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林黛玉入府」的意義重探--歷史與神話學的解讀
書刊名:成大中文學報
作者:歐麗娟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Ou, Li-chuan
出版日期:2017
卷期:56
頁次:頁103-139
主題關鍵詞:林黛玉母體復歸成年禮儀式Lin Dai-yuRegressus ad uterumMaternal regressionVesselSedan chairComing of age ceremony and ritual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76
  • 點閱點閱:53
期刊論文
1.歐麗娟(20100300)。由屋舍、方位、席次論《紅樓夢》中榮寧府宅的空間文化。思與言,48(1),5-5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馬建華(1999)。一個封建傳統的回歸者--林黛玉性格之我見。紅樓夢學刊,83,103-1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Ho, Ping-ti(1954)。The Salt Merchants of Yang-chou: A Study of Commercial Capitalism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a。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17(1/2),130-168。  new window
4.歐麗娟(20141200)。何以為「大觀」--大觀園的寓意另論。東方文化,47(2),1-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歐麗娟(20131200)。《紅樓夢》中啟悟歷程的原型分析--以賈寶玉為中心。文與哲,23,293-33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寇春華(2011)。2001-2010年林黛玉研究述評。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0(5),21-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董曄(2003)。20世紀林黛玉研究綜述。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2(2),49-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歐麗娟(20120500)。林黛玉前期性格論--「真」與「率」的辨析與「個人主義」的反思。臺大文史哲學報,76,229-26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歐麗娟(20110600)。「無花空折枝」--《紅樓夢》中的迎春、惜春探論。臺大中文學報,34,349-39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歐麗娟(20110300)。論《紅樓夢》中的度脫模式與啟蒙進程。成大中文學報,32,125-16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魯子健(1991)。清代食鹽專賣制度。鹽業史研究,1991(1),16-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楊瑞(1997)。《聊齋誌異》中的母親原型。文史哲,1997(1),87-9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周蕙(1988)。林黛玉別論。文學遺產,3,86-9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甘豔(2006)。近五十年來釵黛形象研究及反思(碩士論文)。華中師範大學,武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曹雪芹、馮其庸(1995)。紅樓夢校注。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羅勃.布萊、譚智華(1999)。鐵約翰--一本關於男性啟蒙的書。臺北:張老師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芮渝萍(2004)。美國成長小說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新華(2008)。避諱研究。濟南: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徐泓(1972)。清代兩淮鹽場的研究。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安東籬、李霞、李恭忠(2007)。說揚州:1550-1850年的一座中國城市。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Norberg-Schulz, Christian、施植明(2002)。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臺北:田園城市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佛洛姆、孟祥森(1984)。愛的藝術。台北:志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裔錦聲(2000)。紅樓夢:愛的寓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Gimbutas, Marija、Dexter, Miriam R.、葉舒憲(2008)。活著的女神。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Forster, E. M.、李文彬(2002)。小說面面觀--現代小說寫作的藝術。臺北:志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佐伯富(1956)。清代鹽政の研究。京都:京都大學文學部東洋史研究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包世臣(1968)。安吳四種。臺北:文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Elster, Jon(1986)。The multiple self。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5.太愚(1984)。紅樓夢人物論。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劉小萌(2008)。清代北京旗人社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彭美玲(19970000)。古代禮俗左右之辨研究:以三禮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脂硯齋、陳慶浩(1986)。新編石頭記脂硯齋評語輯校。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拉夫爾.林頓、于閩梅、陳學晶(2007)。人格的文化背景:文化、社會與個體關係之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楊國樞、陸洛(20090000)。中國人的自我 : 心理學的分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李長莉(2015)。中國近代社會生活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一粟(2008)。紅樓夢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Plaks, Andrew H.、陳珏(1996)。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阿諾爾德‧範根內普、張舉文(2010)。過渡禮儀。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王世球(2009)。兩淮鹽法志。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朱光潛(1979)。西方美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李煦、姜煌。虛白齋尺牘。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愛新覺羅‧盛昱(2010)。意園文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林泳海(2006)。兒童教育心理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徐丹(2008)。傾空的器皿:成年儀式與歐美文學中的成長主題。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張晶晶(2011)。清代欽差大臣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關華山(2008)。《紅樓夢》中的建築與園林。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Linton, Ralph。人格的文化背景。臺北:萬年青書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馬林諾夫斯基、李安宅(1988)。巫術科學宗教與神話。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Wright, G. H.、托馬斯‧阿魯姆、劉佳、馬靜(2011)。清帝國圖記--古代中國的風景、建築與社會生活。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Jung, Carl G.(1967)。The Collected Work of C. G. Jung。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37.金寄水、周沙塵(1988)。王府生活實錄。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王慶淑(1995)。中國傳統習俗中的性別歧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歐麗娟(20150000)。大觀紅樓:母神卷。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弗拉基米爾.雅可夫列維奇.普羅普、賈放(2006)。神奇故事的歷史根源。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許慎、段玉裁(1996)。說文解字注。台北:天工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Plaks, Andrew H.(1976)。Archetype and Allegory in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Princeton, 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43.趙爾巽(1981)。清史稿。臺北市: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Neumann, Erich、李以洪(1998)。大母神--原型分析。東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Bachelard, Gaston、龔卓軍、王靜慧(2003)。空間詩學。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孫勝忠(2008)。美國成長小說藝術與文化表達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Marcus, Mordecai(1969)。What Is an Initiation Story?。The Young Man In American Literature: The Initiation Theme。The Odyssey Press。  new window
2.Guisso, Richard W.(1981)。Thunder Over the Lake: The Five Classics and the Perception of Woman in Early China。Women in China: Current Directions in Historical Scholarship。Youngstown, N. Y.:Philo Press。  new window
3.Eco, Umberto(1997)。在作者與文本之間。詮釋與過度詮釋。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師懿德(1976)。奏陳緝獲江北塩梟始末折。宮中檔康熙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故宮文獻編輯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張書才、樊志賓、殷鑫(2011)。虛白齋尺牘箋注。曹雪芹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巫仁恕(2007)。明代士大夫與轎子文化。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歐麗娟(2006)。林黛玉立體論--「變∕正」、「我∕群」的性格轉化。紅樓夢人物立體論。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查爾斯‧W‧埃克特、潘國慶(1995)。忒勒瑪科斯故事中的入會儀式母題。神話與文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Sartre, Jean-Paul(1988)。The Nationalization of Literature。What is Literature? And Other Essays。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