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殖民地臺灣文化統合與臺灣傳統儒學社會(1895-1919)
作者:川路祥代
作者(外文):Sachiyo Kawaji
校院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碩博士班
指導教授:宋鼎宗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2
主題關鍵詞:吳德功孔教修身日治初期臺灣文社鄉紳漢文The early Japanese Colonial TaiwanMoral CoursesTaiwan Wen-SheDe-Gong WuArchaic Style ChineseLocal Gentleme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6) 博士論文(6) 專書(4)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6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5
第一章,序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課題與前人研究成果、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架構。
第二章,「日本近代『敕語體制』」:本章從「公」觀念來探討「天皇(國家)–村落–家」各層次之「根本」特色,然後,探討日本近代天皇國家在「天皇(國家)–村落–家」各層次之「根本」上如何重新建立「儒學」秩序,企圖闡明日本近代儒學國家之特色。
第三章,「清領臺灣之鄉紳統合」:首先,從「朱學」角度來論述清領時期「臺灣儒學」之特色,然後,從「禮教」角度來討論臺灣鄉紳階層與中央政權如何產生相互交涉,最後,從「施善事業」角度來探討清領臺灣所建立的官紳合作關係,企圖闡述臺灣鄉紳階層在清領臺灣儒學社會中扮演的角色。
第四章,「日治臺灣之鄉紳統合」:首先,基於吳德功的話語來重新描述臺灣鄉紳之割臺經驗,然後,根據吳德功的話語來探討1895-1900之間臺灣鄉紳與日本殖民政權之間所發生的接觸、交涉以及合作,最後,討論兒玉政權如何利用「儒學」來統合鄉紳階層而得以重建日本統治體制下的臺灣傳統儒學社會。
第五章,「日治臺灣之教育統合」:首先,由討論臺灣總督府首任教育部長伊澤修二之「同化主義」來討論日本殖民政權之意識形態與臺灣傳統儒學社會如何相互交涉而產生變化,接著,從「漢文」與「修身」角度來探討日本殖民體制下的臺灣教育空間所產生的「統治者的意識形態」與「從屬者的意識形態」之相互交涉,最後,由探討1910年初臺籍教師、臺灣鄉紳所提倡的「同化」要求而企圖闡明臺灣知識份子如何利用「統治者的意識形態」來提出「權利要求」。
第六章,「1919年臺灣之〈孔教論〉」:本章主要以《臺灣文藝叢誌》創刊號所刊登的21篇〈孔教論〉為研究對象,而透過這些「儒學話語」來企圖描寫1919年日本殖民體制下的臺灣傳統儒學社會,同時,探討臺灣鄉紳階層成立「臺灣文社」而形成全臺「鄉紳網路」所隱含之企圖。
第七章,結論:首先,綜觀從第二章到第六章討論內容,然後,分析本文之研究價值,最後,說明本文之後仍有可再發揮之處。
This thesis aims investigating the process of how Japanese government introduced the “Japanese morals” ideology to Taiwan, and observing how the colonial government made use of and absorbed the original resources of Taiwan Confucianism society to its own use, and how Taiwan traditional society, according to its own ability and need, ingeniously responded to the demands of the colonial government.
一、檔案、報紙、雜誌等

政府檔案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
《臺灣史料稿本》

政府出版品
《慶饗老典錄》(臺北:臺灣總督府,1899)(臺南市立圖書館收藏)
《揚文會記事》(臺北:臺灣總督府,1901)(臺南市立圖書館收藏)
《揚文會策議》(臺北:臺灣總督府,1901)(臺南市立圖書館收藏)
《壽星集》(臺北:臺灣總督府,1916)(臺南市立圖書館收藏)
《臺灣孝節錄》(臺北:臺灣總督府,1916)(臺南市立圖書館收藏)
《臺灣列紳傳》(臺北:臺灣總督府,1916)(臺灣分館收藏)

教育關係檔案
《日本教育史基本文獻、史料叢書》(復刻本)(東京:大空社,1991)
《教育敕語関係資料》(東京:創文社,1978)
《教育敕語渙發關係資料集》(東京:國民精神文化研究所,1939)

地方志
《諸羅縣誌》(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2)
《重修臺灣省通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
《臺中縣志》(臺中:臺中縣政府,1989)
《彰化市史》(彰化:彰化市公所,1997)

報紙
《臺灣日日新報》(影印本)(臺北:五南圖書,1994)

雜誌
《國語研究會會報》(復刻本)(沖縄:ひるぎ社,1994)
《臺灣文藝叢誌》(臺灣分館收藏)
《臺灣青年》(復刻本)(臺北:東方文化書局,1973)
《臺灣教育會雜誌》(復刻本)(沖縄:ひるぎ社,1994)
《臺灣慣習記事》(臺南市立圖書館收藏)

臺灣慣習調查記事
後藤新平,<臺灣經營上舊慣制度の調查を必要とする意見>《臺灣慣習記事》第1卷第3號(1901•3)
<舊慣問答錄>,《臺灣慣習記事》第1卷第12號(1901•12)
<月課及會課>,《臺灣慣習記事》第3卷第11號(1903•11)
<第19回臺中舊慣諮問會筆記>,《臺灣慣習記事》第4卷第2號(1904•2)
安藤靜,<儒學書院及學祖書院>,《臺灣慣習記事》第6卷第9號(1906•9)

教育雜誌記事
平井又八,<漢文教授ニ就テ>《國語研究會會報》(1900•5)
本田茂吉,<漢文教授研究談>《臺灣教育會雜誌》3號(1901•12)
<會報>《臺灣教育會雜誌》3號(1901•12)
木下龍,<本島教育に關する卑見>《臺灣教育會雜誌》第5號(1902•6)
平井又八,<公學校に於ける漢文問題敢て橋本君の教を乞ふ>《臺灣教育會雜誌》第6-8號(1902•8、10、11)
前田孟雄,<公學校の修身科を如何にす可きか>,《臺灣教育會雜誌》8號(1901•11)
橋本武,<平井又八君に答ふ>《臺灣教育會雜誌》第10號(1903•1)
<漢文科教材選擇法ニ就テ談話>《臺灣教育會雜誌》20號(1903•11)
<後藤長官の訓示>《臺灣教育會雜誌》27號(1904•6)
山口喜一郎,<新公學校規則を讀む>《臺灣教育會雜誌》27-29號(1904•6-8)
三屋大五郎,<論公學校漢文>《臺灣教育會雜誌》33號(1904•12),(漢文)
小竹德吉,<修身教授について>《臺灣教育會雜誌》39號(1906•3)
渡部春藏,<修身教授法>《臺灣教育會雜誌》58號(1907•1),(漢文)
劉克明,<臺灣俚語と教育管理>《臺灣教育會雜誌》72號(1908•3)
渡部春藏,<臺灣における修身教授の問題>《臺灣教育會雜誌》73號(1908•4)
劉克明,<臺灣俚語と修身教育>《臺灣教育會雜誌》73號(1908•4)
劉克明,<臺灣俚語と修身教育>(二)《臺灣教育會雜誌》74號(1908•5)
齋藤牧次郎<公學校の修身科に就いて>《臺灣教育會雜誌》77號(1908•8)
廖學枝,<國語傳習は訓導の責任>《臺灣教育會雜誌》98號(1910•5)
劉克明<臺灣教育之趨勢>《臺灣教育會雜誌》100號(1910•7),(漢文)
蔡培火,<訓導諸君に檄す>《臺灣教育會雜誌》107號(1911•2)
劉克明,<始政紀念日所感>《臺灣教育會雜誌》111號(1911•6),(漢文)
隈本繁吉,<公學校本島教員に對する希望>《臺灣教育會雜誌》113號(1911•8)
<故鈴江先生記念建設出金者芳名>《臺灣教育會雜誌》117號(1912•1),(漢文)
<臺北通信>《臺灣教育會雜誌》117號(1912•1),(漢文)
<文藝>《臺灣教育會雜誌》117號(1912•1),(漢文)
<故鈴江主事記念碑>《臺灣教育會雜誌》117號(1912•1)
劉克明,<新春所感>《臺灣教育會雜誌》118號(1912•2),(漢文)

二、漢人論著(依照筆劃排列)

前人論著(-1945)
《尚書》(十三經注疏本)(臺北:大化出版,1989)
《臺灣教育碑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所,1959)
《臺灣霧峰林氏族譜》(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所,1971)
托津,《欽定大清會典事例》(臺北:文海出版,1992)
呂不韋,《呂氏春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
吳德功,《吳德功全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
孫文,《國父全集》(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73)
梁啟超,《飲冰室專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清聖祖,《聖諭廣訓》(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
張麗俊,《水竹居主人日記》(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
章太炎,《章太炎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章梫,《康熙政要》(臺北:華文出版,1970)
焦循,《雕菰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
黃宗羲,《明夷待訪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56)
蔣良騏,《十二朝東華錄》(臺北:文海出版,1963)
劉克明,《臺灣古今談》(臺北:新高堂書店,1930)
顧炎武,《日知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56)

今人專書
尹章義,《臺灣開發史研究》(臺北:聯經,1989)new window
王詩琅,《日本殖民地體制下的臺灣》(臺北:眾文圖書,1977)new window
江丙坤,《台湾地租改正の研究》(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74)
吳文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正中書局,1992)
吳密察,《臺灣近代史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1994)new window
李世偉,《日據時代臺灣儒教結社與活動》(臺北:文津出版,1999)new window
李澤厚,《中國近代思想史論》(臺北:三民書局,1996)
林慶彰編,《日據時期臺灣儒學參考文獻》(臺北:學生書局,2000)
林獻堂先生紀念集編纂委員會編,《林獻堂先生紀念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64)
周婉窈,《台灣歷史圖說》(臺北:聯經,1998)
凃照彥,《日本帝国主義下の台湾》(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75)
施懿琳等著,《臺中縣文學發展史》(豐原: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95)
施懿琳、楊翠合撰,《彰化縣文學發展史》(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7)
胡慧玲,《島嶼愛戀》(臺北:玉山社出版,1995)
梁其姿,《施善與教化》(臺北:聯經出版,1997)
許世楷,《日本統治下の台湾》(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72)
陳昭瑛,《臺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臺北:正中書局,1998)
陳昭瑛,《臺灣與傳統文化》(臺北:臺灣書店,1999)new window
陳昭瑛,《臺灣儒學》(臺北:正中書局,2000)
陳培豐,《「同化」の同床異夢》(東京:三元社,2001)
葉榮鐘等《日據下台灣政治社會運動史》(臺中:晨星出版,2000)new window
黃昭堂,《台灣民主國之研究》(臺北:財團法人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1993)
黃俊傑,《臺灣意識與臺灣文化》(臺北:正中書局,2000)new window
蔡平立編著,《增訂新編澎湖通史》(臺北:聯鳴文化,1987)
蔡金燕,《吳三連傳》(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蔡培火、葉榮鐘等著,《臺灣民族運動史》(臺北:自立晚報,1987)new window

今人論文
<臺郡節孝史料>,《臺南文化》第4卷第3期(1955•4)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書房之研究>《思與言》第16卷第3期(1978•9)new window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書房教育之再檢討>《思與言》第26卷第1期(1988•5)new window
吳密察,<台灣史的成立及其課題>《當代》100期(1994•8)
吳密察,〈「歷史」的出現〉,黃富三等編《臺灣史研究一百年:回顧與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7)
宋師鼎宗先生,<清領時期:臺灣的儒學思想>,《第二屆臺灣儒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成大中文系,1999)
林慶彰,〈《日據時期臺灣儒學參考文獻》之編譯經過及其價值〉《第二屆臺灣儒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成大中文系,1999)
林慶彰,〈吳德功古文中所反映的思想〉,東海大學中文系舉辦「中華文化與文學學術研討系列第六次會議『明清時期的臺灣傳統文學』」會議論文,(2000•4)
金培懿,<日本的孔子教運動>,《國際漢學論叢》第1輯(臺北:樂學書局,1999•7)
施懿琳,〈由反抗到傾向 - 日治時期彰化文人吳德功身份認同之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中國學術年刊》第18期(1997•3)new window
洪秋芬,<日據初期臺灣的保甲制度(1895-1903)>《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1期(1992•6)new window
莊進宗,<彰化節孝冊研究>,《第一屆臺灣儒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臺南市文化中心,1997)
許佩賢,《臺灣近代學校的誕生》(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
陳瑋芬,<「斯文学会」の形成と展開>,《中国哲学論集(九州大学中国哲学研究会)》21,(1995•12)
楊永彬,《臺灣紳商與早期日本殖民政權的關係》(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楊永彬,<日本領臺初期日臺官紳詩文唱和>,《臺灣重層近代化論文集》(臺北:播種者文化,2000)
楊緒賢,<吳德功與磺溪吳氏家譜>,《臺灣文獻》第28卷第3期(1977•9)new window
鍾美芳,<日據時代櫟社之研究>,《臺北文獻》直字第78期(1986•12)
蘇秀鈴,《日治時期崇文社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中國文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三、日人論著(依照五十音排列)

前人論著(-1945)
《伊沢修二選集》(長野:信濃教育会,1958)
《元田永孚文書》(東京:元田文書研究會,1969)
《福澤諭吉選集》(東京:岩波書店,1981)
《橫井小楠遺稿》(東京:日新書院,1942)

伊能嘉矩,《臺灣文化志》(復刻版)(東京:刀江書院,1965)
井上哲次郎,《敕語衍義》(東京:敬業社,1892)
井上哲次郎,《朱子學派之哲學》(東京:富山房,1906)
大隈重信選,《開國五十年史》(東京:原書房,1970)
大園市藏,《現代臺灣史》(臺北:日本殖民地批判社,1933)
杵淵義房,《臺灣社會事業史》(復刻版)(臺北:南天書籍,1991)
臺灣大觀社編,《臺灣產業之現勢》(臺北:臺灣大觀社,1913)
臺灣經世新報社編,《臺灣大年表》(臺北:臺灣經世新報社,1925)
台湾教育会編,《台湾教育沿革誌》(復刻版)(臺北:南天書局,1995)
臺灣新民報社編,《臺灣人士鑑》(臺北:臺灣新民報社,1937)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復刻版)(東京:綠蔭書店,1986)
竹越與三郎,《臺灣統治志》(復刻本)(臺北:南天書局,1997)
持地六三郎,《台湾殖民政策》(復刻版)(臺北:南天書局,1998)
山田孝使,《臺南聖廟考》(臺南:1918)
吉野秀公,《台湾教育史》(復刻版)(臺北:南天書局,1997)

今人專書
石井紫郎,《日本人の国家生活》(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86)
大江志乃夫等著,《近代日本と植民地》(東京:岩波書店,1992)
小野川秀美,《清末政治思想研究》(東京:みすず書房,1969)
海後宗臣,《海後宗臣著作集》(東京:東京書籍,1981)
唐澤富太郎,《教科書の歷史》(東京:ぎょうせい,1989)
神田修,《史料日本の教育(改訂增補版)》(東京:学陽書房,1982)
岸本美緒,《明清交代と江南社会》(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99)
楠本正繼,《中國哲學研究》(東京:國士館大學附屬圖書館,1975)
小熊英二郎,《日本人の境界》(東京:新曜社,1998)
駒込武,《植民地帝国日本の文化統合》(東京:岩波書店,1996)
小森陽一,《ポストコロニアル》(東京:岩波書店,2001)
子安宣邦,《方法としての江戸》(東京:ぺりかん社,2000)
鈴木正幸,《近代の天皇》(東京:吉川弘文錧,1993)
多木浩二,《天皇の肖像》(東京:岩波書店,1997)
鶴見祐輔,《後藤新平》(東京:勁草書房,1965)
中根千技,《家族の構造》(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70)
中根千枝,《タテ社会の人間関係》(東京:講談社,1967)
中根千枝,《タテ社会の力学》(東京:講談社,1978)
原口清著,李永熾譯,《日本近代國家之形成》(臺北,水牛出版社,1986)
平田諭治,《教育勅語国際関係史の研究》(東京:風間書房,1897)
福島正夫《日本資本主義と「家」制度》(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67)
福武直《日本農村社会論》(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64)
藤田省三,《(第二版)天皇制國家の支配原理》(東京:未来社,1990)
町田三郎,《明治の漢学者たち》(東京:研文出版,1998)
丸山真男,《日本の思想》(東京:岩波書店,1961)
水林彪,《封建制の再編と日本的社会の確立》(東京:山川出版社,1987)
溝口雄三,《公私》(東京:三省堂,1996)
溝口雄三、伊東貴之,《中国という視座》(東京:平凡社,1995)
溝口雄三,《中国の公と私》(東京,研文出版,1995)
溝口雄三著,林右崇譯,《做為「方法」的中國》(臺北:編譯館,1999)
山本英史編,《伝統中国の地域像》(東京:慶応義塾大学出版会,2000)
山本正己,《教育敕語》(東京:朝日新聞社,1980)
由井正臣,《官僚制•警察》(東京:岩波書店,1990)
若林正丈,《台湾抗日運動史研究》(増補版)(東京:研文出版,2001)
渡辺浩,《東アジアの王権と思想》(東京:東京大学出版社,1997)

今人論文
荒木見悟,〈實學をめぐる朱子學の變轉〉,《東洋古典學研究》第5集(1998•5)
伊東貴之,〈『理』の恢復〉(上•下)《中国哲学研究》第3-4号,(1991-1992)
大谷敏夫,〈戴名世断事件の政治的背景〉《史林》第61巻,第4号
上沼八郎,<台湾における教育勅語の宣講について>《高千穗論叢》第28卷第3号(1993•12)
川路祥代,《荀學對日本的影響》(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子安宣邦著,川路祥代譯〈從當今日本探問「儒教」〉《第一屆臺灣儒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成功大學中文系,1997)
堤克彥,〈橫井小楠の「堯舜三代」の理解と實踐〉,《近代熊本》第27集(1999•2)
中村孝志,<福州東瀛学堂と廈門旭瀛書院>《天理大学》128輯(1980•9)

四、西洋論著(依照英文字母排列)

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son)著,吳叡人翻譯,《想像的共同體》(臺北:時報出版,1999)
米歇.傅柯(Michel Foucault)著,王德威翻譯,《知識的考掘》(臺北:麥田出版,1993)
Terry Eagleton著,大橋洋一翻譯,《イデオロギーとは何か(Ideology:An Introduction)》(東京:平凡社,1999)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