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解構日本純愛劇之愛情敘事公式--以北川悅吏子為例
書刊名:藝術論文集刊
作者:洪禎璐
作者(外文):Hong, June-lue
出版日期:2006
卷期:6
頁次:頁73-102
主題關鍵詞:日劇敘事分析Japanese dramaNarrate analysi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06
  • 點閱點閱:73
期刊論文
1.岩淵功一(19980100)。日本文化在臺灣--全球本土化與現代性的「芳香」。當代,7=125,14-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奈美(1997)。不只101次求婚。影響雜誌,88,23-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Rowland, R. C.(1987)。On limiting the narrative paradigm: Three case studies。Communication Monographs,56(1),39-54。  new window
4.李丁讚、陳兆勇(19980100)。衛星電視與國族想像:以衛視中文臺的日劇為觀察對象。新聞學研究,56,9-3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李天鐸、許如婷(2000)。全球文化霸權秩序再現:西方/日本/台灣流行文化的依附論述。華語影視媒介與流行文化趨向學術研討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楊維倫(2003)。情境脈絡與台灣日劇迷的收視經驗(碩士論文)。世新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蔡雅敏(2003)。日本偶像劇行銷宣傳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吳宛倫(2001)。宗教性節目之意義再現:以慈濟大愛劇場為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時序東(1994)。美國通俗科幻電影劇情之研究--結構主義神話分析之應用(碩士論文)。淡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曾維瑜(2001)。閱讀日本偶像劇:《東京愛情故事》文本及《蕾娜塔報導》使用者(碩士論文)。世新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趙培華(2000)。台灣青少年對日本偶像劇的觀看、解讀與消費(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孫立群(1999)。日本卡通對青少年消費文化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曹明正(2001)。日本影視文本的媒體再現研究(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何慧雯(2002)。時間與空間的雙重變奏:日本流行文化與文化認同實踐(碩士論文)。輔仁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蘇宇鈴(1999)。虛構的敘事/想像的真實:日本偶像劇的流行文化解讀(碩士論文)。輔仁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戴柔秀(1999)。虛擬未來--科幻電影之敘事分析(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林瑞端(2000)。媒介、消費與認同:台灣青少年收看日本偶像劇之效果研究(碩士論文)。世新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周榮(1998)。電腦角色扮演遊戲中的神話原型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Bywater, T.、Sobachack, T.、李顯立(1997)。電影批評面面觀。台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Berger, Arthur Asa、姚媛、柯平(2000)。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敘事。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Turner, Graeme、林文淇(1997)。電影的社會實踐。臺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Schilling, Mark、劉名揚(2000)。桃色狂潮。臺北:紅色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小葉日本台(2001)。看日劇,你的人生更美麗。臺北:時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幸慧(1999)。日劇‧網路‧迷:以中央情報局BBS站上的日劇迷為分析焦點。臺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柴門文、北川悅吏子、林翠儀(2002)。戀愛不戀愛。臺北:時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黑鳥麗子(1997)。黑鳥麗子白書。臺北:大塊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佐竹大心(1998)。シナリオライターになろう!人気作家が語るヒットドラマ創作法。東京:同文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朝日新聞社(1998)。朝日現代用語,知惠藏1998。東京:朝日新聞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集英社(1995)。情報‧知識imidasl995。東京:集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Cohan, S.、Shires, L. M.(1988)。Telling Stories: A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Narrative Fiction。New York:London:Routledge。  new window
13.Root, R. L. Jr.(1987)。The Rhetorics of Popular Culture。New York:Greenwood。  new window
14.高宣揚(1994)。結構主義。臺北:遠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Stam, R.、Burgoyne, R.、Fiitterman-lewis, S.、張梨美(1997)。電影符號學的新語彙。臺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Lipsitz, George(1990)。Time Passages: Collective Memory and American Popular Culture。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new window
17.蔡琰(20000000)。電視劇:戲劇傳播的敘事理論。臺北:三民。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Metz, Christian、劉森堯(1996)。電影語言:電影符號學導論。遠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Fisher, Walter R.(1987)。Human communication as narration: Toward a philosophy of Reason, value and action。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  new window
20.Lapsley, Rober、Westlake, Michael、李天鐸、謝慰雯(1997)。電影與當代批評理論。臺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生野慈朗,植田博澍(20000116)。Beautiful Life,東京:東京放送TBS。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貴島誠一郎(19950707)。愛していると言ってくれ,東京:東京放送TBS。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龜山千廣,杉尾敦弘(19960415)。LONG VACATION,東京:富士電視CX。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何慧雯(1999)。遙望東京彩虹橋:日本偶像劇在台灣的挪移想像。日本流行文化在台灣與亞洲。臺北:遠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天鐸、何慧雯(2001)。我以前一定是個日本人?日本流行文化消費下的認同實踐。日本流行文化在台灣與亞洲。臺北:遠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明璁(2001)。這裡想像,那裡實踐:「偶像日劇場景之旅」與台灣年輕人混雜的跨文化認同形構。日本流行文化在台灣與亞洲。臺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邱誌勇、陳佳瑜、梁旭明(2003)。日常生活中的日本假期?。日本流行文化在台灣與亞洲。臺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邱琡雯(20020000)。文化想像--日本偶像劇在臺灣。日本流行文化在臺灣與亞洲 (1) : 偶像劇.漫畫.動畫卡通.電影.文化想像.哈日消費.日本流行文化。臺北:遠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