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陳顯微《周易參同契解》研究
作者:陳敏祥
校院名稱: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研究所
指導教授:林文欽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9
主題關鍵詞:內丹陳顯微周易參同契性命雙修周易參同契解南宋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3
道教神仙信仰的思想在時代遞嬗之際,促成內外丹修煉理論之形成與發展,東漢魏伯陽《參同契》一書的丹道思想理論,為內外丹思想各自提供了可供發揮闡述的養分,因此在後代陸續出現詮釋《參同契》的註本,在宋代四本《參同契》註本中,陳顯微的《周易參同契解》,正是此時期以內丹思想註解《參同契》的一部重要著作。
有關陳顯微《周易參同契解》一書的相關研究十分有限,因此只能從《道藏》、史書、地方志及陳顯微交遊對象之相關作品進行梳理分析,另從宋代煉丹風潮的社會現象方面做橫向的延伸與探索。在進入主題研究之前,先就宋前道教內丹學之發展做一陳述,作為了解陳顯微以內丹註解《參同契》的思想背景。其次,在陳顯微個人生平方面,就其籍貫維揚、淮陽二說之釐清與其人生平活動年代與上下限做一論斷;在《周易參同契解》的成書方面,對於其成書過程做一陳述。
陳顯微《周易參同契解》一書內容兼攝儒道釋三家思想,因此,在第四章就《周易參同契解》與儒道釋之關係進行探述。第五章談《周易參同契解》在體例上對前人註本的承繼與開創之處。第六章則以唐宋註本之丹道思想與《周易參同契解》內丹思想在承先啟後上的內容與特色析述。
本論文研究的結果,得到在註解《參同契》的體例的上,陳顯微《周易參同契解》中有兩項新創的特色,其一是更動《參同契》經文「象彼仲冬節」的次序,陳顯微的更動文序是在整個錯簡說的盛行下,丹道學者進行正誤的一項作為。其二,陳顯微在註解時大量地加入圖示,以圖輔說,是《參同契》詮釋史上的一大創舉,對後世註本的體例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就陳顯微註解《參同契》的丹道內容而言,則有五項特點,其一,他以「先天一炁」指稱金丹,內丹學的發展史上具有指標性的重要意義。其二,在三教思想融合之下,陳顯微提出「大丹之道乃《易》之宗祖」獨特的命題,將儒家大《易》之道置於大丹之道之下,提升了道教內丹道的地位。其三,在煉丹最關鍵的火候說法上,強調機與時掌握之重要。其四,在內丹學的性命雙修理論方面,陳顯微認為要延命養性,須先知性本正與命可正,修持心性之圓明則可與道合一,超脫成仙。其五,陳顯微以鍾呂神仙思想的「身外有身」言內丹修煉的還丹境界。
陳顯微《周易參同契解》的丹道思想,在守成之餘,亦有所新創,為「參同學」注入了豐富的思想內涵,對道教內丹學思想內容的充實,有十分值得肯定的貢獻。
參考書目
一、《道藏》類書(依冊數及書名筆畫排列)
(明)正統《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第二冊(宋)翁葆光註、陳達靈傳(元)戴起宗疏《紫陽真人悟真篇注疏》
第四冊
《丹經極論》
《玉谿子丹經指要》
《玉谿子丹經指要》
《玉清金笥青華秘文金寶內煉丹訣》
《西山群仙會真記》
《青華秘文》
《指玄篇》
《修真十書》
---《黃庭內景玉經註》
---《悟真篇》
第五冊《純陽帝君神化妙通記》
第十一冊《南華真經》
第十四冊《文始真經言外旨》
第十八冊
《唐鴻臚卿越國公靈虛見素真人傳》末附唐玄宗《御制真人碑》
《黃帝九鼎神丹經訣》
第十九冊
《九轉流珠神仙九丹經》
《九轉靈砂大丹》
《大洞煉真寶經九還金丹妙訣》
《大洞煉真寶經修伏靈砂妙訣》
《丹房須知》
《感氣十六轉金丹》
《諸家神品丹訣》
第二十冊
《古文龍虎上經註》
《周易參同契注》(陰長生注)
《周易參同契注》(容字號無名氏)
《周易參同契注》(映字號無名氏)
《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彭曉)
《周易參同契考異》(朱熹)
《周易參同契解》(陳顯微)
《周易參同契》(儲華谷)
《周易參同契發揮》(俞琰)
《周易參同契釋疑》(俞琰)
《道樞》
第二十一冊
《黃帝內經素問補註釋文》
第二十二冊
《雲笈七籤》
第二十四冊
《上陽子金丹大要》
《真人高象先金丹歌》
《還丹復命篇》
第二十五冊
《無上秘要》
第二十八冊
《抱朴子內篇》
《淮南鴻烈解》
第三十二冊
《諸真內丹集要》
第三十三冊
《海瓊問道集》
(清)賀龍驤校勘、彭文勤等纂輯:《道藏輯要》(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6)
第十冊 朱元育《參同契闡幽》
第十一冊 陳顯微《周易參同契解》
《中華道藏》第十六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胡道靜等主編之《藏外道書》(成都:巴蜀書社,1992)
第五冊
陳顯微《周易參同契解》
陸西星《周易參同契測疏》
白玉蟾《瓊琯白真人集》
《麻衣道者正易心法》
第九冊
陳致虛《周易參同契分章注》
第十九冊
《羅浮志》

二、古籍(按朝代先後排列)
(一)史書類
(漢)《漢書》(全12冊)(北京:中華書局,2002)
(晉)司馬彪撰 梁劉昭 注補《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03)
(唐)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後蜀)彭曉等撰:《周易參同契古註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
(宋)歐陽脩、宋祁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
(元)脫脫等撰《宋史》(北京:中華書局,2004)
(清)《明史》(北京:中華書局,2004)
(二)專書類
《老子四種》(台北:大安出版社,1999)
(漢)王充撰 劉盼遂集解《論衡集解》(台北:世界書局,1966)
(漢)京房:《京房易傳》 王雲五主編四部叢刊初編本,(台北:臺灣商務,1967)
(漢)應劭撰《風俗通義》(北京市:中華書局,1985)
(宋)《朱文公文集‧續集》(四部叢刊本)(台北:臺灣商務,1967)
(宋)《百部叢書集成》儲華谷撰《祛疑說》(板橋市:藝文印書館,1965)
(宋)李昉撰《太平廣記》
(宋)吳曾撰《能改齋漫錄》(台北:新興書局,1979)收於《筆記小說大觀》第二十九編
(宋)張伯端撰 王沐淺解《悟真篇淺解》(外三種)(北京:中華書局,1997)
(宋)張君房編 李永晟點校:《雲笈七籤》(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宋)鄭伯熊 鄭伯謙:周夢江校注《二鄭集》(上海:上海社會科學研究院出版社,2006)
(宋)黎靖德編 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2004)
(明)《稀見中國地方志彙刊》第42冊陳大科、戴耀修,郭棐等纂《廣東通志》(明萬曆二十九年刻本)
(清)胡渭:《易圖明辨》,《易學精華》(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年)
(清)惠棟撰 鄭萬耕點校《周易述 附易漢學 易例》(北京:中華書局,2007)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
(清)趙翼撰《陔餘叢考》(台北:華世出版社,1975)
(清)趙翼《廿二史劄記》(台北:華世,1977)
(清)孫衣言《甌海軼聞》上冊(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
(清)《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64)
(清)紀昀等總纂《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1975)
《大清一統志》
《文公易說》
《平齋集》
《朱子年譜》
《尚書全解》
《易緯‧乾鑿度》
《直齋書錄解題》
《洞霄圖志》
《皇極經世書解》
《祛疑說》
《崇文總目》
《晦庵集》
《漫塘文集》
(清)宋廣業纂輯《羅浮山志會編》卷四〈人物志一〉,收於《中國道觀志叢刊續編》第二十六冊(揚州:廣陵書社,2004)
(清)李琬修,齊召南、汪沆纂《中國地方志集成 浙江府縣志輯》第58冊,《乾隆溫州府志》(上海:上海書店,1993)
《中國歷史地圖集》第六冊《宋遼金時期》(北京:中國地圖出社,1996)
《新纂續藏經》──
《大佛頂首楞嚴經正脈疏》
《金剛經如是經義》
《禪宗頌古聯珠通集》
《大正藏》──《楞嚴經》

三、專書(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小柳司氣太著,陳斌和譯:《道教概說》(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0)
孔令宏:《宋明道教思想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
戈國龍:《道教內丹學探微》,(成都:巴蜀書社,2001)
戈國龍:《道教內丹學溯源》(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
王利器:《顏氏家訓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new window
王沐:《內丹養生功法指要》(北京:東方出版社,2008)
王承文:《敦煌古靈寶經與晉唐道教》(北京:中華書局,2002)
王明:《道家與道教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任繼愈主編《道藏提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朱伯崑:《易學發展史》(共四卷)第一卷(北京:昆侖出版社,2005)
朱越利:《道藏分類解題》(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
江淹:《江文通文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5年)
何俊、范立舟著《南宋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何寧:《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
余敦康:《漢宋易學解讀》(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
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第三冊(北京:中華書局,1980)
余嘉錫:《目錄學發微》(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李剛:《重玄之道開啟眾妙之門──道教哲學論稿》(成都:巴蜀書社,2005)
李養正:《道教概說》(北京:中華書局,1989)
李霞:《圓融之思──儒道佛及其關係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5)
沈志剛注譯:《鍾呂傳道集注譯‧靈寶畢法注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孟乃昌 孟慶軒輯編:《萬古丹經王〈周易參同契〉三十四家注釋集萃》(北京:華夏出版社,1993)
孟乃昌:《周易參同契考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東漢魏伯陽撰 清仇兆鰲集註《古本周易參同契集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俞琰:《席上腐談》(北京:中華書局,1985)卷下,收於《叢書集成初編》
後蜀彭曉、宋陳顯微、明蔣一彪撰《周易參同契通真義、周易參同契解、古文參同契集解》(北京: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
胡孚琛:《魏晉神仙道教》(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修訂本)(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容志毅:《中國煉丹術考略》(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8)
徐芹庭:《易學源流》上冊(台北:國立編譯館,1987)
袁康就:《鍾離內丹道德觀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
郝勤:《龍虎丹道──道教內丹術》(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
張其成:《易學與中醫》(北京:中國書店,2003)
張崇富:《上清派修道思想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4)
張廣保:《唐宋內丹道教》(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
張濤:《秦漢易學思想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5)
郭慶藩輯:《莊子集釋》(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
陳可冀 林殷:《國學舉要‧醫卷》(武漢市: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陳國符:《陳國符道藏研究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陳國符:《道藏源流考》(台北:祥生出版社,1975)
陳國符:《道藏經中外丹黃白法經訣出世朝代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陳攖寧:《孫不二女功內丹次第詩注》,收於胡海牙 武國忠編《陳攖寧仙學精要》上冊(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
陳攖寧:《道教與養生》(北京:華文出版社,1989)
章偉文:《宋元道教易學初探》(成都:巴蜀書社,2005.12)
曾傳輝:《元代參同學--以俞琰、陳致虛為例》(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
欽偉剛:《朱熹與參同契文本》(成都:巴蜀書社,2004)
賀龍驤校勘、彭文勤纂輯:《道藏輯要》,(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6)
黃暉:《論衡校釋》(台北:商務印書館,1964)
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到大乘佛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
楊伯峻:《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詹石窗:《易學與道教思想關係研究》(廈門市:廈門大學出版社,2002)
蒙文通:《蒙文通文集》第一卷《古學甄微》(成都:巴蜀書社,1987)
蓋建民:《道教科學思想發凡》(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劉國梁:《道教精萃》(長春市: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
劉國樑注譯、黃沛榮校閱:《新譯周易參同契》(台北:三民書局,2003)
潘雨廷、孟乃昌著《周易參同契攷證》(中國道教協會編 無出版年月)
蔡林波:《神藥之殤:道教丹術轉型的文化闡釋》(成都:巴蜀書社,2008)
盧央:《京房易傳解讀》(全二冊)(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
盧國龍:《道教哲學》(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
蕭漢明、郭東升:《周易參同契研究》(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
蕭漢明:《易學與中國傳統醫學》(北京:中國書店,2003)
霍克功:《內丹解碼──李西月西派內丹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鍾肇鵬:《讖緯論略》(瀋陽市:遼寧教育出版社,1991)
釋恆清:《佛性思想》(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new window
烟建華主編:《〈內經〉學術精粹析要》(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6)
《參同契正文 周易參同契考異 參同契疏略》,《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
《道教大辭典》(北京:華夏出版社,1994)
《道教內丹學探微》,戈國龍著,巴蜀書社,儒釋道博士論文叢書,2001年8月一版一刷

Kristofer Schipper and Franciscus Verellen主編的《道藏通考》The Taoist Canon-A Historical Companion to Daozang,(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4),vol. 2,p.704。

四、期刊論文(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丁原基:〈王獻唐先生著述考〉,(《國家圖書館期刊》2007年第1期),頁109。new window
戈國龍:〈《周易參同契》與內丹學的形成〉(《宗教學研究》2004年第2期),頁25。
吾妻重二:〈關於朱熹《周易參同契考異》〉,(《日本中國學會報》1984年第三十六集),頁178
李豐楙撰〈葛洪《抱朴子》內篇的「氣」、「炁」學說〉,收於楊儒賓主編的《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與身體觀》,頁535。
汪啟明:〈《周易參同契》作者新證(一)--從史料鑑別看《參同契》為齊人所著〉,《周易研究》2007年第1期,頁48。
胡孚琛撰〈道家與道教形氣神三重結構的人體觀〉,收於楊儒賓主編的《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與身體觀》(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7),頁171-172。
張中豹:〈外丹術的沒落與內丹術的興起〉,《體育學刊》1999年第6期,頁76。
許宗興〈寂滅與普照──談《圓覺經》的佛性論〉(華梵大學中國文學系第一屆生命實踐學術研討會論文‧2002.3.9),頁4。
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辯證的發展〉,收於王元化名譽主編 胡曉明、傅杰主編《釋中國》第四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
黃啟江:〈雲門宗與北宋叢林之發展〉,(《大陸雜誌》1994年第1期),頁7。
趙匡華:〈狐剛子及其對中國古代化學的卓越貢獻〉(《自然科學史研究》1984年第3期)
劉延剛:〈白玉蟾的三教合一思想及其宗教調適性〉(《宗教學研究》2004.第2期),頁156。
盧國龍:〈論唐五代道教的生機觀--《參同契》與唐五代道教的外丹理論〉,《道家文話研究》(北京,三聯書店,1997年),第十一輯,頁87。
蕭漢明:〈唐五代三種注《契》之作的外丹術異同合論〉,(《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第4期),頁118。
釋聖嚴:〈《教觀綱宗》緒論〉,(《中華佛學學報》2001年第十四期)new window

五、學位論文(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段致成:《道教丹道易學研究──以周易參同契與悟真篇為核心的開展》(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研所博士論文,2005)
張超然:《六朝道教上清派存思法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頁304
楊雅妃:《朱熹醫、易會通研究》(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
廖婉利:《虞翻易學思想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賴錫三:《道教內丹的先天學與後天學之發展和結構──「精、氣、神、虛」系統下的道論與氣論》(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6月)new window

六、網路論文
陳啟新:〈陳國符先生傳略〉,《道學研究》,2005年第1期(總第5期)。(http://www.daoismstudies.org/articles/90/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