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老子》的道體隱喻到《莊子》的體道敘事--由本雅明的說書人詮釋莊周的寓言哲學
書刊名:清華學報
作者:賴錫三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Lai, His-san
出版日期:2010
卷期:40:1
頁次:頁67-111
主題關鍵詞:莊子老子語言本雅明隱喻寓言敘事說書人故事ZhuangziLaoziDaoWalter BenjaminLanguageMetaphorFableStoryNarrativeNarrator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4) 博士論文(2)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5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72
  • 點閱點閱:146
一般而言,道家對語言的權力宰控和意識形態具有高度的批判性,「道」本身則因為超越語言而具有不可言說性。然而道家並不走向絕對的語言否定論,在面對傳道而不得不有所說的情況下,筆者認為道家至少展現幾種態度:(一)絕對沈默、(二)詩性隱喻、(三)故事敘述、(四)概念辯證。本論的重點,一則討論《老子》為何、如何使用「詩性隱喻」來開顯「道體」;其次,要特別討論《莊子》如何以故事的策略,將《老子》對「道體」的「隱喻」轉化為「體道」的「敘事」;在筆者看來,這是《莊子》突破《老子》語言風格的一大創新,從此我們才看到一個個求道故事的上演。為說明《莊子》以「敘事見道」的用意和深義,本文將分析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對說書人和講故事的精采洞見,以做為發明《莊子》敘事學之詮釋視域,並將兩者做一呼應對話。由此一來,莊周及其傳人便具有說書人的性格,《莊子》一書便可看成求道、體道、說道的連環故事之集成。
期刊論文
1.刁生虎(20050800)。莊子的語言哲學及表意方式。東吳哲學學報,12,1-6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賴錫三(20080300)。當代學者對《老子》形上學詮釋的評論與重塑--朝向存有論、美學、神話學、冥契主義的四重道路。清華學報,38(1),35-8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沈清楷(20060500)。從Aufhebung (棄存揚升) 到Différance (延異)。哲學與文化,33(5)=384,69-8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鄧育仁(20080900)。隱喻與情理--孟學論辯放到當代西方哲學時。清華學報,38(3),485-50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賴錫三(2008)。論道家的逍遙美學--與羅蘭.巴特的「懶惰哲學」之對話。臺大文史哲學報,69,1-3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徐聖心(20021200)。「莊子尊孔論」系譜綜述--莊學史上的另類理解與閱讀。臺大中文學報,17,21-6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杜維明(19890300)。身體與體知。當代,35,46-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楊儒賓(19990300)。道與玄牝。臺灣哲學研究,2,163-19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Böhme, Gernot、谷心鵬、翟江月、何乏筆(20030400)。氣氛作為新美學的基本概念。當代,70=188,10-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賴錫三(20061200)。牟宗三對道家形上學詮釋的反省與轉向--通向「存有論」與「美學」的整合道路。臺大中文學報,25,283-33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劉滄龍(2007)。<永恆回歸與修身>。嘉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Ricoeur, Paul、汪堂家(2004)。活的隱喻。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小楓、顧仁明(2001)。金錢、性別、現代生活風格。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Allan, Sarah、張海晏(2002)。水之道與德之端:中國早期哲學思想的本喻。江蘇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Buber, Martin、陳維剛(1993)。我與你。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安祈、李正治、李豐楙(2005)。《中國文學新境界:反思與觀照》。臺北:立緒文化事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Bachelard, Gaston、龔卓軍、王靜慧(2005)。空間詩學。臺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伍至學(2002)。老子反名言論。臺北:唐山。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Frisby, David、周憲、許鈞、盧暉臨、周怡、李林艷(200312)。現代性的碎片:齊美爾、克拉考爾和本雅明作品中的現代性理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Bachelard, Gaston、顧嘉琛、杜小真(2005)。水與夢--論物質的想像。長沙:岳麓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James, William、蔡怡佳、劉宏信(2001)。宗教經驗之種種:人性的探究。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本雅明、陳永國、馬海良(1999)。本雅明文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伍蠡甫(1979)。西方文論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莊周、郭慶藩(1997)。莊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Campbell, Joseph、朱侃如(1997)。千面英雄。新北市:立緒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Bakhtin, Mikhail M.、李兆林、夏忠憲(1998)。拉伯雷研究。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牟宗三(1985)。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王弼、樓宇烈(1992)。王弼集校釋。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Stace, Walter Terence、楊儒賓(1998)。冥契主義與哲學。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Cassirer, Ernst、于曉(1994)。語言與神話。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賴錫三(20080000)。莊子靈光的當代詮釋。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莊周、王叔岷(2007)。莊子校詮。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Eliade, Mircea、楊素娥、胡國楨(2001)。聖與俗--宗教的本質。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Geertz, Clifford、楊德睿(2002)。地方知識:詮釋人類學論文集。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巴赫金M . M . Bakhtin、白春仁、曉河(1998)。〈小說中田園詩的時空體〉。《小說理論》。石家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甘陽、卡西勒Ernst Cassirer(1994)。〈神話與宗教〉。《人論》。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陳永國編、吉爾、德勒茲Gilles Deleuze(2004)。〈重複與差異〉。《游牧思想:吉爾• 德勒茲、菲力克斯• 瓜塔里讀本》。長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成中英(2005)。〈懷德海之象徵指涉論與《易經》及《道德經》 的中心思想〉。《從中西互釋中挺立》。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米蘭• 昆德拉Milan Kundera著、尉遲秀譯(2004)。<被貶低的塞萬提斯傳承>。《小說的藝術》。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林順夫(2003)。<解構生死 - 試論 《莊子 • 內篇》 對於主題之變奏的表達方式〉。《理想國的追尋》。臺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賓靜蓀、約翰 • 內哈特John Neihardt記錄(2003)。《黑麋鹿如是說》。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劉俐、翁托南 • 阿鐸Antonin Artaud(2003)。〈劇場與瘟疫〉。《劇場及其複象 ― 阿鐸戲劇文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孫周興、馬丁 • 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1996)。〈形而上學是什麼?〉、〈物〉、〈語言的本質〉。《海德格爾選集》。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郭軍、曹雷雨(2004)。論瓦爾特 • 本雅明:現代性、寓言和語言的種子。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葉維廉(1988)。(語言與真實的世界〉。《比較詩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張寧、德希達Jacques Derrida(2004)。〈力與意〉。《書寫與差異》。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蔣年豐(2000)。〈從「興」的觀點論孟子的詩教思想〉。《文本與實踐》。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劉森堯譯、羅蘭 • 巴特 Roland Barthes著(2004)。(我們敢於疏懶〉。《羅蘭 • 巴特訪談錄》。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廖炳惠(1995)。洞見與不見:晚近文評對莊子的新讀法。解構批評論集。臺北:東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