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歷史記憶中的噶瑪蘭族「獨木舟」
書刊名:臺灣文獻
作者:陳逸君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en, I-chun
出版日期:2018
卷期:69:4
頁次:頁169-198
主題關鍵詞:噶瑪蘭族獨木舟歷史記憶KavalanCanoeHistorical memor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59
  • 點閱點閱:6
期刊論文
1.鹿野忠雄、木村自、劉璧榛(20010900)。噶瑪蘭族的船及該族與阿美族的關係。臺灣風物,51(3),91-10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潘繼道(20090900)。「加禮宛事件」後奇萊平原與東海岸地區的原住民族群活動空間變遷探討。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2(3),25-6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Finnegan, Ruth、許斌、胡鴻保(2004)。口述傳統與口述歴史。湖北民族學院學報,22(1),76-7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明珂(2001)。歴史事實、歴史記憶與歷史心性。歴史研究,2001(5),136-1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逸君(20100600)。「招郎」與「結盟」--加禮宛事件對噶瑪蘭族與撒奇萊雅族交互關係之影響。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3(2),67-8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簡榮聰(19990300)。臺灣史前的舟船文化與海洋移民。臺灣源流,13,125-1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龍廷(20030700)。相似性、差異性與再現的複製:清代書寫臺灣原住民形象之論述。博物館學季刊,17(3),91-11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陳逸君(2016)。噶瑪蘭族傳統智慧的嘗試銜接:以「口述傳統」為方法。2016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保護研討會,國立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國立政治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國立臺灣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 (會議日期: 2016年4月30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原住民族人口數統計資料。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邱秀蘭(2006)。噶瑪蘭族傳統文化再現之研究--以2005年宜蘭綠色博覽會噶瑪蘭館為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六十七(1961)。番社采風圖。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駱香林(1983)。花蓮縣志。花蓮縣:花蓮縣政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朱仕玠(1958)。小琉球漫誌。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淑慧(2004)。臺灣文化采風:黃叔璥及其《臺海使槎錄》研究。臺北市:萬卷樓圖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壬癸(1997)。臺灣平埔族的歷史與互動。臺北:常民文化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吳贊誠(1966)。吳光祿使閩奏稿選錄。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鳥居龍藏、楊南郡(2012)。探險臺灣:鳥居龍藏的臺灣人類學之旅。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陸傳傑、曾樹銘(2013)。航向臺灣:海洋臺灣舟船志。遠足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伊能嘉矩、楊南郡(2012)。平埔族調查旅行:伊能嘉矩〈臺灣通信〉選集。臺北市: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周鍾瑄、陳夢林(1958)。諸羅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張良澤、戴嘉玲(2000)。Formosa原住民寫真集圖&解說集。臺北市:前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陳宗仁(2003)。世紀容顏(上):百年前的臺灣原住民圖像--頭目、勇士及傳統工藝。臺北市:國家圖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陳逸君、潘朝成(2016)。「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専用權標竿型申請計畫」期末報告書。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蔡美蒨、吳玲青、陳進盛(2011)。享和三年癸亥漂流臺灣チョプラン島之記。臺北市: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黃叔璥(1957)。臺海使槎錄。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洪麗完(19970000)。臺灣中部平埔族:沙轆社與岸裡大社之研究。臺北:稻鄉。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郁永河(1959)。裨海紀遊。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蔣師轍(1957)。臺游日記。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胡傳(1960)。臺東州采訪冊。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波越重之、松室謙太郎、莊振榮、莊芳玲、李素月、陳文立、廖英杰(2014)。臺北州理蕃誌:舊宜蘭廳。宜蘭縣縣史館: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陳淑均、李祺生(1963)。噶瑪蘭廳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工藝,http://www.knowlegde.ipc.gov.taipei/ct.asp?xItem=1001143&CtNode=20762&mp=cb01。  new window
2.尺貫法(しゃっかんほう),https://www.sokuryo.or.jp/db/shakkanhou。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邱秀蘭(2011)。噶瑪蘭族的交通,http://enews.lym.gov.tw/index.asp?k=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王鑫(1990)。海岸地景。臺灣特殊地理景観。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姚瑩(1963)。噶瑪蘭原始。噶瑪蘭廳志卷七〈雜識(上)紀略〉。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振岳(1998)。噶瑪蘭族的漁舟與造船術。噶瑪蘭族的特殊祭儀與生活。臺北市:常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潘繼道(2010)。「加禮宛事件」後奇萊平原與東海岸地區的原住民族群活動空間變遷探討。加禮宛戰役。花蓮縣壽豐鄉: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