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圖寫興亡:實景山水圖在清初金陵社會網絡中的意涵
書刊名:書畫藝術學刊
作者:楊敦堯
作者(外文):Yang, Tun-yao
出版日期:2006
卷期:1
頁次:頁253-283
主題關鍵詞:明清之際金陵畫派南京歷史記憶視覺符碼遺民情境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4)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4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13
  • 點閱點閱:81
金陵山水景物在清初所處的政治、地理、歷史等文化特質,及其特殊的時空內涵與清境網絡,成為明遺民人士在藝文創作上常見的題材,多以此地「景象」寄寓民族情感,圖寫興亡之感概。其因素約有三:一則南京乃六朝故都,有著交替興亡的歷史背景,也留下不少創歌詠的史詩和詠物詩,在中國歷史上概為突出;二則南京是明王朝開國之都,城東鐘山的朱元璋之陵寢,考陵的意義更象徵朱家王朝的符號;三則是甲申之變後,福王於南京建立短暫的弘光朝,史稱南明,其權的腐敗,處於危亡的邊際,又是勾引人對歷史的反顧於南朝陳後主「玉樹後庭花」式的金粉舊夢,具有現實政治的關照意義。因此在明遺民的筆下,山水景物多塗上蒼涼悽楚的主觀色彩,構成主客相衝突的「有我之境」,蘊含著深沉的滄桑之感與興亡之恨。以金陵城市意識與觀感為對象的實景山水圖,亦在波瀾起伏的歷史舞臺上,映現濃厚懷舊感傷的情境。因此,畫中藉以憑弔所描繪的景象,是明遺民對於易代的歷史記憶與聯想,使得與易代相關的許多事件與物象具有象徵的意涵:即如此孤寂、荒茫、幻化、迷離氛圍 中的金陵景象,在故明孤臣孽子眼中,儼然是故國土地的化身,象徵對過去明朝景象的感,來抒表憑弔懷古。
期刊論文
1.蕭阿勤(20001000)。民族主義與臺灣一九七○年代的「鄉土文學」:一個文化(集體)記憶變遷的探討。臺灣史研究,6(2),77-13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姜斐德、傅立萃、周昭明、季彬文(19970300)。畫可以怨否?--《瀟湘八景》與北宋謫遷詩畫。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4,59-8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張岱(2005)。陶庵夢憶。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禹錫(1965)。劉夢得文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楊爾曾。海內奇觀。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沂(1997)。金陵古今圖考。台南:莊嚴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顧起元(1997)。金陵古金石考目。台南:莊嚴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顧起元(1987)。客座贅語。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吳應箕(1961)。留都見聞錄。台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龔賢、劉海粟、王道云、劉宇甲、蕭平(1988)。龔賢研究集。江蘇:江蘇美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開虞。江寧府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中華叢書委員會(1956)。故宮書畫錄。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王士禎(1981)。漁洋精華錄。台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楊思壽(1971)。眼福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單國強(2000)。金陵諸家繪畫。香港: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劉勰(1985)。文心雕龍。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陳子龍(1977)。安雅堂集。台北:偉文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王圻、王思義(1993)。三才圖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朱之蕃(1983)。金陵圖詠。台北:成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孫靜庵、趙一生(1985)。明遺民錄。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余賓碩(1984)。金陵覽古。台北:新興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周亮工(1993)。讀畫錄。台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中國古代書畫鑑定組(1999)。中國古代書畫圖目。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趙園(1999)。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Langer, Susanne Katherina、劉大基、傅志強、周發祥(1991)。情感與形式。商鼎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陳濟生、顧炎武、歸莊(1965)。天啟崇禎兩朝遺詩小傳。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孔尚任(1994)。餘韻,台北: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白(1977)。登金陵鳳凰臺,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商隱(1978)。南朝,香港: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韋莊(1922)。臺城,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杜甫(1998)。春望,台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胡香昊(1973)。漫興,台北:文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杜濬。十二月十五夜至瓜渚宿魏氏榮露堂與其喬梓即席共賦,台北:文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杜濬。登周處臺,台北:文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屈大均(1996)。咏物詩引,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徐枋(1973)。懷舊篇長句一千四百字,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孔尚任(1984)。贈樊會公,台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龔賢。與費密登清涼臺,台北:文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黃仲昭(1983)。南都壯遊詩序。未軒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正華(2005)。過眼繁華:晚明城市圖、城市觀與文化消費的研究。中國的城市生活。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朱察卿(1997)。游金陵諸山記。朱邦憲集。台南:莊嚴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岱(1991)。夢憶序。張岱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伍崇曜(2005)。伍跋。陶庵夢憶。台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郎瑛(1998)。如此江山亭。七修類稿卷四天地類。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姚綬(1973)。如此江山亭詩卷。穀菴集選。台北: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龔鼎孳(2004)。上巳將過金陵。清詩紀事。南京:鳳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維崧(1929)。金陵遊記序。陳迦陵文集。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余懷(2005)。金陵雜感。味外軒詩輯。揚州:廣陵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顧炎武(1976)。孝陵圖。顧亭林詩箋。台北: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屈大均(1996)。孝陵恭謁記。翁山文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蕭馳(1999)。中國抒情傳統中的原型當下:「今」與昔之同在。中國抒情傳統。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