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聊齋志異》論蒲松齡的女性觀
作者:藍慧茹
出版日期:2005
出版項:臺北:秀威資訊科技
集叢:學術著作系列;AG0024
ISBN:9867614984
學門:文學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4)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4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2
期刊論文
1.陳清輝(19970700)。李贄「童心說」微旨初探。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5,127-17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汪玢玲(199406)。七十年來的蒲松齡研究。蒲松齡研究,2,87-10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慶雲(200208)。三百年來蒲松齡研究的歷史回顧。山東社會科學,4,108-1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沈冬青(19970800)。只有女人才懂女人(下)--讀簡媜「女兒紅」。幼獅文藝,84(8)=524,50-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麗華(200012)。論《聊齋志異》中女性獨立的愛情意識。遼寧師専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6)=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曲沐(200103)。漫議《聊齋志異》的「性」文化美質。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慶紀(200106)。從《聊齋志異》看蒲松齡宗教觀的價值取向。蒲松齡研究,200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徐虹(200109)。從《聊齋》的女性形象談蒲氏的女性觀。連雲港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吳冬紅(200208)。文人的自我療救--從《聊齋志異》情愛故事看蒲松齡的創作心理。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4)=1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吳霞(200209)。《聊齋志異》愛情小說中的性別偏見。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李新燦(200212)。隱形價值的保護與轉換--從明清小說看男性對貞節觀念的變化。語文學刊,2002(6),20-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占驍勇(200301)。《聊齋志異》中女性形象的來源。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陶祝婉(200309)。德與色,貞女賢婦與「自由」女性--《聊齋志異》「人類」與「非人類」正而女性形象比較。浙江教育學院學報,200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沈冬青(19970700)。只有女人才懂女人(上)--讀簡媜「女兒紅」。幼獅文藝,84(7)=523,25-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白燕(200304)。蒲松齡與《聊齋志異》中的悍婦妒女。社會科學輯刊,2=145,180-18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劉長江(200312)。明清貞節觀嬗變述論。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4(12),214-2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李國彤(19950800)。明清之際的婦女解放思想綜述。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3,143-16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蕭義玲(20000700)。李贄「童心說」的再詮釋及其在美學史上的意義。東華人文學報,2,169-18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徐文明(199909)。《聊齋》中的妒婦悍婦與中國古代的納妾制度。蒲松齡研究,3=33,75-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馬瑞芳(200008)。聊齋誌異的男權話語和情愛烏托邦。文史哲,4=259,73-7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趙章超(200104)。試論《聊齋誌異》的女性主義色彩。樂山師範學院學報,200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徐大軍(200103)。男權意識視野中的女性--《聊齋誌異》中女性形象掃描。蒲松齡研究,1=38,68-7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林玉珊(1999)。馮夢龍「情教說」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周正娟(1995)。《聊齋誌異》婦女形象研究(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黃蘊綠(1997)。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說中的佳人形象(碩士論文)。淡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嘉惠(2002)。《聊齋誌異》女妖故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朴永鍾(1992)。聊齋志異的再創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劉惠華(1997)。聊齋志異女性人物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高明(1988)。大戴禮記。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朱一玄(2002)。聊齋志異資料匯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范曄、楊家駱(1985)。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充、陳蒲清(1991)。論衡。長沙:嶽麓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天花藏主人(1995)。玉嬌梨。北京:華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俞汝捷(1991)。幻想和寄託的國度--志怪傳奇新論。臺北:淑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干寶、黃滌明(199603)。搜神記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蒲松齡、張友鶴(1997)。聊齋誌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蒲松齡(199812)。抄本聊齋文集。北京: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葉惠齡(1982)。聊齋誌異中鬼狐故事的探討。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張景樵(1987)。清蒲松齡先生留仙年譜。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鄭玄、賈公彥(199708)。儀禮。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臺北:谷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鄭玄、孔穎達(1997)。禮記。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劉大杰(1994)。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華正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吳秀華(200209)。明末清初小說戲曲中的女性形象研究。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趙吉惠、趙馥潔、郭厚安、潘東(1993)。中國儒學史。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毛亨、鄭玄、孔穎達(1997)。詩經。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李昉、汪紹楹(1981)。太平廣記。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王弼、韓康伯、孔穎達(199708)。周易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歐陽修、徐無黨(1974)。新五代史。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羅敬之(1986)。蒲松齡及其聊齋志異。台北:國立編譯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牟鍾鑒、張踐(2000)。中國宗教通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劉詠聰(1995)。女性與歷史:中國傳統觀念新探。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劉詠聰(1998)。德.才.色.權:論中國古代女性。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歐陽修、宋祁(1975)。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陳東原(1990)。中國婦女生活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郭茂倩(1979)。樂府詩集。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葉紹袁、冀勤(1998)。午夢堂集。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康正果(1996)。重審風月鑑:性與中國古典文學。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李贄(1974)。焚書。河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章學誠、葉瑛(1985)。文史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章義和、陳春雷(1999)。貞節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游國恩(1990)。中國文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馬振方(199604)。聊齋志異評賞大成。台北:建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李玲。想像女性--男權視角下的女性人物及其命運,http ://www.xslx.com/htm/zlsh/shrw/2004-03-16-16360.htm。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曹萌。蒲松齡的雙重人格與《聊齋志異》蘊涵的文化傳統,http://www2.zziLedu.cn/zywh/xslw/蒲松齡的雙重人格與《聊齋志異》蘊涵的文化.doc。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王溢嘉(1992)。欲望交響曲--《聊齋》狐妖故事的心理學探索。國際聊齋論文集。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