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古籍史料特性論史料徵引問題--以「儒家的心之模型」為例
書刊名:本土心理學研究
作者:邱耀初 引用關係許鶴鐘
作者(外文):Chiu, Yao-chuXu, He-zhong
出版日期:2000
卷期:14
頁次:頁237-283
主題關鍵詞:古籍史料徵引本土心理學研究儒家的心之模型Utilization of historical dataIndigenous psychological researchConfucian model of mind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702
  • 點閱點閱:100
     近年來,本土心理學者(如:楊國樞,1993,1997;黃光國,1995;沈清松, 1996; 燕國材,1996;李美枝、王鎮華,1997 )提倡並嘗試以古籍等史料作為探討與分析 的對象,企望藉此創造更吻合華人行為的概念、理論及方法。本文認為若不先克服古籍史料 本身的兩個特性:(1)繁多紛亂、雜反不一,(2)佚失造偽、真假難辨,將引發樣本代 表性不足與證據失真之困境,並直接影響本土心理學相關理論的可信度,甚且可能提出一個 與科學無關,且在方法上有所偏誤的心理學理論。本研究以黃光國( 1995 )徵引史料所建 構的「儒家的心之模型」為例,論證此一偏誤發生的可能情形。文中將指出該模型存在的兩 個主要問題:(1)誤判史料時序,缺乏對史料真偽與形成時間的考證,(2)取樣偏頗, 部份論證史料引用的樣本局限於某一方之論點,涵蓋性顯然不足。這兩點將導致該模型核心 概念(如:「尊尊原則」、「識心」等)與相關史料論述有所牴觸。另一方面,在考慮史料 真偽、時序後,本文將指出黃氏所引史料並未呈現其所聲稱的「跨時性深層結構」,反顯示 出思想演進歷時性的特性。就論證而言,本案例顯示的另一意義是:論斷的真偽應取決於證 據,而非決定於研究者所信仰的方法論。此實為本土心理學者徵引史料證成理論之際所不宜 忽視的。
期刊論文
1.黃光國(19990300)。多元典範的研究取向:論社會心理學的本土化。社會理論學報,2(1),1-5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美枝、王鎮華(19971200)。發現、詮釋與感通--心理學知識旨趣與實踐旨趣的融合。本土心理學研究,8,3-3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劉述先(19970300)。論孔子思想中隱涵的「天人合一」一貫之道--一個當代新儒學的闡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0,1-2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楊國樞(19971200)。心理學研究的本土契合性及其相關問題。本土心理學研究,8,75-12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黃光國(19980600)。兩種道德:臺灣社會中道德思維研究的再詮釋。本土心理學研究,9,121-17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黃光國(1987)。Face and favor: the Chinese power game。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92(4),944-974。  new window
7.楊國樞(19930600)。我們為什麼要建立中國人的本土心理學?。本土心理學研究,1,6-8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沈清松(1996)。關於心理學本土化。本土心理學研究,6,212-2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黃沛榮(1996)。論孔子與「周易」經傳4。中華易學,17(8),15-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馮友蘭(1927)。孔子在中國歷史中之地位。燕京學報,1927(2),233-2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林文琪(1998)。「禮記」中的人觀,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韋政通(1968)。中國哲學思想批判。中國哲學思想批判。臺北:水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燕國材(1996)。《中國心理學史》。臺北市:東華書局(繁體字版);杭州浙江教育出版杜(簡體字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勞思光(19871100)。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費孝通(1948)。鄉土中國。香港:鳳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屈萬里(1964)。古籍導讀。台北:臺灣開明。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郭沫若(1996)。十批判書。東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黃光國(19980000)。知識與行動:中華文化傳統的社會心理詮釋。臺北:心理。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葛兆光(1998)。中國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勞思光(1980)。新編中國哲學史。友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黃光國(19880000)。儒家思想與東亞現代化。臺北:巨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余英時(1995)。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李鏡池(1992)。易傳探源。古史辨第三冊。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胡適(1992)。論觀象制器的學說書。古史辨,第三冊。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梁啟超(1956)。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國歷史研究法。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黃振民(1989)。古籍導讀。臺北:天工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錢穆(1928)。論「十翼」非孔子作。古史辨,第三冊。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顧頡剛(1992)。論「易繫辭傳」中觀象制器的故事。古史辨,第三冊。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黃光國(1998)。多元典範的研究取向:論社會心理學的本土化,臺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清)崔述。洙泗考信錄,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