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理性藝術論---劇場辯證和實例
作者:朱振威
作者(外文):Chu Cheng-Wei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系
指導教授:林照田
周靜家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9
主題關鍵詞:理性Rationalit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7
本文主要是以理性、邏輯的思考為主,闡明構成藝術現象的實然本質,從而確立純然藝術予人的根本價值以及與一般物質性產物的差異。以西方藝術為探討範圍,論述藝術在形式風格上流變的實質意涵,進一步探討自尼采以降,愈趨極端發展的西方「前衛藝術」中以反理性為基石所構成之理論;以劇場藝術為範例,如在科際整合的要求下將戲劇結合宗教學、人類學所產生的前衛劇場、揭露過度強調自我意識而要求打破一切傳統與顛覆邏輯、企圖泯除藝術與生活界線所產生的問題。
本文藉由理性獨立的思考,闡述理性(良知的啟發、確當的思維模式、判別真理與謬誤及真實與虛構等能力)對於藝術萌芽的必要性,透過理性及語理分析(linguistic analysis)的方式分析藝術中各種理論及關鍵概念。輔以歷代哲學家、藝術學者理論資料的組合建立與搜集做交叉論述,秉持「理性藝術論」的立場批判「前衛藝術」中關於淨化作用、創作、觀看者、藝術品、演員、審美、藝術治療、為藝術而藝術等概念上的扭曲與錯誤,以及在「前衛藝術」中強調「返回初民時代精神」、「現實與藝術空間同一」之下產生的藝術發展倒退現象與擴大藝術空間所帶來的嚴重現象,顯露反理性之「前衛藝術」與人生之疏離,重塑理性藝術的重要。
關鍵詞: 理性、藝術的本質、淨化、審美意識(界限)、觀看者與扮演者的意識、藝術空間、藝術自治。
This dissertation is based on the rational and logical thinking to explain the essence of art, to show the true value of human beings and its difference to the material products. The main field of this study is the western art and we discuss the deep significance of the changing styles of art. We also discuss theories, which are non-rational extremely developed by western modern avant-garde art after Nietzsche. Take the theatre art as an example, it connects with religion and anthropology to be a modern avant-garde theatre by the requirement of interdisciplinary, revealing the problems which are made by over respecting self-awareness to break up all the tradition and logic between art and lives.
This dissertation also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rationality to art which includes the conscience inspiring, the right thinking pattern, the ability of judging truth and fault, through the way of linguistic analysis to analyze the various theories and the key concepts in art, using the theories of philosophers and artists to combine and research for overlapping proving, from the point of the rational art theory to judge the wrong concepts of clarification, creation, audience, artistic production, actors, appreciation of the beauty, art therapy, being artistic just for the art, and because to highlight the theories of backing the vitality of 1910’s and the reality is the art space, making the developing of art goes back and the bad influence of expanding art space. It shows the modern non-rational art is so far away to lives that it is important to rebuild the rational art.
Key words: rationality, essence of art, catharsis, awareness for appreciation of the beauty, awareness of audience and actors, art space, autonomy of art.
一.中文書籍:
1.大衛‧貝斯特(David Best)。《理性的藝術》。廣梅芳譯。臺北市:心理,2003年。
2.王婉容。《布魯克》。臺北市:生智,2000年。
3.王正。《戲劇演出符號學引論》。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9年。
4.王士儀。《戲劇論文集:議題與爭議》。臺北市:和信文化,1999年。
5.王躍。《四川省江北縣舒家鄉龍崗村劉宅的還陽戲》。臺北市:施合鄭基金會,1996年。
6.石朝穎。《藝術哲學與美學的詮釋問題》。臺北縣:人本自然文化,2006年。
7.石朝穎。《人類是一件偉大的藝術品》。臺北市:世紀文化,1998年。
8.尼采。《悲劇的誕生》。劉崎譯。臺北市:志文,1975年。
9.尼采。《上帝之死---反基督 Der Antichrist》。劉崎譯。臺北市:志文,2000年。
10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余鴻榮譯。臺北市:志文,2001年。
11.尼爾森‧古德曼。《藝術語言》。褚溯維譯。北京:光明日報,1990年。
12.布羅凱特(Oscar G. Brockett)。《世界戲劇藝術欣賞》。胡耀恆譯。第二版。臺北市:志文,1989年。
13.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布萊希特論戲劇》。丁揚忠等譯。初版。北京:中國戲劇,1990年。
14.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戲劇小工具篇》。北京:中國戲劇,1990年。
15.朱靜美。《意象劇場:非常亞陶》。臺北市:揚智文化,1999年。
16.伍蠡甫主編 ,考弗臧(Tadeusz Kowzan) 。〈在符號的世界裡〉。《戲劇美學》。李春燕譯。臺北市:洪葉,1993年。
17.伍蠡甫主編。果托夫斯基。〈邁向質樸戲劇〉。《戲劇美學》。童道明譯。臺灣:紅葉,1993年。
18.伍蠡甫主編。河竹登志夫。〈劇場與觀眾〉。《戲劇美學》。黎紀德譯。臺灣:紅葉,1993年。
19.伍蠡甫主編。馬丁.艾思林。〈戲劇剖析〉。《戲劇美學》。童道明譯。臺灣:紅葉,1993年。
20.安東尼‧亞陶(Antonin Artaud)。《殘酷戲劇─戲劇及其重影(The Theatre and Its Double)》。桂裕芳譯。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3年。
21.吳瑪俐。《行動藝術》。臺北市:遠流,1993年。
22.李天命。《李天命的思考藝術》。四十四版。香港:明報,2003年。
23.林照田、蔡承志。《邏輯學入門》。初版。臺北市:雙葉書廊,2004年。
24.李天命。《從思考的思考之上》。十八版。香港:明報,2004年。
25.李澤厚、汝信等。《美學百科全書》。初版。北京:社會科學文獻,1990年。
26.周世輔。《中國哲學史》。八版。臺北市:三民,1998年。
27.周憲。《美學是什麼》。臺北市:揚智,2002年。
28.周來祥、周紀文。《美學概論》。臺北市:文津,2002年。
29.果托夫斯基(Jerzy Grotowski) 。《邁向質樸戲劇》。魏時譯。初版。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4年。
30.果托夫斯基(Jerzy Grotowski)。《邁向貧窮劇場》。二版。北京:中國戲劇,1986年。
31.阿多諾(Adorno)。《美學理論》。林宏濤等譯。上冊。臺北市:美學書房,2000年。
32.林鋒雄。《中國戲劇史論稿》。臺北:國家,1995年。
33.彼得‧布魯克。《空的空間》。初版。北京:中國戲劇,1988年。
34.亞瑟、丹托(Arthur C‧Danto)。《美的濫用》。初版。臺北縣:立緒,2008年。
35.亞里斯多德(Aristotle)。《詩學箋註(On Poetics)》。姚一葦譯。十版。臺北市:臺灣中華,1992年。new window
36.亞里斯多德。《詩學》。陳中梅譯。臺北市:台灣商務,2001年。
37.叔本華。《做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石沖白譯。七版。北京:商務,1997年。
38.姚一葦。《戲劇原理》。臺北市:書林,1992年。new window
39.施仲信(發行) 。《中國祭祀儀式與儀式戲劇研討會》。民俗曲藝,1994年。
40.容世誠。《戲曲人類學初探─儀式、劇場與社群》。臺北:麥田,1997年。new window
41.徐宏圖。《浙江省磐安縣深澤村的煉火儀式》。臺北:民俗曲藝叢集,1995年。
42.宮布里奇(E.H.Gombrich)。《藝術的故事》。雨云譯。三版。臺北市:聯經,1994年。
43.孫惠柱。《戲劇的結構》。臺北市:書林,1993年。
44.泰納。《藝術哲學》。傅雷譯。初版。安徽:安徽文藝,1998年。
45.漢‧高琇注、清‧華沅校正。《呂氏春秋》。初版。上海市:古籍,1996年。
46.陳榮華。《葛達瑪詮釋學與中國哲學的詮釋》。初版。臺北市:明文,1998年。
47.陳榮華。《葛達瑪詮釋學與中國哲學之詮釋》。初版。臺北市:明文,1998年。
48.陳鼓應。《悲劇哲學家尼采》。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49.陳鼓應。《存在主義》。二版。臺北市:臺灣商務,1992年。
50.陳鼓應。《尼采新論》。臺北市:臺灣商務,2005年。
51.黃光男。《美感與認知》。初版。高雄市:復文圖書,1993年。
52.黃文博。《臺灣民間信仰與儀式》。臺北:常民文化,1997年。new window
53.康德。《判斷力批判》。上卷。宗白華譯。七版。北京:商務,1996年。
54.張智光。《邏輯的第一本書》。初版。臺北市:先覺,2003年。
55.張子健。《湖南省永順縣和平鄉雙鳳村土家族毛古斯儀式》。臺北市:1996年。
56.曹其敏。《戲劇美學》。臺北市:五南,1993年。
57.曹小容。《實驗劇場》。臺北市:揚智文化,1998年。
58.陸蓉之。《後現代的藝術現象》。初版。臺北市:藝術家,1990年。new window
59.培德.布爾格(Peter Burger)。《前衛藝術理論》。蔡佩君等譯。臺北市:時報文化,1998年。
60.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論藝術裡的精神》。呂澎譯。臺北市:丹青,2000年。
61.基爾‧伊拉姆(Keir Elam)。《符號學與戲劇理論(The Semiotics of Theatre and Drama)》。王坤譯。臺北市:新韻叢書,1998年。
62.森塔亞納。《森塔亞納美學箋註》。王濟昌譯。初版。臺北市:業強,1986年。
63.黑格爾。朱孟實譯。《美學(一)》。臺北市:里仁,1981年。
64.鈴木大拙著。《鈴木大拙禪論集:歷史發展》。徐進夫譯。再版。臺北市:志文,1998年。
65.詹竹華。《表演技術概論》。臺北市:號角,1985年。
66.鄔昆如。《西洋哲學史話》。第四版。臺北市:三民,1994年。
67.奧古斯都‧波阿(Augusto Boal)。《被壓迫者劇場》。賴淑雅譯。初版。臺北市:揚智文化,2000年。
68.奧爾波特。《社會心理學》。上海:商務印書,1935年。
69.漢米爾頓(Clayton Hamilton)。〈戲劇原理〉。《戲劇藝術之發展及其原理》。趙如琳譯著。四版。臺北市:三民,1991年。
70.蔣勳。《藝術手記》。五版。臺北市:雄獅圖書,1987年。
71.劉千美。《藝術與美感》。臺北市:中山文庫,2000年。
72.劉建偉。《誰在傷害藝術》。北京:東方,2004年。
73.龍彼得。〈中國戲劇源於宗教儀典考〉。《中外文學》。王秋桂、蘇友貞譯。七卷十二期。1979年。new window
74.鍾明德。《從寫實主義到後現代主義》。臺北市:書林,1995年。
75.鍾明德。《繼續前衛》。臺北市:書林,1996年。
76.謝林。魏慶征譯。《藝術哲學》。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6年。
77.謝喜納。《環境劇場》。曹路生譯。初版。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1年。
78.藍劍虹。《現代戲劇的追尋:新演員或是新觀眾》。臺北市:唐山,1999年。
79.Carl A Hammerschlag,M.D。《失竊的靈魂(The Theft of the Spirit)》。汪芸譯。臺北:遠流,1994年。
80.Edward A. Wright。《現代劇場藝術(Understanding Today’s Theatre)》。石光生譯。四版。臺北市:書林,1992年。
81.J.L.斯泰恩(J.L.Styan)。《現代戲劇的理論與實踐》。象禺武文譯。第一冊。北京:新華,1992年。
82.Robert J. Landy。《戲劇治療-概念、理論與實務(Drama Therapy:Concepts,Theroies and Practices)》。李百麟等譯。臺北市:心理,1998年。

二.中文期刊:
1.周靜家。〈儀式+戲劇━儀式劇?:論科際整合的迷失〉。《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十七期。2000年6月。
2.周靜家。〈觀看新藝術〉。《聯合文學》。第164期。「布萊希特100年紀念專輯」。臺北:1998年。
3.周靜家。《二十世紀前半邁向藝術自治的劇場實驗》。第32期。臺北市:鵝湖,2004年。new window
4.昊光耀。〈殘酷戲劇和它的兩個宣言〉。《戲劇藝術》。第二期。上海戲劇學院,1988年。
5.《中華戲曲》。拉爾斯.克萊堡整理。梅紹武譯。第七期。山西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6.周靜家。《認識《觀眾學》—論「藝術社會學」和「社會學的藝術研究」》。2006年藝術社會學研討會暨T. J. Clark&Anne Wagner Workshop》。
7.周靜家。〈建立獨立學門---劇場藝術學〉。發表於《2004兩岸戲劇教育研討會》之論文。

三.中文碩士論文:
1. 陳平。〈布萊希特與亞陶─其劇場理論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四.外文書籍:
1.Adorno, Theodor (1990). Aesthetische Theorie. (10). Frankf a. M: Suhrkamp.
2.Alsher, Ludger, et al (1976). Lexikon der Kunst, Bd. Ⅱ, Leipzig DDR: Seemann.
3.Artaud, Antonin (1976). Selected Writings. Ed. Susan Sontag. Trans. Helen Weaver. New York: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4.Artaud, Antonin (1958). The Theatre and Its Double. Trans. Mary Caroline Richard. New York: Grove.
5.Brecht, Bertolt (1963). Ecrits Sur Le theatre. Paris: L’Arche.
6.Brusak, Karel (1976). Signs in the Chinese Theatre. Ed. Matejka and Titunik,.
7.Brusak, Karel (1906). Der Tanz. Stuttgart: Strecker & Schröder.
8.Brauneck, Manfred (1982). Theater im 20. Jahrhundert. Manfred. b. Hamburg: Rowohlt.
9.Fucks, Georg(1905). Die Schaubühne der Zukunft. Berlin/ Leipzig: Schuster & Loeffler, O. J.
10.Geiger, Moritz (1976). ‘Vom Dilettantismus im künstlerischen Erleben’, “Die Bedeutung der Kunst. Zugänge zu einer materialen Werkästhetik. ”,Gesammelte Werke, aus dem Nachlass ergänzte Schriften zur Ästhetik. Hrsg. v. Klaus Berger und Wolfhart Henckmann. München:Fink.
11.Goethe, J. W. (1988). ‘Einfache Nachahmung der Natur, Manier,’ Stil. Werk, ‘Maximen und Reflexion.’ Vol.12. München: Hamburger Ausgabe (dtv).
12.Goethe, J. W. (1896) ‘Regeln für Schauspieler’. Werke, ‘Maximen und Reflexionen’, Vol.12, München: Hamburger Ausgabe(dtv).
13.Goethe, J. W. ‘Über Wahrheit und Wahrscheinlichkeit der Kunstwerke. Ein Gespräch.’ Goethes Werke. Abt.1. Bd. 47. Weimar: Böhlau.
14.Hardiman,George W. and Theodore Zernich (1988). Discerning Art: Concepts and Issues,Champaign, Illinois: Stipes Publishing, LLC.
15.Lahr, John & Jonathan Price Ed. The Great American Life Show, Bantam Book, 1974.
16.Lazarowicz, Klaus (1977). ‘Der Zuschauvorgang’. “Das Theater und sein Publikum.” Hrsg.vom Institut für Publikumforschung der Österrei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Wien: Verlag der Österrei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17.Matthews, Brander, Ed. The Art of the Actor. Papers on Acting (1887). New York, 1969.
18.Michalski, Ernst (1932). Die Bedeutung der ästhetischen Grenze für die Methode der Kunstgeschichte. Berlin: Deutscher Kunstverlag.
19.Nitsch, Hermann (1969). Orgien Mysterien Theater Lesebuch. Wien, 1984.
20.Petersen, Julius. Ed. ‘L’Art du theater.’(1750). Lessings Werke. Vol. 12. Berlin etc.:Bong 1925.
21.Schechner, Richard (1970). Dionysus in 69, New York: Farrar, Strane and Gironx.
22.Schechner, Richard (1969).‘Ritual Theater’, NOW. Theater der Erfahrung. Material zur neuen amerikanischen Theaterbewegung. Köln:DuMont, 1971.
23.Schopenhauer, Arthur (1968). ‘Über das innere Wesen der Kunst’,Sämtliche Werke. Hrsg.v. Wolfgang Freiherr v. Löhneysen. Bd.2, Darmstadt:Wissenschaftliche Buchgesellschaft.
24.Southern, Richard (1962). The Seven Ages of Theatre, New York: Hill and Wang.
25.Steinbeck, Dietrich (1970). Einleitung in die Theorie und Systematik der Theaterwissenschaft. Berlin:de Gruyter.
26.Styan, J. L. (1960). The Elements of Dram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7.Tourneux, Maurice, et al. ‘Paradoxe sur le Comédien (1769).’ Correspondance littéraire, philosophique et critique par Grimm. Vol. 9. Paris: Garnier frères, 1877.
28.Tairoff, Alexander (1927). Das entfesselte Theater, Aufzeichnungen eines Regisseurs, Postdam.
29.Thouless, R. H (1974). How to Think Straight. Hart Publishing Company, Inc. (香港:協志叢書,1959年).
30.Veltruský, Jiří (1964). Man and Object in the Theater. A Prague School Reader on Esthetics, Literary Structure and Style. Ed. Paul L. Garvin. Washington: Georgetown Univ. Press.
31.Wiles, Timothy. The Theatre Event: Modern Theories of Performance.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32.世阿彌。《花傳書》。七版。東京:岩波文庫,1941年。

五.外文期刊:
1.Schechner, Richard (1973). “Drama, Script, Theater and Performance.” The Drama Review 17.
2.Schechner, Richard (1971). “Audience Participation.” The Drama Review. 15.
3.Simmel, Georg (1921). ‘Zur Philosophie des Schauspielers.’ Logos. Internationale Zeitschrift für Philosophie der Kultur 9.

六.外文博士論文:
1. Green, Amy (1991). “Conceptual Theatre in America 1968-1990: ‘Rewrighting’the Classics.” Diss. city U. of New York.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