分類範疇。再探討數術對漢代學術的影響,最後統整出《易》學、陰陽五行、天文律曆、方技四大方向,做為論述《說文》數術思想的合適類目。
第三章〈《說文解字》《易》學思想〉:揭櫫《說文.敘》存在的《易》學,諸如六書、篇卷、字數、部首數、部首排列。再論《說文》的三才之道、象數《易》理(如「始一終亥」、卦氣、納甲說)、筮數系統。
第四章〈《說文解字》陰陽五行思想〉:分析《說文》陰陽消長,五行終始之字例。並論及干支字的卦氣、二十四向原理,與《說文》的讖緯神學,分感生神話、創制神話、太陽神話、四靈神話四方面說明。
第五章〈《說文解字》天文律曆思想〉:分別探討《說文》有關天文、曆法、時令物候、律度量衡、音樂等之字例或記述。
第六章〈《說文解字》方技知識與思想〉:就《漢書.藝文志》「方技略」醫經、經方、房中、神僊的分類,據之以論《說文》這方面的字例。
第七章〈《說文解字》數術思想闡義〉:歸納《說文》數術字例的說解通則,並回溯思維《說文》數術思想的闡釋觀點,從《說文》時空因素,檢討《說文》釋義與字書定位的問題,體現《說文》數術思想的真正意義。
第八章〈結論〉:從共時性角度,總結《說文》數術系統的機率現象,將原先看不見的聯繫、意義、可能性線索,匯為同一境,並在同境中觀待例外因素,由詮釋辯證層次發現《說文》的新大陸。
Based on cosmology or a system of interpretations of natural law, The Han occultism dominated the metaphysical thoughts of Han dynasty. Then there brought an effect forth in Han metaphysics, which, acknowledged by most of sinologists, was a connection of Wu Xing (The Five Elements), Chen Wei (occult arts), and Shu Shu (ancient Chinese science including occultism, divination, medical, practice, etc.). In the light of this, and of Shuo Wen Jie Zi being most impressed by Han occultism, I make an endeavor in my research, through Shuo Wen Jie Zi, the celebrated dictionary of Han characters, to present an alternative meaning and value of Han occultism. Therefore, this dissertation focuses on systematically combining three major merits in Shuo Wen Jie Zi, they are the study of the Chinese written characters, the study of Chinese classic cannons, and Han occultism respectively. My purpose is to show out clearly those imbedded and implicated in it, those we call them now whatever Chinese ancient occultisms or Chinese ancient sciences, including calendar, astronomy, astrology, cosmology, Yin Yang, Wu Xin, cosmology, and the principle of Yi (or Yi Jing).
This dissertation is divided into eight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as a prelude, to introduce my research motive, then comes the second chapter as a strip of umbilical cord to let Shuo Wen Jie Zi commune with occultism. There follows in turn the third to the seventh chapter, I make them as a mature world of occultism abundant in exemplified Han characters with the function of explan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It is necessary for me to make a conclusion, so I put it in the last chapter, the eight. Outlines about each chapters as follows:
Chapter 1 is of research motive and purpose, methodological, and of an introduction of other scholar’s researches.
Chapter 2 consists in explor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Shuo Wen Jie Zi and Han occultism, and the influence the later imbued into the former. The definition and the category of Han occultism is managed here.
Chapter 3 discusses the thought of Yi Jing in Shuo Wen Jie Zi. I try to depict here that all the etymological methodologies adopted by it is with the spirit of Yi Jing, such as Liu Sue ( the six categories of Chinese characters), sections and chapters, the numbers of words and traditionally recognized components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the arrangement of traditionally recognized components of Chinese characters, the law of San Cei( the thought about human how to response to and interact with nature) , the principle of Yi and the system of divination explicated and implicated in Shuo Wen Jie Zi, etc..
Chapter 4 examines the thought of Yin Yang and Wu Xin in Shuo Wen Jie Zi. An analysis is put forward to articulate the word examples which it took them as illustrations of the circulation of Yin Yang and Wu Xin. Myths and mythologiies written down in it will also be taken up seriously in this chapter.
I deliberate in chapter 5 the questions of the thoughts of astrology and calendar in Shuo Wen Jie Zi, and pursue these sub-subjects of its word examples about astronomy, calendar, season and lunar terms, weighs and measures, music as well.
I explore it in chapter 6 the practical arts of Han occultism and its thoughts suggested in Shuo Wen Jie Zi, these comprising pharmacology, and Taoist eroticism.
A step more into the mystic of Shuo Wen Jie Zi, I expound on its point-views of sorcery, astronomy and astrology, then generalize its explanatory rules of occultism word examples. In the seventh chapter, I try my best to embody its occultism’s magnificent meanings from its background of creation and composition, and its orientation as a dictionary of Chinese characters.
A synchronicity is proposed by me in the chapter of conclusion to help us see through the mystic of Shuo Wen Jie Zi, by this way we can find it clear and meaningful, not as opaque as random phenomena that originally appeared in the occultism system of Shuo Wen Jie Zi.
壹、傳統文獻與工具書
一、經學類
東漢.班固《白虎通》(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
清.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京都:中文出版社,1979.9
清.秦蕙田《五禮通考》臺北:聖環圖書公司,民國83.5
清.閻若璩《古文尚書疏證》(《文淵閣四庫全書》,任繼愈、傅璿琮總主編)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清.惠棟《惠氏易學》(上下)》臺北:廣文書局,民國60.1
清.康有為《新學偽經考》(錢鍾書主編《中國近代學術名著叢書》)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1998.7
清.姜忠奎《緯史論叢》黃曙輝、印曉峯 點校,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6
清.蔣清翊 編《緯學源流興廢考》東京:研文出版(山本書店出版部),昭和53年9月
《緯書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6
《十三經注疏》(《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李學勤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12
二、史學類
左丘明撰.韋昭注《國語》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72.12
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三家注》, 臺北:七略出版社 民國74.9
宋.鄭樵,《通志》臺北:新興書局,民國48年
清.王先謙《漢書補注》北京:中華書局,1993.11
清.王先謙《後漢書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1.9
《古史辨》第五冊,顧頡剛編著,上海書店據樸社1935年版影印,1992
劉汝霖《漢晉學術編年》臺北:長安出版社,民國68.10
正中書局編審委員會 編著《漢書藝文志問答》臺北:正中書局,民國77.4
陳國慶 編《漢書藝文志注釋彙編》臺北:木鐸出版社,民國72.9
三、子學類
漢.許慎《淮南子注》《叢書集成三編》第十八之三 (線裝書)嚴一萍 輯,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61年
漢.于吉《太平經合校》臺北:鼎文書局,民國68.7
漢.崔寔《四民月令》(《漢魏遺書鈔》第三函,《原刻景印叢書集成續編》,嚴一萍選輯),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59年
唐.楊上善撰注、蕭延平北承甫校正、王洪圖 李雲增補點校《黃帝內經太素》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0.8
唐.皇甫謐《帝王世紀》(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
宋.朱熹《朱子語類》(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2
明.朱載堉《律學新說》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7.11
清.王先謙《莊子集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3.2
《荀子集解》,山東友誼出版社,1994.6
清.孫詒讓《墨子閒詁》臺北:華正書局,民國84.9
清.來知德《易經來注圖解.來瞿唐先生易注自序》(鄭燦訂正本)巴蜀書社,1988
《黃帝內經素問》、《靈樞經》、《難經本義》、《鍼灸甲乙經》(《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33冊,子部39.醫家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
于首奎、周桂鈿、鍾肇鵬《春秋繁露校釋》,山東友誼出版社,1994.12
朱謙之《老子校釋》,臺北:華正書局,民國75.1
安井衡《管子纂詁》,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民國65.3
杜臺卿《玉燭寶典》北京:中華書局,1985
林道堅注《文子纘義》(子書二十八種)》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民國80.2
袁珂校注《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書局,民國84.4
郭慶藩《莊子集解》,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民國63.3
黃暉《論衡校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12
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臺北:華正書局,民國74.8
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74.9
繆啟愉《齊民要術校釋》臺北:明文書局,民國75.1
(日)中村彰八《五行大義校註》臺北:武陵出版社,民國75.6
四、文集類
王國維《觀堂集林》臺北:文華出版公司,民國57.3
洪興祖《楚辭補注》、蔣驥,《山帶閣注楚辭》,臺北:長安出版社,民國73.9
俞正燮《癸巳類稿》,臺北:世界書局,民國49.11
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簡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5年
劉師培《劉申叔先生遺書》(三)《左盦外集》臺北:臺灣大新書局,民國54.8
戴震《戴震全集》�堣祚悝翩A民國71.10

五、小學類
(一)古文字類
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5月
古文字詁林編纂委員會《古文字詁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2001年12月第1版
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9月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59.10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1995.5
羅振玉《增訂殷虛書契考釋》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70.3
(二)說文類
漢.許慎著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經韻樓臧版)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74.9
南唐.徐鍇《說文解字繫傳》(道光十九年依景宋鈔本重彫)北京:中華書局,1998.12
元.戴侗《六書故》(四庫全書珍本,王雲五主編)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5年
清.王筠《說文解字句讀》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民國61.11
《說文蒙求》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70.3
《說文釋例》臺北:世界書局,民國73.10
楊家駱主編《說文解字詁林正補合編》臺北:鼎文書局,民國72.4
董蓮池主編《說文解字研究文獻集成.現當代卷》(12冊)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7
(三)其他
清.王念孫《廣雅疏証》臺北:廣文書局,民國80.1
清.王引之《經義述聞》卷二十二(楊家駱主編,讀書劄記叢刊第二集,第二十四冊,世界書局,民國52.4 )
清.畢沅《釋名疏證》附《續釋名》《釋名補遺》(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
章太炎《文始》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民國59.10
嚴一萍選輯《許學叢書》第一函《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54年
壹、研究專著
(一)四劃
王夢鷗
1966《鄒衍遺說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5.1
1976《禮記校證》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65.12
王令樾
1984《緯學探原》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73.4
王錦光、洪震寰
1984《中國物理史話》臺北:明文書局,民國73.4
王步貴
1993《神秘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1
王葆玹
1994《西漢經學源流》臺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83.6
1997《今古文經學新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11
王蘊智
1994《中國的字聖—許慎》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8
王鈞林
1998《中國儒學史》(先秦卷)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8.6
王慎行
1998《古文字與殷周文明》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8
王明輝
1999《中醫性醫學》臺北:旺文社股份有限公司,1999.5
王寧.謝棟元.劉方
2000《《說文解字》與中國古代文化》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1
王作新
2000《漢字結構系統與傳統思維方式》武漢:武漢出版社,2000.10
王平
2001《《說文》與中國古代科技》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1
王貴元
2002《說文解字校箋》上海:學林出版社2002.12
王子今
2003《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疏證》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2
王子初
2003《中國音樂考古學》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8
王永寬
2006《河圖洛書探秘》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4
(日)井上聰
1997《先秦陰陽五行》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7
(二)五劃
皮錫瑞
1983《經學歷史》(周予同注)臺北:漢京事業文化有限公司,民國72.9
丘光明
1994《中國古代度量衡》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7
2002《中國物理學史大系.計量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12
印順
2000《中國古代民族神話與文化之研究》臺北:正聞出版社,民國89.9
(三)六劃
朱伯崑
1991《易學哲學史》臺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 民國80.9
刑文
1998《帛書周易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8.12
江林昌
2002《楚辭與上古歷史文化研究—中國古代太陽循環文化揭秘》濟南:齊魯書社,2002.9
江弘遠
2006《京房易學流變考》臺北:瑞成書局,民國95.8
(英)艾蘭 著、汪濤 譯
1992《龜之謎—商代神話、祭祀、藝術和宇宙觀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8
(英)艾蘭、汪濤、范毓周主編
1998《中國古代思維模式與陰陽五行說探源》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6
(日)西江清高 主編
2002《扶桑與若木》成都:巴蜀書社,2002.4
(四)七劃
何新
2002《大易新解》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1
冷熙德
1996《超越神話—緯書政治神話研究》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5
吳承洛
1984《中國度量衡史》上海:上海書店,1984.5
吳承學
2000《中國古代文體形態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0.
宋永培
1996《〈說文〉漢字體系與中國上古史》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10
2001《〈說文〉與上古漢語詞義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1.6
李漢三
1968《先秦兩漢之陰陽五行學說》臺北:維新書局,民國57.1
李威熊
1978《董仲舒與西漢學術》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67.6
1988《中國經學發展史論》(上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77.12
李儼
1984《中國算學史》上海:上海書店,1984.8
李耀仙主編
1989《廖平學術論著選集》(一)成都:巴蜀書社,1989.5
李志林
1990《氣論與傳統思維方式》上海:學林出版社,1990.9
李存山
1990《中國氣論探源與發微》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12
李冬生
1994《中國古代神秘文化》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3
李學勤
1997《走出疑古時代》(修訂本)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7.12
1999《當代學者自選文庫:李學勤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5
2001《簡帛佚籍與學術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9
2006《周易溯源》成都:巴蜀書社,2006.1
李建民
2000《方術 醫學 歷史》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2000.6
2001《死生之域.周秦漢脈學之源流》(臺北: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一○一),民國90.12
李零
2001《中國方術考》(修訂本)北京:東方出版社,2001.8
《中國方術續考》北京:東方出版社,2001.8
2004《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北京:三聯書店,2004.4
李立
2004《漢墓神畫研究:神話與神話藝術精神的考察與分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2
(英)李約瑟
1993《中國古代科學思想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9
(五)八劃
宋會群
1999《中國術數文化史》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9.8
季紹良、余明哲、陳國樹、李家屏編著
2002《中醫基礎論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2.11
季旭昇
2002《說文新證》(上冊)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91.10
2004《說文新證》(下冊)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93.11
易玄
1999《讖緯神學與古代社會預言》成都:巴蜀書社,1999.9
林麗娥
1992《先秦齊學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81.2
林慶彰
1992《中國經學史論文選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民國81.10
林忠軍
1994《象數易學發展史》(第一卷)濟南:齊魯書社,1994.7
周桂鈿
1989《董學探微》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1
周一平
1989《司馬遷史學批評及其理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12
周予同
1996《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增訂本)朱維錚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7
胡企平
2003《中國傳統管律文化通論》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12
邱隆、丘光明、顧懋森、劉東瑞、巫鴻 編
1981《中國古代度量衡圖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10
金春峰
1993《周官之成書及其反映的文化與時代新考》》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2.11
1997《漢代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12
金岷、常克敏、張景瑞、朱啟新
2000《文物與數學》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10
(六)九劃
信立祥
2000《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8
俞曉群
1995《數術探秘——數在中國古代的神秘意義》北京:三聯書店,1995.8
姚孝遂
1983《許慎與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1983.7
姚淦銘
2001《漢字心理學》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1
姜生、湯偉俠主編
2002《中國道教科學技術史.漢魏兩晉卷》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4
姜廣輝
2003《中國經學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9
胡文輝
2000《中國早期方術與文獻叢考》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0.11
祝敏申
1999《《說文解字》與中國古文字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3
韋政通
1992《中國思想史》臺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民國81.9
(七)十劃
唐蘭
1991《中國文字學》上海:上海書店,1991.12
徐復觀
1961《陰陽五行觀念之演變及若干有關文獻的成立時代與解釋的問題》臺北:民主評論社 民國50.11
1980《周官成立之時代及其思想性格》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69.5
1982《中國經學史的基礎》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71.5
2004《兩漢思想史》(第一卷∼第三卷)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2
《中國思想史論集續篇》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6
徐復、宋文民
2003《說文五百四十部首正解》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3.1
徐興無
2003《讖緯文獻與漢代文化構建》北京:中華書局,2003.3
馬宗霍
1959《說文解字引方言攷》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
1971《說文解字引經攷》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60.4
1973《說文解字引通人說攷》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62.2
《說文解字引群書攷》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62.2
1986《中國經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5.2
馬英伯
1997《中國醫學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5
高懷民
1975《先秦易學史》臺北:東吳大學出版,民國64.6
高明
1978《高明傳記文輯》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67.7
1988《高明小學論叢》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77.10
(八)十一劃
常秉義
1999《周易與曆法—週期循環的奧秘》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9.1
張震澤
1986《許慎年譜》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6.8
張榮明 主編
1994《道佛儒思想與中國傳統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3
張善文
1997《象數與義理》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1
張其昀
1998《「說文學」源流考略》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1
張高評
2002《春秋書法與史傳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1
張顯成
2000《先秦兩漢醫學用語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0.4
2002《簡帛語言文字研究》(第一輯)成都:巴蜀書社,2002.11
張其成
2003《象數易學》北京:中國書店,2003.6
張漢
2004《周易會意》成都:巴蜀書社,2004.4
許錟輝
1973《說文重文形體考》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62.3
郭沫若
2002《甲骨文字研究》(《郭沫若全集》第一卷)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陳遵媯
1984《中國天文學史》(第一冊)《緒論編.古代天文學史編》臺北:明文書局,民國73.2
1985《中國天文學史》(第二冊)《星象編》臺北:明文書局,民國74..5
1988《中國天文學史》(第五冊)《曆法.曆書》臺北:明文書局,民國77.11
陳久金、楊怡
1993《中國古代的天文與曆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3
陳久金
2001《帛書及古典天文史料注析與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1.5
陳鼓應
1994《易傳與道家思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9
陳壽祺
1995《五經異義疏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陳立中
1996《陰陽五行與漢語辭彙學》北京:岳麓書社,1996.1
陳東平
1997《出入「命門」—中國醫學文化學導論》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7.4
陳夢家
2004《漢簡綴述》北京:中華書局,2004.4
陳伯适
2006《漢易之風華再現—惠棟易學研究》(上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95.2
(九)十二劃
傅偉勳
1999《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乗佛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88.5
童忠良、谷杰、周耘、孫曉輝
2004《中國傳統樂學》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10
馮作民、宋秀玲譯註
1996《中國古代科學》(上下冊)臺北:星光出版社,1996.4
馮時
1996《中國天文考古錄》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9
2001《出土古代天文學文獻研究》臺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5
《中國天文考古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11
2005《天文學史話》臺北:國家出版社,2005.1
2006《中國古代的天文與人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1
黃永武
1972《許慎之經學》(上下)臺北:中華書局,民國61.9
黃德寬、常森
1995《漢字闡釋與文化傳統》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1995.10
黃龍祥
2002《中國針灸學術史大綱》(增修版)臺北:知音出版社,民國91.2
(十)十三劃
楊蔭瀏
1986《中國古代音樂史稿》(第一冊)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6.3
楊力
1991《周易與中醫學》(第二版)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4
楊琳
1996《漢語詞匯與華夏文化》北京:語文出版社,1996.7
楊學鵬
1998《陰陽五行——破譯.詮釋.啟動》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9
楊寬
2001《戰國史》(1997增訂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1.11
廖育群
1994《岐黃醫道》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4
廖名春
2004《《周易》經傳與易學史新論》濟南:齊魯書社,2004.2
董希謙、張啟煥主編
1988《許慎與《說文解字》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88.6
董光壁
1993《易學科學史綱》武漢:武漢出版社1993.12
葛兆光
1994《清華漢學研究》第一輯(葛兆光主編)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11
1998《七世紀前中國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中國思想史》第一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4
2004《思想史的寫法—中國思想史導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7
葉舒憲
1997《中國神話哲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4
葉舒憲、田大憲
1998《中國古代神秘數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3
詹鄞鑫
1991《八卦與占筮破解——探索一種數術文化》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5
2001《心智的誤區—巫術與中國巫術文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5
雷漢卿
2000《《說文》「示」部字與神靈祭祀考》成都:巴蜀書社,2000.3
(十一)十四劃
熊十力
1987《讀經示要》臺北:明文書局,民國76.9
甄志亞 主編
2000《中國醫學史》臺北:知音出版社,民國89.10
蒙文通
2006《經學抉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8
趙明、楊樹增、曲德來主編
1998《兩漢大文學史》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8.7
趙平安
1999《說文小篆研究》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8
鄢良
1994《三才大觀─中國象數學源流》臺北:明文書局,民國83年6
(十二)十五劃
劉九生
1989《循環不息的夢魘─陰陽五行觀念及其歷史文化效應》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9.12
劉長林
1991《中國系統思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4
劉筱紅
1994《神秘的五行》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4.8
劉耀中
1995《榮格》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4.9
劉志基
1996《漢字文化綜論》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9
劉玉建
1996《兩漢象數易學研究》(上、下)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9
劉敬魯
2001《中國古代的醫學》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4
蔡仲德
1993《中國音樂美學史》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2
蔣善國
1988《尚書綜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3
蔣英炬 主編
2000《中國畫像石全集1.山東漢畫像石》(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0.6
鄧立光
1993《象數易鏡原》成都:巴蜀書社,1993.11
鄧啟耀
1996《中國神話的思維結構》重慶:重慶出版社,1996.4
鄭均
2000《讖緯考述》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89.3
鄭文光
2002《中國天文學源流》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民國91.3
臧克和
1995《漢字取象論》臺北:聖環圖書有限公司,民國84.10
1996《中國文字與儒學思想》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9
1997《說文解字的文化說解》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8
臧克和、王平
2002《說文解字新訂》北京:中華書局,2002.9
(十三)十六劃
戴君仁
1980《梅園論學集》《戴靜山先生全集》(二)戴顧志鵷印行,民國69年
鍾肇鵬
《讖緯論略》臺北:洪葉文化事業公司,1994.9
錢穆
2003《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8
(十四)十七劃
戴念祖
1999《文物與物理》北京:東方出版社,1999.12
蕭兵
1990《黑馬:中國民俗神話學文集》臺北:時報出版公司,1990
1992《太陽英雄的神話奇蹟》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1
謝松齡
1991《天人象─陰陽五行學說史導論》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91.6
鄺芷人
1998《陰陽五行及其體系》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2
(十五)十八劃
薛公忱主編
1993《中醫文化研究.中醫文化溯源》南京:南京出版社,1993.10
魏子孝、聶莉芳、張燕著
2001《中醫藥學概論》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10
魏慈德
2002《中國古代風神崇拜》臺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2.4
駢宇騫、段書安編著
2003《本世紀以來出土簡帛概述》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92.3
駢宇騫
2005《簡帛文獻概述》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4
(十六)十九劃
龐樸
2002《郭店楚簡與早期儒學》臺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2.5
(十七)二十劃
蘇寶榮
2000《《說文解字》今注》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0.3
饒宗頤
2000《符號.初文與字母——漢字樹》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3
2003《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國92.10
(十八)二十一劃
顧文炳
1993《陰陽新論》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10
(十九)二十二劃
龔克昌
1990《漢賦研究》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90.5
龔鵬程
1999《漢代思潮》嘉義:南華大學,1999.8
貳、期刊
(一)四劃
王夢鷗
1971〈陰陽五行家與星歷及占筮〉(《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四十三本第三分(民國60.11)
王平
2002〈說文解字中的宇宙天文思想〉《北方論叢》2002年第2期
(二)六劃
朱積孝
1986〈《說文解字》的歷史文獻價值〉《殷都學刊》1986年第2期
(三)七劃
宋均芬
1997〈從《說文序》看許慎的語言文字觀〉《漢字文化》1997年第2期
宋瑋明
2001〈說文解字與許慎思想淺析〉《漢湘潭工學院學報》第3卷第2期(2001. 6)
李卉
1960〈說蠱毒與巫術〉《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9期(民國49.3)
李良達
1983〈《說文》部首次序及其「始一終亥」思想來源的探究〉,《古文字學論集》(1983)
李學勤
1983〈馬王堆帛書與《鶡冠子》〉《江漢考古》1983年第2期
2003 〈《說文》前敘稱經說〉《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綜合版)第2卷第2期(2003.6)
李零
1991〈楚帛書與“式圖”〉《江漢考古》1991年第1期(總第38期)
李弘毅
1994〈許慎與儒學斷想:從《說文》訓釋「人」「仁」談起〉《西南師範大學學報》1994年第2期
李海霞
2000〈《說文》的部類及其文化探索〉《松遼學刊.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2000.6)
汪寧生
1981〈從原始記事到文字發明〉,《考古學報》1981年第1期
(四)八劃
周藝
1989〈《說文解字》中的陰陽五行說〉《中南民族學院學報》 (哲社版) 1989年第2期
季旭昇
1998〈說一〉《第九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主辦,民國87.3.21-3.22)
林金泉
1981〈周易與陰陽五行思想〉《孔孟月刊》20卷1期(民國70.9)
1985〈齊詩學之三基四始五際六情說探微〉《成功大學學報》第20卷(民國74.7)
〈陰陽五行家思想究源〉《孔孟月刊》24卷1期(民國74.9)
1986〈詩緯星象分野考〉《成功大學學報》第21卷(民國75.11)
1988〈陰陽五行家思想之成立與流布〉《尉素秋教授八秩榮慶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77.10)
〈易緯「六十四卦流轉注十二之辰」表研究〉《漢學研究》第6卷第2期(民國77.12)
1993〈易緯德運說の歷數について〉,中村璋八 編《緯學研究論叢—安居香山博士追悼》(東京:平河出版社,1993.2)
2006〈卦氣配曆—惠棟《易漢學》卦氣說引曆推步條舉證〉《經學與文化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系主辦,2006.12.8
2007〈從河圖、洛書看中國傳統管理的終極理想〉「傳統文化與經營管理」學術研討會,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文學院,民國96.6.30,頁1-35。
林少雄
1996〈天人合一:中國祭祀禮儀的文化意蘊〉《社會科學》第二期(1996年)
林安梧
1997〈《揭諦》發刊詞——「道」與「言」〉《揭諦》創刊號,南華管理學院(1997.6)
(五)九劃
姚淦銘
2000〈漢字的哲學視界〉《蘇州鐵道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7卷第1期(2000.3)
2001〈《說文》編纂的《易》哲學視界〉,《辭書研究》2001年第5期
胡順萍
1995〈董仲舒之宇宙論─天與氣、陰陽五行彼此之關係〉《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專刊》4期(民國84.3)
祝敏申
1979〈試論說文解字及許慎學術思想的進步性〉《復旦學報》1979
2001〈許慎評傳〉《古文字研究》第21輯(2001.10)
(六)十劃
唐蘭
1957〈在甲骨金文中所見的一種已經遺失的中國古文字〉,《考古學報》1957年第2期
康建常
1989〈許慎的語言文字觀及其對《說文解字》的影響〉《殷都學刊》1989年第2期
郜積意
2001〈漢代今、古學的分析與一致—許慎《五經異義》初論〉《孔孟月刊》第39卷第12期(2001.8)
馬繼興、周世榮
1978〈考古發掘中所見砭石的初步探討〉《文物》1978年第1期
高婉瑜
2000〈試論《說文》中的陰陽五行〉《大陸雜誌》第101卷第6期(民國89.12)
(七)十一劃
張政烺
1948〈六書古義〉《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十本(民國37年)
1980〈試釋周初青銅器銘文中的易卦〉《考古學報》1980: 4
張濤
2001〈經學與漢代語言文字學的發展〉《文史哲》2001年5期(總第266期)
張強
2002〈漢前天人合一觀的歷史嬗變〉《陜西師範大學學報》第31卷第1期(2002.1)
郭沫若
1972〈古代文字之辯證的發展〉《文物》1972年第1期
許嘉璐
1995〈說正色─《說文》顏色詞考察〉《中國典籍與文化》1995年第3期
陳槃
〈古讖緯書錄解題〉(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十本(民國31)
〈古讖緯書錄解題〉(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十二本(民國37)
〈古讖緯書錄解題〉(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十七本(民國37)
〈讖緯釋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十一本(民國32)
〈讖緯溯源〉《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十一本(民國32)
〈秦漢間之所謂「符應」論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十六本(民國37)
〈論早期讖緯及其與鄒衍書說之關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二十本(民國37)
〈讖緯命名及其相關之諸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二十一本第一分(民國38)
陳五雲
1995〈漢代「六書」三家說申論〉《古漢語研究》1995年第3期(總28期)
2000〈《說文解字》和許慎語言哲學初探〉《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9卷4期(2000.11)
陳志信
1996〈論許慎作說文解字的意圖—一個思想史的解釋〉《大陸雜誌》第九十三卷第四期(民國85.10)
陳永豐
2000〈「說文解字」中的五行學說思想〉(香港)《樹仁學報》創刊號(2000.5)
陳平
2003〈「據形系聯」、「雜而不越」—《說文》部首間相互系聯方式試析〉,《北京教育學院學報》第17卷第1期(2003.3)。
(八)十二劃
黃永武
1971〈說文引易學宗孟氏考〉《東吳學報》第1卷第1期(民國60.9)
黃德寬、常森
1994〈《說文解字》與儒家傳統─文化背景與漢字闡釋論例〉《江淮論壇》1994年第6期
(九)十三劃
楊季康
1998〈從“春”字看漢字的文化意蘊〉《漢字文化》1998年第1期
楊天宇
2001〈略論漢代今古文經學的鬥爭與融合〉《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2期(2001.3)
鄒曉麗
1989〈論許慎的哲學思想及其在《說文解字》中的表現〉《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89年第4期
〈從《說文解字》部首的分類看許慎的文字觀〉《古漢語研究》1989年第3期(總第4期)
雷漢卿
1997〈《說文》“示部”字所反映的古代宗教文化釋證〉《四川大學學報》 (哲社版) 1997年第3期
雷紫翰
2000〈說文鼓字釋意辨析—兼言儒家經學對漢代學術的影響〉《蘭州大學學報》28卷第3期(2000年)
(十)十四劃
潘志峰
1998〈試論西漢時期神仙方術及陰陽災異思想與讖緯的興起〉《河北學刊》1998年 6月
(十一)十五劃
劉敦愿
1972〈漢畫像石上的針灸圖〉《文物》1972年第6期
劉東賢
1992〈五行三合局與納音說——讀饒宗頤《秦簡中的五行說與納音說》〉《江漢考古》1992年第1期(總42期)
劉道廣
1993〈漢畫的陰陽五行意識〉《漢聲》51期(民國82.3)
黎千駒
1997〈論《說文解字》中的陰陽五行學說〉《懷化師範學報》第16卷第4期(1997. 12)
(十二)十六劃
錢劍夫
1989〈試論《說文》和《緯書》的關係〉《古漢語研究》1989年第2期(總第3期)
賴貴三
1998〈符號與思維—由《周易》卦爻象反思文字意義的詮釋深度〉《第九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主辦,民國87.3.21-3.22)
2001〈許慎《說文解字》引《易》補釋與《易》理蠡探〉,《春風煦學集—黃慶萱教授七秩華誕受業論集》,民國90.4.8
龍廷
2001〈學與術:兩漢經學演進歷程的一個視角〉《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卷第2期(2001.6)
(十三)十七劃
蕭丹
1992〈五經無雙許叔重─許慎生平事蹟考〉《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2年第19卷第4期
謝棟元
1991〈簡析《說文解字》與中國古代文化〉《遼寧教育學院學報》1991年第4期
(十四)十八劃
雙木
1995〈釋說文解字中的干支字〉《新疆師範大學學報》1995年第4期
(十五)十九劃
龐子朝
1988〈許慎《說文解字》與陰陽五行說〉《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 1988年第5期
1995〈論《說文解字》的文化意義〉《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 1995年第5期
(十六)二十劃
饒宗頤
1972〈《太平經》與《說文解字》〉《大陸雜誌》第45卷第6期(民國61.12)
1988〈秦簡中的五行說與納音說〉《古文字研究》第14輯(1988年)
(十七)二十一劃
顧海芳
2002〈漢語顏色詞的文化分析—關於《說文解字》對青、白、赤、黑的說解〉《沙洋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年第4期
肆、學位論文
王璧寰《漢代天文學與陰陽五行說之關係》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9(1980)年
吳振鵬《陰陽五行之研究》香港:能仁學院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吳智雄《西漢前期經學思想研究》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92(2003)年new window
吳志鴻《兩漢哲學中宇宙論思想之研究》臺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92(2003)年new window
林金泉《周秦陰陽五行家思想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0(1981)年
林明正《《說文》陰陽五行觀探析及對後世字書之影響》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2001)年
林政言《讖緯學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7(1998)年new window
周鳳玲《《說文解字》與古代天文學》內蒙古:內蒙古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洪春音《緯書與兩漢經學關係之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91(2002)年new window
殷善培《讖緯中的宇宙秩序》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9(1990)年new window
殷善培《讖緯思想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4(1995)年new window
陳美華《說文干支字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3(1984)年
陳明宏《《說文》中之 巫術研究》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2003)年
蔡璧名《五行系統中的色彩》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0(1991)年
簡松興《西漢天人思想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7(1998)年
伍、學術網址
「簡帛網」http://www.bsm.org.cn/index.php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中心」http://www.gwz.fudan.edu.cn/list.asp?src_Typeid=2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