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素養導向群文讀寫結合教學提升國小學童記敘文寫作表現及寫作態度之研究
作者:陳亭儒
作者(外文):CHEN,TING-JU
校院名稱: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語文教育學系碩博士班
指導教授:楊裕貿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9
主題關鍵詞:素養導向群文閱讀讀寫結合記敘文寫作表現寫作態度Literacy-OrientedGroup Reading TeachingConnection Between Reading and WritingNarrativeWriting PerformanceWriting Attitud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8
十二年國民教育課程綱要即將實施,教學現場仍面臨授課時數不足的問題,為解決學童普遍閱讀量不足、寫作表現與寫作態度低落問題,本研究提出一種創新教學,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語文領域―國語文》(教育部,2018)之閱讀、寫作「學習表現」及「學習內容」為依據,設計素養導向記敘文群文讀寫結合教學方案,並於教學現場進行教學,以了解此教學方案的成效。
研究採準實驗研究法,以苗栗縣某校四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一班為實驗組,另一班為控制組,實施八週的實驗教學。兩組學童分別於前、後測接受記敘文寫作和「國小學童記敘文寫作態度量表」測驗,寫作成品以「記敘文作文評分量表」評閱,並統計寫作字數,實驗組另接受「素養導向群文讀寫結合教學方案回饋問卷」,蒐集資料數據後並進行統計處理,探討素養導向群文讀寫結合教學方案對於國小四年級學生敘事類記敘文寫作表現及寫作態度的影響。研究結果如下:
一、素養導向群文讀寫結合教學能提升國小學童記敘文寫作表現,實驗組學童記敘文寫作成品在立意取材、結構組織、文句表達、基本格式、總分、字數的成績皆優於控制組且達顯著水準。
二、素養導向群文讀寫結合教學能改善國小學童記敘文寫作態度,實驗組學童寫作態度之知識、技能、情意表現後測皆優於前測且達顯著水準;實驗組學童寫作態度之知識、技能、情意表現同時也優於控制組且達顯著水準。
三、國小學童對於素養導向群文讀寫結合教學有正向的回饋。
並針對以上研究結果於寫作教學課程、教學現場、教材編製及未來研究提出相關建議。
Guidelines for the Twelve-Year-Basic-Education Curricula will be carried out in August 2019. Teachers encounter challenge and difficulty. Insufficient teaching hours and students’ low motivation and performance in reading and writing need to be solved. In this research, Literacy-Oriented Group Reading is used for improving students’ narrative writing performance and attitude.
This study adopts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Two classes of fourth graders are selected as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 The researcher implemented an 8-week experimental teaching. Pretest, posttest narrative writing, students’ writing attitudes and numbers of writing words are collected for analyzing data. Only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tudents use literacy group reading strategy and they fill out feedback forms.
The researcher found that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tudents get better performance in writing content, organization and skill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students.
Also the Literacy-Group- Connection Between Reading-and Writing teaching strategy helps learners improve in their writing knowledge, skills and attitudes.
Positive feedback proves Literacy-Group-Connection Between Reading-and Writing effective.
According to the above research results, relevant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in the writing teaching curriculum, teaching site, textbook preparation and developing relative Literacy-Group- Connection Between Reading-and-Writing curriculum is recommended for future study.
一、中文部份
丁有寬、戴汝潛、朱作仁、田本娜(1999)。丁有寬小學語文讀寫結合法。濟南市:山東教育。
于澤元、王雁玲、黃利梅(2013)。群文閱讀:從形式變化到理念變革〔J〕。中國教育學刊,2013(06),62-66。
毛綺芬(2007)。創思寫作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創造力及寫作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王兆寧(2018)。小學語文高段群文閱讀教學的理論與應用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河北師範大學,石家莊市。
王利紅(2017)。小學高年級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廣州大學,廣州市。
王妙萱(2009)。讀寫結合限制式寫作教學方案應用於國中八年級寫作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王志椒(2016)。群文閱讀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河南師範大學,新鄉市。
王奕婷(2019)。體育代理教師實施素養導向課程之多重個案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王建榮(2018)。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揚州大學,揚州市。
王玲玲(2016)。學科內整合的課堂教學設計研究以小學語文群文閱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京師範大學,南京市。
王家珍(1999)。讀寫結合的修辭教學對國小兒童寫作修辭能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縣。
王敏(2016)。小學群文閱讀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上海師範大學,上海市。
王翌蘋(2009)。自我調整策略發展寫作教學與概念圖寫作教學對提升國小六年級學生之寫作自我調整、寫作表現與寫作動機之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王婷瑋(2018)。基于統編教材的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魯東大學,煙臺市。
王然(2018)。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河北師範大學,石家莊市。
王琳(2018)。初中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議題設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四川師範大學,成都市。
王超(2018)。核心素養視野下高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山東師範大學,濟南市。
王楠(2017)。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洛陽師範學院,洛陽市。
王憶萱(2018)。實施素養導向之探究課程對國中七年級學生科學素養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王興桑(2017)。高中古詩文群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海南師範大學,海口市。
王璨(2017)。小學高年級群文閱讀教學的現狀與對策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揚州大學,揚州市。
王寵銘(2011)。Wiimote互動式電子白板融入限制式寫作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寫作態度與表現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
王寶珠(2018)。運用心智圖寫作教學對寫作態度與寫作表現影響之研究-以桃園市某國中七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縣。
仇小屏(2005)。限制式寫作之理論與應用。臺北市:萬卷樓。
田本娜(1995)。小學閱讀教學原理。載於國立臺東師範學院語教系主編:第一屆小學語文課程教材教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23-238。
安桂清(2007)。整體課程論〔M〕。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朱艷英(1994)。文章寫作學―文體知識部份。高雄市:麗文文化公司。
何三本(2002)。九年一貫語文教育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何文勝(2006)。語文能力結構初探。中文教育學會第三屆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中文教育學會:香港,30-46。
何縕琪(2017)。素養導向教學的設計與評量:以東部一所小學為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7,6(3),15-19。
吳佳珈(2013)。電腦化心智圖融入童詩寫作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生寫作成就、寫作態度與創造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吳靜怡(2018)。運用課文本位讀寫合一寫作教學促進國小三年級記敘文寫作能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吳璧純(2017)。素養導向教學之學習評量。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3),30-34。
吳璧純、詹志禹(2018)。從能力本位到素養導向教育的演進、發展及反思。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4(2),35-64。
吳璧純、鄭淑慧、陳春秀(2016)。以學生學習為主軸的生活課程素養導向教學。教育研究月刊,275(1) ,50-63。
吳雙(2015)。語文群文閱讀課堂教學模式建設(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廣西師範大學,桂林市。
呂美香(2013)。運用心智繪圖提升國小高年級學童寫作品質與寫作態度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宋浩珍(2018)。蔣軍晶群文閱讀課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山東師範大學,濟南市。
李佛海(2018)。群文閱讀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遼寧師範大學,大連市。
李忠瓊(2014)。小學語文教學中群文閱讀教學模式初探。中小學教學研究,09,15-16。
李虹佩(1999)。動態評量在國小六年級寫作教學上應用研究之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李祖文:關於「群文閱讀」教學的一些冷思考(2017年6月19日)。中國教育新聞網。2018年3月14日,取自:https://kknews.cc/education/9yvxqy8.html
李瑤(2017)。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實踐反思(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四川師範大學,成都市。
李慶忠(2014)。小學群文閱讀的價值及教學策略。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4(11),194。
李燕(2017)。淺談小學群文閱讀教學的價值、課型及策略。新課程(小學),2017(8),12。
李燕(2018)。群文閱讀在中學語文小說教學中的運用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重慶師範大學,重慶市。
杜小琴(2017)。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文本選用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杭州師範大學,杭州市。
杜玉玲(2018)。登高的群文閱讀教學設計與反思(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鞍山師範學院,鞍山市。
杜宜璇(2018)。十二年國教綜合活動領域童軍專長素養導向課程設計與實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谷瑤蓮(2016)。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湖南師範大學,長沙市。
來永桂(2018)。輔以群文閱讀的文本批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華中師範大學,武漢市。
周文君(2002)。「多元智能統整-合作-反省思考」寫作教學對國小學童寫作態度與寫作表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周雅玲(2010)。國小高年級學童寫作困難覺察與寫作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季秋菊(2014)。群文閱讀的價值及教學策略。小學語文教學,2014(23),12-13。
林秀雲(2010)。心智繪圖教學法應用在讀寫結合之行動研究-以A國民小學四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佩儀(2016)。故事續寫策略改善學生寫作態度之行動研究―以國中二年級作文教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宛靜(2013)。國小二年級學生實施繪本讀寫結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林珊妃(2018)。素養導向教學實踐於專題製作課程之行動研究 —以實用技能學程餐飲技術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餐旅大學,高雄市。
林雅惠(2019)。拼圖法合作學習融入國小五年級素養導向之社會學習領域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
林銀美(2005)。國小五年級國語科讀寫結合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邱景玲(2007)。鷹架式寫作教學對國小學童寫作成效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金冬萌(2018)。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的環節與實施步驟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合肥師範學院,合肥市。
姚虹(2018)。高中語文教學中的群文閱讀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閩南師範大學,漳州市。
柏亞群(2017)。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京師範大學,南京市。
柯志忠(2000)。社會互動寫作教學方法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寫作品質及寫作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柳夢迪(2017)。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河南大學,開封市。
洪靖雅(2011)。電腦化心智圖應用於寫作教學對國小五年級新住民子女寫作態度與寫作能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大學,臺南市。
倪文錦:語文核心素養視野中的群文閱讀(2017年7月17日)。語言文字報。2018年3月14日,取自:https://kknews.cc/education/me65zkz.html
倪曉雯(2013)。讀寫整合融入話題作文對國小六年級學生寫作表現及寫作動機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唐美蘭(2014)。在群文閱讀中走進魯迅。湖南教育,2014(3B),32。
夏丏尊、葉聖陶(2011)。文話:寫給中學生的作文與閱讀指導。臺北市:如果,大雁文化出版。
孫宜旺(2009)。部落格融入寫作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寫作學習成效與寫作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徐千惠(2019)。運用UbD模式設計與實施素養導向的學校本位課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昭宏(2019)。高中數學科素養導向教學與實作評量的實施對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策略影響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宛臻(2019)。素養導向教學融入高中地理科多元選修課程對學生行為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徐毓苓(2009)。多元智能寫作教學方案對國小六年級學童英文寫作能力、寫作態度、創造力與創造性傾向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徐瑞穎(2017)。初中拓展閱讀指導策略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京師範大學,南京市。
桂相平(2016)。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江西師範大學,南昌市。
涂芝嘉(2001)。國小三年級國語科讀寫結合教學之行動研究――以ㄚㄚ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秦佳君(2019)。高雄市某國中以合作學習教學模式實施素養導向的體育課之學習成效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耿振華(2018)。小學生群文閱讀的組文策略與方法。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8(2),237-238。
耿曉蓉(2018)。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山東師範大學,濟南市。
袁伶逸(2018)。群文閱讀對學習者高階思維發展的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西南大學,重慶市。
馬行誼(2015)。談國語文教科書的「讀寫結合」。語文教育論壇,2015(5),7-11。
高敬堯(2006)。國小學童記敘文的擴寫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高敬堯(2013)。大學應用文讀寫結合模式教學成效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18)。心理與教育測驗研究發展中心公布寫作測驗評分規準。取自:https://cap.nace.edu.tw/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5)。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領域課程綱要核心素養發展手冊。 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核心素養工作圈。
張俊杰(2018)。群文閱讀在高中散文教學中應用的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廣州大學,廣州市。
張春興(1975)。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益芳(2009)。國小教師寫作教學方法與國小六年級學生寫作態度關係之研究-以澎湖縣、臺南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張華真(2019)。素養導向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國小六年級數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虎尾科技大學,雲林縣。
張超(2016)。群文閱讀教學法在高中古代詩文教學中的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華中師範大學,武漢市。
張新仁(1992)。寫作教學研究―認知心理學取向。高雄市:復文圖書有限公司。
張嘉真(2009)。國小六年級國語教科書記敘文之篇章結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本國語文(國語文)。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國語文)。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8)。十二年國民教育課程綱要語文領域國民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語文領域―國語文。取自:https://www.naer.edu.tw/
盛芬(2016)。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理論及實踐探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湖北大學,武漢市。
章可欣(2018)。語文核心素養視野下小學群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上海師範大學,上海市。
莊淑娥(2006)。五年級讀寫結合之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許育健(2018a)。素養導向國語文評量設計實務。臺北市: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許育健(2018年10月16日b)。SLIM智慧語言教學模組設計。國語日報,第13版。
許育健(2018年4月10日c)。素養導向語文教學設計。國語日報,第13版。
許宜文(2007)。作文數位教材教學對國小學童寫作態度與寫作表現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連淑鈴(2003)。電腦看圖故事寫作對國小二年級學童寫作成效及寫作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郭生玉(1996)。心理與教育測驗(10版)。臺北市:精華出版社。
郭鈺(2018)。群文閱讀與中學語文魯迅作品教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華中師範大學,武漢市。
陳文琪(2001)。全語言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童批判思考、寫作表現和學習內發動機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教育大學,屏東市。
陳弘昌(2008)。國小語文科教學研究(二版)。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正治(2008)。國語文教材教法。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岑瑄(2014)。繪本結合限制式寫作教學提升國小一年級學生寫作態度與寫作能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陳明發(2003)。國小五年級讀寫結合修辭技巧合作學習教學方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陳欣希(2017年8月22日)。覺察閱讀需求建立自學基模。國語日報,第13版。
陳亭儒(2018a)。近四十年臺灣博碩士寫作論文之研究動向。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106學年度第一學期研究生論文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陳亭儒(2018b)。國語文素養導向寫作教學提升國中學生寫作表現之研究。載於靜宜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十二年國教暨108課綱學術研討會論文集(71-87)。臺中市:靜宜大學。
陳亭儒(2019)。群文讀寫教學提升國小學生記敘文寫作表現及學習態度之研究。育達科技大學學報,(47),137-160。
陳姵君(2018)。十二年國教素養導向之書法教學新場域—以臺中市海線三所國小書法社團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
陳禹彤(2019)。高中英語教師素養導向教學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陳玲(2016)。小學語文群文閱讀與寫作整合的教學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西南大學,重慶市。
陳涌湘(2017)。呂思勉語文教學觀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湖南大學,長沙市。
陳傑昇(2018)。十二年國教素養導向單元課程設計與實施之研究─以綜合活動領域童軍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婷婷(2017)。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設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上海師範大學,上海市。
陳靖文(2015)。大學說明文讀寫整合教學方案成效評估(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陳鳳如(1998)。閱讀與寫作整合的寫作歷程模式驗證及其教學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曉寧(2018)。新習程環境下小學過程化寫作課程的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閩南師範大學,漳州市。
陳諭蓁(2006)。曼陀羅創造性寫作教學方案對國小學生寫作表現、寫作態度、創造力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韻如(2010)。讀報教育提升低年級學童寫作能力和寫作態度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崔正升、 郝建瑩(2018)。我國傳統誦讀法的文章學價值-兼談黎錦熙寫作教育誦讀觀的獨特性。語文建設,(34),12-16。
傅正玲(2007)。中國語文能力。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單立超(2017)。基于設計的學習(DBL)理論和方法在小學群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魯東大學,煙臺市。
彭麗君(2018)。以焦點討論法提升國中學生核心素養導向口語表達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智庫百科:學習遷移(Transfer of learning)。智庫百科網。2019年4月2日,取自:https://wiki.mbalib.com/zh-tw/
曾佩綺(2008)。量表診斷寫作教學法對國小四年級學生寫作態度與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
曾郁芳(2013)。讀寫結合的過程導向寫作模式運用於低年級寫作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市。
游淑媛(2016)。多元化作文教學對國中生寫作態度與寫作表現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縣。
覃建巧(2003)。綜合閱讀與寫作實現教學上的讀寫連接。黅南民族師範學院學報,2003(04),50-98。
賀琳杰(2015)。初中語文小說單元整體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四川師範大學,成都市。
黃一凡(2018)。群文閱讀視域下的初中語文詩歌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江西師範大學,南昌市。
黃秀琪(2012)。閱讀行為與寫作態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黃冠淳(2019)。國小中年級說明文讀寫整合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美虹(2010)。國小六年級實施心智繪圖融入讀寫結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茂在、吳敏而(2017)。探索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自然科學素養導向教學設計。教育研究月刊,275(1),1-12。
黃音萍(2018)。UbD核心素養導向課程設計之行動研究—以國小社會領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
黃凱雯(2011)。國小三年級學生讀寫結合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黃國珍(2019)。閱讀素養:黃國珍的閱讀理解課,從訊息到意義,帶你讀出深度思考力。臺北市:親子天下。
黃愛文(2008)。讀者理論對閱讀教學的指導〔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08(1),52。
黃鈺珊(2018)。某國中體育班跳繩活動課程之素養導向教學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
黃耀陞(2019)。國中九年級學生對數學素養導向標準本位評量的解題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楊佳(2016)。小學語文群文閱讀策略改進的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西北師範大學,蘭州市。
楊坤堂、張世彗、李水源、吳純純(2005)。國小兒童書寫語文能力診斷測驗(2版)。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楊明娟(2015)。行動學習融入寫作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在寫作態度與寫作學習成效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康寧大學,臺南市。
楊芬(2018)。農村初中運用群文閱讀進行散文教學的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江西師範大學,南昌市。
楊裕貿(2010)。寫作教學。載於王珩、周碧香、施枝芳、馬行誼、彭雅玲、楊淑華、楊裕貿、劉君、魏聰祺、蘇伊文(主編),國語文教學理論與應用(第二版)(259-311)。臺北市: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楊裕貿(2011)。議論文讀寫整合教學對國小學童閱讀與寫作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楊裕貿(2017)。十二年國教國語文課綱「記敘文本」學習重點探析。第四屆國語文教學論壇發表之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楊裕貿(2018)。「苗栗國語輔導國語文研習工作坊」(研習講義)。2018年4月,中和國小,苗栗縣。112。
楊靜(2018)。基于讀寫結合目標的群文閱讀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華中師範大學,武漢市。
葉家妤(2009)。國小三年級記敘文寫作之教學實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葉雪枝(1999)。後設認知寫作策略對國小四年級記敘文寫作能力提升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葉興華(2018年3月14日)。素養導向教學―教對、教會、教好。國語日報,第13版。
董家雯(2018)。閃亮我的未來―國中綜合活動領域素養導向生涯發展教學設計與實施(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縣。
詹淑惠(2012)。讀寫結合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與寫作表現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臺中市。
廖亦君(2011)。創造思考寫作教學法對國二學生寫作態度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廖俞雲(2010)。國中國文讀寫結合教學設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廖曉茹(2018)。高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華中師範大學,武漢市。
趙厚玉(2003)。語文教育學的現代闡釋。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趙建豐(2005)。網路質性評量系統之設計與發展及實施成效-以國小寫作評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教育大學,屏東縣。
趙清(2017)。群文閱讀教學模式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實踐與探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貴州師範大學,貴陽市。
趙雅靜(2018)。赤壁賦教學內容的探究及設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上海師範大學,上海市。
劉佳玟(2007)。創造思考作文教學法對國小五年級學童在寫作動機及寫作表現上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劉佳音(2017)。高中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的實踐與思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湖南師範大學,長沙市。
劉忠惠(1996)。寫作指導(下)—文體實論。高雄市: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劉亭妤(2011)。創造思考融入國小四年級閱讀與寫作整合教學方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劉娟(2018)。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實踐偏失與對策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魯東大學,煙臺市。
劉渼(1997)。劉勰《文心雕龍》文體論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劉嘉萍(2011)。整合歷程的限制式寫作教學對提升國小六年級學生寫作表現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
劉榮華(2012)。小學群文閱讀教學的價值、課型及策略。教學月刊小學版(語文)(11),6-10。
劉瑩(2009):讀而優則寫──論童話之「讀寫一貫」教學策略。國文天地,(293),4-16。
劉淼(2011)。作文心理學。北京:高等教育。
歐鴻志(2017)。國文科素養導向課程實踐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蔡宗陽(2001)。文心雕龍探賾。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有限公司。
蔡怡然(2017)。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江西師範大學,南昌市。
蔡清田(2014)。國民核心素養:十二年國教課程改革的DNA。臺北市:高等教育。
蔡清田、陳延興(2013a)。國民核心素養之課程轉化。課程與教學季刊,16(3),59-78。
蔡清田、陳延興(2013b)。國民核心素養的課程發展意涵。課程研究,8(1),1-13。
蔡詩韻(2007)。Blog應用於國小寫作教學對六年級學生寫作能力與寫作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蔡曉楓、陳靜儀(2018)。素養導向議論文本教案實例設計。中等教育,69(2),80-88。
蔣文婷(2018)。高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雲南師範大學,昆明市。
蔣軍晶(2012)。語文課上更重要的事:關於單篇到群文的新思考〔J〕,人民教育,2012(12),30-33。
蔣軍晶(2016)。讓學生學會閱讀:群文閱讀這樣做。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蔣蔚芳(2009)。「讀寫鏈」研究。上海市: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鄭莉文(2010)。專題導向學習融入寫作對國小三年級學生寫作成效及寫作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鄭博真(1996)。寫作修改教學策略對國小學生寫作修改表現、寫作修改能力、寫作品質和寫作態度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臺南市。
燕秋實(2018)。小學群文閱讀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信陽師範學院,信陽市。
盧昌菊(2018)。高中文言文群文閱讀的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廣西師範大學,桂林市。
盧春霞(2016)。多角度組文多層次指導—群文閱讀組文策略略談〔J〕,新課程(小學),2016(03),133。
盧鑫(2018)。群文閱讀對小學生閱讀興趣的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西南大學,重慶市。
蕭怡文(2009)。故事結構分析策略在國中讀寫結合教學之應用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賴東佑(2011)。體驗式寫作融入班刊製作對國小高年級學生寫作成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賴蕙謙(2010)。電子化寫作教學對於學生在寫作態度與寫作表現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薛思琪(2017)。初中語文課內外閱讀內容整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京師範大學,南京市。
謝雯婷(2010)。國小六年級課文篇章結構之重構與讀寫結合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韓梅波(2017)。單元整組視閾下群文閱讀文本群建構的實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杭州師範大學,杭州市。
藍順德(2006)。教科書政策與制度。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魏伶如(2012)。國小學生寫作知識、寫作態度與寫作表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羅秋昭(2007)。國小國語科教材教法(三版)。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蘇鳳萍(2016)。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群文閱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廣州大學,廣州市。
龔玉雲(2015)。國小二年級讀寫整合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市。
龔麗(2017)。小學語文群文閱讀實施現狀調查分析—以杭州市上城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杭州師範大學,杭州市。


韓雲亮(2017)。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下課堂策略的研究(研究計畫編號 AYZXKT1625 ) 。安陽市:基礎教育教學研究專案。

二、外文部份

Annika, A., Ake, G. (2013). Improving literacy skills through learning reading by writing:The iWTR method presented and tested. Computers & Education, 67, 98-104.
Bakhtin, M. (1973). Problems of Dostoevsky's Poetics, trans. R. W. Rostel, Ann Arbor. MI: Ardis.
Beach, R., &Friedrich, T. (2008). Responsetowriting. InC. A. acArthur, S. Graham, & J. Fitzgerald(Eds.), Handbook of writing research (pp.222-234). New York, NY:Guilford Press.
Beckett, D. (2008). Holistic competence: Putting judgments first. Asia Pacific Education Review, 9(1), 21-30.
Bodrova, E. & Leong, D. J. (1996). Tools of mind: The Vygotskian approach to early childhoodeducation. Ohio:Merrill.
Borich, G. D. (2004).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5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Pearson Education.
Bruning, R., & Horn, C. (2000). Developing motivation to write.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5(1), 25-37.
Daiute, C. (1983). Writing, Creativity and Change .Childhood Education, 59(4), 227-231.
Dale, E. (1946). The cone of experience. In Audio-visual methods in teaching. (pp. 37-51). New York: Dryden Press.
Dale, E. (1969). Audio-Visual Methods in Teaching, 3rd ed., (pp. 108) Holt, Rinehart &;Winston,New York.
Dale, E. (1953). What does it mean to communicate? AV Communication Review, 1(1), 3-5.
Dick, W. , Carey, L., & Carey, J.(2009).The systematic design of instruction(7th ed.). Boston: Pearson.
Ellis, S. (2003). Story-writing,Planning and Creativity. Reading Literacy and Language, April, 27-31.
Fitzgerald, J., & Shanahan, T. (2000). Reading and writing relations and their development.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5(1), 39-50.
Flower, L., & Hayes, J. R.(1980). The dynamics of composing: Making plans and juggling constrains. In L. W. Gregg, & E. R. Sternberg (Eds.), Cognitive processes in writing. Hilla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Flower, L., & Hayes , J. R.(1981). Plans that guide the composition process. In C. H. Fredericksen & J. F. Dominic(Eds.), Writing: Volume2. Hillsdale, NJ: Erlbaum.
Gagné, E. D. (1985).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school learning. Boston, MA: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Gallimore, R., & Tharp, R. (1990). Teaching mind in society: Teaching, schooling, and literate discourse. In L.C. Moll (Ed.), Vygotsky and education: Instructional implications and applications of sociohistorical psychology (pp.175-205).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iovanni Parodi(2007). Reading-writing connections: Discourse-oriented research. Reading and Writing, 20(3) .
Graha, S., & Harris, K. R. (2000). The role of self-regulation and transcription skills in writing andwriting development.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5, 3-12.
Graham, S., & Harris, K. R. (2005). Writing better: 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teaching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Baltimore, MD: Paul H. Brookes.
Hartman, D. K. (1995). Eight readers reading: The intertextual links of proficient readers reading multiple passages.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30(3), 520-561.
Hayes, J. R. (1996). A new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cognition and affect in writing. In C. M. Levy, & S. Ransdell (Eds.), The science of writing: Theories, Methods,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Applications(pp.1-27).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Hidi, S., & Boscolo, P. (2006). Motivation and writing. In C. A. MacArthur, S. Graham, & J. Fitagerald(Eds.), Handbook of writing research (pp. 144-157).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Idami, Z. (2015). Using Cooperative Integrated Reading and Composition to Teach Writing. English Education Journal, 6(4), 538-547.
Illeris, K. (2009). Competence, learning and education: How can competences be learned, and how can they be developed in formal education? In K. Illeris (e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competence development: Developing skills and capabilities ( pp. 83-98). New York: Routledge.
Juel, C. (1988). Learning to read and write: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54children from first through fourth grad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0(4) , 437-447.
Kaufman, J. C.(2002). For Whim the Words Flow: A Review of Writing in flow.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36(3), 221-224.
Krech, D., & Crutchfield, R. S. (1948). Theory and problems of social psychology. New York, NY, McGraw-Hill.
Lam, S. F., & Law, Y. K. (2007). The roles of instructional practices and motivation in writing performanc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75(2), 145-164.
McCutchen, D. (2011). From novice to expert: Implications of language skills and writing relevantknowledge for memory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writing skill. Journal of Writing Research, 3(1),51-68.
Oyao, S. G. Holbrook, J., Rannikmäe, M., & Pagunsan, M. M. (2015). A competence-based science learning framework illustrated through the study of natural hazards and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37(14), 2237-2263
Palincsar, A.S., Brown, A. L., & Campione, J. C. (1993). First-grade dialogues for 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use. In E.A. Forman, N. Minick, & c. A. Stone(Eds.), Contexts for learning: Sociocultural dynamics in children’s development(pp.251-27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avlik, L. (2002). Structured Imagination and the Writing of Creative Stories.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36(2), 117-137.
Perkins, D. & Salomon, G. (1994). Transfer of learning.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pp. 6452-6457). Oxford: Elsevier.
Reid, J. M. (2000). The process of composition. White Plains, NY: Longman.
Rokeach, M. (1968). Beliefs, Attitudes, and Values : A theory of organization and change. San Francisco : Jossey-Bass.
Saddler, B., & Graham, S. (2007).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riting knowledge and writingperformance among more and less skilled writers. Reading & Writing Quarterly, 23, 231-247.
Shanahan, T., & Lomax, R. G. (1986). An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theoretical models of the reading–writing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8(2),116.
Shanahan,T. (1984). Nature of the reading-writing relation: An exploratory multivariate analysi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76(3),488-477.
Shanahan,T., & Lomax, R. G. (1986). An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theoretical models of the reading-writing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8(2), 116-123.
Spandel, V. (2008). Creating young writers: Using the six traits to enrich writing process in primary classrooms. Boston: Pearson Allyn and Bacon.
Stephens,J(1992). Not by words alone: language,intertextuality,society. Language and Ideology in Children’s Fiction. London: Longman.
Stephens, J. (1992). Not by words alone: Language, intertextuality, society. In J. Stephens, (Ed.), Language and ideology in children’s fiction, 18.
Steve, Graham, Xinghua Liu, Brendan Bartlett, Clarence Ng Karen R. Harris, Angelique Aitken, Ashley Barkel, Colin Kavanaugh, Joy Talukdar(2018). Reading for Writing: A Meta-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Reading Interventions on Writing.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88(2), pp. 243–284 Retrieved May 25, 2019 from https://doi.org/10.3102/0034654317746927.
Tomlinson, C. A. (2017). How to differentiate instruction in academically diverse classrooms. ASCD.
Tompkins, G. E. (1994). Teaching writing: Balancing process and product (6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Education.
Vygotsky, L. S. (1978).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M. Cole, V. John-Steiner, S. Scribner and E. Souberman, ed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Vygotsky, L. S. (1986). Thought and language. (A. Kozulin ed. and trans.). Cambridge, MA: MIT Press.
Whiteman, M. F. (2001). What We Can Learn from Writing Research. Theory Into Practice, 19(3), 150-156.
Wigfield, A., & Guthrie, J. T. (1997). Relations of children's motivation for reading to the amount and breadth or their read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9(3), 420.
Wilkie, C. (1996). International Companion Encyclodpedia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NY: Routledg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