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重建「中國」的歷史論述
書刊名:二十一世紀
作者:葛兆光
作者(外文):Ge, Zhao-guang
出版日期:2005
卷期:90
頁次:頁90-103
主題關鍵詞:中國歷史論述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1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83
  • 點閱點閱:14
期刊論文
1.Averill, Stephen、吳哲和、孫慧敏、江政寬(20000900)。中國與「非西方」世界的歷史研究之若干新趨勢。新史學,11(3),157-19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葛兆光(2004)。宋代「中國」意識的凸顯--關于近世民族主義思想的一個遠源。文史哲,1,5-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杜正勝(20020900)。新史學之路--兼論臺灣五十年來的史學發展。新史學,13(3),21-4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葛兆光(20021200)。想像的和實際的--誰認同「亞洲」?:關於晚清至民初日本與中國的「亞洲主義」言說。臺大歷史學報,30,183-20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Ho, Ping-ti(1967)。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h'ing Period in Chinese History。Journal of Asian Studies,26(2),189-195。  new window
6.Rawski, Evelyn S.(1996)。Presidential Address: Reenvisioning the Qing: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Qing Period in Chinese History。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55(4),829-850。  new window
7.黑住真(1996)。日本思想とその研究--中國認識をめぐって。中國--社會と文化,1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呂春盛(1990)。關於大陸學界「歷史上的中國」概念之討論。台灣歷史學會通訊,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杜正勝(20000600)。中國古代社會多元性與一統化的激盪--特從政治與文化的交涉論。新史學,11(2),1-3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何炳棣(2000)。捍衛漢化:駁伊芙琳·羅斯基之"再觀清代"。清史研究,2000(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南黎明(20040725)。韓國對中國的文化抗議。亞洲周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錢文忠(20040725)。高句麗是中韓共同遺產。亞洲周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Ho, Ping-ti(1998)。In Defense of Sinicization: A Rebuttal of Evelyn Rawski's 'Reenvisioning the Qing'。Journal of Asian Studies,57(1),123-155。  new window
14.葛兆光(2005)。西方與東方,或者是東方與東方--清代中葉朝鮮與日本對中國的觀感。九州學林,3(2),54-7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Bol, Peter K.(2004)。The Multiple Layers of the Local: A Geographical Approach to Defining the Local。第九屆中華文明的二十一世紀新意義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2004年4月8日)。上海:復旦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蕭啟慶(1995)。元朝的統一與統合--以漢地、江南為中心。中國歷史上的分與合學術研討會。台北: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192-19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陳家秀(1993)。區域研究與社會經濟史之關聯:探討宋代成都府路(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矢野仁一(1944)。大東亞史の構想。東京:目黑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Rawski, Evelyn Sakakida(1998)。The Last Emperors: A Social History of Qing Imperial Institution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ew window
3.溝口雄三、濱下武志、平石直昭、宮嶋博史(1993)。アジアから考える。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矢野仁一(1923)。近代支那論。東京:弘文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桂島宣弘(1999)。思想史の十九世紀:「他者」としての徳川日本。東京:ぺりかん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艾爾曼、趙剛(1995)。從理學到樸學--中華帝國晚期思想與社會變化面面觀。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981)。華夷變態。東京:東方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葛兆光(2000)。中國思想史第2卷,七世紀至十九世紀中國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艾瑞克.霍布斯邦、李金梅(1997)。民族與民族主義。台北: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王晴佳(2002)。臺灣史學五十年(1950-2000) : 傳承、方法、趨向。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竹內好(1963)。アジア主義。東京:筑摩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Crossley, Pamela K.(1990)。Orphan Warriors: Three Manchu Generations and the End of the Qing World。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3.Duara, Prasenjit、王憲明(2003)。從民族國家拯救歷史:民族主義話語與中國現代史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荒野泰典、石井正敏、村井章介(1992)。アジアのなかの日本史。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小路田泰直(1997)。日本史の思想:アジア主義と日本主義の相克。東京:柏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今西龍(1970)。朝鮮古史の研究。東京:國書刊行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20041118)。新新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臺灣歷史學會編輯委員會(20000000)。認識中國史論文集。臺北:稻鄉。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宋濂(1976)。元史.卷五十八.地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古屋哲夫(1996)。近代日本のアジア認識。東京:緑蔭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西嶋定生(1985)。日本歷史の國際環境。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桑兵(1999)。國學與漢學:近代中外學界交往錄。浙江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Skinner, G. Willian、葉光庭、徐自立、王嗣均、徐松年、馬裕祥、王文源(2000)。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Elliott, Mark C.(2001)。The Manchu Way: the Eight Banners and Ethnic Ident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25.班納迪克.安德森、吳叡人(1999)。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杜正勝(19990110)。到「台灣」之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杜正勝(20031222)。舊傳統與新典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許倬雲(20041124)。我對史學爭議的看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西嶋定生(1983)。東アジア世界と日本史。中國古代國家と東アジア世界。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岡元司(2001)。宋代の地域社會と知--學際的視點からみた課題。知識人の諸相--中國宋代を基點として。東京:勉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小島毅(1993)。地域からの思想史。交錯するアジア。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小島毅(2004)。東亞的海域交流與日本傳統文化的形成--以寧波為焦點開創跨學科研究。日本文部省科學研究費平成十七年度特定領域研究申請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五井直弘(2001)。東洋史學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古代史論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杉山正明(2004)。世界史の時代と研究の展望。モンゴル帝國と大元ウルス。京都: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明仁(20000000)。中國史上的征服王朝理論。認識中國史論文集。臺北:稻鄉。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李伯賡、趙復三(2003)。一個新社會--歐洲成一個更廣闊的世界。歐洲文化史。香港:明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西川長夫(1998)。國民國家論から見た「戰後」。國民國家論の射程。東京:柏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