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道家美學與藝術精神
作者:李錫佳
作者(外文):Li, Xijia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系
指導教授:張永儁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2
主題關鍵詞:玄妙之美虛靜宇宙生成論道氣論形神論mysterious beautyEmptinessthe cosmogonyProvincial gas theoryOn the form of monotheism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99
道家美學與藝術精神
論文提要
道家美學是以道為核心的形上美學,老子哲學充滿玄妙之美,具有「創生」義蘊,莊子哲學則有「變化」和「虛靜」的本質,兩者在空間層次承接分明,且互有聯繫。老莊雖然沒有提出任何美學之詞,但藉著道法自然的論述,展開生命本真的素樸之美。
美學發展迄今已二百多年,歷年討論藝術精神,往往受限於審美經驗條件說的規定性,與藝術對象化的兩難。其實,藝術乃建立於道的體悟與美感的實踐,道家講述「為道日損」的觀點,對道美一體的齊物精神,不論是客體超驗說,或主體坐忘說,其「無為」、「體用不二」等物化概念,對生命流變與文明發展來說,都是具有世界圖象之重建意義。
本文從審美問題意識,展開道家美學與藝術精神的研究,特別是,道家宇宙生成論、道氣論和形神論等主張對中國歷代文藝作品的影響。研究過程中發現:道家主張宗法自然、去除人慾,坐忘、虛靜、用無的功夫,廣泛的在詩詞、繪畫及人生境界上起作用;歷代作品也不斷受老莊天人一體觀的影響,並且明顯地傳承與轉化。
道家美學是生命的哲學,充滿著道的無限生機,包含藝術審美及心靈內在修持,潛藏著宇宙奧秘的原型。透過作品與美學精神的重新審視,對人類現代心靈有撫慰與新生的力量。
關鍵字:玄妙之美、虛靜、宇宙生成論、道氣論、形神論
Taoist Aesthetics and Art Spirit
Abstracts:
Taoist aesthetics is metaphysical aesthetics as the core, The philosophy of Lao TzuI is full of mysterious beauty of the nature of "creation" Meaning of the philosophy of Zhuangzi "change" and "Silence", undertake clear both in the space level, and each contact. Zhuangzi did not submit any aesthetic words, but by the Imitation of Nature discourse, expand the life of this really naive beauty.
Aesthetic development so far has been 200 years, over the years to discuss the artistic spirit, often limited to the aesthetic experience conditions that stipulation, and art objects dilemma. In fact, art i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Road Experience and the beauty of the practice of Taoism about the "loss" for the Road Day view, the spirit of the Road America one homogeneous material, whether it is the object of transcendent, or the main Oblivion said that "inaction "body and fixed" materialized the concept of life Chang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ization, are with the world's image of the reconstruction of meaning.
From the aesthetic problem awareness, expand the Taoist aesthetics and artistic spirit, in particular, advocate of the Taoist cosmogony, said gas on the form and spirit of the influence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ry and artistic works. Found in the course of the study: Taoism advocates the patriarchal nature, wishes to remove, Oblivion, Emptiness, no effort, a wide range of works in the realm of poetry, painting and life; Chronicles works also continue to by Zhuangzi Heaven one concept the impact and heritage and transformation.
Aesthetics of Taoism is the philosophy of life, filled with the infinite vitality of the Road, including the aesthetic and spiritual inherent practice, lurks the prototype of the mysteries of the universe. Through the works and aesthetics to re-examine the spirit of the modern mind, comfort and new powers.
Keywords: mysterious beauty, Emptiness, the cosmogony said gas on the form of monotheism
參考書目

中文資料:
王弼,《老子微旨例略》,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台北:台灣商務,1975。
趙金章,《莊學管窺》,台北:弘道文化事業公司,1975。
梁啟雄,《荀子柬釋》,初版,台北:河洛,1976。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1980。
李澤厚,《美的歷程》,台北:元山,1981。
張岱年,《中國哲學史史料學》,北京:三聯,,1982。
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北京:中華書局,1984。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學生,1984。new window
朱謙之,《老子校释》,北京:中華書局,1984。
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上、下冊,台北:滄浪,1986。
任繼愈,《老子新譯》,台北:谷風出版社 1987,修訂本。
韋政通著《中國哲學思想論集—先秦篇》—〈莊子及其哲學〉,台北:水牛,1986。
宗白華,《藝境》,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
張岱年,《中國古典哲學概念範疇要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台北:學生,1989。
傅偉勳,《從創造的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台北:東大,1990。
吳怡註解,《易經繫辭傳解義》,台北:三民,1991。
張永儁,《中國新文明的探索-當代中國思想家》,台北:正中,1991。
高柏圖著,《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初版,1992。
嚴靈峰,《老子研讀須知》,台北:正中,1992。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台北:藍燈,1992。
鈴木大拙,耿能秋譯,《禪風禪骨》,台北:大鴻,1992。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台北:藍燈,1992。
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台北:華正,1992。
陳嘉映,《海德格爾哲學概論》,北京,三聯,1995。
王弼,《老子註》,台北:藝文印書館,1996。
朱謙之,《老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 1996。
張立文,《周易帛書今注今譯》,臺北:學生,,1997。
杜保瑞著,《莊周夢蝶》,台北:書泉出版社,1997。
張龍祥著,《海德格爾與中國天道》,北京:三聯,1997年。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卷二,台北:臺灣學生,1999。
李澤厚,《美的歷程》,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陳融捷,《中國哲學文獻選編‧〈第七章 老子的自然之道〉(上)》,台北:巨流,2001,9版。
汪世清,〈石濤散考〉,《石濤研究》,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2。
海德格著,王慶節、陳嘉映譯,《存有與時間》,台北:桂冠,2002。
韓瑋,《中國畫構圖藝術》,山東:山東美術出版社,2002。
葉維廉,《道家美學與西方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陳鼓應,《管子四篇詮釋》,台北:三民,2003。
錢穆,《中國思想通俗講話》,台北:東大,2004。
張文勳,《儒道佛美學思想源流》,雲南人民出版社,2004。
陳鼓應、趙建華注譯,《周易今注今譯》,北京:商務,2005。
陳鼓應,《莊子今註今釋》,台北:商務,2005。
章啟群,《百年中國美學史略》,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劉笑敢著,《老子──年代新考與思想新詮》,台北:三民,2005。new window
陳德和,《道家思想的哲學詮釋》,台北:里仁,2005。new window
孫中峰,《莊學之美學義蘊新詮》,台北,文津,2005。new window
朱立元,《西方美學範疇史》,(3卷),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陳鼓應,《老莊新論》,台北:五南,2007。new window
姜允明,《王陽明與陳白沙》,台北:五南,2007。
陳懷恩,《圖像學:視覺藝術的意義與解釋》,台北:如果,2008。new window
蘇源熙,《中國美學問題》,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
陳良運,《文化藝術大講堂:美的考索》,(上下冊),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9
曾春海,《兩漢魏晉哲學史》,台北:五南,2009。new window
曾春海、葉海煙等著,《中國哲學概論》,台北:五南,2010。
孫長祥,《思維、語言、行動:現代學術視野中的墨辯》,台北:文津,2011。new window

古籍資料:
帛書《老子》甲、乙本。
《史記‧老莊申韓列傳》。
《莊子集釋》卷七。
王充,《論衡‧卷十八‧自然篇第五十四》。
《世說新語‧巧藝篇》,第二十一,卷下。
何晏集解,邢昺疏,《十三經注疏‧論語注疏‧卷九》。
謝赫,《古畫品錄序》。
張彥遠,《歷代名畫記》。
郭熙,《林全泉高致‧山水訓》。
郭若虛,《圖畫見聞誌》。
王船山,《莊子解》。
石濤,《畫語錄》。
《四部叢刊本》,〈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卷六十。
《中國美學思想彙編》(上下集),台北:成均出版社。
《聞一多全集》,湖北人民出版社。
宣穎,王輝吉校,《莊子南華經解》,台北:宏業書局,1969。
林希逸,《莊子口義》,台北:弘道文化出版,1972。
荊浩,《筆法記》,原文收錄於:中國文史資料編輯委員會,《中國美學史資料選編上冊》,台北:輔新書局,1983。
《晉書》,卷四三,台北:商務,1988。
王厚琛,朱寶昌疏解,《莊子三篇疏解》,華文出版社,1991。
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台北:華正,1992。
王夫之,《莊子通.莊子解》,台北:里仁書局,1995。
《尼采文集》,青海人民出版社,1995。
憨山大師,《老子道德經憨山註 莊子內篇憨山註》,台北:新文豐出版,1996。
郭慶藩,《莊子集釋》,台北:頂淵文化事業公司,2001。
曹礎基,《莊子淺注》,修訂本,中華書局,2000。
清 郭慶藩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二冊,華正書局。2004。
強昱著,《成玄英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
宋 呂惠卿撰,湯君集校,《莊子義集校》,中華書局,2009。
明 陸西星撰,蔣門馬點校,《南華真經副墨》,中華書局,2010。

期刊:
《鵝湖月刊》,第213期 ,王邦雄:〈莊子系列人間世(4)〉。new window
《鵝湖月刊》,第241期 ,高柏園:〈莊子思想中的唯美性格〉。new window
《鵝湖月刊》,第249期、第250期,謝宗榮:〈「人自然化」與「自然的人化」的循環互動─莊子藝術精神在山水畫中的體現〉。
《民主評論》,第15卷,11、12、13期,徐復觀:〈莊子藝術精神主體之呈現〉。
《美術史論叢刊》,第4期,蘇東天:〈石濤的生活道路和思想變化〉,1982,頁209-226。
《文化與哲學》第35卷,十期,張永儁,〈宗法之禮與家族倫理-禮文化的思想特質〉,頁109-132。new window
《中國文化月刊》,第155期,黃忠天:〈老子無為思想研究〉,1992。
《國際佛學中心》,第2期,林朝成:〈六朝佛家美學--以宗炳暢神說為中心的研究〉,靈鷲山出版社,1992。
《人文學報》,第十五期,石守謙:〈對中國美術史研究中再現論述模式的省思〉,1997。new window
《哲學與文化》,330期,杜保瑞:〈儒道互補價值觀的方法論探究〉,2001。new window
《哲學與文化》第19卷,第9期,曾春海主編,1992。
《哲學與文化》,第31卷,第10期,曾春海主編,2004。
《哲學與文化》,第38卷,第5期,曾春海主編,2011。
《哲學與文化》,第35卷,第9期,曾春海主編,2008。
《哲學與文化》,第38卷,第5期,曾春海主編,2011。
《中國社會科學》,第6期,劉笑敢,〈老子之自然與無為概念新詮〉,香港:香港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道家文化研究》,第11輯,陳鼓應主編北京:三聯書店,1997。
《道家文化研究》,第15輯,陳鼓應主編,北京:三聯書店,1999。
《文明探索》,第47卷,石朝穎主編,台北:光敏,2006。
《漢學研究》第23卷,第1期,劉笑敢,〈莊子之苦樂觀及其啟示〉,2005。new window
《山東社會科學》,第8期,劉季冬,〈王弼對老子以「自然」為核心的道德觀的闡釋〉,濟南:山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2006。
《嘉大中文學報》,第1期,臺灣嘉義:嘉義大學國文系,2009。
《美術學刊》,第1期,臺灣藝術大學,2010。
《哲現代美術學報》,第21期,吳光庭發行,蔣雨芳主編,台北市立美術館,2011。
《哲現代美術學報》,第21期,吳光庭發行,蔣雨芳主編,台北市立美術館,2011。

學位論文:
蕭振邦(研撰),王邦雄(指導),《從後設美學論先秦至魏晉儒道美學規模》(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0)。new window
毛忠民(研撰),〈莊子氣論思想研究〉,(台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new window
鄭倩琳(研撰),陳麗桂(指導),《戰國時期道家之宇宙生成論》(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曾議漢(研撰),姜允明(指導),《禪宗美學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new window
杜立方(研撰),張仁青(指導),《六朝美學與玄學的關聯》(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
吉秀珉(研撰),陳鼓應、杜保瑞(指導),《莊子道與物之關係研究》(台北: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new window
鄭介棻(研撰),林文彬(指導),《王弼「無」思想之探究》(台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西文資料:
Chan, Wing-tsit The Way of Lao Tzu, Prentice Hall (1963)
TWAdorno,Aesthetic Theory,trans.by C.Lenhardt,Routledeg & Kegan Paul.(1984)。
TWAdorno,Aesthetic Theory,trans.by C.Lenhardt,Routledeg & Kegan Paul.(1984)。
Graham Parkes .Thoughts on the way:Being and Time via Lao-Chuang.Heidegger and asian thought. Edited by Graham Parkes. (1989)。
Edwards, Richard. The World Around the Chinese Artist: Aspects of Realism in Chinese painting. Michigan: Michigan University Press, (1989)。
Allinson, Robert E. Chuang-Tzu for Spiritual Transformation: An Analysis of the Inner Chapters,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89)
Lambert Zuidervaart,Adorno's Aesthetic Theory,MIT Press.(1991)。
James Meyer, Minimalism London:Phaidon.(2000)。
Ames, R.T. Dao De Jing: A Philosophical Translation, Ballantine Books .(2003)。
Bo Mou Davidson's Philosophy and Chinese Philosophy: Constructive Engagement, 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 (2006)。
Deleuze ,Gilles.&Bene,Carmelo,Superposition.paris:Les e’ditions de Minuit.(2008)。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