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身心障礙運動的實踐與政治性探究:一個跨界反思的旅程
作者:田淑蘭
作者(外文):TIEN, SHU-LAN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心理學系
指導教授:夏林清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6
主題關鍵詞:身心障礙行動研究公共政策社會正義身心障礙運動Disability StudiesSocial JusticeDisability Movement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7
延續解嚴後、投入勞工運動組織工作的十年實踐,自1999年起我轉入身心障礙運動至今。由在台北市政府勞工局機要秘書的位置開始,轉換到社區,以諮詢者、督導者、教育者或研究者的身份,與不同障別的身心障礙組織和工作者協作,以台北地區、就業相關為主要議題。接著於2008年赴加拿大多倫多研究關於精神疾病倖存者運動和身心障礙相關課題。在台灣與加拿大之間,通過差異結構的視框,進行兩地的政治與社會閱讀、參照與反思。之所以稱「跨界」有幾重意涵:1.由工運跨到身心障礙運動。2.由民間草根,轉到政府部門,再轉回民間草根。3.台灣與加拿大的不同社會、政治、經濟與文化歷史脈絡。
我視自己為一個「實踐的歷史性主體」,以「社群」為方法。借用夏林清拮抗同行的社會學習概念,指認我如何把自己嵌卡在社會脈絡中,通過以「行動團體」為單元,在差異結構中不斷催化辨認與對話活動,促進群體的認識與行動能力變化。
第一部分,由回顧身心障礙運動背景與簡史開始,指出台灣身心障礙權益運動的發展理路與挑戰。第二部分,回顧1999〜2003年於台北市政府勞工局時,因為身心障礙者保護法修法、為身心障礙者就業促進所提供的歷史機會,和衍生的民主制度爭議與公共辯論。第三部分,整理抽取我自2004年起,在社區協作中所看到的身心障礙運動活力、結構性限制,實踐者抵制規訓和尋找出路的努力與難題,特別是關於實證式專業主義、新自由主義、新管理主義對於社區實踐的影響。第四部分,以多倫多的精神疾病倖存者運動和台灣的精神障礙運動參照為框架,勾勒台灣的精障運動地景,和由多倫多經驗中提取啟示。在總結與探尋出路中,對於身心障礙運動的幾個關鍵政治性議題,包括:各種概念模式,權力關係與實踐中的張力,運動的內/外部民主問題,以及「以西方為師」提出看法。最後,以Nancy Fraser的正義三維度理論架構,說明我認為台灣身心障礙運動的路線與政治性困局。建議以Fraser的理論來重新思考身心障礙運動的政治框架和行動地圖,併以夏林清的「拮抗同行」為實踐方法填入血肉,朝向身心障礙運動作為人與人性的解放運動努力。
working on
中文部分:

王國羽(2012)。障礙概念模式與理論發展。王國羽,林昭吟,張恆豪主編,障礙研究:理論與政策應用。高雄:巨流。new window

王育瑜(2012)。照顧與社區生活。王國羽,林昭吟,張恆豪主編,障礙研究:理論與政策應用。高雄:巨流。new window

內政部統計週報九十八年第五十週(2009)。內政部統計處。

田淑蘭(1996)。公營事業工人面對民營化的生涯策略-台汽個案研究。立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田淑蘭(2009)。台北市政府公共行政實驗行動:機會,權力,資源和形式的張力構行。台灣行動研究學會西安交流活動。未出版。

佘雲楚,梁致遠,謝柏齊,邱延亮(2004)。生業、職業、專業與志業―助人志業自主抗爭的行動社會學反思。台北:台灣行動研究學會年會。

林萬億,吳慧菁,林珍珍(2011)。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ICF)與我國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社區發展季刊,第136期,頁278-295。new window

林萬億 (2012)。台灣的社會福利—歷史與制度的分析。台灣:五南。

林首成(2004)精障在台灣的過去與未來。第五屆亞洲非政府組織論壇。台北:未出版。

林首成(2013)心怡生活重建的三大元素 學員、球隊、廠商,社團法人台北市心理復健家屬聯合協會(心怡)Facebook網誌

林憲(2007)。文化精神醫學的贈物—從台灣日本。台北:心靈工坊。

林宗義著,趙順文譯(1990)。精神醫學之路—橫跨東西文化。台北:稻鄉。new window

何建民(2009)。台灣精神衛生法制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國家是是與管理在職進修碩士專班學位論文。

周月清(2005)。北歐智障者搬出教養院到社區居住與生活改革進程。台灣社會福利學刊,第四卷第一期,頁131-168。new window

財政部(2016)。2015年財政統計年報。

瞿宛文(1995)。國家與臺灣資本主義的發展-評論「解構黨國資本主義」。《臺灣社會研究》七週年學術研討會:什麼是臺灣社會研究。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2014)。身心障礙者職業重建個案管理服務工作手冊。

陳師孟,林忠正,朱敬一,張清溪,施俊吉,劉錦添(1992)。解構黨國資本主義-論臺灣官營事業之民營化。澄社報告,三版。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new window

詹中原,謝麗秋(2007)。台灣民營化政策之再檢視。國政研究報告: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CL/095/CL-R-095-031.htm。摘取於2016年5月18日。

夏林清(2006)。在地人形:政治歷史皺摺中的心理教育工作者。應用心理研究:第31期,頁201-239。台北:五南。new window

夏林清(2010)。走在解殖的路徑中:拮抗同行的社會學習。應用心理研究:第45期,頁45-72。台北:五南。new window

陳純瑄 (2012)。Nancy Fraser的正義理論:從經濟重分配、文化認可到政治代表權。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琇姍(2014)。身心障礙者福利與權益的演進。林萬億,劉燦宏等,台灣身心障礙者權益與福利。台北:五南。

蔡依倫(2010)。從非營利到社會企業?台灣非營利身心障礙組織場域制度變遷之研究。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博士論文。new window

殘障聯盟(2011)。台灣身心障礙年鑑:1990-2010。台北:殘障聯盟。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2013)。社政業務報告書:http://www.sfaa.gov.tw/SFAA/Pages/Detail.aspx?nodeid=530&pid=3332。

蕭新煌,林國民主編(2000)。台灣的社會福利運動。台北:巨流。

黃嬡齡(2008)。日久他鄉是故鄉—治療性社區玉里模式。台北:記憶工程。

廖宜芳(2004)。圖解台灣史。台北:易博士。

陳姃湲編(2012)。看不見的殖民邊緣。台北:玉山社。

慈芳關懷中心(2011)。新北市政府委託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辦理新北市慈芳關懷中心六週年慶系列活動之二:會所本土化實踐論壇。新北市:未出版。

陳淑芳(2011)。心靈舖子,我的美夢 — 12年精障就服員的生涯回顧。身心障礙就業論壇—就業模式與專業服務概念的再反思。台北:未出版。

陳冠彬(2012)。伴行者。從社區觀點反思社會企業的概念與實作工作坊。台北:未出版。

社團法人台灣風信子精神障礙者權益促進協會(2011)。風信子協會 — 台灣精神疾病者的實踐路徑。台北:未出版。

Conrad P. (2007) 。The Medicalization of Society. 中文譯本:許甘霖校訂(2015)。社會醫療化:論人類境況如何轉為可治之症。高雄:巨流。


英文部分:

Barnes C. & Mercer G. (2010) Exploring Disability, 2nd ed. Cambridge: Polity Press.

Church, K. (2004) Mad People’s History: An Outsider’s Account of Psychiatric Survivor Activism in English Canada. Presentation to the 5th Asian NGOs Forum. Taipei.

Ericsson K. (2002) From Institutional Life to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deas and Realities Concerning Support to Person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Dissertation for the degree of Doctoral of Philosophy in Education presented at Uppsala University.

Fulani L. B. (1991) Foreword. In Newman F., The Myth of Psychology. New York: Castilllo International, Inc.

Fabris E. (2011) Tranquil Prisons: Chemical Incarceration under Community Treatment Order.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Incorporated.

Fraser N. (1995) From Distribution to Recognition? Dilemmas of Justice in a ‘Post-Socialist’ Age. New Left, 212:68-93.

Fraser N. (2000) Rethinking Recognition. New Left Review, 3 May-Jun.

Fraser N. (2003) Social Justice in the Age of Identity Politics: Redistribution, Recognition, and Participation. In Fraser N. & Honneth A., Redistribution or Recognition? A Philosophical Exchange, pp.9-84. New York: Verso.

Fraser N. (2005) Reframing Justice in a Globalizing World. New Left Review, 36 Nov-Dec.

Fu,T. Szu-Ting, Lee, Chau-Shoun, Gunwell, D., Lee, Wen-Chung, Chen, A. Tai-Ann (2012) Changing trends in the prevalence of common mental disorders in Taiwan: a 20-year repeated cross-sectional survey. Lancet, 2013:381:235-41. Available at: http://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12)61264-1/fulltext

Gergen K. J. (2000) From Identity to Relational Politics. In Holzman L. &
Morris J. ed., Postmodern Psychologies, Societal Practice, and Political Life, pp.130-150. New York: Routledge.

Holzman L. (1991) Introduction. In Newman F., The Myth of Psychology, pp.XXIV-XXXVI. New York: Castilllo International, Inc.

Moncrieff, J. (2008) Neoliberalism and biopsychiatry : a marriage of convenience. In Cohen, C.I. and Timimi, S. Liberatory Psychiatry (pp.235-255).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orrison, J. L. (2008) Talking Back to Psychiatry : The Psychiatric Consumer/Survivor/Ex-Patient Movement. New York: Routledge.

Newman F. & Holzman L. (1985) History as an Anti-Paradigm Lois. In Holzman and Hugh Polk ed.(1988), History is the Cure. New York : Practice Press.

Newman F. (1991) The Myth of Psychology. New York: Castilllo International, Inc.

Newman F. & Phyllis Goldberg (1996) Performance of a Lifetime. New York: Castilllo International, Inc.

Oliver M. (2009) Understanding Disability: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Palgrave Macmillan.

Oliver M. & Barnes C. (2012) The New Politics of Disablement. Palgrave Macmillan.

Rembis M. (2014) The New Asylums: Madness and Mass Incarceration in the Neoliberal Era. In Ben-Moshe L., Chapman C. and Carey A. C. ed., Disability Incarcerated: Imprisonment and Disability in the United State and Canada. Palgrave Macmillan.

Reville, D. (2008) Reflections on the Consumer/Survivor/Ex-Patient(C/S/X). Honoring the past, shaping the future: 25 years of progress in mental health advocacy and rights protection (pp.10-11). Psychiatric Patient Advocate Office. Ontario.

Reville, D. (2009) A History of Madness. A course at Ryerson University. Toronto. Unpublished.

Sartre, Jean-Paul (1972) Dear Comrades! Making Illness A Weapon. Journal of the British Society for Phenomenology, 18/1:3-5.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