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義利之間:宋代士大夫眼中的富民
作者:鄭銘德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研究所
指導教授:黃敏枝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9
主題關鍵詞:宋代富民義利Sung DynastyRich peopl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1)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1
宋代社會的一項特徵是富民階層的興起,社會上有許多新興的富民,積極參與宋代社會的各項活動。所謂的富民,意指富有的百姓,有時亦被稱為豪民。本文主要討論的課題,是說明宋代社會主流的士大夫,面對擁有財富的富民階層,是用什麼樣的眼光在看待他們。本文嘗試由制度史與社會史的角度出發,探討士大夫看待富民階層的觀念史問題。所謂的制度史,主要是透過富民入仕的途徑,除了科舉之外,還包括進納以及功績補官兩種方式。所謂進納,即賣官,意即在國家有需求時,以錢、糧交換官告的制度。所謂功績,意指在國家有需求時,以財富為後盾,貢獻能力以交換官告的制度。本文認為這兩類出身的官員,不一定會被科舉出身的士大夫認同為官員,而是以豪民視之。因為他們認為這些官員是嗜利之徒,會對百姓造成違害。但國家又需要他們的財富,因此朝廷在制度上,願意給予富民虛銜,但對於實際的差遣則給予諸多限制。
南宋開始由於外有敵國,內有盜賊,國家軍力不足,除了有中央節制大軍以及各地守臣組織的地方軍外,有錢、有能力的土豪也組織家丁、鄉里以保衛家園。南宋朝廷對於這些民間的防衛力量,一反北宋的態度,改採鼓勵的方式。授以官爵,以吸引土豪成為國家防衛力量的一環。更希望他們能夠開墾荒地,同時也能兼具地方防衛的功能。但是,對於這些土豪而言,保衛家園、產業,可能是他們最大的考量,官告也許能換來一時的榮譽,但不足以對朝廷效忠。因此南宋雖然鼓勵土豪存在,並以官告引誘土豪為國效力,但對於宋朝的存亡卻沒有發揮作用。
從社會的角度來看,士大夫對於貧富關係有崇高的理想,努力調和貧富間的關係。使富民知禮好義,而善待貧民。使貧民尊重富民,以相資相養。但另一方面,士人的地位日益高漲,士大夫也往往以「義」自許,而以「利」視富民,義與利成為士人與富民最大的差異。士大夫在地方社會努力推動各項義行、義舉,並視之為士人的基本價值。相對的,他們將富民視為「嗜利之徒」。對士大夫而言,只有士人才懂得推動「義行」,是士人理想的典範。我們也可以從富民的墓誌銘中,看到士大夫將義利之辨的原則貫穿於其中。他們特別將「墓主之義」與「他人之利」作為對照。認為這些墓主之所以值得讚揚是因為他們的各種義行,在這些德行之中,最重要的莫過於,崇尚士人文化,鼓勵子弟讀書。宋代的災害頻繁,士大夫必須向富民勸誘才能有效解決賑災的問題。對於士大夫而言,他們將富民視為「嗜利之徒」,因此必須花費許多心思才能利誘到富民將積蓄拿出來賑濟。雖然有不少富民希望獲得士人的認可,但是如果不是真正透過讀書取得士人的認同,而採其他婚姻或交遊的方式,反而會受到士人的批評。
對於士大夫而言,「義」是士人的理想,是讀書學習的目標;相對而言,「利」則是富民所追求的目標。士大夫認為「民」追求「利」是合理的,但是身為士人則必須以「義」為優先。如果富民帶著「利」的心態,想要進入士人階層,則會受到理想型士大夫的批判,義與利成為士人與富民的界線。
傳統文獻
不著撰人〈大宋余府君墓誌銘并序〉收錄於《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片匯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
不著撰人〈宋故濮陽郡府君之銘〉收錄於《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
不著撰人《名公書判清明集》(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彙考》(四庫全書827)
方大琮《宋忠惠鐵菴方公文集》(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影印明正德八年方良節刻本)
王之道《相山集》(北京:北京圖書館,2006年12月)。
王炎《雙溪文集》(清西圃蔣氏抄本.宋集珍本叢刊63)
王質《雪山集》(叢書集成初編1990)
王栐《燕翼詒謀錄》(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司馬光《司馬氏書儀》(叢書集成新編35)
司馬光《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四部叢刊初編,據上海涵芬樓借印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藏宋紹熙刊本重印)
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朱子全書點校本)
吳泳《鶴林集》(四庫全書1176)
呂祖謙《呂祖謙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
宋祁《景文集》(百部叢書集成新編.影印武英殿聚珍本)
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乙集》(北京:中華,2000年七月)
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李綱《李綱全集》(長沙:岳麓書社,2004年)
李覯《李覯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周必大《廬陵周益國文忠公集》(明澹生堂抄本.宋集珍本叢刊52)
周行己《浮沚集》(百部叢書集成.武英殿聚珍版叢書)
孟璹〈宋故安定胡和叔墓記〉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館藏拓片,編號16846。並收錄於《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片匯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
姚勉《雪坡舍人集》(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豫章叢書五)
度正《性善堂稿》(四庫全書1170)
洪适《盤洲文集》(四部叢刊初編)
洪邁《夷堅志》(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0月二版)
胡寅《裴然集》(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胡宿《文恭集》(武英殿聚珍版叢書)
范成大《吳郡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
范浚《香溪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范純仁《范忠宣集.奏議》(四部叢刊三編)
徐松輯《宋會要輯稿》(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8年)
徐鹿卿《清正存稿》(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豫章叢書集部三)
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0月)
真德秀《西山先生真文正公集》(四部叢刊初編)
秦觀著,徐培均箋註《淮海集箋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袁甫《蒙齋集》(百部叢書集成.武英殿聚珍版叢書)
袁采《袁氏世範》(吳郡袁氏傳經堂家乘本)
袁說友《東塘集》(四庫全書1154)
袁燮《絜齋集》(百部叢書集成新編.影印武英殿聚珍本叢書)
馬端臨《文獻通考》(影印萬有文庫十通本)(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曹彥約《昌谷集》(四庫全書1167)
脫脫等《宋史》(點校本)
陳元晉《漁墅類稿》(清乾隆翰林院鈔本,宋集珍本叢刊第七十八冊)
陳均《皇朝編年備要》(北京圖書館影印中國上海圖書館藏宋紹定刻本)
陳亮《陳亮集(鄧廣銘點校,增訂本)》(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
陸九淵《陸九淵集》(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陸友《墨史》(知不足齋叢書本)
陸游《老學庵筆記》(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彭乘《墨客揮犀》(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9月)
程珌《程端明公洺水集》(明嘉靖三十五年程元昺刻本,宋集珍本叢刊)
閔敦仁〈趙故善士墓誌銘〉收錄於陳柏泉《江西出土墓志選編》(南昌:江西教育出社,1991年),頁119-121。
陽枋《字溪集》(四庫全書1183)
黃庭堅《黃庭堅全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黃震《黃氏日抄》(台北:大化書局,1984年,據日本立命館大學圖書館藏書影印)
楊萬里著,辛更儒箋校《楊萬里集箋校》(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葉紹翁《四朝聞見錄》(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2月)
葉適《葉適集》(北京:中華書局,1961)
董煟《救荒活民書》(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叢書集成新編32,據墨海壺本排印)
鄒浩《道鄉集》(四庫全書1121)
裴公輔〈宋故趙公墓誌銘并序〉收入羅振玉校錄《山右冢墓遺文》卷下。
趙抃《清獻集》(四庫全書1094)
趙善括《應齋雜著》(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豫章叢書集部四)
劉才邵《檆溪居士集》(四庫全書1130)
劉克莊《後村大全集》(四部叢刊初編,據上海涵芬樓景印舊鈔本重印)
劉辰翁《須溪集》(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
劉弇《龍雲集》(南昌市: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
劉宰《漫塘集》(嘉業堂叢書)
劉摯《忠肅集》(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9月)
劉壎《水雲村稿》(四庫全書1195)
樓鑰《攻媿集》(四部叢刊初編)
歐陽守道《巽齋文集》(四庫全書1183)
歐陽修《歐陽修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衛涇《後樂集》(四庫全書1169)
鄭文融《鄭氏規範》(學海類編本)
鄭俠《西塘先生文集》(明萬曆刻本,宋集珍本叢刊第二十四冊)
鄭剛中《北山文集》(百部叢書集成.金華叢書)
鄭獬《鄖溪集》(叢書集成續編)
謝逸《溪堂集》(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豫章叢書集部一)
謝邁《謝幼槃文集》(上海涵芬樓影印吳縣潘氏滂憙齋藏宋刊本)
韓元吉《南澗甲乙稿》(百部叢書集成新編.影印武英殿聚珍本)
魏了翁《鶴山先生大全集》(四部叢刊初編)
魏泰《東軒筆錄》(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10月)
蘇洵著,曾棗莊、金成禮箋注《嘉祐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三月)
蘇軾《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蘇頌《蘇魏公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9月)
蘇轍《蘇轍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近人論著
Robert P. Hymes, Statesmen and Gentlemen: The Elite of Fu-Chou, Chiang-His 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Sung. Cambridge U. Press, 1986.
刁培俊〈宋代的富民與鄉村治理〉收入《河北學刊》25:2,2005年3月,149-153。
小林義廣〈宋代の「諭俗文」〉收入宋代史研究會編《宋代の政治と社會》(東京:汲古書院,1988年),頁54-56。
川勝義雄〈六朝貴族社會的成立〉收入《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北京:中華,1992年),頁1-35。
戶田裕司〈朱熹と南康軍の富家.上戶-荒政から見た南宋社會-〉《東洋史研究報告(名古屋大學)》16,1992年3月,頁55-73。
方儷璇〈宋代浙東沿海的士大夫社會-以明、台、溫三州為中心〉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12月。
王曾瑜〈宋代賣官述略〉,《史學集刊》2006年第4期,頁60-78。
王曾瑜《宋朝階級結構》(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王德毅〈南宋義役考〉收入氏著《宋史研究論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頁233-262。new window
王德毅《宋代災荒的救濟政策》(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
包偉民、吳錚強〈形式的背後——兩宋勸農制度的歷史分析〉《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1期,頁38-46。
市來津由彥《朱熹門人集團形成の研究》(東京:創文社,2002年)
伊藤正彥〈義役-南宋期にはける社会的結合の一形態〉《史林》七五卷五號,1992年9月,頁1-32。
朱奎澤〈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內兩宋鄉村政權與社會控制研究述評〉《甘肅社會科學》2007年1期,頁134-137。
朱倍儀〈宋代士人的義行〉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6月。
朱瑞熙〈宋代佃客法律地位再探索〉《中國史研究》1987年5期,頁58-67。
朱瑞熙〈宋代商人的社會地位及其歷史作用〉《歷史研究》1986年2期,頁127-143。
佐竹靖彥《佐竹靖彥史學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收入氏著《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年),頁259-404。new window
余英時〈東漢政權之建立與士族大姓之關係〉收入氏著《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台北:聯經出版社事公司,1993年),頁109-184。new window
李弘祺《宋代官學教育與科舉》(台北:聯經出版社,1994年)new window
李華瑞《宋史論集》(石家莊:河北大學出版社,2001年)
汪聖鐸《兩宋財政史》(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七月)
谷更有《唐宋國家與鄉村社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三月)
邢鐵〈宋代的耕牛出租和客戶地位〉《中國史研究》1985年3期,頁81-91。
周藤吉之〈南宋にはける義役の設立とその運營-特に義役田について〉《東洋學報》第四十八卷第四號,1966年,頁425-463。
周藤吉之《中國土地制度史研究》(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80年復刊)
周藤吉之《宋代經濟史研究》(東京:東京大學出版社,1962年)
孟淑慧《朱熹及其門人的教化理念與實踐》(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2003年,台大文史叢刊122)new window
林文勛、谷更有合著《唐宋鄉村社會力量與基層控制》(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
林文勛〈“富民階層”:唐宋以來中國社會內部新興的社會力量-再論中國古代“富民”階層的意義〉收入林文勛等著《中國古代“富民”階層研究》(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2月),頁1-13。
林文勛〈宋代社會中的保富論〉收入《唐宋鄉村社會力量與基層控制》,頁112-132。
林文勛〈宋代商人對國家政治的干預及其影響〉《中州學刊》1996年3期,頁125-130。
林立平〈唐宋時期商人社會地位的演變〉《歷史研究》1989年1期,頁120-143。
近藤一成〈知杭州蘇軾の救荒策-宋代文人官僚政策考〉收入宋代史研究會編《宋代の社會と文化》(東京:汲古書院,1983年),頁139-168。
柳田節子《宋元鄉村制の研究》(東京:創文社,1986年)
柳田節子《宋代社會經濟史研究》(東京:創文社,1995年)
苗書梅《宋代官員選任制度和管理制度》(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6年)
高楠、宋燕鵬〈宋代富民融入士人社會的途徑〉《史學月刊》2008年1期,頁44-49,115。
高楠〈宋代富民的婚姻網絡—從“女必嫁士人”說起〉收入《新宋學研究輯刊》(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年11月),頁221-238。
高橋芳郎〈論宋代的“教刑”:士人應舉以及犯法問題〉收入劉海峰主編《科舉制的終結與科舉學的興起》(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10月),頁254-261。
康弘〈宋代災害與荒政述論〉《中州學刊》1991年5期,頁124-128,123。
張文〈荒政與勸分:民間利益博弈中的政府角色-以宋朝為中心的考察〉《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3年4期,頁27-32。
張邦煒〈宋代“榜下擇婿”之風〉收錄於氏著《宋代婚姻家族史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頁62-90。
張邦煒《婚姻與社會-宋代》(成都:四川人民,1989年)
張家成《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4:1,〈析葉適的富民論〉,2002年1月,頁52-58。
梁庚堯《宋代社會經濟史論集》(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new window
梁庚堯《南宋的農地利用政策》(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1977年)new window
梁庚堯《南宋農村經濟》(台北:聯經,1984年5月)new window
郭文佳《宋代社會保障研究》(北京:新華,1995年)
陳廷湘《宋代理學家的義利觀》(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陳來《朱子書信編年考證(增訂本)》(北京:三聯書局,2007年)
陳柏泉《江西出土墓志選編》(南昌:江西教育出社,1991年)
陳啟雲《荀悅與中古儒學》(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2000年)
陳智超〈南宋二十豪橫戶的分析〉收入鄧廣銘、徐規等主編《宋史研究論文集-一九八四年年會輯刊》(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11月),頁261。
陳榮捷〈朱子之親屬〉收入《朱子新探索》,頁49-61。
陳榮捷〈朱門之特色及其意義〉收入氏著《朱子門人》(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2年),頁1-27。new window
陶晉生《北宋士族-家族.婚姻.生活》(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1年)new window
勝山稔〈宋元代の聘財に関する一考察-高額聘財の推移から見る婚姻をめぐる社會-〉收入《アジア史研究(中央大學)》22,1998年5月,頁1-32。
斯波義信〈宋代にはける「中間領域」社会の登場〉收入宋元時代史の基本問題編集委員會編《宋元時代史の基本問題》(東京:汲古書院,1996年),頁185-203。
渡邊紘良〈宋代潭州湘潭縣の黎氏をめぐって-外邑における新興階層の聽訟-〉《東洋學報》65:1,1984年1月,頁1-25。
程民生、白連仲〈論宋代官員、士人經商-兼談宋代商業觀念的變化〉《中州學刊》1993年2期,頁114-119。,頁118-119。
黃寬重《宋代的家族與社會》(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黃寬重《南宋地方武力-地方軍與民間自衛武力的探討》(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黃寬重《南宋的軍政與文獻》(台北:新文豐,1990年)
黃寬重《晚宋朝臣對國是的爭議-理宗時代的和戰、邊防與流民》(台北:台灣大學文學院,1978)new window
黃繁光〈南宋義役的推展及其意義〉《淡江史學》3,1991年6月,頁49-74。new window
賈志揚(Johe Chaffee)《宋代科舉》(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The Thorny Gates of Learning in Sung China,中譯本 1985. Cambridge University.)
雷家聖〈宋代的監當官及其對經濟的影響〉《逢甲人文社會學報》11期,2005年12月,頁185-222。new window
漆俠《中國經濟通史:宋代經濟卷》(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9年)
趙曉耕《宋代官商及其法律調整》(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
遠藤隆俊〈宋代蘇州の范氏義莊について-同族的土地所有の一側面〉收入宋代史研究會編《宋代の知識人-思想.制度.地域社會》(東京:汲古書院,1993年),頁195-226。
劉子健〈宋代考場弊端-兼論士風問題〉收入氏著《兩宋史研究彙編》(台北:聯經,1987年),頁229-247。new window
劉靜貞〈北宋前期墓誌書寫活動初探〉《東吳歷史學報》11,頁59-82。new window
劉馨珺《南宋荊湖南路的變亂之研究》(台北:台灣大學,1994年)new window
鄭銘德〈宋代商賈墓誌銘中所見士人觀念中的商賈形象與典範〉《東吳歷史學報》12,2004年12月,頁197-216。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