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明清時代大眾的功名心態
書刊名:史轍
作者:劉彥成
作者(外文):Liu, Yen-cheng
出版日期:2006
卷期:2
頁次:頁1-33
主題關鍵詞:功名科舉家法族規士人棄儒從商教育家族Scholarly honorImperial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Family disciplineGentleman personAbandons the Confucian to pursue commerceEducationFamil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424
  • 點閱點閱:64
自隋唐時代起,科舉制度成為中國重要的取士制度,使士人有了穩固的上升階梯。一個制度確實是政府所制定的,但是沒有得到人民支持的制度卻也是行不通的。歷代以來科舉考試受到大家的重視,個人心態會受到整個大環境的影響,功名心態因科舉制度而生,隨著年代的久遠,功名心態成為支持科舉制度不斷延續的最大力量,歷朝政府為了抓住民心和籠絡士人,所以也樂於維持科舉制度。 本文的出發點在於個人的功名心態,由個人的功名心態探討到以家庭的教育與觀念的傳承,或許功名可以藉由家庭教育與觀念的傳遞,造成一代一代的子孫都受到長輩的功名觀念的影響,使社會風氣不斷有崇尚功名的文化表現。隨著政治、經濟等變遷,社會風氣也會隨著產生變化,如明代後期的「棄儒從商」,或著是清末西力東漸所產生的巨變,這都使得社會風氣大轉變,科舉功名的價值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但是科舉功名在大眾心裡應該還有一定的價值,否則科舉制度就實行不下去了。最後探討國家在個人心態、家庭教育、社會風氣的氛圍之下,國家原本理想的取才制度,被大眾視為一個光明正道。 在明清時代,追求功名是一種文化的、集體的心態。在這一點上,無論人們最終從事什麼行業,都人視舉業為人生正道。一種心態和觀念不可能瞬間因為外在環境的改變而完全消失不見,功名心態亦是如此。清末廢科舉後,中國人的功名心態並沒有因此而煙消雲散。中國人其實將科舉中的功名心態轉移至新的教育制度中,隨著新的教育制度的實行而繼續的延續下去。
期刊論文
1.孫競昊(1995)。明清江南商品經濟與消費結構關係探析。齊魯學刊,1995(4),55-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范金民(1997)。明清江南進士數量、地域分布及其特色分析。南京大學學報,1997(2),171-18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慶華(2002)。論《儒林外史》結構框架的文化反思精神。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謝宏維(2000)。論明清時期江西進士的數量變化與地區分布。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琳琦(2001)。明清徽州進士數量、分佈特點及其原因分析。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9(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卞利(2000)。明代中後期至清前期徽州社會變遷大眾心態研究。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汪崇員(2003)。《儒林外史》中以鹽商為背景的落伍文人。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7(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孫華瑩(2000)。論明清商人重較興學及其特點。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楊國強(1997)。清代的功名與富貴。史林,1997(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范金民(1997)。明清江南進士事功述論。史學集刊,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王先明(1995)。清代社會結構中紳士階層的地位與角色。中國史研究,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孫麗萍(2002)。論明清時期官商一體化的作用和影響。史林,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蔣文玲(1995)。明清士商滲透現象探析。江海學刊,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吳海燕(1998)。明清商人文化素質的提高對經商活動的影響。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徐泓(1989)。明代後期華北商品經濟的發展與社會風氣變遷。第二次中國近代經濟史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107-1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汪道昆(199706)。太函集自序。太函集。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翠溶(1992)。明清家族人口與社會經濟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社會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其南(1990)。家庭與社會--臺灣和中國社會研究的基礎理念。臺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賴惠敏(1997)。天潢貴胄:清皇族的階層結構與經濟生活。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曾國藩(1985)。曾國藩全集。長沙:岳麓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張正明、薛慧林(1989)。明清晉商資料選編。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張杰(200307)。清代科舉家族。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史小軍(20011100)。復古與新變--明代文人心態史。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獨秀(1984)。陳獨秀文章選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周明初(1997)。晚明士人心態及文學個案。東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鄧嗣禹(1982)。中國考試制度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何炳棣(1962)。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 Aspects of Social Mobility, 1368-1911。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3.曹雪芹、高鶚、馮其庸(1984)。紅樓夢校注。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瞿同祖(19840000)。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臺北:里仁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凌濛初、徐文助、繆天華(1993)。二刻拍案驚奇。三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張仲禮、李榮昌(1991)。中國紳士--關於其在19世紀中國社會中作用的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何懷宏(1998)。選舉社會及其終結。選舉社會及其終結。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東漢)班固(1975)。新校本漢書。新校本漢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陳維昭(2001)。帶血的輓歌─清代文人心態史。帶血的輓歌─清代文人心態史。石家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任恆俊(2003)。晚清官場規則研究。晚清官場規則研究。海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費成康(1998)。中國的家族法規。中國的家族法規。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錢存訓(1990)。紙和印刷。紙和印刷。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周臘生(1993)。明代狀元奇談。明代狀元奇談。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周臘生(1994)。清代狀元奇談。清代狀元奇談。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譚立剛(1991)。紅樓夢社經面面觀。紅樓夢社經面面觀。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清)吳敬梓(1983)。儒林外史,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清)沈垚(1997)。落帆樓文集,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清)胡思敬(1970)。國聞備乘,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三國)范曄(1975)。新校本後漢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清)蒲松齡(1995)。聊齋誌異,長沙。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清)李慈銘(1978)。越縵堂日記,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明)徐光啟(2002)。農政全書,長沙。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明)顧炎武(1984)。亭林文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何剛德(1997)。客座偶談,太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黃省曾(1997)。吳風錄,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范金民(2005)。明代地域商幫的興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韋慶遠(1989)。論清代官場的陋規。明清史辯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1. 1970年代之前中華民國赦免實踐的傳統色彩--以「復仇」、「官蔭」與「留養」為主的討論
2. 共犯關係下的「準服制以論罪」--以《刑案匯覽》「聽從尊長殺害以次尊長」類案件為例
3. 評介《中國古代的法典、制度和禮法社會》[鄭顯文著,(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20)]
4. 傳統中國哲學範疇落實於警察文化與執法之舉隅
5. 理解法律多元--行動者視角的分析框架
6. 刑事法教化效能可能性之探討--以法院判決分析為例
7. 親親與幽禁--探析明代高牆規劃與罪宗淹禁現象
8. 不是契約的約定--論約法三章與社會契約義理的差距
9. 后妃的荷包:溫惠皇貴太妃及其太監們的營生
10. 精神障礙犯罪者與監護處分關聯之法制探討--兼論其判斷疑義及治療
11. 漢語語境中撒瑪利亞婦人的形象書寫:以晚清基督教耶穌傳記為中心的考察
12. 男性文人筆下的從軍女性:以明末女將沈雲英為核心
13. 集體化時期中國農村的社會運動--兼評《告別理想》、《通向集體之路》與《西溝》[評1.張樂天,《告別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2.盧暉臨,《通向集體之路:一項關於文化觀念和制度形成的個案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3.常利兵,《西溝:一個晉東南典型鄉村的革命、生產及歷史記憶(1943~1983)》(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
14. 評釋字第791號解釋--從性別身分到平等契約?
15. 談溥儒山水手卷之淵源背景:以國立故宮博物院收藏為例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