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國中技藝教育學程學生生活經驗之研究 :批判教育學觀點
作者:莊淑閔
校院名稱: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學系
指導教授:方德隆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4
主題關鍵詞:批判教育學國中技藝教育學程生活經驗民族誌critical pedagogytechnical education program in junior high schoollife experiencesethnograph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9
本研究旨在探究並理解國中技藝教育學程學生之生活經驗,並藉由批判教育學的觀點詮釋此生活經驗所賦予的意義。本研究採民族誌進入高雄市一所國民中學的田野,蒐集技藝教育學程師生之教室參與觀察、訪談資料,進行分析。研究目的可分下列四點:
一、觀察國中技藝教育學程,行政支援、師資安排、經費來源、課程設計、師生特徵等現況。
二、以批判教育學觀點分析,學校、課程、教師對國中技藝教育學程學生的影響。
三、瞭解國中技藝教育學程師生對課程與教學的批判性。
四、討論從學校資源、多元升學制度,協助國中技藝教育學程學生生涯發展的可能性。
研究結果如下:
一、課程方面:發現技藝班課程時數、經費、師資不足;技藝班學生抗拒普通班的主流學習,淪為階層再製的現象。
二、老師方面:普通班老師唯有讀書高觀念、造成師生關係疏離。
三、學生方面:放學活動父母無力監督、容易誤入歧途;學生家庭經濟壓力大、無心課業;多元升學制度,提供職業取向學生實質幫助。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對國中技藝教育學程的實施及未來的研究提出建議,並提出研究者自身的反省。
The Study of Students Life experience of Technical Education Program in Junior High School:Perspectives of Critical Pedagogy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students life experience of technical education in junior high school, and through viewpoints of critical pedagogy, explained the meaning that life experiences .The study used ethnography to get into the junior high school in Kaohsiung City, collected and analyzed data from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in the classroom, interviewed i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echnical educational program.
The main purposes of the study were as follows:
1. To observe technical education in junior high school, such as administrative support, teacher arrangement, sources of funding, curriculum design, teacher -student characteristics.
2. In view of the analysis of critical pedagogy, to explore the impacts of school, curriculum, and teachers on students life experiences of technical education in junior high school.
3. To understand teachers and the students' criticism of the technical education program in junior high school.
4. To make suggestions from school resources, multiple studies system, the development of assisting technical education students in junior high school.
The main findings of the study were as follows:
1.Curriculums: Lack of curriculum hours, funding, teachers, students of technical education program are main problems.Learning to resist the mainstream of regular classes, leads to reproduction phenomenon of social class.
2. Teachers : the regular class teacher had concept” You have only to study and have a good future”, resulting in aliention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3. Students:Parents were unable to supervise after school activities of students and
students easily went astray. Economic pressure of student family deeply affected students which were not in the mood to schoolwork. Multiple school system for career orientation of students is helpful.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the suggestions were offered to technical education program in junior high school, future studies and put forward the researcher's own reflections.
Keyword: critical pedagogy, technical education program in junior high school, life experiences, ethnography
參考文獻

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1989)。我國技術及職業教育現況。臺灣教育,464:14-21。
教育部(1993):邁向十年國教-發展與改進國中技藝教育中程計畫。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4):發展與改進國中技藝教育方案--八十三年度國中技藝教育班及延教班開設類科班別規劃草案。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8):台南市八十七學年度規劃辦理國中學技藝教育班計畫。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9):技藝教育檢討與改進規劃報告。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技職司(1995):辦理國中技藝教育班參考手冊。台北:教育部技職司。
教育部(1998)。八十六學年度加強技職教育宣導參考資料。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宣導品(B1003):44。
教育部(2001)。技藝教育改革方案。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05)。九十四學年度國中技藝教育學生輔導就讀實用技能班。
教育部技職司(2008)。高級中等學校申請辦理實用技能學程注意事項,授教中(三)字第0970503707C號令。
教育部技職司(2009)。輔導分發選習國中技藝教育學生就讀高中職實用技能學程實施要點,部授教中(三)字第 0980503729C 號令
教育部技職司(2012)。技術及職業教育法規選輯。台北:教育部技職司。
方永泉譯(2003)。受壓迫教育學,台北:巨流。(原書Freire, P.,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王秋絨(1990)。弗雷勒批判的成人教學模式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new window
王秋絨(1997)。成人教育的思想與實務:現代、後現代的爭辯。台北:心理出版社。
王昭正、朱瑞淵譯。(Danny L. Jorgensen 原著)(1999)。參與觀察法。台北:弘智。
王嘉陵(2003a)。Giroux思想中的教育可能性。教育研究,11,11-19。
王嘉陵(2003b)。從Giroux的批判教育學觀點反省課程改革中的教師角色。教育研究資訊,13(3),3-21。new window
王嘉陵(2006)。國小場域九年一貫課程實施知探究~~批判教育學觀點。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new window
方惠鈴(1992)。Paulo Freire大事紀。中華民國94年12月8日,取自http://adte.nknu.edu.tw/club/ ref_Paulo%20Freire's%20life.htm
方德隆(1996)。俗民方法學及其對教育研究的啟示。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學報,7,51-83。new window
王慧蘭(2002)。重複性思維/創造性思維:學校生活世界的邏輯和教育改革。載於財團法人國立台南師院校務發展文教基金會、台灣教育社會學學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與教育改革議題:教育社會學取向的分析,135-154。高雄:復文圖書。
王慧蘭(2005)。批判教育學:權力抗爭、文本政治和教育實踐。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5(2),87-112。new window
李子建、黃顯華(1996)。課程: 範式、取向和設計。台北:五南。new window
李文富(1999)。臺灣原住民教育改革的分析:一個批判教育學的 觀點。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天健(2007)。Paulo Freire批判意識概念重建及其在社區大學實踐經驗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new window
李永薇(2004)。Paulo Freire對話教學論及其轉化。私立慈濟大學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明杉(1998):國中技藝教育班學生學業學習困擾與技藝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新民(1997)。傅科的哲學思想及其對教育的啟示。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報,10,200-324。new window
李奉儒(2003a)。P. Freire的批判教學論對於教師實踐教育改革的啟示。教育研究集刊,49(3),1-30。new window
李奉儒(2003b)。從教育改革的批判談教師作為實踐正義的能動者。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3(2),113-150。new window
宋沛昀(2010)。國中技藝教育學程學生選修動機與職業自我概念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臺北:五南。
吳怡歆(2006)。Paulo Freire「意識覺醒」觀對我國課程改革之啟示。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雪綺(2008)。從解構台灣英語崇拜現象建構批判教育學之英語教學模式。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new window
尚榮安譯(2001)。Yin, R. K.著。「個案研究」。臺北:宏志。
林于巧(2011)。國中技藝教育學程學生自我效能與生涯發展相關之研究-以中部五縣市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主編),質的教育研究方法(頁239-262)。高雄:麗文文化。
林長賦(2003)。教師班級經營、家長教育態度與國中技藝班學生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清江(1999):中華民國技術及職業教育簡介。台北:教育部。
林昱貞(2001)。性別平等教育的實踐:兩位國中女教師的性別意 識與實踐經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昱貞(2002)。批判教育學在台灣:發展與困境。教育研究集刊,48(4),1- 25。new window
林國華(2006)。臺北市國中學生選讀合作式技藝教育學程之相關因素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育賢(1999)。意識覺醒相關概念對成人教育的啟示:從弗雷勒思想出發的探討。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珮儀(1999)。從社會批判道後現代—季胡課程理論之研究。台北:師大書苑。new window
周珮儀(1999)。從社會批判到後現代──季胡課程理論之研究。台北:師大書苑。new window
周珮儀(2002a)。知識、權力和愉悅的三位一體:後現代文化中的表徵教育論。載於九年一貫課程與教育改革議題──教育社會學取向的分析,(3-19頁)。高雄:復文。
周珮儀(2002b)。國小教師解讀教科書的方式。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5,115-138。new window
周凌玉(1999)。學校因素與家庭因素對台南市國三學生參加合作式技藝班意願之關係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周新富(2005)。布爾迪厄論學校教育與文化再製。台北:心理。
洪玉君(2005)。Freire與Noddings對話教學論及教師圖像之探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雪玲(2005)。國中國文教師課程批判意識之研究—以Paulo Freire批判教學論為基礎。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姜添輝(2002)。資本社會中的社會流動與學校體系--批判教育社會學的分析。台北:高等教育。
施宜煌(2006)。弗雷勒意識覺醒理論及其德育蘊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new window
許朝信(2002)。批判理論對中小學教師教學專業之啟示。教育研究資訊,10(2),21-44。new window
許誌庭(2002)。教師做為轉化型知識份子的可能性、限制與實踐方向。教育研究集刊,48(4),27-52。new window
夏林清(2002)。尋找一個對話的位置:基進教育與社會學習歷程。應用心理研究,16,119-156。new window
徐文臨(2002)。國中技藝教育改革實施之研究-以雲林縣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
徐偉民(2004)。一位國小教師教學實踐的歷程:以批判民族誌為方法的教學革新。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new window
章五奇(2001)。電視文化批判課程之研究—從批判教育學的觀點。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許雅涓(2001)。一位國小教師「課程實踐」之研究。國立臺北師 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郭秀櫻(2004)。「教育研究」的批判教育研究:教研所碩士生的學習經驗。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張建成(2002)。批判的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學富文化。
張盈堃(2000a)。性別迷思:從批判教育學的抗拒觀點論教科書意識型態再生產的問題。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盈堃(2000b)。教師作為轉化型知識份子的教育實踐。教育與社會研究,1,25-58。new window
張盈堃(2001)。性別與教育-批判教育學觀點。台北:施大書苑。new window
張盈堃(2005a)。結構、行動與教育改革運動:批判教育學觀點。載於張盈堃、郭瑞坤、蔡瑞君與蔡中蓓等著。誰害怕教育改革?-結構、行動與批判教育學(頁1-48)。台北:洪葉。
張盈堃(2005b)。階級品味與在家自行教育:批判教育學觀點。載於張盈堃、郭瑞坤、蔡瑞君與蔡中蓓等著。誰害怕教育改革?-結構、行動與批判教育學(頁263-284)。台北:洪葉。
梁正怡(2005)。新世紀教育電影中的教學圖像:交融教學越界之教育觀。國立中學教育學研究所正大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仲翰(2007)。Jürgen Habermas 的普遍語用學與生活世界在批判教育學上的意義。花蓮教育大學學報,24,253-269。new window
陳美均(1997)。國中技藝教育美容美髮班課程實施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家政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怡文(2004)。轉化性知識份子與教育實踐:以社區大學教師為例的質性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明鎮(1997)。傅科的思想與後現代教育。教育研究,5,237-248。
陳昆仁(2001)。國中技藝教育班學生學習環境滿意度之調查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new window
陳建瑜(2011)。宜蘭縣國民中學技藝教育之實施與成效研究-利害關係人之意見調查。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淑芳(2001)。一群「實習幼兒」的短期就學經驗:另類教育實習方式和方法省思。應用心理研究,12,133-173。new window
陳惠敏(2001)。知識、權力、課程--以Foucault權力/知識論述評析九年一貫課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莊勝義(2007)。機會均等與多元文化兩種教育運動的對比。高雄師大學報,22,21-42。new window
莊勝義(2009)。從多元文化觀點省思「弱勢者」的教育「問題」與「對策」。教育與多元文化研究。12(1):17-56。new window
莊金珠(2000)。高雄縣試辦偏遠地區巡迴式技藝教育之成效評估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莊淑閔(2006)。Paulo Freire對話教學理念探析與教育啟示。教育研究,14:75-87。
莊淑閔(2006)。專家與生手學生的差異~~以轉化課程文本為例。教科書之回顧與前瞻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119-133,台北教育大學。
湯仁燕(2004)。Paulo Freire對話教學理念與實踐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new window
黃柏漳(2004)。成就取向、活動參與和社經背景:國中技藝班與普通班之比較分析。國立中山大學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宜雯(2003)。社區大學教師教學實踐歷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振文(2003)。影響國中技藝教育班學生升學意願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瑞祺(1996)。批判社會學。台北:三民。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政傑(1998)。前瞻技藝教育的理念與實踐。台灣教育,570:14-21。
歐用生(2004)。課程領導—議題與趨勢。台北:高等教育出版社。
馮朝霖(2004)。駱駝、獅子與孩童:尼采精神三變說與批判教育學及另類教育學的起源。教育研究,121,8。new window
彭詩文(2003)。艾波〈M. W. Apple〉「合法化知識」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彭秉權(譯)(2005)Kanpol, B. 著。批判教育學的議題與趨勢。高雄:麗文文化。
葉子勝(2003)。Giroux教師作為轉化型知識份子之研究:兼論其對台灣教師與師資培育課程之啟示。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葉宏倫(2011)。馬來西亞華文教育與政治的糾葛-以批判教育學的觀點。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溫淳雅(2002)。Paulo Freire理論在臺灣教育改革中的實驗研究:以中學「教師工作坊」為例。私立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鄔明盛(2011)。Foucault規訓權力運用在國中行政會議之實踐行動---觀察與分析。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巧玲(1999):從批判教育學重新探索師生關係。中華民國教育學會聯合年會,民國88年12月10、11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new window
楊巧玲(無日期)。問題導向教學與合作學習的理論與策略。中華民國94年12月8日,取自http://www.nknu.edu.tw/~edu/new-eduweb/08Learning/learning%20thesis/learning %20thesis- 4/item4-article35.htmnew window
楊美玲(2011)。國民中學技藝專班導師班級經營之個案研究。中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朝祥 (1984)。國中職業輔導現況與改進建議。測驗與輔導,63,1102-1106。
楊雅婷(2005)。Paulo Freire解放教育學內涵及對台灣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之啟示。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鎮宇(2008)。教師工會運動與人本教育基金會的體罰論述:從批判教育學觀點的反思。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麗娟(2005)。英語歌曲教學對國中技藝班及非技藝班學習生之英語學習效益研究。國立高雄化師範大學英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甄曉蘭(2000)。批判俗民誌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質的研究方法,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高雄:麗文文化。
廖淑戎(2012)。教師遇見自我的旅程:我與兩位幼教師課程萌發經驗之探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new window
劉秀鈴(2008)。國中技藝班導師之班級經營效能研究-以彰化縣某國中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秀貞(2004)。國民中學技藝教育執行成效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明萱(1997)。多向文本。台北:揚智。
鄭善福(2000)。弗雷勒對話教育在社區成人基本教育上的應用: 以上楓社區成教班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博真(1999)。Giroux後現代邊界教育學思想之探討。教育研究,7,157-167。
鄧登木(2004)。臺北市合作式國中技藝教育學程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鄧佳茜(2002)。國中合作式技藝教育班學生社會行為的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簡慧嫻(2001)。三種權力的宰制經驗----國中美容美髮班女性學生的弱勢處境。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小芩譯(1995)。重新思考教師角色。通識教育季刊,2(4),89-104。
謝明杰(1997)。知識人權力的空間:對一所學校課外活動實施的個案探討。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塞伊德(2005)。知識份子論(單德興譯)。台北:麥田。
潘慧玲主編(2003)。轉變中的教育研究觀點。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台北:高等教育。
鄭同僚審定(2003)。教育研究的批判民族誌-理論與實務指南。台北:高等教育。
蕭又齊(2003)。我的意識覺醒:一個國小老師敘說社會事件融入社會科課程的故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new window

蕭憲裕(2011)。新北市國中技藝教育學程學生生涯自我概念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蕭昭君、陳巨擘合譯(2004)。校園生活-批判教育學導論。台北:巨流。
戴嘉賢(2000)。國中技藝教育學程學生知覺教師教學信念與學生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碩士論文。
蘇峰山(2004)。批判思考與批判教育學。教育社會學通訊,5,3-11。
蘇峰山編(2002)。布爾迪厄:《教育社會與文化中的再製》導讀。意識、權力與教育,205-218。嘉義:南華大學教社所。
Apple, M. W.(1993). Offical knowledges-Democratic Education in a conservation Age. New York: Routledge.
Cohen, L. &; Manion, L. & Morrison, K. (2000). Research methods in education. London [etc.]: Routledge.
Fitz, J., Davies, B. and Evans, J. (2006). Educational policy and social reproduction : class inscription and symbolic control. London : Routledge
Freire , P.(1970).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Harmondsworth . Middlesex , Penguin Books.
Freire, P.(1985). The politics of education: Culture, power and liberation.MA:Bergin &; Garvey.
Shor Ira and Paulo Freire.(1987). A pedagogy for liberation: Dialogues on transforming education.South Hadley, MA:Bergin &; Garvey.
Foucualt, M.(1980).Power/ knowledge :Selected Interviews and other writings 1972-1977.C.Gordon(ed.).New York: Pantheon Books.
Giroux, H. A.(1981).Ideology, Culture and the Process of Schooling.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Giroux, H. A.(1983).Theory and Resistance in Education-A Pedagogy for the Opposition. Massachuserrs: Bergin &; Gravey Publishers.
Giroux, H. A. (1988a). Teachers as intellectuals: Toward a critical pedagogy of learning. New York: Bergin &; Garvey.
Giroux, H. A. (1988b). Schooling and the struggle for public life: Critical pedagogy in the modern age.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Giroux, H. A.(1989). Schooling for Democracy: Critical Pedagogy in the Modern Age. London: Routledge.
Giroux, H. A.(1990). Reading Texts, Literacy, and Textual Authority. Journal of Education, 172(1), 84-102.
Giroux, H. A.(1991).Border Pedagogy in the Age of Postmodernism. In Aronowitz, S. &; Giroux, H. A. Postmodern Education: Political, Culture, and Social Criticism. M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Giroux, H. A.(1992). Border Crossings:Cultural Workers And Politics Of Educ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Giroux, H. A.(1993).Cultural politics, reading formationa, and the role of teachers as public intellectuals. In Aronowitz, S. &; Giroux, H.(Eds.). Postmodern education politics, culture and social criticism,87-113.
Giroux, H. A.(1994). Disturbing pleasure: learning popular politics of education.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Giroux, H. A. (1997). Pedagogy and the politics of hope: theory culture and schooling: a critical read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Giroux, H. A., &; McLaren, P. ( 1998).Critical pedagogy, the state, and cultural struggle.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Giroux, H. A. (2001). Theory and Resistance in Education. London: Bergin &; Garvey.
Kanpol , B.(1997). Issues and Tread in Critical Pedagogy. Cresskill, N.J. : Hampton Press.
Kanpol , B.(1999).Critical pedagogy : an introduction (2rd edition). Westport, Conn. : Bergin &; Garvey Publishers.
Kearney, R. (1986). Modern movement in European philosophy. Manchester, U.K. :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McLaren, P. ( 1998). Life in schools: An introduction to critical pedagogy in the foundations of education (3rd edition). New York: Longman.
Ross, A. ( 2000). Curriculum : construction and critique. London : Falmer Press.
Stake, R. E. (1995). The art of case study research. Thousand Oaks, CA: Sage.
Willis, Paul. ( 1977). Learning to Labor: How Working Class Kids Get Working Class Work.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Wink , J. ( 2000).Critical pedagogy: Notes from the Real World (2rd edition). New York : Longman.
Wolcott, H. F. (2001). Writing up qualitative research (2nd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Young, Iris Marion(1990). Justice 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