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天之文理-中國上古天文知識的變遷-
作者:梅政清
作者(外文):Chung-ChingMei
校院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系碩博士班
指導教授:王健文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2
主題關鍵詞:天文學史上古天文學天文信仰天文數術History of AstronomyAncient astronomyAstrologyShushu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2)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84
本論文以春秋戰國時期天文知識的結構性轉變為核心,探論自遠古以來天文知識發展的梗概,對於中天區北斗的觀察,在進入春秋時期以前北斗與十二辰關係的建立,使北斗在天文學上更富意義;同時對四周恆星的觀測也可能因統治權力的增長、安排公共事務的授時需求之增加而不斷增多觀測對象,最後在春秋戰國之交確立的二十八宿體系,對日月五星之運行有了表述的基礎。另一方面自春秋中葉以下使用圭表法測度日影長短變化以校正天象,也促發天文知識一連串突破性進展。殷商時期以新月出現為月首,周人則以朔日為月首。月相變化週期相對的短,經常性的觀測日月之會,有可能使周人在西周時期即已掌握精度較高的朔望月長度,到了春秋中期已經逐漸發展出十九年設置七閏月的辦法;同時因圭表法的使用,到戰國時代初期回歸年長度也被掌握,曆法從觀象授時演進到推步。而恆星天幕系統的告成,也促使戰國時代的行星觀測工作有長足的進步。
在上述天文知識的轉變下,先秦時期知識人對天的概念從神性的天,逐漸增強其自然屬性,並嘗試援引陰陽五行解釋天體的運行原理;而一般社會大眾則在神性的天之認識基礎上,增加了恆常性的概念;連帶的透過對天體運行規律的掌握,以求探索天道的手段,也從祭祀與占卜逐漸向星占與數術的方向發展,結果使得戰國時代以後,一方面天文知識有大幅度的進展;但另一方面不但祭祀與占卜仍舊在人們心中佔有一席之地,星占與數術也極為昌盛,構成極具中國特色的理性與虛幻交織的天文知識系統。
In this thesis, the structural changes at the core of the ancient astronomy. To discuss the outline of the development of astronomy from time immemorial. Including the the constellation Ursa Major and Ershibasu formation, the observation of the five major planets etc. Completion of the star system, sun, moon, and five planets orbit can be described. Between the ChunCho-Zenkou, astronomy substantial development has also led to the religion and the concept of change and the rise of astrology. Constitute a very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reason and fantasy, astronomical knowledge system.
典籍:

《周易》
孔穎達,《周易正義》「十三經注疏(一)」,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1,十一版。
《尚書》
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初版。
《周禮》
孫詒讓,《周禮正義》,北京:中華書局,2000.3,初版二刷。
《毛詩》
(清)陳奐,《詩毛氏傳疏》,台北:學生書局,1972.8,影印再版。
《左傳》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1,再版。
《公羊傳》
陳立,《公羊義疏》,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2.5,臺一版。
《國語》
左丘明 著、韋昭 注,《國語》,台北:宏業書局,1980,初版。
《史記》
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三)書》,台北:天工書局,1989,初版。
《漢書》
班固 撰、顏師古 注,《漢書》卷三十。台北:宏業書局,1978.8,再版。
《四庫全書總目》
《四庫全書總目(三)》,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1,六版。頁2131。
《續漢書.律曆志》
楊家駱 主編,《中國天文曆法史料(三)》,台北:鼎文書局,1977.3,初版。
《宋書.律曆》
楊家駱 主編,《中國天文曆法史料(三)》,台北:鼎文書局,1977.3,初版。
《管子》
戴望,《管子校正》,台北:世界書局,1990.6,十三版。
《老子》
(清)馬敘倫,《老子校詁》,台南:綜合出版社,1987,初版。
《莊子》
(清)郭慶藩,《莊子集釋》,台北:天工書局,1989.9,初版。
《論語》
(清)劉寶楠,《論語集解》,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11,初版。
《孟子》
(清)焦循,《孟子正義》,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7,初版。
《荀子》
(清)王先謙,《荀子集解》,台北:世界書局,1991.11,十二版。
《呂氏春秋》
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上海:學林出版社,1995.10,初版三刷。
《淮南子》
高誘 注,《淮南子》,台北:世界書局,1991.3,九版。
《大戴禮記》
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4,初版。
《春秋繁露》
蘇輿,《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1996.9,初版二刷。
《楚辭》
洪興祖,《楚辭補注》,台北:天工書局,1994.9,初版。
《竹書紀年》
林春浦,《竹書紀年補證》,台北:世界書局,1989.4,四版。
《三輔黃圖》
(清)張閬聲,《校正三輔黃圖》,台北:世界書局,1984.2,三版。
《開元占經》
(唐)瞿曇悉達 編、李克和 點校,《開元占經》,長沙:岳麓書社,1994.12,初版。
《乙巳占》
劉永明 主編,《增補四庫未收術數類古籍大全》「第二集」《占侯集成(三)》,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7.4,初版。


出土文獻:

「甲骨」
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2008.7,初版三刷。
「馬王堆五星占」
劉樂賢,《馬王堆天文書考釋》,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5,初版。
「睡虎地秦簡」
文物出版社編輯部,《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9,初版。
「關沮秦漢墓簡牘」
湖北省荊州市周梁玉橋遺址博物館 編,《關沮秦漢墓簡牘》,北京:中華書局,2001,初版。
「天水放馬灘秦簡日書」
秦簡整理小組,〈天水放馬灘秦簡甲種《日書》釋文〉,《秦漢簡牘論文集》,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9.12。


書目:

1.丁原植 主編、馮時 著,《出土古代天文學文獻研究》,「出土思想文物與文獻叢書(二)」,台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5,初版一刷。
2.丁原植 主編、陳松長 著,《馬王堆帛書「刑德」研究論稿》,「出土思想文物與文獻叢書(四)」,台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4,初版一刷。
3.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新中國的考古發現與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初版。
4.王健文,《奉天承運—古代中國的「國家」概念及其正當性基礎》,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初版。new window
5.孔慶典 著,《10世紀前中國紀歷文化源流—以簡帛為中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6,初版。
6.石雲里,《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史綱—天文卷》,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6.6,初版。
7.朱文鑫,《天文考古錄》,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2.10,台三版。
8.江曉原,《天學真原》,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6,初版三刷。
9.江曉原,《天學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9,初版。
10.江曉原,《星占學與傳統文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0,初版。
11.江曉原,《歷史上的星占學》,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5.9,初版二刷。
12.江曉原、紐衛星,《天學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10,初版。
13.池田末利,《中國古代宗教史研究》,東京:東海大學,1981,初版。
14.李約瑟 著、陳立夫 主譯,《中國之科學與文明(五)》,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5.2,四版。
15.李零,《中國方術正考》,北京:中華書局,2007.2,初版二刷。
16.李零,《中國方術續考》,北京:中華書局,2007.2,初版二刷。
17.李漢三,《先秦兩漢之陰陽五行學說》,台北:維新書局,1981.4,再版。
18.何崤 編校,《中國現代學術經典9—郭沫若卷》,石家莊市: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初版。
19.席澤宗,《科學史十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8,初版。
20.高均,《高平子天文曆學論著選》,台北:中央研究院數學研究所,1987.6,初版。
21.袁運開、周瀚光主編,《中國科學思想史》,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初版。
22.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4,初版十一刷。
23.郭沫若,《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一卷》,北京:科學出版社,1982。
24.常玉芝,《殷商曆法研究》,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9,初版。
25.陳久金、盧央、劉堯漢,《彝族天文學史》,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84.4,初版。
26.陳久金,《帛書及古典天文史料注析與研究》,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1.5,初版。new window
27.陳久金,《中國天文大發現》,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8.4,初版。頁123及129。
28.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2008.7,初版三刷。
29.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第一冊)》,台北:明文書局,1990.6,初版。
30.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第二冊)》,台北:明文書局,1990.6,初版。
31.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第三冊)》,台北:明文書局,1990.6,初版。
32.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天文測算編(第四冊)》,台北:明文書局,初版。
33.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曆法‧曆書編(第五冊)》,台北:明文出版社,1988.11,初版。
34.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第六冊)》,台北:明文書局,1990.6,初版。
35.陳美東,《中國古代天文學思想》,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12,初版。
36.陸思賢、李迪,《天文考古通論》,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0.11,初版。
37.陶磊,《「淮南子.天文」研究—從數術史的角度》,濟南:齊魯書社,2003.7,初版。
38.陶磊,《從巫術到數術—上古信仰的歷史嬗變》,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8.6,初版。頁175。
39.張聞玉,《古代天文曆法論集》,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5.12,初版。
40.馮時,《中國天文考古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11初版。
41.葛兆光 著,《中國思想史—導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12,初版。
42.蒲慕州,《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10,初版。new window
43.新城新藏 著、沈璿 譯,《東洋天文學史研究》。中華學藝社,1933,初版。
44.鄭文光,《中國天文學源流》,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3,初版。
45.劉朝陽,《劉朝陽中國天文學史論文選》,鄭州:大象出版社,1999。
46.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台北:蘭臺出版社,2001.7,初版。
47.鄺芷人,《陰陽五行及其體系》,台北:文津出版社,2003.7,增訂二版二刷。new window
48.劉樂賢,《睡虎地秦簡日書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7,初版。
49.龐樸,《帛書五行篇研究》,濟南:齊魯書社,1980,初版。
50.龐樸,《稂莠集—中國文化與哲學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3,初版。


論文:

1.王勝利,〈「雲夢秦簡日書初探」商榷〉,收於:《江漢論壇》1987年第11期。
2.王健民、梁柱、王勝利,〈曾侯乙墓出土的二十八宿青龍白虎圖象〉,《文物》1979年7期(總278期)。
3.李志超,〈「靈憲」的天體物理學思想〉,《科學史論集》,中國科技大學出版社,1987年。
4.竺可楨,〈二十八宿起源之時代與地點〉原收於:《思想與時代》月刊第34期。台北:華岡出版有限公司,合訂本第二冊,1978年影印本。
5.金春峰,〈「月令」圖式與中國古代思維方式的特點及其對科學、哲學的影響〉,《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東方出版社,1986年。
6.范楚玉的〈中國古代農業生產中的天時、地宜、人力觀〉,《自然科學史研究》,1984年3卷3期。
7.胡厚宣,〈殷卜辭中的上帝和王帝〉,《歷史研究》1959年9期;1959年10期。
8.莊雅州,〈夏小正月令異同論〉,《孔孟月刊》21卷11期。new window
9.陳夢家,〈商代的神話與巫術〉《燕京學報》20(1936);
10.梁啟超,〈陰陽五行說之來歷〉,《古史辨》第五冊下編,台北:藍燈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8,二版。
11.張聞玉,〈雲夢秦簡「日書」初探〉,收於:《江漢論壇》1987年第4期。
12.張光直,〈商周神話與美術中所見人與動物關係之演變〉,《中國青銅時代》,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12,初版五刷。new window
13.張光直,〈商代的巫與巫術〉,《中國青銅時代 第二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4,初版二刷。new window
14.張光直,〈濮陽三蹻與中國古代美術上的人獸母題〉,《中國青銅時代 第二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4,初版二刷。new window
15.張光直,〈中國古代藝術與政治〉,《中國青銅時代 第二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4,初版二刷。new window
16.郭盛熾的〈『周髀算經』中天文學思想評述〉,《天文學報》,1991年32卷2期。
17.馮時,〈河南濮陽西水坡45號墓的天文學研究〉,《文物》1990年第3期。
18.黃一農,〈江陵張家山出土漢初曆譜考〉,《考古》第1期(2002)。
19.黃一農,〈漢初百年朔閏析究──兼訂《史記》和《漢書》紀日干支訛誤〉,《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2本第4分(2001)。new window
20.黃一農,〈秦漢之際(前220~前202年)朔閏考〉,《文物》第5期(2001)。
21.黃一農,〈從湯若望所編民曆試析清初中歐文化的衝突與妥協〉,《清華學報》新26卷第2期(1996)。new window
22.黃一農,〈清前期對「四餘」定義及存廢的爭執──社會天文學史個案研究〉,《自然科學史研究》第12卷第3期及第12卷第4期(1993)。
23.黃一農,〈湯若望《新曆曉或》與《民曆鋪註解惑》二書略記〉,《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新25卷第1期(1992)。new window
24.黃一農,〈敦煌本具注曆日新探〉,《新史學》第3卷第4期(1992)。new window
25.黃一農,〈極星與古度考〉,《清華學報》新22卷第2期(1992)。new window
26.黃一農,〈中國史曆表朔閏訂正舉隅──以唐《麟德曆》行用時期為例〉,《漢學研究》第10卷第2期(1992)。new window
27.黃一農,〈楊景南─最後一位疏告西方天文學的保守知識份子〉,《漢學研究》第9卷第1期(1991)。new window
28.黃一農,〈耶穌會士對中國傳統星占術數的態度〉,《九州學刊》第4卷第3期(1991)。
29.黃一農,〈湯若望與清初西曆之正統化〉,收入吳嘉麗、葉鴻灑主編《新編中國科技史》下冊,台北:銀禾文化事業公司,1990。
30.黃一農,〈中國古代窺管考〉,《科學史通訊》第8期(1989)。new window
31.黃一農,〈蘇州石刻天文圖新探〉,《清華學報》新19卷第1期(1989)。new window
32.黃一農,〈中平客星新釋〉,《漢學研究》第7卷第1期(1989)。new window
33.黃一農,〈歷史上最密集的客星發現──西元1592年的四顆客星〉,《天文會刊》第1卷第2期(1988)。
34.黃一農,〈漢昭帝元鳳五年燭星──歷史上最亮的一顆新星? 〉,《科學史通訊》第6期(1987)。new window
35.黃一農、姜志翰,〈星占對中國古代戰爭的影響──以北魏後秦之柴壁戰役為例〉,《自然科學史研究》第18卷第4期(1999)。
36.黃一農、張志誠,〈中國傳統候氣說的演進與衰頹〉,《清華學報》新23卷第2期(1993)。new window
37.黃一農、張志誠,〈吳明炫與吳明烜──清初與西法相抗爭的一對回回天文家兄弟?〉,《大陸雜誌》第84卷第4期(1992)。
38.黃一農、張志誠,〈擇日之爭與康熙曆獄〉,《清華學報》新21卷第2期(1991)。new window
39.黃一農、張志誠,〈星占、事應與偽造天象─以「熒惑守心」為例〉,《自然科學史研究》第10卷第2期(1991)。
40.黃一農、張志誠,〈清初欽天監中各民族天文家的權力起伏〉,《新史學》第2卷第2期(1991)。new window
41.黃一農、張嘉鳳,〈天文對中國古代政治的影響──以漢相翟方進自殺為例〉,《清華學報》新20卷第2期(1990)。new window
42.鄭文光,〈中國古代的自然哲學與天文學思想〉:《中國哲學》第二輯,北京:三聯書店,1980年。
43.劉朝陽,〈飯島忠夫「支那古代史論」評述〉,收於:《中山大學語言歷史研究所週刊—天文學史專號》,1929年。
44.錢寶琮,〈論二十八宿之來歷〉,《思想與時代》月刊第43期。
45.濮陽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河南濮陽西水坡遺址發掘簡報〉,《文物》1988年第3期。
46.濮陽西水坡遺址考古隊,〈1988年河南濮陽西水坡遺址發掘簡報〉,《考古》1989年第12期。
47.濮陽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等,〈河南濮陽西水坡遺址發掘簡報〉,《文物》1988年第3期。
48.濮陽西水坡遺址考古隊,〈1988年河南濮陽西水坡遺址發掘簡報〉,《考古》1989年第12期。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