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族群互動與遷徙、擴散:以清代哆囉嘓社人遷徙白水溪流域為中心
書刊名:臺灣史研究
作者:洪麗完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Hung, Li-wan
出版日期:2011
卷期:18:4
頁次:頁1-55
主題關鍵詞:族群關係白水溪流域哆囉嘓社蕭壠社蔴荳社大武壠社群土牛界Ethnic relationshipBai-shui RiverDuo-luo-guo-sheXiaorong sheMadou sheDa-wu-long-pai-sheT'u-niu boundar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6) 博士論文(1) 專書(2) 專書論文(4)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6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174
  • 點閱點閱:170
摘要:   本文擬從地域史與族群關係史的觀點,以文獻史料、古文書、教會資料為主,輔以日治時期戶籍資料及田野調查、口述歷史等,以舊社在急水溪中游的哆囉嘓社,如何展開其搬遷上游(即白水溪流域)的行動,並形成以熟番為主體的社會為討論重點。除了重建哆囉嘓社址變動暨其搬遷沿山地區的歷史外,並探討十八世紀中葉,南嘉南平原(八將溪,今八掌溪以南)蕭壠、蔴荳等熟番族群(並及玉井盆地的大武壠社群)出走原鄉的緣由與影響,亦考察埔、漢勢力變遷圖像與熟番移住模式,並回應過去有關清代熟番聚居沿山地帶的主張之適用性。   本文指出:熟番遷居原因涉及番漢族群、熟番社群間的生存競爭,且早在乾隆年間土牛新、舊界劃定時已展開沿山邊區的搬遷行動;既非國家政策安排而遷居,亦無關傳統生活方式的維持與否(帶著受漢文化洗禮的生活方式而移住)。另方面顯示,乾隆中葉以來,因自然環境的限制,白水溪流域沿山地帶的漢人社會邊區,反而得以成為熟番生息休養的主要根據地。本文不僅釐清沿山邊區向來屬於臺灣史灰色地帶的歷史發展圖像,也有助於理解清代埔、漢族群及熟番社群的互動情形。
期刊論文
1.洪麗完(20070900)。清代楠仔仙溪、荖濃溪中游之生、熟番族群關係(1760-1888):以「撫番租」為中心。臺灣史研究,14(3),1-7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洪麗完(20110300)。嘉南平原沿山地區之族群關係(1700-1900):以「阿里山番租」為例。臺灣史研究,18(1),41-10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Shepherd, John R.(19860600)。Sinicized Siraya Worship of A-li-tsu。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8,1-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曾品滄(20060300)。從番社到漢庄--十七至十九世紀麻豆地域的拓墾與市街發展。國史館學術集刊,7,1-4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石再添(19770600)。濁大流域聚落分布與地形關係的研究。臺灣文獻,28(2),75-9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劉澤民(20030300)。從古文書看清代柴坑社與黃竹坑社之關係。臺灣文獻,4(別冊),15-1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潘英海(19940600)。聚落、歷史、與意義頭社村的聚落發展與族群關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7,89-1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李文良(20030600)。清初臺灣方志的「客家」書寫與社會相。臺大歷史學報,31,141-16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簡炯仁(20020300)。大武壟芒仔芒社與高雄縣六龜鄉荖濃溪流域的拓墾。臺灣風物,52(1),127-19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石萬壽(19810900)。西拉雅平埔族的阿立祖信仰。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報,8,143-18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Bellwood, Peter(1991)。The Austronesian dispersal and the origin of languages。Scientific American,265(1),88-93。  new window
12.林偉盛(19960600)。R. Junius給東印度公司的阿姆斯特丹商館諸董事的報告--一六三六.九.五。臺灣文獻,47(2),65-8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林志秋(19990600)。漢化平埔族村落的神聖空間--以臺南縣東山鄉吉貝耍聚落為例。臺灣人文.臺灣師範大學,3,87-1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楊士養、吳新榮(1955)。南部臺灣基督教會史略。南瀛文獻,2(3/4),9-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李壬癸、高淑媛(19920300)。臺灣平埔族的種類及其相互關係。臺灣風物,42(1),211-23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翁佳音(19840600)。頭社的阿立祖祭典。臺灣風物,34(2),98-10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張雅連(1998)。大河戀:臺灣重要水系。臺灣月刊,183,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楊士養、雷一鳴(1956)。清末宣教臺灣之英人:節錄南部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史。臺灣文獻,7(3/4),79-8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劉澤民(2002)。哆囉嘓社老墳‧朱姓墓碑。臺灣文獻別冊,1,9-1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林春水(1956)。白河鎮志(上)。南瀛文獻,3(3/4),58-6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吳新榮(196112)。追跡洪雅族後裔。南瀛文獻,7,102-10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葉春榮(20060000)。西拉雅平埔族的宗教變遷。歷史、文化與族群:臺灣原住民國際研討會。臺北: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231-2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洪麗完、陳秀卿(2007)。急水溪上游沿山地區三個哆囉嘓移住村落之比較研究1-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洪麗完、陳秀卿(2010)。戰前臺灣邊區熟番社會發展之考察:以六重溪庄為例1-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葉春榮(2000)。阿立祖信仰的地方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臨時臺灣戶口調查部(1907)。明治三十八年臨時臺灣戶口調查集計原表(地方之部)。臺北: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榮輝(2004)。臺南縣史•平埔族群篇(期末審查報告書)。臺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洪麗完、簡文敏(2010)。西拉雅族日常生活變遷研究(1700-1950):以飲食為例。臺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曾國明(2003)。日治時代楠梓仙溪中游地區的土地開發與區域特色之形塑(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陸文照(2003)。吉貝耍(Kapas-au)聚落之研究(1904∼1976)(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瑋蓁(2002)。東山鄉吉貝耍聚落居民的生活方式(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鐘寶珍(1992)。惡地上的人與地--田寮鄉民生活方式的形成與內涵(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黃智偉(1999)。統治之道--清代臺灣的縱貫線(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朱淑芳(1987)。關仔嶺聚落的形成與發展:以嶺上林業與嶺下溫泉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張義生(1985)。基督教在臺初期宣教所遭遇迫害事件的探討(1865-1895)。臺南神學院,臺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秀卿(2010)。急水溪中上游平埔聚落之比較研究(1875-1945):以哆囉嘓社、大武壠社移住村落為例。國立成功大學,臺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Leong, Sow-Theng、Wright, Tim(1998)。Migration and Ethnicity in Chinese History: Hakkas, Pengmin, and Their Neighbors。Taipei:SMC Publishing Inc。  new window
2.臺灣教會公報週刊(1996)。臺灣古早教會巡禮。臺南:人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Band, Edward(1972)。Working His Purpose Out: The History of the English Presbyterian Mission 1847-1947。Presbyterian Church of England。  new window
4.伊能嘉矩(1910)。大日本地名辭書續編:第三臺灣。東京:富山房會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曹永和(1981)。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林玉茹(2009)。臺南縣平埔族古文書集。臺南:臺南縣政府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張溪南(1998)。白河鎮志。臺南:白河鎮公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莊英章(1988)。臺灣平埔族研究書目彙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Campbell, W. M.(1889)。An Account of Missionary Success in the Island of Formosa: published in London in 1650 And now Reprinted with copious Appendices of Recent work in the Island, 1889。London:Trübner & Co.。  new window
10.劉澤民(2004)。臺灣總督府檔案平埔族關係文獻選輯續篇。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劉澤民(2001)。臺灣總督府檔案平埔族關係文獻選輯。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甘為霖、陳復國、Campbell, William(2007)。臺灣佈教之成功。臺南:臺灣教會公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楊英(1958)。從征實錄。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東嘉生(1944)。台灣經濟史研究。台北:東都書籍株式會社台北支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課(19850300)。臺東殖民地豫察報文。臺北市:成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中村孝志、吳密察、翁佳音、許賢瑤(2002)。荷蘭時代台灣史研究 (下卷):社會.文化。臺北板橋:稻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六十七(1961)。番社采風圖考 : 台灣內山番地風俗圖。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Yetman, Norman R.(1991)。Majority and Minority: The Dynamics of Race and Ethnicity in American Life。Boston:Allyn & Bacon。  new window
19.余文儀(1962)。續修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劉益昌(1999)。存在的未知:台中地區的考古遺址與史前文化。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曾振名、童元昭(1999)。噶瑪蘭西拉雅古文書。臺北: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洪敏麟、陳漢光、廖漢臣(1969)。臺灣堡圖集。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陳正祥(1993)。臺灣地誌。臺北:敷明產業地理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周璽(196211)。彰化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査課(1928)。臺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査。臺北市:臺灣時報發行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石萬壽、楊南郡(1990)。臺灣的拜壺民族。臺北:臺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劉澤民(2002)。平埔百社古文書。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高拱乾(1960)。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施添福、陳國川、陳美鈴(2008)。臺灣地名辭書•卷八:嘉義縣。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戴炎輝(1992)。清代臺灣之鄉治。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周鍾瑄、陳夢林、李欽文(1962)。諸羅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賴永祥(1990)。教會史話。臺南:人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曹永和(2000)。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Shepherd, John Robert(1995)。Statecraft and Political Economy on the Taiwan Frontier, 1600-1800。臺北:南天書局。  new window
35.洪麗完(2009)。熟番社會網絡與集體意識:臺灣中部平埔族群歷史變遷(1700-1900)。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施添福、陳國川、林聖欽(2002)。臺灣地名辭書.卷七.臺南縣。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白尚德、鄭順德(2004)。英國長老教會宣教師與臺灣原住民族的接觸1865-1940。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林清財(2000)。歌謠、聚落與族群--論臺灣西拉雅族的歌謠。臺北:東江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黃典權(1966)。臺灣南部碑文集成。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藍鼎元(1958)。東征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蔡蔚群(2000)。教案:清季臺灣的傳教與外交。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溫振華(1997)。高雄縣平埔族史。高雄縣鳳山:高雄縣政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柯志明(20010000)。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臺北市: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洪敏麟(1984)。臺灣舊地名之沿革。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杜臻(1961)。澎湖臺灣紀略。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劉良璧(1961)。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李國銘(20040000)。族群、歷史與祭儀:平埔研究論文集。臺北:稻鄉。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尹章義(19890000)。臺灣開發史研究。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黃叔璥、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臺海使槎錄。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1904)。大租取調書附屬參考書。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van Meijensteen, Philippus Daniel Meij、江樹生(2003)。梅氏日記:荷蘭土地測量師看鄭成功。漢聲雜誌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黃茂卿(1988)。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太平境馬雅各紀念教會九十年史(1865-1955)。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太平境馬雅各紀念教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伊能嘉矩(1928)。台灣文化志。刀江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哆囉嘓社古文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臺南麻豆、佳里地區土地文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臺南麻豆林家土地文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林傳山。臺南麻豆林家文書。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臺南蔡自記土地文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臺灣公私藏古文書影本. 第二輯第三冊。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王世慶(1999)。臺灣省通志稿‧卷一土地志。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梁茂隆(2000)。西拉雅族麻豆社人。臺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黃武東、徐謙信(1982)。臺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史年譜。臺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村上直次郎(1933)。臺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紀要(第二卷第一號):新港文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1910)。1933臺灣現住人口統計。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臺灣總督府官房臨時戶口調查部(1918)。大正四年第二次臨時臺灣戶口調查概覽表。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臺灣總督府官房統計課(1908)。1909臺灣現住人口統計。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1934)。1942臺灣常住人口統計。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臺灣總督府官房臨時戶口調查部(1903)。明治三十六年臺灣現住人口統計。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戴文鋒(2010)。東山鄉志. 上冊。臺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1909)。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一部調查第三回報告書•臺灣私法附錄參考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李亦園(1994)。章回小說平閩十八洞的民族學研究。臺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阮旻錫(1956)。(1683)海上見聞錄。臺灣文獻叢刊. 第24種。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洪麗完(2010)。婚姻網絡與族群、地域關係之考察:以日治時期大武壠派社裔為例。南瀛歷史、社會與文化. Ⅱ。臺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葉春榮(1997)。葫蘆福佬裔漢人的祀壺行為。從周邊看漢人的社會與文化:王崧興先生紀念論文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4)。淡新鳳三縣簡明總括圖冊。臺灣文獻叢刊. 第197種。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林朝棨(1966)。臺灣之河谷地形。臺灣研究叢刊. 第85種。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盧嘉興、吳新榮(1980)。臺南縣志:卷一自然志(上)。臺南縣志. 第一冊。臺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簡文敏(1999)。小林地區平埔族群聚落形成與發展。高雄縣自然史教育館研討會論文集。高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程家潁(1963)。臺灣土地制度考查報告書。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https://sotokufu.sinica.edu.tw/sotokufu/。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洗禮簿(成人姓名簿),臺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http://tn.village.tnn.tw/village05.html?id=119。  new window
4.臺灣總督府檔案抄錄文書契約‧永久保存公文類纂,http://nrch.cca.gov.tw/ccahome/index.jsp, 200911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清乾隆中葉番界圖,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施添福(1995)。區域地理的歷史研究途徑:以清代臺灣岸裡地域為例。空間、力與社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憲榮(1997)。加拿大族群政治和政策。族群政治與政策。台北:前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潘英海(1994)。文化合成與合成文化:頭社太祖年度祭儀的文化意涵。臺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潘英海(1998)。「文化系」、「文化叢」與 「文化圈」:有關「壺的信仰叢結」分與西拉雅族群遷徒的思考。平埔族群的區域研究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施添福(1995)。清代臺灣岸裡地域的族群轉變。平埔研究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潘英海(1995)。祀壺釋疑--從「祀壺之村」到「壺的信仰叢結」。平埔研究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潘英海(1995)。「在地化」與「地方文化」:以「壺的信仰叢結」為例。臺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林清財(1995)。從歌謠看西拉雅族的聚落與族群。平埔研究論文集。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