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儒家之「經權辯證」論道德衝突問題
作者:蕭美齡
作者(外文):HSIAO, MEI-LING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系
指導教授:鄺錦倫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4
主題關鍵詞:儒家道德衝突人格整全性JingQuanConfucianismMoral ConflictPersonal Integrit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70
本論文以儒家之「經」、「權」關係及倫理學上的「道德衝突」概念為線索,嘗試在「道德衝突」的脈絡上梳理儒家對「經」、「權」關係的各種討論,並以此作為消解日常生活上各種「道德衝突」之參考或指引。筆者的討論主要分為三個部份。在第一部分,筆者首先釐清儒家「經」、「權」二概念之意義,並由此敘述宋明儒者有關經、權關係之論辯及當中所反映的經權辯證意涵。這可說是一描述性的工作。至於第二部分的工作則可說是規範性的。筆者試對義務論、效益主義與德性倫理學對於道德衝突問題之思考方式作出比較,從而歸結出有助於妥善解決道德衝突的幾項依準。最後一部分則可說是批判性的。本文試圖主張:儒家非但特重道德心之覺醒,對「人格整全性」之護持亦甚強調。要言之,儒家的行動主體在其人格之整全中,在道德行為上可達成以下效果:一、免受私欲所蔽;二、在涉及各種人倫關係的活動中,不會因為無法同時滿足不同的道德價值或信念,而產生不必要的情緒。三、在一般情況下,他能堅持普遍的道德法則;在面對事態的變化時,他卻能因事制宜,作出恰如其分的道德裁量。本文將指出,儒家此一立場,恰可與義務論、效益主義和德性倫理學這些西方道德理論互補長短。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concepts of Jing and Quan and on the idea of “Moral Conflict” in ethics, the thesis aims at clarifying how Confucian scholars discuss the former in the latter context, which can be regarded as referring to a resolution of moral conflicts existing in our daily life. My discussion will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First, I shall concentrate on the clarification of the concepts of Jing and Quan, analyzing their significances in the debates among Song-Ming Confucian scholars, in which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of these two concepts has a clear picture. Different from such a descriptive task, the second part will be much more prescriptive. In this part, I shall make a comparison among deontology, utilitarianism, as well as virtue ethics in terms of their resolutions of moral conflicts, and summarize several criteria that help to solve moral dilemmas in a systematical way. As a critical task, the last part tries to argue that, in additional to awakening one to his/her inborn moral mind, Confucianism also pays attention to the preservation of personal integrity. Roughly speaking, by keeping his/her integrity in a good state, a Confucian agent is able to: 1) be free of any appetitive and sensory desires in a moral action; 2) be free of any unwanted emotions even though it is impossible for him/her to satisfy different moral values at the same time; 3) insist unchanged moral rules in his/her everyday life while making moral adjustments flexibly when facing different circumstances. In this regard, Confucian morality can be seen as having complementary factors with Western moral philosophies, e.g. deontology, utilitarianism, and virtue ethics.
壹、傳統文獻

一、古本(依年代先後排列)
【漢】司馬遷:《史記》,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243-244冊,史部正史類。
【梁】顧野王:《玉篇》,收入鍾謙鈞等彙刻:《古經解彙函:附小學彙函・續附十種》,臺北:中新書局,1973年。
【宋】陳淳:《北溪字義》,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709冊,子部儒家類。
【宋】程顥、程頤著,王孝漁點校:《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明】高拱:《問辨錄》,收入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黃宗羲:《明儒學案》,臺北:中華書局,1966年。
【清】段玉裁:《段氏說文解字注》,臺北:文化圖書公司,1979年。
【清】焦循:《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清】王先謙著,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二、今注(依姓氏筆劃排列)
王維堤、唐書文:《春秋公羊傳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李宗侗:《春秋左傳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
屈萬里:《尚書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
馬持盈:《詩經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3年。
高明:《大戴禮記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
陳鼓應、趙建偉:《周易今注今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陳鼓應註譯:《黃帝四經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
陳鼓應註譯:《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
陳鼓應注譯:《莊子今注今譯》,香港:中華書局,2001年。
賀凌虛註譯:《商君書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楊伯峻:《孟子譯注》,臺北:源流出版社,1982年。
賴炎元註譯:《春秋繁露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賴炎元註譯:《韓詩外傳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貳、近人論著(依姓氏筆劃排列)

一、中文部分
(一)研究專書
白奚:《稷下學研究:中國古代的思想自由與百家爭鳴》,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
牟宗三:《歷史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new window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年。
杜維明:《儒家思想——以創造轉化為自我認同》,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new window
李明輝:《康德倫理學與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臺北:中研院文哲所,1994年。new window
李瑞全:《當代新儒學之哲學開拓》,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李瑞全:《儒家生命倫理學》,臺北:鵝湖出版社,2000年。
林啟屏:《儒家思想中的具體性思維》,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new window
林義正:《春秋公羊傳倫理思維與特質》,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3年。new window
胡家聰:《稷下爭鳴與黃老新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郭沫若:《金文叢考》,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
郭齊勇主編:《儒家倫理爭鳴集--以親親互隱為中心》,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郭齊勇主編:《《儒家倫理新批判》之批判》,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二),臺北:學生書局,1986年。
陳特:《倫理學釋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0年。
陳榮華:《葛達瑪詮釋學與中國哲學的詮釋》,臺北:明文書局,1998年。
袁保新:《從海德格、老子、孟子到當代新儒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8年。
韋政通:《儒家與現代中國》,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
韋政通:《中國哲學辭典》,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3年。
徐向東編:《美德倫理與道德要求》,江蘇:江蘇人民山版社,2007。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上海:上海書店,2004年。
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人道篇》,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年。
張岱年:《中國古典哲學概念範疇要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
張端穗:《西漢公羊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new window
梁家榮:《仁禮之辨——孔子之道的再釋與重估》,北京:新華書店,2010年。
馮耀明:《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一至四冊),香港:香港公開大學,2000年。
馮耀明:《中國哲學的方法論問題》,臺北:允晨文化出版社,1987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二、三上、三下),臺北:三民書局,1993年。
彭國翔:《儒家傳統的詮釋與思辨:從先秦儒學、宋明理學到現代新儒學》,武漢市: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年。
黃勇:《全球化時代的倫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
黃俊傑:《孟學思想史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new window
黃慧英:《道德之關懷》,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new window
黃慧英:《儒家倫理:體與用》,上海:三聯書店,2005年。
黃慧英:《後設倫理學之基本問題》,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
葛榮晉:《中國哲學範疇導論》,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3年。
蔣年豐:《文本與實踐(一):儒家思想的當代詮釋》,臺北:桂冠圖書公司,2000年。new window
鄧曉芒:《儒家倫理新批判》,四川:重慶大學出版社,2010年。
鄭吉雄主編:《觀念字解讀與思想史探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9年。
鄭宗義:《儒學、哲學與現代世界》,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
劉述先:《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new window
錢穆:《先秦諸子繫年》,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上),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2年。
龐樸:《儒家辯證法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二)專書論文
方維規:〈概念史研究方法要旨〉,收入黃興濤主編:《新史學》第3卷,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頁3-20。
李晨陽:〈儒家的仁學和女性主義哲學的關愛〉,收入周大興編:《理解、詮釋與儒家傳統:展望篇》,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9年,頁224-245。
林遠澤:〈知言與知人——論儒家普遍主義倫理學的行動詮釋學基礎〉,收入周大興主編:《理解、詮釋與儒家傳統:展望篇》,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9年,頁89-126。
張錦青:〈儒家的天人合一進路〉,收入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編,《當代儒學與精神性》,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頁71-94。

勞思光:〈論非絕對主義的新基礎主義〉,收入劉翠溶主編:《四分溪論學集》,臺北:允晨文化,2006年,頁91-125。
黃勇:〈儒家仁愛觀與全球倫理:兼論基督教對儒家的批評〉,收入黃俊傑編:《傳統中華文化與現代價值的激盪與調融(一)》,臺北: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2年,頁55-88。
黃慧英:〈道德創造之意義〉,收入李明輝主編:《牟宗三先生與中國哲學之重建》,臺北:文津出版社,2011年,頁143-149。

(三)期刊論文
吳豐維:〈何謂主體性?――一個實踐哲學的考察〉,收入《思想》第4期,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7年,頁63-78。new window
林維杰:〈知行與經權——朱熹哲學的詮釋學模式分析〉,收入《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7期,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5年9月,頁185-213。new window
林遠澤:〈克己復禮為仁――論儒家實踐理性類型學的後習俗責任學重構〉,收入《清華學報》42卷3期,新竹:國立清華大學,2012年9月,頁401-422。new window
林憶芝:〈朱子的經權說探微〉,收入《國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25期,中壢:中央大學,2002年6月,頁37-70。new window
岳天雷:〈朱熹論「權」〉,收入《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56期,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13年1月,頁69-185。new window
柯雄文:〈儒家倫理傳統的性質〉,收入《哲學雜誌》第17期,臺北:業強出版社,1996年8月,頁142。
柯雄文:〈儒家倫理思想的概念架構〉,收入《哲學雜誌》第19期,臺北:業強出版社,1997年2月,頁142-159。
郭柏年:〈規範道德理論的結構―論卡根的區分法〉,收入《東吳哲學學報》第23期,臺北:東吳大學,2011年2月,頁81-107。new window
郭梨華:〈早期儒學的道德倫理哲學探析——以郭店儒簡為中心的討論〉,收入《政大中文學報》第17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2012年6月,頁17-50。new window
梁濤、顧家寧:〈超越立場,回歸學理―再談「親親相隱」及其相關問題〉,收入《中國哲學》2013年第11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2013年11月,頁47-57。
陳瑤華:〈為甚麼我應該合乎道德——康德的定言令式之意義〉,收入《歐美研究》第32卷第1期,臺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2002年3月,頁155-186。new window
張錦青:〈「孟子」的仁觀及其困難〉,收入《人文中國學報》第6期,香港:香港浸會大學,1999年4月,頁115-129。new window
馮耀明:〈論語中仁與禮關係新詮〉,收入《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21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2009年1月,頁129-158。new window
楊澤波:〈孟子經權思想探微〉,收入《學術論壇》第六期,廣西:廣西社會科學院,1997年6月。
黎漢基:〈權變的論證―以《春秋》祭仲廢立事件為研究案例〉,收入《先秦、秦漢史》2013年1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2013年1月,頁47-58。

(四)翻譯專書
Ames, Roger T.(安樂哲)著,彭國翔編譯:《自我的圓成:中西互鏡下的古典儒學與道家》(Self-Consummation: Classical Confucianism and Daoism within the Mirror of East and West),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
Hare, Richard M.著,黃慧英、方子華譯:《道德思維》(Moral Thinking),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91年。
Lai, Karyn L.(賴蘊慧)著,劉梁劍譯:《中國哲學導論》(An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Philosophy),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3年。
MacIntyre, Alasdair著,宋繼杰譯:《追尋美德》(After Virtue: A Study in Moral Theory),南京:譯林出版社,2008年。
Rachels, James著、Rachels, Stuart修訂、楊宗元譯:《道德的理由》(The Elements of Moral Philosophy),北京:新華書店,2009年。
Yu, Jiyuan (余紀元)著,林航譯:《德性之鏡:孔子與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The Ethics of Confucius and Aristotle: Mirrors of Virtue),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

(五)學位論文
李曉雲:《道德兩難的解題困難與迷思》,中壢: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2009。

二、英文部分
Angle, Stephen C., Sagehood: The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of Neo-Confucian Philosoph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Anscombe, G. E. M., “Modern Moral Philosophy,” Philosophy vol. 33, no.124 (Jan 1958), pp. 1-19.
Bary, William Theodore De, eds, Self and Society in Ming Thought.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0.
Foot, Phillippa, Virtues and Vices and Other Essays in Moral Philosoph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Oxford: Blackwell, 1978.
Hursthouse, Rosalind, On Virtue Ethic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Slote, Michael, Morals from Motive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Stocker, Michael, “The Schizophrenia of Modern Ethical Theories,”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vol.73, no.14 (Aug 1976), pp. 453-466
Smart, J. J. C. & Williams, Bernard, Utilitarianism: For and Agains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3.
Williams, Bernard, Ethics and the Limits of Philosophy.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Williams, Bernard, Moral Luck: Philosophical Paper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參、電子檢索系統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瀚典全文檢索系統。(http://hanji.sinica.edu.tw)
故宮博物院:【寒泉】古典文獻全文檢索資料庫。(http://210.69.170.100/s25/index.htm)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ctext.org/zh)
香港中文大學大學圖書館:郭店楚簡資料庫。(http://udi.lib.cuhk.edu.hk/projects/archive-chu-bamboo-manuscripts-guodian?language=zh-hant)
漢學中心典藏大陸期刊篇目索引資料庫。(http://readopac1.ncl.edu.tw/ccs/advance.jsp)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