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徐霞客形象建構析論—從明末到民初
作者:簡君玲
作者(外文):CHUN-LING CHIEN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
指導教授:王文進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5
主題關鍵詞:徐霞客徐學遊聖形象建構遊記山水西南書寫Xu XiakeThe Construction of ImagesXu Xiake StudyThe Great Master of TravelLandscapeTravel WritingThe writing of China's southwest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3
徐霞客為明末遊記文學代表人物,近年來徐學研究蔚為風潮,徐霞客形象的塑造也隨著歷代研究者的闡釋,而有眾聲喧嘩之多種面貌。本文嘗試先梳理各個時代的徐霞客人物造型,筆者的追索由明末《徐霞客遊記》文本開始,遊記中已有好奇訪真、以遊為業的好遊者形象;歷經明末清初友人的詩文對其形象的初步形塑,在友人眼中,霞客除了是走向山林自在善遊者,更是一位品格高尚,令諸友佩服相惜的知識份子。接著是明末至清代中葉以前《徐霞客遊記》傳抄、刊刻出版諸序的點評,讓徐學由家學、鄉學,進入國學的學術討論範疇。民初則以五四學者丁文江為首的新時代知識份子對徐霞客的解讀為考察標的,徐霞客在此新舊學術衝擊激盪之際,其形象亦增成樸學真祖,與具科學眼光的地理學者,接軌了舊有國故價值與西方學術思潮的挑戰。
本文第二條研究主線,則不以時代遞嬗,而以主題進行徐霞客形象之考察。包含有方志中的徐霞客人物傳記形象,與文學評價並稱現象的徐霞客形象的塑型與流轉。從方志中的徐霞客人物小傳來看,依地域可分為鄉里前賢、遊寓邊隅的兩種類型人物形象;依時間分,則在乾隆年間遊記刊刻出版之後,傳文對傳主熟悉度與側重店亦隨之有所變化,以人名地的傾向則更趨明顯。從文學評價並稱現象來考察,則有三個面向的並稱潮流,第一條主線是錢謙益〈徐霞客傳〉將霞客與張騫、玄奘法師、耶律楚材並稱的歷西域形象;第二條主線是梁啟超在梳理前代學術史的脈絡中,將徐霞客與地質學家顧祖禹等人並舉為一代地學成就者;第三條主線是由譚其驤先生將徐霞客與王士性並舉為明末遊記文學雙耀的主張。
總結本文研究來看,徐霞客形象不僅隨時間的推演越趨豐富,在不同類型的學者心中亦有不同的形象與側重的價值,由是反映了徐霞客作為人物典型內涵的豐富;徐霞客形象建構析論—從明末到民初,亦可作為觀察一代代知識份子關懷取向與文化氛圍的切面,與中國文人心中對走入山水的心靈圖像與嚮往。
This thesis research the construction of Xu Xiake's Images : from late Ming dynasty to the early Republican period. From this study it seems Xu Xiake's Images are diverse and very different at different times. And then we can find that different types of Xu Xiake's Images is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focus and value which in the minds of scholars at different times. This helps us not only to examine the the construction of Xu Xiake's Images changed with the way in different culture, and how it developed and evolved through time, but also can observed generation of intellectuals and cultural atmosphere of caring orientation section.
參考書目
一、徐霞客遊記
﹝明﹞徐霞客著,丁文江,《徐霞客遊記》(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28 年)
﹝明﹞徐霞客著,丁文江整理,楊家駱主編:《丁校本徐霞客遊記》(臺北:鼎文書局,1974年12月)。
﹝明﹞徐霞客著,朱惠榮《徐霞客游記校注》,(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9 年)
﹝明﹞徐霞客著,呂錫生點校:《徐霞客遊記》(揚州:廣陵書社,2008年12月)。
﹝明﹞徐霞客著,黃坤注譯,黃志民校閱:《新譯徐霞客遊記》(台北:三民書局,2002年)
﹝明﹞徐霞客著,褚紹唐、吳應壽整理《徐霞客游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10 月)
﹝明﹞徐霞客著,劉虎如選註:《徐霞客遊記》(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年,臺三版)
﹝明﹞徐霞客著,盧永康校注,《徐霞客散文校注》(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
二、古籍、方志
〔唐〕慧立本,彥琮箋《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大正藏,第50冊,卷一)
〔唐〕冥詳,《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師行狀》(大正藏,第50冊)
〔唐〕義淨法師,《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大正藏,第51冊)
〔唐〕道宣,《續高僧傳》(大正藏,第50冊,卷4)
﹝宋﹞王昭禹撰:《周禮詳解》,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第91冊,卷九。
〔南宋〕鄭興裔:〈廣陵志序〉,《鄭忠肅奏議遺集》(臺北: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3年)
﹝明﹞不著撰者《名山勝槩記》,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地理類》(臺南縣:莊嚴文化,1996年,據遼寧省圖書館藏明崇禎六年墨繪齋刻本影印),第252册。
〔明〕陳函輝,《小寒山子集》(《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185,卷14)
〔明〕陳繼儒,《小窗幽記》(台北:文津出版社,1985年)
〔明〕陳繼儒輯,《巖栖幽事》,收於《寶顏堂祕笈》(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明﹞謝肇淛著,江中柱點校,《小草齋文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據江西省圖書館藏明天啟刻本,收錄于《四庫存目叢書》標點本)
〔明〕黃道周,《黃石齋公伉儷未刊稿》(台北:台北市閩南同鄉會,1974年)
〔明〕錢謙益,《牧齋初學集》(《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115,卷71)
〔清〕于琨、陳玉璂等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康熙)常州府志》,清光緒十二年木活字重印清康熙三十四年修本,1886年。
〔清〕尹繼善、黃之雋編修:《(乾隆)江南通志》,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1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清〕永瑢、紀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年)
﹝清﹞永瑢、紀昀主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編委會整理,海南出版社,1999年5月出版)
﹝清﹞葉長齡:《張家港舊志匯編‧楊舍堡城志稿》,(江蘇:鳳凰出版社,2006年)
﹝清﹞撰稿人不詳,王鍾翰點校:《清史列傳‧卷10‧李光地傳》(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清〕紀時的、陸錫熊、孫士毅等:《欽定四庫全書總目》,中華書局1997年1月出版。
〔清〕李斯佺修、黄元治纂:《(康熙)大理府志》,收入《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史部‧地理類》,第45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據清康熙刻本影印。
〔清〕易紹德《(光緒)容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南地方‧廣西省》,第196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1年臺一版,據清光緒二十三年刊本影印。
〔清〕勒德洪奉敕撰:《清世宗實錄》,臺北:華聯出版社,1964年。
〔清〕屠述濂修:《(乾隆)騰越州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雲南府縣志輯》,第39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年,據清光緒23年刻本影印。
〔清〕章學誠著,張樹芬纂輯,朱士嘉校訂:《章實齋方志論文集》(瑞安:溫處仿古印書局,1934年,初版)。
〔清〕陳夢雷,〈職方典五•蘇州府部〉,《古今圖書集成》(台北:鼎文書局,1977 年),第12 冊,卷676。
〔清〕陳倫炯:《海國聞見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年)
〔清〕彭崧毓:《緬述》(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據清問影樓輿地叢書本排印初編)
〔清〕鄂爾泰等修、靖道謨纂:《(雍正)雲南通志》,杭州:江蘇廣陵古籍,1988年,據淸乾隆元年刻本影印。
〔清〕鄂輝:《平苗紀略》,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第四輯,第11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據清嘉慶武英殿活字本影印。
〔清〕萬斯同:《崑崙河源考》,《文津閣四庫全書清史資料匯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初版)。
〔清〕潘耒:《遂初堂集》,《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
〔清〕盧思誠:《(光緒)江陰縣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第25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據清光緒四年刻本影印。
〔清〕錢謙益,〈徐霞客傳〉,《牧齋初學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115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 年,據明崇禎間瞿式耜刻本。
〔民國〕柯劭忞《新元史》(北京:中國書店,1988年)
〔民國〕陳思修,繆荃孫纂:《(民國)江陰縣續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第26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據民國十年刻本影印。
〔民國〕盧傑創修、蔣芷澤等纂:《(民國)興義縣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第30冊,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採1966年貴州省圖書館據省博物館藏民國三十七年稿本複製油印本。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漢文朱批奏折彙編》(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三、研究專著
[日]池上正治、狩野直禎著;尾崎秀樹、陳舜臣編集;王詩怡譯:《揚威西域 : 張騫丶冒頓單于》(台北:培真文化,2002年)
[日]谷川 渥(Tanigawa Atsushi)著,許菁娟譯:《想像的地誌學》(台北:邊城出版,2004年1月)
[日]兼子秀利《中國人物叢書.玄奘三藏》(東京,日本東京人物來往社, 1967年)
[美]夏綠蒂.弗思著,丁于霖等譯:《丁文江:科學與中國新文化》(湖南:湖南科技出版社,1987年)。
[美]羅伯特.麥金托什、夏希肯特.格波特著,蒲紅等譯:《旅遊學──要素.實踐.基本理論》,(上海文化出版社,1985年版)。
[美]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疾病的隱喻》(台北:麥田出版,2012)
[美]喬瑟夫‧坎伯《神話》(台北:立緒文化,1995)
[美]夏綠蒂.弗思著,丁于霖等譯:《丁文江:科學與中國新文化》(湖南:湖南科技出版社,1987年)
[英] S. Hall(Ed.), Representation: 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and signifying practices (1997).
[英]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年)。
[英]Mike Crang,譯者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文化地理學》,(台北:巨流,2003)
[英]約翰.伯格(Johm Berger)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Ways of Seeing)(台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
[英]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年)
[英]康拉德(Joseph Conard)著,王潤華譯:《黑暗的心》(台北:志文,1990)
[英]崔瑞德,[美]牟復禮編,楊品泉等譯:《劍橋中國明代史‧1638-1844》(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12月,根據紐約劍橋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譯出)
[法]雅克‧德里達(Jacques Derrida)著,張寧譯《書寫與差異》(北京:三聯書店,2011年9月)
[希臘]亞里斯多德:《詩學》,(臺北:臺灣商務,2001)
[德]伽達默爾著,王才勇譯:《真理與方法》,(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
丁文江:《明徐霞客先生宏祖年譜》,(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印行,民國67 年5 月)
卜正民:《縱樂的困惑――明朝的商業與文化》(北京:三聯書店,2004 年1 月)大荒:《剪取富春半江水》(台北:九歌,1999年)
中國方志大辭典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方志大辭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尹恭弘:《金瓶梅與晚明文化——金瓶梅作為笑書的文化考察》(北京:華文出版社,1997)
方麗娜:《徐霞客及其遊記研究》(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4月)。
王美秀:《玄奘—取經傳譯的典範》(台北:幼獅圖書公司,1991年)
王國纓:《中國山水詩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1986年)
丘為君:《戴震學的形成:知識在近代中國的誕生》(上海:新星,2006年5月)
戎小捷:《探險論》,(台北:台灣商務,2000年)
朱惠榮:《徐霞客與徐霞客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1月)。
朱鈞侃、倪紹祥主編:《徐學概論-徐霞客及其游記研究》(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11月)。
朱鈞侃、潘鳳英、顧永芝著:《徐霞客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4月)
余光中:《從徐霞客到梵谷》(台北:九歌,1994年11月初版)
余貽澤:《中國土司制度》(上海:中正書局,1947年)
余貽澤:《明代土司制度》(台北:學生書局,1968年)
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北京:科學出版社,1958年)
吳應壽:《徐霞客游記導讀》(成都:巴蜀書社,1988 年)
呂錫生主編,蔣明宏協編:《徐霞客家傳》(長春:吉林出版社,1988年)
呂錫生主編:《徐霞客研究古今集成》(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04年3月)
宋廣波:《丁文江年譜》(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8年9月)
宋廣波:《丁文江圖傳》(台北:威秀資訊科技,2007年4月)。
巫仁恕、狄雅斯:《游道:明清旅遊文化》,台北:三民出版社,2010年01月
李泰棻:《方志學》,臺灣: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臺一版。
杜瑜:《地理學史話》(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10月)
沈秋雄、羅宗濤等著:《中國歷代思想家(八):王通.玄奘.慧能.法藏.韓愈.羅隱.杜光庭》(台北:臺灣商務,1999年)
沈秋雄、羅宗濤等著:《王通.玄奘.慧能.法藏.韓愈.羅隱.杜光庭》(台北:臺灣商務,1999年)
沈毅:《論政與啟蒙:近代同人報刊研究——以《努力週報》為例》(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1年1月)
來新夏:《方志學概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
周策縱等著,周陽山主編:《五四與中國》(台北:時報文化,1979年5月)。
周寧霞著:《徐霞客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年)
林文月:《山水與古典》(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76年)
金耀基:《中國現代化與知識份子》(台北:時報文化,1987年1月版)
金耀基:《金耀基自選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版)
金耀基:《從傳統到現代》(台北:商務印書館,1966年11月版)
段江麗:《奇人奇書-徐霞客游記》(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 年1 月)
洪曉斌編:《丁文江學術文化隨筆》(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4年4月)
紀昀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年)。
胡適:《胡適作品集》(台北:遠流出版社,1986 年2月),
胡適:《丁文江的傳記》(台北:啟明書局,1960年6月)。
胡適:《胡適文存》(上海:亞東圖書館,1930年版)。
胡適:《胡適的日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版)。
范宜如:《行旅.地誌.社會記憶:王士性記遊書寫探論》(台北:萬卷樓,2011年9月)
唐錫仁、楊文衡著:《徐霞客及其游記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
夏咸淳:《明代山水審美》(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
徐日輝:《中國旅遊文化史》,(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3月)
徐建春、梁光軍:《王士性論稿》(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4年)
徐建春:《俯察大地——王士性傳》(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new window
徐霞客逝世350周年國際紀念活動籌備委員會編輯:《千古奇人-徐霞客:徐霞客逝世三百五十周年國際紀念活動文集》(北京市:科學出版社,1991年09月)
浙江省地方志編纂室:《修志須知》,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
秦夢瀟:《玄奘大師小傳》(台北:台灣珠海出版,1989年11月)
張其昀主編《國史上的偉大人物(二)》(台北:中華文化,1954年,再版)
張效乾編:《徐霞客紀念論集》(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6年11月初版)。
張效乾編:《徐霞客紀念論集》(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6年11月初版)。
曹淑娟:《流變中的書寫——祁彪佳寓山園林論述》(台北:里仁書局,2006年3月)
曹淑娟:《晚明性靈小品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 年7 月)new window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北京:團結出版社,2005年12月)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87年2月,臺十一版)
梁啟超:《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八版(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75年10月)
梁啟超:《佛學研究十八篇》(北京:中華書局,1971年)
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篇》(台北:五南出版社,2012年9月)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臺三版(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8年)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台北:五南,2012年)
梅新林、俞樟華:《中國游記文學》(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年12月)
許紀霖:《大時代中的知識人》(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郭潤濤:《官府、幕友與書生——「紹興師爺」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版)
陳平原:《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適為中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1月)。
陳列:《人間‧印象》(台北:印刻文學,2013年8月)
陳江:《明代中後期的江南社會與社會生活》(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 年)
陳文忠《中國古典詩歌接受史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1998年)
陳舜臣著,許錫慶譯:《耶律楚材:壹.草原之夢》(台北:遠流,1994年11月)
陳萬益:《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台北:大安出版社,1988 年5 月)
陳寶良:《明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陳寶良:《明代儒學生員與地方社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陳寶良:《飄搖的生活:明代城市生活長卷》(長沙,湖南出版社,1996年)
陸韌主編:《現代西方學術視野中的中國西南邊疆史》(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7)
傅振倫:《中國方志學通論》,上海:商務,1935。
傅斯毅:《玄奘評傳》(南京:南京大學,2006年8月)
黃坤:《玄奘西行》(上海:上海古籍,1996年11 月)
楊永漢:《虛構與史實:從話本「三言」看明代社會》(台北:萬卷樓,2006年)
葛劍雄:《悠悠長水.譚其驤傳》(上海: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10月)
廖蔚卿:《漢魏六朝文學論集》(台北:大安出版社,1997年)new window
翟奎鳳:《以易測天──黃道周易學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8月)
翟裕生主編:《地質學史論叢》(北京:地質出版社,2009年)。
語出朱鈞侃、倪紹祥編,《徐學概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 年)
趙振績、王民信、邱德修著:《耶律楚材、許衡、方孝儒》(台北:台灣商務,中國歷代思想家叢書:十二,1999年更新版)
趙園:《制度‧言論‧心態—〈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續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趙爾巽等著,《清史稿‧列傳49‧李光地傳》(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劉子清編著:《中國歷代人物評傳》(台北:黎明文化,1979年9月,三版)
劉良明:《市井民風:《二拍》與民俗文化》(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劉苑如主編:《體現自然—意象與文化實踐》(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12年3月)
劉瑞升:《徐霞客丁文江研究文稿》(北京:地質出版社,2011年,12月)。
歐陽哲生:《丁文江先生學行錄》(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月版)。
歐陽哲生:《五四運動的歷史詮釋》(台北:秀威科技資訊,2011年10月)。
歐陽哲生:《科學與政治——丁文江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1 月)
蔡英俊《語言與意義》(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3月)
鄭祖安、蔣明宏主編《徐霞客與山水文化》(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4年)
魯迅:《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
錢文忠:《玄奘西遊記》(台北:印刻,2007年)
薛仲良編纂:《徐霞客家集》(北京,新華出版社,1995 年)
譚其驤:《長水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龔陽:《明清雲南土司通纂》(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992)
龔鵬程:《晚明思潮》(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年)new window
龔鵬程:《遊的精神文化史論》,(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年9 月)

四、單篇論文
[美]葛利普:〈丁文江先生與中國科學之發現〉,《獨立評論》第188號,1936年2月16日。
[法]莫里斯‧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真理起源》,引文章節發表於《形而上學與道德學學刊》,1962年,10-12月號
丁文江:〈一個外國朋友對於一個中國留學生的忠告〉,《努力周報》第42期,1923年3月4日。
丁武賢:〈陳函輝撰寫〈徐霞客墓誌銘〉的情懷與意義〉,《徐霞客研究》第23輯,2011年12月
丁武賢:〈再論徐霞客與陳函輝〉,收錄於《徐霞客研究》第21輯,2010年11月。
大荒:〈天葬〉,原發表於〈中央日報〉副刊,1996年10月13日
戈春源:〈試論《徐霞客游記》的民俗學價值〉,《鐵道師院學報》第16 卷2 期1999 年4 月。
方麗娜:〈徐霞客遊記之文學特色研究〉,《臺南師院學報》第26 期(1993 年6 月)。new window
毛文芳:〈晚明的旅遊小品〉,收錄於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編輯:《旅遊文學論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王仰之:〈丁文江年譜〉,《中國科技史雜誌》,1987年04期。
王彤〈「徐霞客游線」欲申報世界線性文化遺產〉,《中國新聞網》,2012年4月27日。
王師文進:〈陶謝並稱對其文學範型流傳的影響-兼論陶謝「田園」、「山水」詩類空間書寫的區別〉,《東華人文學報》,第9 期, 2006 年7 月。
王師文進:〈中國自然山水文學的三部曲-以南朝「山水詩」到「徐霞客遊記」的觀察〉,《中外文學》,第26 卷6 期,1997 年11 月。
王學玲:〈是地即成土:清初流放東北文士之「絕域」紀游〉,《漢學研究》24卷2期(2006年12月),頁255~288。new window
王正化:〈與民同命的楊名時〉,《文史天地》,第 03期,1995年。
包弼德(Peter K.Bol):〈地方傳統的重建——以明代的金華府為例(1480~1758)〉,收錄於李伯重,周生春主編:《江南的城市工業與地方文化》,北京:新華書店,2004年。
任美鍔:〈發揚徐霞客精神,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徐霞客研究》第3輯,1998 年8 月。
朱曉菲:〈試析清朝統治穩固後的漢族知識份子〉,《文學教育》,2012年5月。
朱惠榮:〈徐霞客生年訂正〉,載《光明日報》1983年5月25日。
朱惠榮:〈徐霞客與雲南〉,雲南社會科學,1994年06期。
艾若:〈「徐霞客遊記」碑廊序〉,《徐霞客研究》,第八輯, 2001 年。
呂錫生:〈略論我國歷史上的文化巨人司馬遷與徐霞客〉,《徐霞客研究》,1998年,第3輯。
呂錫生〈徐霞客及其游記的歷史定位〉,收入《徐霞客研究》,第15輯,2004 年2月。
李近春:〈徐霞客和木增友好交往述論〉,雲南社會科學,1994年04期。
辛德勇:〈譚其驤先生寫給我的一封信〉,《歷史學家茶座》2008年第4輯。
來新夏:〈中國地方誌的史料價值及其利用〉,《國家圖書館學刊》,2005年第1期,總第51期。
周振鶴:〈從明人文集看晚明旅遊風氣及其與地理學的關係〉,《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 期,2005 年。
周振鶴:〈王士性的地理學思想及其影響〉,《地理學報》,1993年。
周曉薇:〈論徐霞客與僧人的交往〉,陜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1期
林麗月:〈從《杜騙新書》看晚明婦女生活的側面〉,收入《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3期,1995年08月01日。new window
金實秋:〈霞客擔當 山水為馨——擔當其人以及與徐霞客的交誼〉,東南文化,2002年04期
宋迪:〈《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的分類問題研究〉,《哲學史學研究》
李學勤,〈《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整理本序〉,《文史書目答問》
吳海發:〈無錫籍學者對《四庫全書》的突出貢獻〉,《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1卷5期,2012年9月
周琦:〈胡渭、楊椿評徐霞客「江源論」新考〉,《浙江省徐霞客旅遊文化研討會論文》,2008年。
侯仁之:〈拓荒的巨人 時代的先驅〉,收入徐霞客逝世350周年國際紀念活動籌備委員會編:《千古奇人徐霞客—徐霞客逝世350周年國際紀念活動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91年)
侯沖:〈徐霞客《雞足山志》初考〉,《民族藝術研究》1995 年第1 期,頁55-60。
洁甫:〈丁文江和商務印書館〉,《商務印書館九十年》(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年1月。
洪曉斌編:《丁文江學術文化隨筆》(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4年4月)。
胡適:〈丁在君這個人〉,《獨立評論》第188號,1936年2月16日。
胡曉真:〈《黔書》的治書框架與西南經驗〉,《清華中文學報》第十期,2013年12月。
胡曉真:〈旅行、獵奇與考古——《滇黔土司禮記》中的禮學世界〉,《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9期,2006年9月。
唐忠元:〈柳宗元、徐霞客永州山水遊記風格之異同〉,《柳宗元研究》,2011年,第十四期。
徐祖白:〈徐鎮家世及生平考〉,收入《徐霞客研究(第19輯)》,2009年
徐祖白:〈葉廷甲與《徐霞客遊記》〉,《江蘇政協‧文苑漫步》,1999年1月
徐建春:〈王士性及其《廣志繹》〉,《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0年。
徐建春:〈王士性研究三題〉,《浙江學刊》,1994年。
徐建春:〈從重視徐霞客到重視王士性:中國人文科學復興的一個標誌〉,載於《浙江社會科學》,1994年,2期。
涂柏辰:〈清閑與戒懼――從陳繼儒見晚明文人心態〉,收錄於《全球化下明史新視野論文集(二)》。new window
張勇:〈理論與經驗透出的文化傳統———王士性與徐霞客旅行的比較研究〉,載於《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9月,第5期。
張新民:〈《名儒王士性著述黔事輯錄》序〉,《西南古籍研究》,2011年。
張震英:〈唐詩人並稱現象論析〉,《學術論壇》第218期,2009年
許建崑:〈文學大眾化與大眾文學化-重構明代文學史論述的主軸〉,南華大學文學系編《傳播、交流與融合―明代文學、思想與宗教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5年。
曹立波,譚笑:〈葉廷甲本《徐霞客遊記》的版本價值〉,《燕趙學術》2013年第01期。
郭成康:〈政治沖突與文化隔閡:楊名時案透視〉,《清史研究》,第 04期,2002年
郭自虎:〈從作家並稱的接受分寫看文學接受史中的道德評價因素〉,《東方叢刊》第10期,2008年2月,頁164。
郭杰、郭旭〈徐霞客與酒〉,《釀酒科技》第201011期, 2010年。
陳平原:《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適為中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1月)。
陳素英:〈高低雪線--論大荒〈天葬〉詩主題詮釋與結構章法〉,《創世紀詩雜誌》第181期,2014年12月
陳廣恩:〈金元時期的民族大融合〉,收入於《歷史月刊》,2009年,262期。
陳錫良:〈整理《徐霞客游記》第一人――季夢良〉,《徐霞客研究》第23輯,2011年12月。
董家興:〈楊名時《四書劄記》析論-“誠意”與“慎獨”的交織〉,《有鳳初鳴年刊》,第 3期,2007年。
曾俊偉、石在:〈浙江徐學 人才輩出——兼評周寧霞《徐霞客論稿》〉,收入《徐霞客研究(第14輯)》,2007年,頁128。
陶犁:〈徐霞客與雲南喀斯特旅游資源〉,《雲南教育學院學報》第十一卷2 期,1995 年4 月。
傅斯年:〈我所認識的丁文江先生〉,《獨立評論》第188號,1936年2月16日。
覃影:〈王士性對滇雲史地的考究〉,《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馮歲平:〈徐霞客遊記記述的王士性〉,《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8年,4期。
黃汲清:〈丁文江——二十世紀的徐霞客〉,《泰興文史資料——紀念丁文江先生誕辰一百週年》第4輯,1987年4月。
黃汲清:〈丁在君先生在地質學上的工作〉,《獨立評論》第188號,1936年2月16日。
楊文衡:〈徐霞客遊記中記載的王士性〉,《徐霞客研究》1998年,第2輯。
萬稼軒:〈徐霞客佚文考〉,原載於《圖書季刊》新第九卷第一、二合期,收於張效乾所編:《徐霞客紀念論集》(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6年11月初版)。
翟裕生主編:《地質學史論叢》(北京:地質出版社,2009年)。
褚紹唐:〈徐霞客對人文地理的貢獻〉,收入無錫教育學院徐霞客研究室主編:《徐霞客研究》,頁10。江蘇: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
趙筠:〈司馬遷與徐霞客〉,《閱讀與寫作》,2007年12期。
黃明泉:〈楊名時和《徐霞客游記》〉,《徐霞客逝世360周年紀念活動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1年
劉亞朝:〈徐霞客的昆明友人〉,雲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劉瑞升:〈《徐霞客遊記》明清八序概覽——《徐霞客遊記》版本散記之四〉,《徐霞客研究(第21辑)》,2010年。
劉惕之:〈徐霞客滇游與雲南少數民族〉,《衡陽師專學報》第十六卷第1 期,1995 年。
劉德謙:〈中國遊記的記述類型與《徐霞客遊記》的里程碑意義〉,《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9年第9期(第31卷第9期)
蔡伯仁:〈徐霞客《徐霞客遊記》與柳宗元《永州八記》不“似”六說〉,《徐霞客與中國旅遊文化學術討論會論文彙編》(北京:中國地質學會,2003年)。
鄭毓瑜:〈重複短語與風土譬喻──從詩經「山有……隰有……」、「南有……」談起〉,收錄於劉苑如主編:《體現自然:意象與文化實踐》,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12。new window
蕭之華:〈風雨一杯酒, 江山萬里心-談徐宏祖及其「徐霞客遊記」〉《文藝月刊》第246 期 (1989年12 月)。
蕭璠:〈徐霞客旅遊途中所見到的環境破壞〉,《歷史月刊》第22 期(1989 年11 月)。
潘榮勝主編:《明清進士錄》(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賴廷恆:〈400年前徐霞客遊線 陸擬申遺〉,《中時電子報》,2014年11月27日。
魏子雲:〈徐霞客筆下的王十嶽〉,《徐霞客研究》1999年,第4輯。
楊家駱《四庫全書概述》語,轉引自李學勤,〈《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整理本序〉,《文史書目答問》,頁23。
譚其驤:〈與徐霞客差相同時的傑出的地理學家——王士性〉,《紀念徐霞客論文集》(廣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譚其驤:〈論丁文江所謂徐霞客在地理上之重要發現〉,浙江大學《紀念徐霞客逝世三百年紀念刊》,1942年。
盧文弨〈楊文定公家傳〉,見於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儒藏》(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2005 年)
龔鵬程:〈耶律楚材新論〉,收入於《歷史月刊》,1997年,116期。

五、學位論文
呂麗粉:《徐霞客遊記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年)
李姿瑩:《晚明江南文人的遊記書寫―以王士性、徐霞客為例》(台中: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年)
初征:《徐霞客游記》中的地理文化意蘊》(瀋陽:遼寧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孫艷梅:《旅游地學視野下的徐霞客研究》(南昌:江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祝一麗:《徐霞客遊記與遊記散文比較研究》(台北:臺北教育大學中語所碩士論文,2006年)
張中雲:〈整理國故運動之研究:以章太炎、胡適、顧頡剛為例〉(東吳中文碩士論文,1996年)
張百裕:《徐霞客遊記山水美學及其敘事表現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年)
張晉光:《徐霞客在生態環境領域的成就考論》(武漢: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曹姝:《論徐霞客寺廟審美觀及其現實意義》(貴陽:貴州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梁秀鴻:《徐霞客遊記之文學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 年)。
莊小麗:〈徐弘祖(1587-1641)及其地理學成就之研究〉(台北:中央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12年6月)
陳淑卿:《徐霞客遊記研究—以文獻觀察為重點》(台北: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年)
楊林軍:《徐霞客與麗江地方文化研究》(昆明:雲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劉芬蘭:《《徐霞客遊記》及其紀遊詩研究》,(宜蘭:佛光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張筱梓:《探討明代徐霞客與現代背包客旅遊動機與旅遊行為及自我實踐之差異》,(台南:嘉南藥理科技大學,2012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