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台灣媽祖信仰與商人精神──以大甲、北港媽祖為研究中心
作者:黃敦厚
作者(外文):Dun-Hou Huang
校院名稱:中興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所
指導教授:陳器文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2
主題關鍵詞:媽祖商人大甲鎮瀾宮北港朝天宮文化創意商品MazuMerchantDajia Zhen-lan TempleBeigang Chao-tian TempleCultural Creative Product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11
本研究探討台灣媽祖信仰與商人之間的關係,了解台灣商人經營媽祖廟的模式與精神。
自明、清以來,商人經商獲利,以其經濟實力參與公共事務,商人的意識逐漸覺醒。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改變社會地位,商人以其經濟力量,延聘名師碩儒,栽培家族子弟,參加科舉考試,不僅改換門楣,提昇社會地位;也運用所學的知識,擴大事業經營的範疇。
明、清以來,商人四處經商,設置會館,會館內供奉家鄉的神明,藉以聯鄉誼、理商務,也傳播了家鄉神明的香火。漢人進入台灣以來,媽祖信仰隨著移民東傳,成為移民信仰甚深的神祇。清代以來,在台灣經商的商人則組織行郊,無論有無設置固定會館,依然環繞著神明為中心,藉著神明慶典舉辦活動,處理郊務,幫辦官府與民間等事宜。由於台灣位居東南海疆,商人往返大陸倚重船隻,他們崇奉海神媽祖,祈求海上平安,台南府城三郊、台北三郊、鹿港泉郊等,均藉著媽祖壽誕為會員聚會之日。除此之外商人配合國家祀典,與官員修建媽祖廟,參與廟務,也藉著廟宇空間處理郊務。
日治時代因噍吧哖事件的影響,大正十年(1921)總督府社寺課發布命令,要求地方的街庄長接管民間寺廟,直接擔任管理人。原居於幕後,維護媽祖信仰的地方士紳,直接浮出檯面,他們組會管理媽祖廟的資產、行政事務、年度行事等,神職人員只有負責平日的香火敬拜等,甚至退居為職員身分或臨時被僱請辦理宗教科儀之人。此一命令影響甚深,迄今未歇。台灣光復後,管理媽祖廟務的管理人制,在政令要求下須有會員或會員代表,遂改制為委員制,造成媽祖廟委員的產生與地方上政治選舉的勢力有相當大的關係,及至政府輔導寺廟成立財團法人,大型媽祖廟法人化成為趨勢;惟法人有捐助章程的修訂,又令有心者有可趁之機,加上寺廟管理條例的廢除,宗教法躺在立法院尚未審議通過,造成廟宇組織的模糊狀態。現階段台灣媽祖廟以財團法人制、管理委員制與卜爐主頭家制為三大型態。
上述自日治時代迄今,由於士紳人物走向經商之路,政治人物本身多經商或家族即屬商人集團,台灣政治界與商人關係更加深厚,也因此無論媽祖廟管理制度如何的變遷,商人介入媽祖廟已是避免不了的事實,即使是神選爐主頭家制度下,參與角逐之人亦屬商人居多,畢竟慶典活動的規劃運作,其參與的人除了普羅大眾之外,在商人大筆款項與人脈的支援下,更容易竟其功。在台灣人喜歡到外地靈廟進香的習慣下,商人將經營商業的心態帶入到媽祖廟的管理運作中,媽祖廟之間的管理階層交相往來,加上便利的運輸交通工具,媽祖廟香火鼎盛,而有組織的媽祖聯誼會,更藉此游走於台海兩岸。
日治時代媽祖廟延續了儒家的祭典形式,在商人出資、知識份子的改良下,媽祖遊行踩街的陣頭推陳出新,配合時代的脈動,植入當代的因子,而商人藉著媽祖信仰活動,吸引人潮,帶動經濟的成長。光復以後,商人建構媽祖廟,除了繼續以往精緻藝術的美感奉獻之外,他們思索廟宇空間與信眾的關係,以客為尊的心態,在有限的面積上做最大的空間容受安排;在慶典上不僅延續舊有的祭典,活動則擴大辦理;過去簡便的儀式,踵事增華為獨立的慶典,以滿足慰藉信徒的信仰需求。現代的迎媽祖,商人組織會或募集資金辦理活動,務必讓迎媽祖的活動熱鬧繽紛,以展現其對媽祖最大的誠敬。
台灣是個現代科技島,商人亦以現代科技設計創造宗教用品,具有千年歷史的媽祖信仰,亦能加以引進使用;面對繁忙的工商社會,全年無休的媽祖廟,將慶典調整在週六、日或假日,並透過媒體、網路廣告,俾信徒了解活動內容,提供信徒安頓心靈。除了信仰之外,媽祖廟建文化大樓、醫院、育幼院等,走向社會服務。現代文化創意產業當道,知名媽祖廟所在,商店販售觀光產品,廟方直接介入文化創意商品的販售,滿足香客、觀光客的需求。
媽祖信仰千年來在商人的傳播下,如今香火已遍布全球。台灣的媽祖廟則自日治時代以來,逐漸轉由商人管理,迄今此一模式,亦逐漸的在大陸開枝散葉。商人將經營企業的模式移植於媽祖廟,現代媽祖信仰缺少正式神職人員的宣教下,卻也在全世界各大宗教中,獨樹一幟的欣欣向榮,商人實為最大的推手。
Sinc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merchant cultivated the children in the family, to win the section examination, but also expanded industry business operating of range with better knowledge of commerce. Since the merchants handled business throughout the world, the incense of deities of them was also spread.
Taiwan is located about 160km off the southeastern coast of China, and merchants round-trip relied on ships only, so they worshipped Mazu-Goddess of the sea, they prayed the safety on the sea. During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due to the event of Zhao Banian, Yamashita 10 (1921), Social Affairs Department of the temple in Governor House commanded and required the leaders of local district to take over folk temples, served as managers directly. The local gentry were originators behind the scenes to be maintained Mazu emerged directly. They grouped to manage the assets, administrative affairs, and annual action etc.; the clergy only were in charge of incense to worship daily, even relegated to be staffers or was temporarily to be hired. This command has effected very greatly. After Taiwan was recovered to China, the system of the management in Mazu was demanded to have members or member representatives by laws. So, it was reformed the committee system, the matter caused the great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Mazu Temple committee and local political election. Until to The Government counseled temples to establish Consortium Corporation, and then the large Mazu Consortium Corporate becomes the trend. However, the Corporate has treaty amendment of donor, lead to someone get the chance. Meanwhile as the repeal of the Temple Management Ordinance and religious laws are lying in legislative Yuan not pass, it resulted fuzziness in the temple organization. The unconstitutional stage Taiwan Mazu Temples adapt Consortium Corporation committee system, management members and elect bosses by Divining blocks of the three large states. Therefore, no matter how the management system changes in the Mazu temple, it''s inevitable for the merchant to intervene the Mazu temple.
During the period of Japan colonial, the Mazu Temple lasted the ceremony forms of Confucian, businessmen raised fund against the intellects of the age improved with the factor of fashion, the Mazu march, the acrobatics array have innovated. Businessmen brought the mass-people with activities of Mazu belief; it also led the economical growth.
The belief in Mazu of the Millennium was spread by the businessmen; its burning incense has been spread to all over the world. This pattern has also gradually branched vigorously over the Chinese mainland. The models of operating business by the merchant are implemented into the Mazu Temple; although the modern belief in Mazu, it lacks the formal clergy to educate, Yet, of all the major religions in the world, it''s still unique thrivingly.
參考書目(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專書
大甲鎮瀾宮管理委員會:《大甲鎮瀾宮志》。台中,大甲鎮瀾宮,民國63年6月。
王日根、陳支平:《福建商幫》。台北,萬象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1月台1版。
王見川、李世偉:《台灣的民間宗教信仰》。台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
王見川、李世偉:《台灣媽祖廟閱覽》。台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
王見川:〈西來庵事件與道教、鸞堂之關係-兼論其周邊問題〉。《台灣的宗教文化》。台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82年。new window
王明:《抱朴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7月京2版3刷。
王金爐:《鎮瀾宮戊辰年慶成祈安清醮專輯》。台中,財團法人大甲鎮瀾宮,民國78年12月。
王振勳、趙國光:《台中市志》。台中,台中市政府,民國97年。
王國璠:《臺北市發展史》。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民國72年6月。
王陽明:《傳習錄及大學問.補遺》。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6年4月再版。
王榮國:《海洋神靈中國海神信仰與社會經濟》。江西,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古野直也:《台灣代誌》。謝森展譯。台北,創意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12月初版。
司馬遷:《史記》。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7年1月臺6版。
台中縣政府:《三月迎來去GOTO大甲鎮媽祖99年台中縣大甲媽祖文化觀光節導覽手冊》。台中,台中縣政府,1999年。
台灣省文獻會:《台灣私法商事編》。南投,台灣省文獻會,民國83年7月。
布爾迪厄:《布爾迪厄訪談錄: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版。
石萬壽:《台灣的媽祖信仰》。台北市,臺原,民國89年。new window
朱熹:《四書集註》,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影印宋吳志忠刻本,民國70年。
米歇.傅柯,王德威譯:《知識的考掘》。台北,麥田出版,2011年出版11刷。
作者未詳:《寺廟臺帳‧大甲郡》。未出版,台中縣立文化中心影印版,日治時代的調查報告,約完成於日治時代大正年間。台中市葫蘆墩文化中心典藏。
作者未詳:《宗教的團體臺帳‧大甲郡》。未出版,台中縣立文化中心影印版,日治時代的調查報告,約完成於日治時代大正初年。台中市葫蘆墩文化中心典藏。
余文儀:《續修台灣府志》。南投,台灣省文獻會,民國82年6月。
余卓群:《建築與地理環境》。海口市,海南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版。
余英時:《中國近是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1年5月初版六刷。new window
余英時:《儒家倫理與商人精神》。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2月第2次印刷。
余朝權:《現代行銷學管理》。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80年10月初版。
吾淳:《中國社會的宗教傳統》。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年3月第1版。
吳子光:《台灣紀事》。南投,台灣省文獻會,民國85年。
吳密察導讀、許佩賢譯:《攻台見聞》。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12月25日初版一刷。
吳密察導讀、許佩賢譯:《攻台戰紀》。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12月25日初版一刷。
宋濂:《元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7年1月臺6版。
李永烈、林鴻仁:《大甲媽祖遶境進香》。台中,台中縣文化局,民國91年。
李永烈:《文化傳承-大甲媽祖遶境進香》。台中,台中縣文化局,民國89年。
李露露:《媽祖信仰》。台北市,漢揚,1995年。
沈茂蔭:《苗栗縣志》。台北市,台灣銀行,民國51年。
汪民安:《身體、空間與後現代性》。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年3月2刷。
沃爾夫著、張恭啟譯:《鄉民社會》。台北,巨流圖書公司,民國72年一版一印。
卓克華:《台灣行郊的研究》。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
卓克華:《台灣的商戰集團》。台北,台原出版社,民國77年。
卓克華:《竹塹媽祖與寺廟》。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2月初版一刷。
周新富:《布爾迪厄論學校教育與文化再製》。台北,心理出版社,2005年。
周鍾瑄:《諸羅縣志》。南投,台灣省文獻會,民國82年。
周璽:《彰化縣志》。南投,台灣省文獻會,民國82年。
林文龍:《台灣中部的開發》。台北市,常民,1998年。
林文龍:《台灣史蹟叢論》。台中市,國彰,民國76年。
林玉茹:《清代台灣港口的空間結構》。台北,知書房出版社,1996年初版。new window
林明裕:《媽祖傳說》。台北市,東門,1988年。
林美容、張珣、蔡相輝主編:《媽祖信仰的發展與變遷:媽祖信仰與現代社會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雲林,財團法人北港朝天宮,2003。
林美容:《信仰、儀式與社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民國92年。
林美容:《媽祖信仰與台灣社會》。台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
林美容主編:《彰化縣曲館與武館 下冊》。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7年。
林美容主編:《彰化縣曲館與武館 上冊》。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7年。
林美容編:《台灣民間信仰研究書目》。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7年。
林清標:《敕封天后志》。木刻版。乾隆戊戌年。出版地不詳。出版年不詳。
林德政:《新港奉天宮志》。嘉義,新港奉天宮,民國82年。
松浦章:《清代台灣海運發展史》。卞鳳奎譯。台北,博揚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10月初版一刷。
邱天助:《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二版二刷。new window
邱福海:《媽祖信仰探源》。台北,淑馨出版社,1998年。
洪敏麟:《大肚鄉志》。台中,大肚鄉志編纂委員會,民國82年。
范仲淹:《范仲淹全集》。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2002年9月,第一版。
徐宗幹:《斯未信齋集雜錄.壬癸後記》。南投,台灣省文獻會,民國83年5月。
袁和平:《現代眼看媽祖》。台北,幼獅,1997年。
財團法人大甲鎮瀾宮董事會敬編:《大甲鎮瀾宮志-進香儀典》,台中:財團法人大甲鎮瀾宮董事會,2005年。
財團法人大甲鎮瀾宮董事會敬編:《大甲鎮瀾宮志-歷史風華》,台中:財團法人大甲鎮瀾宮董事會,2005年。
馬克斯.韋伯著 于曉,陳維鋼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香港,三聯書店,1987年。
馬敏:《商人精神的嬗變–近代中國商人觀念研究》。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
張本政:《清實錄臺灣史料專輯》。福建,福建人民,1993年12月一版一刷。
張廷玉:《明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7年1月臺6版。
張珣:《文化媽祖》。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民國92年4月初版。
張珣:《信仰的追尋》。台北,博揚文化,2008年。
張勝彥等編:《台中縣志》。台中,台中縣政府,民國78年。
張麗俊:《水竹居主人日記》。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台中縣文化局。民國91年11月初版。
畢恆達:《空間就是權力》。台北,心靈工坊,2010年4月初版二十八刷。new window
脫脫:《宋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7年1月臺6版。
許雪姬:《鹿港鎮志‧宗教篇》。彰化,鹿港鎮公所,民國89年。
連雅堂:《雅言》。台北,實學社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8月,初版一刷。
連雅堂:《雅堂文集》。南投,台灣省文獻會,民國81年3月。
郭金潤:《大甲媽祖進香》。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民國77年。
陳其南:《台灣的傳統中國社會》。台北,允晨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3年。二版二刷。
陳明終主編:《大甲風貌》。台中,鐵砧青年社,民國70年。
陳炳輝:《節慶文化與活動設計》。台北,華立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5月一版。
陳玲蓉:《日據時期神道統治下的台灣宗教》。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81年4月第一版。
陳器文:《玄武神話、傳說與信仰》。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曾吉連:《祀典台南大天后宮志》。台南,祀典台南大天后宮,民國90年12月。
黃宇元監修:《台北市發展史》。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民國70年。
黃宗羲:《明儒學案》。台北,華世出版社,1987年2月台1版。
黃美英:《台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台北,自立晚報,1994年。new window
黃晨淳:《豐原市鎮清宮建成誌》。台中,豐原市鎮清宮興建委員會,2007年出版。
黃耀東:《明清台灣碑碣選集》。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69年1月。
楊仁江:《台南市的古蹟》。台南,台南市政府,民國80年。
楊順明:《埔里開發的故事》。南投,財團法人南投縣立文化基金會,1999年11月出版。
溫國良編譯:《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宗教史料彙編》。台灣省文獻會,民國92年。
萬興宮管理委員會:《大肚 龍井 烏日迎媽祖口述歷史》台中,頂街村萬興宮管理委員會,民國85年。
萬興宮管理委員會:《大肚頂街村萬興宮簡介》。台中,萬興宮管理委員會,民國84年。
葉振輝:《台灣開發史》。台北,臺原,1995年。
葉國良:《古代的禮制與風俗》。台北,台灣書店,民國86年3月初版。
葉舒憲、陳器文:《寶島諸神台灣的神話歷史古層》。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11年8月第一版。
僧照乘:《天妃顯聖錄》。南投,台灣省文獻會,民國85年。
廖堂智:〈神聖空間的多元化:台灣書院三百年〉,《寶島諸神台灣的神話歷史古層》,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11年8月第一版。
彰化縣文化局編印:《2008年彰化學術研究研討會論文集》。彰化,彰化縣文化局,2008年。
趙爾巽:《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增田福太郎(日本人):《台灣的宗教附台灣本島人の宗教》。台北,南天,1996年。
蔣毓英:《台灣府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6月。
蔣維錟、鄭麗航、周金琰輯纂:《媽祖文獻史料彙編(第一輯)》。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
蔡相煇:《北港朝天宮志》。雲林,財團法人北港朝天宮董事會,民國78年。
蔡相煇:《北港朝天宮志》。雲林,財團法人北港朝天宮董事會,民國84年。
蔡相煇:《台灣的王爺與媽祖》。台北,臺原,民國78年。
蔡相輝:《媽祖信仰研究》。台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6。
鄭玄:《禮記鄭注》。校相臺岳氏本,台北,新興書局,民國70年8月版。
鄭振滿、陳春聲主編:《民間信仰與社會空間》。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1版。
黎靖德編:《新校標點朱子語類》。台北,華世出版社,1987年1月台1版。
戴炎輝:《清代台灣之鄉治》。台北,聯經出版事業,2005年11月初版第五刷。
薛爾威霖Schoell﹐Guiltinan:《基本行銷學–觀念與實務》。謝耀龍編譯。台北,華泰書局,1993年12月初版。
謝宗榮:《清乾隆帝敕建天后宮志》。彰化,鹿港新祖宮管理委員會,民國90年初版。
羅啟宏:《南瑤宮志》。彰化,彰化市公所,民國86年。
蘇軾:《蘇軾文集》。湖南,嶽麓書社,2000年8月,第一版。
恡我氏:《百年見聞肚皮集》。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民國85年2月初版。

期刊論文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北港朝天宮董事會主編:《媽祖信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台灣,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北港朝天宮董事會,民國86年。
宋光宇:〈霞海城隍祭典與台北大稻埕商業發展的關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二本,第二分。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3年。new window
宋龍飛:〈台灣地區媽祖廟進香的兩個實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三十一期。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民國60年。
林滿紅:〈清末台灣的貿易與社會經濟變遷〉,《食貨月刊》第9卷4期。台北。食貨月刊社,民國68年7月。new window
張珣:〈台灣的媽祖信仰──研究回顧〉。《新史學》六卷四期。1995年12月。new window
張桂林、羅慶四:〈福建商人與媽祖信仰〉。《福建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03期。
陳炎正:〈神格分靈之爭,看媽祖進香的演變--以大甲媽祖進香為例〉。《民俗曲藝》第五十三期,台北,施合鄭文教基金會,民國77年。new window
曾月吟:〈日據時期朝天宮的發展-以《台灣日日新報》所見為主〉。《媽祖信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雲林:財團法人北港朝天宮董事會,1997年。new window
黃敦厚:〈大甲迎媽祖新史料《金萬和郊》帳冊的新發現〉。《台灣宗教研究通訊》第六期,台北,蘭臺出版社,民國92年9月。
黃敦厚:〈大甲媽祖南下進香香客「食」的變遷〉。《民俗與文化》第六輯,台北,博揚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
黃敦厚:〈大甲媽祖進香源流初探〉。《民俗曲藝》第一百零三期,台北,施合鄭文教基金會,民國85年。new window
黃敦厚:〈進香禮儀的探討──以大甲媽祖為例〉。《民俗曲藝》158期,台北,施合鄭文教基金會,2007年。new window
懷笨佬:〈笨港聚奎閣遷建朝天宮秘辛〉。《雲林文獻四十三輯》。雲林,雲林縣政府,民國88年。
會議論文
林美容、張珣、蔡相煇主編:《媽祖信仰的發展與變遷:媽祖信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台灣,財團法人北港朝天宮,民國92年3月初版。
黃敦厚:〈大甲慶成祈安清醮記〉。《民俗曲藝》第五十七期,台北,施合鄭文教基金會,民國78年。
黃敦厚:〈大甲鎮瀾宮往湄洲祖廟進香的影響〉。《中華媽祖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稿》,福建,中華媽祖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稿組委會編,2004年10月。
黃敦厚:〈文化節的成功範例──以台中縣大甲媽祖文化節為例〉。《南台灣文化與歷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高苑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高雄縣自然史教育館。2006年。
黃敦厚:〈台灣媽祖分靈回流現象的探討〉,《大甲媽祖國際學術研討會》, 2005年4月30日。
黃敦厚:〈台灣媽祖信仰祭祀禮儀的變遷──以大甲鎮瀾宮為例〉。《2008年彰化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民國98年。
黃敦厚:〈台灣媽祖信仰與社區社團的發展─以大甲、新港為例〉。《研究新視界:媽祖與華人民間信仰國際研討會》,花蓮,國立華東大學,2010年5月。
黃敦厚:〈從台中市大肚區萬興宮與永和宮的建置看空間與權力的關係〉。《2011 台中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媽祖國際學術研討會》,台中,國立勤益科技大學,民國100年。
學位論文
何鴻明:《媽祖信仰與地方志正生態互動模式之研究─以大甲鎮瀾宮人是組織與選舉方式為中心考察》》。台中,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7年。
林金龍:《美學、權力與消費 以大甲媽祖遶境進香活動為例之研究》。嘉義,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4年6月。
洪瑩發:《戰後大甲媽祖信仰的發展與轉變》。台南,國立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民94國年。
曾月吟:《日據時期天宮與北港地區之發展》。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民國85年6月。
曾淑卿:《清代大肚趙家的發展》。台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
黃敦厚:《台灣媽祖文化語彙全記錄》。台中,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民 國93年。
賴文仁:《隨大甲媽祖出遊去:台灣文化慶典活動之參與與體驗與社會互動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博士論文。民國101年1月。new window
鍾秀雋:《彰化市角頭搶轎研究-以大甲媽祖過境為例》。嘉義,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8年。
網路資料:
台灣大學數位典藏中心《淡新檔案》。
台灣日日新報資料庫http//smdb.infolinker.com.t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