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論牟宗三先生對王塘南「透性研幾」的詮釋
書刊名:當代儒學研究
作者:韓曉華
作者(外文):Hon, Hiu-wah
出版日期:2013
卷期:15
頁次:頁217-258
主題關鍵詞:牟宗三王塘南透性研幾知在體用之間然與所以然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063
  • 點閱點閱:56
牟宗三先生曾評論黃梨洲所認為王塘南(時槐,1522~1605)詮釋「良知」是「最為諦當」的說法,其說:「師泉塘南雖對于良知之知之了解較之雙江念菴為諦當,然而卻不能如黃梨洲所云『最為諦當』或『未有如此諦當』。」究竟牟宗三先生是從怎樣的角度來詮釋王塘南的思想及其在「陽明後學」的定位呢?又,有否其他的可能發展或進一步討論的餘地呢?本文認為:牟宗三先生主要從王陽明的「良知學」及劉蕺山的「以心著性」作為座標而析論王塘南的「透性研機」思想,指出王塘南的思想乃是偏離於王陽明思想而應納入於「非王學」一路,此是諦當的判語;然而,假如從「陽明後學」的問題意識來看,則王塘南的「透性研幾」實有救弊的意義,而其提出「透性研幾」在實義上自有其工夫論意義的缺失,卻仍然有其時代的意義,如此,即可理解牟宗三先生與黃梨洲對於王塘南「透性研幾」的評價之落差理由,也能夠透現牟宗三先生判語的真知灼見。
期刊論文
1.楊祖漢(20071200)。論蕺山是否屬「以心著性」之型態。鵝湖學誌,39,33-6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月惠(2010)。唐君毅、牟宗三的陽明後學研究。杭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22-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王時槐(1997)。塘南王先生友慶堂合稿七卷補遺一卷。臺南:莊嚴文化事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鄒元標(1995)。南皋鄒先生會語合編。臺南:莊嚴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聶豹、萬斌、吳可為(2007)。聶豹集。南京江蘇:鳳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吳震、王龍溪(2007)。王畿集。南京:鳳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唐君毅(1984)。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宋明儒學思想之發展。臺北: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高攀龍、陳龍正(1986)。高子遺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牟宗三(200304)。心體與性體。臺北市: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王守仁、陳榮捷(1983)。王陽明傳習錄詳注集評。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朱熹、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2002)。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歐陽德、萬斌、陳永革(2007)。歐陽德集。南京江蘇:鳳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林月惠(20050000)。良知學的轉折:聶雙江與羅念菴思想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彭國翔(2005)。良知學的展開:王龍溪與中晚明的陽明學。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黃宗羲、沈芝盈(2008)。明儒學案。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牟宗三(2003)。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楊祖漢(2011)。黃梨洲對劉蕺山思想的承繼與發展。黃宗羲與明末清初學術。中壢:中央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