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脊髓損傷者生活重建的主體性知識~一個協同探究的實踐
作者:麥麗蓉
作者(外文):Mai, Li-Jung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心理學系
指導教授:夏林清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1
主題關鍵詞:脊髓損傷生活重建實踐取向行動研究協同探究spinal cord injurylife recoverypraxis-oriented action researchcollaborative inquir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0
本研究主要是透過脊髓損傷者生活重建的經歷,以及脊髓損傷中心協助傷友的歷程,來探究脊髓損傷者生活重建的主體性知識。具體探究的問題包括:脊髓損傷者從癱到能夠獨立生活的歷程、脊髓損傷者的難言之隱、脊髓損傷潛能發展中心訓練老師協助傷友的歷程,以及協同探究的影響。
本研究採用實踐取向的行動研究,邀請四位脊傷者和兩位訓練老師進行四個不同階段的反映性研究,並以框架分析與對行動中反映歷程研究作為本行動探究的依據。具體的探究結果為:(1)獲得脊髓損傷者生活重建的面貌,呈現5個主要處境的轉折;(2)脊髓損傷者排便歷程的知識與集體面貌;(3)醫療系統與中心訓練老師協助脊傷者的差異;(4)公開知識並與其他障別發生共振作用,彼此參照學習。
研究者最後於反映回觀中提出以下的看見及省思(1)驗證脊傷者在社會結構中被宰制的弱勢處境;(2)脊傷者從癱到獨立生活的過程,遭遇多重的社會障礙;(3)辨識專業知識所隱藏的問題;(4)協同探究產生的作用與價值;(5)確立以傷友為主體的人民團體之知識發展價值;(6)通過與脊傷者彼此的「移動-探測」後,發展出真實的合作關係。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knowledge of recove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inal cord injury survivor which was based on the life recovery experiences of 4 spinal cord injured and their workers’ helping experiences of the Potential Development Center for Spinal Cord Sufferers. Specific issues to explore includes: from paralysis to independent living after the injury, unspoken difficulties with the injury, the helping process of the workers and impacts of participating collaborative inquiry.
Praxis-oriented action research was applied in the study. There were four spinal cord injured and two workers were invited to participate this reflective research. The action method was based on frame analysis and reflection-on-action research. The results of the inquiry included (1) five major phases were found in understanding the life recovery of the injured, (2) the injureds’ defecation process and the collective knowledge of them were followed through, (3) the differences in helping the injured between the medical systems and the Potential Development Center for Spinal Cord Sufferers were presented, (4) the public knowledge and mutual learning experiences of the injured with other people with different disabilities were shared.
Finally, researchers made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and reflections:(1) the social disadvantages of the spinal cord injured in the social systems were verified, (2) multiple social barriers with regard to the independent living after the injury should be eliminated, (3) the hidden problems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were identified, (4) the impacts and value of collaborative inquiry, (5) the value on spinal cord injury support groups that form their own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should be recognized, and (6) develop a true partnership with the injured after "moving - exploration" should be promoted.
王顏和(1998)。脊髓損傷後遺症。脊髓損傷者身心重建手冊。台北市,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脊髓損傷者聯合會。
尤淑君(2008)。高職特教班教師及就業服務人員在就業轉銜服務中專業角色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羽 玄(1992)。自己就是命運的建築師。台北市,遠流。
考門夫人(1997)。荒漠甘泉。台北市,橄欖基金會。
李燕(2009)。以自身經驗簡論台灣「黃金十年」中障礙福利運動的個人與該集體變化歷程。2009行動研究社群發展論壇,台北市,台灣行動 研究學會。
李栩慧(2005)。 抵抗異化:醫院精障就業輔導員的行動反思(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台北市。
余郡蓉(2010)。透風的小鋼珠-從精障就服員到運動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吳佩霖(2009)。就業中的脊髓損傷者之就業調適歷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new window
林月春(1998)。居家脊髓損傷患者社會支援狀況及相關因素之探討。美和專校學報,16,111-124。
林月春(1995)。屏東地區居家脊髓損傷者心理健康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台北市。
林君毅(2009)。南部地區脊髓損傷就業者職務再設計與工作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幸台(2007)。復健諮商專業人員角色定位之研究。復健諮商,1,1-16。
林恒立(2009)。印象管理戰術對肢體障礙應徵者面試評量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進興(2010)。創設緣起。【中華民國脊髓損傷聯合會網站】。取自http://fsci.org.tw/modules/tinyd0/index.php?id=1。
林峰全(2000)。脊髓損傷病患其頸動脈血流量與傾斜角度改變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林淑芬(1998)。脊髓損傷者性生活狀況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市。
周玥岑(2010)。身心障礙者就業服務員工作價值觀與工作家庭衝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周俐君(2009)。脊髓損傷者就業狀況、工作滿意度與生活品質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周淑華(2006)。脊髓損傷患者憂鬱程度及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台中市。new window
邱亭熒(2007)。虛擬實境駕駛模擬器訓練對脊髓損傷患者的成效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台北市。
施沛鈃(2008)。就業服務員之情緒勞務、工作滿意度、工作倦怠與離職傾向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施春合(1994)。脊髓損傷患者人格韌性與生活調適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台北市。new window
胡幼慧(2001)。新醫療社會學:批判與另類的新視角。台北市,心理。new window
侯仁智(2007)。家以外的『家』:打造各種可能的精障就業服務(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徐維停(2010)。脊髓損傷者生涯信念與成功就業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倪芳瑜(2008)。就業服務人員人格特質與工作滿意之研究---以自我效能為中介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酒小蕙(1997)。探討脊髓損傷患者出院過渡期間家屬角色緊張與需求之變化(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庚醫學暨工程學院,桃園縣。new window
馬吉男(2001)。居家脊髓損傷病患主要照顧者負荷及需求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醫學院,台北市。
馬超琴(2009)。就服員的工作壓力、身心健康知覺與工作動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夏林清(1993)。由實務取向到社會實踐。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夏林清、鄭村棋(譯)(1996)。變-問題的形成與解決(原作者:P. Watzlawick, J.Weakland, Richarad Fisch)。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夏林清等(譯)(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作研究(原作者:H. Altrichter, P.Posch, & B. Somekh)。台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1993)。
夏林清(2002)。尋找一個對話的位置:基進教育與社會學習歷程。應用心理研究,16,119-156。new window
夏林清等(譯)(2004)。反映的實踐者-專業工作者如何在行動中思考(原作者:Donald Schön)。台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1983)。
夏林清(2006)。在地人形。應用心理研究,31,201-239。
麥麗蓉(2003)。為大學校園輔導工作找出路~一個強調輔導工作者專業主體性的大學校園輔導工作模式初探。輔導季刊,39(1),12-18。new window
麥麗蓉、王明智、吳健豪、李文玫(2006)。什麼是專業?大學輔導工作者在心理師法衝擊下的省思與行動。應用心理研究,30,89-124。new window
殷鼎(1990)。理解的命運。台北:東大。
黃美慧(2006)。應用聯合分析法調查身心障礙者對就服員特質的偏好(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惠惠(編譯)(1983)。助人歷程與技巧。台北:張老師。
黃源協(2003)。身心障礙福利的發展趨勢與內涵-國際觀點的分析。社區發展季刊,104,342-359。new window
陳允宜(1995)。脊髓損傷患者的復健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醫學院,台北市。
陳主慈(1996)。脊髓損傷患者受苦的生活經驗:帕斯理論指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台北市。
陳姵蒨(2004)。生命支柱的傾圮——脊髓損傷者疼痛知覺與調適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陳家棟(2007)。臺北縣身心障礙者就業服務人員職業耗竭與離職傾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惠芳(2002)。以希伯特黃轉換分析脊髓損傷病患起坐性暈眩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陳瑄妮(2006)。身心障礙者職業重建專業人員角色與功能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陳筱瑀、吳姿蓉(2009)。協助脊髓損傷者社會參與之復健護理。長期照護雜誌,13(1)。
莊美芳(2010)。台灣地區2005至2008年創傷性脊髓損傷之流行病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醫學大學,台北市。
莊情惠(2009)。脊髓損傷個案創傷後的生活經驗與照護需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市。
許華慧(2007)。求職技巧輔導方案對職業訓練脊髓損傷成員的一般自我效能與求職自我效能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復健諮商研究所(2009年10月15日)。緣起【硏究所簡介】。取自http://girc.ncue.edu.tw/。
張瑋珊(2007)。團體諮商的多元文化議題~以「脊髓損傷者職業生涯探索團體」為例。輔導季刊,43(3),52-60。new window
楊凱婷(2005)。生活品質與冒險程度對脊髓損患者重回職場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醫學大學,台北市。
楊慧滿(2006)。男性脊髓損傷者的性需求及性滿足方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廖美玲(2003)。找尋生命的出口-脊髓損傷者調適的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廖雅惠(2003)。脊髓損傷病患不確定感及因應策略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大學,台北市。
蔡玫芳(2006)。職業災害成年肢體障礙者就業復原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蔡春金(2004)。脊髓損傷者自我概念社會支持與憂鬱症狀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美和技術學院,屏東縣。
潘咸廷、陳建州、陳三能(編譯)(2002)。醫病關係(原作者:A. Barbour)。新北市,藝軒圖書。(原著出版年:1995)
劉宇平(2004)。脊髓損傷患者的慢性神經性疼痛、自我照顧能力與憂鬱之相關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學院,台北市。
劉惠琴(2006)。社會心理學中的熱情傳承。應用心理研究,31,141-155。new window
蕭文(1999)。學校輔導工作的發展趨勢。載於中國輔導學會(主編),輔導學大趨勢,(103-122頁)。台北市:心理。
薛澤杰(1992)。台南地區脊髓損傷病患及其日常生活能力調查。中華復健醫誌,20,39-47。
謝佳穎(2009)。就業服務員工作壓力、壓力因應方式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謝宗勳(2003)。動作誘發電位和H反射在感覺缺損之脊髓損傷患者經周邊神經刺激後之調控(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庚大學,桃園縣。
賴靜儀(2008)。就業服務員之情緒失調與情緒耗竭之研究--以情緒勞務、情緒偏離為中介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羅文政(2008)。脊病變之細胞再生治療的動物模式及分子造影監測(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台北醫學大學,台北市。
Norman, C., Bender, J. L., Macdonald, J., Dunn, M., Dunne, S., Siu, B., Hitzig, S. L., Jadad, A.R. & Hunter, J. (2010). Questions that individals with spinal cord injury have regarding their chronic pain: Aqua litaive study. Disability and Rehabilitation, 32(2):114-124.
Chen, H.Y. & Boore, J.R.P. (2007). Establishing a super-link system: spinal cord injur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57(6):639–648.
Chen, H.Y. & Boore, J.R.P. (2008). Living with a spinal cord injury: a grounded theory approach.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17(5a):116-124.
Hammell, K.W. (2004) . Exploring quality of life following high spinal cord injury: a review and critique. Spinal Cord , 42:491-502.
Hammell, K.W., Miller, W.C., Forwell, S.J., Forman, B.E. & Jacobsen, B.A.(2009). Fatigue and spinal cord injury: a qualitative analysis. Spinal Cord , 47, 44–49.
Oliver, M.(1996).Understanding Disability-From Theory to Practice. London: Palgrave.
Sapey, B. (2002). Physical Disability. In. R. Adams, L. Dominelle, & M. Payne (Eds.), Critical Practice in Social Work (pp. 181-189), Basingstoke: Palgrave.
Schön, D. (1983).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How professionals think in action. New York, NY: Basic Books.
Szymanski, E.M., Enright, M.S.,Hershenson, D.B. & Ettinger, J.M.(2003). Career development theories, constructs and research: implications for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In: Szymanski E.M. & Parker R.M. (Eds.) Work and disability: issues and strategies in career development and job placement, 91-153. Austin, TX: Pro-Ed.
Ville, I. (2005). Biographical work and returning to employment following a spinal cord injury. Sociology of Health & Illness, 27(3): 324–350.
Viviane de Souza Pinho Costa, Marcia Regina Antonietto Costa Melo, Mara Lucia Garanhani, Dirce Shizuko Fujisawa (2010) . Social representations of the Wheelchair for people with Spinal Cord Injury, Revista Latino-Americana de Enfermagem, 18(4):755-762.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