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灣西王母信仰之研究─以花蓮勝安宮、慈惠總堂為考察中心
作者:簡東源
校院名稱:國立花蓮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民間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楊振良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8
主題關鍵詞:西王母勝安宮慈惠堂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8)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2)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8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1
臺灣西王母信仰傳說始於民國38年花蓮吉安鄉的一起「關落陰」,王母娘娘(瑤池金母)從天而降,藉由乩童表達降世救人之旨意,揭開臺灣西王母信仰之始。本文針對臺灣西王母信仰發祥地花蓮勝安宮、慈惠總堂為研究中心,先就「靈感性」、「聖顯性」和「神聖性」探討西王母信仰的特質。其次,透過田野調查、文獻考察王母娘娘下降臺灣及勝安宮、慈惠堂分立之傳說異文,探考民間文學「口頭性」、「變異性」和「集體性」,論述西王母降臨臺灣之意義與價值。並以兩間廟宇建築所呈現宇宙圖式,展現神聖空間之意涵、核心價值與終極目標。西王母信仰經過六十年發展,雜揉儒、釋、道三教之經卷、寶懺,係宗教融合之綜合體,就其世俗性、包容性、開放性,反映出社會與民眾心靈的需求。
Taiwanese mysticism in relation to the goddess, Hsi-wang-mu (西王母), was traced back to an event of “Kuan-lo-in (關落陰)” (communicating with the deceased love ones) at the Ji-an Township, Hua-lien County in 1949. During that event, the Hsi-wang-mu, also known as Wang-mu-niang-niang (王母娘娘) or Yao-chir-jin-mu (瑤池金母), came to Earth. She spoke through a shaman to decree her arrival as a messiah. That was the beginning of Hsi-wang-mu worship in Taiwan. My thesis focused on mysticism involving the spiritual centers of Hsi-wang-mu worship in Taiwan, Sheng-an-gong (勝安宮) and Tzu-Hui-zong-tang (慈惠總堂) in Hua-lien. I began by characterizing the worship through its inspiration (靈感性)、fulfillment (聖顯性) and sacredness (神聖性). Secondly,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literature review, I used the legends and folk tales related to the Hsi-wang-mu and the two temples to show why two separate temples, Sheng-an-gong (勝安宮) and Tzu-Hui-zong-tang慈惠總堂, were established. I discussed the verbal character (口頭性)、variations (變異性) and common themes (集體性) of the folk literature, and reveal the meanings and values of Hsi-wang-mu worship in Taiwan. Over the past six decades, Hsi-wang-mu worship in Taiwan has combined scriptures and parables from Confucianism (儒), Buddhism (釋), and Daoism (道), and become a mixture of the three religions. Being practical, accepting, and open, the worship reflects the spiritual longing of the people and society. The symbols of the Universe embedded in the structures of the two temples disclose the meanings, core values, and ultimate goals of the sacred space.
古籍部分
呂不韋,陳奇猷校:《呂氏春秋校釋》,台北:華正書局,1988。
列禦寇,楊伯峻撰:《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88。
莊 周,郭慶藩集釋:《莊子集釋》,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
墨 翟:《墨子》,見《百部叢書集成》,台北:藝文印書館,1971。
司馬遷,瀧川龜太郎會注:《史記會注考證》,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
王 充:《論衡》,見《百部叢書集成》,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
董仲舒:《春秋繁露》,見《百部叢書集成》,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
班 固:《漢武故事》,見《百部叢書集成》,台北:藝文印書館,1968。
班 固:《漢武帝內傳》,見《百部叢書集成》,台北:藝文印書館,1967。
東方朔:《十洲記》,見《百部叢書集成》,台北:藝文印書館,1961。
許 慎,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8。
劉 安,高誘注:《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9。
劉 安,態禮匯注釋:《新譯淮南子》,台北:三民書局,1997。
焦延壽:《焦氏易林》,見《百部叢書集成》,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
應 邵:《風俗通義》,見《百部叢書集成》,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
葛 洪:《抱朴子》,見《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54。
張 華:《博物志》,見《百部叢書集成》,台北:藝文印書館,1967。
郭璞注:《穆天子傳》,見《百部叢書集成》,台北:藝文印書館,1967。
郭璞注:《山海經》,見《百部叢書集成》,台北:藝文印書館,1971。
蕭 統,(唐)李善注:《文選》,台北:正中書局,1971。
僧肇法師著、〔明〕憨山大師述:《肇論略注》,台北:佛陀教育基金會,2002。
成玄英:《老子注》:《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
成玄英:《道德經義疏》,嚴靈峰輯校:《輯成玄英道德經開題序訣義疏》,台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83。
張房編:《雲笈七籤》,北京:中華書局,2007。
邵伯溫:《易學辨惑》,王雲五主持:《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
洪興祖:《楚辭補註》,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
曾鳳儀,周勳男校:《金剛經宗通》,台北;考古文化事業公司,1995。
黃宗炎:《圖學辨惑》:《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
郭璞注,郝懿行箋疏:《山海經箋疏》:《四部備要》,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72。
袁 珂:《山海經校注》,台北:里仁書局,1982。
陳鼓應:《老子今詮今釋》,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廿五史》,台北:鼎文書局,1966。
劉敬叔:《異苑》,見《百部叢書集成》,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
沈 括:《夢溪筆談》,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

專 書
田兆元:《神話與中國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中華綜合發展研究院應用史學研究所總編纂:《吉安鄉志》,花蓮:吉安鄉公所,2002。
王玉德、姚偉鈞:《神祕的八卦:《周易》研究縱橫觀》,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3。
王孝廉:《中國神話世界─中原民族的神話與信仰》,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王見川等編:《明清民間宗教經卷文獻》初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9。
王見川等編:《明清民間宗教經卷文獻》續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6。
王見川:《臺灣的民間宗教與信仰》,蘆洲:博揚文化公司,2000。new window
王承喜主編:《崑崙文化論集》,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
王 明:《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1997。
王 明:《抱朴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8。
王 明:《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1997。
王強模譯注,列禦寇:《列子》,〈湯問〉,台北:臺灣古籍出版,1996。
王曉明:《宗教學基礎的十五堂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7。
四川大學宗教研究所主編:《道教神仙信仰研究》,台北:中華大道文化,2000。
田川流、劉家亮:《藝術學導論》,濟南:齊魯書社,2004。
任繼愈主編:《中國道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印 順:《中國古代民族神話與文化之研究》,台北:正聞出版社,1994。
印 順:《淨土與禪》,新竹:正聞出版社,1970。
朱歧祥:《甲骨文研究─中國古文字與文化論稿》,台北:里仁書局,1998。
江燦騰、王見川主編:《臺灣齋教的歷史觀察與展望─首屆臺灣齋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4。
池田大作、威爾遜:《社會與宗教》,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牟鍾鑒:《道教通論─兼論道家學說》,濟南:齊魯書社,1993。new window
牟鐘鑒、胡孚琛、王葆玹:《道教通論─兼論道家學說》,濟南:齊魯書社出版社,1993。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2。
呂大吉:《宗教學通論新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呂理政:《天、人、社會─試論中國傳統的宇宙認知模型》,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0。
宋 軍:《清代弘陽教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2。
李小光:《生死超越與人間關懷》,成都:巴蜀書社,2002。
李 立:《漢墓神畫研究─神話與神話藝術精神的考察與分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李亦園:《宇宙觀、信仰與民間文化》,台北:稻鄉出版社,1999。new window
李守奎:《尸子譯注》,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
李 淞:《論漢藝術中的西王母圖像》,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李毓章:《人:宗教的太陽─費爾巴哈宗教哲學研究》,台北:遠流出版社,1995。
李養正:《道教概說》,北京:中華書局,1989。
李豐楙:《六朝隋唐仙道類小說研究》,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
李豐楙:《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
李豐楙:《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論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
李豐楙、劉苑如主編《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new window
李守奎:《尸子譯注》,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
杜松柏:《佛學思想綜述》,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2。
杜維明:《儒家思想─以創造轉化為自我認同》,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new window
車錫倫:《中國寶卷的淵源》,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
車錫倫:《信仰.教化.娛樂─中國寶研究及其他》,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
卓克華:《從寺廟發現歷史─臺灣寺廟文獻之解讀與意涵》,台北:揚智文化公司,2004。new window
周裕鍇:《中國古代闡釋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周燮藩、牟鐘鑒:《中國宗教縱覽》,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2。
季鐵男編:《建築現象學導論》,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2。
林光明:《阿彌陀經譯本集成》,台北:迦陵出版社,1995。
林國雄校閱、廖靜寬編輯:《西王金母信仰與天山瑤池聖地之研究》,南投:竹山慈惠堂,1992。
林國雄校閱、廖靜寬編輯:《西王金母信仰與宗法拜祖之研究》(上、下),南投:竹山慈惠堂,1990。
林國雄校閱、廖靜寬編輯:《西王金母聖略之註釋》,南投:竹山慈惠堂,1993。
林富士:《疾病的終結者─中國早期的道教醫學》,台北:三民書局,2001。new window
林惠祥:《文化人類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
林萬傳:《先天大道系統研究》,台南:青氣巨書局,1986。
林榮澤:《民間宗教研究論集》,台北:一貫義理編輯苑,2007。
武世珍:《神話思維辨析》》,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
金春峰:《漢代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金 澤:《宗教人類學導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
侯 杰、范麗珠:《世俗與神聖:中國民眾宗教意識》,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俞美霞:《東漢畫像石與道教發展:兼論敦煌壁畫中的道教圖像》,台北:南天書局,2000。
姜憲燈主編:《慈惠堂史─瑤池金母發祥卅週年紀念冊》,花蓮:聖地慈惠堂,1979。
姜憲燈主編:《慈惠堂史─瑤池金母發祥廿週年紀念冊》,花蓮:慈惠堂總堂,1969。
姚 誠:《洄瀾神境:花蓮的寺廟與神明》,花蓮:花蓮縣立文化中心出版,1999。
段玉明:《中國寺廟文化論》,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9。
洪漢鼎:《詮釋學史》,台北:桂冠圖書公司,2002。new window
胡萬川:《民間文學的理論與實際》,新竹:清大出版社,2004。new window
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卿希泰:《道教文化新探》,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唐冶澤:《甲骨文字趣釋》,重慶:重慶出版社,2002。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北京:中華書局,1983。
唐 蘭:《西周青銅器銘文分代史證》,台北:中華書局,1986。
孫興編:《海德格爾選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
烏丙安:《民俗學原理》,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
翁純敏:《寺廟巡禮導覽手冊》,花蓮:花蓮青少年公益組織,1998。
袁 珂:《中國神話通論》,成都:巴蜀書社,1993。
袁珂校注:《山海經校注》,台北:里仁書局,1995。
馬西沙、韓秉方:《中國民間宗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馬昌儀:《中國靈魂信仰》,台北:雲龍出版社,1999。
張光直著、郭淨、陳星譯:《美術、神話與祭祀》,台北:稻香出版社,1995。new window
許杭生等著:《魏晉玄學史》,西安:陝西師範大學,1989。
許地山:《扶箕迷信的研究》,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new window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台北:大林出版社,1979。
陳沛然:《佛家哲理通析》,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new window
陳冠學:《莊子新注》,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9。
陳順馨:《中國當代文學的敘事與性別》,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陳鼓應註譯:《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陳鼓應註譯:《莊子今註今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
陳耀庭:《逍遙達觀─仙與人生理想》,上海:上海辭書,2005。
陳秉璋:《道德規範與倫理價值》,台北:強業出版公司,2000。
傅偉勳主編:《從傳統到現代─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0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1980。
喻松青:《民間祕密宗教經卷研究》,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4。
湯一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new window
湯一介主編:《中國宗教:過去與現在》,台北:淑馨出版社,1994。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1。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台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
馮天策:《信仰導論》,廣西:人民出版社,1992。
新疆天山天池管理委員會編:《西王母文化研究集成.論文卷》上、中、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黃海德、張禹東主編:《宗教與文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5。
聖嚴法師:《念佛生淨土》,台北:法鼓文化出版社,1997。
葉舒憲:《中國神話哲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葉舒憲:《高唐神女與維納斯》,陜西:陜西人民出版社,2005。
葉舒憲:《莊子的文化解析》,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
漢寶德等著:《虛擬聖境:世界宗教建築縮影》,台北:田園城市文化,2003。
葛兆光:《中國宗教與文學論集》,北京:清華大學,1998。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2001。
詹石窗:《易學與道教符號揭祕》,北京:中國書店,2005。
詹石窗:《道教文化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聞一多:《聞一多全集》,台北:里仁書局,2000。
褚瑞基:《人與自然》,台北:田園城市文化,1999。
趙沛霖:《先秦神話思想史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8。new window
趙 益:《六朝南方神仙道教與文學》,上海:上海古籍,2006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達史》,台北:華正書局,1996。
劉屹:《敬天與崇道─中古經教道教形成的思想史背景》,北京:中華書局,2005。
劉敦楨等編撰:《中國古代建築史》,台北:明文書局,1987。
劉錫誠、游琪主編:《山岳與象徵》,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增田福太郎原著、黃有興中譯《臺灣宗教信仰》,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5。
潛明茲:《中國古代神話與傳說》,北京:商務書局,1996。
鄭志明:《臺灣傳統信仰的宗教詮釋》,台北:大元書局,2005。new window
鄭志明:《臺灣傳統信仰的鬼神崇拜》,台北:大元書局,2005。
鄭志明:《民間的三教心法》,台北:正一善書社,1989。
鄭志明:《先天道與一貫道》,台北:正一善書社,1989。
鄭志明:《宗教神話與崇拜的起源》,台北:大元書局,2005。
鄭志明:《神明的由來──中國篇》,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7。
鄭志明:《無生老母信仰溯源》,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
鄭志明:《華人宗教的文化意識》,台北:中華大道文化,2001。new window
鄭志明:《臺灣民間宗教論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
鄭志明:《西王母信仰》,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
鄧啟耀:《中國神話的思維結構》,重慶:重慶出版社,2004。
魯 迅:《國中小說史略》,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盧連成:《殷人夢土─甲骨文與殷墟的發現》,香港:中天出版社,1999。
盧惠馨、陳德光、林長寬主編:《宗教神聖:現象與詮釋》,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3
蕭 兵:《楚辭與神話》,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
蕭 兵:《楚辭的文化破譯── 一個微宏觀互滲的研究》,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
蕭登福:《道教與民俗》,台北:文津出版社,2002。new window
賴永海:《中國佛性論》,高雄:佛光出版社,1990。
駱香林主修:《花蓮縣志》卷一〈大事記〉,花蓮:花蓮縣文獻委員,1977。
駱香林主修:《花蓮縣志》卷五〈民族宗教〉,花蓮:花蓮縣文獻委員會,1979
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第四集,台北:稻鄉出版社,1995。
龍樹菩薩原著、鳩摩羅什漢譯:《大智度論》,台北:圓明出版社,1992。
戴康生、彭耀:《宗教社會學》,台北:世界宗教博物館基金會,2006。
謝宗榮:《臺灣傳統宗教藝術》,台北:星辰出版社,2003。
鍾宗憲:《中國神話的基礎研究》,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藍燈文化編著:《古史辨》,第五冊,台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
羅臥雲:《瑤命皈盤》,台南:盛益印刷工藝社,1980。
關永中:《神話與時間》,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7。new window
嚴耀中:《中國宗教與生存哲學》,上海:學林出版社,1991。
釋依淳:《本生經的起源及其開展》,高雄:佛光出版社,1987。

外文譯作
Louis Dupré著,傅佩榮譯:《人的宗教向度》,台北:幼獅文化事公司,1988。
Robert Hopcke著,蔣韜譯:《導讀榮格》,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丸井圭治郎:《臺灣宗教調查報告書》,臺灣:臺灣總督府,1919。
中村元著,林太、馬小鶴譯:《東方民族的思維方法》,台北:淑馨出版社,1998。
史泰司W.T.Stace著,楊儒賓譯:《冥契主義與哲學》,台北:正中書局,1998。
弗雷澤J.G..Frazer著,汪培基譯:《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台北:久大桂冠圖書公司,1991。
伊利亞德Mircea Eilade著,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台北:桂冠圖公司,2000。
耶律亞德Mircea Eilade著,楊儒賓譯:《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0。
伊利亞德Mircea Eilade著,晏可佳、吳曉群、姚蓓琴譯:《宗教思想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04。
克勞德、列維─斯特勞斯著,陶曉禾、黃錫光等譯:《結構人類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1。
利明、貝爾德,李培茱、何其敏、金澤譯,:《神話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坎伯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譯:《千面英雄》,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事業有限公司,1997。
巫鴻著,楊揚岑譯:《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2006。
李維斯陀著,周昌忠譯:《神話學:裸人》,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00。
佩頓William E.Paden著,許澤民譯:《闡釋神聖─多視角的宗教研究》,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6。
彼得.柏格Peter L.Berger著,蕭羨一譯:《神聖的帷幕》(The Sacred Canopy),台北:商周出版社,2003。
阿蘭.鄧迪斯Alan Dundes編,朝戈金等譯:《西方神話學讀本》,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保羅.田立克Paul Tillich著,魯燕萍譯:《信仰的動力》(Dynamics of Faith),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4。
柳田國男撰,連湘譯:《傳說論》,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8。
埃利希.諾伊曼著,李以洪譯:《大母神──原型分析》,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
恩斯特.卡西爾Ernst Cassirer著,甘陽譯:《人論》,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
涂爾幹Emile Durkheim著,芮傳明、趙學元譯:《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2。
基辛R. Keesing著,張恭啟、于嘉雲譯:《文化人類學》,台北:巨流出版社,1999。
野上俊靜等著,釋聖嚴譯:《中國佛教史概說》,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
麥克.阿蓋爾Michael Artyle著,陳彪譯:《宗教心理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5。
斯特倫著,金澤、何其敏譯:《人與神─宗教生活的理解》,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焦大衛,Davie K.Jordan、歐大年,Daniel L.Overmyer合著、周育民譯:《飛鸞:中國民間教派面面觀》,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5。
愛德華.泰勒,Edward Tylor,連樹聲譯:《原始文化─神話、宗教、語言、藝術和習俗發展之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詹姆士.威廉William James著、蔡怡佳、劉宏信譯:《宗教經驗之種種》,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
路先.列維-布留爾Lucién Lévy-Brühl,丁由譯:《原始思維》,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
雷蒙.潘尼卡著,思竹譯:《宇宙─神─人共融的經驗─正在湧現的宗教意識》,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
榮格主編,龔卓軍譯:《人及其象徵:榮格思想精華的總結》,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
榮格著,馮川、蘇克譯:《心理學與文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1987。
增田福太郎原著,黃有興中譯:《臺灣宗教信仰》,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5。
德.埃利希.諾伊曼,李以洪譯:《大母神─原型分析》,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
魯道夫.奧托著,成窮、周邦憲譯:《論神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勝安季刊雜誌》,創刊號,花蓮:花蓮勝安雜誌社,2000.05。
《勝安雜誌季刊》,第2期,花蓮:花蓮勝安雜誌社,2000.08。
《勝安季刊雜誌》,第3期,花蓮:花蓮勝安雜誌社,2000.11。


學位論文
(博士學位論文)
李世偉:《日據時期臺灣儒教結社與活動》,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1997。new window
林本炫:《當代臺灣民眾宗教變遷的分析》,臺灣大學社會研究所,1998。
張崑振:《臺灣傳統齋堂神聖空間之研究》,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1999。
張 勤:《西王母神話傳說研究》,蘇州大學,2005。
吳慕雅:《中國原母神神話研究》,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2008。new window

碩士學位論文
王正婷:《變文與寶卷關係之研究》,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8。
張嘉慧:《羅祖《五部六冊》與佛教禪學》,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1999。
陳碧苓:《臺灣鸞書的死後世界觀─以天堂遊記與地獄遊記為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2000。
李湘杰:《明清寶卷中無生老母神話之研究》,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1。
余秀敏:《臺灣佛教大齋天法會之研究─天野調查和伊理亞德式的詮釋》,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2001。
李昆達:《死亡與不死─臺灣俗民道教魂魄觀的死亡哲學研究》,東吳大學哲學系碩士,2002。
黃才容:《西王母神仙神話演變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2。
賴宛敏:《鏡花緣》中百花先子謫凡歷程之結構論析》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2002。
陳立斌:《臺灣慈惠堂的鸞書研究》,輔仁大學宗教學系,2004。
吳昕朔:《中國明清時期的黃天道:宗教與政治層面的考察》,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2005。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