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戰後臺灣電影中對日本的印象(1949-1972):從官方文化政策角度分析
作者:徐叡美
作者(外文):Shiu, Ruei Mei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研究所
指導教授:汪榮祖
李若文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1
主題關鍵詞:電影史料日本論述中日友好合作反共新聞片戰後臺灣電影史Film historical dataDiscourse in JapanSino-Japanese FriendshipAnti-Communist CooperationNewsreelPost-war Taiwan's Film Histor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13
 「日本」是戰後臺灣電影中最常見的主題之一,顯示日本論述在臺灣社會中的重要性,本文試圖說明,戰後二十年(1950-1960年代)電影中的日本論述,及其與現實社會之關係。
  本文透過對電影史料的研究,運用相關文獻檔案,從國家文化政策角度,探討影片的日本論述,一是探析戰後電影中去日本化與中國國族的建構;同時,進一步探討中日親善與合作反共下,電影如何建構友好的日本論述。
戰後中日關係密切,新聞片擔負起促進中日親善之任務,不論是報導中日外交,或是中日經濟與文化交流,都全面朝中日合作的目標邁進。新聞片建構中日友好論述,不過透過新聞片與現實社會相互辯證,仍凸顯出中日關係隱憂,反映出現實處境中對日論述的複雜。此外這二十年間,有許多書寫日本殖民與對日抗戰的電影,但因在中日親善與合作反共的背景下,電影的日本論述,呈現國族與邦交之兩難,值得加以深究。同時,反共因素影響下日本不再是敵國,反而是反共友邦,亦使得對日論述呈現高度的複雜。
大體而言,戰後從去日本化到對日友好,是一段非常複雜的情勢轉變,電影對日論述反映了複雜糾葛的現實處境。換言之,1950-1960  年代電影「從敵對到友好」的日本論述,反映出在冷戰與反共的局勢下,政府對內建構國族鞏固政權,以及中日關係發展等複雜問題,值得加以重視與研究。
  綜合上述,1950-1960年代電影中對日本的論述,在建構國族與中日親善兩個端點間考量,政府自大陸撤遷來臺,自然訴諸於國族主義,不僅要去殖民化,也要建構抗戰記憶;但是隨後即因反共國策、中日外交與經貿往來等影響,越趨強調中日親善友好,建構一套因應現實局勢的友好日本論述。
  “Japan”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subjects in post-war Taiwan film,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explain, the discourse in Japan in the post-war 20 years (1950s-1960s) film.
Through research on the film historical data, using of relevant documents and archives, from the national cultural policy angle, to research the discourse in Japan, first, analyzing the de-Japaniz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nationalism in the film; And further discussing under the Sino-Japanese friendship and the anti-communist cooperation, film how to construct friendly discourse in Japan.
  The Sino-Japanese relations are close in post-war, the newsreel shoulders to promote the Sino-Japanese friendship duty, no matter reported the Sino-Japanese official visits, the non-governmental vists, try hard to promote the Sino-Japanese friendship, other Sino-Japanese economy and the cultural exchange newsreels, are also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owards the goal of Sino-Japanese cooperation. During this 20 years, there are many films to write the history of Japanese colonialism and Sino-Japanese War , it is worth explor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in advocating Sino-Japanese friendship and anti-communist cooperation, showing dilemma in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ism and Sino-Japanese diplomatic. And the anti-communism factor make the discourse in Japan showed a high degree of complexity, Japan is no longer the enemy, but the anti-communist allies. The newsreel constructs the Sino-Japanese friendship and comprehensive cooperation, but the newsreel and the realistic society is mutually dialectical, highlights the Sino-Japanese relations concealed worry, reflected the complex of the discourse in Japan in the realistic situation.
  In post-war from the de-Japanization goes to Sino-Japanese friendship is a very complex situation, the discourse in Japan of the film, reflecting the complex entanglements of the reality of the situation. In other words, 1950s-1960s the discourse in Japan "from hostile to friendly" in film, reflecting under the Cold War and anti-communist circumstances,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ism, and the Sino-Japanese relations and other complex issues, is worth taking seriously with to study.
In general words, in 1950s-1960s the discourse in Japan of the film, sways in the construction country race and the Sino-Japanese friendship two vertices. The government moved to Taiwan from the mainland, naturally resort to nationalism, not only need to de-colonization, but also to build the Sino-Japanese War memories; But because the anti-communism national policy, realistic diplomacy and trade contact, increasingly stressed the Sino-Japanese friendship, and in accordance to realistic situation eventually construct the friendly duscourse in Japan.
壹、一般史料(依全宗名分類,並依檔號《檔案名稱》排列)
一、全宗名:新聞局電影事業處檔案
機構:行政院新聞局
二、全宗名:國民黨檔案
機構:黨史館
三、全宗名:外交部檔案
(一)機構:中研院近史所
(二)機構:國史館
四、全宗名:省新聞處檔案
(一)機構: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二)機構:省府檔案中心
(三)機構:地方新聞處
五、全宗名:臺製廠檔案
(一)機構: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二)機構:地方新聞處
六、全宗名:內政部檔案
機構:內政部
七、全宗名:國防部檔案
機構:國防部
八、全宗名:教育部檔案
(一)機構:教育部
(二)機構:教育部中部辦公室
貳、書目
一、中文專書(依編著者姓氏筆劃為序)
(一)專書
《天字第一號續集特刊》,國家電影資料館提供,原件無出版項。
丁伯駪,《一個電影工作者的回憶》,香港:亞洲文化事業機構,2004。
中日文化經濟協會編,《張群特使答訪日本記》,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社,1958。
中日文化經濟協會編校,《張岳軍先生訪日言論集》,臺北:中國新聞出版公司,1953。
中日合作策進會,《張群秘書長訪問日韓輯要》,臺北:中日合作策進會,1964。中日關係研究會編,《張岳軍先生對日言論選集》,臺北:中日關係研究會,1978。
中日合作週刊社,《中日合作雙年鑑》,臺北:中日合作週刊社,1973。
中日關係研究會編,《中日關係論文集第一輯》,臺北:中日關係研究會,1971。
中央電影公司編,《中影四十年紀念特刊》,臺北:中影,1994。
中國電影製片廠編,《揚子江風雲影評集》,臺北:中國電影製片廠,1969。
井迎瑞主持、鍾喬主編,《電影歲月縱橫談》,臺北:國家電影資料館,1994。
方孝謙,《殖民地臺灣的認同摸索:從善書到小說的敘事分析1895-1945》,臺北:巨流出版社,2001。new window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允晨文化,1997。new window
王慰慈等主持,《臺灣新聞/紀錄片片目》,臺北:文建會,2000。
王澤麟,《世紀容顏回顧:臺灣早期海報特輯》,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1996。
司馬芬,《中國電影五十年》,臺北:皇鼎文化出版社,1983。
宇業熒,《金馬星蹤三十年:歷屆金馬影帝后的滄桑》,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3。
宇業熒,《電影被我跑垮了》,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0。
行政院新聞局編印,《行政院新聞局大事記:自民國三十六年四月至民國七十六年十二月》,臺北:行政院新聞局,1988。
行政院新聞局編印,《電影法令彙編》,臺北:行政院新聞局,1976。
何思慎,《擺盪在兩岸之間:戰後日本對華政策》,臺北:東大出版,1999。
何應欽,《八年抗戰》,臺北:何應欽印行,1969。
何應欽,《八年抗戰》,臺北:國防部,1982。
何應欽,《中國與世界前途》,臺北:正中書局,1974。
何應欽,《日本訪問講演選集》,臺北:中日文化經濟協會,1969。
何應欽,《歲寒松柏集》,臺北:中日文化經濟協會,1979。
何應欽上將九五壽誕叢書編輯委員會,《八年抗戰與臺灣光復》,臺北:何應欽上將九五壽誕叢書編輯委員會,1984。
何應欽上將九五壽誕叢書編輯委員會,《何應欽將軍九五紀事長編(下冊)》,臺北:何應欽上將九五壽誕叢書編輯委員會,1984。
何應欽上將九五壽誕叢書編輯委員會,《何應欽將軍講詞選輯》,臺北:何應欽上將九五壽誕叢書編輯委員會,1984。
呂訴上,《臺灣電影戲劇史》,臺北:銀華出版社,1961。new window
李天鐸,《臺灣電影、社會與歷史》,臺北:亞太圖書出版社,1997。new window
李邦傑,《二十年來中日關係大事記》,臺北:中日關係研究會,1972。
李展平,《前進婆羅洲:臺籍戰俘監視員》,南投:臺灣文獻館,2005。
李瑞騰編,《抗戰文學概說》,臺北:文訊月刊雜誌社,1987。
李萬來總編輯,《外交風雲》,臺北:中央通訊社,1999。
李道明、王慰慈主持,《紀錄臺灣:臺灣紀錄片與新聞片影人口述(上冊)》,臺北:文建會,2000。
李道新,《中國電影文化史1905-2004》,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杜雲之,《中國電影七十年》,臺北:國家電影圖書館,1986。
沈君山口述、吳寶娟撰稿,《沈君山說棋王故事3林海峰》,臺北:英文漢聲出版,2006。
沈覲鼎輯,《百年來中日關係論文集》,臺北:輯者,1968。
周婉窈,《臺籍日本兵座談會記錄并相關資料》,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7。
明驥,《銀河采薇》,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
林金莖,《戰後中日關係之實證研究》,臺北:中日關係研究會,1984年6月二版。
林金莖,《戰後中日關係與國際法》,臺北:財團法人中日關係研究會,1987。
林照真,《覆面部隊:日本白團在臺秘史》,臺北:時報文化出版,1996。
林贊庭編著,《臺灣電影攝影技術發展概述1945-1970》,臺北:文建會,2003。
姚立群等撰,《臺灣影視歌人物誌1950-1965》,臺北:行政院新聞局,2008。
段承璞主編,《臺灣戰後經濟》,臺北:人間出版社,1992。
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跨界的臺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臺北:播種者文化,2004。
唐紹華,《導演的原理與經驗講義》,臺北:中國電影戲劇協進會,1967。
孫文,《三民主義》,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5。
徐宗懋,《日本情結》,臺北:天下文化,1997。
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臺語電影文物展》,臺北:行政院新聞局,2007。
國防部中國電影製片廠編,《國防部中國電影製片廠廠史》,臺北:國防部中國電影製片廠,1985。
國家電影資料館編,《臺灣電影拓荒者龔弘》,臺北:國家電影資料館,2004。
張群,《我與日本七十年》,臺北:中日關係研究會,1980年6月四版。
教育部社會教育司,《電化教育》,重慶:教育部社會教育司,1940。
梁良,《中華民國電影影片上映總目》,臺北:中華民國電影圖書館出版部,1984。
陳文德,《1895年決戰八卦山(上):乙未年抗日義軍浴血風雲錄》,臺北:遠流出版社,1995。
陳文德,《1895年決戰八卦山(下):乙未年抗日義軍浴血風雲錄》(臺北:遠流出版社,1995。
陳飛寶,《臺灣電影史話》,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88。
喜安幸夫,《日本統治臺灣秘史》,臺北:武陵出版社,1984。
喜安幸夫,《臺灣抗日秘史》,臺北:武陵出版社,1989年4月二版。
曾一士總編輯,《孫中山與日本殖民時期臺灣政治社會運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父紀念館,2005。
焦雄屏,《李翰祥:臺灣電影的開拓先鋒》,臺北:躍昇文化,2007。
華慧英,《捕捉影像的人:華慧英攝影步徒五十年》,臺北:遠流出版社,2000。
黃中宇編,《打鑼三響包得行:張英對臺灣影劇的貢獻》,臺北:九寶建設,1999。
黃仁,《日本電影在臺灣》,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8。
黃仁,《悲情臺語片》,臺北:萬象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
黃仁主編,《中國電影電視名人錄》,臺北:今日電影雜誌社,1982。
黃天才,《從叛逆少年到名人本因坊:林海峰圍棋之路》,臺北:聯經出版社,2006。
黃天才、黃肇珩,《勁梅寒香:辜振甫人生紀實》,臺北:聯經出版社,2005。
黃自進主編,《蔣中正先生對日言論選集》,臺北:財團法人中正文教基金會,2004。
黃克武編,《畫中有話:近代中國的視覺表述與文化構圖》,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
黃建業總編輯,《跨世紀臺灣電影實錄1898-2000》,臺北:文建會,2005。
電影資料館口述電影史小組,《臺語片時代(一)》,臺北:國家電影資料館,1994。
電影資料館本國電影史研究小組,《歷史的腳踪:臺影五十年》,臺北:國家電影資料館,1996。
廖金鳳,《消逝的影像:臺語片的電影再現與文化認同》,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01。
廖祥雄,《電影導演.電影官》,臺中:東藝影視,2006。
臺灣省電影製片廠編印,《臺灣省電影製片廠影片總目錄》,臺中:臺灣省電影製片廠,1984。
臺灣研究所編集,《在華日本企業總覽》,臺北:今日文化出版社總代理,1992。
臺灣電影文化公司,《映像臺影》,臺中:臺灣電影文化公司,1998。
褚士瑩,《人生的盛宴》,臺北:春天出版社,2002。
趙光濤,《電化教育概論》,上海:商務印書館,1948。
劉泰英、徐育珠主持,《對日貿易問題研究》,臺北:臺灣經濟研究所,1978。
劉現成,《臺灣電影、社會與國家》,臺北:揚智文化公司,1997。
徵信新聞主辦,《第一屆臺語片影展特刊》,臺北:徵信新聞,1957。
蔡孟堅,《蔡孟堅傳真集》,臺北:傳記文學,1981。
蔡慧玉,《走過兩個時代的人:臺籍日本兵》,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7。
鄭麗玲採訪撰述,《臺灣人日本兵的戰爭經驗》,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5。
盧非易,《臺灣電影:政治、經濟、美學(1949-1994)》,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00。
薛化元,《戰後臺灣歷史閱覽》,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0。
薛惠玲、姚立群執行主編,《陳子福手繪電影海報集》,臺北:文建會,2000。
韓安勝編輯,《中央電影公司簡介》,臺北:中央電影公司,1999。
羅森棟,《臺灣光復四十年專輯(文化建設篇)--教育文化的發展與展望》,臺中:臺灣省政府新聞處,1985。
蘇振申,《中日關係史事年表》,臺北:華岡出版公司,1977。
黨營文化事業專輯編纂委員會,《中央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文化工作會,1972。
(二)中譯本
Ching, Leo T. S(荊子馨).《成為「日本人」:殖民地臺灣與認同政治》,鄭力軒譯,臺北:麥田出版社,2006。
Connerton, Paul.《社會如何記憶》,納日碧力戈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Davis, Natalie Zemon.《奴隸、電影、歷史》,陳榮彬譯,臺北:左岸文化,2002。
Ferro, Marc.《電影與歷史》,張淑娃譯,臺北:麥田出版社,1998。
Welzer, Harald.《社會記憶:歷史、回憶、傳承》,季斌、王立君、白錫堃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Delage, Christian & Guigueno, Vincent.《歷史學家與電影》,楊旭輝、王芳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水口藤雄,《棋聖吳清源》,路振芬譯,臺北:大都會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王貞治,《追夢:花在棒球上的人生》,鄭義盛譯,臺北:中華職棒出版,1995。
古屋奎二編輯(日本產經新聞連載),《蔣總統祕錄7》,中央日報譯,臺北:中央日報,1974。
吳清源,《中的精神:圍棋之神吳清源自傳》,王亦清譯,臺北:聯經出版社,2004。
谷蒲孝雄編,《國際加工基地的形成:臺灣的工業化》,雷慧英譯,臺北:人間出版社,1992。
許佩賢譯,《攻臺見聞:風俗畫報•臺灣征討圖繪》,臺北:遠流出版社,1995。
喜安幸夫,《臺灣志士抗日秘史》,干城譯,臺北:聚珍書屋出版社,1982。
黃昭堂,《臺灣總督府》,黃英哲譯,臺北:前衛出版社,1993。new window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二編:領臺以後的治安狀況(上卷)中譯本(I)》,蔡伯壎譯註,臺南:臺灣史博館,2008。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二編:領臺以後的治安狀況(上卷)中譯本(III)》,蔡伯壎譯註,臺南:臺灣史博館,2008。
劉進慶,《臺灣戰後經濟分析》,王宏仁等譯,臺北:人間出版社,1992。new window
戴國煇編著,《臺灣霧社蜂起事件研究與資料(下冊)》,魏廷朝譯,臺北:國史館,2002。
二、中文論文
(一)期刊論文
〈「范蠡與西施」電影故事〉,《地方戲劇雜誌》,第3期(臺北,1956.5),頁16-17。
〈八二三砲戰卅周年(影集之二)〉,《傳記文學》第53卷第2期(臺北,1988.8),頁3。
〈翁倩玉來去匆匆〉,《銀河畫報》,第159期(香港,1971.6),頁44-45。
井迎瑞,〈在歷史的長河裡,我們不再飄泊〉,《電影欣賞》,第53期(臺北,1991.9),頁2-4。
白丁,〈翁倩玉鍾情日本青年〉,《銀河畫報》,第156期(香港,1971.3),頁30-31。
何基明憶述,〈衣帶漸寬終不悔:華興時代的歐威〉,《電影欣賞》,第58期(臺北,1992.7-8),頁4-12。
李季樺,〈從日文原始檔案看廖添丁其人其事〉,《臺灣風物》,第38卷第3期(臺北,1988.9),頁53-78。new window
李國鼎,〈日本輸出入銀行簡介〉,《國際經濟資料月刊》,第8卷第3期(臺北,1962.3.),頁17-19。
李道明,〈新聞片與臺灣〉,《電影欣賞》,第73期(臺北,1995.1-2),頁104-111。
周婉窈,〈日本在臺軍事動員與臺灣人的海外參戰經驗〉,《臺灣史研究》第2卷第1期 (臺北,1995.6),頁85-126。new window
周婉窈,〈歷史的記憶與遺忘:「臺籍日本兵」之戰爭經驗的省思〉,《歷史月刊》第107期(臺北,1995.3),頁34-49。
周樑楷,〈影視史學:理論基礎及課程主旨的反思〉,《臺大歷史學報》,第23期(臺北,1999.6),頁445-470。new window
柳劍鳴,〈關於中日合作的「秦始皇」〉,《南國電影》,第53期(香港,1962.7),頁T13。
秋林,〈我寫「勾踐復國」〉,《地方戲劇雜誌》,創刊號(臺北,1956.3),頁23。
唐驥,〈中影三十年而立之慶〉,《真善美》,第134期(臺北,1984.8-9),頁12-27。
徐叡美,〈電影與歷史:評介史家費侯、戴維斯與羅森史東〉,《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5期(臺北,2004.9),頁199-216。new window
屠龍,〈十大導演抵制日本導演〉,《銀河畫報》,第135期(香港,1969 .6),頁18-19。
張廣基,〈追憶八二三砲戰的中外記者群〉,《傳記文學》第53卷第2期(臺北,1988.8),頁59-65。
涵涵,〈翁倩玉回國找男友〉,《真善美》,第20期(臺北,1975.1),頁10-11。
陳慧勻,〈舞臺上的兇賊與義賊―評述日治至戰後的新劇《廖添丁》〉,《臺灣學研究》,第9期(臺北,2000.6),頁43-62。new window
雲華,〈翁倩玉難忘「雨中的追憶」〉,《真善美》,第34期(臺北,1976.3),頁10。
蓮子,〈翁倩玉敬軍愛警歡度新春佳節〉,《真善美》,第104期(臺北,1982.2),頁24-25。
蔡錦堂,〈忠烈祠「英靈」探析〉,《淡江史學》,第14期(臺北,2003.12),頁139-152。new window
蔡錦堂,〈義俠?或盜匪?——以臺灣‧廖添丁與日本‧鼠小僧為例〉,《臺灣學研究》第9期(臺北,2000.6),頁1-18。new window
盧建榮,〈Mona Ozouf著Festivals and the French Revolution〉,《新史學》,第5卷第1期(臺北,1994.3),頁163-167。
盧建榮,〈臺灣史學界的後現代狀況〉,《漢學研究通訊》,第21卷第1期(臺北,2002.2),頁6-10。new window
徽熹,〈訪「廖添丁」導演―唐紹華〉,《地方戲劇雜誌》,第4-5期(臺北,1956.7),頁14-15。
簡志信記錄,〈電影沙龍第一次座談會〉,《電影沙龍》,創刊號(臺北,1966.6),頁62-67。
譚申福,〈臺灣之電工器材工業〉,《臺灣銀行季刊》,第19卷第1期(臺北,1968.3),頁8-19。new window
(二)學位論文
吳若芷,〈中國電影檢查問題的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66。
施如芳,〈歌仔戲電影研究〉,臺北: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楊聰榮,〈文化建構與國民認同:戰後臺灣的中國化〉,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研究所社會學組碩士論文,1992。
蔡其昌,〈戰後(1945-1959)臺灣文學發展與國家角色〉,臺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鄭玩香,〈戰後臺灣電影管理體系之研究(1950-1970)〉,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韓旭爾,〈臺灣新聞片與紀錄片產製之歷史分析〉,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碩士論文,2001。
三、西文專書與論文
(一)專書
Masur, Louis P. ed.. The Challenge of American History,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9.
Rosenstone, Robert A.. Visions of the Past: The Challenge of Film to Our Idea of History,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Smith, Paul ed.. The Historian and Film,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eprinted 1978.
(二)論文
O’Connor, John E.. “ History in Images/ Images in History: Reflections on the Importance of Film and Television Study for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Past,”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93, No.5(December 1988),pp.1200-1209.
White, Hayden.“ Historiography and Historiophoty,”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93, No.5 (December 1988), pp.1193-1199.
四、報紙(依日期排序)
〈吳清源、藤澤庫之助決戰之第二局〉,《聯合報》,1951年12月31日,7版。
〈日友好訪問團 昨由東京出發 由稻垣平太郎率領將訪臺灣香港等地〉,《中央日報》,1952年8月11日,1版。
〈日友好訪問團 昨晚啟程南來 將訪問臺灣及東南亞〉,《聯合報》,1952年8月11日,1版。
〈俄籍船員四人續求庇護我政府已接納 預料陶甫斯號四二名船員中可能尚有多人繼續奔向自由〉,《中央日報》,1954年9月19日,1版。
〈俄輪陶甫斯號船員續有三人求庇 我決予以接納 彼等重見天日表示衷心感激〉,《中央日報》,1954年9月26日,1版。
〈關於陶甫斯油輪案 法願斡旋 我予接受〉,《中央日報》,1954年10月9日,1版。
〈我亞賽排球隊 一行二十人 今離臺飛日〉,《聯合報》,1955年5月12日,3版。
〈亞洲杯排球賽 我代表隊飛日〉,《聯合報》,1955年5月13日,3版。
〈亞洲排球賽 我今對日本〉,《聯合報》,1955年5月15日,3版。
〈俄油輪陶甫斯號 俄籍船員在臺生活實況〉,《中央日報》,1955年7月26日,2版。
〈慶祝本省光復十年施政成果展覽 今天隆重揭幕嚴主席親臨主持並將致詞〉,《中國時報》,1955年10月25日,3版。
〈匪向日索玄奘遺骨〉,《聯合報》,1955年11月7日,1版。
〈我決派三代表 往迎玄奘靈骨 林頂立下旬赴日〉,《聯合報》,1955年11月9日,3版。
〈玄奘靈骨 日正式決定 派人運來臺〉,《聯合報》,1955年11月11日,3版。
〈玄奘靈骨迎奉返國〉,《聯合報》,1955年11月25日,1版。
〈日本佛教團談還骨經過決不理共匪要求〉,《聯合報》,1955年11月27日,3版。
〈玄奘聖僧靈骨 昨日交還我國 中日佛教會代表舉行交接盛典 千餘信眾合十頂禮膜拜〉,《聯合報》,1955年11月27日,3版。
〈譽滿東瀛之華僑音樂家 黃清石今返國省親 梅逆蘭芳曾求一晤而被拒絕〉,《中央日報》,1956年6月13日,4版。
〈華僑抵音歌王 黃清石今返國 十五載苦練譽滿東瀛 曾拒絕梅逆蘭芳獻媚〉,《聯合報》,1956年6月15日,3版。
〈我旅日音樂家黃清石昨返國 他要搜集祖國歌曲 返日後將加強宣揚〉,《中央日報》,1956年6月16日,4版。
〈旅日華僑名聲樂家 黃清石的成名故事〉,《聯合報》,1956年6月16日,3版。
〈旅日華僑熱愛祖國 忠誠擁護 蔣總統 黃清石昨向新聞界發表談話 並盛讚自由中國之安定繁榮〉,《中央日報》,1956年6月18日,4版。
〈總統昨接見黃清石〉,《聯合報》,1956年10月5日,3版。
〈今日訪華的岸信介〉,《聯合報》,1957年8月1日,4版。
〈仿製刺激影片《血戰》沒有女人〉,《徵信新聞》,1957年12月31日,3版。
〈沒有女人的國語片《血戰》開拍陸總將派砲兵協助〉,《徵信新聞》,1958年1月17日,5版。
〈在王田拍外景「血戰」會師同拍〉,《徵信新聞》, 1958年2月26日,3版。
〈《血戰》是怎樣攝製的?〉,《中央日報》,1958年3月8日,5版。
〈《魂斷南海》影評〉,《聯合報》,1958年3月25日,6版。
〈國語戰爭片《血戰》殺青〉,《中央日報》,1958年4月4日,5版。
〈血戰噍吧哖獲內部嘉獎〉,《徵信新聞》,1958年5月4日,5版。
〈《血戰》昨試映〉,《中央日報》,1958年6月5日,5版。
〈谷氏談中日經濟合作問題如雙方努力將來大有發展〉,《中央日報》,1958年6月16日,1版。
〈《海南島戰後歸來》電影廣告〉,《聯合報》,1958年7月8日,5版。
〈《海南島戰後歸來》電影廣告〉,《聯合報》,1958年7月25日,5版。
〈《血戰噍吧哖》電影廣告〉,《聯合報》, 1958年8月25日,5版。
〈血戰噍吧哖今上映〉,《徵信新聞》,1958年8月26日,3版。
〈日本新任駐華大使井口貞夫 昨覲 總統呈遞國書 日使代達日皇增進邦交誠意 總統殷望兩國關係益臻敦睦〉,《中央日報》,1959年4月15日,1版。
〈日新大使井口貞夫 昨日呈遞國書 總統親自接受並致答辭〉,《聯合報》,1959年4月15日,1版。
〈《血戰》電影廣告〉,《聯合報》,1959年4月30日,5版。
〈《血戰》電影廣告〉,《聯合報》,1959年5月3日,8版。
〈《蕩婦與聖女》電影廣告〉,《聯合報》, 1959年10月6日,6版。
〈臺灣通信工業公司 昨開工生產 可產製無線電機件〉,《聯合報》,1959年12月23日,5版。
〈本省電視事業可望年內實現中日合作電器工業進行順利已奠良基〉,《聯合報》,1960年2月9日,5版。
〈日議員一行 訪問省議會松野鶴平應邀致詞〉,《中國時報》,1960年8月26日,2版。
〈遠東電器公司 今舉行開工禮〉,《中國時報》,1960年12月8日,5版。
〈遠東電器公司 舉行開工典禮〉,《中央日報》,1960年12月9日,6版。
〈三團體昨酒會歡迎岸信介,谷正綱致詞表示歡迎,並讚揚岸氏奮鬥精神〉,《中央日報》,1961年8月3日,3版。
〈日松竹歌舞團 也將來臺獻藝 東寶歌舞團演出已奉准〉,《聯合報》,1961年12月4日,8版。
〈看東寶之舞〉,《聯合報》,1961年12月4日,8版。
〈秦始皇、唐人街、料羅灣,中影洽日方合作擬議中拍片三部〉,《徵信新聞報》,1962年1月7日,3版。
〈對中日合拍秦始皇蔡孟堅特發表談話〉,《聯合報》,1962年1月11日,8版。〈洽商合拍「秦始皇」永田雅一抵臺〉,《聯合報》,1962年3月13日,8版。
〈蔡孟堅全力爭取秦始皇勢在必成〉,《徵信新聞報》,1962年1月13日,5版。
〈中日合作策進委會通過文教提案〉,《中央日報》,1962年1月14日,3版。
〈中日合作策進委員會通過文教提案〉,《中央日報》,1962年1月14日,3版。
〈「秦始皇」劇本大映編竣寄來此間〉《聯合報》,1962年2月24日,8版。
〈洽商拍秦始皇大映董事長三月十二來〉,《聯合報》,1962年2月28日,8版。〈永田雅一抵華研商有關問題〉,《中央日報》,1962年3月13日,8版。
〈中日合拍「秦始皇」劇本細節即予商討〉,《中央日報》,1962年3月12日,5版。
〈秦始皇劇本大映已寄到永田雅一今來洽商〉,《聯合報》,1962年3月12日,8版。
〈日人拍攝中國史劇永田抵臺談秦始皇〉,《徵信新聞報》,1962年3月13日,3版。
〈永田雅一昨謁總統〉,《聯合報》,1962年3月14日,8版。
〈合拍秦始皇邁了第一步〉,《聯合報》,1962年3月14日,8版。
〈中影與日活合作料羅灣風雲十月間開拍〉,《聯合報》,1962年3月15日,8版。
〈對秦始皇劇本我提四點意見,主題意識與娛樂形式,中影促日方兼籌並顧〉,《徵信新聞報》,1962年3月20日,5版。
〈有關秦始皇的劇本〉,《徵信新聞報》,1962年3月25日,3版。
〈大映拍秦始皇主要演員決定〉,《聯合報》,1962年5月18日,8版。
〈我陸軍協助攝製秦始皇〉,《中央日報》,1962年5月27日,8版。
〈協拍秦始皇影片我陸軍奉准支援〉,《聯合報》,1962年5月27日,8版。
〈秦始皇如此合作〉,《聯合報》,1962年6月8日,8版。
〈今拍秦始皇〉,《聯合報》,1962年6月10日,8版。
〈我陸軍協助攝製秦始皇今在板橋鎮開鏡〉,《中央日報》,1962年6月10日,8版。
〈有色眼鏡看電影日共黨報紙攻擊秦始皇〉,《徵信新聞報》,1962年6月16日,3版。
〈看秦片拍外景〉,《聯合報》,1962年6月17日,8版。
〈秦始皇的嘆息〉,《徵信新聞報》,1962年6月17日,3版。
〈蔡孟堅使出殺手鐧〉,《徵信新聞報》,1962年6月23日,5版。
〈兩個秦始皇〉,《徵信新聞報》,1962年6月28日,3版。
〈中影人員七日起程赴日參加拍秦始皇〉,《徵信新聞報》,1962年7月4日,3版。
〈寰宇公司新片暴君秦始皇今開鏡攝製〉,《中央日報》,1962年8月31日,8版。
〈參加秦始皇外景大場面工作,檢討國片拍攝的分工與計畫〉,《徵信新聞報》,1962年9月4日,5版。
〈中日合作攝製 金門灣風雲 本月內開鏡 成立攝製委員會〉,《中央日報》,1962年9月18日,7版。
〈于右老勉勵吳麗元今後要勤加練習,成為出色書法家〉,《中央日報》, 1962年9月30日,4版。
〈自由中國步入電視時代 電視公司昨日開播 蔣夫人剪採並按鈕 慶祝國慶盛況當晚一一播映〉《中央日報》,1962年10月11日,4版。
〈「暴君秦始皇」月內推出〉,《徵信新聞報》,1962年10月12日,5版。
〈影片秦始皇在日預演蔡孟堅參加盛典〉,《中央日報》,1962年10月25日,7版。
〈秦始皇試演獲佳評下月一日在東京首映〉,《中央日報》,1962年10月29日,8版。
〈華欣唐寶雲昨返抵臺北〉,《中央日報》,1962年11月9日,7版。
〈寰宇公司攝製暴君秦始皇今行首映禮〉,《中央日報》,1962年11月 9日,7版。
〈《秦始皇》電影廣告〉,《聯合報》,1962年11月12日,7版。
〈《秦始皇》電影廣告〉,《聯合報》,1962年11月14日,6版。
〈中日合作所面臨的危機〉,《徵信新聞報》,1963年5月6日,2版。
〈日本以工廠資助匪共我紡織業請予制裁,不買日本的人造纖維不准纖維廠來臺投資〉,《中央日報》,1963年9月1日,5版。
〈吉田茂論中日關係〉,《徵信新聞報》,1963年9月9日,2版。
〈三陽工業機車廠 今新廈落成開工〉,《中國時報》,1963年9月27日,5版。
〈三陽機車廠 今行開工禮〉,《聯合報》,1963年9月27日,5版。
〈三陽機車廠 昨開工典禮〉,《中國時報》,1963年9月28日,4版。
〈三陽機車廠 昨開工典禮〉,《聯合報》,1963年9月28日,5版。
〈中日經濟貿易關係檢討〉,《徵信新聞報》,1963年9月30日,5版。
〈《敵後壯士血》電影廣告〉,《聯合報》,1963年10月6日,7版。
〈《敵後壯士血》電影廣告〉,《聯合報》,1963年10月9日,6版。
〈《敵後壯士血》電影廣告〉,《聯合報》,1963年10月13日,6版。
〈警告日本不得與共匪建立任何外交關係〉,《聯合報》,1963年11月18日,2版。
〈警告日本不得與共匪建立任何外交關係〉,《聯合報》,1963年11月18日,2版。
〈總裁主持臨時常會討論中日外交情勢,與會人員聽取從政同志報告後一致支持政府對周案處理立場〉,《中央日報》,1963年12月30日,1版。
〈大專學生代表向日使館抗議呼籲抵制日貨不講日語〉,《徵信新聞報》,1963年12月31日,2版。
〈僑生抗議書面交日使館〉,《聯合報》,1963年12月31日,2版。
〈張厲生大使請辭職總統批准明令發表,外交部昨晚發出訓令召回我駐日公使暨重要官員〉,《聯合報》,1963年12月31日,1版。
〈對日資匪媚匪措施,全國大專學生一致表示憤慨昨推代表向日使館遞抗議書〉,《中央日報》,1964年1月1日,4版。
〈政府機構向日採購貨品申請書均暫停審議,外貿會昨奉令實施,一般進口物資不受影響〉,《徵信新聞報》,1964年1月12日,4版。
〈積極發展多邊貿易,從中日關係惡化談起〉,《徵信新聞報》,1964年1月12日,2版。
〈抗議日本政府媚匪醜行影片商公會昨決定北市暫停放映日片〉,《中央日報》,1964年1月12日,3版。
〈中日經濟關係在調整緊縮中〉,《徵信新聞報》,1964年1月12日,4版。
〈中日經濟關係的檢討〉,《聯合報》,1964年1月13日,5版。
〈抗議日本媚匪忘義全省影院停映日片〉,《中央日報》,1964年1月20日,3版。
〈《蚵女》電影廣告〉,《聯合報》,1964年2月19日,6版。
〈「秦始皇」先賭記,冷藏兩年曾有疵議獲澄清,上映有期蔡孟堅大可告慰〉,《徵信新聞報》,1964年4月26日,4版。
〈三洋泰山二廠 定星期日開工〉,《聯合報》,1964年5月22日,5版。
〈臺灣三洋電機公司 建成第二工廠 製家庭用電器〉,《中央日報》,1964年5月22日,5版。
〈《天字第一號》電影廣告〉,《聯合報》,1964年5月24日,6版。
〈三洋電機 第二工廠落成〉,《中央日報》,1964年5月25日,3版。
〈我國新任駐日大使魏道明今赴任〉,《聯合報》,1964年6月26日,1版。
〈魏道明任重道遠〉,《中央日報》,1964年6月26日,2版。
〈《秦始皇》上映預告廣告〉,《聯合報》,1964年8月2日,6版。
〈秦始皇上映無確期〉,《中國時報》,1964年8月9日,11版。
〈張群昨啟程訪問日韓 將與兩國會商加強反共合作〉,《中央日報》,1964年8月13日,1版。
〈面對共匪侵略擴展 日已提高警覺 張群訪問日韓昨已歸來 謂反共團結仍有待努力〉,《聯合報》,1964年8月28日,1版。
〈結束訪問日韓行程張群祕書長昨回國 指出日本已對共匪提高警覺 中韓處境相同所見尤為一致〉,《中央日報》,1964年8月28日,1版。
〈世運聖火來了〉,《聯合報》,1964年9月7日,2版。
〈聖火過境記〉,《聯合報》,1964年9月7日,3版。
〈《情報員第六號》電影廣告〉,《聯合報》1964年9月11日,6版。
〈籃隊仍將赴日觀摩世運實況〉,《聯合報》,1964年9月11日,2版。
〈中華奧委會世運籃球隊昨發表公報世運籃球會外賽我國絕放棄參加〉,《聯合報》,1964年9月11日,2版。
〈世運會籃球會外賽我決恢復參加〉,《聯合報》,1964年9月17日,2版。
〈《天字第一號續集》電影廣告〉,《聯合報》,1964年9月23日,6版。
〈必也正名 一面提出抗議 同時籃下爭奪〉,《聯合報》,1964年9月23日,3版。
〈參加世籃會外賽 中華隊大軍啟行 昨經大坂 飛往東京 十二國手 士氣如虹〉,《聯合報》,1964年9月23日,3版。
〈聲聲慢 急急風 一波三折 籃將長征〉,《聯合報》,1964年9月23日,3版。
〈佐藤宣佈外交政策遵循池田基本路線〉,《中央日報》,1964年11月11日,2版。
〈佐藤內閣對華政策的幾個暗示〉,《聯合報》,1964年11月26日,3版。
〈中影趕拍雷堡風雲 唐菁葛香亭等 今天上大雪山〉,《聯合報》,1965年1月25日,8版。
〈《一江春水向東流》電影廣告〉,《聯合報》,1965年3月20日,6版。
〈《秦始皇》電影廣告〉,《聯合報》,1965年4月5日,5版。
〈《霧社風雲》電影廣告〉,《聯合報》,1965年6月8日,6版。
〈《霧社風雲》電影廣告〉,《聯合報》,1965年6月9日,6版。
〈《七七事變悲慘的故事》電影廣告〉,《聯合報》,1965年7月10日,6版。
〈日本童軍團 昨抵華訪問〉,《聯合報》,1965年8月2日,7版。
〈《雷堡風雲》電影廣告〉,《聯合報》,1965年8月6日,6版。
〈共匪破壞抗戰史實:許朗軒將軍著文揭發其罪行〉,《中央日報》,1965年9月18日,3版。
〈《七七事變悲慘的故事》電影廣告〉,《聯合報》,1965年10月16日,6版。
〈王貞治活動 新聞片上映〉,《中央日報》,1965年12月11日,5版。
〈《烽火鐘聲》電影廣告〉,《聯合報》,1965年12月20日,6版。
〈《艷諜三盲女》電影廣告〉,《聯合報》,1966年2月2日,6版。
〈從事道德重整‧合唱反共民謠〉,《中國時報》,1966年3月21日,3版。
〈道德重整亞洲青年訪問團 昨日自港來華訪問 將參加青年節活動〉,《中央日報》,1966年3月21日,7版。
〈道德重整訪問團 昨天抵達臺北 逗留十天訪問大專學校 並參加慶祝青年節活動〉,《聯合報》,1966年3月21日,2版。
〈日本草繪 今起展出〉,《聯合報》,1966年9月9日,8版。
〈日本草繪展 今正式揭幕〉,《聯合報》,1966年9月13日,8版。
〈中日韓圍棋賽 今在北市揭幕 明起正式比賽三天 日韓代表相繼抵達〉,《中央日報》,1966年9月19日,4版。
〈中日密切互助 增進友好關係日新使島津久大昨抵臺 保證盡力促進兩國邦交〉,《中國時報》,1966年9月23日,2版。
〈中日韓圍棋賽 我隊三勝三負 日隊六戰五勝奪魁〉,《中央日報》,1966年9 月23日,3版。
〈中日韓圍棋賽 昨舉行頒獎禮 日韓兩隊今賦歸〉,《中央日報》,1966年9月25日,3版。
〈日大使島津久大昨覲見蔣總統呈遞到任國書〉,《聯合報》,1966年9月28日,1版。
〈與岸信介談中日經濟合作〉,《聯合報》,1966年10月29日,11版。
〈王貞治結婚後決返國度蜜月 三日上午雙雙東瀛飛來後婚旅程五天安排妥當〉,《中央日報》,1966年11月29日,3版。
〈臺語影圈一個謎,影片見首不見尾〉,《聯合報》,1967年1月30日,8版。
〈三陽化工 昨開工禮〉,《中國時報》,1967年3月21日,5版。
〈三陽化工公司 昨舉行開工禮 設酒會招待各界來賓〉,《中央日報》,1967年3月21日,7版。
〈經長勉中外合作廠 最好用純中國商標 三陽化學公司昨開工〉,《聯合報》,1967年3月21日,5版。
〈彩色電影負片中影自能沖印〉,《聯合報》,1967年5月15日,6版。
〈彩色負片顯影機中影已裝成昨正式啟用〉,《聯合報》,1967年6月1日,6版。
〈日本松竹歌劇團 一行昨飛抵臺北 將展開為期四十五天大公演〉,《聯合報》,1967年9月13日,6版。
〈松竹歌劇團 每逢假日 加演日場〉,《聯合報》,1967年9月17日,6版。
〈蔣經國晤林海峰王貞治翁倩玉親切閒話給予關懷慰勉和鼓勵〉,《聯合報》,1967年11月30日,3版。
〈看蔣部長會晤僑胞與日本新聞界〉,《中央日報》,1967年12月1日,2版。
〈張英五十歲壽辰〉,《中國時報》,1969年2月12日,6版。
〈中視明播映「翁倩玉之聲」〉,《聯合報》,1969年11月29日,3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