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清代臺灣的訴訟風氣
書刊名:暨南史學
作者:李朝凱
作者(外文):Lee, Chao-kai
出版日期:2009
卷期:12
頁次:頁1-58
主題關鍵詞:清代臺灣健訟無訟息訟話語Qing TaiwanLove to sueNothing to sueQuell to sueDiscours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648
  • 點閱點閱:54
臺灣在康熙二十三年歸入清廷版圖後,不久在方志、文集中就可觀見地方官員及士人描繪訴訟風氣瀰漫於地方社會,並且逐漸地發展與擴散,延續整個清領時期的「話語」。地方官員與士人的論述言及清代臺灣的訴訟風氣普遍存在地方社會的各類身份和階層,包括地方官吏、武進士、武舉人、生監、郊商與一般大眾。並且在康熙、雍正年間,不論閩人、粵民與新港社、彰化縣熟番,皆開始利用各式訴訟管道與訴訟策略爭取己身的利益,顯示出法律知識逐漸普遍存在於臺灣的各個族群。至於地方官員和士人描述的清代臺灣訴訟風氣之景象,依據時代、區域、階層、性別與族群等類別而觀察,具有六項特點值得重視。雖然國家力量、省級官員、地方官員以及地方社會民眾皆試圖箝制臺灣健訟之風的茁壯,但是似乎皆未能著實成效。筆者因而最後分析健訟風氣在臺灣興起與穩固發展的原因有五項:第一,爲原鄉風俗的移入;第二,閩臺的地理阻隔;第三,臺澎百姓的個人習性;第四,健訟風氣的觸媒-奸徒、衙蠹與訟棍;最後,則爲地方官員執行法令成效不佳。
After the Qing government ruled Taiwan, the atmosphere of litigation in Taiwan sprouted and was described in many local gazettes. The atmosphere prevailed in local societies and lasted throughout the Qing rule.The atmosphere of litigation in Qing Taiwan generally existed in each class and ethnicity. Many people obviously had the legislation knowledge. Moreover, according to the records and descriptions of local officials and literati, there were six features of litigation of Qing Taiwan that should be noticed: such as regimes, regions, and ethnicity.Although the nation power, provincial officials, local officials and local people all tried to control and suppress the prevailing atmosphere of litigation in Qing Taiwan, it seemed that they did not succeed. There were five reasons accounting for the emergence of such atmosphere of litigation in Taiwan. First, influences of the customary habits and value system from the Mainland immigrants. Second, geographic barriers between Fujian and Taiwan. Third, personal habits of common people in Taiwan and Penghu. Fourth, the media to prevail the atmosphere of litigation: scoundrels, greedy local petty officials, and unruly litigation masters. Finally, local officials executed enactments ineffectively.
期刊論文
1.吳奇浩(20051200)。清代臺灣之奢靡風氣。臺灣史研究,12(2),35-7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乾(20071200)。清代聚眾行為的法律控制--以訟師莊午可聚眾抗法案為核心。法制史研究,12,125-14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乾(2005)。訟師對法秩序的衝擊與清朝嚴治訟師立法。清史研究,2005(3),l-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黃富三(19891200)。林文明「正法」案真相試析--兼論清代臺灣的司法運作。臺灣風物,39(4),1-3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文凱(20071200)。地方治理與土地訴訟--清代竹塹金山面控案之社會史分析。新史學,18(4),125-18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江燦騰(2001)。日本帝國在臺殖民初期的宗教政策與法制化的確立。中華佛學學報,14,91-13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邱澎生(200812)。十八世紀清政府修訂《教唆詞訟》律例下的查拿訟師事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97(4),652-66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黃宗智(199906)。中國法律制度的經濟史、社會史、文化史研究。中國經濟史研究,1999(2),10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王泰升、堯嘉寧、陳韻如(20040600)。戴炎輝的「鄉村臺灣」研究與淡新檔案--在地「法律與社會」研究取徑的斷裂、傳承和對話。法制史研究,5,255-32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邱澎生(20041200)。以法為名--訟師與幕友對明清法律秩序的衝擊。新史學,15(4),93-14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康豹(200006)。漢人社會的神判儀式初探:從斬雞頭說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8,173-20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戴炎輝(19760300)。清代臺灣番社的組織及運用。臺灣文獻,26(4)/27(1),329-37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林玉茹(20030900)。1945年以來臺灣學者臺灣史研究的回顧--課題與研究趨勢的討論(1945-2000)。臺灣史料研究,21,2-3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林文龍(19930900)。淡水廳林占梅被控傳說與新史料。臺北文獻(直字),105,83-9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李文良(20030600)。清初臺灣方志的「客家」書寫與社會相。臺大歷史學報,31,141-16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吳曉霞(2007)。論古代中國之厭訟。《 文史月刊 》,第 4 期,51 - 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張小也(2004)。〈 健訟之人與地方公共事務 ― 以清代漕訟為中心 〉。《 清史研究 》,第 2 期,83 - 9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張小也(2006)。〈 清代的地方官員與訟師一以 《 樊山批判 》 與 《 樊山政書 》 為中心 〉。《 史林 》,第 3 期,50 - 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劉康磊(2006)。〈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諧社會一以無訟為視角 〉。理論觀察,第 2 期,39 - 4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潘宇(2004)。中國傳統“厭訟”觀念辨析。《 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5 : 2,74 - 7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翁佳音(198904)。清嘉慶朝前期的臺灣土地糾紛。近代中國初期歷史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041-106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湯熙勇(1989)。清乾隆十六年臺灣彰化之番殺兵民事件。臺北。35 - 7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邵雅玲(2001)。由淡新檔案看晚清北臺女性的訟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中禹(1999)。從清乾隆朝岸裡社訟案看番漢糾紛的型態(1758-1972)(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卓惠芬(2004)。清乾隆時期閩粵地區犯姦案件之探討(1736-1790)(碩士論文)。東海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卓意雯(1990)。清代台灣婦女的生活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文凱(2006)。土地契約秩序與地方治理--十九世紀臺灣淡新地區土地開墾與土地訴訟的歷史制度分析(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昭如(1997)。離婚的權利史:臺灣女性離婚權的建立及其意義(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邱純惠(1989)。十九世紀臺灣北部的犯罪現象:以淡新檔案刑事類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王秀玲(1994)。清代臺灣盜案之研究,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李祖基(2005)。巡臺錄•臺灣志略。香港:香港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臺銀經研室編(1966)。《 碑傳選集 》。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清高宗(1961)。欽定平定臺灣紀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高拱乾、周元文、張光前、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2004)。臺灣府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諸家(1965)。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選輯。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伊能嘉矩、江慶林、臺灣省文獻會(1991)。臺灣文化志。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4)。福建省例。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文達、王禮(1961)。臺灣縣志.第1冊:梁序、凡例、修志姓氏。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林淑慧(2004)。臺灣文化采風:黃叔璥及其《臺海使槎錄》研究。臺北市:萬卷樓圖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張子文、郭啟傳、林偉洲、國家圖書館特藏組(2003)。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時期。臺北:國家圖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704)。清耆獻類徵選編。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周鍾瑄、陳夢林、李欽文(1962)。諸羅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清仁宗實錄選輯。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慶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4)。清高宗實錄選輯。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徐宗幹(1960)。斯未信齋文編。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臺灣私法人事編。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1959)。安平縣雜記。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六十七(1961)。使署閒情。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吳子光(1959)。臺灣紀事。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臺案彙錄甲集。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Allee, Mark A.、王興安(2003)。晚清中國的法律與地方社會:十九世紀的北部臺灣。臺北:播種者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姚瑩(1957)。東槎紀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胡建偉(1961)。澎湖紀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連橫(1962)。臺灣通史。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藍鼎元(1958)。平臺紀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林豪(1963)。澎湖廳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施添福(1987)。清代在臺漢人的祖籍分布和原鄉生活方式。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台灣省文獻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戴炎輝(19790000)。清代臺灣之鄉治。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余文儀、王瑛曾(1962)。重修鳳山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丁曰健(1957)。《 治臺必告錄 》。文叢第 17 種。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季麒光(2004)。《 東寧政事集 》。《 臺灣文獻匯刊 》。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祁彪佳(1965)。《 甲乙日曆 》。文叢第 279 種。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陳文達(1958)。《 鳳山縣志 》。文叢第 124 種。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陳璸(1958)。《 陳清端公文選 》。文叢第 116 種。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臺銀經研室編(1962)。《 臺灣私法債權編 》。文叢第 79 種。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臺銀經研室編(1962)。《 臺灣輿地彙鈔 》。文叢第 216 種。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省文獻會譯編(1986)。《 臺灣慣習記事中譯本 》第 1 卷下。臺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黃宗智(2007)。《 民事審判與民間調解──清代的表達與實踐 》。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小川快之(2006)。明代江西における開發と法秩序。宋─清代の法と地域社會。東京:東洋文庫。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山本英史(2006)。健訟の認識と實態──清初の江西吉安府の場合。宋─清代の法と地域社會。東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王爾敏(2006)。清廷 《 聖諭廣訓 》 之頒行及民問之宣講捨遺。《 聖諭廣訓:集解與研究 》。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徐忠明(2007)。清代訴訟風氣的實証分析與文化解釋─以地方志為中心的考察。《 眾聲喧嘩:明清法律文化的復調敘事 》。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張富美(1992)。清代臺灣典買田宅律令之演變與臺灣不動產交易的找價問題。《 臺灣歷史上的土地問題 》。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夫馬進(2003)。訟師秘本《蕭曹遺筆》的出現。日本學者考證中國法制史重要成果選譯・明清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志強(2003)。清代的地方法規。法律多元視角下的清代國家法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夫馬進、范愉、王亞新(1998)。明清時代的訟師與訴訟制度。明清時期的民事審判與民間契約。北京:法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盛韶(199711)。水溺。問俗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寺田浩明、王亞新(1998)。明清時期法秩序中「約」的性質。明清時期的民事審判與民間契約。北京:法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夫馬進(2009)。訟師秘本 《 珥筆肯綮 》 所見的訟師實象。明清法律運作中的權カ與文化。臺北:聯經出版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周振鶴(2006)。聖諭、《聖諭廣訓》及其相關的文化現象。聖諭廣訓:集解與研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