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改革開放後中國大陸少數民族政策與地方治理(1978-2011):以三個民族自治州為例的分析
作者:李正文
作者(外文):Jang-Wain Lee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中山學術組
指導教授:周陽山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2
主題關鍵詞:少數民族政策民族區域自治自治權Minority PoliciesRegional Ethnic AutonomyAutonom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73
妥善處裡民族問題對任何一個多民族國家都是非常重要的課題,當某一少數民族遭受國家漠視、壓制或不合理對待時,往往會因為積極爭取自身的權益,小則造成民族間的矛盾、不信任,大則甚或引發暴力衝突與戰爭,造成國家動盪,甚至分崩離析。因此,如何妥善處理民族問題,避免高代價的族群衝突,是每個多民族國家不可小覷的議題。
中國自古以來即為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在歷史的嬗遞過程中已建立了緊密的關係。在經過民族識別後,除主體的漢民族外,尚有55個少數民族,佔總人口數的8.49%,散居在全國各地,呈現「大散居、小聚居」的現象。中國對於少數民族的治理,一直以來均以「國家統一」為最高指導原則,實行少數民族區域自治,目前有155個民族自治地方,包括5個自治區、30個自治州、120個自治縣,自治區域面積高達全國總面積的64.3%。
中國共產黨將蘇聯的社會主義轉化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因應中國國情、當地民情與歷史沿革亦不斷的在調整民族政策。在改革開放後,各民族之間的落差日趨明顯,中國共產黨針對經濟、社會環境、政治上做了數項改善措施:在經濟方面,為解決市場經濟衍生的不均問題,採行財政補貼、稅賦優惠或推動「西部大開發」等強化民族地區經濟建設的策略;在社會環境方面,推動傳統語言文字教學、准許宗教與風俗習慣自由;而在政治方面,鼓勵民族自治,培養少數民族幹部參與自治,此外,為落實依法治國,修頒《憲法》、《民族區域自治法》,並允許各民族地區訂定自治條例與單行條例,以充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法治根基。同時,在各少數民族聚居地方實行民族區域自治,以期建構一個團結和諧「多元一體」的格局。
本論文梳理國際當代民族自治、治理理論、社會主義民族自治理論與中山先生的民族思想和均權主義為基礎,以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為研究個案,分別從政治、經濟、文化等面向,觀察少數民族自治權實施情形,檢視中國大陸少數民族理論的形成與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實施;並探索中國大陸在1978年改革開放後由於經濟快速的發展,對少數民族的政策上產生了何種影響?民族區域自治單位經濟提升帶動的是區域發展還是民族發展,當經濟發展程度提升,對民族自治地方的發展與行政區劃產生的衝擊,進而瞭解中國大陸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究竟只是暫時性的手段,還是長期可持續發展不變的制度。
Appropriately dealing with ethnic-related problems is a very important issue for any multi-ethnic nation. When any ethnic minority suffers indifference, oppression, or unreasonable treatment by its government, it will often come into contention with itself over its own rights. In the small picture, this may cause disagreements and loss of trust within that ethnic group. In the larger picture, this may cause violence and war, turbulence and strife, or even complete disintegration or breakup of a nation. Therefore, the question of how to address ethnic-related problems, and how to avoid costly ethnic conflicts, is an important issue for every multi-ethnic nation.
China has been a multi-ethnic nation ever since ancient times. The ethnicities of China have undergone many changes since that time to form a very tightly-knit relationship within the nation. If we exclude the Han Chinese—being ethnically the majority of China—there are 55 ethnic minorities in China, who live scattered over China’s expanses in small communities and together represent 8.49% of the nation’s total population. China has allowed very few of these ethnic minorities autonomous control, a decision which is in line with the “unification” policy it uses as the basis for its management of these minorities. As of today, there are 155 ethnically autonomous areas: 5 autonomous regions, 30 autonomous prefectures, and 120 autonomous counties. The total area encompassed by autonomous areas counts for 64.3% of China’s total land area.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ailored Soviet Union socialism to fit the Chinese mindset; they then used their new governing system to deal with specific national problems and to respond to both public sentiment and the course of history. Since that time, China has continued to reform ethnic policy. After the Chinese Economic Reforms of the late seventies, the development gap between the various ethnic minorities was becoming more prominent by the day, and so the communist government invoked various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economy, social conditions, and governance for these peoples. To level imbalances derived from the market economy, the government gave financial subsidies, tax relief, and promoted development in Western China. These measures were intended to strengthen the economies and infrastructures of ethnic regions. The government also promoted traditional education in language and letters, and allowed for freedom in religion and folk customs in efforts to improve ethnic social conditions. Last, in terms of governance, China promoted autonomous governance among ethnic minorities and encouraged ethnic leaders to become involved. In addition, the government implemented rule of law, revised the nation’s old constitution to become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promulgated the “Law on Regional Ethnic Autonom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lso encouraged the autonomous areas to set their own regulations for use as a basis of autonomous governance. They set up autonomous areas for each ethnic minority in hopes of realizing their dream of a harmonious nation, diverse, but unified.
The basis of the argument in this study will be founded on modern international ethnic autonomy, theories of governance, and socialist theories of ethnic minority governance, as well as Sun Yat-sen’s thoughts on ethnicity and his maxim of balance of power. I will incorporate the following specific instances in my case study: the Yanbian Korean Autonomous Prefecture in Jilin Province, the Dali Bai Autonomous Prefecture in Yunnan Province, and the Xiangxi Tujia and Miao Autonomous Prefecture in Hunan Province. I will be analyzing these autonomous areas in terms of government, economy, and culture, and observing the conditions of governance within these ethnic communities. This will allow me to survey the formation of ethnic minority theories in China, as well as the self-governance systems used in these autonomous areas. This will also allow me to see what kind of influence China was able to exert on ethic minorities after the rapid economic expansion due to Chinese economic reform. Finally, my research will be able to discern whether the economic improvement for these areas has been an improvement for the region or for the people of the region, as when the areas’ economies improve, the impact would be felt in the development and administration of these autonomous areas. These answers will help us to understand if autonomous control by ethnic minorities in China is a temporary fix to a temporary problem, or a long-term system that will continue to develop.
《大理白族自治州概況》編寫組,2007。《大理白族自治州概況》。北京:民族出版社。
《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叢刊》修訂編輯委員會,2009。《土家族社會歷史調查》。北京:民族出版社。
《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叢刊》修訂編輯委員會,2009。《大理州彝族社會歷史調查》。北京:民族出版社。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概況》編寫組,2009。《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概況—修訂本》。北京:民族出版社。
《朝鮮族略史》編寫組,1989。《朝鮮族略史》。延邊:延邊人民出版社。
《朝鮮族簡史》編寫組,1986。《朝鮮族簡史》。延邊:延邊人民出版社。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概況》編寫組,2007。《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概況》。北京:民族出版社。
Anderson, Benedict著,吳叡人譯,2005。《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佈》(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Asian Forum For Human Rightsand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Internship Program著,輔仁大學社會文化硏究中心編譯,2005。《人權鏈環:經濟社會文化權》(Circle of Rights : Economic, Social & Cultural Rights)。臺北縣新莊市新北市:輔仁大學社會文化硏究中心。
Beck, Ulrich著,蔣仁祥與胡頤譯,2004。《全球化時代的權力與反權力》(Macht und Gegenmacht im globalen Zeitalter)。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Buunel, Sylvie Buunel著,王吉會譯,2010。《飢荒與政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版社。
Conquest, Robert著,劉靖兆等譯,1993。《最後的帝國:民族問題與蘇聯前途》(The Last Empire : Nationality and the Soviet Future)。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
Creswell, John W著,張宇樑、吳樎椒譯,2007。《研究設計:質化、量化、與混合方法取向》(Research Design: Qualitative, Quantitative, and Mixed Methods Approaches)。臺北:學富出版社。
Dahl, Robert A著,周軍華譯,2006。《多元主義民主的困境—自治與控制》(Dilemmas of Pluralist Democracy)。長春:吉林出版社。
Donnelly, Jack著,國立編譯館主譯、江素慧譯,2007。《普世人權:理論與實踐》(Universal Human Rights in Theory and Practice, 2nd ed.)臺北:巨流出版社。
Earl, Babbie著,李美華等譯,2004。《社會科學研究方法》(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9th ed.)。臺北:湯姆生出版。
Eide , Asbjorn, Krause, Catarina, & Rosas, Allan著,黃列譯,2003。《經濟、社會和文化的權利》(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Fitzgerald, Charles Patrick著,劉曉峰、汪暉譯,2006。《五華樓:關於雲南大理民家的硏究》(The Tower of Five Glories: a Study of the Min Chia of Dali, Yunnan)。北京:民族出版社。
Freeman, Michael著,國立編譯館主譯;湯智貿譯,2006。《人權—跨學科的探究》(Human Rights : an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臺北:巨流出版社。
Geertz, Clifford著,納日碧力格等譯,1999。《文化的解釋》(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Gross, Feliks, 著,王建娥譯,2003。《公民與國家:民族、部族和族屬身份》(The Civic and the Tribal State)。北京:新華出版社。
Grosser, Alfred著,王鯤譯,2010。《身份認同的困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Guibernau, Montserrat著,周志傑譯,2002。《無國家的民族—全球時代的政治社群》(Nations with States: Political Communities in a Global Age)。臺北:韋伯文化。
Habermas, Jurgen著,曹衛東譯,2002。《後民族格局》(Die Postnationale Konstellation: Politische Essays)。臺北:聯經。
Harrell, Stevan著,巴莫阿依 曲木鐵西譯,2000。《田野中的族群關係與民族認同——中國西南彝族社區考察研究》(Field Studies of Ethnic Identity: Yi Communities of Southwest China)。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
Hobsbawm, Eric J.著,李金梅譯,2006。《民族與民族主義》(Nations and Nationalism since 1780 : Programme, Myth ,Reality)。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Huntington, Samuel P.著,高德源、劉純佑、石吉雄譯,2008年。《誰是美國人──族群融合的問題與國家認同的危機》(Who Are We? The Challenges to America's National Indentity)。臺北:左岸文化出版社。
Huntington, Samuel P.著,黃裕美譯,1997。《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臺北:聯經出版社。
Kymlicka, Will著,鄧紅風譯,2004。《少數群體的權利 : 民族主義、多元文化主義和公民權》(Politics in the Vernacular: Nationalism, Multiculturalism and Citizenship),陳秀容導論。新店北市:左岸文化出版。
Lijphart, Arend著,張慧芝譯,《多元社會的民主》(Democracy in Plural Societies: A Comparative Explorative),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Marger, Martin N. 著,祖利亞提‧司馬義譯,2007。《族群社會學:美國及全球視角下的重族和族群關係》(Race and Ethnic: American and Global Perspectives)。北京:華夏出版社。
Rawls, John著,李少軍、杜麗燕、張虹譯,2003。《正義論》(A Theory of Justice),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Rex, John.著,顧駿譯,1991。《種族與族類》(Race and Ethnicity)。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Samovar , Larry A and Porter , Richard E主編,麻爭旗等譯,2003。《文化模式與傳播方式:跨文化交流文集》(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Reader),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Sen, Amartya著,王宇、王文玉譯,2001。《貧困與飢荒》。北京:商務印書館。
Seton-Watso, Hugh著,吳洪英、黃群譯,2009。《民族與國家——對民族起源與民族主義政治的探討》(Nation and States: An Enquiry the Origins of Nation and the Politics of Nationalism),北京市: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Smith, Anthony D著,鞏維斌、良警宇譯, 2002。《全球化時代的民族與民族主義》(Nations and Nationalism in a Global Era)。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Steward, Julian H.著,張恭啟譯,1989。《文化變遷的理論》(Theory of Culture Change : the Methodology of Multilinear Evolution),臺北:遠流出版社。
Taylor, Edward著,連樹聲譯,2005。《原始文化:神話、哲學、宗教、語言、藝術和習俗發展之研究》(Primitive Culture: Rresearches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Mythology, Philosophy, Religion, Language, Art, and Custom.)。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Tilly, Charles著,謝岳譯,2008。《身份、邊界與社會聯繫》(Identities, Boundaries, and Social Ties)。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Walder, Andrew G.著,龔小夏譯,1996。《共產黨社會的新傳統主義:中國工業中的工作環境和權力結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Williams, Raymond著,劉建基譯,2005。《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詞匯》(The Frontiers of Academia)。北京:三聯書店。
大理白族自治州統計局編,2003。《大理州領導幹部經濟工作手冊》。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
大理州統計局、大理州統計學會編,2004。《白州統計分析選編》。大理:大理州政府。
中央文獻研究室編,2008。《毛澤東西藏工作文選》。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
中共大理白族自治州委員會、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2007。《大理新起點、新思路、新目標:大理白族自治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資料匯編》。大理:大理州政府。
中共中央統戰部,1991。《民族問題文獻彙編》。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中共湘西自治州委講師團,2007。《湘西發展縱橫談》。湖南:吉首大學出版。
中共雲南省委宣傳部、中共大理白族自治州委員會、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主編,2008。《社會科學專家話大理》。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
中共雲南省委宣傳部等編,2008。《社會科學專家話大理》。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
方盛舉,2007。《中國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發展論綱》。北京:人民出版社。
毛公寧,2004。〈關於當前我國民族工作的若干問題〉,《民族政策研究文叢》第三輯,北京:民族出版社。
王允武、田釩平主編,2008。《西部開發背景下民族地區經濟法制問題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王希恩,1998。《民族過程與國家》。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
王希恩,2009。《全球化中的民族過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王明珂,1997。《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允晨文化。new window
王建娥、陳建樾等著,2005。《族際政治與現代民族國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王逸舟,1995。《當代國際政治析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王劍峰,2007。〈中國少數民族的族群認同問題〉,《2007年第三屆「社會學與心裡學的對話」學術研討會會議資料》。臺北:世新大學。
王鐵志、沙伯力編,2002。《國際視野中的民族區域自治》。北京:民族出版社。
付 春,2007。《民族權利與國家整合:以國西南少數民族社會型態變遷為研究對象》。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台灣歷史學會主編,2000。《民族問題論文集》。臺北:稻香出版社。
瓦、季什科夫,高永久、韓莉譯,2008。《民族政治學論集》。北京:民族出版社。
田成有,2004。《地方立法的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
田孟清,2002。《土家族地區經濟發展探索與思考》。北京:民族出版社。
田荊貴,2007。《土家縱橫談》。西安:未來出版社。
田穗生、羅輝、曾偉,2005。《中國行政區劃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石之瑜,1999。《中國的民族問題》。臺北:五南出版社。
石之瑜,2004。《族國之間—中國西南民族的身分策略》。臺北:揚智。
伍新福、李昌俊、彭繼寬編著,2006。《湖南民族關係史‧上下卷》。北京:民族出版社。
江平主編,1994。《中國民族問題的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江宜樺,1998。《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臺北:揚智文化。new window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2。《中國大陸硏究基本手册》。臺北:陸委會。
何海波編,2008。《人權二十講》。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吳仕民主編,2007。《民族問題概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呂育誠,2001。《地方政府管理:結構與功能的分析》。臺北:元照出版社。new window
宋才發,2007。《突破傳統思維的瓶頸—民族區域自治法配套立法問題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
宋才發,2008a。《中國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自治權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宋才發,2008b。《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發展與完善—民族區自治條例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宋才發,2008c。《民族區域自治重大問題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宋才發,2009。《中國民族自治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自主權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宋蜀華、陳克進,2001。《中國民族概論》。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李 林、李西霞、(瑞士)Lidija R. Basta Fleiner主編,2010。《少數人的權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李 皓,2006。《轉型與跨越:民族地區經濟結構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
李承律,2008。《東北亞時代的朝鮮族社會》。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李信成,2001。《中共少數民族政策與國家整合》。臺北:政大東亞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李俊清主編,2009a。《重構與超越—民族地區公共管理現狀調查與分析》。北京:人民出版社。
李俊清主編,2009b。《變革與繁榮—民族地區公共管理的問題與挑戰》。北京:人民出版社。
李紅杰、馬麗雅主編,2008。《少數民族語言使用與文化發展》。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李雲漢、王爾敏,1999。《中山先生民族主義正解》。臺北:台灣書店。
周 平,2007a。《民族政治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周 平,2007b。《當代中國地方政府》。北京:人民出版社。
周 勇、馬麗雅主編,2008。《民族、自治與發展:中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
周大鳴、馬建釗主編,2005。《成是化近程中的民族問題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
周世輔、周陽山,1992。《中山思想新詮:總論與民族主義》。再版。臺北:三民書局。
周世輔、周陽山,2001。《中山思想新詮 : 民權主義與中華民國憲法》。再版。臺北:三民書局。
周陽山,1991。《轉變中的共黨世界》。臺北:遠流出版社。
周陽山,2004。《寰宇視野》。臺北:時英出版社。
周陽山,2006。《監察與民主》。臺北:監察院。
周興茂,2002。《土家族區域可持續發展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易小明、羅康隆、田茂軍,1998。《民族文化差異與經濟發展》。湖南: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邵宗海,2009。《中國和平崛起與現代民族主義的互動》。臺北縣: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金炳鎬,2006a。《中國共產黨民族政策發展史》。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金炳鎬,2006b。《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概論》。二版。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金炳鎬,2007a。《民族關係理論通論》。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金炳鎬,2007b。《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發展史》。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侯景新、蒲善新、肖金成,2006。《行政區劃與區域管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俞可平主編,2003。《全球化:全球治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俞可平主編,2004。《治理與善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施正鋒、李安妮與朱方盈,2005。《各國原住民人權指數之比較研究》。臺北:原民會。
施聯朱,2009。《民族識別與民族研究文集》。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段爾煜、劉寶明,2000。《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管理學》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洪泉湖主編,2004。《2003年海峽兩岸「少數民族文化傳承與休閒旅遊」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師大書苑,2004)。
胡鞍鋼、王紹光、康曉光編著,1996。《中國地區差距報告:地區收入差距日益擴大的現實挑戰》。臺北:致良出版社。
凌純聲、芮逸夫,2003。《湘西苗族調查報告》。北京:民族出版社。
唐屹主編,1994。《中國大陸少數民族政策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研究所,陸委會委託研究。
席汝楫,1997。《社會與行為科學研究方法》。臺北:五南出版社。
徐 芳,2009。《朝鮮族青少年認同問題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碩士生論文。
徐中起主編,2009。《中國少數民族文化權益保障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徐曉萍、金鑫,2008。《中國民族問題報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祝靈君,2008。《授權與治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袁曉文、李錦,2006。《藏彝走廊東部邊緣族群互動與發展》。北京:民族出版社。
郝時遠,1994。《中國的民族與民族問題》。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郝時遠、任一飛主編,2008。《永順現土家族卷》。北京:民族出版社。
馬 戎,2006。《民族社會學—社會學的族群關係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馬平安,2009。《近代東北移民研究》。濟南:齊魯書社。
馬起華,1985。《政治學原理》。臺北:大中國圖書公司。
國父全集編輯委員會編,1989。《國父全集》。臺北:近代中國。
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1990。《新時期民族工作文獻選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崔書琴,1997。《三民主義新論》。臺北:商務印書館。
張公瑾,1996。《文化語言學發凡》。雲南:雲南大學出版社。
張文山,2007。《突破傳統思維的瓶頸:民族區域自治法配套立法問題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
張忠正,1988。《中山先生民族主義與世界新秩序之建立》。臺北:正中書局。
張金鵬、寸云激,2002。《民居與村落:白族聚居形式的社會人類學研究》。雲南:雲南美術出版社。
張紹勳,2000。《研究方法》。臺中市:滄海書局。
張緊跟,2009。《當代中國政府間關係導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得榮‧澤仁鄧珠,1999。《我的心願》。再版。西藏流亡政府外交與新聞部。
曹俊漢,1990。《公共政策》。臺北:三民出版社。
陳心林,2006。《南方方言區土家族族群性研究----—以武水流域一個土家族社區為例》。北京: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博士論文。
陳志民、劉淑惠主編,2005。《全球化與政府治理》。臺北:韋伯文化出版社。
陳逵德主編,1991。《中國大陸當代文化變遷(1978-1989)》。臺北:桂冠。
陳雲生,2006。《民族區域自治法:原理與精義》。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
陳鐵軍,2008。《區域經濟系統演化的機制和規律》。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
彭多意,2003。《人神之間—白族》。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
游新彩,2008。《區域經濟發展硏究:對湘西地區的實證分析》。長沙湖南:中南大學出版社。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方志編纂委員會,1999。《湘西州志》。長沙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方誌編纂委員會,1999。《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誌•民族誌》。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湘西自治州統計局、國家統計局湘西調查隊,2009。《湘西自治州領導幹部統計手冊2008》。吉首:湘西自治州統計局。
華辛芝,1987。《列寧民族問題理論研究》。內蒙古: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費孝通,2006。《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初版2刷。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
黃仕清,2003。《土家族地區教育問題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
黃光學、施聯朱主編,2005。《中國的民族識別:56個民族的來歷》。北京:民族出版社。
黃光學主編,1993。《當代中國的民族工作(上、下)》。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
黃海珠,2009。《民族旅遊村寨建設研究》。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楊 莉,2009。《民族區域自治地方經濟發展研究》。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楊政業主編,2000。《大理文化論》。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
楊逢泰,1976。《民族自決的理論與實際》。臺北:正中書局。
楊逢泰、邵宗海、洪泉湖、謝政諭等編著,1993。《民族主義論文集》。臺北:黎明文化。
楊順清,2008。《中國少數民族政治關係分析》。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
當代中國的民族工作編輯部編,1990。《當代中國民族工作大事記1949—1988》。北京:民族出版社。
鄒 敏,2009。《論民族區域自治權的源與流》。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雷震揚、樸永日主編,2006。《中國民族自治地發發展評估報告》。北京:民族出版社。
廖正宏,1985。《人口遷移》。臺北:三民書局。
廖樂煥,2009。《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現域經濟發展戰略研究》。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榮仕星,2009。《中國民族地區公共政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熊文釗主編,2008。《大國地方:中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新發展》北京市:法律出版社。
管延江,2010。《中國延邊地區對韓國勞務輸出問題研究》。延邊大學博士論文。
趙 曦,2009。《中國西部農村反貧困模式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趙永茂,2002。《中央與地方權限劃分的理論與實際:兼論台灣地方政府的變革方向》。三版。臺北:翰蘆圖書。new window
趙洪慈,1976。《中共政權少數民族政策》》。臺北:中國文化學院大陸問題研究所。new window
劉 堅主編,2006。《新階段扶貧開發的成就與挑戰——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中期評估報告》。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劉 榮,2010。《中國共產黨民族幹部政策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劉世林,1999。《列寧主義策略理論與實踐》。臺北:三民書局。
劉世錦主編,2010。《中國文化遺產事業發展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蔡茂寅,2003。《地方自治之理論與地方制度法》。臺北:學林文化。new window
鄭永年、吳國光,1995。《論中央—地方關係:中國制度轉型中的一個軸心問題》。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鄧必海,2002。《武陵山區經濟發展戰略研究》。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
薄慶玖,1997。《地方政府與自治》。三版。臺北:五南出版社。
龐建國,2012。《孫中山思想的時代意義:國家發展研究的視角》。新北市:韋伯文化國際。
羅布江村主編,2007。《歷史、現狀、發展:中國民族研究西南論壇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
羅康隆,1998。《族際關係論》。貴州:貴州民族出版社。
羅隆康、黃貽修,2006。《發展與代價:中國少數民族發展問題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
藝 衡、任 珺、楊立青,2005。《文化權利:回溯與解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譚必友,2007。《清代湘西苗疆多民族社區的近代重構》。北京:民族出版社。
譚志滿,2010。《文化變遷與語言傳承:土家族的語言人類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關 凱,2007。《族群政治》。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概況編寫組,2008。《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概況》。北京:民族出版社。
權 衡,1997。《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理論研究評述》。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中文期刊
〈中央統戰部召集的關於湘西土家族區域自治問題座談會記錄〉,1957年7月19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檔案資料。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訪問團訪問工作初步總結報告〉,1957年7月11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檔案資料。
〈關於行政區域變動後幾個問題的請示〉,《中共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員會報告》,州報(1988)9號,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檔案資料。
「延龍圖」區域人口發展戰略研究課題組,〈「延龍圖」區域人口發展戰略研究〉,《人口學刊》,2010年第4期,總第182期,頁3-12。
Stoker, Gerry.著,游祥斌摘譯,〈新地方主義、參與及網絡化社區治理〉《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6年第3期,頁92-95。
Stoker, Gerry.著,譚銳譯,〈治理的微觀基礎:改進政府間關係的關鍵為合適心裡學而不是經濟學〉《公共行政評論》,2010年第2期,頁1-23。
Stoker, Gerry著,華夏風譯,〈作為理論的治理:五個論點〉《國際社會科學》,1999年第2期,頁19-30。
Stoker, Gerry著,樓蘇萍譯,〈地方治理研究:範式、理論與啟示〉(Local Governance: Paradigms, Theories and Implications),《浙江大學學報》,第37卷第2期,2007年3月,頁5-15。
Wu, David Y. H.著,冷非譯,〈中國少數民族的文化變遷與民族認同〉,《貴州民族研究(季刊)》,1996年第3期(總第67期),頁166-172。
方盛舉,〈論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理念的創新〉,《中共雲南省委黨校學報》,2004年第5期,頁81-83。
王 曦,〈從麗江、大理看旅遊開發與傳統文化保護的互動關係〉,《經濟師》,2006年第12期,頁163。
王文光、張曙暉,〈利益、權利與民族認同——對白族民族認同問題民族學考察〉,《思想戰線》,2009年第5期,頁5-8。
王希恩,〈也談在我國民族問題上的『反思』和『實事求是』—與馬戎教授的幾點商榷〉,《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總第209期,2009年1月,成都市:西南民族大學,頁1-17。
王明珂,〈由族群到民族:中國西南歷史經驗〉,《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11期(總第195期),頁1-8。
王明珂,〈當代中國民族政策下的羌族及其歷史—兼評中國少數民族研究中的「近代建構論」〉,《中國大陸研究》,第43卷第7期,2000年7月,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關研究中心,頁1-19。new window
王紀芒,〈中國朝鮮族的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以中國某邊疆地區朝鮮族為例〉,《黑龍江民族叢刊(雙月刊)》,2008年第4期(總第105期),頁49-55。
王清華、彭朝榮,〈跨國界民族:概念與內涵的界定〉,《雲南社會科學》,2008年第4期,頁19-23。
王嘉州,〈政治利益與資源分配:中國大陸各省政策影響力模型之建立與檢定〉,《遠景基金會季刊》,第10卷第1期,2009年1月,頁89-133。new window
包玉山,〈中國少數民族經濟:核心概念、概念體系及理論意義〉,《民族研究》,2010年第5期,頁30-35。
史云峰,〈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憲政原則與路徑選擇〉,《雲南行政學院學報》,2008年第2期,頁54-57。
田 豔,〈少數民族文化權利保障初探〉,《紅河學院學報》,第5 卷第1 期,2007年2月,頁12-16。
石之瑜,〈大陸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顯現之多重意義—北京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主辦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評述〉,《中共研究》,35卷9期,2001年9月,頁79-89。
石朝江,〈苗族創世神話:洪水故事與兄妹結婚〉,《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期,2011年11月,頁103-111。
伍新福,〈傅鼐「治苗」政策述評----兼析與和琳《善後章程》的異同〉,《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5期(總第45期),頁26-28。
向 明,〈我國民族自治州的立法困境及對策〉,《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4期,2005年10月,湖南湘西自治州:吉首大學,頁126-129。
地力木拉提‧吾守爾,〈獨立後的中亞國家對民族理論的新探索〉,《新疆社會科學》,2004年第3期,2004年,新疆:社會科學院,頁52-58。
朱 倫,〈西班牙1978年憲法中的民族和地方自治條款〉,《世界民族》,1997年第1期,頁76-79。
朱玉福,〈民族鄉小鎮建設的幾點思考〉,《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2005年第2期(總第66期),頁61。
朱浤源,〈再論孫中山的民族主義〉,《近代史研究集刊》,第22期(1993年1月),頁325-356。new window
朱浤源,〈孫中山對內民族主義的轉折與困惑〉,《滿族文化》,第15期(1991年6月),頁4-10。
羽 子,〈省委批准湘西土家族為單一民族的電文及背後的故事〉,《湘潮》,2006年第1期,頁51-52。
何 楊、楊 林,〈社會資源何以成為社會資本——以朝鮮族經濟生活變遷為例〉,《大慶師範學院學報》,第26卷第4期(2006年8月),頁36-38。
余曙光、余小平,〈新農村建設與西部民族地區人力資源開發—大理州農村勞動力流動和轉移的調查與思考〉,《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12月(總第184期),頁248-252。
冷志明、麻先俊,〈民族地區財政轉移支付政策研究—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為例〉,《科學經濟社會》,2010年第3期(總第120期),頁5-8。
吳延勤,〈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的創舉—毛澤東民族區域自治理論的形成〉,《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重慶:西南農業大學,第3卷第3期,2005年9月,頁85-87。
吳悅芳、徐紅罡,〈大理古城理由房地產的發展及社會文化影響研究〉,《人文地理》,2010年第4期(總第114期),頁67-71。
吳啟納,〈民族自治與中央集權—1950 年代北京藉由行政區劃將民族區域自治導向國家整合的過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65期,2009年9月,頁81-137。
宋才發,〈民族自治地方立法自治權再探討〉,《法學家》,2005年第2期,2005年2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頁73-79。
宋才發,〈自治區的立法自治權及自治條例問題研究〉,《民族研究》,2007年第4期,2007年4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頁1-11。
李 希、楊華、李映州,〈論新形勢下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教育改革〉,《中央民族大學學報》,1996年第1期,頁23-29。
李正文,〈圖們江區域開發計畫在東北亞區域安全的意義與實踐〉,《復興崗學報》,第100期,2010年12月,頁183-200。new window
李玉晶,〈關於延龍圖一體化的若干思考〉,《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0卷第3期,2007年6月,頁89-94。
李明峻,〈針對特定對象的人權條約〉,《新世紀智庫論壇》,第34期,2006年,頁32-35。
李景素。〈海峽兩岸原住民族(少數民族)主義之比較研究〉,《復興崗學報》,第89期,2007年,頁325-346。new window
谷安伯,〈武陵山區經濟協作區政府合作探討〉,《新重慶》,2010年第10期,頁21-22。
車哲九,〈論延邊發展外向型經濟〉,《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1期,頁16-20。
周 怡,〈貧困研究:結構解釋與文化解釋的對壘〉,《社會學研究》,2002年第3期,頁49-63。
周真剛,〈習慣法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3期,頁48-53。
周陽山,〈「不統不獨不武」與統合前景〉,《台灣民主季刊》,第5卷第2期,2008年6月,頁141-147。new window
周陽山,〈四重聯盟與兩岸統合〉,《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大聯盟盟訊》,第105期,2001年2月,頁21-22。
周陽山,〈孫中山思想與統合論〉,《國立國父紀念館館刊》,2005年5月,頁55-59。
周繼祥,〈論均權主義與地方自治的聯結〉,《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卷6期(1991年4月),頁47。
延邊州發展計畫委員會社會處,〈關於延邊朝鮮族人口負增長問題的調查報告〉,2001年12月17日。
易 清,〈列寧的民族自治思想與蘇聯的聯邦制實踐〉,《學術論壇》,第162期,2004年1月,廣西:社會科學院,頁116-119。
邵宗海,〈中山先生與民族主義思想〉,《國立國父紀念館館刊》,2005年5月,頁60-74。
邱稔壤,〈西班牙一九九二年之陰影—分離意識與恐怖主義〉,《問題與研究》,第31卷第1期(1992年1月),頁51-62。new window
邱稔壤,〈西班牙巴斯克恐怖主義之發展與限制〉,《問題與研究》,第42卷第4期(2003年7、8月),頁47-73。new window
邱顯平,〈俄羅斯聯邦權力結構改革與民族問題〉,《世界民族》,2006年1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頁23-31。
金 燁,〈朝鮮族族群認同的變化〉,《黑龍江史志》,2008年第18期(總第235期),頁46-49。
金元石,〈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對朝鮮移民的基本政策〉,《黨史縱橫》,2004年第3期,頁41-43。
金炳鎬,〈中國民族區域自治理論要點概說〉,《中國民族教育》,2007年10月,北京:中國教育報刊社,頁22-23。
金炳鎬、田燁,〈新世紀中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創新的一個亮點——「民族自治市」〉《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科版)》,2007年第5期,甘肅蘭州市:西北民族大學,頁42-54。
施正峰,〈原住民族的主權〉,《國家發展研究》,第6卷第2期,2007年6月,頁119-153。
施正峰,〈國際潮流與原住民族的權利〉,《政策月刊》,第58期,2000年5月,頁2-8。
施正峰,〈語言的政治關連性〉,發表於「語言政治與政策學術研討會」,1995年12月。
胡起望,〈跨境民族探討〉,《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4期(總第67期),頁49-53。
胡鞍鋼,〈中國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研究〉,《中國軟科學》,1995年第8期,頁42-50。
唐 凱,〈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新制度主義理論視角分析〉,《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4卷,2007年6月,北京:中央民族大學,頁9-13。
唐建華,〈新形勢下湖南民族地區財政政策研究—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為例〉,《經濟研究參考》,2010年第64期(總第2336期),頁38-42。
孫 巖、王 苗,〈略論清末民初中日朝三方對朝鮮移民東北的舉措〉,《理論界》,2010年第9期(總第443期),頁117-119。
徐杰舜,〈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理論思考政策建議〉,《亞洲研究》,第57期,2008年9月,頁99-126。new window
柴松林,〈人權、人權基礎與人權譜系的擴增〉,《新世紀智庫論壇》,第11期,2000年9月,頁103-118。
馬 曜,〈大理文化的源與流(下)〉,《雲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2期,頁11-19。
馬 曜,〈大理文化的源與流(上)〉,《雲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1期,頁16-23。
馬 曜,〈白族異源同流說〉,《雲南社會科學》,2000年第3期,頁59-72。
馬 曜,〈南詔大理史研究的新途徑——評張錫祿《南詔與白族文化》〉,《雲南社會科學》,1996年第1期,頁50-53。
馬 曜,〈略論中國封建王朝時期民族政策的二重性與雲南經濟社會發展的關係〉,《思想戰線》,1997年第1期,頁61-70。
馬 曜,〈總結南詔建國的歷史經驗促進民族的聯合與發展〉,《貴州民族研究》,1996年第2期(總第66期),頁79-83。
馬 曜,〈賽典赤與元代雲南少數民族地區的穩定和發展〉,《思想戰線》,1998年第7期,頁87-89。
馬三保,〈民族區域自治的光輝〉,《寧夏社會科學》,1988年第4期,寧夏:寧夏社會科學院,頁22-27。
馬曉京,〈民族旅遊開發與民族傳統文化保護的再認識〉,《廣西民族旅遊》,2002年第4期(總第70期),頁77-83。
張 熙,〈民族區域主導產業選擇的實証研究—以吉林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為例〉,《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1期(總第188期),頁38-43。
張文山,〈論自治權的法理基礎〉,《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7期(總第23卷),頁1-16。
張炎憲,〈國家權力、人權與原住民族〉,《國史館館刊》,第39期,2005年12月,頁3-10。
張海超,〈祖籍、記憶與群體認同的變遷——大理白族古代家譜的歷史人類學釋讀〉,《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1期(總第97期),頁109-14。
張衛國,〈對「以行政手段推進市場化進程論」的再驗證—來自我國鄉鎮企業產權制度變遷的經驗〉,《現代經濟討論》,2007年第1期,頁47-50。
曹秀玲,〈朝鮮與語言活力與朝和雙語集團〉,《東疆學刊》,第27卷第2期(2010年4月),頁66-73。
曹善玉,〈試論近代朝鮮人移居中國東北的原因—兼與華人移民東南亞之比較〉,《南洋問題研究》,第143期(2010年第3期),2010年9月,頁62-72。
許倬雲,〈試論社會、族群與文化〉,《中國文化研究》,2001年秋之卷(總第33期),頁101-103。
陳秀容,〈人權之普遍性的初步探討:Jack Donnelly之有關理論的評析〉,《政治科學論叢》第9期,1998年6月,頁173-193。new window
陳秀容,〈近代人權觀念的轉變:一個社會生態觀點的分析〉,《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9卷第2期,1997年6月,頁101-132。new window
陳建甫,〈全球化下的新鄉村權利關係:鄉村治理的內涵與行動策略〉,《台灣鄉村社會學會92年年會全球衝擊與鄉村調適研討會論文集》,2003年,頁85-100。
陳春生,〈孫中山均權主義理論之研究〉,《社會科學論叢》,第38期(1990年4月),頁143-162。
陳祖梁,〈辛亥騰越起義史論〉,《保山師專學報》,1994年第2期,頁100-107。
陸 群,〈苗族原始宗教信仰的現代歧異性變化----以湘西臘爾山苗族為例〉,《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2期(總第147期),頁96-99。
覃 琛,〈武陵山區土家族擺手舞的文化變遷與爭議〉,《民族藝術研究》,2011年第2期,頁11-16。
隋 青,〈自治市加快民族地方城市化近程的必然選擇〉,《中國民族》,2003年第7期,頁34-35。
雅努茲‧西摩尼迪斯,〈文化權利:一種被忽視的人權〉《國際社會科學雜誌(中文版)》(1999年第4期),頁95-108。
黃順祥,〈王學萍等赴京爭取民族地區轉移支付政策有成果〉,《海南人大》,2003年第1期,頁6。
奧特‧盧娃(芬蘭),張敏傑譯,〈少數民族在地方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個案〉,《社會科學戰線》,2000年第4期,頁38-45。
楊 然,〈試論土家族的民族認同實踐〉,《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5期,2005年第5期,頁1-5。
楊智偉,〈聯合國對國際原住民議題的關切〉,《新世紀智庫論壇》,第35期,2006年9月,頁34-42。
溫 軍,〈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戰略的選擇〉,《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2期(總第141期),頁66-73。
溫 軍,〈中國民族經濟政策的形成、演變與評價〉,《民族研究》,1998年第6期,頁13-26。
葛公尚,〈試析跨界民族的相關理論問題〉,《民族研究》,1999年第6期,頁1-5。
農業部第七批扶貧聯絡組湘西片組,〈扶貧20年,農民過得怎麼樣----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村百戶貧困戶的調查〉《農林工作通訊》,2010年第9期,頁27-29。
雷震揚,〈幫助民族地區加快經濟社會發展政策論述〉,《民族研究》,2010年第4期,頁33-41。
翟東堂,〈試析少數民族經濟權利的基本性質〉《法學雜誌》,2010年第2期,頁31-34。
劉 榮、劉光順,〈當代中國少數民族幹部政策的形成與發展〉《雲南行政學院學報》,2007年第5期,頁117-122。
劉阿榮,〈永續發展與族群伙伴關係〉,《研考雙月刊》,29卷第5期,2005年10月,頁92-102。
劉倫文,〈社會變遷中的土家語命運〉,《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4期(總第161期),頁64-73。
劉訓智,〈延邊州民族自治地方地法聽證的制度建構〉,《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6期,2009年11月,頁878-882。
劉智文,〈「間島問題」與朝鮮族「中華」認同意識的萌發〉,《大連民族學院學報》,2007年第6期(總第41期),頁84-86。
劉智文,〈邊疆民族範例解讀—中國朝鮮族聚居區民族和睦成因探析〉,《中國邊疆史地研究》,第16卷第2期(2007年6月),頁99-106。
潘弘祥,〈自治立法的憲政困境與路徑選擇〉,《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3期,頁80-85
範俊軍,〈少數民族語言危機與語言人權問題〉,《貴州民族研究》,2006年第2期,頁51-55。
蔡美花,〈延邊朝鮮族中小學教育現狀調查研究〉,《東疆學刊》,第21卷第4期,2004年10月,頁101-109。
鄭信哲,〈在韓中國打工者現狀與對策研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7期(總第179期),頁25-28。
魯 競,〈中共與少數民族的關係狀況分析〉,《中共研究》,第32卷第2期,1998年2月,頁104-117。
蕭亞譚,〈孫文的民族論述分析〉,《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15卷第1期(2007年6月),頁121-136。
龍文高,〈加強民族地方立法工作初探—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為例〉,《民族論壇》,2009年第10期,頁28-29。
戴楚洲,〈淺談武陵山區科學發展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長江師範學院學報》,2011年第5期,頁17-22。
戴慶廈、楊再彪、余金枝,〈語言接觸與語言演變——小陂流苗語為例〉,《語言科學》第4卷第4期(總第17期),2005年7月,頁3-10。
謝禮珊、林勛亮,〈從關係的角度研究授權理論與模型〉,《現代管理科學》, 2007年第5期,頁19-22。
韓忠太,〈走出祖蔭:六十年後的西鎮人〉,《民族研究》,2010年第6期,頁21-30。
羅中展,〈中共之民族政策與民族事務機關體系〉,《蒙藏地區現雙月報》,第10卷第4期,2001年7月,頁19-46。
羅承松,〈文化認同與移民社區建設:以鎮沅縣恩樂鎮易地安置的苦聰人社區為研究物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11期(總第219期),頁73-76。
譚慶貴、龍杰,〈湘西自治州雙語教學觀察〉《民族論壇》,2011年第6期(總第271期),頁7-9。
關 凱,〈民族政策的傳統模式與民族問題的現代性解決方案—民族政策國際經驗分析(中)〉,《西北民族研究》,第40期,2004年1月,頁77-91。
蘇祖勤、田雁,〈中國民族區域建制發展史研究芻議〉,《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6卷第3期,2006年3月,頁64-68。
蘇紫程,〈滇西民族自治地方行政文化的調查分析——以大理州為例〉,《新西部》,2011年第9期,頁47。
蘇紫程,〈論滇西民族自治地方行政文化與地方政府發展〉,《大理學院學報》,2011年第5期,頁50-52。
缑文學,〈政策執行對貧困的影響—以湖南湘西為例〉,《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3期,2011年6月(總第120期),頁49-52、58。


網路參考資源
人民網:http://cpc.people.com.cn/。
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http://www.dali.gov.cn/。
中國統計信息網:http://www.tjcn.org/。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http://www.seac.gov.cn/gjmw/index.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http://www.stats.gov.cn/tjgb/。
世界原住民研究中心:http://cwis.org/fwdp/。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人民政府:http://www.yanbian.gov.cn/。
湘西自治州人民政府:http://www.xxz.gov.cn/。
聯合國網站:http://www.un.org/en/。

英文資料

Alcock, Peter, 1997. Understanding Poverty. 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LTD.
Aotonnmous Province of South Tyrol, 2011. South Tyrol in Figure. < http://www.provinz.bz.it/en/downloads/Siz_2011-eng.pdf>.
Barros, James, 1968. The Aland Islands Question : its Settlement by the League of Nations.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Barth, Fredrik, 1969. 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 :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Culture Difference. Boston :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Capotorti, Francesco, 1979. Study on the Rights of Persons belonging to Ethnic, Religious and Linguistic Minorities. UN Doc. E/CN.4/Suh.2/384/Rev.1.
Cohn, Bernard S. and Nicholas B. Dirks, “Beyond the Fringe: The Nation State, Colonialism, and the Technologies of Power.” Journal of Historical Sociology , 1988 , 1( 2). pp.224-229
Connor, Walker, 1984. The National Question in Marxist-Leninist Theory and Strategy.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Connor, Walker, 1994. Ethnonationalism : the Quest for Understanding.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Cunningham, Frank, 2002. Theories of Democracy: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New York: Routldge.
Donnelly, Jack, 1991. Universal Human Rights in Theory and Practice, 2nd printing.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Donnelly, Jack, 1994. “Post-Cold War Reflections on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Ethics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 8 , pp. 97-117.
Gordon, Milton Myron, 1964. Assimilation in American life : the Role of Race, Religion, and National Origi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ros, Stephane, 2004. The Politics of Names: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Dulong of Northwest Yunnan (China), China Information, 18, no. 2, pp.275- 302.
Hannum, Hurst and Lillich, Richard, “The Concept of Autonomy in International Law”,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 vol. 74, no. 4,(October, 1980), pp.858-889.
Harrell, Stevan, 1995. Cultural Encounters on China’ s Ethnic Frontiers.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Heberer, Thomas, 1989, China and its National Minorities: Autonomy or Assimilation? New York: M.E. Sharpe.
Hechter, Michael, 1975. Internal Colonialism : the Celtic Fringe in British National Development, 1536-1966.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Horowitz, Donald L., 1975. “Ethnic Identity” in Nathan Glazer and Naniel P. Moynihan, eds., Ethnicity:Theory and Experience, Cambridge, 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p.125-139.
Kymlicka, Will, & He, Baogang., 2005. Multiculturalism in Asia. ,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ymlicka, Will, 1995. Multicultural Citizenship : a Liberal Theory of Minority Rights. ,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ymlicka, Will, 2001. Politics in the Vernacular: Nationalism, Multiculturalism, and Citizenship.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apidoth, Ruth, 1997. “Autonomy: Flexible Solutions to Ethnic Conflicts”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Institute of Peace Press.
Mackerras, Colin, 2003a. China’s Ethnic Minorities and Globalization. Oxon:RoutledgeCurzon.
Mackerras, Colin, 2003b. “China’s Ethnic Autonomy Policy: Ramifications andEvaluation.” Archiv Orientální, Quarterly Journal of African and Asian Studies71(3): 367-384.
Meluzzi, Chiara. “Two Groups, Two Worlds: Italian and German in Bozen(South Tyrol)” .
Mill, John Stuart, “Nationality”(1861) in Woolf, Stuart, eds, 1996. Nationalism in Europe, 1815 to the Present : a Reader. 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 pp.40-47.
Potier, Tim, 2001. Conflict in Nagorno- Karabakh, Abkhazia and South Ossetia. A Legal Appraisal. Notherlands:The Hague Press.
Riggs, Fred Warren, 1998. “Indigenous Peoples and Ethnic Nations: The Concept of E’Claves.” .
Sam, David L. & Berry, John W. eds., 2006.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Acculturation Psychology.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chudson, Michael, 1994. “Culture and the Integration of National Societies,” in Crane, Diana, ed.,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Eemerging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Oxford, UK ; Cambridge, Mass. : Blackwell Publishers.pp.21-44.
Shue, Vivienne, 1988. The Reach of the State:Sketches of the Chinese Body Politics.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mith, Anthony D.1995.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in a Global Era. Oxford, [England] ; Cambridge, Mass. : Polity Press
Stoker, Gerry, 1998 "Governance as Theory: Five Propositions."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50(155), 17-28.
Tylor, Edward Burnett, 1889. Primitive Culture :Rresearches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Mythology, Philosophy, Religion, Language, Art, and Custom. New York : Holt.
U.N. 1994. Draft Declaration on the Rights of Indigenous Peoples.
U.N. 2007. Declaration on the Rights of Indigenous People.
Vesa, Unto, 2009.”the Aland Islands as a Conflict Resolution Model.” < http://hoangsa.org/forum/downloads/61989-The%20Aland%20Islands%20as%20a%20Conflict%20Resolution%20Model.pdf>.
Yinger, J. Milton, “Intersecting Strands in the Theorization of Race and Ethnic Relation”, John Rex and David Mason eds., Theories of Race and Ethnic Relation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20-41.
吳燕和(Wu, David Yen-ho) “Ethnicity and Culture Change: The Case of the Bai Minority of Yunnan.” 收錄於《中央研究院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pp.509-524.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