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聊齋誌異》夫婦情義的多重形塑
書刊名:臺大中文學報
作者:陳翠英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en, Chui-ying
出版日期:2008
卷期:29
頁次:頁269-271+273-315
主題關鍵詞:聊齋誌異夫婦情義對話性別觀點多元文化語境Liaozhai zhiyiStrange tales from a rustic studioAffection and allegiance between husband and wifeDialogueGender studyMultiple cultural context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2)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47
  • 點閱點閱:137
期刊論文
1.劉靜貞(20031200)。歐陽脩筆下的宋代女性--對象、文類與書寫期待。臺大歷史學報,32,57-7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葆文(20071200)。《聊齋誌異》「悍妒婦女」類型析論。淡江中文學報,17,195-26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劉靜貞(19990300)。劉向《列女傳》的性別意識。東吳歷史學報,5,1-3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劉靜貞(19930300)。女無外事?--墓誌碑銘中所見之北宋士大夫社會秩序理念。婦女與兩性學刊,4,21-4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恆展(1989)。《聊齋誌異》家庭問題初探。蒲松齡研究,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枝忠(1995)。蒲松齡筆下的“雙美圖”。蒲松齡研究,199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茂福(2001)。《聊齋誌異》兩性關係評判標準探賾。蒲松齡研究,200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王啟忠(1995)。中國古代女性價值高品味的藝術展示─試論《聊齋志異》對婦女形象描寫的歷史意義。蒲松齡研究,1995(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王學龍(2004)。《聊齋誌異》愛情婚姻篇章之“孤憤”。安慶師範學院學報,2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安國梁(1995)。論《聊齋誌異》的“陌生化”技巧。鄭州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何天杰(2004)。《聊齋誌異》情愛故事與女權意識。文學評論,200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吳興蘭、李漢舉(2005)。蒲松齡研究綜述。蒲松齡研究,2006(3)/2007(),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李文慧、王恆展(2006)。論《聊齋誌異》中兩性角色的錯位。蒲松齡研究,200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周秋良(2005)。《聊齋誌異》主題表現的複調現象。船山學刊,200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徐大軍(2001)。對男權的沖擊和消解─論《聊齋志異》女權伸張。蒲松齡研究,200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袁世碩(2004)。憧憬“靈”與“肉”的統一─《嬌娜》背後的意思。蒲松齡研究,200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高芸(2005)。試述《聊齋誌異》中的女性自主意識。貴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常金蓮(2002)。世情與鬼狐─從《金瓶梅》到《聊齋志異》。蒲松齡研究,200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張文澍(2005)。從《聊齋誌異》中「女強人」形象看蒲松齡之婦女觀及倫理思想。蒲松齡研究,200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陳才訓(2005)。《聊齋誌異》人物描寫性別倒錯現象淺析。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莎日娜(1996)。論《聊齋誌異》中的家庭描寫。蒲松齡研究,199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陳志國(2001)。論《聊齋誌異的男權色彩》。蒲松齡研究,200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黃偉(2003)。論《聊齋誌異》悍婦形象及其女性文化。中山大學學報,2003(1),25-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葉旦捷(2005)。從文化─美學的角度看《聊齋志異》中男性人格的失落與回歸。江淮論壇,200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趙章超(200104)。試論《聊齋誌異》的女性主義色彩。樂山師範學院學報,200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劉寧(1996)。《聊齋》女性自由世界探析。蒲松齡研究,199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劉化兵(2004)。試論《聊齋誌異》對賢婦形象的塑造。蒲松齡研究,200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劉楚華(2005)。《聊齋誌異》的述鬼謀略。新亞學報,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劉楚華(2007)。小說、述夢與時間。文藝理論研究,200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譚本龍、王潔、陳菊(2005)。從《聊齋誌異》看中國女性意識的覺醒。渝西學院學報,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周正娟(1995)。《聊齋誌異》婦女形象研究(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惠華(1997)。聊齋志異女性人物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品雁(2006)。《聊齋誌異》婚戀故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夏志清(1988)。中國古典小說導論。安徽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凌建侯(2007)。巴赫金哲學思想與文本分析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康正果(1994)。女權主義與文學。北京:新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胡菊人(1978)。小說技巧。小說技巧。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藍慧茹(2005)。從《聊齋誌異》論蒲松齡的女性觀。從《聊齋誌異》論蒲松齡的女性觀。臺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劉人鵬(2000)。近代中國女權論述:國族、翻譯與性別政治。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文新(2002)。文言小說審美發展史。武漢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郭玉雯(198507)。聊齋誌異的幻夢世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羅敬之(1986)。蒲松齡及其聊齋誌異。臺北:國立編譯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蒲松齡、張友賀(1991)。聊齋誌異。臺北市: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巴赫金、錢中文、曉河(1998)。巴赫金全集。河北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杜芳琴、王政(2004)。中國歷史中的婦女與性別。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McMahon, Keith、王維東、楊彩霞、戴聯斌(2001)。吝嗇鬼、潑婦、一夫多妻者:十八世紀中國小說中的性與男女關係。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陳文新(1995)。中國傳奇小說史話。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蒲松齡、盛偉(1998)。蒲松齡全集。上海:學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劉宗周、戴璉璋、吳光、鍾彩鈞(1997)。劉宗周全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范曄、司馬彪、李賢、劉昭、陳浩(1983)。後漢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Epstein, Maram、羅琳(2005)。競爭的話語:明清小說中的正統性、本真性及所生成之意義。江蘇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Ko, Dorothy Y.、李志生(2005)。閨塾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楊義(2004)。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陳葆文(20050000)。聊齋誌異癡狂士人類型析論。臺北:里仁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余國藩、李奭學(2004)。重讀石頭記:《紅樓夢》裡的情欲與虛構。臺北: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Irigaray, Luce、李金梅、朱重儀(2005)。此性非一。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Mann, Susan、楊雅婷(2005)。蘭閨寶錄:晚明至盛清時的中國婦女。左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孫康宜(2002)。老領域中的新視野。明清文學與性別研究。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任孚先(1993)。聊齋志異藝術論。聊齋志異藝術論。天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安國梁(1993)。聊齋釋真。聊齋釋真。鄭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朱一玄(1985)。聊齋誌異資料匯編。聊齋誌異資料匯編。鄭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袁世碩、徐仲偉(2000)。蒲松齡評傳。蒲松齡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魯迅(2003)。魯迅小說史論文集。魯迅小說史論文集。臺北:里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Woolf, Virginia、陳惠華(2006)。美麗佳人奧蘭多。臺北:志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胡適(1965)。醒世姻緣傳考證。胡適學術文集(3)。香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徐小梅(1983)。聊齋志異與唐人傳奇的比較研究─「細侯」「農婦」「商三官」「鳳陽士人」之探微。聊齋志異與唐人傳奇的比較研究─「細侯」「農婦」「商三官」「鳳陽士人」之探微。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馬瑞芳(2004)。從〈聊齋志異〉到〈紅樓夢〉。從〈聊齋志異〉到〈紅樓夢〉。濟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陳寅恪(1962)。艷詩及悼亡詩。元白詩箋證稿。香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Arneil, Barbara、郭夏娟(2005)。政治學與女性主義。東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明)李贄(1976)。卓吾二書:初潭集,史綱評要,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尚繼武(2006)。《聊齋誌異》複合敘事序列論析,海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盧建榮(2003)。慾望之河:唐代情、義邊界的建構和逾越。欲掩彌彰: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 公義篇。臺北:漢學研究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