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嘗會與臺灣客家社會特質的分析
作者:劉育珊張維安 引用關係
書刊名:族群、社會與歷史:莊英章教授 榮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張維安, 連瑞枝 (主編)
頁次:309-339
出版日期:2015
出版項: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
主題關鍵詞:嘗會臺灣社會特質客家
學門:人類學
資料類型:專書論文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0
期刊論文
1.陳麗華(20101200)。客家人的宗族建構與歷史記憶塑造:以臺灣六堆地區為例。臺灣史研究,17(4),1-3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莊英章、陳運棟(19820600)。清代頭份的宗族與社會發展史。師大歷史學報,10,143-17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Cohen, Myron L.(1993)。Shared Beliefs: Corporations, Community and Religion among the South Taiwan Hakka During the Ch'ing。Late Imperial China,14(1),1-33。  new window
4.徐敏娜(20100600)。Forming a Basis for Recogni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a Taiwanese Hakka Identity through Government Policy since 2000。臺灣國際研究季刊,6(2),165-193。new window  new window
5.李翹宏(20140500)。清代番地治理與族群地權關係:以鳳山溪流域的竹塹社與客家佃戶為例。全球客家研究,2,259-30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林曉平(2003)。贛南客家宗族制度的形成與特色。贛南師範學院學報,1,82-8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秋坤(2004)。清代地權分配與客家產權--以屏東客家平原為例,1700-1900。歷史人類學刊,2(2),1-2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曾少聰(1998)。明清海洋移民的兩類宗族組織發展比較。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1998(2),41-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姚人多(20080600)。政權轉移之治理性:戰後國民黨政權對日治時代保甲制度的承襲與轉化。臺灣社會學,15,47-10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Faure, David、劉志偉(2000)。宗族與地方社會的國家認同:明清華南地區宗族發展的意識型態基礎。歷史研究,265,3-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顏清湟(2002)。主題演講:東南亞歷史上的客家人。第三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徐正光(1997)。臺灣客家的人類學研究:回顧與前瞻。人類學在臺灣的發展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1997年3月20日)。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黃賢強(2008)。從永定會館的檔案文獻看新加坡客家社群的組織和發展。東南亞客家研究工作坊,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主辦 (會議日期: 2008年12月22日)。新竹。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黃永達(2002)。從「開基祖」稱謂及開臺始祖派下「公號」與移墾地的關係看臺灣客家人的在地認同。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39-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趙永茂(2006)。臺灣地方宗教與宗親會組織的治理特性及其轉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莊英章、李翹宏(2010)。客家族群的「嘗會」與地方社會發展:以頭前、鳳山兩溪流域為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林桂玲(2013)。客家地域社會組織的變遷--以北臺灣「嘗會」為中心的討論(博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陳支平(1997)。客家源流新論。廣西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莊英章(19940000)。家族與婚姻--臺灣北部兩個閩客村落之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其南(1997)。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臺灣總督府(1921)。臺灣法令輯覽。東京:帝國地方行政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文良(20110000)。清代南臺灣「客家」的移墾與社會 (1680-1790)。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其南(1990)。家族與社會:臺灣與中國社會研究的基礎理念。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甫昌(20030000)。當代臺灣社會的族群想像。臺北市:群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子慶(2007)。客家祭祀公業的「嘗」,http://subtpg.tpg.gov.tw/web-life/taiwan/9602/9602-16.htm。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吳憶雯(2009)。竹北一堡月眉莊「吳宣祖嘗」:從總督府檔案抄錄契約文書談起,http://www.th.gov.tw/epaper/view2.php?ID=33&AID=20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洪馨蘭(20120910)。客說客話:底層客家的鳴咽與抵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秋坤,利天龍,曾坤木,莊天賜(2012)。屏東地域的人群分類與聚落街莊發展(1623-1930),http://digital.cultural.pthg.gov.tw/chapter_list.php?no_id=10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洪馨蘭(2007)。族群意識的再現與策略:以旗美社大客家類課程為例(2001-2005)。客家族群與在地社會:臺灣與全球的經驗。臺北:中大出版中心: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維安(2011)。民間組織。中華民國發展史--社會發展。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簡炯仁(20000000)。屏東平原客家「六堆」聚落的形成及其社會變遷。聚落、宗族與族群關係。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鐘國芳、田有煌(2006)。心理認同:客家宗族生成的認同心理。客家文化特質與客家精神研究。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莊英章、林桂玲(20100000)。清代竹塹山區一個客家地域社會的形成(1839~1878):以汶水坑為例。客家的形成與變遷。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莊英章、陳運棟(19860000)。晚清臺灣北部漢人拓墾型態的演變--以北埔姜家的墾闢事業為例。臺灣社會與文化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