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城市與性別的雙重鏡像--關錦鵬懷舊電影與原文本的參差對位
書刊名:中外文學
作者:莊宜文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uang, Yi-wen
出版日期:2009
卷期:38:3=426
頁次:頁49-81
主題關鍵詞:關錦鵬胭脂扣阮玲玉長恨歌張派小說Stanley KwanRougeCenter StageEverlasting RegretNovels by followers of Eileen Chang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3
  • 點閱點閱:201
期刊論文
1.莊宜文(20080100)。從歷史記憶到懷舊想像--論劉以鬯小說與王家衛電影的互文轉換。中央大學人文學報,33,23-5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997)。出櫃入戲最美麗。首映,4,54-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何偉健(2005)。關錦鵬《長恨歌》記舊上海。電影雙周刊,690,35-3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周鵬程(2002)。關錦鵬:陽光地活著。電影,8,34-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張芙鳴(2006)。背離上海的敘述──電影《長恨歌》之傷。香港文學,256,22-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梁昭(2003)。上海敘事中的「自觀」與「他觀」──《長恨歌》小說文本和電影文本的比較。當代文壇,2003(3),22-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莊宜文(2008)。文學/影像的合謀與拮抗──論關錦鵬《紅玫瑰‧白玫瑰》、李安《色‧戒》和張愛玲原文本的多重互涉。政大中文學報,9,69-10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林俠(2006)。上海想像的一次陷落─以關錦鵬《長恨歌》為核心論長篇小說的影視改編。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7,54-5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婧祾(2005)。理論與實踐─文學如何呈現歷史。文藝研究,2005(2),83-9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莊宜文(2001)。張愛玲的文學投影--臺、港、滬三地張派小說研究(博士論文)。東吳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Katz, Steven D.(2002)。電影分鏡概論─從意念到影像。電影分鏡概論─從意念到影像。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白睿文、羅祖珍、劉俊希、趙曼如(2007)。光影言語:當代華語片導演訪談錄。臺北: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Halberstam, Jack Judith(1995)。世紀末城市:香港的流行文化。世紀末城市:香港的流行文化。香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文淇(2007)。變色的玫瑰.雜種的中國 : 《紅玫瑰白玫瑰》中關於性別與國家認同的嘲諷。關錦鵬的光影記憶 : 既近且遠.既遠且近。香港: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Genette, Gérard、Newman, Channa、Doubinsky, Claude(1997)。Palimpsests: Literature in the Second Degree。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new window
6.Halberstam, Jack Judith(2002)。盛世邊緣:香港電影的性別、特技與九七政治。香港:牛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周蕾、米家路(1995)。寫在家國以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王安憶(2000)。長恨歌。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張子靜(1996)。我的姐姐張愛玲。臺北:時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張愛玲(199107)。傾城之戀。臺北:皇冠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Stam, Robert、Raengo, Alessandra(2005)。Literature and Film: A Guide to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Film Adaptation。Blackwell。  new window
12.Genette, Gérard、史忠義(2001)。熱奈特論文集。百花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Lee, Leo Ou-fan(1999)。Shanghai Modern: The Flowering of a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 1930-1945。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4.李臺芳(1996)。女性電影理論。臺北:揚智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陳儒修(1994)。電影帝國另一種注視:電影文化研究。臺北:萬象。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王斑(2004)。歷史與記憶:全球現代性的質疑。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Kaplan, E. Ann、曾偉禎(1997)。女性與電影:攝影機前後的女性。臺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Stam, Robert、陳儒修、郭幼龍(2002)。電影理論解讀。台北:遠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Davis, Fred(1979)。Yearning for Yesterday: A Sociology of Nostalgia。Free Press。  new window
20.呂劍虹(2003)。歷史‧詩意‧現實─與香港導演關錦鵬對話。香港電影80年。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張美君、何家珩、魏家欣(2007)。在夾縫中織夢─專訪關錦鵬。關錦鵬的光影記憶。香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Kaplan, E. Ann(1983)。Woman and Film: Both Sides of the Camera。Woman and Film: Both Sides of the Camera。London。  new window
23.毛尖(2000)。香港時態:也談《胭脂扣》。文學香港與李碧華。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王安憶(1996)。人生戲劇的鑑賞者。作別張愛玲。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北京同志(2002)。藍宇。藍宇。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艾歌(2007)。長恨歌:一部好電影,需要多種恰當的讀法。關錦鵬的光影記憶。香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Freud, Sigmund(1998)。達‧芬奇對童年的回憶。達‧芬奇對童年的回憶。長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李碧華(1989)。胭脂扣。胭脂扣。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臺北金馬獎國際影展執行委員會(1991)。關錦鵬專訪。電影檔案:關錦鵬。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黎肖嫻、蔡穎儀(1997)。關錦鵬走出衣櫃之後──《男生女相》。香港電影面面觀。香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魏家欣(2007)。隨意揮灑、宛如潑墨──專訪張叔平。關錦鵬的光影記憶。香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魏家欣(2007)。《長恨歌》的遺恨:「後三○」世代死線過後的時間觀。關錦鵬的光影記憶。香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張愛玲(1991)。燼餘錄。流言。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劉紀蕙(1996)。不一樣的玫瑰故事:《紅玫瑰 / 白玫瑰》顛覆文字的政治策略。中國電影:歷史、文化與再現。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常雄飛(2004)。關錦鵬《長恨歌》遭質疑 鄭秀文談感情很尷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漢澤(2003)。慢慢體會身邊人的感受:「畫魂」關錦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曾家新(2005)。《長恨歌》首映讀者不認 導演力挺鄭秀文的香港腔。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吳瑞元(20000000)。古代中國同性情慾歷史的研究回顧與幾個觀點的批評。從酷兒空間到教育空間。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