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元代前期徽州朱子學--以胡一桂、胡炳文和陳櫟為中心
作者:史甄陶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祝平次
林聰舜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9
主題關鍵詞:胡一桂胡炳文陳櫟元代徽州朱子學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3) 專書(2)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34
本論文探討元代前期徽州地區學者—胡一桂、胡炳文和陳櫟,繼承和發展朱子學的問題,為要了解元代科舉尚未施行之前,徽州地區朱子學興盛的原因,以及這三位學者發展朱子學的貢獻。第二章首先處理南宋徽州士人對朱子學的態度,強調朱熹生前其學說在徽州的影響力有限,直到南宋後期被官方認可,朱熹才成為徽州地方文化的象徵,朱子學也普遍受到徽州士人重視。第三章討論胡一桂家學與朱子學的關聯,並提出他對《周易》的看法,一方面遵循朱熹《易》學體例和《易》圖繪製方法,另一方面對古《易》體例的演變,卻不同於朱熹的意見,同時他也吸收漢代《易》學的見解。第四章討論胡炳文為發揚家學和地方文化,對經學和朱子學的看法,並且管理由家族出資的明經書院。此外,探究他對南宋饒魯的批評,和吸收饒魯不同於朱熹的解說。最後說明胡炳文將朱熹〈齋居感興〉提升至儒家經典的意圖,不僅強調要由朱熹註經的方法註詩,在內容上則偏向蔡氏家學的意見。第五章討論陳櫟對朱子學的思考。他重視朱子學,也與家學背景有關,可是未必全盤接受朱熹的經註,因為他主張解經要配合上下文的字詞,同時這原則也影響他對朱熹《四書》版本的選擇。此外,陳櫟主張經史合一的史學觀,有意將道學觀點融入歷史寫作之中。這三位學者為了保存家學與地方文化,在元代前期徽州地區發揚朱子學說。他們特別重視朱熹的註經方法和經書架構,並將朱子學的觀點,延伸至詩文和歷史等領域,同時他們也反省朱熹的經學註解,以及檢討南宋時期朱子學者的意見,提出與朱熹不同的看法,為要使朱熹的學說更加完善。
參考書目

一、 胡一桂部份

(一)著作

元•胡一桂,《周易啟蒙翼傳》,《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2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元•胡一桂,《易附錄纂註》,《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2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元•胡一桂,《詩集傳附錄纂註》,《續修四庫全書》第5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元•胡一桂,《十七史纂古今通要》,《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88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元•胡一桂,《在玆篇》,清抄本,藏於上海圖書館。
元•胡一桂,《雙湖先生文集》,《續修四庫全書》第132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二)近人研究

鍾彩鈞 2000 〈胡方平、一桂父子對朱子《易》學的詮釋〉。楊晉龍主編《元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上),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頁195-235。
郭彧 2002 〈元代的易圖—胡一桂的《文王十二月卦氣圖》〉,《孔子2000》網站,2002年5月26日,
http://www.confucius2000.com/zhouyi/24hygwwgqt.htm
史甄陶 2007 〈論《在玆篇》的「道」與「文」〉,《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7卷第4期,頁119-142。new window


二、 胡炳文部份

(一)著作

元•胡炳文,《周易本義通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4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元•胡炳文,《四書通》,《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03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元•胡炳文,《雲峰集》,《四庫全書珍本》第四集第298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3。
元•胡炳文,《感興詩通》,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熊繡刻本,藏於中國國家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明初書林詹氏刊本,附錄於劉履《風雅翼》最後一卷,藏於台灣國家圖書館。
元•胡炳文,《純正蒙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52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二)近人研究

佐野公治 1988 〈胡炳文《四書通》〉,收於《四書學史ソ研究》,東京:創文社,頁234-236。
廖雲仙 2005 〈胡炳文《四書通》〉,收於《元代論語學考述》,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頁349-393。
史甄陶 2008 〈從《感興詩通》論胡炳文對朱學的繼承與發展〉,《漢學研究》第26卷第3期,頁93-122。new window

三、 陳櫟部份

(一) 著作

元•陳櫟,《書集傳纂疏》,《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1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元•陳櫟,《新安大族志》,《徽州名族志》,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3。
元•陳櫟,《歷代通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88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元•陳櫟,《定宇集》,《四庫全書珍本》第二集第332-334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
元•陳櫟,《勤有堂隨錄》,《百部叢書集成》第24輯《學海類編》,板橋,藝文印書館,1966。
元•陳櫟,《感應經》,清順治丁亥(1647)兩浙督學李際期刊本,藏於台灣國家圖書館。
元•陳櫟,《歷代蒙求》,明正統元年(1436)漢陽知府王靜刊本,藏於台灣國家圖書館。

(二)近人研究

宋漢理 1985 〈《新安大族志》與中國士紳階層的發展(800-1600年)〉,收於《江漢論壇》編輯部(1985)《徽商研究論文集》,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頁273-313。
許華峰 1998 〈從陳櫟《定宇集》論其與董鼎《書傳輯錄纂注》的關係〉,《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8卷第2期,頁61-74。new window
許華峰 2000 〈論陳櫟《書解折衷》與《書蔡氏傳纂疏》對《書集傳》的態度〉,楊晉龍主編《元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上),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頁395-424。
蘇惠慧 2005 〈論新安理學家陳櫟〉,《安徽師範大學學報》,第33卷第3期,頁277-282。

四、 古籍文獻

(一) 經部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李學勤主編,龔抗雲整理,《禮記正義•曲禮》,《十三經注疏整理本71》,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1。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李學勤主編,龔抗雲整理,《禮記正義•喪服小計-樂記》,《十三經注疏整理本76》,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1。
宋•楊萬里,《誠齋易傳》,《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朱熹,《四書或問》,《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97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朱熹,《孝經刊誤》,《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82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朱熹,《周易本義》,《朱子全書》第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宋•朱熹,《論孟精義》,《朱子全書》第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宋•朱熹著,徐德明點校,《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
宋•呂祖謙編,《古周易》,《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5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趙順孫,《四書纂疏》,《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01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吳真子,《四書集成》,元建刊本,藏於國家圖書館。
宋•衛湜,《禮記集說》,《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0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馮椅,《厚齋易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6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稅與權,《易學啟蒙小傳》,《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9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胡方平,《易學啟蒙通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0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元•董鼎,《孝經大義》,《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82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元•董鼎,《書傳輯錄纂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1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元•董真卿,《周易會通》,《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6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元•倪士毅,《四書輯釋大成》,日本文化九年(清嘉慶十七年,1812)覆刊元至正間日新書堂本,藏於台灣國家圖書館。
元•倪士毅,《重訂四書輯釋章圖通義大成》,明刊本,藏於台灣國家圖書館。
元•景星,《大學中庸集說啟蒙》,《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04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元•史伯璿,《四書管窺》,《四庫全書珍本》第67-68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
明•胡廣,《周易傳義大全》,《四庫全書珍本》第十集3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0。
清•王朝渠編,《饒雙峰講義》,《四庫未收書刊》貳輯第15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二) 史部

漢•班固,《漢書》,台北:鼎文出版社,1980。
宋•歐陽修,《新唐書》(新校本),台北:鼎文出版社,1979。
宋•司馬光著,王令亦點校,《稽古錄點校本》,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87。
宋•朱熹,《宋名臣言行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49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王稱,《東都事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82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劉時舉,《續宋編年資治通鑑》,《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28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26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李心傳,《道命錄》,《知不足齋叢書》,板橋:藝文印書館,1966。
宋•滄州樵叟,《慶元黨禁》,《知不足齋叢書》,板橋:藝文印書館,1966。
元•金履祥,《資治通鑑前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32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元•脫脫,《宋史》,台北:鼎文出版社,1980。
元•作者不詳,《兩朝綱目備要》,《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29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元•作者不詳,王頲點校,《廟學典禮》,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明•宋濂,《元史》,台北:鼎文出版社,1980。
明•胡粹中,《元史續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33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彭澤、汪舜民纂修,《(弘治)徽州府志》,《四庫存目叢書》史181冊,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影印明弘治刻本,台南縣:莊嚴文化事業,1996。
明•程曈著,王國良、張健點校,《新安學繫錄》,合肥:黃山書社,2006。
明•程美,《明經書院錄》,明正德10年(1515)刊嘉隆間(1522-1572)增補本,藏於台灣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
明•戴廷明、程尚寬等撰,朱萬曙點校,《新安名族志》,合肥:黃山書社,2004。
明•汪尚寧,《徽州府志》,明嘉靖刻本,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
明•趙滂輯,《程朱闕里志》,揚州:廣陵書社,2004。
明•作者不詳,《明經胡氏宗譜》,縮影資料,根據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刻本攝製,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硏究所圖書館,,1986。存於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
明•黃宗羲原著,黃百家、全祖望補修,陳金生、梁運華點校,《宋元學案》,台北:華世出版社,1987。
清•李清馥,《閩中理學淵源考》,《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60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施璜編,《紫陽書院志》,《中國歷代書院志》第九冊,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
清•陳豐纂修,《陳氏宗譜》,清康熙十二年(1673)刻本,藏於安徽省圖書館。
清•王懋竑,《朱子年譜》,《北京圖書館珍藏年譜叢刊》第27-28冊,北京:北京圖書館,1999。
清•沈良弼修,《同治德興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西府縣志輯》第32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
清•趙宏恩等編,《江南通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11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陶成等編,《江西通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16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嵇曾筠等《浙江通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25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夏力恕等編,《湖廣通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33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黃虞稷,《千頃堂書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76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潘國霖編纂,《清華胡氏統譜》,縮影資料,根據同治甲戌(1874)勳賢堂刻本攝製,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1986。存於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
清•錫德修,石景芬等纂,《同治饒州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西府縣志輯29》,據清同治11年(1872)刻本影印,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
清•程蓉照等纂修,《婺源韓溪程氏梅山支譜》,清宣統元年(1909)木活字本,藏於上海圖書館。
清•徐定文,《皖學編》,藏於安徽省圖書館、上海圖書館。
清•胡朝賀輯,《明經胡氏七賢集傳》,藏於安徽省圖書館。
葛韻芬修,《民國重修婺源縣志》,《中國地方集成•江西縣府志輯》第27-28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

(三) 子部

宋•邵雍,《皇極經世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03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蘇轍,《老子解》,《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55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于恕輯,《無垢先生橫浦心傳錄》,《四庫存目叢書》子83冊,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明吳惟明刻橫浦先生文集附,台南:莊嚴文化事業,1995。
宋•朱熹,《近思錄》,《朱子全書》第1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94。
元•周密,《癸辛雜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40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元•史伯璿,《管窺外篇》,《四庫全書珍本》第8集第131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8。
明•凌迪知,《萬姓統譜》,《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57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顧炎武,《日知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58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趙吉士輯,《寄園寄所寄》,《四庫存目叢書》子155冊,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藏清康熙三十五年刻本,台南:莊嚴文化事業,1995
清•朱彝尊原著,侯美珍等點校,《點校補正經義考》,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1999。
清•宮夢仁編,《讀書紀數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33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姚之駰,《元明事類鈔》,《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84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夏炘,《述朱質疑》,《景紫堂全書》第2-4冊,板橋:藝文印書館,1969。

(四) 集部

唐•呂溫,《呂衡州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77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邵雍,《擊壤集》,台北:廣文書局,1972。
宋•蘇轍,《欒城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12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楊時,《龜山集》,《四庫全書珍本》第256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3。
宋•朱松,《韋齋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33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朱熹著,陳俊民校編,《朱子文集》,台北:德富文教基金會,2000。
宋•呂祖謙,《東萊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50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楊萬里,《誠齋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60-1161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程洵,《克庵先生尊德性齋小集》,《續修四庫全書》集部第131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宋•黃幹,《勉齋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68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蔡模,《文公朱先生感興詩》,《叢書集成新編》第71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宋•何基,《何北山先生遺集》,《百部叢書集成•金華叢書》,板橋:藝文印書館,1966。
宋•王柏,《魯齋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86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許月卿,《先天集》,《續修四庫全書》第132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宋•歐陽守道,《巽齋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83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胡次焱,《梅巖文集》,《四庫全書珍本》第一集第332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0。
宋•劉辰翁,《須溪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86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謝枋得,《疊山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84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元•真德秀,《文章正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55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元•真德秀,《西山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74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元•熊禾,《勿軒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80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元•金履祥,《濂洛風雅》,《百部叢書集成•金華叢書》,板橋:藝文印書館,1966。
元•戴表元,《剡源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94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元•吳澄,《吳文正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97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元•程矩夫,《雪樓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02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元•劉岳申,《申齋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04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元•劉將孫,《養吾齋集》,《四庫全書珍本》第1集第344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
元•虞集,《道園學古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07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元•黃溍,《金華黃先生文集》,《續修四庫全書》第1323冊,據清景元抄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元•徐明善,《芳谷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02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元•汪克寬,《環谷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20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元•趙汸,《東山存稿》,《四庫全書珍本》第2集343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
元•吳師道,《吳禮部詩話》,《叢書集成簡編》第674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
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59。
元•傅習、孫存吾編,《元風雅》,《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68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元•林弼,《林登州集》,《四庫全書珍本》第1227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3。
明•薛瑄著,孫玄常等點校,《薛瑄全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
明•程敏政,《篁墩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52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程敏政,何慶善、于石點校,《新安文獻志》,合肥:黃山書社,2004。
明•張志淳,《南園漫錄》,《四庫全書珍本》第二集210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
明•胡應麟,《詩藪》,《四庫存目叢書》第418冊,南開大學圖書館藏明刊本,台南:莊嚴文化事業,1997。
明•程資輯,《朱程問答》,清嘉慶13年刻本(1808),藏於中國國家圖書館。
明•黃宗羲,《明文海》,《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56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作者不詳,《經義模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77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王朝渠編,《饒雙峰講義》,《四庫未收書輯》,影印清乾隆五十八年石洞書院刻本,2000。
清•吳之振編,《宋詩鈔》,《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62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厲鶚,《宋詩紀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84-1485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李修生主編,《全元文》,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
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

五、 近人論著

(一) 徽州文化研究

1. 專書

王國良 2005 《新安理學與宋元明哲學》,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周曉光 2005 《新安理學》,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周曉光 2006 《徽州傳統學術文化地理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張健 2005 《新安文獻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詹杭倫 2002 《方回的唐宋律詩學》,北京:中華書局。
薛貞芳 2007 《徽州藏書文化》,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蘇惠慧 2006 《元代新安理學研究》,安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2. 論文

王國良 2003 〈朱熹與新安理學〉,《中國哲學史》,2003年第1期,頁107-111。
多賀秋五郎著,劉淼譯 1956 〈關於《新安名族志》〉,收於劉淼輯譯(1988)《徽州社會經濟史研究譯文集》,合肥:黃山書社,頁96-124。
佐野公治 1988 〈倪士毅《四書輯釋》〉,收於《四書學史ソ研究》,東京:創文社,頁236-245。
宋漢理著,譚棣華譯 1984 〈徽州地區的發展與當地的宗族—徽州休寧范氏宗族的個案研究〉,收於劉淼輯譯(1988)《徽州社會經濟史研究譯文集》,合肥:黃山書社,頁19-75。
李霞 2003 〈論新安理學的形成、演變及其階段性特徵〉,《中國哲學史》,2003年第1期,頁95-102。
李霞 2005 〈論新安理學的實踐理性精神〉,《湖南大學學報》,第19卷第2期,頁26-28。
周春健 2007 〈元代新安學派的四書學〉,《中國哲學史》2007年第2期,頁114-120。
周曉光 1997 〈新安理學源流考〉,《中國文化研究》,夏之卷(總第16期),頁29-36。
陶清 2003 〈「求真是之歸」與「求是」─新安理學思想理論特色及其治學特點初探〉,《中國哲學史》,2003年第1期,頁112-115。
斯波義信著,劉淼譯 1972 〈宋代徽州的地域開發〉,收於劉淼輯譯(1988)《徽州社會經濟史研究譯文集》,合肥:黃山書社,頁1-18
解光宇 2006 〈論新安理學家程洵〉,《黃山學院學報》,第8卷第4期,頁11-14。
解光宇 2007 〈論朱升理學思想及其價值〉,《安徽大學學報》第31卷第2期,頁7-11。
解光宇 2007 〈論新安理學家程先、程永奇父子〉,《黃山學院學報》,第9卷第1期,頁12-15。
解光宇、朱惠莉 2004 〈鄭玉「和會朱陸」的影響及其思想〉,《合肥學院學報》第21卷第4期,頁11-13。
靳友霞 2008 〈論新安理學的家學傳統〉,《衡陽師範學院學報》,第29卷第2期,頁103-108。
趙華富 1999 〈元代的新安理學家〉,《學術界》,1999年第3期(總第76期),頁66-71。
劉祥光 1997 〈中國近世地方教育的發展﹕徽州文人、塾師與初級教育,1100-1800〉,《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8期,頁1-45。new window
劉祥光 1997 〈從徽州文人的隱與仕看元末明初的忠節與隱逸〉,《大陸雜誌》94卷1期,頁32-48。
劉祥光 2005 〈明代徽州官學鄉賢祠研究〉,「『中國近世以降教育與地方發展』研討會」,台北:台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2005年8月1-2日。
劉祥光 2005 〈明代徽州的宗族和社會〉,「『傳統東亞的家禮與國法』國際研討會」教育與法制的探討之二,台北:台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2005年6月2-3日。

(二) 元代研究

1. 專書

Chan, Hok-lam and Wm. Theodore de Bary, editors Yuan Thought : Chinese thought and religion under the Mongols.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2.
王明蓀 1992 《元代的士人與政治》,台北:台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周少川 2001 《元代史學思想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周春健 2008 《元代四書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查洪德 2005 《理學背景下的元代文論與詩文》,北京:中華書局。
英•崔瑞德編,史衛民等譯 1998 《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
孫克寬 1958 《蒙古漢軍及漢文化研究》,台北:文星書店。
孫克寬 1968 《元代漢文化之活動》,台北:台灣中華書局。new window
孫克寬 1976 《元代金華學術》,台中:東海大學出版。
徐玉梅 1987 《元人疑經改經考》,東吳大學中文所76年碩士論文。
徐梓 2000 《元代書院研究》,北京:社科文獻出版社。
徐遠和 1992 《理學與元代社會》,北京:人民出版社。
袁中翠 2006 《元代鄭玉思想研究》,台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
張斐怡 1998 《元代江南書院的發展》。清華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
廖雲仙 2005 《元代論語學考述》,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蒙思明 2006 《元代社會階級制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蕭啟慶 1983 《元代史新探》,台北:新文豐出版社。new window
蕭啟慶 1994 《蒙元史新研》,台北:允晨文化。new window
蕭啟慶 1999 《元朝史新論》,台北:允晨文化。new window

2. 論文

片山共夫 2001 〈元代ソ家塾ズコゆサ〉,《九州大�啋F洋史論集》第29號 ,頁29-65
片山共夫 2001 〈元代ソ家塾ズコゆサ(�d)〉,《九州大�啋F洋史論集》第30號,頁86-125。
何祐森 1956 〈元代書院之地理分布〉,《新亞學報》第2期第1卷,頁361-408。
何祐森 1956 〈元代學術之地理分布〉,《新亞學報》第1期第2卷,頁305-366
狄百瑞撰,侯健譯 1979 〈元代朱熹正統思想之興起〉,《中外文學》第8卷第3期,頁66-76。new window
狄百瑞撰,施寄錦譯 1983 〈元代新儒家正統思想的興起〉(下),《思與言》第21卷第3期,頁315-335。new window
狄百瑞撰,施寄錦譯 1983 〈元代新儒家正統思想的興起〉(上),《思與言》第21卷第1期,頁43-57。new window
狄百瑞撰,施寄錦譯 1983 〈元代新儒家正統思想的興起〉(中),《思與言》第21卷第2期,頁113-246。new window
林登昱 1998 〈論元代經學著述的發展趨勢〉,《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8卷第2期,頁75-95。new window
牧野修二著,趙剛譯 1987 〈元代的儒學教育—以教育課程為中心〉,《松遼學刊》(社科版)1987年第3期(總第38期),頁70-78;轉69。
夏傳才 2000 〈元代經學的社會歷史背景和程朱之學的發展〉,楊晉龍主編《元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上),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頁119-144。
孫克寬 1974 .〈元初南宋遺民初述--不和蒙古人合作的南方儒士〉,收於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編(1976)《中國史學論文選集》第二輯,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頁585-626。new window
馬淵昌也 1992 〈元•明性理學ソ一側面—朱子學ソ瀰漫シ孫作ソ思想〉,《中國哲學研究》第4號,頁60-131。
勞延�O 1976 〈元初南方知識份子—詩中所反映出的片面〉,收於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編(1976)《中國史學論文選集》第四輯,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頁231-283。
黃智信 1997 〈元代經學研究論著目錄〉,《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7卷第2期,頁97-144。
魏崇武 2004 〈20世紀大陸地區元代理學研究述評(下)〉,《哲學動態》2004年第4期,頁18-23。new window
魏崇武 2004 〈20世紀大陸地區元代理學研究述評(上)〉,《哲學動態》2004年第3期,頁31-34。new window

(三) 朱子學與其相關研究

1. 專書

方旭東 2005 《吳澄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包弼德著、劉寧譯 2001 《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申美子 1988 《朱子詩中的思想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new window
朱鴻林 2005 《中國近世儒學實質的思辨與學習》,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何俊 2004 《南宋儒學建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不詳 1985 《中國書院史話》,台北:學海出版社。
吳乃恭 1994 《宋明理學》,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吳展良編 2005 《朱子研究書目新編1900-2002》,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吳懷祺 2006 《中國史學史—五代遼宋金元時期:中國古代史學的繼續發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束景南 2001 《朱熹年譜長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束景南 1991 《朱熹佚文輯考編年》,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
李才棟 1996 《中國教育管理制度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李兵 2005 《書院教育與科舉關係研究》,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林忠軍 1998 《象數易學發展史》,濟南:齊魯書社。
侯外廬等編 1984 《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柯慶明 2000 《中國文學的美感》,台北:麥田出版公司。new window
祝平次 1994 《朱子學與明初理學的發展》,台北:台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高令印、陳其芳 1986 《福建朱子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涂美雲 2005 《朱熹與三蘇之學》,台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張立文 1985 《宋明理學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莫礪峰 2000 《朱熹文學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許維萍 2000 《宋元易學復古運動》,東吳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new window
郭紹虞 1985 《照隅室古典文學論集》,台北:丹青出版社。
陳來 1989 《朱子書信編年考證》,上海:人民出版社。
陳來 1990 《朱熹哲學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
陳來 1993 《宋明理學》,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陳榮捷 1982 《朱子門人》,台北:台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陳榮捷 1982 《朱學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陳榮捷 1988 《朱子新探索》,台北:台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陸建猷 2002 《四書集注與南宋四書學》,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
曾棗莊 2006 《宋代文學與宋代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程誌華 1996 《學術與政治:南宋「慶元黨禁」之研究》。清華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
粟品孝 1998 《朱熹與宋代蜀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楊儒賓 2002 《朱子學的開展—東亞篇》,台北:漢學研究中心。
蒙培元 1984 《理學的演變─從朱熹到王夫之、戴震》,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褚斌杰 1991 《中國古代文體學》,台北:學生書局。new window
劉樹勛主編 1993 《閩學源流》,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蔡方鹿 2004 《朱熹經學與中國經學》,北京:人民出版社。
鄧洪波 2005 《中國書院史》,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錢穆 1978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六》,台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
錢穆 1978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四》,台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
錢穆 1982 《朱子新學案》,台北:三民書局。
羅立剛 2006 《史統•道統•文統:論唐宋時期文學觀念的轉變》,上海:東方出版中心。
饒宗頤 1996 《中國史學上之正統論》,上海:遠東出版社。

2. 論文:

Bol, Peter K. The Rise of Local History: History, Geography, and Culture in Southern Song and Yuan Wuzhou.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2001.61: 37-76.
小島毅 1992 〈福建南部ソ名族シ朱子�堌U普及〉,收於宋史研究會編(1993)《宋代ソ知識人》,東京:汲古書院,頁227-255。
小島毅 1992 〈閩南朱子學之形成〉,收於鄧廣銘、漆俠主編(1992)《國際宋史研討會論文選集》,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頁207-215。
王利民 1999 〈陳子昂的玄感和朱熹的理興〉,《中國韻文學刊》1999年第1期,頁1-8。
包弼德 2003 〈地方傳統的重建—以明代的金華府為例(1480-1758)〉,收於李伯重、周生春主編(2004)《江南的城市工業與地方文化(960-1850)》,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頁247-286。
史甄陶 2006 〈論饒魯與朱熹對《中庸》解釋的異同〉,收於《思辨集》第九集,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研究所,頁167-185。
朱鴻林 2006 〈傳記、文書與宋元明思想史研究〉,《中華文史論叢》2006年第2期(總第82輯),頁201-228。
何佑森 1955 〈兩宋學風的地理分佈〉,《新亞學報》第1期第1卷,頁331-379。
祝平次 2000 〈自我、文本與傳統—陸九淵與南宋道學的發展〉,《成大中文學報》2000年第8期,頁139-160。new window
祝平次 2005 〈從「治足以為經」到「統紀之學」:論葉適對儒家經典的看法〉,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6本第1分,頁117-168。new window
祝平次 2006 〈朱子門人與道學的發展〉,收於嘉義大學中文系編 (2007)《鵝湖之會—第一屆宋代學術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頁119-152。
祝平次 2007 〈王陽明的經典觀與理學的文本傳統〉,《清華中文學報》第1期,頁69-131。new window
許銘全 2003 〈「變」「正」之間—試論韓愈到歐陽修亭臺樓閣記之體式規律與美感歸趨〉,《中國文學研究》2003年19期,頁5-41。new window
萬安玲 2008 〈宋元轉變的漢人精英家族:儒戶身份,家學傳統與書院〉,《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九卷,頁78-87。
蕭登福 1997 〈由道佛兩教《受生經》看民間紙錢寄庫思想〉,《宗教哲學》第三卷第一期,頁93-110。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