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新村」社會到革命聖地:福建上杭古蛟地區的歷史與記憶
作者:趙樹岡
作者(外文):Chao, Shu-Kang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人類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莊英章
陳祥水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0
主題關鍵詞:歷史記憶聖地黨員知識分子紅色旅遊古田會議址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84
這本論文透過「歷史」與記憶面向,探討古田從「新村」到革命聖地的過程,國家如何形塑革命的神聖性,以及地方社會、不同的團體及個人,如何攀附或重新詮釋這種神聖性。藉由討論古田革命聖地形塑過程,我試圖說明國家或統治階層雖然有建立革命歷史神聖性、神聖空間的霸權,但歷史或過去,以及神聖性的論述都受到文化規範(norms)的制約,而不是可以無限塑造的象徵來源。這不表示文化決定歷史與過去的論述,而是這些論述都有一個內在的文化框架。我將從文化的角度,探討個人稱之為嵌入的(embedded)歷史或傳統,也就是不同團體或個人如何透過各種不同媒介或形式,將文化傳統嵌入在民族主義及革命神聖性的論述中。在這個過程中,黨員知識分子扮演類似傳統仕紳的角色,將代表黨國正當性的論述,吸納入地方社會。
參考書目
一、方志、族譜與宗族資料
曾曰瑛、李紱,《汀州府志》(乾隆十七年修,同治六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
張廷球、徐銑纂修,《龍巖州志》(乾隆三年)(龍巖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整理,福州:福建地圖出版社,1987)。
蔣廷銓纂修,《上杭縣志(康熙二十六年〔1687〕十二卷刻本)》,收錄於《清代孤本方志選》(北京:線裝書局,2001年)。
丘復,《上杭縣志》(1938年,龍巖:上杭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2004年重印)。
龍巖地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龍巖地區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上杭縣志編纂委員會,《上杭縣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廖步宵,《閩粵贛武威廖氏族譜》(鉛印本,1936)。
廖道南等,《古田武威廖氏東興堂族譜》(石印本,民國九年)。
張炤謙等,《閩杭張氏宗譜》(石印本,民國八年)。
賴馨,《賴氏家譜》(手抄本,民國十七年)。
廖氏武威郡閩杭古田廖氏族譜編纂委員會,《廖氏武威郡閩杭古田廖氏族譜,1996》。
古田松陽賴氏族譜編委會,《古田賴氏族譜,2004》。
中國廖氏族譜武威花公世系編纂委員會編,《中國廖氏族譜:武威(花公世系)》(2005)。
福建省賴氏宗祠管委會,〈福建省賴氏標公陵園〉(2006)。
武威廖氏花公陵園修建委員會編,〈武威廖氏花公陵園修建紀念冊〉(2007年)。
武威廖氏花公陵園修建委員會編,《武威廖氏花公陵園修建紀念冊》(2007)。
廖氏武威郡花公裔孫聯誼會古田分會編,《廖氏武威萬源祠》(2007)。

二、檔 案
福建省檔案
福建省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福建省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農村經濟調查計畫之一:閩西土地改革實況調查綱要〉(1945),福建省檔案館:36-13-3458。
〈福建省人民政府關於龍巖專區經過土地革命地區有關土地改革若干實施辦法規定〉(手抄原稿),福建省檔案館:101-5-571。
中共龍巖地委,〈中共龍巖地委致省委函〉,(手寫書信,1955年7月16日),福建省檔案館:101-5-785。
中共龍巖地委,〈中共龍巖地委關於蘇維埃時期分配的土地基本上保留在農民手中地區的土地改革問題的報告〉(1954年3月19日)。
〈福建省委關於頒發土地證的指示〉(1954年4月2日),福建省檔案館:101-1113-2.1。
〈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關於劃分農村階級成分的決定〉(1950年8月4日)。福建省檔案館:101-1113-2.1。
趙亦松,〈關於上杭工作概況報告〉(1928年7月9日),《福建文件》3,頁136-137。
龍巖地委,〈中共龍巖地委關於當前老區工作幾點補充通知〉(1966年1月11日),福建省檔案館。
中共福建省委辦公廳、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05-2010年福建省紅色旅遊發展規劃綱要〉,(閩委辦[2005]70號)。

上杭縣檔案
上杭古蛟鄉村建設委員會,〈上杭古蛟鄉村建設委員會三年計畫綱要〉(1942年),上杭縣檔案館:98-1-1。
上杭古蛟鄉村建設委員會,〈上杭古蛟鄉村建設委員會組織章程〉(1942年),上杭縣檔案館:98-1-1。
人民解放軍閩西義勇軍行動委員會,〈全銜通知〉(義政山字第二十號)(1949年5月25日),上杭檔案館:3-1-1。
賴欽安,〈成立雲田支會電文〉(1949年6月2日),上杭縣檔案館:3-1-3。
蛟洋區公所,〈張潤姑飼養金蠶案〉,(1952年3月16日),上杭檔案館:87-1-15。
上杭縣第七區土改工作隊,〈上杭縣第七區土改工作總結報告〉(1951年4月3日),上杭縣檔案館:87-1-9-1。
上杭縣古蛟區,〈上杭縣古蛟區「三八」婦女結工作彙報〉(1952年3月25日)
上杭縣第七區委,〈今後方針任務報告〉(1952),上杭縣檔案館:85-1-2。
上杭縣第七區,〈上杭縣第七區五月份綜合性工作總結報告〉(1952年10月6日),上杭縣檔案館:86-1-2。
上杭縣人民政府第七區公所報告,〈上杭縣第七區革命遺址蛟洋文昌閣修建費預算書〉(1953年1月24日),上杭檔案館。
上杭縣老區辦公室,〈上杭縣老區辦公室為表揚老區人民革命傳統及光榮保存了蘇維埃時期各種革命文物,發贈紀念章、毛主席相片、毛主席提詞〉(1953年2月7日),上杭縣檔案館:38-1-1。
上杭縣第七區,〈上杭縣第七區貫徹婚姻法工作總結〉(1953年4月25日)
中共上杭第七區委會,〈傅柏翠的政治材料〉(1953年9月6日)。
上杭縣第七區委,〈上杭縣第七區第二次城鄉物資交流總結〉(1953年),上杭縣檔案館:99-1-19。
上杭縣人民委員會辦公室,〈關於檔案工作和處理人民來信工作情況報告(57)杭辦字第008號〉,上杭縣檔案館:33-1-135。
上杭縣第七區委,〈上杭縣第七區第二次城鄉物資交流總結〉(1953年)。上杭縣檔案館:99-1-19。
福建省老區辦公室,〈通知蒐集老區人民革命鬥爭故事由(老辦字第00588號)〉(1953年11月17日),上杭縣檔案館:33-1-164。
修建古田會議址工作委員會,〈修建古田會議址工作初步計畫(手抄、油印本)〉(1954),上杭縣檔案館(98-1-4.1)。
上杭縣第十三區委,〈上杭縣第十三屆春節文娛活動基本總結〉(1954年2月21日)。
古田鄉人民政府,〈上杭縣第十三區古田鄉情況調查報告〉(1954年4月4日),上杭縣檔案館:98-1-27。
〈古田鄉情況調查報告〉(1954年4月),上杭檔案館:98-1-27。
第十三區公所,〈修建古田會址計畫〉(1955.3.17),上杭縣檔案館:38-1-8。
上杭縣人民委員會、老區辦公室,〈本縣:「修建古田會址、才溪光榮亭及道路、學校等計畫」〉(1955),上杭縣檔案館:38-1-8。
土改小組,〈上杭縣第十三區古田鄉土改遺留問題情況調查報告〉 (1954年4月),上杭縣檔案館:98-1-27。
「古田區 鄉處理土改遺留問題賠罰款意見表」、「古田區 鄉處理土改遺留問題倒算意見表」、「上杭縣 鄉處理土改遺留問題地主、富農、工商業家分戶登記表」
袁永珍,〈我的情況自述〉(1955年7月14日),中共古蛟區委幹部自傳,上杭縣檔案館(98-1-6)。
上杭縣第十三區古田鄉人民政府,〈賴振祥債利生活者材料〉(1955年10月3日),上杭縣檔案館:98-1-27。
上杭縣雲田鎮人民政府、中國共產黨雲田區雲田支部、雲田鎮處理落後鄉工作組,〈上杭縣古田區雲田鎮處理土改遺留問題工作總結〉(1955年11月6日),上杭縣檔案館:99-1-35。
中共古田鄉黨支部、改造落後鄉工作組,〈上杭縣古田鄉土改保留地區處理土改遺留問題工作總結報告〉(1955年11月8日),上杭縣檔案館:98-1-27。
上杭縣古田區,〈上杭縣古田區幹部擴大會議中關於檢舉揭發控訴傅柏翠叛徒和地主封建勢力罪惡行為的初步整理〉(1955年11月30日),上杭縣檔案館。
龍巖專署老區辦公室,〈關於修建古田會址問題兩點初步意見〉,(1955年7月4日,類似公文的函件),上杭縣檔案館:38-1-8。
龍巖專署老區辦公室,〈關於修建古田會址意見〉,(1955年9月15日,類似公文的函件),上杭縣檔案館(38-1-8 1955)。
龍巖區專員公署,〈地委劉□□關於古田會址的修建意見〉(1955.12.14),上杭縣檔案館(38-1-8 1955)。
龍巖區專員公署老區辦公室,〈批復古田會議址撥款問題〉(1955.12.16),上杭縣檔案館(38-1-8 1955)
中共古田區委,〈中共古田區委關於古田地區土改補課及生產合作〉(1956年2月9日),上杭縣檔案館:98-1-21。
上杭縣檔案館,〈關於堅決反右傾狠狠鼓幹勁實現處理人民來信來訪工作大躍進的報告〉(1959.8.27),專區工作會議文件之三,上杭縣檔案館:33-1-164。
丘官華,〈丘官華自傳〉(1956年1月),中共古蛟區委幹部自傳,上杭檔案館:98-1-50。
上杭縣古蛟區公所,〈上杭縣古蛟區公所關於報請撥款修建革命文物蛟洋文昌閣的報告〉(1957年11月6日),上杭檔案館。
中共龍巖地委,〈關於張昭娣同志的錯誤事實和檢查交待情況的報告〉(1960年5月27日),上杭縣檔案館:15-2-243。
上杭縣人民委員會,〈關於辦好農村俱樂部大力開展春節文娛活動的通知〉(1962年12月26日),上杭縣檔案館:33-1-213。
福建省文化局,〈關於古田蘇家坡的樹槐堂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問題〉(1962年2月20日),上杭檔案館:33-1-213。
上杭縣人民委員會,〈關於蘇家坡樹槐堂與革命遺址列為我縣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1962年3月30日),上杭檔案館:33-1-213。
上杭縣委,〈關於大力開展農村文娛宣傳活動,迎接1963年元旦,並積極做好春節文娛活動準備的通知〉(1963年12月11日),上杭縣檔案館:33-1-213。
上杭縣人委,〈縣人委關於禁止生產和銷售迷信品問題的通知〉(1964年12月3日),上杭縣檔案館:33-1-289。。
上杭縣人委,〈縣人委關於處理庫存迷信品的通知〉(1964年12月3日),上杭縣檔案館:33-1-289。
上杭縣民賴雅卿、郭東娣、邱榮新等人來函。附於上杭縣人委,〈縣人委關於禁止生產和銷售迷信品問題的通知〉(1964年12月3日),上杭縣檔案館:33-1-289。
龍巖專屬,〈上杭縣人委轉發「專屬關於教育人民群眾在清明前後不要祭祠拜墓的通知」〉(1965年3月30日),上杭縣檔案館:33-1-289。
上杭縣政府,〈關於過一個革命化春節的佈告〉(1966年1月11日),上杭縣檔案館:33-3-300。
上杭縣人民委員會辦公室,〈關於修理革命烈士紀念碑等經費的報告〉(1962年8月9日),上杭縣檔案館:33-1-200。
上杭縣人民委員會辦公室,〈關於羅化成、賀文選、丘熾雲等烈士的建墓經費和遷葬追悼會的報告通知〉(1962年8月9日),上杭縣檔案館:33-1-200。
第十三區公所,〈修建古田會址計畫〉(1955.3.17),上杭縣檔案館(38-1-8 1955)。
上杭縣人民委員會辦公室,〈提供檔案資料大利用,為建設社會主義革命服務」〉(1959年2月23日),上杭縣檔案館:33-1-164。
邱大文、邱金發,〈利用為綱、花果豐碩(上杭縣人民委員會辦公室縣:關於文書檔案工作的材料〉)(1959年2月23日, 手抄 複寫),上杭縣檔案館:33-1-164。
上杭縣檔案館,〈關於堅決反右傾狠狠鼓幹勁實現處理人民來信來訪工作大躍進的報告〉(1959.8.27),專區工作會議文件之三,上杭縣檔案館:33-1-164。
上杭縣委辦公室,《群眾反映》(發行起迄日期不詳)。
上杭縣盧豐畲族鄉人民政府,〈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廖花墓園」再徵地協議〉(2007年元月28日)。
上杭縣盧豐畲族鄉人民政府,〈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廖花墓園」徵地協議〉(2006年4月3日)。

古田會議紀念館資料室
謝耀承,〈閩西革命紀念館、古田會議紀念館籌建前後的一段(1960-1970年)回憶〉(2005年01月19日),古田會議紀念館資料室:2-0247。
翟忠華,〈翟忠華同志談原省文管會支書韓閱書達中央同志的意見〉,(1971年3月25日),古田會議紀念館資料室。
古田會議會址修繕復原陳列工作組,〈「古田會議」會址復原資料:調查材料原始記錄〉,(1964年4月11日),古田會議紀念館資料室
古田會議會址修繕復原陳列工作組,〈「古田會議」會址復原陳列資料:古田老革命、羣眾座談會記錄〉,(1964年4月12日),古田會議紀念館資料室
古田會議會址修繕復原陳列工作組,〈「古田會議」情況調查訪問記錄〉,(1964年5月31日至6月5日),古田會議紀念館資料室
古田會議會址修繕復原陳列工作組,〈「古田會議」會址復原陳列調查材料〉,(1964年7月10日),古田會議紀念館資料室
古田會議會址修繕復原陳列工作組,〈訪問楊至成同志記錄整理稿〉,(1964年11月12日),古田會議紀念館資料室
陳述祖,〈福建省上杭縣概況〉(1945年10月)(古田會議紀念館資料室, 6-0030)。
古田會議會址修繕復原陳列工作組,〈訪問宋裕和同志記錄〉,(1970年12月5日),古田會議紀念館資料室
賴毅,〈關於古田會議的一點回憶〉,原載(1960年12月28日)《解放軍報》,古田會議紀念館資料室
羣眾座談會記錄》廖雲揚發言(1964年4月12日)《訪問劉型同志紀要》(1970年11月4日),古田會議紀念館資料室
古田會議會址修繕復原陳列工作組,〈訪問楊至成同志記錄整理稿〉(1964年11月12日),古田會議紀念館資料室
雷實標,〈傅柏翠叛亂分子及古蛟革命的中斷〉(1955.05),古田會議紀念館資料室(3-0730)。
古田會議紀念館資料室,〈偉大領袖毛主席在古田會議前後形象〉(1971.05),古田會議紀念館資料室:03-0827。
友仁,〈傅柏翠欺騙和威脅下的北四區群眾〉,《杭武縣蘇反白色恐怖運動週特刊》(1931.04.18),古田會議紀念館資料室:01-0468。
中共永定區委,〈反對社會民主黨的決議〉(1931年5月3日)。
張子君等,〈土地革命時期上杭古田共青團組織的建立及其活動情形〉(1960.03.31),古田會議紀念館資料室(5-4-0124)。
古田會議紀念館,〈在閩西偉大革命實踐活動調查資料:古田會議調查材料〉》(類3字0891號〔第二集〕(1969年12月),〈1964.5.31—1964.6.5〉
韓涵,〈福建省第六區行政督察專員出巡報告書〉,(中華民國二十七年八月)。
邱林忠整理,〈傅柏翠同志談閩西革命鬥爭的一些情況〉;〈訪問傅柏翠整理材料〉,(1976年6月3-9日紀錄);古田會議紀念館整理,
上杭縣檔案館編,〈林彪副主席在古田會議前後形象〉(1972年2月整理),古田會議紀念館資料室:3-0828;
上杭縣檔案館編,〈林彪親率紅四軍一縱隊在閩西為捍衛毛主席革命路線而鬥爭〉(1971年2月整理),古田會議紀念館資料室:5-4-0308。
上杭縣檔案館編,〈紅軍在贛南閩西(編寫故事素材)〉,古田會議紀念館資料室:5-4-0252。
上杭縣檔案館編,〈偉大領袖毛主席在古田會議前後形象〉(1971年5月),古田會議紀念館資料室:3-0827。
上杭縣檔案館編,〈戰地黃花分外香:毛主席在蘇家坡的活動片段〉(1969),古田會議紀念館資料室:5-4-0511。
上杭縣檔案館編,《上杭縣古田會議址情況介紹》(1959年1月)。古田會議紀念館:雜-46。
上杭縣檔案館編,〈毛主席在閩西偉大革命實踐活動調查資料:古田會議調查材料〉》〔第二集〕(1969年12月),〈1964.5.31—1964.6.5〉,古田會議紀念館資料室:類3字0891號。
上杭縣檔案館編,〈偉大領袖毛主席在古田會議前後形象〉(1971.05),古田會議紀念館資料室:03-0827。
古田會議紀念館整理,〈省政協常委傅柏翠先生談閩西革命鬥爭情況〉(1978年8月17.18日)
古田會議會址修繕復原陳列工作組,〈「古田會議」情況調查訪問記錄〉,(1964年5月31日至6月5日),古田會議紀念館資料室
古田會議會址修繕復原陳列工作組,〈「古田會議」會址復原陳列資料:古田老革命、羣眾座談會記錄〉,(1964年4月12日),古田會議紀念館資料室
古田會議會址修繕復原陳列工作組,〈「古田會議」會址復原陳列調查材料〉,(1964年7月10日),古田會議紀念館資料室
古田會議會址修繕復原陳列工作組,〈「古田會議」會址復原資料:調查材料原始記錄〉,(1964年4月11日),古田會議紀念館資料室
古田會議會址修繕復原陳列工作組,〈訪問宋裕和同志記錄〉,(1970年12月5日),古田會議紀念館資料室
古田會議會址修繕復原陳列工作組,〈訪問楊至成同志記錄整理稿〉(1964年11月12日),古田會議紀念館資料室
古田會議會址修繕復原陳列工作組〈古田會議會址復原陳列調查材料〉(1964年7月10日)。
林雲偉,〈賴根基同志回憶記錄〉(1972年4月27日),古田會議資料室:3-0671。
劉寶聯,〈訪古田大隊賴根基紀錄〉(1977年11月3日),古田會議資料室:3-0670。
張子今、廖廣淵回憶,〈「古田會議」會址復原資料:調查材料原始記錄〉(1964年4月11日),
張子君、廖修、官道崇談話記錄,〈土地革命時期上杭古田共青團組織的建立及其活動情況〉(1960年3月31日),古田會議紀念館:5-4-0124。
陳少雲,〈閩西革命歌謠〉,古田會議紀念館資料室:7-0007。
陳仲光、李金祥、李北華,〈毛主席在閩西偉大革命實踐活動調查資料〔第二集〕〉(1969年12月),古田會議陳列館資料室:類3字0891號。
陳仲光、李金祥、李北華,〈古田會議情況調查訪問記錄〕〉(1964年6月10日),古田會議陳列館資料室:5-4-0113號。
陳述祖,〈福建省上杭縣概況〉(1945年10月),古田會議紀念館資料室:6-0030。
傅佐滋發言,〈古田會議會址復原陳列資料:古田老革命、羣眾座談會記錄〉(1964年4月12日)。
傅柏翠,〈傅柏翠給中共閩西特委的信〉(1930年),古田會議紀念館資料室:1-0557。
提問廖兆藩,古田會議四十周年籌備處資料組編印〈毛主席在閩西偉大革命實踐活動調查資料〉(1969年12月);〈賀子珍在閩西活動情況:採訪廖肇藩整理資料〉。
雷時標發言,〈古田會議會址復原陳列資料:古田老革命、羣眾座談會記錄〉(1964年4月12日)。
雷實標,〈傅柏翠叛亂分子及古蛟革命的中斷〉(1955.05),古田會議紀念館資料室(3-0730)。
廖雲揚發言,〈古田會議會址復原陳列資料:古田老革命、羣眾座談會記錄,廖雲揚發言〉(1964年4月12日上午)。
謝木東回憶,〈「古田會議」情況調查訪問記錄〉(1964年5月31日至6月5日)。,古田會議資料室:5-4-0310。
謝星明回憶〈「古田會議」情況調查訪問記錄〉(1964年5月31日至6月5日)。,古田會議資料室:5-4-0310。
廖壽仁回憶,〈古田會議情況調查訪問記錄〉(1964年5月31日至6月5日),古田會議資料室:5-4-0310。
廖壽仁回憶,〈古田會議會址復原陳列資料:古田老革命、羣眾座談會記錄〉(1964年4月12日)。
古田會議會址修繕復原陳列工作組,〈訪問楊至成同志記錄整理稿〉(1964年11月12日)。
古田會議會址修繕復原陳列工作組,〈訪問劉型同志紀要〉(1970年11月4日)。

福建師範大學檔案
舊省民監,〈訪問傅柏翠記錄〉,(陳一琴、洪仁富、翁仁發整理,1969.9月12.13.16日)。
〈省政協常委傅柏翠先生談閩西革命鬥爭情況〉(1978年8月17.18日)、〈上杭初期革命鬥爭情況〉(無年代)。
〈南昌起義到古田會議〉,(石家莊高級步校黨史教研室翻印,1979年7月12.13.14)。
〈回憶紅軍與國民黨19路軍的關係〉、〈毛主席紅四軍進入閩西活動的經過〉,以上無年代、訪問者。

福建省外檔案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政府文告,〈人民委員會對於赤衛軍及政府工作人員勇敢參戰而受傷殘廢及死亡的撫卹問題的決議案〉,《紅色中華》(1932年9月13日)。
〈中共中央批復浙江省委關於執行「中共中央關於改造落後鄉工作的指示」的意見〉(1955年3月9日)
毛澤東,〈毛主席對福建公安廳關於鎮壓反革命工作報告的批示〉(1951.4.7),摘自川西黨委,〈毛主席對鎮壓反革命的批示和指示〉(1951.5.1)。
中共省委辦公廳編,〈中共中央批復浙江省委關於執行「中共中央關於改造落後鄉工作的指示」的意見〉(1955年3月9日),《中央關於劃分農村階級成分的補充規定》(1964年10月)。
毛澤東,〈中央對福建省委「繼續貫徹鎮壓反革命的計畫報告」的批示〉(1951.1.28),摘自川西黨委,〈翻印毛主席黨中央關於鎮壓反革命問題給各地的指示〉(1951.2.7)。
〈關於劃分農村階級成分的補充規定(草案)〉(1951.3.7)。引自中共浙江省委辦公廳翻印之《中央關於劃分農村階級成分的指示》
國家檔案局、教育部、文化部,〈關於協助編好「中國家譜綜合目錄」的通知〉,國檔會字(1984)7號。
〈河南省委關於當前農村社會主義教育運動情況的報告〉(1963年4月15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2004-2010全國紅色旅遊發展計畫規劃綱要〉。
毛澤東,〈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1945年5月2日。
〈關於農村社會主義教育的兩個問題的報告〉(1963年4月10日)。
毛澤東,〈毛主席對福建公安廳關於鎮壓反革命工作報告的批示〉(1951.4.7),摘自川西黨委,〈毛主席對鎮壓反革命的批示和指示〉(1951.5.1)。

三、黨史與文史資料
乃 平
1949 十五年前中共在閩贛邊區。收錄於社會1(11):8。
上杭民歌編輯小組
1973 上杭民歌。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上杭縣旅遊產業發展委員會編
2004 福建上杭之旅。龍巖:上杭縣旅遊局。
孔永松、林天乙
1982 閩贛路千里:紅軍轉戰閩贛與創建閩西根據地的鬥爭。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共上杭縣委組織部等
1989 中國共產黨福建省上杭縣組織史資料(1926年12月~1987年12月)。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中央檔案館編
1981 解放戰爭時期土地改革文件選編(1945-1966)。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
中央檔案館、福建省檔案館編
1984福建革命歷史文獻彙集(閩西)1928~1936。
中共福建省黨史資料徵集編輯委員會
1983-86 福建黨史資料。
中共龍岩地委黨史資料徵集研究委員會編
1987 閩西革命根據地史。北京:華夏出版社。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彙編
1986 文史資料選輯(第一輯)。北京,中央文史出版社。
古田會議紀念館編
〔年代不詳〕 閩西革命史文獻資料(1~8)
古田會議紀念館編
2005 相約聖地:古田會議紀念館建館40週年紀念畫冊。
古田會議紀念館編
閩西革命史文獻資料(1~8)。
李迎春等
2007 品味上杭,福州:海潮攝影藝術出版社。
林仁芳、傅如通、符維建
2007 走進龍巖叢書:紅色閩西。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007 走進龍巖叢書:風情閩西。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馬庚存
1993 從遵義到衡陽,劉濤(編)《大串連》,頁190-191。北京:知識出版社。
姚鼎生
1995 曲折前半生:傅柏翠傳。北京:中央黨史出版社。
陳明睿、傅柒生
1997 古田鑄軍魂:古田會議紀念館,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叢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書版社。
陳賽文、黃寧、傅柒生
1995 傅柏翠。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
章振乾
1996 閩西農村調查日記:1945年4月-7月。福州:中國政協福建省委員會編。
傅柒生
2003 冬韵新曲。北京:作家出版社。
2004 軍魂:古田會議記實。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2006 古田會議論文集。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黃宏、林仁芳
2007 古田精神。北京:人民出版社。
黃祖洪、陳志濤
1999 古田會議會址維修、復原及保護管理記實。收錄於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福建省龍巖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閩西文史資料(第一輯),頁1。龍巖,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福建省龍巖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
廈門大學出版社
1993 古田之光。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傅柏翠
1985 土地革命時期上杭北四區農民武裝鬥爭,福建文史資料第7輯。福州:中國政協福建省委員會編。
謝春池、何永先、劉少雄
1996 崛起的聖地:中國老區第一鎮古田啟示錄。廈門:鷺江出版社。
蔣伯英
1988 閩西革命根據地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6 鄧子恢傳。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鄧子恢與中國農村變革。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蔣伯英主編,
1991 福建革命史(上、下)。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劉濤(編)
1993 大串連。北京:知識出版社。
劉雲山
1997 培養愛國主義之情,激發報國之志:寫在百個愛國主義示範教育基地系列叢書出版之際,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叢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書版社。
燕 帆
1993 大串連:一場史無前例的政治旅遊。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
福建人民出版社編輯部編
1960 閩西歌謠。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衷梅英
2005 龍巖紅色旅遊別有韻致。龍巖市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導遊詞編委會,龍巖市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導遊詞。龍巖:龍巖市旅遊局。
〈土改工作中怎樣做好保護文物古蹟〉,《文物》(1951年1月)。
〈中央人民政府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先後撥欵二億六千萬元修建在福建省的革命遺址和歷史上的名勝古蹟〉,《文物》(1953.01)
〈古田會議會址和決議〉,《文物》(1964年):10-11。
〈國務院關於公布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1961年3月4日)〉,《文物》(1961:4-5):7-12。
和平,〈我國博物館史的幾則珍貴資料〉,《文物》8.9(1960):6)。
龍巖市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導遊詞編委會
2005 龍巖市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導遊詞。龍巖:龍巖市旅遊局。
無撰者
古蛟詩選(手抄本)。
無撰者
《福建革命歷史文獻彙集》。

四、學術著作
山本真
2007革命と福建地域社會:上杭縣蛟洋區の地域のエリ--ト傅柏翠に著目して。刊於三田史學會編,史學4(75):33-44。
王明珂
2001 歷史事實、歷史記憶與歷史心性。歷史研究5:136-147。
王斯福(Stephan D.R. Feuchtwang )
1997 序。刊於王銘銘著,社區的歷程:溪村漢人家族的個案研究,頁1-5。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王業鍵
1987 十八世紀福建的糧食供需與糧價分析。陳春聲譯。刊於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7(2):69-85。
王銘銘
1997 一個閩南村落的家族、社會與國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5:51-120
竹內實
2005 文化大革命觀察。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
宋永毅編
2007 文化大革命:歷史真相與集體記憶。香港:田園書屋。
杜維運
2000 史學方法的承舊與創新。學術史與方法學的省思,頁13-26。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沈松橋
1997 我以我血薦軒轅:黃帝神話與晚清的國族建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8:1-77
沈潔
2006 「反迷信」話語及其現代起源。史林2:30-42。
房學嘉
1996 客家源流探奧。台北:武陵出版社。
周作人
1919 日本的新村。新青年》(6.3):266-277。
林開世
2003 風景的形成與文明的建立。台灣人類學刊2003:1(2):1-38。
松本一男
1996 客家人的力量。台北:國際村文庫。
洪長泰
2003 新文化史與中國政治。台北:一方出版有限公司
2007 空間與政治:擴建天安門廣場。冷戰國際史研究IV,頁138-173,華東師範大學國際冷戰史研究中心編。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科大衛、劉志偉
2000 宗族與地方社會的國家認同:明清華南地區宗族發展的意識型態基礎。歷史研究3(2000年):3-14。
徐賁
2007 全球傳媒時代的文革記憶:解讀三種文革記憶。刊於《文化大革命:歷史真相和集體記憶,頁934-935。香港:田園書屋。
2007 懷舊物品與文革記憶。刊於文化大革命:歷史真相與集體記憶,頁982-1003。香港:田園書屋。
翁紹耳
1941 福建省墟市調查報告。紹武:私立協和大學農學院農業經濟系。
陳小雅
2007 毛澤東的「品牌化」、神話及其退化:「毛澤東熱」透視。刊於文化大革命:歷史真相與集體記憶,頁972。香港:田園書屋。
張富美
1992 清代典買田宅律令之演變與台灣不動產交易的找價問題。刊於陳秋坤、許雪姬編,台灣歷史上的土地問題。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張鴻祥
2003 長汀城關傳統社會研究。香港:國際客家學會、海外華人硏究社、法國遠東學院。
莊英章
2002 試論客家學的建構:族群互動、認同與文化實作。廣西民族學報24(4):40-43
郭志超
2000 清理資料來源是鑒別舊志所載的重要方法:以明代閩西南設「撫瑤土司」說辨正為例。中國地方志3(2000):61-63。
陳支平
1998 客家源流新論:誰是客家人。台北:臺原文化出版社。
陳永發
2001 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台北:聯經出版社。
2009 新村夢碎:從蔣中正、傅柏翠到毛澤東。(未出版)。
陳耀煌
2008 傅柏翠與民國時期閩西地區的改革與革命。(未出版)
傅衣凌
1982 明末清初閩贛比鄰地區的社會經濟與租佃關係。刊於明清社會經濟史論文集,頁339-340。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 明史新編。台北:昭明出版社。
勞格文
1997 序,刊於社區的歷程:溪村漢人家族的個案研究,王銘銘著。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黃宗智
1992 三角洲小農家庭與鄉村發展。北京:中華書局。
1994 長江三角洲小農家庭與鄉村發展。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黃道炫
2005 1920-1940年代中國東南地區的土地占有:兼談地主、農民與土地革命。刊於一九二○年代的中國,頁266-284。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楊開道
1930 新村建設。上海:世界書局。
楊彥杰
1996 閩西客家宗族社會研究。香港:國際客家學會、海外華人硏究社、法國遠東學院。
楊彥杰主編
1997 閩西的城鄉廟會與村落文化。香港:國際客家學會、海外華人硏究社、法國遠東學院。
1998 汀州府的宗族廟會與經濟。香港:國際客家學會、海外華人硏究社、法國遠東學院。
2000 閩西北的民俗宗教與社會。香港:國際客家學會、海外華人硏究社、法國遠東學院。
2002 長汀縣的宗族、經濟與民俗。香港:國際客家學會、海外華人硏究社、法國遠東學院。
楊慶堃
1976儒家思想與中國宗教之間的功能關係,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趙樹岡
2003 當代鳳陽花鼓的村落:一個華北農村的人類學研究。台北:唐山出版社。
2008 國家代理人筆下的基層社會:從檔案看地方「歷史」。發表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主辦,「歷史視野中的中國地方社會比較研討會」(2008年12月17-19日)。
劉大可
2002 閩西武北的村落文化。香港:國際客家學會、海外華人硏究社、法國遠東學院。
劉永華
1993 宋元以來閩西社會的土客之爭與佃農鬥爭。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 (1993):36-40。
劉青峰
1996 文化大革命:史實與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蔣炳釗
1995 試論客家的形成及其與畬族的關係。刊於莊英章、潘英海合編,臺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二),頁285-298。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錢杭
1998 當代中國農村宗族聯宗的性質、過程及其變化趨勢:對浙江省平陽縣陳姓聯宗的考察。刊於莊英章、潘英海編,華南農村社會文化論文集,頁149-190。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001 血緣與地緣之間:中國歷史上的聯宗與聯宗組織。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謝重光
1999[1995] 客家源流新探。台北:武陵出版社。
2001 客家形成發展史綱。廣州:華南理工大學。
羅香林
1933 客家研究導論。廣州:興寧希山書藏。
譚偉倫、曾漢祥編
2005 連州的傳統經濟、宗教與民俗。香港:國際客家學會、海外華人硏究社、法國遠東學院。
顧頡剛編
1928 妙峰山。廣州:中山大學。
Girard, Rene
2002 替罪羊(Le Bouc emissaire)。馮壽農譯。北京:東方出版社。
Crang, Mike
2003 文化地理學(Cultural Geography)。王志弘、余家玲、方淑惠譯。台北:巨流出版公司。
Abercrombia, Thomas
1998 Pathways of Memory and Power: Ethnography and History among An Andean People. Madison: Wisconsin University Press.
Adama, Kathleen
1997 Nationalizing the Local and Localizing the Nation Ceremonials, Monumental Displays and National Memory-Making in Upland Sulawesi, Indonesia. Museum Anthropology 210: 113-130.
Adams, Kathleen
1997 Nationalizing the Local and Localizing the Nation Ceremonials, Monumental Displays and National Memory-Making in Upland Sulawesi, Indonesia. Museum Anthropology210:113-130.
Alonso, A. M.
1988 The Effects of Truth: Representations of the Past and the Imagining of Community. Journal of Historical Sociology 1(1):33-57.
Anagnost, Ann
1997 National Past-Time: Narrative, Representation, and Power in Modern China. Durt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Anderson, Benedict
1985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f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Norfolk: Theford Press Limited.
Appadurai, Arjun
1981 The Past as a Scarse Resource. Man 16:201-219.1996 Modernity at Large: Culture Dimension of Globalization.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Averill, Stephen C.
2006 Revolution in the Highland: China’s Jinggangshan Base Area. Lanham: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
Axel, Brian Keith ed.
2002 From the Margins: Historical Anthropology and Its Futures. Durham and Lond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Brundage, Fitzhugh
2000 Introduction: No Need but Memory. In Fitzhugh Brundage ed., Where These Memories Grow: History, Memory, and Southern Identity. Pp. 1-28. Chapel Hill: North Carolina Press.
Burke, Peter
1989 History as Social Memory. In Thomas Butler ed., Memory: History, Culture and Mind. Pp. 97-113. Oxford: Basil Blackwell Ltd.
Chan, Anita, Richard Madsen & Jonathan Unger
1984 Chen Village Under Mao and Deng. Berkeley: California University Press.
Chen, Yung-fa
1986 Making Revolution: The Communist Movement in Eastern and Central China.Berkeley: California University Press.
Climo, J. Jacob & Maria G. Cattell
2002 Social Memory and History: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Walnut Creek: AltaMira Press.
Cohn, Bernard S.
1982 History and Anthropology: The state of Play. 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 22:192-221.
1987 An Anthropologist Among the Historians and Other Essays. Delhi: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ohn, Bernard
1981 Anthropology and History in the 1980s: Toward a Rapprochement. Journal of Interdisciplinary History 7(2): 272-252.
Connerton, Paul
1989 How Societies Remembe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onstable, Nicole
1996 Introduction: What does it mean to be Hakka? In Nicole Constable, ed., Guest People: Hakka Identity in China and Abroad, pp.3-35.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Coser, Lewis
1992 Introduction: Maurice Halbwachs 1877-1945. In On Collective Memory. Lewis A. Coser, ed.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Daves, Natalie Zemon, & Randolph Starn
1989 Introduction. Representations 26: 1.
Davis, Natalie Z.
1988 The Possibilities of the Past. Journal of Interdisciplinary History 7(2): 267-275
The Hollow Crown: Ethnohistory of an Indian Kingdom.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Dirks, Nicholas
2002 Annals of the Archive: Ethnographic Notes on the Sources of History. In Brian Keith Axel ed., From the Margins: Historical Anthropology and Its Futurs. Pp. 47-65. Durham and Lond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Duara, Prasenjit
1995 Rescuing History from the Nation: Questioning Narratives of Modern China.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of Press
Erbaugh, Mary S.
1992 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Hakkas: The Chinese Revolution as a Hakka Enterprise. The China Quarterly 132: 937-968.
1996 The Hakka Paradox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xile Eminence, and Public Silence. In Nicole Constable ed., Guest People: Hakka Identity in China and Abroad. Pp. 196-230. Seattle: Washington University Press.
Faure, David
1986 The Lineage as a Cultural Invention: The Case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Modern China 15(1): 4-36.
Fentress, James and Chris Wickham
1992 Social Memory.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Foster, Robert ed.
1995 Nation-Making: Emergent Identities in Postcolonial Melanesia. Ann Arbor: Michigan University Press.
Fox, Richard ed.
1990 Nationalist Ideologies and the Production of National Cultures. Washington: American Anthropological Association.
Halbwachs, Maurich
1980 The Collective Memory. Francis Ditter and Vida Y. Ditter, trans.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1992 On Collective Memory. Lewis A. Coser, ed.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89 The Collective Memory. Translated by Frances Ditter & Vida Y. Ditter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Handelman and Shamgar-Handelman
1990 Shaping Time: The Choice of the National Emblem of Israel. In E. Ohunki-Tierney ed., Culture Through Time: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es. Pp. 193-226.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Handler, Richard
1988 Nationalism and the Politics of Culture in Quebec. Madison: Wisconsin University Press.
Harrell, Steven
2001 The Anthropology of Reform and the Reform of Anthropology: Anthropological Narratives of Recovery and Progress in China.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30: 143.
Hobsbawm, Eric
1983 Introduction: Invention of Tradition. In 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 Eric Hobsbawn & Terence Ranger eds. Pp. 1-14.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odgkin, Katharine & Susannah Radstone
2006 Memory, History, Nation: Contested Pasts. New Brunswick and London: Transaction Publishers.
Huang, Philip C. C.
1995 Rural Class Struggle in the Chinese Revolution: Representational and Objective Realities from the Land Reform and Culture Revolution. Modern China 12(1): 111.
Hubbert, Jennifer
The Long March to Modernity: Intellectuals, Generations and Moral Authority in Post-Mao China.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h. D Dissertation.
Hutton, Patrick
1993 History as an Art of Memory. Hanover: New England University Press.
Jenkins, Keith
1991 Re-thinking History. New York: Routledge.
Jin, Jung
1996 The Temple of Memories: History, Power, and Morality in a Chinese Village.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Leach, Edmund
1965 Political Systems of Highland Burma: A Study of Kachin Social Structure. Boston: Beacon Press.
Leong, Sow-Theng
1997 Migration and Ethnicity in Chinese History: Hakka, Pengmin and Their Neighbors.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Liu, Xin
2000 In One’s Own Shadow: An Ethnographic Account of the Condition of Post-Reform Rural China. Berkeley: California University Press.
Mueggler, Eric
2001 The Age of Wild Ghosts: Memory, Violence, and Place in Southwest China. Berkeley: California University Press.
Naquin, Susan & Chun-fang Yu
1992 Pilgrims and Sacred Sites in China. Berkeley: California University Press.
Naquin, Susan
1992 The Peking Pilgrimage to Miao-feng Shan: Religious Organization and Sacred Site. In Pilgrims and Sacred Sites in China. Pp.333-378. Berkeley: California University Press.
Nora, Pierre
1989 Between Memory and History: Les Lieux de Memoire. Representations 26: 7-23.
Nuttall, Sarah & Carli Coetzee eds.
1998 Negotiating the Past: the Making of Memory in South Africa. Cape Tow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lick, Jeffrey K.
2003 State of Memory: Continuities, Conflicts, and Transformations in National Retrospection.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Potter, Sulamith Heins & Jack M. Potter
1990 China's Peasants: The Anthropology of a Revolu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osaldo, Renato
1980 Ilogot Heathuntinf, 1883-1974: A Study in Society and History.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ahlins, Marshall
1985 Islands of history. Chicago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chwartz, Barry
1987 George Washington: The Making of an American Symbol.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0 Abraham Lincoln and the Forge of National Memory.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Schwenkel, Christina
2006 Recombinant History: Transnational Practices of Memory and Knowledge Production in Contemporary Vietnam. Cultural Anthropology 21(1): 3-30.
Scott, C. James
1986 Weapons of the Weak: Everyday Forms of Peasant Resistance.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0 Domination and the Art of Resistance: Hidden Transcript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Sherman, Daniel
1994 Art, Commerce, and the Production of Memory in France after World War I. In Commemorations: The Politics of National Identit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Silverman, Marilyn & P. H. Gullver. eds.
1992 Approaching the Past: Historical Anthropology Through Irish Case Studies. Columbia: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Silverman, Marilyn, & P. H. Gullver
1992 Historical Anthropology and the Ethnogaphic Tradition: A Personal, Historical, and Intellectual Account. In idem eds., Approaching the Past: Historocal Anthropology Through Irish Case Studie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Siu, Helen F.
1989 Agents and Victims in South China: Accomplices in Rural Revolutio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0 Recycling Tradition: Culture, History, and Political Economy in the Chrysanthemum Festivals of South China. 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 21(4): 765-794.
Turner, Victor
1969 The Ritual Process. Chicago: Aldine.1974, Pilgrimages as Social Processes. In Victor Turner ed., Dramas, Fields, and Metaphors. Pp. 166-230.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Wagner, G. Rudolf
1992 Reading the Chairman Mao Memorial Hall in Peking: The Tribulations of the Implied Pilgrim. In Susan Naquin and Chun-fang Yu eds., Pilgrims and Sacred Sites in China. Pp. 378-423. Berkeley: California University Press.
Watson, James
1986 Standardizing the Gods: The Promotion of T’ien Hou (‘Empress of Heaven’) Along the South China Coast, 960-1960. In David Johnson, Andrew J. Nathan, and Evelyn S. Rawski eds., Popular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Pp. 292-324.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Watson, Rubie, ed.
1994 Memory, History, and Opposition Under State Socialism. Santa Fe: School of American Research Press.
Wu, Hung
1991 Tiananmen Square: A Political History of Monument. Representations 35: 84-116.
Zonabend, Francoise
1984 The Enduring Memory: Time and History in a French Village. 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五、媒體資料
丁塵馨,〈林丹:毛主席像章保佑我奪冠 要找時間回韶山還願〉,中新社北京8月17日電。http://2008.sina.com.cn/cn/bd/2008-08-18/0253223345.shtml
《閩西日報》,1953年10月10日、1954年4月7日。
賴毅,〈關於古田會議的一點回憶〉,《解放軍報》1960年12月28日。
新華社展覽照片,〈絕對不能忘記過去〉,封面設計:焦煥之,1963年11月。
〈紅衛兵不怕遠征難〉,《人民日報》,1966年10月22日。
〈這裡升起了永遠不落的紅太陽:記毛澤東同志舊居韶山陳列館〉,《人民日報》,1966年10月26日。
〈炎黃子孫敬祖聖地-黃帝陵〉,《人民日報》,1984年9月1日。
李貴海,〈將軍的心願〉,《閩西日報》,1999年12月8日;
蕭兵、李唐,〈江西井岡山革命聖地 偉人像變「護身符」〉,《人民日報》2001年11月25日。
許志峰、龔雯,〈「紅色旅遊」激人奮起〉《人民日報》(2004年8月12日)2版。
江寶章,〈「紅色之旅」成為福建旅遊新亮點136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吸引八方遊客〉,《人民日報》2005.2.25
呂先聲,〈「紅色旅遊」的魅力〉,《人民日報》2005.03.02。
江寶章,〈寓教於遊 寓教於樂:福建紅色旅遊方興未艾〉,《人民日報》(2005.04.05)14版。
士心,〈「紅色旅遊」不能庸俗化〉,《人民日報》2005年8月16日,第9版。
湖南在線,〈林丹講故事:戴毛主席像章參加比賽〉,2009年2月23日。(http://www.shaoshan.com.cn/html/news/20092237018240.htm)

六、地 圖
地圖出版社
1966 中國地圖冊(供革命串連用)。北京:地圖出版社。
福建省地圖出版社
2002 福建省地圖冊。福州:福建省地圖出版社。
古田鎮政府
2008 古田行政區圖。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